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冬季補身 孕媽咪聰明吃不上火

冬季補身 孕媽咪聰明吃不上火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  現代人飲食不若早期社會物資缺乏,因此進補實際上需依照不同體質有不同程度的攝取,尤其是一人吃兩人補的孕媽咪,若懷孕期間因為想滋養腹中胎兒,肆無忌憚的進補,可能造成身體上火(胎火)、增加孕期不適,甚至影響寶寶出生後的皮膚狀況。 孕期身體負荷大 懷孕期間,因為體內多了一個小生命,母親的身體運作負荷增加、作工也增加,讓體質變得較燥熱而容易感覺比較怕熱,加上懷孕期間,尤其是妊娠中後期,隨著胎兒長大,母體內臟器受壓迫,形成中醫所說的「積滯」,或是因為有較多的擔憂、不安,形成所謂的「情滯」,都因此增加了孕媽咪體質較孕前燥熱的機會,倘若不及時調養,甚至可能進一步在體內形成火氣而成胎火。 一旦體內有火氣,表現於外的症狀即是長痘痘、口乾舌燥、便祕出血、小便黃或舌頭紅等情況,因此,若懷孕期間,孕媽咪已出現上火症狀,冬令進補的次數與份量就建議應儘量減少。 各人體質不同 有些孕媽咪體質比較虛(例如: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媽咪或手腳容易冰冷、常感冒的媽咪),孕期體內的火氣即不明顯,此時就建議可適時進補,幫助促進身體的溫暖。 特定症狀須避免進補 冬季補身,除了須關注每個人因體質不同所產生的不同進補需求之外,若有感冒、發燒、身體有感染、發炎、上火症狀,或是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疾病的人,也不應自行任意進補,建議尋求合格中醫師的診斷後,再依其指示,選擇適合的進補方式。 替換藥膳 放心進補 孕媽咪若禁不住口腹之欲,建議孕媽咪還是尋求中醫師的確認,協助在喜愛的補品中,將容易上火的藥膳替換為清熱、安神的藥材,如:麥門冬、玉竹、何首烏、黃芩、珍珠粉或珍珠母粉等,既可滿足口腹之欲,又不必擔心上火所可能引發的不適。 平息體內之火 從習慣做起 當體內的火氣持續未處理,就會形成所謂的「上火」,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仰賴體內陰陽的平衡,體內的陰分,包含體液、組織液、唾液、淚液、血漿或血液等;陽的部分則包含動能、熱能,如:氣的流動、心臟的跳動、肌肉的收縮等能量表現,而上火則是陰分有所喪失或陽的部分太強盛所致,若孕媽咪有上火的症狀,建議可遵循醫師指示,以中藥材進行「養陰」或「清熱」的治療,或是直接針對飲食與作息進行調整。 上火對寶寶有直接影響 懷孕期間若出現上火的狀況(胎火),寶寶出生後容易有皮膚上的症狀,如:皮膚上的瘡或疹、脂漏性皮膚炎等,情緒上也可能比較容易哭鬧不安,而常見的新生兒黃疸,在中醫的診斷上有虛實之分,其中的判別即受是否有火氣所影響。同時,產後媽咪若哺餵母乳,母體內若仍存有火氣,也會透過奶水影響寶寶,因此建議若媽咪發現自己或寶寶有上火的傾向,除了從生活中調整之外,也可以尋求合格中醫師為自己與新生兒開藥,或是透過外敷中藥來緩解寶寶的皮膚症狀,如果不放心讓新生兒直接服用中藥,則可讓媽咪調整體質或服用中藥材,透過奶水的給予來影響寶寶的體質。 從孕期開始平息體內之火 1) 飲食/ 儘量選擇屬性平和的食物,補品的攝取也要依體質有所取捨。 2) 作息/ 晚間11點開始,體內的肝膽經運行,若超過晚上11點睡,容易損耗肝腎的陰分,讓身體容易上火。 3) 情緒/ 建議孕媽咪只要在情緒出現時,能適當找到宣洩或舒緩的方式,就可以讓情緒不造成情滯,並形成火氣;面對壓力時,也建議要找出緩解壓力的解決辦法,讓自己儘量處於放鬆的狀態。 4) 運動/ 運動是達到清除體內積滯的簡單可行方式,且越簡單的運動,效果越好,如:瑜伽、氣功、散步或游泳等,因為溫和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體內的積滯得以紓解,而強度太大的運動,如:局部重訓,反而不容易促進氣血的流暢。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西醫觀點 懷孕發現子宮肌瘤不擔心

中西醫觀點 懷孕發現子宮肌瘤不擔心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張致遠醫師‧珍仁堂中醫診所中醫師謝岳峰  懷孕時發現子宮肌瘤,讓孕媽咪憂心忡忡,既便孕期中無法積極治療,卻也慶幸多數情況都能順利完成分娩。 肌瘤位置關係大  得知懷孕時,心情常是既忐忑又興奮,但若此時產檢醫師透過超音波發現子宮肌瘤,往往會讓孕媽咪憂慮不安,一方面擔心危及胎兒,另一方面也害怕孕產不順利。子宮肌瘤顧名思義,為生長於骨盆腔內、自子宮平滑肌增生出來的瘤狀組織,因此又稱為子宮平滑肌瘤,大多為良性腫瘤,因為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而可能於懷孕產檢時才被發現。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張致遠醫師表示,若將子宮比喻為房子,子宮肌瘤依其生長的位置可概分為三類,即垂掛在房子外(如:有蒂子宮漿膜下肌瘤或較為突出之韌帶內子宮肌瘤)、長在牆壁中(如:壁內肌瘤或較為突出沒入肌肉層之韌帶內子宮肌瘤)或長在房子內(如:黏膜下肌瘤),就症狀而言,連接子宮垂掛至子宮外的肌瘤通常較無症狀,也最不容易影響胎兒,只有在肌瘤長大、大到壓迫其他器官時,才比較可能有臨床症狀出現,如:壓迫到腹腔內胃腸道,就容易脹氣;壓迫到膀胱,就容易頻尿等。