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亮哲的親子冒險/幸福的小心眼 每個家庭都是幸福的故事

亮哲的親子冒險/幸福的小心眼 每個家庭都是幸福的故事

文.圖/亮哲‧法國攝影師Nico@尼可儷影 bobo小天才的專欄,也到了今年的尾聲了,看著一路寫來的11篇文章,也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一年對大人來說其實並不算什麼,但對於孩子來說,一年的歲月是他們很多的人生。 過了一年 家裡越來越熱鬧 大女兒的學習生涯到了第二年,喜歡上學、交朋友的她開始遇到了一些學習的困境和瓶頸,有時候會小小的逃避功課,但還是會乖乖做完。小女兒相較於姊姊,從稚嫩並且不善言語的情況下,也漸漸開始多話,學會溝通與大呼小叫。這一年來,我的家越來越熱鬧,姊姊有獅子座的主見和領導能力,卻遇見了善變又暴躁的妹妹,想要指使妹妹卻不得其門而入,殊不知妹妹吃軟不吃硬,常常弄得自己沮喪又氣餒。而脾氣倔強又暴躁的妹妹,喜怒形於色,翻臉如同翻書的個性,在這一年來越來越分明。因此,我們這個小小的家,音量分貝也越來越高亢。同樣是火象星座的媽媽也參一咖,讓即將而來的寒冬添上了幾分火氣,喔!不是,是暖意啦! 生於幸福家庭 少了危機意識 大部分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就是他們快樂健康成長,當然我也不例外。但是在孩子慢慢長大,接觸社會的過程中,總不免看見他們在大環境的適應困難。或許有些父母會急於出手,無微不至的呵護他們。對我來說,成長在一個家庭結構完善的小康家庭,沒有大富大貴卻也不虞匱乏,和大多數人比起來是幸福的。但是想到自己出了社會之後,才開始學著跌倒、學著面對困境,其實是一段艱辛的歷程。所以看著自己因為生於幸福的家庭,而少了危機意識總覺得有所遺憾,有什麼事情父母會擋在前方。我試著在孩子跌倒的當下先緩個幾秒鐘,讓他們哭著看看自己的傷口,反省自己受傷的原因,再給予他們適當的安慰和處置。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有點殘忍,但若我們在當下給越多的不捨,卻有可能讓他們未來越無助,越可能被問題打敗。 不同階段的笑聲 還記得孩子剛出生不久的時候,有時候我們逗弄她們,她們不時地會嘴角上揚,當下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被融化成一片。雖然護理師說那只是一種神經的反射,並不是真的聽懂而笑,我們也不以為然,還是自顧自地以為孩子是天才或活佛之類的。我想所有愛孩子的父母都是如此的幼稚吧,偶爾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雖然嘴上不說,但堅持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可愛的娃兒。 當孩子開始真的聽懂了話,開始會對大人做的蠢表情咯咯笑的時候,那才是真正互動的開始,從那時起,就有一股巧妙的連結,一根越來越緊的無形繩子綁在彼此身上。等到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開始認知語言與圖像,可以因為故事裡面大象打了個噴嚏,或是猴子掉到馬桶裡而笑得開懷,那又是另外一個階段的笑聲。隨著孩子們笑聲的變化,我們也一起成長,一起學習到他們特殊的眼光和對世界的理解。 面對世界的好奇和勇氣 「媽媽,那是什麼?」「啊~~~蟑螂!!!」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並不知道什麼叫做恐懼,因為一切都是好奇的。恐懼,是大人們不知不覺給他們的潛移默化。我們禁止他們在床上跳躍以免摔下來;我們要求他們不要拿剪刀以免剪到手會流血;我們不准他們進廚房以防被燙傷。 多的否決在不知不覺中,養大了孩子內心的恐懼。有一天我聽到姊姊斥責妹妹:「不准碰那個,不然妳就完蛋了。」仔細一看,那是一杯毫無殺傷力的溫水,當下我反思了自己對於負面的否定,和正面鼓勵的定義。姊姊受到了我們對於「不要」的定義教學,所以將自己急於關心妹妹會燙到的想法轉化成了直覺性的否定,因此,驚嚇的妹妹就少了一次學習的機會。大人出於關心卻懶於解釋,直接用禁止的方式制止孩子對於新鮮事物的嘗試,很有可能讓他們的未來因為恐懼而對世界卻步。孩子的純真是他們最大的力量,他們對於事物的好奇,也是面對世界最強大的勇氣,在成長的過程中,善於利用好奇和恐懼的平衡來讓他們自我學習,是最好的方式。 姐妹的戰爭 幸福的小心眼 之前提到姐妹之間的戰爭隨時在家中上演,對於身邊物質的明爭暗鬥,讓大人看得好氣又好笑。妹妹總是慢一步搶到想要的玩具而仰天長嘯,姊姊在得意之際,會被妹妹突如其來的暗箭所傷,有時候也因為一氣之下的爆怒,出手過重而遭大人懲罰。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互相了解,招數也越來越多,體型相差一半的妹妹會先聲奪人,明明就是自己先招惹姊姊,卻在姊姊輕輕的一推之後如孟姜女般哭倒了長城。姊姊不甘示弱,知道自己的明槍易躲,索性就將玩具都貼上自己的名字,讓妹妹提早進入一種被佔地為王的明確失敗感,傻傻的妹妹也接受了姊姊的「姓名貼」攻勢。 可想而知,這樣的鬥爭多不勝數,每天如八點檔一樣上演,而沉不住氣的牡羊媽媽也順勢地加入了這個戰場,因太常使出獅吼功而讓姊妹們約70%的時間都聽而不見。當然,射手座的我一般只有挨打的份,但是不常生氣的我也可以適時地釋放一下大絕招讓孩子們知道,在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老!大!在!這!裡! 亮哲爸比真心話 每一個家庭的幸福美滿,就在孩子和父母的嬉笑怒罵之下漸漸描繪成了一本書,一本屬於每個家庭,叫做《幸福的小心眼》的精彩宮廷小說。 本單元「亮哲的親子冒險」已告一段落,全新的育兒分享專欄即將登場,敬請期待!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個月前不要說 談懷孕初期的不穩定

