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我會有奶嗎?了解原理‧不怕產後沒奶

我會有奶嗎?了解原理‧不怕產後沒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青年診所小兒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楊靖瑩 了解大自然為母體安排的泌乳機制,可以讓媽咪對哺乳比較有信心,不再因為不了解而在哺乳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焦慮與擔憂。 乳房變大即有奶徵兆 一般而言,如果懷孕期間,媽咪有觀察到自己的乳房變大,並且在產後有脹奶的情況,基本上都代表乳房有能力製造奶水。臨床上,雖然觀察到第2胎的奶水比第1胎的奶水來得快(因為第2胎以上的媽媽乳腺之前已有増生過,因此奶水會來得比較快);自然產的媽媽比剖腹產的媽媽更快有奶水,但只要在產後儘快讓寶寶頻繁吸吮,不管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通常奶量很快就可以上來。 如果產後奶水來得較慢,請媽咪不要心急,應尋求專業協助來找出原因,並嘗試放鬆心情面對與解決困難,避免更多的壓力與沮喪造成泌乳不順利的惡性循環。 孕期至產後的泌乳機制 為了孕育新生命,大自然對人體的巧妙設計,可從母體的泌乳機制中窺探出究竟,產後新生兒雖然已離開母體,但生理機制與需求卻仍與母親有所相連,並能夠互相呼應,例如:媽媽聽到寶寶的哭聲會引發奶陣與滴奶,或是寶寶餓的時候,母親就脹奶等。針對泌乳的生理機制,詳細說明如下: 第1期-約從懷孕中期(第15~20周)至產後第2天 第一階段的荷爾蒙調控期,從孕期第15周至產後40個小時,母體的泌乳機制由身體的內分泌系統自主控制,無論母親日後有沒有哺餵母乳的計畫,懷孕期間身體都會自行啟動一連串的泌乳準備,例如:乳腺增生。 懷孕到了中期,泌乳激素刺激乳腺增生,乳房會變大,此時身體會開始製造又濃又稠的初乳,但同時胎盤分泌的黃體素會抑制奶水的分泌量,直到寶寶出生、胎盤娩出的那一刻,黃體素急速下降,血液中的泌乳激素濃度達到高峰,母體的奶水製造不再被抑制,奶水才會開始大量分泌。 第2期-約從產後第30~40個小時開始 產後30~40個小時,在母體高濃度的泌乳激素刺激下,乳腺細胞分泌大量乳糖,並吸收大量水分,奶水開始充沛,通常在產後第3天,媽媽開始會有脹奶的感覺。 以上的生理變化主要受到母親孕期與產後初期的荷爾蒙變化所調控,接下來的泌乳機制將逐漸由荷爾蒙控制轉為腺體自我控制,也就是乳腺會根據奶水被移出去的量與速度來製造奶水,當乳房受到吸吮或擠乳的刺激愈頻繁,奶水被移出的量愈多,奶水製造的速度就愈快愈多。 第3期-約於產後3~4天開始至整個哺乳期 當寶寶吸吮乳房時,母親的大腦會接受到訊息,釋出泌乳激素刺激乳腺細胞分泌奶水,也會釋出催產素引起噴乳反射,此即所謂的「奶陣」,可讓奶水流出。如果寶寶沒有吸吮乳房,媽媽也沒有擠乳刺激乳房,奶水沒有移出而是脹在乳房中,母親身體感受到的是寶寶不需要那麼多奶水,乳腺會自我調控,讓奶水的製造變少、變慢。 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泌乳機制的巧妙設計在於,雖然寶寶已經離開母親的身體,但是藉由哺乳,兩者的神經荷爾蒙系統仍然密切相連,寶寶的吸吮刺激啟動奶水的製造,奶水量與成分會依循寶寶的需求量身打造,因此若希望奶水的供需恰好符合寶寶的需求(不多也不少),全親餵、依寶寶尋乳需求哺餵的方式會比較容易達成目標。 無論是手擠奶或使用擠乳器擠奶,對於前六個月大的寶寶,媽媽的奶水產量一整天若有600~800c.c.,大多足以滿足母奶寶寶的需求,4~6個月大的寶寶可以開始添加富含鐵質的副食品。此外,如果有哺乳或集乳困難,建議尋求專業的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協助,儘快解決問題,方能讓哺乳之路更順利。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腹痛的原因和處理

產後腹痛的原因和處理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   媽媽經歷了懷胎十月的辛苦,接下來卻還得面臨子宮收縮排惡露的疼痛,不免讓媽媽身心快崩潰!究竟產後腹痛是如何引起?又該怎麼緩解?  媽媽生產完才如釋重負沒多久,麻藥退了後,就漸漸感到腹部一陣陣疼痛襲來,有時像宮縮般的劇烈疼痛,有時則微微痠疼。但如果腹痛頻率太多,究竟對身體有沒有不良影響?其實,產後腹痛可能是以下幾點原因造成: 1) 子宮收縮痛 由於產後的子宮要從懷孕後期如籃球般大小,漸漸回復到孕前的哈密瓜大小,必須經歷好幾天的收縮才能恢復。因此,產後第一個星期,下腹部會出現較密集且規律的宮縮,但每次宮縮痛時間不會太長,平均1~2分鐘,大約持續一個星期左右,且會伴隨惡露排出,到第二個星期時,子宮已回復到原本的骨盆腔位置,幾乎不會再疼痛。 2) 子宮內膜感染 過去子宮內膜感染的原因多半是照護及衛生情況不佳,但現在多半是因為生產過程而導致感染,像是生產和破水的時間相隔過久,便會提升細菌感染的機會,造成子宮內膜發炎,因而影響惡露的排出,若是子宮內膜感染,惡露會有異味,且會感到異常的疼痛,再加上如沒有充分休息,造成抵抗力變差,嚴重者可能會需要採取手術進行引流,並繼續住院觀察治療。  3) 餵奶促使宮縮 產後有親餵母奶的媽媽們會發現,寶寶的吸吮會加重腹痛,這是由於乳頭受到刺激後,會引起腦部分泌催產素,促使子宮收縮,因此,親餵母奶除了讓寶寶得到所需的營養與免疫力,其實也加速媽媽產後身體復原與惡露排出。 4) 飲食不慎導致腹痛 寒涼食物易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子宮內瘀血滯留,影響收縮,恐引發產後腹部疼痛、惡露不止等症狀。此外,冰冷開水也會造成胃腸寒冷,影響月子補品的吸收,使氣血運行不順暢,也會導致腹痛、身體痠痛。 產後腹痛緩解4方法 剛生產完的媽媽子宮收縮引起一陣一陣下腹疼痛的感覺,該如何緩解比較舒服,孫序東醫師提供以下方式做為參考: 1) 配合環形按摩恢復快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子宮復原的過程沒有差異,剛生產完時,子宮底約在肚臍上一指或平行的位置;過了12小時後,接下來的每一天會感覺子宮從肚臍下降一公分,持續到第14天左右,子宮便會下降到原來在骨盆腔的位置。