而若肌瘤長在牆壁裡(子宮壁中),通常症狀也不見得明顯,對胎兒的影響則視肌瘤長大時,方向是往子宮腔內突出或是往腹腔(子宮外方向)突出,若是往內生長,就可能因為佔用到子宮腔內空間而影響胎兒,並依位置與生長狀況增加胎位不正或早產等併發症的可能性,若往外長大,則出現壓迫效應,即壓迫到孕媽咪其他器官而所出現的不舒適症狀。第三種情況為肌瘤長在子宮腔內,此類型的肌瘤通常比較容易造成不孕或早期流產(例如:因長在子宮內膜上,造成著床不易,或是影響胚胎成長),順利懷孕後,也因為與胎兒共用空間,而有增加早產可能性或胎位不正的風險,但不致於造成畸胎或影響胎兒健康。 發現肌瘤仍可完成分娩 張致遠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子宮肌瘤都能與胎兒和平共處,並順利完成分娩,但因為受女性荷爾蒙刺激的影響,子宮肌瘤在懷孕期間多半仍會持續長大,容易讓孕媽咪的妊娠生活造成比較多的不舒服,例如:壓迫造成的不舒服、肌瘤成長過速而因養分供應不及而壞死發炎造成的疼痛或子宮早期收縮等。 子宮肌瘤的疼痛通常是孕媽咪最難以忍受的不舒適,疼痛的發生總讓媽咪冷汗直流,懷孕中期,子宮肌瘤有時比較容易快速發展,造成疼痛的原因包含血液循環供應不佳,使血液輸送無法直達肌瘤深處而造成缺血壞死,或有蒂的肌瘤根部扭轉等所造成的疼痛,此時可請醫師協助開立安全的止痛藥物緩解疼痛。此外,即便懷孕時發現子宮肌瘤,也不盡然沒有機會自然分娩,唯必須視其生長狀況、位置與對胎兒的影響,方能做出判斷。 子宮肌瘤與不孕 張致遠醫師強調,許多女性經常誤會子宮肌瘤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事實上,除非是肌瘤生長的位置明顯對懷孕形成阻礙,否則通常不會是造成不孕的主因,臨床上,治療女性不孕,通常是在其他原因都排除後,才會進一步考慮處理子宮肌瘤來增加受孕機率,而若想懷孕前動手術拿掉肌瘤,一般也不會增加不孕的機會,除非是肌瘤深入子宮肌肉層太深,才有可能對子宮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否則多半不會因此傷害子宮而導致不易受孕或著床,只是手術過後,需視動刀位置避孕至少6個月以上,待傷口復原才能再次準備懷孕。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法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法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耀毅 寶寶發燒生病時,父母無不手忙腳亂,而嬰幼兒抵抗力尚未發展健全,發燒時該如何應對呢? 寶寶發燒的原因 病毒感染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耀毅表示,會引起寶寶發燒因素大多以病毒感染為大宗(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少部分是細菌感染引起。2歲以下的孩子較易因病毒感染而發燒,發燒期間平均大約3~5天。若受到病毒感染,通常寶寶的活動力不會太差,可靠自體免疫力抵禦大部分病毒。以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如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等皆經由呼吸道傳染,腸病毒主要以發燒、口腔潰瘍等症狀表現。 細菌感染 2歲以上的孩子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燒的比例較高,通常會活動力變差,食慾下降,也可能造成鼻竇炎、中耳炎、肺炎、尿道發炎等併發症,嚴重者可能造成生命徵象的不穩定。此時會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輕微的細菌感染有時可以自行痊癒。 環境因素 6個月以下的嬰兒,除了病毒與細菌感染,若周遭環境的溫度太高,由於此時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溫度而導致體溫升高。 施打疫苗 一般而言,接種疫苗引起的發燒反應大約在兩天內就會退燒,超過兩天才發燒可能就與疫苗無關。另外,有些活性減毒疫苗,例如:水痘、德國麻疹可能接種一週後才開始發燒,但這屬於良性發燒,大約3~5天就退燒,可以自行痊癒。 發燒的症狀 3歲以上的孩子能夠自己表達不舒服,3歲以下尚無表達能力的寶寶,可能會比較嗜睡、躁動、食慾不佳或活動力下降等,此時家長必須注意孩子是否身體不適。對嬰幼兒來說,發燒時血管收縮會造成血液循環較不佳,看起來蒼白、因此皮膚產生格子狀紋路,尤其末梢部位。若真的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發燒,在病程還沒結束時,仍有機會再次發燒。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式 由於台灣氣候溼熱,越小的嬰兒越容易因為環境而升高體溫,稱為夏季熱,3歲後就能維持身體恆溫。當發現寶寶因太熱而升高體溫時,可先將衣服打開散熱,並佐以溫水擦拭身體,觀察10~15分鐘後再量體溫,並檢視是否有咳嗽、腸胃道等症狀。