3個月前不要說 談懷孕初期的不穩定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板橋育馨婦產科主治醫師胡偉敏 懷孕未滿3個月,因為不穩定而不要說的禁忌,雖然是民間傳說,但在臨床上,妊娠12周前的不穩定卻是常見的自然情況,有了臨床經驗的湊巧佐證,久而久之,懷孕3個月前不要說的民間習慣也在其中悄悄獲得合理支持。 妊娠初期的不穩定 對許多媽咪來說,一旦得知驗孕後呈現陽性反應,總是希望能順利孕育一個健康的寶寶,然而,臨床上,受精卵要順利發育成胎兒,仍存在著自然淘汰的過程,妊娠12周之前,以百分比來說,約有3~4成的機率,受精卵無法順利發育成為胎兒,而針對在這3~4成無法順利發展的囊胚中,研究發現約有80%是染色體異常所造成。板橋育馨婦產科主治醫師胡偉敏表示,妊娠12周前,若受精卵著床後沒有順利發育,大致會出現下列幾種狀況: 1) 萎縮性囊胚 / 正常的受精卵,約於妊娠4周可以看到囊胚、5周時可以看到卵黃囊、6周左右出現心跳,並隨著周數增加,囊胚也會逐漸長大,但若是囊胚未隨著周數有相應的大小,或是雖有相應的大小但卻沒發現卵黃囊、胎兒或胎兒心跳,就是所謂的萎縮性囊胚,即俗稱的空砲彈。 2) 過期流產 / 意即發現懷孕後,囊胚有長大、有看見寶寶、也有聽到心跳,但到了某個周數,卻突然沒有心跳。其中原因除了常見的染色體異常因素外,通常與著床位置不佳(如:肌瘤旁或靠近子宮頸)或母體因素(如:子宮內膜因之前進行過多次流產手術而比較薄或感染等)有關。 3) 子宮外孕 / 非於子宮內膜著床者,無論是著床於輸卵管、卵巢、骨盆腔或其他地方,皆為子宮外孕,通常於妊娠4周後,透過腹部超音波可以看到胚胎,若於第5周仍不見胚胎,則必須懷疑是否為子宮外孕,此時醫師會依據周數與妊娠囊胚大小來進行不同的處置。 後續處置方式 妊娠12周內,若發現萎縮性囊胚或過期流產,有50%的機會,身體會自行排除該不健康的囊胚,此稱為自然流產,或是經醫師評估,以藥物或手術進行排除。胡偉敏醫師指出,一般自然流產的發生多於妊娠6~8周間,即囊胚會自行完全排出,但越接近12周,囊胚自行排出的機會越小,此時就必須以手術進行後續處置。 自然流產 / 通常發現沒心跳後,胚胎組織會在劇烈宮縮後自行完全排除(完全性流產),若子宮內完全排除乾淨,約仍會有2~3天的惡露。但若胚胎組織未完全排除乾淨(不完全性流產),出血超過3~5天,且伴隨間歇性的腹痛,就表示子宮頸口仍處於開放狀態,胚胎組織尚有部分殘留於子宮中,此時就須就醫,並以手術方式做最後的清除,以避免造成失血或休克。 人工流產: 藥物方式 以子宮收縮藥,促進子宮收縮,誘使胚胎組織自動排除;或是使用黃體素拮抗劑RU486,搭配子宮收縮藥,誘使胚胎組織排出,若藥物仍無法協助排除乾淨,仍須進行手術。 器械方式 使用靜脈給藥式的麻醉,讓患者進入深層睡眠,再透過超音波,以器械吸附或刮除的方式來移除胚胎組織,惡露排除(出血)會較自然流產為少,無須住院,手術進行時間(包含術前與術後準備)約30分鐘。 孕期壓力有關係 西醫觀點認為,懷孕時的民俗禁忌與飲食禁忌也許不足以構成流產的誘發原因,但對於壓力狀態與情緒造成孕期的影響卻有一致共識,即認為孕媽咪的好情緒有利於孕產順利、母胎健康。胡偉敏醫師表示,研究結果已經證實壓力或負向情緒確實會造成懷孕前期著床的不穩定;臨床上常遇到夫妻吵架後,孕媽咪出現先兆性流產徵兆(如:出血)而掛急診的狀況,除了視情況給予安胎藥物,也建議準爸爸或家人要多體諒與包容孕媽咪,方能給予母胎愉快且安全的孕期。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 幫助孩子發展正確認識感覺統合

教養方程式 幫助孩子發展正確認識感覺統合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對現代家長來說,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名詞了!然而大部分的家長,對於感覺統合真正的意涵卻一知半解。有些家長誤以為感覺統合失調的孩童就是過動兒,或以為感覺統合是在教導兒童做運動。這些觀念都沒有完全掌握感覺統合這個概念,僅是摸著邊際的看法。 認識感覺統合的概念 感覺統合這個名詞是由美國的職能治療師,同時也是教育心理學家安娜•珍•愛耶(Anna Jean Ayres)於1972年所提出。她認為我們的大腦會統整來自感官(視、聽、嗅、味、觸)的各種訊息,將這些不同的感官訊息統整起來,我們就可以有效地運用身體,來展現生活必需的各種行為。例如我們要伸手拿果汁來喝,大腦相對會聚集的感官訊息就包含了「視覺」(看到裝果汁的杯子)、「嗅覺」(聞到果汁的香氣)、「觸覺」(伸手去拿杯子)、還有「味覺」(品嚐果汁的口感)。因此生活中的各項事務,舉凡做某個動作、學習技能、調節情緒和行為等,都需要靠「感覺統合」來達成。 腦幹的發展是幼兒大腦發展後續階段的關鍵因素,與腦幹發展有重大關聯的前庭覺和本體覺,當然也是大腦感覺統合的重要部分。前庭覺跟大腦偵測頭部和身體的角度、移動速度和方向有關,也是平衡感最主要的偵測器。前庭覺也跟專注力、警覺度、情緒和睡眠有關。而本體覺就是我們可以感知自己的身體動作、閉上眼睛也能知道自己的手、腳、軀幹的方位,因此是對身體姿勢感知的重要能力。所以,本體覺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動作控制調節與衝動控制能力。 感覺統合失調 大部分人在發展正常的情況下,感覺統合的運作是相當良好的。但是,少部分的人,因為大腦神經發展出了問題,而無法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出現學習上的困難,或是動作表現不協調,這些情況可能就是感覺統合失調所導致的。常見的感覺統合失調表現有:走路不穩常常跌倒;做表情時臉部肌肉不協調;沒辦法踢球或丟接球;不專心、注意力分散;害怕旋轉、容易暈車;對某些材質的衣服過敏;學習障礙、語言發展不佳等。這些症狀有可能需要「感覺統合治療」的介入,來幫助幼兒神經發展臻於完整。 如果想要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需要求助於專業的醫療人員才行,不可隨意自行斷定。在台灣,感覺統合評估的主要專業人員包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等。感覺統合評估的類別有: 1) 觸覺。 2) 聽覺。 3) 前庭覺。 4) 本體覺。 5) 活動量與注意力。 6) 情緒與社交。 感覺統合治療 一、治療的必要性 如果孩子出現下面的行為,可能需要接受感覺統合治療。 1) 對感官刺激過於敏感或遲鈍。 2) 身體知覺不佳或視覺動作不協調。 3) 視知覺/聽知覺有問題。 4) 動作組織或計劃能力不好。 5) 學習力不佳,組織能力不好。 6) 害怕離地或恐懼高處。 7) 動靜皆不宜。 8) 低自尊,沒自信。 二、家長的角色 在感覺統合訓練或治療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家長回到家裡還能持續地幫助孩子,依據醫療人員所計畫與教導的活動,持續給孩子刺激和練習。