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陳先生罹患乾癬10多年,造成皮膚病兆產生許多皮屑,常常走到哪裡就是雪花紛飛,家中到處是皮屑,衣服只敢穿麻紗長袖,令他非常困擾,也不敢外出、游泳、聚餐,一開始使用診所開立的類固醇藥物,但效果不佳,直到轉至花蓮慈濟醫院,經皮膚科醫師給予生物製劑的治療後,症狀才顯著緩解,喜歡運動的他,現在終於可以自在游泳了。
68歲陳先生罹患乾癬10多年,造成皮膚病兆產生許多皮屑,常常走到哪裡就是雪花紛飛,家中到處是皮屑,衣服只敢穿麻紗長袖,令他非常困擾,也不敢外出、游泳、聚餐,一開始使用診所開立的類固醇藥物,但效果不佳,直到轉至花蓮慈濟醫院,經皮膚科醫師給予生物製劑的治療後,症狀才顯著緩解,喜歡運動的他,現在終於可以自在游泳了。
台灣面臨「大缺工時代」,不僅飯店業、服務業找不到人,就連醫師、護理師人力也大幅流失。醫療系統面臨資源不足及人力不均問題,加上健保財政預算不足、看病負擔健保點值下降,新冠疫情使第一線護理人力荒更顯嚴峻,以急診首當其衝。急診醫師針對緊急救護人力M型化、總量管制入法疑慮、大型活動緊急救護政策等問題,聯合提出6大訴求,期待喚起政府及大眾,對於緊急救護醫療的重視。
南投50歲詹姓貨車司機,日前凌晨下班回家時,想用熱水澡洗掉一天的疲憊,但左手感覺不太到溫度,原以為是太累而不以為意,隔天一覺起來發現兩邊臉的感覺不同,覺得左臉刺刺麻麻的,感到不對勁而至急診就醫,醫師判斷是腦中風,讓他住院安排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
一名58歲男性,於2週前發現左臉頰有一絲狀淡褐色凸起物,因其逐漸凸起長大而就醫。另一名45歲女性,數月前於右臉頰發現一苔癬狀凸起物,因其逐漸長大,雖有就醫擦藥治療,症狀短暫改善,但治療後2週又於原位重新長出,逐漸變大,因此前往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就診。前述2例均經醫師診斷為臉部「病毒疣」。
26歲劉男常熬夜壓力大,近3年來會陰部常感脹痛,睪丸偶爾有抽痛感,伴隨著排尿困難及尿不乾淨。儘管嘗試過多種藥物,但始終無法根治,每個月都要忍受5到6天這樣的痛苦,讓他在心情焦躁之餘,整個人更痛不欲生。經泌尿科醫師診斷為「慢性攝護腺炎」,並建議藥物搭配體外震波療程,搭配生活作息調整,才獲明顯改善。
58歲黃小姐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右耳聽力變得不太清楚,且開始聽到如蟬鳴般的聲音,在診所治療數週後仍沒有改善,就診醫院耳鼻喉科,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接受口服藥、靜脈注射類固醇治療、高壓氧治療、口服血管擴張劑等藥物,症狀卻不見好轉,黃小姐對於病況感到不安,深怕可能有一天會真的聽不到聲音。
17歲的小蘭是直排輪的好手,每到週末都會跟好友相約,一起去公園或溜冰場溜直排輪,然而在一次練習的過程中,卻因為一個不小心和朋友撞在一起,造成跌倒後左腳膝蓋劇烈疼痛,甚至腫了起來,至骨科就診後,發現是左腳膝關節的前十字韌帶,在脛骨處產生撕脫性骨折。
年紀大雙手顫抖,不一定是巴金森氏症,也可能是原發性顫抖症!今年60多歲的邵女士在中壯年時期,就發現自己在緊張時、重要場合上,開始出現短暫性手抖現象,但由於發生時間不長,因此不以為意,直到60歲退休過後,雙手顫抖現象越來越嚴重,不僅無法寫字,連湯匙、碗都拿不穩,也無法從事最喜歡的插花興趣,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神經內科醫師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
吃素冬天進補該怎麼吃?中醫師指出,吃素者因長期吃蔬食,容易缺乏蛋白質,體質偏寒涼,建議多補充植物性蛋白質和鈣質,可吃堅果、豆類、全穀雜糧等。此外,若想食用「蔬食進補」暖身料理,則可透過煲湯、紅燒、燉煮等方式,搭配藥膳、食材來為冬天儲備能量,中醫師也推薦「4種素補湯底」食譜,讓民眾可在家煲湯補血兼補氣,一起安穩度過寒冬。
許多人一想到糖尿病,認為只要努力降血糖就好,但根據2023年最新糖尿病治療趨勢指出,「器官保護」或許才是治療重最需要被重視的關鍵。新陳代謝科醫師指出,糖尿病病患死因多數來自心衰竭、心肌梗塞等併發症,只有低比例是糖尿病本身所造成;而因為「瘦瘦筆」被大家所熟知的糖尿病藥物GLP-1,已證實對保護肝腎功能有助益,被視為糖尿病病患的救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