若有其他合併症狀即可能由感染造成,此時要特別留意。 黃耀毅醫師提醒,量體溫的方式有很多種,耳溫槍是最方便的選擇,但由於人體各部位的溫度不盡相同,腋溫達到攝氏37.2度時可視為發燒,口溫則是攝氏37.5度,耳溫與肛溫對於發燒的定義是攝氏38度。要特別注意的是,6個月以下的寶寶,其耳道可能較細短狹窄,因為耳溫槍是以紅外線偵測溫度,進入耳道深處才能偵測到較精準的體溫,若使用一般的耳溫槍測量可能會有誤差。建議可以耳溫槍為主,再搭配肛溫計使用,但由於肛溫計可能會刺激肛門,較易造成腹瀉,儘量不要太頻繁使用。 就醫時機 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要先確認是否因衣物過多而升高體溫,並儘速就醫檢查。一般而言,3個月內的嬰兒發燒,可能有潛在病菌感染,因為此時剛出生不久,體內仍存有母體給予的抗體,足以抵抗外來病菌感染。若此時發現有發燒、食欲不佳等症狀,即可能受到較強力的病菌。3個月以上的孩子可觀察其活力與食欲,若沒有太大異狀,只是體溫偏高,可先居家觀察。 若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可視情況服用口服退燒藥,有時候體溫太高會使身體不舒服,若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可視情況服用口服退燒藥,但不建議積極退燒,因為有些孩子發燒時還是很有活力,不需頻繁使用退燒藥。由於發燒後會流汗,帶走身體水分,因此多補充溫開水、擦澡散熱即可。若退燒後。反之,若孩子依舊精神不佳、食不下嚥,建議儘速就醫。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想當個優雅的媽媽

我想當個優雅的媽媽

布布教養日記 有關布布媽 我是布布媽,目前育有一對每天都讓我生活充滿歡(噪)樂(音)的四歲半&兩歲半姐弟。我不是育兒專家,更不是所謂的完美媽媽,我一直深信Happy Mom,happy Family,做個開心的媽媽,才是育兒的長久之路。(FB粉絲團:I’m布布媽咪) 文‧圖/布布媽 不知道各位媽咪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先說我自己好了,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睡到自然醒」和「外出用餐時能好好吃飯」。 第一個願望基本上我已經放棄,畢竟當媽以後要睡到自然醒根本就不可能,覺得小孩根本就是公雞附身,每到天亮一定會自己清醒,尤其是放假不用上課的時候。但第二個願望,我覺得是可以靠後天努力來達成的!布叮和小布出生之後,我最常被媽媽朋友們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她們外出吃飯會願意乖乖坐好?妳是怎麼訓練的呢?」我覺得與其說是「訓練」,不如說是從小讓他們「養成習慣」。 從布叮出生滿月之後,我就很喜歡帶她到處趴趴走,完全沒在管什麼4個月內不出門的習俗,想想其實自己還真有點叛逆。對我來說,產後生活大改變,如果每天都讓我待在家不出門,我想我應該會罹患憂鬱症。所以,我認為讓小孩能「穩定」地和我在外面用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當然,習慣的養成必須要有一些方法,讓我們一起朝「優雅媽媽」之路邁進! 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 可能因為我本身是個無趣的摩羯座媽媽,所以從布叮出生後,我就一直覺得小孩要有固定作息,媽媽才會有喘口氣的時間。從月子中心回家後,我就讓布叮和小布養成「 吃→玩→睡」的作息。至於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時候該睡?其實就是配合每家不同的作息,沒有一定標準。一歲半之後,我會故意讓她們在大人吃午餐時是清醒的,這樣帶出門時,就不會因為想睡覺而哭鬧。 另外,我覺得吃飯時間固定也很重要,常常有人羨慕我家兩個兒女胃口超好,我覺得除了他們本身腸胃很好之外(笑),非用餐時間我不太會給他們吃額外的食物。順帶一提,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小孩想吃水果就儘量吃,但其實好吃的水果糖分都蠻高的,如果餐與餐中間吃太多,下一餐很容易就會吃不下飯,所以,他們的水果我都會限制分量,而且會安排在餐後食用。總而言之,就是要讓他們用餐時間「夠餓」,才能和大人一起乖乖地坐在位置上吃飯。 帶出門的傢伙不可少 和姐妹們吃飯,往往一次就要兩小時以上跑不掉。憑良心講,大人聊天的內容對小孩來說實在很無趣,所以出門吃飯時,我就會幫他們帶一些最近喜愛的玩具,像是布叮兩歲左右喜歡貼紙書、三歲時愛塗鴉、目前四歲已經進階到練習寫ABC,因此,我會幫他準備練習本和筆;小布目前兩歲,喜歡玩TOMICA車車和看跟車子相關的書,所以還是要看年齡與喜愛來幫孩子們準備喔! 爸爸媽媽的全心陪伴 最後這點有點老生常談,就是希望爸爸媽媽要放下手機陪伴孩子。我承認自己也是手機的重度使用者,但連老公跟我吃飯時一直滑手機,我都會無聊而不開心,更何況是孩子們?所以,帶姐弟倆吃飯時,我會儘量把手機放在一旁不使用,適時與孩子們互動,慢慢地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很棒的「飯友」喔!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教養方程式/征服階段性任務 認知能力發展歷程