產後媽媽們只要感覺子宮變軟,就要以「環形按摩」的方式按摩下腹直到變硬,如果收縮良好,可能十天內就可下降至骨盆腔,按摩也有助於身體狀況恢復,就算有點痛也要忍耐一下。 2) 適當吃止痛藥 孫序東醫師提到,有些媽媽剛生產完,體力還未恢復,精神狀態也不太好,如果傷口或子宮收縮很不舒服,可請醫師開立止痛藥,不必擔心吃止痛藥會上癮而不敢吃,因疼痛會影響到睡眠品質或影響哺乳時間,反而造成子宮恢復更慢。 3) 少吃肉類與油膩食物 剛生產完不要吃太多肉類和油膩食物,多喝粥類,較不會加重腸胃負擔,產後幾天的飲食先以清淡為主,之後再吃肉類食物,也要少吃芋頭、黃豆、牛奶、豌豆、零食等容易脹氣的食物,可多吃羊肉、紅糖、紅豆、山楂等舒緩腹痛。 4) 及早活動減緩胃脹氣 坐月子期間建議及早漸進式增加活動量,不需要一直臥床不動;平日也要注意排便順暢、保持充足睡眠。另外,如果是剖腹產會有不同程度的腹脹氣,也會導致腹痛,新手媽媽產後可多做翻身動作,增加床上活動量,使腸肌蠕動功能恢復得更快,也能減輕疼痛。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弄懂差異 孕期宮縮不憂心

弄懂差異 孕期宮縮不憂心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 宮縮時肚子緊繃,有些媽咪甚至會感到疼痛,一天當中若次數頻繁,更覺得不舒服,這樣的情況常讓第一次懷孕的媽媽感到憂心,但其實妊娠中後期的生理性宮縮大多為正常現象,且通常只要透過休息就可以緩解,媽咪不用太擔心。 生理性宮縮 初次懷孕,肚子偶爾感覺緊緊的,有時還帶點悶痛感,不熟悉的感受經常讓媽咪感到不安。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解釋,懷孕期間,子宮隨著胎兒長大逐漸被撐大,妊娠初期,腹部的悶痛感;就像月經要來不來時的不舒服,通常是源於子宮充血的感受,其特徵是持續的悶痛,而宮縮則是一陣一陣地發生,約於孕期28周之後,會經常出現,其原因來自於子宮收縮,且多半屬於生理性的肌肉收縮。 生理性宮縮發生的原因,一為子宮被撐大而產生的回彈力量所致,二為胎兒驅動保護機制所致,例如:當媽咪運動較劇烈,腹部搖晃讓胎兒感覺不安全時,便會啟動子宮收縮,讓自己所處的環境能儘量穩定下來,因此,生理性宮縮一般能藉由休息獲得緩解。 生理性宮縮的特徵為:不規律、發生頻率的間隔至少20~30分鐘以上,且透過休息就可以緩解,毛士鵬醫師表示,所謂透過休息,就是離開現在的動作,如果走路時發生生理性宮縮,就坐著休息一下;坐著時發生,就躺著休息一下;忙碌時發生,就停下手邊工作,直到子宮收縮狀況緩解為止。 因疾病所伴隨的宮縮 除了生理性收縮之外,子宮還可能因為母體疾病或過勞而出現收縮,包含泌尿道感染、拉肚子或急性腸胃炎等疾病,以泌尿道感染為例,由於膀胱位於子宮前方,感染發生時,因為與發炎位置距離太近,身體感受到威脅,進而容易引發子宮收縮。另外,孕媽咪太過疲勞、行房或進行激烈運動時,也可能因此造成子宮收縮,其中行房所引起的子宮收縮,多為乳房接受過度刺激或是精液中的前列腺素所導致,因此若行房過程中出現宮縮,建議可以先暫停並休息,讓宮縮情況稍微緩解。 毛士鵬醫師解釋,若子宮頻繁收縮的原因是因為泌尿道感染或腸胃不適,媽咪只要接受對症治療,宮縮狀況就能緩解,無須太過擔心,且這類因為疾病、過勞或運動所引起的宮縮,通常比較不需要透過藥物來進行治療,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待疾病症狀或過勞情況解除即可緩解宮縮。 規律宮縮須迅速就醫 毛士鵬醫師提醒,當子宮收縮的頻率規律又密集,且無法藉由休息舒緩時,建議孕媽咪必須立刻到醫院報到,例如:懷孕中期,每15分鐘出現1次,並且持續1~2個小時,就可能為危急狀況,有早產之虞;懷孕後期,每3~5分鐘出現1次,即可能為產兆(產兆的發生,除了規律宮縮,通常還伴隨著子宮頸擴張、落紅與破水)。 規律宮縮的出現,如果是未足月,可能是胎兒急著出生的早產徵兆;若是已足月,則是即將臨盆的訊號。因此,一旦出現規律宮縮,建議孕媽咪儘速至醫院確認,以提早做好安胎或待產準備,此外,若宮縮合併有出血或破水等症狀,即便頻率不規則,也可能有早產風險,仍然必須立即就醫。 妊娠28周後輕鬆數胎動 生理性的宮縮於28周後容易經常出現,如果明白這是自然的現象後,媽咪還是有所擔心,就建議可搭配留意胎動,毛士鵬醫師建議,孕媽咪可以觀察自己的胎兒是屬於好動型,還是文靜型,如果是好動型,2小時有活動1次就沒問題,如果是文靜型,4小時有活動一次就可以放心。 平均而言,孕媽咪若感到胎兒太安靜,已經過1~2小時,仍沒感覺到胎動,此時建議可以吃點東西或做點緩和運動,嘗試引發胎兒的活動,也可以直接再等待2~4小時,只要有感受到胎兒的活動即可解除警報。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 給寶寶無限的歡樂 誘發孩子對遊戲的想像力

出生開始學教養 給寶寶無限的歡樂 誘發孩子對遊戲的想像力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遊戲」在寶寶的成長旅途上,扮演著良師益友的角色,透過遊戲,不僅可以帶給寶寶無限的歡樂,亦可以促進寶寶學習、培養人際關係和增進感覺統合發展。 「遊戲」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建立在「有趣」、「自由」與「想像力」之上,當感覺統合活動失去上述的本質,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快樂的遊戲時間,而是沉重的訓練課程。 遊戲的要素 Neumann曾在1971年於《遊戲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play》一文中提出,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應該是快樂的、無拘無束盡情享受、沒有壓力與充滿想像力,因此遊戲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 1) 內在動機 對遊戲的內容感到興趣,並且是自己心甘情願從事,而不是被逼迫的。 