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孕期家事偷吃步 年節掃除不惱人

孕期家事偷吃步 年節掃除不惱人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輔仁企管居家服務事業部執行長暨家事達人郭品婕 懷孕期間動作不敏捷,又需要時常休息,本篇邀請達人傳授家事技巧,讓孕媽咪的年節前掃除簡單達標又輕鬆不累。 分次打掃 清潔沒壓力 大腹便便又遇上需要大掃除的年前時刻,若能有簡單的方式協助居家清潔,真的能讓負擔減輕許多,家事達人郭品婕認為,年前大掃除的居家清潔計畫其實可以提早開始,將掃除時間拉長至1~2周,分次打掃,而不需要求自己在1~2天內完成,這麼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避免過於勞累,另一方面也不會讓自己因為一次性的疲勞打掃而對之後的掃除工作充滿抗拒。郭品婕表示,分次打掃的規劃可以很彈性,孕媽咪可以安排每天1個區域或1個房間的方式來打掃,或是每天半小時到1小時的規劃來打掃,重點是讓自己的打掃工作可以輕鬆完成。 客廳清潔 紗窗清潔 讓紗窗乾淨的最有效方法是將紗窗拆下來清洗,但若孕期不方便,建議在安全的情況下,先以報紙貼於外側的紗窗上,並在內側以吸塵器吸附紗窗上的灰塵,多了黏貼報紙的步驟,可讓吸塵器的吸力充分發揮,若仍覺得不乾淨,可再以濕抹布擦拭2~3回,即可讓紗窗恢復乾淨,郭品婕提醒,紗窗若太高或外面沒有陽台與護欄的情況下,為維護安全,建議孕媽咪不要勉強進行紗窗的清潔或拆除紗窗,內面的紗窗若只以濕抹布擦拭(或可沾取小蘇打水;溫水與小蘇打粉以15:1的方式調配),也能恢復5成以上的潔淨,千萬不要為了清潔忽略安全性。 鞋櫃除臭 置放一小杯小蘇打粉於鞋櫃中,可協助鞋櫃中的異味去除,並達到除濕的效用,放置一段時間後,若效果減弱,可再換一杯新的小蘇打粉,或是將使用過後的小蘇打粉平舖、曝曬於陽光下進行還原,讓它可再度被利用,或也可直接進行二次利用,將使用過後的小蘇打粉用於拖地或清潔廚房油汙。此外,小蘇打粉也可直接置於廢棄的襪子中,打結後放置於鞋中,幫助去除鞋內異味或濕氣。  廚房清潔 抽油煙機的陳年油垢 建議孕媽咪可以先用不再使用的硬卡片(例如:過期的信用卡)刮除油垢,或將油杯中的油,倒於墊有廚房紙巾的塑膠袋中丟棄,再準備一個容器,將小蘇打粉溶於熱水,將濾網或油杯充分浸泡其中(若油垢太重,可再加入中性洗潔劑),靜置15至30分鐘後再清洗,即可輕鬆去除油垢。 砧板清潔 將鹽巴與小蘇打粉以1:1的比例慢慢加水調製成糊,均勻塗抹至砧板上,靜置1小時後再沖洗,可達到清潔殺菌的功效。 廁所清潔 磁磚縫隙中黴菌 以菜瓜布或不再使用的牙刷沾取小蘇打粉,可協助刷除磁磚縫隙中的黴斑,完成後再噴上醋水(醋與水以1:1調製,或可使用檸檬酸取代醋,比較不會有嗆鼻味道),可抑制並緩和黴菌的再生長。 汙垢處理 廁所中的汙垢(如:水垢、皂垢或尿垢),大部分都能以醋水或檸檬酸加水的方式調製清潔劑來去除,郭品婕表示,因為廁所中的水垢、皂垢或尿垢多半是鹼性的汙垢,因此可用酸性的醋水或檸檬酸來去除,而廚房中的油垢為酸性垢,則適合以弱鹼性的小蘇打水或自製橘油清潔劑來去除。 自製橘油清潔劑 橘油具有天然的清潔力,可用於油汙的清潔。 材料:3~4顆的乾燥橘皮、95%酒精、有蓋容器與噴瓶。方式:以95%酒精浸泡橘皮,容器中酒精需蓋過所有橘皮,蓋上蓋子,浸泡約3~7天,完成後將液體倒入噴瓶中即完成。 小叮嚀:因自製清潔劑未含防腐劑,若未即時用完,約半個月後會因發酵而有刺鼻味,雖無損清潔力,但仍建議可斟酌每次用量,製作分量剛好的清潔液。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認知能力/依循孩子發展進程.全方位學習