教養方程式/征服階段性任務 認知能力發展歷程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認知能力是一組來自大腦發展之整合性的能力。它是我們認識與了解世界的基本能力,主要用來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應付各種生活所需。一般來說,認知能力會被誤以為就是「智力」或稱「智商」,其實概念上來講「智商」是某一種認知功能而已,其他還有記憶力、創造力、聯想力、計畫、推理、分類、符號表達等等各種不同的認知能力。 認知發展特性 每個人的發展都有一樣的階段順序,但是有個別差異,例如:先坐後爬再站的發展順序中,有些嬰兒較早、有些較晚。其次,很少人會跳過某個階段的發展任務,除非有些重大的事件阻撓。譬如,在森林裡長大的泰山因為沒有人類教他說話,因此他的溝通方式只有「喔依喔依喔」。他自叢林回到人類社會後才開始學說話,但是也說得不好,不像從小在人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可以流暢地說話。 其次,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一個發展主題,也就是此時期最主要的發展任務。以皮亞傑的發展理論來說,學齡前的嬰幼兒至少經歷兩個階段的發展時期(參考表一)。其中,感覺動作期的小寶貝常會拿東西放到嘴巴吃,盯著一個物品看很久,把手腳舉起來放進口中,拿個東西重複丟而且樂此不疲,東西不見了會找。像這樣做動作、「品嚐」東西的味道,看看自己做的動作會有什麼後果,都是一歲前幼兒常見的發展行為。更大之後,會開始模仿其他人的動作,會玩躲貓貓、會用一個圈代表媽媽,這是進入生命第二年常見的發展行為。 而「前運思期」發展階段的孩子,通常活動量、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好,他們已經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喜好。不過因為沒有「觀點取替能力」,導致他們無法理解別人的想法,所以常常堅持己見、溝通困難。很多家長們都跟我抱怨這時期的孩子「很番」!就是因為還在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下,既不了解他人的想法、也不了解規則是什麼,而且這時期的孩子非常「視覺系」,會以眼前的景象做為思考證據。所以如果你把相同大小的黏土,搓成一長一短,他們就會認為長的那個比較大。一直到5、6歲以後,這些堅持的孩子才會漸漸變得有彈性、可溝通,此時教養起來就比3、4歲輕鬆多了!根據這些發展理論知識,做家長的就可以判斷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都跟上來了?如果發現有些行為落差比較大,那麼可能要考慮認知發展缺陷的可能性。 表一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簡表 年齡 (0-2歲) 感覺動作期    (2-7歲) 前運思期      (7-11歲) 具體運思期     (11歲以上) 形式運思期   發展主題 ‧ 以重複的身體動作與感覺認識世界 ‧ 了解行動與結果的關係 ‧ 模仿與象徵性遊戲 ‧  物體恆存概念〈了解物體從眼前消失但是仍存在於某處〉 ‧ 使用語言和符號 ‧ 運用單詞代表物體 ‧ 僵化與自我中心式的思考 ‧ 以單一特徵分類 ‧ 無法理解規則 ‧ 取決於視覺印象的思考模式    ‧ 能夠以物品之不同特徵加以整合推論 ‧ 具備保留概念 ‧ 取決於具體感官經驗的思考模式 ‧ 能將腦中的抽象思考以具體方式描述出來   ‧ 能進行多重因素邏輯推演 ‧ 具備符號推理能力 ‧ 有形成假設並加以驗證的能力 ‧ 思考內容更加豐富也能考慮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製表/車先蕙 認知發展缺陷與相關問題的處理 嬰幼兒時期常見的認知發展缺陷有:語言發展遲緩、全面性發展遲緩。 認知發展缺陷在嬰幼兒時期可能就會有些症狀展現出來,只要家長們多加注意,應該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在台灣,「早期療育」是針對0到6歲的嬰幼兒,經醫療篩檢後發現認知障礙或身體障礙(如自閉症、唐氏症、腦性麻痺或各項發展遲緩等),實施早期治療介入,提供必要教育、諮詢、轉介、安置與其他服務及照顧。 早期療育的功能與目標是: 1) 預防不當的併發症,如關節攣縮、肌肉僵硬。 2) 促進孩子在感覺動作、知覺、認知發展、社交能力、自我照顧等各方面的發展。 3) 預防或改善病症產生的問題,使其發揮最大潛能,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說,透過提早醫療介入計劃之實施,以降低或改善遲緩程度,增加孩子的生活適應能力、學習潛能,以及提升家庭的能力,除了可預防二次障礙產生外,更能有效減少長期的社會成本。 台灣諺語「大雞晚啼」,帶來許多錯誤觀念,讓語言發展遲緩的嬰幼兒,沒有辦法及時得到早期治療,延誤就醫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後來的語言發展一直受到影響,導致溝通能力、社交上的困難。