配合訓練與治療計畫的實施,才能提高孩子感覺統合治療效果,因此家長的角色非常關鍵。 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 並非每個孩子都可能會出現感覺統合問題。然而,有幼小孩子的家長們所關心的,就是如何幫助自己的寶貝發展出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以下是幾個在家中常見的感覺統合症狀,但是家長自己就可以處理的方法: (一) 動作協調度訓練/ 對於一般正常發育的孩子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運動,就可以讓大腦神經發育得很好。所以常常讓孩子玩、動動身體、做不同的活動,即可促進孩子的動作協調品質。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在一天當中去從事不同的肢體活動,如:打球、唱跳等。 (二) 觸覺刺激/ 有些孩子對於特定材質的衣服會出現過於敏感的現象,或是對衣服上的商標織布出現較為敏感的反應。此時家長不要過於擔憂,只要先讓孩子適應一下或剪掉標籤就行了。平時也可以多選用不同材質的衣物,讓孩子觸覺適應。穿用之前需要先在孩子的手、腳、身體等部位輕擦,讓他們熟悉觸感,之後再讓他們穿用。有些孩子不喜歡被碰觸,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降低觸覺敏感度。最後,適度的身體按摩,除了讓孩子產生被觸摸的好感外,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三) 暈車的處理/ 有些幼兒容易暈車,甚至嬰兒也會有因為暈車而不斷哭鬧的情形。暈車對孩子來說很不舒服,但是他們可能無法表達,所以常會哭鬧。不了解的家長,就會抱起孩子左右搖晃來安撫他們,孰知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痛苦,哭鬧得更厲害!建議家長可以將車子左右兩邊的光線稍微遮擋,勿搖晃嬰幼兒,儘量平穩開車。若幼童暈車,可以讓他們坐在後座中間的位置,以便看到前方,然後讓他們可以吸吮或咬東西吃,並放些輕鬆的音樂來轉移注意力。 (四) 退縮、情緒不安的處理/ 可以多帶孩子出去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然後試著鼓勵孩子動作,接近遊戲器具或他人。此時記住不要用強迫的方式拉著孩子去接觸這些物體或人物,以避免產生嫌惡感。如果孩子還是沒有辦法做出動作,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雙腳著地,然後用手輕拉前後搖,動作要慢,之後再讓他們去接近新事物。平時可以多玩扮家家酒,讓孩子有心理演練的機會。 結語 感覺統合能力是我們維繫生存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大腦神經發展的指標。促進感覺統合發展,可以讓孩子活動力好,腦袋聰明,也能具有自信,發揮良好的學習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家長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動作困難、注意力問題或學習障礙,要儘早求助專業醫療介入,透過早期療育來訓練孩子,提升大腦整合性的發展。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感覺統合‧認知學習的根基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感覺統合‧認知學習的根基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文‧整理/彭曉薇 採訪諮詢/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   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將自己身體和周遭環境接觸的訊息,透過感覺系統的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嗅覺(Olfactory)、味覺(Taste)、觸覺(Tactile)、前庭平衡覺(Vestibular)及本體覺(Proprioceptive),當各神經系統接受到這些感覺刺激後,即會送達腦部做統合與分析,進而在腦中進行組織整合,再命令運動系統做出適當的反應行為。 呂忠益職能治療師 現任/ 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德霖醫療事業集團職能治療部主任治療師 經歷/ 創立台灣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協會,積極推廣社區早期療育及兒童發展篩檢活動,榮獲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優良職能治療師菁英獎的殊榮。 學歷/ 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概論篇 從出生開始感覺統合訓練  加強孩子學習情況‧促進正常發展能力 0~2歲是感覺統合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因此家長務必把握時間加緊訓練孩子的感官,將感覺統合中的7大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個別逐一鍛鍊,以免等到4~8歲時,幫助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 中:從胎教培訓胎兒 內: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指出,懷孕期間就能訓練胎兒感覺統合的能力,4個月大的胎兒聽神經元細胞開始發展,等到懷孕5~6個月大,對於外界就會開始產生胎動,例如使用手電筒來照射肚皮,胎兒由於有畏光性或及感光性,會將臉朝著光源移動,藉此訓練頭頸部肌肉張力,胎兒會對外界光線感到好奇或閃躲,讓胎兒活動力增強;而放輕柔音樂及重節拍的搖滾音樂時,胎動也會呈現不同的反應,所以透過胎教音樂的聲音刺激,動作就會被誘發出來。