認知能力/依循孩子發展進程.全方位學習

文.整理/周滋靜 採訪諮詢/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生活環境中不同的刺激,都是孩子累積認知能力的重要經驗,因此,必須了解其特質以及各項能力發展的進程,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教養方式。 何謂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的優劣常與智力畫上等號,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的大腦在處理不同的訊息,會有各式各樣的方式,也因此認知和肢體動作、思考、想像、邏輯、創意、推理、記憶等能力的連結息息相關。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指出,人類可以透過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等感官,感受整個環境中的刺激,無論是情緒反應、動作反應或是更多預想後設認知以及推演結果等,來自於大腦的「知覺」便稱為認知。 胎兒時期便開始累積認知經驗 當胎兒在媽媽肚子接收到的刺激與感受,都會在大腦裡的認知迴路累積,例如:近年風靡全球的寶寶游泳,就是延續寶寶在媽媽肚子裡被羊水包覆時的環境,讓寶寶能夠感受到安全感,增加面對這個新環境的適應能力等。情感認知就是大腦對環境刺激產生感覺與經驗連結所產生的結果。 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認知的層面來說,哭泣與喝奶的連結是寶寶不經意學到的經驗,不太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隨著月齡增加、寶寶的行為能力提升以及更多經驗的累積下,更複雜的認知反應就會隨之發展。 玩: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對孩子來說「玩」這件事是自主性的,玩能讓孩子從中獲得不同的學習,而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許多物品都可以成為孩子的玩具,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玩能夠讓孩子運用自己的能力操作環境,而操作環境和掌控玩具,可以讓他從環境中得到預期中的反饋,進一步獲得安全感,當孩子重覆某些行為時,試著放手讓他去玩,能夠形成更多的認知。 在安全的範圍下讓孩子多多與環境互動 每個階段孩子會運用不同的能力去學習,例如寶寶出現什麼東西都要往嘴巴裡塞的行為,便代表他能透過這個行為,感受不同東西帶來不同的感覺,如果爸爸媽媽覺得髒,制止他吸吮小手、啃啃小腳,不給他有機會嘗試,寶寶便無法獲得此階段應該用觸覺去學習的經驗,然而沒有足夠的參與經驗,形成認知的經驗則會相對較少。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7大祕訣 牙齒保養從乳牙做起