臨床經驗與研究結果都發現,6歲以下進行早期療育治療,效果相當好。3歲以下的療育效果更是加倍!家長們若懷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認知發展遲緩,可以直接到各大醫院的兒童身心科、復健科掛號,然後諮詢醫師的意見,透過醫師的診斷評估才能確定,千萬不要自己過度緊張,或迷信偏方治療模式,以免延誤孩子的治療黃金期。 以不同認知理論為基礎的幼兒園特色 在各種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中,Piaget的理論是最受歡迎、也最為人熟知的一個認知發展理論,甚至有些幼兒園打著「皮亞傑式教學」的名號來經營或招生。另外,在台灣尚有「蒙特梭利式」、「七田真式」等幼稚園,其實背後都有不同的幼兒發展理論支撐,當然教學方式也不同。簡單來說,皮亞傑式的幼兒園大多注重孩子們主動的知識構築能力,在環境上提供豐富的資源讓他們去探索,因此教導性的活動不多。蒙特梭利式的幼兒園,則以「操作學習」為主,透過接觸實作的方式讓孩子們學習。七田真式則以右腦開發為宗旨,摒棄不斷填鴨的傳統語文教學內容,改以視覺影像或圖形式的教材,讓幼兒有興趣且易於吸收。 不過,以台灣的教育環境來說,為了因應家長要求,或是讓家長覺得自己的幼兒園很有特色,有些幼兒園會提供認識注音符號或數字、英文字母等課程,讓還在幼兒發展階段的孩子,先接觸小學階段的教材內容。有些甚至標榜雙語教學,同時學習英語會話。 由於不同的教育取向會有不同的教法,所以家長們可以在選擇幼兒園之前,先與園方討論了解一下,然後再看看是否與自己的教育理念相符合。有些家長未能事先注意到此點,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幼稚園的教法難以契合,最後心中相當不滿而離開,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誤會。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家事偷吃步 年節掃除不惱人

孕期家事偷吃步 年節掃除不惱人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輔仁企管居家服務事業部執行長暨家事達人郭品婕 懷孕期間動作不敏捷,又需要時常休息,本篇邀請達人傳授家事技巧,讓孕媽咪的年節前掃除簡單達標又輕鬆不累。 分次打掃 清潔沒壓力 大腹便便又遇上需要大掃除的年前時刻,若能有簡單的方式協助居家清潔,真的能讓負擔減輕許多,家事達人郭品婕認為,年前大掃除的居家清潔計畫其實可以提早開始,將掃除時間拉長至1~2周,分次打掃,而不需要求自己在1~2天內完成,這麼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避免過於勞累,另一方面也不會讓自己因為一次性的疲勞打掃而對之後的掃除工作充滿抗拒。郭品婕表示,分次打掃的規劃可以很彈性,孕媽咪可以安排每天1個區域或1個房間的方式來打掃,或是每天半小時到1小時的規劃來打掃,重點是讓自己的打掃工作可以輕鬆完成。 客廳清潔 紗窗清潔 讓紗窗乾淨的最有效方法是將紗窗拆下來清洗,但若孕期不方便,建議在安全的情況下,先以報紙貼於外側的紗窗上,並在內側以吸塵器吸附紗窗上的灰塵,多了黏貼報紙的步驟,可讓吸塵器的吸力充分發揮,若仍覺得不乾淨,可再以濕抹布擦拭2~3回,即可讓紗窗恢復乾淨,郭品婕提醒,紗窗若太高或外面沒有陽台與護欄的情況下,為維護安全,建議孕媽咪不要勉強進行紗窗的清潔或拆除紗窗,內面的紗窗若只以濕抹布擦拭(或可沾取小蘇打水;溫水與小蘇打粉以15:1的方式調配),也能恢復5成以上的潔淨,千萬不要為了清潔忽略安全性。 鞋櫃除臭 置放一小杯小蘇打粉於鞋櫃中,可協助鞋櫃中的異味去除,並達到除濕的效用,放置一段時間後,若效果減弱,可再換一杯新的小蘇打粉,或是將使用過後的小蘇打粉平舖、曝曬於陽光下進行還原,讓它可再度被利用,或也可直接進行二次利用,將使用過後的小蘇打粉用於拖地或清潔廚房油汙。此外,小蘇打粉也可直接置於廢棄的襪子中,打結後放置於鞋中,幫助去除鞋內異味或濕氣。  廚房清潔 抽油煙機的陳年油垢 建議孕媽咪可以先用不再使用的硬卡片(例如:過期的信用卡)刮除油垢,或將油杯中的油,倒於墊有廚房紙巾的塑膠袋中丟棄,再準備一個容器,將小蘇打粉溶於熱水,將濾網或油杯充分浸泡其中(若油垢太重,可再加入中性洗潔劑),靜置15至30分鐘後再清洗,即可輕鬆去除油垢。 砧板清潔 將鹽巴與小蘇打粉以1:1的比例慢慢加水調製成糊,均勻塗抹至砧板上,靜置1小時後再沖洗,可達到清潔殺菌的功效。 廁所清潔 磁磚縫隙中黴菌 以菜瓜布或不再使用的牙刷沾取小蘇打粉,可協助刷除磁磚縫隙中的黴斑,完成後再噴上醋水(醋與水以1:1調製,或可使用檸檬酸取代醋,比較不會有嗆鼻味道),可抑制並緩和黴菌的再生長。 汙垢處理 廁所中的汙垢(如:水垢、皂垢或尿垢),大部分都能以醋水或檸檬酸加水的方式調製清潔劑來去除,郭品婕表示,因為廁所中的水垢、皂垢或尿垢多半是鹼性的汙垢,因此可用酸性的醋水或檸檬酸來去除,而廚房中的油垢為酸性垢,則適合以弱鹼性的小蘇打水或自製橘油清潔劑來去除。 自製橘油清潔劑 橘油具有天然的清潔力,可用於油汙的清潔。 材料:3~4顆的乾燥橘皮、95%酒精、有蓋容器與噴瓶。方式:以95%酒精浸泡橘皮,容器中酒精需蓋過所有橘皮,蓋上蓋子,浸泡約3~7天,完成後將液體倒入噴瓶中即完成。 小叮嚀:因自製清潔劑未含防腐劑,若未即時用完,約半個月後會因發酵而有刺鼻味,雖無損清潔力,但仍建議可斟酌每次用量,製作分量剛好的清潔液。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認知能力/依循孩子發展進程.全方位學習