平時建議孕婦要多走路,主要也是由於散步時,胎兒在腹中會上下左右擺動,有利於感覺統合的刺激與誘發。 聽覺發展比視覺快速 聽覺刺激發展比視覺還要快!呂忠益職能治療師說明,大人誇獎寶寶好可愛唷!這時寶寶轉頭過來,其實是聽到聲音而不是看到大人,因為寶寶在腹中就已經習慣聽聲音,所以出生後會開始做影像及關係的連結。出生後的寶寶看東西都是模糊的,所以滿月就可以讓孩子看黑白布書或黑白幾何圖形,因為黑色與白色可以誘發視神經顏色的分化能力變好,系統性的視覺引導系統,可以激發孩子想像力,加強視覺認知。寶寶的分離焦慮從7~8個月開始,因為這時才可以清楚認出大家的臉,所以5個月大前的寶寶多半是不怕生的,等到7~8個月開始不讓人家抱,則是因為寶寶開始會把味道、聲音及人臉做連結。 要促進孩子聽覺發展,在帶領孩子做任何動作時都可搭配語言,舉例來說,換尿布時會步驟式說話,「媽咪要把褲子脫掉,換尿布了唷!」或是,洗澡時告知孩子現在要洗頭、洗臉、洗手、洗腳等,透過互動讓孩子感受聲音的刺激,未來語言發展與認知理解也能進步。 剖腹產較易有觸覺敏感 國外研究統計顯示,剖腹產孩子較容易有觸覺敏感的狀況,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產道的擠壓本身就是觸覺刺激,會促使大腦分泌激素,加強感覺系統,所以自然產及水中分娩的孩子是比較有安全感的。呂忠益職能治療師指出,觸覺敏感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上會比較緊張、膽小、畏縮,甚至害怕別人靠近,因而推倒別人或產生人際互動上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平衡感 當孩子進行爬行階段時,是不同手、不同腳才能前進,如此一來,就能讓孩子培養手腳併用動作整合的經驗,未來手腳也會比較協調,如果小時候未經過爬行階段的孩子,沒有雙手雙腳同時運用的經驗,反而不是好事,因為爬行時頭要抬起來,四肢也要協調,若做不好可能會被同儕取笑,所以感覺統合差的孩子通常都比較自卑、沒自信,做什麼事情都會推托給別人,害怕身先士卒。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建議,若孩子不會坐可以把孩子放在大腿上,但呈現高低不平的狀態,感官正常的小朋友會想要改變姿勢而撐一下,提升軀幹肌肉張力,這是感覺統合平衡中樞很重要的一環。 幫助孩子放手走路 在醫學正常發展中,孩子1歲多就要會扶著牆壁走,1歲半就要可以放手走,若要鍛鍊孩子,可以多玩溜滑梯、盪鞦韆,牽著孩子的腋下練習走S型,溜滑梯、盪鞦韆可以讓平衡系統及本體運動覺系統交互作用,多玩就能誘發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幫助孩子嘗試放手走路,讓孩子學習走S型,可以教導孩子轉彎,腳和膝蓋都會有動作,使腳的力氣變得較大,進階版甚至可以走幾步直線後,帶領孩子轉一圈,再走幾步路後又轉一圈,再繼續S型前進。 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強調,只要家長覺得孩子粗動作、細動作、語言、人際互動發展有問題時,就可以找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平時建議要認真填寫兒童健康手冊內的衛教記錄表及健康檢查記錄,協助醫師注意是否有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飲食‧穿衣‧住家姊妹的日常戰爭Part1

亮哲的親子冒險 飲食‧穿衣‧住家姊妹的日常戰爭Part1

文.圖/亮哲‧法國攝影師Nico@尼可儷影 以前總是聽到「一個孩子不嫌少,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不嫌多。」這樣的話,但小時候只覺得有一個隨時在打壓自己的姊姊,聽到那句官方用語總有些刺耳,認為姊姊是這個世界上最爛的選項。 3個女人的戰爭 慢慢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和家人的互動一天不到5個小時,朋友變成了重心填補了親人的空缺,一直到出了社會,朋友們各自分道揚鑣之後,才空虛地又想起了家人的好,這才發現對家人的想念一直都沒有變,但此時即便想念,也只能利用剩餘的時間多回家。當然,也因為親自經歷並意識到了那樣的過程,我知道孩子總有一天也會循著一樣的路徑而去,我們阻止不了她們的離開,但卻可以積極參與她們的未來。 我和姊姊小時候打架是家常便飯,一起罰站也是剛好而已,當然,狼狽為奸、互相掩護是我們培養感情的方式。現在我有了家庭,兩個女兒倒不太像以前我和姊姊的相處,卻有點像是到了皇宮裡,王妃們時而結黨營私,時而心機用盡、互相陷害。雖不若深宮如此險惡難搞,卻有好多的笑話漫天橫生,最後再加上一個媽媽母后(或是他們說的皇后)。3個女人的戰爭,看得我拍案叫絕,目不轉睛。 食的戰爭 有如雙面刃 吃的方面,兩個女兒的個性天差地遠,大女兒食量夠大,任何時間和食物都能下肚(在此為了她的形象不多討論身高體重)。小女兒隨性進食,雖然是喜愛麵食,但也是因為那是少數可以下肚的食物。兩個飲食習慣差異極大的女孩兒,出生在同一個家庭,其實讓父母爺奶挺頭痛的。因為常常發生好不容易煮了妹妹喜歡吃的食物,卻被姊姊通通下肚的窘境,但是妹妹也不以此為意,反正大不了不吃就是。 但是對大人來說,對於兩個孩子「食」的煩惱如雙面刃,擔心一個吃太多,又擔心一個不愛吃。所以奶奶的冰箱永遠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食材,又要健康均衡,又要好吃美味。原本是職場女強人的奶奶,成為了每天在美食節目和食譜網站中流連的「電腦奶奶」。偶爾身為兒子的我還會找機會「搭伙」,偷偷溜到老媽家裡嚐嚐那些精心準備的料理,說實在,味道似乎比我小時候吃的更美味。仔細想想,兩個女兒之間「食的戰爭」,最後佔上風的似乎是我耶! 衣的戰爭 至今苦惱無解 這可是一場史詩級的戰役,現在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或許每個媽媽小時候都有公主夢,所以即便自己已經到了無法穿公主裝的狀態,仍然將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形象轉嫁在女兒身上。理所當然的,大女兒在迪士尼的薰陶之下,當了無數次自己想要成為的公主,穿著蓬裙或者紗裙在各種場合旋轉了不下百次,對於父母來說,看到女兒單純的開心就是幸福就是快樂。