2) 控制核心 在遊戲過程中能自我掌控,包括決定與選擇遊戲的內容等。 3) 現實自主決定 在遊戲過程中,可以自我決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擬的,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在遊戲中富含想像空間。 如何誘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融入遊戲之中:在與許多家長會談的過中,發現這對於家長而言是最困難的部分之一。原因在於許多大人總是自以為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並用自己的角度來看孩子的世界,將「自己認為孩子會喜歡的事物」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例如普遍認為的孩子都喜歡迪士尼卡通人物,就幫孩子買了一大堆迪士尼的服飾。家長們應該多與孩子聊天、談心,真誠地傾聽孩子們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與需求。 主動找出孩子喜歡的物品,誘發參與動機:父母應主動探索孩子感興趣的學習或遊戲題材(例如孩子最近喜歡什麼卡通、玩具,試著了解在遊戲中喃喃自語時,是否正在與「想像的玩伴」一起玩等),運用這些題材提升孩子參與的動機。 時時刻刻動腦筋讓學習或遊戲方式更加活潑:用心的父母,會記住孩子每一個重要的日子;用心的父母,會想盡辦法逗孩子開心;用心的父母,會竭盡所能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用心的父母,永遠會把「家庭」擺在第一位! 排除孩子不喜歡的物品:有效排除會在遊戲中,令他們感到不安或威脅而退縮或抗拒活動的物品,如氣球或大型動物模型等。 ★觀看一部好片:推薦一部適合家長觀賞的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可以幫助家長們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何讓孩子在遊戲中具有主導權? ★讓孩子感到安全感:遊戲時充滿自主權,而且遊戲的環境充滿正向支持,周遭的人、事、物令孩子感受到安全感,遊戲前應先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熟悉遊戲的環境與夥伴,並儘可能排除會令人感到威脅的物品。 ‧遊戲的內容與規則,是由孩子自己決定或選擇的。 ‧營造安全、友善的環境,陪伴的大人和夥伴不隨意干涉遊戲進行,參與遊戲也需經過孩子的同意或邀請,切勿貿然進入孩子的遊戲世界。 ★增加孩子自信心:儘可能增加孩子成功與快樂的經驗,讓他們有自信可以決定如何進行遊戲,不用過度擔心失敗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孩子玩積木為例:積木是富含自由創作與想像空間的玩具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的特性,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地嘗試與實驗,做錯了還可以隨時重來,減少因失敗而產生的挫折感。 除此之外,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成任何造型,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總能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只要他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儘管今天孩子只是簡單的在桌面上將積木排成長條狀,此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覺得像什麼,如果孩子說不出來,家長則可以引導命名(如毛毛蟲),或者可以拿台車子在上面開,引導孩子說出馬路。家長應該對於孩子的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要在孩子一頭熱時,潑上一桶冷水,這將會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與玩遊戲的興致。 如何讓孩子在想像中玩遊戲?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將自己、環境、夥伴或是整個活動都融入自己的想像之中,例如玩盪鞦韆時,可以想像自己坐在海盜船上隨風浪擺盪;玩溜滑梯時,可以想像自己正從陡高的山坡上驅車狂飆而下。即便是稀鬆平常的桌底或被窩,孩子都可以當做是祕密堡壘唷! ★多與孩子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等互動性較高的想像性遊戲(可結合繪本故事、玩具與生活用品),可以多培養孩子的人際互動與問題解決能力,並累積相關的日常生活經驗。 ★想像力與平時的生活經驗有關,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閱讀繪本、接受多媒體刺激、外出旅遊或玩富含創造性的玩具(如積木、黏土等),這些活動都可以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結語 最後,提醒家長們,雖然玩遊戲對於孩子有正向助益,但遊戲不能做為「訓練」的手段,遊戲應出自於自願與樂趣,千萬不能認為玩遊戲好處多多就成天要求孩子玩。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不可不慎 掌握6重點降低妊娠高血壓的危險