認知能力/依循孩子發展進程.全方位學習

文.整理/周滋靜 採訪諮詢/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生活環境中不同的刺激,都是孩子累積認知能力的重要經驗,因此,必須了解其特質以及各項能力發展的進程,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教養方式。 何謂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的優劣常與智力畫上等號,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的大腦在處理不同的訊息,會有各式各樣的方式,也因此認知和肢體動作、思考、想像、邏輯、創意、推理、記憶等能力的連結息息相關。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指出,人類可以透過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等感官,感受整個環境中的刺激,無論是情緒反應、動作反應或是更多預想後設認知以及推演結果等,來自於大腦的「知覺」便稱為認知。 胎兒時期便開始累積認知經驗 當胎兒在媽媽肚子接收到的刺激與感受,都會在大腦裡的認知迴路累積,例如:近年風靡全球的寶寶游泳,就是延續寶寶在媽媽肚子裡被羊水包覆時的環境,讓寶寶能夠感受到安全感,增加面對這個新環境的適應能力等。情感認知就是大腦對環境刺激產生感覺與經驗連結所產生的結果。 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認知的層面來說,哭泣與喝奶的連結是寶寶不經意學到的經驗,不太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隨著月齡增加、寶寶的行為能力提升以及更多經驗的累積下,更複雜的認知反應就會隨之發展。 玩: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對孩子來說「玩」這件事是自主性的,玩能讓孩子從中獲得不同的學習,而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許多物品都可以成為孩子的玩具,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玩能夠讓孩子運用自己的能力操作環境,而操作環境和掌控玩具,可以讓他從環境中得到預期中的反饋,進一步獲得安全感,當孩子重覆某些行為時,試著放手讓他去玩,能夠形成更多的認知。 在安全的範圍下讓孩子多多與環境互動 每個階段孩子會運用不同的能力去學習,例如寶寶出現什麼東西都要往嘴巴裡塞的行為,便代表他能透過這個行為,感受不同東西帶來不同的感覺,如果爸爸媽媽覺得髒,制止他吸吮小手、啃啃小腳,不給他有機會嘗試,寶寶便無法獲得此階段應該用觸覺去學習的經驗,然而沒有足夠的參與經驗,形成認知的經驗則會相對較少。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7大祕訣 牙齒保養從乳牙做起

7大祕訣 牙齒保養從乳牙做起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  老一輩的人總認為「乳牙不重要,以後還會有恆牙,所以蛀掉沒關係!」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醫師強調,乳牙對於孩子咀嚼、發音、維持恆牙萌生空間皆有其必要性,因此寶寶牙齒保養必須從乳牙做起,切勿認為乳牙不重要而輕忽清潔的工作。 乳牙清潔保養祕訣 1) 未長牙即用紗布擦拭 @內:寶寶從小只要吃完東西或喝完奶,就可以開始用紗布擦拭牙齦幫助清潔,即便沒有牙齒,但進食後牙齦仍會有殘留奶水,容易滋生細菌,家長幫寶寶擦拭牙齦幫忙維持清潔,也能夠讓孩子養成習慣;當寶寶只有前牙時,因為屬於平面牙齒,即便孩子喝完奶就睡著,家長也要使用紗布來擦拭乾淨,紗布使用一次即須拋棄,屬於一次性使用,不用擔心清潔衛生的問題,加上紗布擦拭相對輕柔快速,對於寶寶的睡眠干擾可降到最低,只要家長照顧與清潔到位,寶寶就不容易因哺乳造成蛀牙。 2) 及早使用含氟牙膏 鼓勵家長儘量提早讓孩子使用含氟牙膏,以往總認為孩子會把牙膏吃掉,所以不要太早使用,但李楊鈞醫師強調,牙膏不是不好的東西,只要分量控制得宜就是安全的,一般建議長牙就使用含氟牙膏,如果有疑慮,至少1歲後一定要開始使用,每次使用的分量可以比一顆米粒大小還少,用一塊紗布幫孩子以牙膏擦拭牙齒,若擔心寶寶吃掉牙膏,可再用第二塊紗布將牙齒再擦拭一次,如此一來,可以讓孩子吃到更少量的牙膏,但讓牙齒受到氟元素的照顧,因為牙膏裡面還含有氟元素,氟是目前唯一證實有效預防齲齒效果的元素。 3) 長出臼齒務必使用牙刷 一開始僅長出門牙時,可以單純使用紗布清潔,但等到孩子1歲半左右臼齒長出來,就必須開始使用牙刷,幫小孩刷牙至少要刷到6歲,即便孩子2、3歲時會開始搶著自己刷牙,就讓他先自己刷吧, 6歲以前孩子自行刷牙,我們可以當成「習慣的養成」,接下來大人刷第二次,大人的刷牙才叫做「清潔牙齒」,而兒童牙刷的挑選原則是刷頭越小越好、刷毛越短越好,但請勿選擇矽膠牙刷,因為矽膠為塊狀,沒有刷毛無法深入齒縫清潔乾淨。 