7大祕訣 牙齒保養從乳牙做起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  老一輩的人總認為「乳牙不重要,以後還會有恆牙,所以蛀掉沒關係!」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醫師強調,乳牙對於孩子咀嚼、發音、維持恆牙萌生空間皆有其必要性,因此寶寶牙齒保養必須從乳牙做起,切勿認為乳牙不重要而輕忽清潔的工作。 乳牙清潔保養祕訣 1) 未長牙即用紗布擦拭 @內:寶寶從小只要吃完東西或喝完奶,就可以開始用紗布擦拭牙齦幫助清潔,即便沒有牙齒,但進食後牙齦仍會有殘留奶水,容易滋生細菌,家長幫寶寶擦拭牙齦幫忙維持清潔,也能夠讓孩子養成習慣;當寶寶只有前牙時,因為屬於平面牙齒,即便孩子喝完奶就睡著,家長也要使用紗布來擦拭乾淨,紗布使用一次即須拋棄,屬於一次性使用,不用擔心清潔衛生的問題,加上紗布擦拭相對輕柔快速,對於寶寶的睡眠干擾可降到最低,只要家長照顧與清潔到位,寶寶就不容易因哺乳造成蛀牙。 2) 及早使用含氟牙膏 鼓勵家長儘量提早讓孩子使用含氟牙膏,以往總認為孩子會把牙膏吃掉,所以不要太早使用,但李楊鈞醫師強調,牙膏不是不好的東西,只要分量控制得宜就是安全的,一般建議長牙就使用含氟牙膏,如果有疑慮,至少1歲後一定要開始使用,每次使用的分量可以比一顆米粒大小還少,用一塊紗布幫孩子以牙膏擦拭牙齒,若擔心寶寶吃掉牙膏,可再用第二塊紗布將牙齒再擦拭一次,如此一來,可以讓孩子吃到更少量的牙膏,但讓牙齒受到氟元素的照顧,因為牙膏裡面還含有氟元素,氟是目前唯一證實有效預防齲齒效果的元素。 3) 長出臼齒務必使用牙刷 一開始僅長出門牙時,可以單純使用紗布清潔,但等到孩子1歲半左右臼齒長出來,就必須開始使用牙刷,幫小孩刷牙至少要刷到6歲,即便孩子2、3歲時會開始搶著自己刷牙,就讓他先自己刷吧, 6歲以前孩子自行刷牙,我們可以當成「習慣的養成」,接下來大人刷第二次,大人的刷牙才叫做「清潔牙齒」,而兒童牙刷的挑選原則是刷頭越小越好、刷毛越短越好,但請勿選擇矽膠牙刷,因為矽膠為塊狀,沒有刷毛無法深入齒縫清潔乾淨。 4) 牙齒有接觸點後使用牙線 只要寶寶長兩顆以上的牙齒,且已有接觸點,牙線進入有阻力,代表牙線該開始使用,因為只要牙齒有接觸點,就表示刷毛很難進入刷乾淨,若不使用牙線可能產生蛀牙。 5) 固定帶孩子塗氟 預防勝於治療!帶孩子去牙醫診所,將目前萌發的牙齒局部塗氟,增加對蛀牙的抵抗力,最好每3至6個月請牙醫師依照孩子齲齒情形及口腔衛生的情況,做一次徹底檢查並塗氟,但若孩子有蛀牙的情況,建議先接受治療後,再進行塗氟。 6) 氟錠&氟鹽擇一使用 台灣是無氟的環境,所以氟錠不排除使用,因為台灣開始供應氟鹽,家長可以就氟錠、氟鹽兩者擇一即可,以免服用過量氟元素;氟錠使用劑量,依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建議,對於飲水含氟量低於0.3ppm的地區,如台灣,可以適當補充氟素,其建議劑量為6個月至3歲大,每天可補充0.25mg;而3歲至6歲者,為每天可補充0.5mg;至於6歲以上者,則每天可補充1mg。 7) 用餐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寶寶長牙後,建議用餐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除了正餐以外的零食,不要吃超過3次,因為許多蛀牙案例顯示,都是由於寶寶每餐用餐時間過長,讓食物接觸牙齒表面過久,或是寶寶只要吃一口飯就開始玩,不認真坐定位用餐,使得用餐時間拉長,而造成嚴重齲齒,家長應讓孩子養成「必須要規規矩矩吃完飯」的習慣,才能做其他事情,以免造成蛀牙機率提升。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