而小女兒出生後,雖然我們一直想要因材施教,希望小女兒能夠忠於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所長,但希望和現實總是有所出入。 小女兒漸漸長大,在姊姊的耳濡目染之下,似乎穿上公主裝也是她的夢想,所以,搶奪公主裝的戰爭就此展開。我從來沒有和父母主動提起要買衣服或是裝扮,但這樣的戰爭在我眼前展開時,卻成為了我無法收拾的夢魘。對於物質的要求,我總希望能夠公平,又覺得若是兩人都有相同的東西未免太過於浪費。在這樣的天人交戰中,孩子又大了,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公主裝仍然搶手,他們口中的國王(就是我),仍然苦惱不已。 住的戰爭 毀掉家裡的過程 住的戰爭等於是姊妹一起毀掉家裡的過程。20坪左右的家,原本就不大,隨著玩具和生活用品持續進駐,我就必須一直想辦法將東西往高處疊,才能滿足越來越大的孩子,以及越來越多的物質。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什麼阿哩阿咂的東西都可以當做玩具,一個不留神,湯勺就被拿去扮家家酒,又或者每次出門前都在尋找車鑰匙,最後在滿頭大汗、氣急敗壞的時候,發現是Elsa偷偷放在包裡(只能怪她了)。有了孩子之後的風水,幾乎天天在變。往好的方向想,每天都像新家一樣,往壞的方向想,反正很快就亂了,有什麼好整理的。所以大人就是在這樣的天人交戰中度過每一天。雖然看似無奈,但只要在安全的範圍之內,我會放任她們儘量毀掉家裡。 可以用碗去當小偶的浴缸,可以在桌上創作自己的理想,可以把枕頭床單拿來鋪在地上想像自己在野外紮營的樂趣。有時候工作回來之後,只能累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媽媽能良心發現,似乎除了是女兒們的戰爭之外,也是夫妻之間阿諛我詐的小心機。以前的我,是一個幾乎不發脾氣的人,但是有了兩個女兒之後發現了自己情緒的潛能(聽說兒子更恐怖,但我沒機會感受)。女孩們尖銳的叫聲和打鬧聲,總是帶給寂靜的夜晚無比的活力。家庭,就是一連串人與人的喜怒哀樂所連結起來的狀況。 亮哲爸比真心話 感謝我火象星座的女兒們和老婆帶給我如此熱力四射的人生,我將隨時做好準備,接受酸甜苦辣和幸福時刻。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提早學吃飯 媽咪不傷神

寶寶提早學吃飯 媽咪不傷神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大樹到府育兒諮詢顧問暨《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   對大人而言,吃飯的行為就像本能般自然,但對初來乍到的嬰兒來說,吃飯的行為卻有著重大意義,除了營養攝取與咀嚼能力的養成(影響口語能力的發展)之外,更是餐桌規矩與熟悉各種食物的重要學習。 從月齡4個月開始 面對寶寶初期的吃飯學習,《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認為,其實家長可以及早開始預備,約從月齡4個月開始,一方面讓寶寶可以開始嚐嚐食物的各種味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始引導孩子了解吃飯的規矩。 學吃飯前的預備課程 大樹老師表示,4個月大時的「嚐食物」並非所謂開始吃副食品,而是先讓寶寶開始嚐嚐各種食物的味道,方式為新鮮水果打成汁加水稀釋,或是新鮮的蔬菜棒洗淨讓寶寶啃咬(約5個月後),大樹老師稱為「學吃飯前的預備」,這個預備課程看似簡單,卻包含許多意義,如果進行的好,會為日後寶寶正式開始吃副食品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預備課程進行方法: 準備兩支小湯匙,一支讓寶寶嘗試餵自己(食物送進口中的手眼協調學習)、一支由媽媽餵食,食物分量少量即可,用小湯匙將稀釋後果汁送至寶寶唇邊,讓他淺嚐味道,過程中,若寶寶有丟湯匙的行為,媽媽不急著撿、不還給他,繼續用手上的湯匙專心餵他,如果他想要再拿媽媽手上的餐具自己餵,就直接給他,但若是又將湯匙丟掉,就平靜的(不責罵、不生氣)將食物與所有餐具收起,讓寶寶下餐桌,繼續他原本接下來時間要進行的遊戲或睡眠。預備課程可以每天進行,直到有天寶寶認知到丟餐具,媽媽會把食物收起來,而知道不要再於餵食時丟餐具,此時就可視為寶寶有能力練習自己吃飯,慢慢不用依賴大人餵食。 目的與好處 1) 點心時間沒壓力/ 因為是點心的提供,所以沒有寶寶吃不吃的壓力,順著寶寶的本能引導,以收餐具的行為讓他了解因(丟餐具)果(沒得吃),間接讓寶寶學會吃飯時間不丟餐具的規矩。 2) 熟悉食物味道/ 從4個月開始,讓寶寶嚐嚐各種食物,一方面讓他習慣各種食物的原本味道,另一方面幫助寶寶的身體因為開始接觸食物而產生消化酶,大樹老師提醒,單一食物須個別提供,不混食,才能讓他認識各種食物的味道。 3) 平靜下桌/ 當寶寶因為丟餐具而必須把食物收起,媽媽必須不帶情緒,接納這是寶寶的學習過程。平靜的讓寶寶下桌,是為了引導寶寶知道丟餐具不是吃飯應該有的行為,但因為這是寶寶的探索期,所以還是必須接納他的丟棄行為,同時,不動怒也可避免讓寶寶對吃飯這件事感到壓力,否則若媽媽在寶寶用餐時生氣,可能會因此讓他感到壓力而變得不愛吃飯。 4) 學習前的緩衝/ 許多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常常是突然的轉換,例如:從喝奶到直接餵副食品,這中間的突然轉換很可能讓孩子因為不適應而感到抗拒,但如果透過預備課程,寶寶從嚐味道、認識餐具開始,到準備好後,進行下一階段餵食副食品的學習,過程中就比較不會因為不適應而出現可能的抗拒期。 依據接受度逐次加入副食品 除了預備課程之外,開始吃副食品的時機也可以透過觀察寶寶的行為得知,例如:當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飲食表現興趣或開始看著大人吃東西、嘴巴模仿咀嚼時,通常就代表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接受副食品,從預備期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可觀察寶寶對預備期點心(食物)的接受度,若接受度高,就可以再加入1次正餐(1點心1正餐/天),依據寶寶的接受度與喜愛度,每隔1~2個月後,可再考慮是否將第2次的點心或第2次的正餐從奶水改為食物,循序漸進,讓寶寶漸漸離乳。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改善寶寶便祕7方法