孕期不可不慎 掌握6重點降低妊娠高血壓的危險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婦產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蕭勝文 懷孕時期若合併高血壓,可能有機會引發子癇前症,屬於高危險妊娠,雖然發生率不高,不過,一旦發生,胎兒或媽咪有很高的死亡率,應及早診斷和治療。孕媽咪每次產檢時,若發現血壓數值偏高,就要注意是否已有妊娠高血壓!   小芸目前懷孕21週,產檢時醫師看了檢查數值,對她說:「妳的血壓數值偏高,尿液檢查呈現有蛋白尿,而且現在21週就併發水腫現象,這可能罹患子癇前症....」。小芸聽完後先是一陣疑惑,待弄清楚是什麼狀況時,開始憂心忡忡,深怕接下來懷孕過程不順利。如果像醫師所說,進展到嚴重情形,影響了胎兒的發育,該怎麼辦?小芸自怨自艾的心情油然而生。 發生原因 「我會在懷孕中期血壓突然升高嗎?」許多孕媽咪常會害怕罹患妊娠高血壓而如此擔心著。林口長庚婦產部蕭勝文主治醫師表示,妊娠高血壓的發生率約佔5~10%,目前形成的原因不明,但主要和胎盤血管功能有關,若胎盤血流有問題,會造成孕媽咪全身血管攣縮,使血液量減少或流動不順暢,除了引發孕媽咪出現高血壓情形,其胎盤功能也會比較差,對胎兒成長造成影響,導致羊水過少、胎盤剝離、胎兒體重過輕、胎兒窘迫等情況。 此外,一旦血管功能出現異常,血管內流動的蛋白質就會滲出血管外,水分也易進入血管以外的體內,容易引發水腫與蛋白尿症狀。懷孕前,準媽媽若沒有高血壓病史,而是在這次孕期才發生血壓過高現象,就要注意是否為妊娠高血壓。 @中:妊娠高血壓4類型 @內:妊娠高血壓一般可分為4種,分別為妊娠引起的高血壓、慢性高血壓、子癇前症或子癇症,及慢性高血壓合併子癇前症或子癇症。這些高血壓症狀都會對孕媽咪及胎兒產生以下影響: 妊娠引起高血壓 一般來說,懷孕前血壓正常,但懷孕後測量發現收縮壓大於140mmHg、舒張壓大於90mmHg即可稱為「妊娠高血壓」;另外,若懷孕後期的舒張壓比早期多升高15mmHg,或舒張壓多升高30mmHg,也是有妊娠高血壓。蕭勝文醫師提醒,孕媽咪平時可在休息狀態下測量2次,一次間隔6小時,才能做為判斷的依據; 如果是懷孕後期出現的高血壓,並沒有合併蛋白尿,到產後3個月就可恢復正常。 慢性高血壓 蕭勝文醫師表示,懷孕前就有高血壓即屬於慢性高血壓,但有些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對胎兒會有影響,當媽咪一知道懷孕後,建議帶藥品諮詢心臟內科醫師或婦產科,醫師會調整為不傷害胎兒的藥物。如果剛開始不曉得懷孕而服用原本的藥物也不用害怕,因為高血壓藥屬於長期作用,必須持續吃好一陣子才會對胎兒有影響,因此,只要一得知懷孕趕快調整用藥即可。 蕭勝文醫師提醒,因高血壓是屬於不能停藥的病症,因此,孕媽咪務必要控制血壓,才不會對懷孕或生產過程有不良影響。 子癇前症或子癇症 蕭勝文醫師提到,當發現懷孕20週以後有血壓上升,此時,若加上尿蛋白開始出現(尿液中含蛋白大於2+或24小時累積超過5克),即是子癇前症最明顯的症狀。也由於血壓升高,使過多的水分滯留在組織內,形成水腫,身體也會 出現噁心、嘔吐、全身性水腫、視力模糊,這些都是子癇前症的症狀,又稱「妊娠毒血症」。 另外,子癇症是指孕婦除了有高血壓、水腫、蛋白尿,還會因為高血壓讓媽咪在生產時大腦皮質有不正常放電,使生產過程中發生痙攣或抽搐,更嚴重還會造成媽咪或胎兒的死亡。 慢性高血壓引發子癇前症 此為本身有慢性高血壓的孕媽咪,在懷孕前20週檢測並無蛋白尿,但後來卻發現有蛋白尿,此類型由於本身有慢性高血壓,其引發的子癇前症症狀會更加嚴重,病程也較快,孕期要密集追蹤。 好發族群 以下為妊娠高血壓好發族群: • 第一次生產。 • 35歲以上之高齡產婦。 • 羊水過多者。 • 家族有罹患妊娠高血壓者。 • 曾發生過多胞胎、葡萄胎者。 • 本身已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 對媽咪與胎兒的影響 關於妊娠高血壓對母體與胎兒的影響如下: 胎兒 孕媽咪發生高血壓的時間越早,對胎兒的影響也越大,由於維繫胎兒與胎盤之間的臍帶可能因血流受阻,血液不易通過,導致胎兒在子宮內獲得的營養較不足,造成生長遲滯,發育比一般胎兒慢,胎兒出生體重也會較低;此外,胎兒長期處於不利的生長環境中,容易出現窘迫徵兆,必須提早中止妊娠生產,使得胎兒早產的機率增加。 孕媽咪 當血壓升高加上蛋白尿大於2+,會出現全身水腫、噁心、嘔吐,頸部僵硬、血小板下降、上腹部疼痛,以及視力模糊,甚至嚴重的妊娠高血壓會造成眼內壓上升,造成視網膜剝離。此外,當孕媽咪的體重增加太快(每週增加2公斤以上)就要注意是否有妊娠高血壓。 6重點 安度孕期 不論是懷孕前已罹患高血壓,或是懷孕引起的高血壓,都會讓媽咪整個孕程的身心受到影響,如何讓自己平安順利度過整個孕期,儘量減低胎兒的併發症,媽咪應謹守生活與飲食的注意事項,才能讓妊娠高血壓帶來的威脅和危害減到最低。 1) 體重快速增加要警覺 蕭勝文醫師表示,體重變化是孕媽咪可自我檢測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懷孕13週以後,體重平均1週約增加500克,如果體重有突然快速增加的情況,如1週增加超過1到2公斤,並合併明顯水腫現象就要注意,建議就醫檢查。此外,如懷孕前已超重的孕媽咪,要盡量少吃或不吃甜食、甜飲料、油炸食品及高脂食品;媽咪整個孕期控制不超過12公斤為宜。 2) 減少鹽分攝取 烹調應選擇天然食材,料理時額外添加的鹽巴,1天不宜超過6克,而鹽巴的成分就是「氯化鈉」,1天攝取的鈉含量不宜超過2,400mg。此外,加工食品、醃製類、蜜餞的含鈉量都非常高,買東西前要先仔細確認包裝上標示的鈉含量,但建議已有水腫的孕媽咪應避免食用鈉含量高的產品。 3) 保持放鬆心情 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媽咪心情常常很焦慮,深怕一有閃失影響到胎兒,雖然妊娠高血壓有可能引起很多併發症,但媽咪還是要保持平常心,不要過度緊張,以免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4) 定期監測血壓 妊娠高血壓比較嚴重者,醫生大多會開一些降血壓的藥物給孕婦服用,必須仔細了解服藥會產生的副作用,並照醫囑按時吃藥,才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最重要的是每天要測量血壓注意變化,可早晚各量一次並做記錄,且注意胎動,就能有效控制血壓度過孕期。 