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鈺萍  到對的方式,就能事半功倍!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鈺萍,將教導哺乳媽咪們7種哺乳姿勢,希望協助媽媽跟寶寶在哺乳這條路上走得更順利,但她特別提醒,如果遇到困難或是覺得餵奶很不順利,尋找專業協助才是正確的方式,千萬不要誤聽民間流傳的偏方。 哺乳姿勢教學 1) 搖籃抱姿 把孩子抱到身上,用手臂的肘關節內側支撐住寶寶的頭,若要先喝右邊的乳房,可以先將寶寶的右手放在媽媽的腋下位置,讓寶寶身體可以比較貼近媽媽的乳房,但當孩子含上乳房的同時,把寶寶身體抱靠近媽媽的身體,這樣比較不會因為重力的緣故,把寶寶的身體往後拉,進而拉扯到乳頭,讓媽媽感到疼痛。 2) 橄欖球式 讓孩子夾在媽媽的腋下,把腳放在手臂後,若寶寶是新生兒時期,建議媽媽整個手肘露出來去撐住寶寶的頭部及背部,並讓寶寶靠近媽媽的身體,這樣才能夠順利含上乳房。 3) 斜倚 與「搖籃抱姿」類似,由於產後坐月子的哺乳媽咪們,通常很長的時間都在床上休息,所以可以在床上舒適地坐挺,把寶寶抱起來哺餵,務必將寶寶的肩頸至尾骶骨成一直線,讓寶寶肚子貼緊媽媽的肚子,還可以使用枕頭或將腿部提高,支撐背部膝下及腳底,這樣頭比較不會偏離乳房,拉扯到媽媽的乳頭。 4) 生物性哺育法 生物哺育法是以媽媽為中心的哺乳方法,非常適合用在產後、坐月子的媽媽,媽媽必須維持很舒服的姿勢,使頭、頸、肩、背、手臂、腿都處於放鬆的狀態,無論在床、沙發或椅子都可以實行。首先是半坐或半躺著,媽媽的頭大約只要抬高10至20度的高度,就讓寶寶趴在身上,媽媽不需要在寶寶的背或頸加壓去維持嬰兒的姿勢,寶寶只要藉由重力就能讓肚子貼在媽媽的身上,也能夠引發原始新生兒反射而能含乳,哺乳同時也能讓媽媽得到休息。 5) 適用於坐月子的側躺餵 @內:在坐月子期間或是夜間哺乳,建議採取側躺餵的方式,媽媽餵奶的同時可以休息,媽媽側躺時,若將寶寶放於左側,這時左手是可以平行擺放的,或是直接用手枕在頭下休息,這種角度可以預防媽媽整個身體倒過來壓到寶寶,所以哺乳媽咪們不用擔心躺餵會不小心壓到寶寶。而當乳頭調整到跟寶寶的嘴巴是在同樣的平面上,讓寶寶的頸和頭枕在媽媽的手上或躺在床上,媽媽的另一隻前臂可以扶住孩子的背,讓寶寶的背維持一直線,有時候還可以使用一條小的毛巾捲軸墊在寶寶的背後,讓寶寶更貼近媽媽的肚子,使喝奶更加順利。 Tips: 躺餵時,請把握兩大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無論任何姿勢都是讓寶寶的嘴巴對準媽媽的乳頭,嘴巴與乳頭務必要在同一個平面上;第二個原則是讓寶寶身體貼近媽媽的身體,從肩膀到尾椎都不能有歪斜,必須維持一直線,只要有歪斜就可能會拉扯到媽媽的乳頭,造成媽媽疼痛。 6) 適用於新生兒的側躺餵 @內:在新生兒階段,側躺餵的時候,由於新生兒比較嬌小,可以藉由枕頭的輔助把寶寶墊高一點,媽媽也可以藉此稍微往後躺放鬆身體,墊得夠高,甚至可以同時讓寶寶喝另外一邊的乳房,這樣子就不用每次餵奶都換邊。 7) 適用於乳腺阻塞的側躺餵 這個動作不同於前面的動作,完全是把寶寶倒過來喝,不管是用搖籃抱姿、橄欖球式或生物性哺育法,寶寶的下巴都是對著媽媽乳房的下方,然而寶寶下巴對準的地方,其實就是吸力比較強的地方,所以當媽媽們乳腺發生阻塞或是乳腺炎的時候,硬塊多半是在上方,因此採取這種姿勢可以讓孩子的下巴對著上方的乳腺,幫助媽媽把阻塞的乳腺或是發生乳腺炎硬塊的地方吸通。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流鼻涕潛藏問題多?

寶寶流鼻涕潛藏問題多?