改善寶寶便祕7方法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慧文 心疼寶寶總是漲紅著臉、不斷哭鬧卻還是無法順利解便時的困境嗎?專業醫師表示,從奶粉調配比例、副食品內容、多喝水,再搭配腹部按摩、刺激肛門口等物理方式,多能改善及舒緩寶寶便祕的狀況喔! 寶寶便祕的症狀 便祕的原因有很多,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慧文指出,寶寶排便是否正常,大部分1天約1至3次,或是2至3天1次,皆屬正常範圍,但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生理狀況並不相同,不單僅依據其排便的頻率,也必須視大便的形態來判斷,建議爸爸媽媽應依照寶寶個人的狀態,再去衡量其正常與否。當大便堆積於直肛部一段時間後,便成為又黑又硬的宿便,陳慧文醫師表示,直肛部不正常堆積過多大便,能明顯看出寶寶下腹變大、觸感變硬,而寶寶也會因為腹部的不適感,而容易哭鬧甚至是食欲下降。 有效改善寶寶便祕問題 改善非病理性所引起的便祕問題,需要從飲食調整做起,除此之外,若寶寶受便祕所苦,爸爸媽媽也可以透過簡單的腹部按摩及肛門口刺激,幫助寶寶排便順暢。陳慧文醫師表示,若寶寶因排便時的疼痛,進一步造成不敢大便的習慣,或是硬梆梆的大便致使肛門受傷造成肛裂等惡性循環時,應配合醫囑使用口服藥物等其他治療。 1) 正確沖泡奶粉 不同廠牌奶粉的用量、量匙大小多少都會有所差異,所以一定要依其標示之沖泡方式、比例調製。 2) 添加蔬菜水果 對寶寶來說,當攝取奶類以外的食物,腸胃必定會有適應問題,一般而言,富含水分或纖維質的果泥、蔬菜泥,相對可促進腸胃蠕動較不易便祕,但隨寶寶成長所需,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當開始給予紅肉類食物,不妨同時添加深綠色蔬菜及各類適合寶寶年齡的水果,能減少便祕的可能性。 3) 腹部按摩 透過腹部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排便。將嬰兒專用乳液或嬰兒油,倒於爸爸或媽媽的手心上並搓熱,再塗抹在寶寶腹部,接著,再用指腹沿著肚臍周圍,順時針畫大圓周或小圓周。陳慧文醫師建議,「隨時想到就可以在寶寶空腹的時候按摩,而且加強下腹部,特別是在肚臍下方的直肛部位。」 4) 刺激肛門周圍 @內:排除新生兒階段的排便特性,若寶寶超過3天仍然無排便,可以使用圓頭的肛溫計,或是買乾淨的手套(建議使用醫療手套),沾凡士林潤滑,在肛門皺摺處上、下、左、右刺激排便感,注意施力,以不弄痛寶寶為主, 1天可做2至3次。 5) 聽從醫囑.使用乳果糖(LACTULOSE) 乳果糖是一種化學合成的雙糖類,是一種緩瀉劑多用於慢性便祕,陳慧文醫師說明:「乳果糖可分解成有機酸降低腸胃道的酸鹼值,增加大腸水分滯留,使大便膨脹並刺激排便。」其效果溫和顯少合併其他副作用,至多僅有腹瀉症狀,需服用2至3天才會出現效果,但因為其原理也是刺激腸胃,不建議長期使用,請務必跟專業兒科醫師或小兒腸胃專科醫師討論。 6) 聽從醫囑.服用軟便劑 醫師會開立軟便劑,往往是因為便祕已經造成寶寶明顯不適或肛門受傷、流血,短時間內不得不採取的方式之一。陳慧文醫師指出,「使用軟便劑的最終目標是,趁這段時間養成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當不再使用藥物時也能正常排便。」 7) 灌腸 通常若是便祕情況無法透調整過日常生活飲食、物理治療與藥物服用達到改善,才會不得以使用灌腸這個極端方式。灌腸主要也是潤滑效果,能讓硬硬的大便順利排出。陳慧文醫師指出,醫療院所會使用較溫和的生理食鹽水進行灌腸,對小寶寶來說,一次擠1至2c.c.就足夠了,市面上販售的甘油球效果太強不建議2歲大以內的嬰兒使用。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季節流感的孕期3大防護

季節流感的孕期3大防護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 秋冬季節溫度變化大,流行性感冒從每年的10月至隔年3月為盛行之際。一般感冒和流感的「病毒」不同,流感病程較長、症狀較嚴重、併發症與致死率也較高,孕期該如何有效防護,降低感染機率呢? 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識     流行性感冒是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原為流感病毒,病毒依其核蛋白(nucleoprotein)的不同分為A、B、C三型,會引起大規模流行的為A型及B型,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指出,A型流感病毒還可以依照病毒表面的血球凝集素與神經胺酸酶區分不同的亞型,如2009年盛行的H1N1與2013年的H7N9等。 除了一般感冒常見症狀之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感染,伴隨發燒、食欲不振、拉肚子等外,流感初期會有突發性高燒、頭痛、全身痠痛、疲勞感和乾咳的症狀,而突發性高燒會持續2至5天,病程也比感冒多出一倍的時間,約10至14天才會痊癒。臨床上,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因有相同的症狀,有時會難以區分,但總體來說流感病程長、症狀較嚴重、併發症與致死率也較高。 孕婦為流感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 懷孕時,因荷爾蒙的變化、營養需求的改變、壓力、情緒、心肺負擔增加等都是孕媽咪抵抗力較差的因素,亞東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表示,2009年 H1N1大流行時美國經數據統計,孕婦佔美國總人口1%,但卻佔死亡人數5%;特別是在第三孕程及產後四周內的孕婦,其併發症與死亡的風險可達到一般族群的4倍,這也證明孕婦抵抗力較弱。經研究顯示,流感病毒很少會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影響,但如果孕期「發高燒」,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神經管的發育、生長遲緩、早產、流產等。 