5) 維持良好作息 @內:除了平日控制飲食,作息也要維持規律正常,像熬夜會導致血壓不穩定,充分的睡眠可以降低血壓和消水腫,所以平日不宜太過勞累,多休息,並培養適度運動習慣。 6) 多食控制血壓食物 孕媽咪如有妊娠高血壓,平日飲食可以多吃以下能協助控制血壓的食物: • 富含維生素C蔬果:日常可多吃柚子、草莓、柳橙、芹菜、青椒及馬鈴薯,可擴大血管的收縮彈性,幫助降低血壓。 • 富含蛋白質食物:可多吃雞肉、鴨肉、魚類以及大豆類;肉類富含蛋白質可調節或降低血壓,而大豆中的蛋白質可保護心血管。但孕媽咪若有腎功能異常也必須控制蛋白質攝取,避免增加腎臟負擔。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妊娠高血壓,只要孕媽咪能夠控制飲食、作息正常、避免體重過重,並且定期接受產檢、量血壓,就能達到控制與預防效果。萬一血壓出現異常狀況時,也能在第一時間早期發現、治療,確保自己與胎兒的生命安全。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解讀寶寶哭鬧的方法

解讀寶寶哭鬧的方法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雙和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陳燕菁 新生兒經常哭鬧不休,恐怕是最考驗新手爸媽耐心的時候了!其實,寶寶每個階段的哭鬧各有不同原因,滿月前通常是肚子餓、尿布濕、想睡;隨著成長,哭鬧也成為寶寶表達感受的方式。大部分的哭鬧可分為生理面與心理面兩大因素。 生理面 寶寶哭泣通常是由於生理需求或身體不適,大部分可歸納以下6點原因: 1) 肚子餓 當寶寶哭時,爸媽不免會先想到是不是肚子餓了,陳燕菁護理長表示,剛出生的寶寶想喝奶時都會有強烈的吸吮反射,通常會越哭越用力,發出「ma〜ma」的音節,哭泣時也會噘嘴、頭轉來轉去以尋乳。喝完奶的2~3小時後,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因此,若這時候寶寶會哭,只要觀察是否有轉頭尋乳、吸手指等徵象,就可能是肚子餓了。 2) 腸脹氣 有時寶寶哭鬧是腸脹氣而感到不舒服,建議媽媽平時要有觀察的習慣,可在餵奶前1小時或餵奶後2小時,用手輕輕壓腹部,如果肚子軟軟表示沒脹氣,若敲敲肚子有鼓脹感,可幫寶寶順時針方向按摩。陳燕菁護理長補充,當寶寶因為肚子餓而哭鬧時,可以在餵奶前先拍嗝,比較不會因哭鬧吸入過多空氣,導致脹氣喝太少,之後又得斷斷續續地餵,儘量一次喝足夠的量較為規律。 3) 太熱或太冷 新生兒對於周圍溫度變化的適應還未成熟,許多長輩或父母都會擔心寶寶冷,將他們包得像粽子一樣,使體溫升高,也容易起熱疹。此外,當外出溫度較低時,由於寶寶的血液循環運作尚未成熟,太冷時,皮膚會呈紫色,或是手腳冰冰涼涼、發抖就要注意。 4) 尿布濕 當尿布濕濕黏黏時,寶寶會因不舒服而哭鬧,讓爸媽知道該換尿布了。因此,建議每隔3〜4小時就要更換尿布,並選擇吸水力、透氣良好的材質;當有排泄物時,要以清水清潔乾淨;如果有尿布疹時,屁股一定要保持乾燥,千萬不要以濕巾、痱子粉來擦抹患部,恐會導致發炎更惡化。 5) 腸絞痛 出生2星期至3個月內的寶寶有時會忽然哭鬧起來,從慢慢哭開始,又突然哭得很激動,反覆持續15分鐘以上,有時甚至會哭好幾個小時,這種症狀可能就是腸絞痛,肚子摸起來會脹脹鼓鼓的,通常在一天的某個時段發生,如傍晚5點到8點,或是半夜凌晨時。 陳燕菁護理長表示,腸絞痛並非疾病,而是一種徵候,是由身體各種不明原因引起,如觀察症狀並非腸套疊、疝氣等急症,而寶寶依舊1天哭鬧超過3小時、1星期有3天,並持續超過3星期,就必須前往就醫了解是否為腸絞痛。   6) 腸套疊 腸套疊好發於3個月大至6歲之兒童,目前發生原因不明,有可能是腸胃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引起,是小兒常見的急症之一。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會造成腸阻塞,套疊部位大多位於肝臟下方(即腹部右方)。 如果發生腸套疊會伴隨一陣一陣哭鬧,且很規律的以15~20分鐘為一週期,如果一直未發現治療,寶寶會越哭越無力,對外界的刺激漸漸無反應,嚴重時會導致休克。因此,若有腸套疊的症狀,如已經有間歇性哭鬧、腹痛、嘔吐或解草莓果醬色的大便,就必須儘快至大醫院就醫。 心理面 當寶寶哭鬧時,如果已排除生理因素,可能就是需要哄抱、陪伴,究其可能有的心理因素如下: 1) 環境或照顧者改變 3至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開始會產生分離焦慮,當主要照顧者改變,或突然要適應新環境,會讓寶寶因陌生、沒安全感而哭鬧。此外,環境太吵雜或燈光太亮、太暗,也可能是哭鬧原因。 2) 希望有人陪伴 陳燕菁護理長提到,有時寶寶哭鬧只是單純希望能被注意,當躺在床上太久很無聊,或是聽不到周遭有熟悉的人聲,可能會沒有安全感,希望有人陪伴,這時可將寶寶抱起來輕輕搖晃,撫摸身體,多陪伴玩耍、說話,讓他擁有被關愛的安心感,就能停止哭鬧。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 過年大掃除開始!利用遊戲培養bobo做家事