4) 牙齒有接觸點後使用牙線 只要寶寶長兩顆以上的牙齒,且已有接觸點,牙線進入有阻力,代表牙線該開始使用,因為只要牙齒有接觸點,就表示刷毛很難進入刷乾淨,若不使用牙線可能產生蛀牙。 5) 固定帶孩子塗氟 預防勝於治療!帶孩子去牙醫診所,將目前萌發的牙齒局部塗氟,增加對蛀牙的抵抗力,最好每3至6個月請牙醫師依照孩子齲齒情形及口腔衛生的情況,做一次徹底檢查並塗氟,但若孩子有蛀牙的情況,建議先接受治療後,再進行塗氟。 6) 氟錠&氟鹽擇一使用 台灣是無氟的環境,所以氟錠不排除使用,因為台灣開始供應氟鹽,家長可以就氟錠、氟鹽兩者擇一即可,以免服用過量氟元素;氟錠使用劑量,依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建議,對於飲水含氟量低於0.3ppm的地區,如台灣,可以適當補充氟素,其建議劑量為6個月至3歲大,每天可補充0.25mg;而3歲至6歲者,為每天可補充0.5mg;至於6歲以上者,則每天可補充1mg。 7) 用餐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寶寶長牙後,建議用餐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除了正餐以外的零食,不要吃超過3次,因為許多蛀牙案例顯示,都是由於寶寶每餐用餐時間過長,讓食物接觸牙齒表面過久,或是寶寶只要吃一口飯就開始玩,不認真坐定位用餐,使得用餐時間拉長,而造成嚴重齲齒,家長應讓孩子養成「必須要規規矩矩吃完飯」的習慣,才能做其他事情,以免造成蛀牙機率提升。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

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鈺萍  到對的方式,就能事半功倍!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鈺萍,將教導哺乳媽咪們7種哺乳姿勢,希望協助媽媽跟寶寶在哺乳這條路上走得更順利,但她特別提醒,如果遇到困難或是覺得餵奶很不順利,尋找專業協助才是正確的方式,千萬不要誤聽民間流傳的偏方。 哺乳姿勢教學 1) 搖籃抱姿 把孩子抱到身上,用手臂的肘關節內側支撐住寶寶的頭,若要先喝右邊的乳房,可以先將寶寶的右手放在媽媽的腋下位置,讓寶寶身體可以比較貼近媽媽的乳房,但當孩子含上乳房的同時,把寶寶身體抱靠近媽媽的身體,這樣比較不會因為重力的緣故,把寶寶的身體往後拉,進而拉扯到乳頭,讓媽媽感到疼痛。 2) 橄欖球式 讓孩子夾在媽媽的腋下,把腳放在手臂後,若寶寶是新生兒時期,建議媽媽整個手肘露出來去撐住寶寶的頭部及背部,並讓寶寶靠近媽媽的身體,這樣才能夠順利含上乳房。 3) 斜倚 與「搖籃抱姿」類似,由於產後坐月子的哺乳媽咪們,通常很長的時間都在床上休息,所以可以在床上舒適地坐挺,把寶寶抱起來哺餵,務必將寶寶的肩頸至尾骶骨成一直線,讓寶寶肚子貼緊媽媽的肚子,還可以使用枕頭或將腿部提高,支撐背部膝下及腳底,這樣頭比較不會偏離乳房,拉扯到媽媽的乳頭。 4) 生物性哺育法 生物哺育法是以媽媽為中心的哺乳方法,非常適合用在產後、坐月子的媽媽,媽媽必須維持很舒服的姿勢,使頭、頸、肩、背、手臂、腿都處於放鬆的狀態,無論在床、沙發或椅子都可以實行。首先是半坐或半躺著,媽媽的頭大約只要抬高10至20度的高度,就讓寶寶趴在身上,媽媽不需要在寶寶的背或頸加壓去維持嬰兒的姿勢,寶寶只要藉由重力就能讓肚子貼在媽媽的身上,也能夠引發原始新生兒反射而能含乳,哺乳同時也能讓媽媽得到休息。 5) 適用於坐月子的側躺餵 @內:在坐月子期間或是夜間哺乳,建議採取側躺餵的方式,媽媽餵奶的同時可以休息,媽媽側躺時,若將寶寶放於左側,這時左手是可以平行擺放的,或是直接用手枕在頭下休息,這種角度可以預防媽媽整個身體倒過來壓到寶寶,所以哺乳媽咪們不用擔心躺餵會不小心壓到寶寶。而當乳頭調整到跟寶寶的嘴巴是在同樣的平面上,讓寶寶的頸和頭枕在媽媽的手上或躺在床上,媽媽的另一隻前臂可以扶住孩子的背,讓寶寶的背維持一直線,有時候還可以使用一條小的毛巾捲軸墊在寶寶的背後,讓寶寶更貼近媽媽的肚子,使喝奶更加順利。 Tips: 躺餵時,請把握兩大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無論任何姿勢都是讓寶寶的嘴巴對準媽媽的乳頭,嘴巴與乳頭務必要在同一個平面上;第二個原則是讓寶寶身體貼近媽媽的身體,從肩膀到尾椎都不能有歪斜,必須維持一直線,只要有歪斜就可能會拉扯到媽媽的乳頭,造成媽媽疼痛。 6) 適用於新生兒的側躺餵 @內:在新生兒階段,側躺餵的時候,由於新生兒比較嬌小,可以藉由枕頭的輔助把寶寶墊高一點,媽媽也可以藉此稍微往後躺放鬆身體,墊得夠高,甚至可以同時讓寶寶喝另外一邊的乳房,這樣子就不用每次餵奶都換邊。 7) 適用於乳腺阻塞的側躺餵 這個動作不同於前面的動作,完全是把寶寶倒過來喝,不管是用搖籃抱姿、橄欖球式或生物性哺育法,寶寶的下巴都是對著媽媽乳房的下方,然而寶寶下巴對準的地方,其實就是吸力比較強的地方,所以當媽媽們乳腺發生阻塞或是乳腺炎的時候,硬塊多半是在上方,因此採取這種姿勢可以讓孩子的下巴對著上方的乳腺,幫助媽媽把阻塞的乳腺或是發生乳腺炎硬塊的地方吸通。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流鼻涕潛藏問題多?