流感的孕期防護 面對流感大流行時, 1) 要懂得保護自己、尊重他人、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2) 提升自我免疫力。第三:接種流感疫苗。 盧信芬醫師表示,每個人從小到大,感染的病毒雖不勝枚舉,但這也代表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抗體的保護,但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保護自已,從外在防護與內在調理並進做起。 1) 懂得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 流感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流行期間應盡量避免人潮擁擠處或密閉空間等,病毒容易快速散播的場所,病毒可於低溫潮濕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也就是說可以存活於生活周遭容易接觸到的任何物體上,如經由手再碰觸到自己的口、眼、鼻就會受到感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戴口罩與勤洗手,如自己感染了,也要懂得尊重他人,不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 2) 提升自我免疫力 盧信芬醫師表示,適度運動、多喝水、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提升免疫力的說法雖然很籠統,但如無充足的睡眠,人體細胞就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細胞修補需要大量蛋白質、礦物質等元素,因此需要均衡的營養;充足的水分可幫助人體的代謝;適度運動則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調節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盧信芬醫師建議,當身體感到輕微不適時,可多喝水促進身體代謝、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讓自體免疫系統來對抗外來的侵害,藥物是一種治療方式,但最好的防護還是要先做好預防,而預防是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的。 3) 接種流感疫苗 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孕婦應為接種流感疫苗的優先對象;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同樣自2004年起即建議每個孕程皆可接種死菌流感疫苗,而此建議也在2010年被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所採納。孕期接種流感疫苗,對孕媽咪和胎兒來說都是多一層保護,孕期施打流感疫苗,母體所產生的抗體可經由胎盤傳遞給胎兒,新生兒出生至半年內都還會有免疫的效果。除了高危險群之一的孕婦需要接種流感疫苗之外,盧信芬醫師建議,家裡的人更要接種疫苗,因為病毒只需要一個噴嚏就可能傳染給他人。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母胎健康的關鍵 盤點5大礦物質

母胎健康的關鍵 盤點5大礦物質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 懷孕期間,母體和胎兒都需要豐富的營養,其中的「礦物質」即是重要來源之一,然而,就算想攝取礦物質,也要有「正確方法」,才能真正對健康有益。 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表示,現代人容易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即「部分營養素攝取過多或過少」,其主因大多為偏食(例如:喜歡的吃得特別多,不喜歡的則極少量)。 以礦物質為例,施淑梅營養師引述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的歷年相關研究,其指出「孕婦營養狀況有鈣、鐵等營養素攝取不足的情形」;根據國民健康署「2010~2013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結果,我國19~44歲的育齡女性,有39.5%的人碘營養不足。 此外,懷孕期間鐵、碘、鎂、鋅的需求量皆增加,所以懷孕期應攝取充足的營養,以滿足胎兒的生長及母體的需要。若成年女性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延續至懷孕期間,除了母體健康,難保不會影響胎兒發育。 鈣Calcium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天需要攝取1,000m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日上限值為2,500m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缺鈣,最常發生的症狀為抽筋;此外,還會影響孕婦血壓、肌肉等狀態,甚至可能提早宮縮。如果長期缺鈣,母體甚至有骨質疏鬆的可能。 ‧ 對胎兒的影響/ 充足的鈣質,對於胎兒的骨骼、牙齒等發展大有幫助。然而,當母體缺鈣而提早宮縮,早產機率將偏高。 ‧ 主要營養來源/ 牛奶、起司等乳製品、豆腐、豆干、小魚乾、芝麻、杏仁等。 ‧ 注意事項/ 由於鈣和鐵會互相拮抗(抑制彼此在體內的吸收),建議孕婦最好錯開食用含這兩類營養素的食物,例如正餐吃富含鐵的食物、牛奶做為餐間點心,如此才能讓身體充分獲得兩種營養素。 鐵Ferrum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第一、二孕期,建議每天攝取15mg;第三孕期,建議每天攝取45m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強化食品與補充劑等之總鐵量,每日上限值為40m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缺鐵,孕婦容易貧血,較嚴重者則易暈眩、疲倦。 ‧ 對胎兒的影響/ 當母體有嚴重貧血時,將影響胎兒腦部神經發育,甚至可能有低智能症狀;還容易增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的機率。 ‧ 主要營養來源/ 紅(瘦)肉類、內臟類(肝臟、腰子)、豬血、鴨血、蛋黃、深綠色蔬菜、全穀類、海藻類等。 ‧ 注意事項/ 1) 咖啡和茶皆含單寧酸,會影響鐵在人體內的吸收,建議與含鐵食物錯開食用。 2) 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在體內的吸收,建議可於餐後補充水果。 3) 動物性食物的鐵質含量較多,在人體的吸收率較佳,建議可做為主要來源;若是素食者,則可選擇海藻類、全穀類和深綠色蔬菜。 碘Iodine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建議每天攝取140μg;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200μ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日上限值為1,000μ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長期缺碘,容易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進而影響新陳代謝。 ‧ 對胎兒的影響/ 母體缺碘,將可能影響胎兒腦部發育(例如神經發育不全、智力),造成生長遲緩,嚴重者甚至會流產或死產。 ‧ 主要營養來源/ 海藻、海帶、紫菜、海鮮類(貝類等)、深綠色蔬菜、含碘的食鹽等。 ‧ 注意事項/ 1) 部分國外進口食鹽可能不含碘,酌量使用即可;建議平日仍以一般國內含碘食鹽佐料為主。 2) 食鹽中含有「鈉」,懷孕期間若有高血壓或水腫等症狀,則應限制鈉的攝取量。平日在飲食方面,最好少用調味料、少食用加工食品。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  攝影/賓果邦尼攝影 孕育生命是一件喜悅的事,準媽咪對於身體的變化總是小心翼翼,但部分媽咪在孕期有出現出血的狀況,讓這份喜悅隱藏了些許不安,本篇邀請專業醫師說明孕期出血的原因與注意事項。 首要分辨出血來源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當媽咪發現有出血的狀況時,首要分辨出血來源,一般而言,孕媽咪會到婦產科求助幾乎都是陰道出血,其他因外傷所造成的腹腔出血等,會在急診就進行治療。當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時,會先進行內診檢查,判定出血位置。 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有時外陰部可能會有痘痘、瘜肉等,子宮頸糜爛、早產也會造成陰道出血。若內診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就會考慮進行超音波檢查,查看子宮內的胎兒狀況,是否因胎盤剝離、子宮內胚胎有問題、著床不穩等所致。蔡可欣醫師說明,血液顏色會代表不同的狀態,鮮紅色的血液屬於急性出血,咖啡色則多半是慢性出血,而粉紅色可能是少量出血伴隨陰道分泌物流出,也屬慢性出血。提醒媽咪,應著重於觀察出血的狀況,例如:是否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是否伴隨腹痛?若孕媽咪腹痛又伴隨出血,有可能發生早產或是胚胎不穩,必須特別留意。 孕期出血原因 孕期出血須關注子宮內的狀況,若足月的出血可能就是要生產了,因為生產時子宮頸擴張會造成出血,此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進入產程。 1) 胚胎或著床不穩定 若是在懷孕初期,可在超音波檢查中看到胚胎,此時出血就稱為脅迫性流產的出血。蔡可欣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的流產都會出血,也不是孕期出血一定會流產,只是一個警訊,代表流產機率較大,胚胎較不穩定。造成胚胎不穩的原因很多,若胚胎的染色體異常,無法生存發育時,就會被自然淘汰。也可能是孕媽咪在懷孕初期,腹部曾受到外力撞擊,或是本身黃體素不足所致。此階段若有胚胎不穩的狀況,醫師會開立黃體素,並建議媽咪多休息。 2) 子宮外孕 若在6至7週的超音波中還未看到胚胎,但有出血症狀,且人類絨毛膜激素仍偏高,就要小心是否為子宮外孕。子宮外孕代表受精卵並未順利著床在子宮腔內,可能為卵巢、輸卵管、腹腔或子宮頸等,除了有出血徵兆外,有時還會有下腹疼痛的症狀。由於子宮外孕屬非正常的懷孕,必須終止妊娠。通常會採用腹腔鏡手術予以治療,也可能投予藥物,使胚胎自然萎縮。 3) 早產  如果是懷孕中期出血,或接近足月出血,可能伴隨子宮收縮,即為早產的跡象。此時會提醒媽咪要多休息,必要時會服用一些安胎藥物,抑制子宮收縮及出血。這些藥物可能會讓媽咪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呼吸較喘等。有些媽咪需要臥床安胎好幾個月,但大部分都是輕微出血,多休息就能改善。 4)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也會以出血來表現,可能發生在孕期的任何一個階段,通常沒有症狀,孕媽咪可能會突然感到腹痛,並出現急性出血。有時是發覺沒有胎動、胎兒心跳下降等,才發現是胎盤早期剝離,此時會緊急進行剖腹生產。胎盤早期剝離會嚴重影響胎兒吸收養分,可能造成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還會使母體下腹部疼痛及嚴重出血。 5) 子宮頸瘜肉 子宮頸瘜肉也可能造成陰道出血,若是在懷孕期間有性行為,可能因此引起出血,但子宮頸瘜肉的出血不會影響胎兒。蔡可欣醫師說明,除非是大量出血,否則會等生產後再治療。子宮頸瘜肉多半是個人體質所致,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有些人會在性行為或用力時有出血的症狀。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