出生開始學教養 過年大掃除開始!利用遊戲培養bobo做家事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年節將至,中國人的習慣會在過年前進行全家大掃除,以往也是父母們最傷腦筋的時候,因為一方面要打掃家裡,一方面又要照顧小朋友們,實在分身乏術。既然如此,何不平時就培養小朋友們「共同參與」做家事的技巧與習慣呢?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透過遊戲的方式或許可以辦得到唷!  從遊戲中學習 「遊戲」不僅可以帶給小朋友無限的歡樂,亦可以促進學習。因此,也可以透過遊戲來讓小朋友學習日常生活習慣,例如自己喝牛奶或吃飯、自己收拾玩具或一起做家事等。 其實提升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技能,不僅可以讓他們增進自我照顧的能力與自動自發分擔家事工作,也可以稍稍減輕家長照顧上的負擔。此外,小朋友如果學會照顧自己,家長適時給予稱讚,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對於自信心與責任感的發展也勢必會有正向的影響力。 不同階段的孩子將設定不同的目標 年齡階段     關於自我照顧與協助做家事的目標 1歲以前 促進寶寶基礎動作(如抓握能力),增進寶寶的獨立性(如喝牛奶時可以自行握著奶瓶等)。 1歲    ~2歲  這個階段寶寶的動作技巧已逐漸成熟,因此可以開始培養寶寶自我進食(如湯匙使用)與協助收拾玩具(如將玩具放到籃子裡)的習慣;此外可適時讓寶寶獨處,當家長忙於家事時,寶寶可以短時間獨處與照顧好自己,可稍稍減少家長的負擔。 2歲~3歲     這個階段,小朋友除了持續學習照顧自己外,也開始可以在家長的引導下開始學習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事,如撿垃圾丟垃圾桶、擦桌子、擦地板等。 日常生活遊戲設計 以下是我特地為0~3歲的小朋友們量身打造的幾款日常生活相關遊戲,也希望透過這幾款遊戲,可以激發家長們的創意潛能,一同來為您們家的寶貝設計專屬於您們家庭風格的遊戲吧! 奶瓶萬花筒(6~12個月) 遊戲收穫/ 奶瓶抓握能力、增加進食的獨立性。 準備工具/ 顏色較鮮豔的奶瓶(利用顏色鮮豔的奶瓶,更可以吸引寶寶對奶瓶的興趣,進而增加寶寶伸手觸碰奶瓶的動機)。 遊戲方式/ 1) 在奶瓶中投入數種顏色鮮豔且小玩具(如小珠珠等)。 2) 搖晃奶瓶使小玩具敲擊瓶壁發出聲響,吸引寶寶的注意。 3) 家長帶著寶寶的雙手抓握住奶瓶並搖晃發出聲響。 4) 家長逐漸減少對寶寶雙手的支撐,試探寶寶是否有自己抓握住奶瓶,如寶寶能緊握,家長即可完全放開。 獨處時間(13~24個月) 遊戲收穫/ 獨立性培養。 準備工具/ 寶寶喜歡且熟悉的玩具、音樂與專屬的遊戲空間(安全為最優先考量)。 遊戲方式: 1) 初期/ 家長可以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讓寶寶自行玩耍10~15分鐘,如果沒有安全相關疑慮,儘量不要干涉寶寶玩耍。 2) 後期/ 逐漸地讓寶寶獨處玩耍10~15分鐘,家長可以躲在一旁觀察與留意安全。 玩具保母(13~24個月) 遊戲收穫/ 收拾玩具的好習慣。 準備工具/ 大小玩具數個、籃子或盒子、不同的玩具照片數張。 遊戲方式/ 1) 建議選擇在小朋友玩完玩具之後進行。 2) 家長可以先設定一個遊戲情境,如玩具保母把玩具送回家等。 3) 玩法一:每次秀出1~2種(或更多)玩具照片,請小朋友在玩具堆中找出後,放入玩具籃中。 4) 玩法二:玩具分類,準備數個籃子,將玩具照片隨機貼在籃子上(例如,一個籃子上可貼4~5張照片),請小朋友依照籃子上的照片,將玩具進行分類。 5) 待收拾完畢後,一定要給個獎勵唷! 小管家,愛乾淨(24~36個月) 遊戲收穫/ 家事能力、生活習慣建立。 準備工具/ 抹布或毛巾、紅色膠帶。 環境設置/ 家長在桌上、地上或牆壁上用紅色膠帶貼成迷宮路徑、簡單的幾何圖形,甚至也可以貼成數字。 遊戲方式: 1) 先從單純的縱向或橫向開始練習;接著再進階到曲線或幾何圖形。 2) 將毛巾放置在起始點,並帶著小朋友的手從起點出發,沿著紅色膠帶的路徑一路擦拭到終點。 3) 帶過幾次後,嘗試讓小朋友自己操作。 ◎遊戲變化:視小朋友的能力,可調整遊戲的難易度,難度等級依序為:站著擦桌子、站著擦牆壁、蹲著擦地板。 讓做家事更有趣的原則 1) 充分信任孩子,儘量賦予可勝任的任務,多鼓勵,不可責備 多讓小朋友從事可以勝任與獨立完成的家事,他們會更加有成就感。此外,無論他們做得好不好,都應該給予正向的鼓勵。對於做得好的地方應確實指出,並給予鼓勵;做不好的地方,家長對孩子應有耐心地教導與示範,並鼓勵他們再繼續加油,一定會做得更好。 2) 不逼迫孩子做家事,讓他們有選擇權,也不可以因為孩子拒絕而生氣 任何工作都應該要主動參與、樂在其中,做家事也不例外,當您逼迫孩子時,將減少孩子主動參與的動機,可能連原本已勝任的家事都不願意再從事;如果您想讓孩子學習新的家事,可以給予兩個選項讓孩子選擇(一件原本勝任的家事,一件新的家事),並讚美孩子原本的家事已經做得很棒,鼓勵他們接受更厲害的挑戰!當孩子拒絕時,可以試著以正向方式跟他們說:「你看!媽媽會做這件家事,超級厲害!我相信你也可以和我一樣厲害!」 3) 家長須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 家長永遠都是孩子模仿與學習的對象,如果家長不做好榜樣,也很難讓孩子培養做家事的好習慣,例如孩子在學校學習到家事處理技巧,但回到家中後卻看到父母很少做家事。 4) 家事工作並非「幫忙」,而是全家人共同的使命 全家人應該一起承擔合作家事工作,別對小朋友說「來幫忙……」,應該說「我們一起來……」,如此一來,小朋友才不會一味地認為做家事是額外的工作而心不甘情不願。如果小朋友上幼兒園前已經養成照顧自己與分擔家事工作的習慣,到了學校也會比較容易適應學校的團體生活,並減少老師們的負擔,讓老師們可以專心於教學,小朋友們也有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一舉數得唷! 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現任/ 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經歷/ 彰化縣視障者關懷協會特聘講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復健醫院職能治療師、澎湖惠民醫院職能治療師、彰化縣家扶中心宜智學園兼任職能治療師、彰化縣身心障礙鑑定委員會委員、彰化縣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師、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著作/ 視覺專注力遊戲在家輕鬆玩1、2、3(新手父母)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概論篇 做家事‧營造親密時光從孩子自身動手做起‧專注且樂在其中

