痛風?復發性風濕症?傻傻分不清

痛風?復發性風濕症?傻傻分不清

2010/10/26(2022/3/15 19:57更新)

28歲的李小姐是一位職業婦女,上班時間長,工作壓力大,經常外食與熬夜。約從六年前某個夜晚,她忽然覺得右肘腫痛,打算翌日求診,不過隔天早上就自己好了,林小姐認為可能是運動傷害也不以為意,但是兩個月後左腳大姆趾又突然紅腫熱痛,到診所就醫,診斷為痛風關節炎,服用幾天止痛藥後症狀改善。

自今年初起,李小姐發現關節疼痛發作頻率增加,可是發炎部位並不固定,有時候在膝蓋,有時又發生在手指,而且疼痛持續天數也延長,甚至因而請假。

經友人介紹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過敏免疫風濕科門診,經過詳細問診、關節觸診X光檢查以及抽血檢驗,排除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陰性關節炎與痛風後,確診為「復發性風濕症」。

李小姐也提到,每次因工作必須加班熬夜時最容易發作,所以除了處方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外,由於她的症狀比較嚴重,還加上免疫調節劑治療,一個月後返診時,關節炎幾乎沒有再發作,而且李小姐也盡量調整生活作息,後來只要用少量免疫調節劑就可以維持穩定不復發,不用再吃止痛藥,李小姐對治療效果很滿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明翰表示,「復發性風濕症」(Palindromic rheumatism)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關節炎,病人常描述發炎位置「跑來跑去」,無預警的劇烈疼痛,持續數小時或幾天後又自行緩解,叫人捉摸不定,有時連醫師也會弄不清楚。

蔡明翰說,此病好發年齡層約在20到40歲間,男女比例相當,每次發作大都只有一兩個關節,時常紅腫熱痛一應俱全,若是剛好發作在腳趾或腳踝,很容易被誤以為是痛風。如果發生在手腕或手指關節,又很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此診斷復發性風濕症要特別謹慎,因為此症目前尚無很好的診斷工具,只能先排除其他可能引發關節炎的因素,然後才下此診斷。

他強調,「復發性風濕症」雖然不容易診斷,但是治療效果很好,大部分患者只要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就能改善。如反覆發作或是發炎時間太長,可以加上「免疫調節劑」維持體內免疫系統平衡穩定,就會減少發作頻率以及發炎程度。

蔡明翰說,日常保健也很重要,蔡明翰提醒,生活作息規律、少熬夜、均衡飲食是基本原則;每位病人發作的誘因不同,要仔細找出可能引起發炎的食物、行為,記錄下來並避免再次接觸。

此症雖然很少導致關節破壞與變形,但是就像顆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引爆,常讓病人提心吊膽,而且根據研究統計,有大約三成患者會變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定期到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追蹤是必要。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