寶寶流鼻涕潛藏問題多?

寶寶流鼻水,父母就心慌,認為感冒了;流鼻涕的時間一久,更擔心是否為過敏性鼻炎?面對寶寶流鼻涕,父母應關心哪些問題?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過敏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 只要寶寶的鼻翼一抽動,幾聲哈啾後,鼻水流出,父母的擔心就開始了,認為寶寶感冒了;當鼻水變為又黃又濃的鼻涕,更是煩惱是否病情變得嚴重?以「打仗後的殘骸」形容鼻涕,約略可知鼻涕的角色。 鼻涕與鼻塞 鼻腔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經由飛沫傳染的病菌就是從鼻腔開始侵門踏戶,平時,鼻腔內有鼻毛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病菌,但是當鼻腔受到病菌入侵或過敏原的刺激,會使發炎細胞浸潤、黏膜細胞壞死,因而釋放一些細胞激素等發炎物質,這些細胞與病菌的殘骸,以及分泌出的物質,混合而成為「鼻涕」。鼻涕的顏色跟濃稠與否,不一定代表疾病比較嚴重,更不是判斷是否要吃抗生素的條件。 感冒引起的流鼻水算是常見現象之一,是否需要就醫,父母可以此評估:若症狀愈來愈輕,可不需要就醫;反之,愈來愈嚴重的話,就表示不是單純感冒,應儘速就醫,讓醫師區分是病毒或細菌所感染,並評估嚴重度為何?透過鑑別診斷,及早讓嚴重的疾病現形並對症下藥,以避免讓病情加劇。 可能潛藏問題 關於寶寶流鼻水或鼻涕,除了感冒外,還可能潛藏那些問題呢? 潛藏問題1) 是感冒或是過敏? 最常令父母心生疑惑的是:寶寶流鼻水究竟是感冒?或是過敏呢?因為兩者的症狀經常重疊,有時並不好區分,但仍能透過以下的比較表判斷:   過敏 感冒 持續時間 持續時間可長可久,一旦接觸到過敏原就可能發病。     一般感冒的症狀約7天。 發作時間    不一定,一樣是接觸過敏原就會發病,很多人是對塵蟎過敏,跟睡眠環境有關,所以症狀常發生在晚上和早晨,白天除非持續接觸過敏原,否則症狀會較輕微。      感冒症狀沒有時間之分,通常整天都會有症狀。 發燒     通常不會發燒。  可能會發燒。 咳嗽 可能會發生。  可能會發生。 流鼻水    可能會發生,不過,過敏比較會是清鼻涕。     可能會發生,膿鼻涕跟黃綠鼻涕比較像是感染。 喉嚨痛     偶爾會發生。     常常發生。 肌肉痠痛     通常不會發生。     可能會發生。 眼睛癢     常常發生。     除非合併結膜炎,否則不太會發生。 過敏與感冒有相似症狀,如果症狀沒有很嚴重,可先觀察而不吃藥,但症狀如果很嚴重或時間持續太久,還是建議帶給醫師評估,必要時會給予藥物治療。 潛藏問題2) 鼻竇炎 一般感冒的症狀大概持續7至10天,若是感冒症狀超過10天仍未改善,或是本來覺得感冒症狀好一點,突然又變得嚴重,合併有鼻塞、黃膿鼻涕、鼻涕倒流、頭痛,或是臉部疼痛等症狀,就必須考慮是否為鼻竇炎。 由於鼻竇炎並不容易診斷,專家訂定的診斷條件供如下: 主要症狀     次要症狀 膿鼻涕     頭痛 鼻涕倒流     耳朵疼痛、耳朵有脹的感覺或感到有壓力 鼻塞或鼻充血  口臭 臉部充血或有腫脹感覺     牙齒痛 臉部感到疼痛或是壓力     咳嗽 嗅覺變差或是喪失     發燒(亞急性或慢性鼻竇炎) 發燒(急性鼻竇炎)     疲倦感 若患者有兩個主要症狀加上一個次要症狀,或是大於兩個次要症狀的話,就必須考慮鼻竇炎的診斷。一旦確診,小孩需要使用10到14天的抗生素,提醒父母,應按醫囑把此療程的藥吃完,不要因為看到孩子的症狀好一些就讓孩子停藥,而使復發的機會增高,並且容易產生抗藥性。 常聽人說「自己有鼻竇炎」,鼻竇炎不是宿疾治不好,也不一定是慢性疾病,而是得過後,容易再得的疾病。 潛藏問題3) 異物塞入鼻腔 有時孩子並未有其他感冒症狀,卻一直流鼻水,懷疑孩子是否將細小異物塞入鼻腔所致,由於孩子年紀小,塞入異物並不會主動告知,因此,若父母發現有單側流鼻水、流膿臭涕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避免狀況變得嚴重。 潛藏問題4) 外傷後造成鼻水流不停 臨床上曾遇過因車禍造成頭部外傷的患者,外觀看似痊癒,但鼻腔卻不時流出如鼻水般的澄清液體,經過檢查後,發現是顱底骨折後產生裂縫,使得腦脊液從顱底裂縫經鼻腔流出,所以才有鼻水不止的現象。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