概論篇 做家事‧營造親密時光從孩子自身動手做起‧專注且樂在其中

做家事主要目的,在於「服務家庭生活,使每個人日常活動能具有次序性和流暢性」。因此,首先就應該建立正確觀念:家事並非苦差事,而是一件值得全家人參與的愉悅之事!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 「家事,意指家庭之事,多半為環境清潔事務為主」。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講師楊琳表示,透過上述對於家事的定義,可了解到家事並非只是父母需承擔的部分,而是身為家庭每一分子,都有責任參與和協助。 家事 親子互動時刻 除了最基礎的定義外,家事女巫林素芬更加入新的觀點來說明「何謂家事」。她認為,「『做家事』是親子間很重要的相處時間」;藉由這段時間,進行親子間的交流、磨合、互動,進而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別當成無趣例行公事 早期人與人之間相處比較直接,面對面的方式居多。然而,隨著時代演變,3C生活用品盛行,時至今日,就算兩人共桌用餐,卻往往只是低頭盯著手機螢幕,僅透過傳送Line訊息來對話,人際關係疏離許多。 林素芬老師認為,21世紀出生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少不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用品,連帶會影響這一代的思維模式。因此,以往那套「做家事=完成家中事務」的線性思考,對孩子來說可能太過單調、無趣,甚至過於沉重。 交誼 家事新功能 因此,她認為今日的「做家事」不只是分擔家務,更應該提升功能,增加「交誼」部分。簡單來說,「做家事」是家庭每一分子都應參與之事,但不是父母在心情不佳時不得不做的事情,更不是他們單方面強迫、命令孩子的作為,而應該是一件「主動做了會讓自己心情好、大家開心的事情」。 ------------------------------------------------------------------------------------------------------------ 1歲起 從丟尿布開始 楊琳老師認為,大約孩子1歲半開始訓練大小便之際,就可學著參與家事。舉例來說,讓孩子自己丟棄換下來的紙尿褲、把尿濕的褲子丟入水盆泡水、用抹布將尿濕的地板擦乾淨,都能算是協助家事。不妨善用生活周邊的小事物,「用孩子已聽得懂的指令或常見物品名稱,引導他,使其拿取擺放歸位,營造家人互助合作的機會,就是一種簡易的家事協助」。 最佳時機:會玩3C產品時 隨著孩子的大、小肌肉動作發展趨於成熟,手眼協調有一定程度,父母就可嘗試慢慢讓孩子接觸家中事務。林素芬老師表示,「當孩子何時開始玩平板電腦,就可以同時學習做家事」,例如簡單地幫媽媽收毛巾、小衣服,或是將不玩的小車子、小積木放到收納箱內等。自然而然,就像平日吃飯、睡覺,是每天固定且習慣的動作,而且是不帶壓力的。 心甘情願 自然投入家事 在讓孩子學習做家事的過程中,家事做得到位與否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甘情願」。 林素芬老師認為,家事不該與壓力劃上等號,而是應懷抱「快樂和專注的心」去做,才不會讓孩子對家事產生苦差事、懲罰等印象。也因為樂在其中,所以能夠引起興趣去積極學習相關方法、努力精進,往「做好家事」的階段邁進。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讓厭食寶寶愛吃飯的8大妙招

讓厭食寶寶愛吃飯的8大妙招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  寶寶「食的習慣」是讓新手爸媽苦惱大事之一,寶寶吃飯時總是心不在焉,一頓飯往往要吃上1小時,讓照顧者好辛苦,也讓寶寶覺得自己好委屈,雖然爸媽不願意把吃飯搞得像酷刑,但不吃又擔心寶寶營養不夠,究竟用甚麼方式,才能寶寶讓願意將食物吃光光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將傳授8大妙招。 孩子正常的飲食進程 一般來說,孩子的飲食進程自出生後到4個月主要食物為母乳;之後開始嘗試副食品則分為「適應期」、「訓練期」與「進步期」等3個時期,如下圖所示。此外,孩子的萌牙發展亦是飲食質地選擇的考量之一。徐裴莉營養師表示,目前已有文獻證實,在副食品階段能夠利用食物質地的變化,能幫助孩子訓練口腔咀嚼功能,不僅可以增加進食能力,更可促進腦部發育! 盤點孩子不愛吃飯原因 關於副食品添加時機,有人說4個月,也有人說6個月開始。徐裴莉營養師認為,需依孩子的發展狀況,並評估下列幾項要素: 1) 寶寶5~6個月頸部變硬、能坐起時。 2) 寶寶看到大人吃飯,表現出有興趣的時候。 3) 寶寶體重為出生時的2倍時。 4) 寶寶奶量一天超過1,000c.c. 。 5) 寶寶發生厭奶期時。 其中以第1項最為重要,表示孩子的肌肉、骨骼慢慢成熟,具有一定的支持度;而其他4項中再符合2項即可開始嘗試副食品。徐裴莉營養師建議,照顧者餵食時能讓孩子能坐著並以湯匙餵食最為理想,避免躺著吃發生嗆咳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時讓孩子口腔適應不同的給食工具。她也提醒,照顧者給予副食品不宜過晚,除非孩子有特殊狀況,否則最晚不應超過9個月,避免影響口腔肌肉咀嚼功能,也容易發生過敏問題。 食材選擇方面,剛開始以不易引起過敏、略具甜味又可變化濃稠度的「全榖根莖類」為佳,並配合質地慢慢變化,以米為例:米湯→米漿→米糊→十倍粥→七倍粥→五倍粥→軟飯→米飯。由於麥穀類、地瓜、山藥、南瓜、紅豆、綠豆等均屬全榖根莖類,可更換嘗試。若孩子適應良好,再搭配蔬菜類混食,水果類則以果汁或果泥在餐後給予。8個月起開始增加豆魚肉蛋類,1歲後,市售全脂鮮奶等乳品類也可嘗試食用。徐裴莉營養師表示,上述是一般通則,事實上只要孩子飲食適應良好,反而鼓勵照顧者可以少量、多種類食材經常變換餵食,除增加口味變化,兼顧營養增加抵抗力,甚至許多兒科專家也證實,嘗試多種食材反而可以改善腸道耐受性(tolerance),減少食物過敏發生。 讓孩子胃口大開的8大妙招 1) 避免過晚給予副食品/ 應於出生後4至6個月予以嘗試副食品,此時正值孩子咬合與口腔相關的反射作用整合,口腔相關部位(嘴唇、臉頰、舌頭)彼此間運作趨於協調,而慢慢出現咬、咀嚼、閉合等動作。透過副食品的給予,讓孩子適應,讓孩子適應流質以外的飲食質地,如泥狀、細軟、半流質等,促進咀嚼及吞嚥功能發展。 2) 變化烹調方法及菜單內容/ 不時變化咖哩、糖醋、茄汁、紅燒、烘焙等料理方式,同時改變食物外形,例如做成星形、愛心、卡通人物等,再巧妙搭配顏色變化,促進孩子進食意願。 3) 透過孩子喜歡的事物誘導/ 利用故事繪本或孩子喜歡的偶像,強化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及偏食的後果,增加孩子對於該食物的接受度。 4) 父母以身作則並適時讚美/ 廣泛給予各種食物,父母以身作則吃給孩子看,並鼓勵孩子嘗試,即使只吃一小口,也要讚美孩子嘗試進食的努力,之後不定期出現這項菜色,讓孩子習以為常,降低抗拒感。 5) 用餐時間規律/ 適時讓孩子有空腹感,固定三餐的用餐時間,每次用餐應於30~40分鐘吃完,若孩子不好好吃飯,時間一到便結束用餐(這是很合理的堅持),下次用餐時間則是3小時後的點心時間(孩子很餓時可提前半小時)。「點心」是點到為止的意思,像是小餐包1~2個、綠豆麥片1小碗、鮮奶1杯、布丁1個或水果1份等,不鼓勵孩子於點心時間吃太飽,否則又會影響下一餐的正餐進食狀況。 徐裴莉營養師 現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專長/ 產婦營養、幼兒營養、糖尿病衛教師、腎臟病衛教師 學歷/ 靜宜食品營養系研究所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迷思與禁忌15問

孕期迷思與禁忌15問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   從古至今孕期的傳統禁忌不少,有哪些是孕媽咪該注意的?本篇邀請專業醫師為媽咪解答。 1) 孕婦不可提重物? @內: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表示,沒有明定不能提重物或是提多少重量,傳統觀念中建議孕婦不宜搬重物,可能擔心因此造成早產或流產,但若孕媽咪狀況穩定,爬樓梯或提重物都沒有限制,量力而為即可。 2) 孕婦不能參加喜宴或喪禮? @內:以現代醫學的角度而言,婚喪喜慶的場合人多擁擠、時間長,但若身體狀態佳、胎兒穩定,其實沒有強制限定不能出席。 3) 抽筋一定是鈣質不足? 抽筋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鈣離子不足,有些攝取鈣片超量的孕媽咪還是可能會抽筋。建議孕媽咪儘量讓肌肉維持恆溫,不要忽冷忽熱,避免電解質不平衡。 4) 被拍肩膀會導致早產或流產? @內:流產與早產大部分與胚胎發育及母體健康有關,因此,孫序東醫師認為此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不用太過緊張。 5) 肚子尖尖懷男生,肚子圓圓則是懷女生? 懷孕時的肚子形狀與胎兒性別無關,端看孕媽咪肚皮本身的厚薄度,每個人的子宮大小不同,胎兒的姿勢也會使肚子形狀改變,而女性的骨盆也可能影響肚型,肚皮厚度還是關鍵,因此,尖肚或圓肚不能做為性別的判定標準。 6) 懷孕後不能喝咖啡?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媽咪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應低於200毫克。對於大部分女性喜愛的黑咖啡及拿鐵,只要避免過量攝取,並遵循建議攝取量,並不需要完全忌口。 7) 孕期不能與寵物共處? 最常見的寵物為貓、狗,通常對孕媽咪沒有太大的影響,比較有疑慮的是「弓漿蟲」,常見於貓的排泄物中,懷孕中受到弓漿蟲感染會讓胎兒神經系統受損,但非常少見。若孕媽咪不放心,可以檢查是否帶有弓漿蟲的抗體。  8) 害喜越嚴重表示胎兒越健康? 由於懷孕後荷爾蒙會產生波動,人類絨毛膜激素(HCG)開始升高,此為判斷懷孕的早期依據,為了穩定胎兒,黃體素濃度也會提升,卵巢會分泌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以保護胚胎。這些荷爾蒙的變化都會使孕媽咪產生噁心、嘔吐的現象,可能使母體腸胃運作機制改變,與胎兒健康與否無關。 9) 孕期食用珍珠粉會讓寶寶皮膚變白? 人體膚色與黑色素比例成正比,與遺傳有關,黑色素細胞越多,皮膚較偏黑,與孕期攝取珍珠粉並沒有直接關係。 10) 孕婦不能吃藥? 孕媽咪最常見的不適為腸胃問題、嘔吐、感冒等,醫師都會開立適合孕婦的藥物,只要按照醫囑服藥,通常都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若因為害怕而不敢服藥,反而可能延宕病情,對於孕媽咪與胎兒更不利。 11) 孕期不能有性行為? 許多準爸媽害怕動胎氣而不敢發生親密關係,但若孕媽咪狀態穩定,只要不壓迫到腹部,並不會有不良影響。但在懷孕初期胚胎尚不穩定、接近預產期,以及流產威脅、前置胎盤等狀況時,就不建議有性行為。 12) 患有免疫系統相關疾病不能懷孕? @內:原則上,懷孕的絕對禁忌是心臟衰竭與腎臟衰竭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最常見的是紅斑性狼瘡。孫序東醫師表示,患者並非不能懷孕,但可能流產、早產率較高,併發症可能也較多。 13) 孕期使用精油、按摩會導致流產或早產? @內:孫序東醫師認為,並沒有科學證明孕期不能使用精油,但避免使用具有調理荷爾蒙或雌激素的精油,以免誘發子宮收縮。 14) 懷孕不能泡溫泉? 在懷孕初期,低溫的環境較適合胚胎成長,媽咪適合泡腳就好;到8、9週後,只要泡湯的時間不要過長,可以適度享受溫泉。但要注意水質是否乾淨,並避免獨自泡湯。 15) 孕期不能使用藥布或痠痛貼布? 孫序東醫師表示,並非所有藥布都不能使用,端看藥布成分。少數藥布含有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28週後儘量避免,在後期使用可能造成胎兒的動脈導管提早關閉。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