寶寶流鼻水,父母就心慌,認為感冒了;流鼻涕的時間一久,更擔心是否為過敏性鼻炎?面對寶寶流鼻涕,父母應關心哪些問題?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過敏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 只要寶寶的鼻翼一抽動,幾聲哈啾後,鼻水流出,父母的擔心就開始了,認為寶寶感冒了;當鼻水變為又黃又濃的鼻涕,更是煩惱是否病情變得嚴重?以「打仗後的殘骸」形容鼻涕,約略可知鼻涕的角色。 鼻涕與鼻塞 鼻腔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經由飛沫傳染的病菌就是從鼻腔開始侵門踏戶,平時,鼻腔內有鼻毛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病菌,但是當鼻腔受到病菌入侵或過敏原的刺激,會使發炎細胞浸潤、黏膜細胞壞死,因而釋放一些細胞激素等發炎物質,這些細胞與病菌的殘骸,以及分泌出的物質,混合而成為「鼻涕」。鼻涕的顏色跟濃稠與否,不一定代表疾病比較嚴重,更不是判斷是否要吃抗生素的條件。 感冒引起的流鼻水算是常見現象之一,是否需要就醫,父母可以此評估:若症狀愈來愈輕,可不需要就醫;反之,愈來愈嚴重的話,就表示不是單純感冒,應儘速就醫,讓醫師區分是病毒或細菌所感染,並評估嚴重度為何?透過鑑別診斷,及早讓嚴重的疾病現形並對症下藥,以避免讓病情加劇。 可能潛藏問題 關於寶寶流鼻水或鼻涕,除了感冒外,還可能潛藏那些問題呢? 潛藏問題1) 是感冒或是過敏? 最常令父母心生疑惑的是:寶寶流鼻水究竟是感冒?或是過敏呢?因為兩者的症狀經常重疊,有時並不好區分,但仍能透過以下的比較表判斷:   過敏 感冒 持續時間 持續時間可長可久,一旦接觸到過敏原就可能發病。     一般感冒的症狀約7天。 發作時間    不一定,一樣是接觸過敏原就會發病,很多人是對塵蟎過敏,跟睡眠環境有關,所以症狀常發生在晚上和早晨,白天除非持續接觸過敏原,否則症狀會較輕微。      感冒症狀沒有時間之分,通常整天都會有症狀。 發燒     通常不會發燒。  可能會發燒。 咳嗽 可能會發生。  可能會發生。 流鼻水    可能會發生,不過,過敏比較會是清鼻涕。     可能會發生,膿鼻涕跟黃綠鼻涕比較像是感染。 喉嚨痛     偶爾會發生。     常常發生。 肌肉痠痛     通常不會發生。     可能會發生。 眼睛癢     常常發生。     除非合併結膜炎,否則不太會發生。 過敏與感冒有相似症狀,如果症狀沒有很嚴重,可先觀察而不吃藥,但症狀如果很嚴重或時間持續太久,還是建議帶給醫師評估,必要時會給予藥物治療。 潛藏問題2) 鼻竇炎 一般感冒的症狀大概持續7至10天,若是感冒症狀超過10天仍未改善,或是本來覺得感冒症狀好一點,突然又變得嚴重,合併有鼻塞、黃膿鼻涕、鼻涕倒流、頭痛,或是臉部疼痛等症狀,就必須考慮是否為鼻竇炎。 由於鼻竇炎並不容易診斷,專家訂定的診斷條件供如下: 主要症狀     次要症狀 膿鼻涕     頭痛 鼻涕倒流     耳朵疼痛、耳朵有脹的感覺或感到有壓力 鼻塞或鼻充血  口臭 臉部充血或有腫脹感覺     牙齒痛 臉部感到疼痛或是壓力     咳嗽 嗅覺變差或是喪失     發燒(亞急性或慢性鼻竇炎) 發燒(急性鼻竇炎)     疲倦感 若患者有兩個主要症狀加上一個次要症狀,或是大於兩個次要症狀的話,就必須考慮鼻竇炎的診斷。一旦確診,小孩需要使用10到14天的抗生素,提醒父母,應按醫囑把此療程的藥吃完,不要因為看到孩子的症狀好一些就讓孩子停藥,而使復發的機會增高,並且容易產生抗藥性。 常聽人說「自己有鼻竇炎」,鼻竇炎不是宿疾治不好,也不一定是慢性疾病,而是得過後,容易再得的疾病。 潛藏問題3) 異物塞入鼻腔 有時孩子並未有其他感冒症狀,卻一直流鼻水,懷疑孩子是否將細小異物塞入鼻腔所致,由於孩子年紀小,塞入異物並不會主動告知,因此,若父母發現有單側流鼻水、流膿臭涕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避免狀況變得嚴重。 潛藏問題4) 外傷後造成鼻水流不停 臨床上曾遇過因車禍造成頭部外傷的患者,外觀看似痊癒,但鼻腔卻不時流出如鼻水般的澄清液體,經過檢查後,發現是顱底骨折後產生裂縫,使得腦脊液從顱底裂縫經鼻腔流出,所以才有鼻水不止的現象。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幸福的小心眼 每個家庭都是幸福的故事

亮哲的親子冒險/幸福的小心眼 每個家庭都是幸福的故事

文.圖/亮哲‧法國攝影師Nico@尼可儷影 bobo小天才的專欄,也到了今年的尾聲了,看著一路寫來的11篇文章,也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一年對大人來說其實並不算什麼,但對於孩子來說,一年的歲月是他們很多的人生。 過了一年 家裡越來越熱鬧 大女兒的學習生涯到了第二年,喜歡上學、交朋友的她開始遇到了一些學習的困境和瓶頸,有時候會小小的逃避功課,但還是會乖乖做完。小女兒相較於姊姊,從稚嫩並且不善言語的情況下,也漸漸開始多話,學會溝通與大呼小叫。這一年來,我的家越來越熱鬧,姊姊有獅子座的主見和領導能力,卻遇見了善變又暴躁的妹妹,想要指使妹妹卻不得其門而入,殊不知妹妹吃軟不吃硬,常常弄得自己沮喪又氣餒。而脾氣倔強又暴躁的妹妹,喜怒形於色,翻臉如同翻書的個性,在這一年來越來越分明。因此,我們這個小小的家,音量分貝也越來越高亢。同樣是火象星座的媽媽也參一咖,讓即將而來的寒冬添上了幾分火氣,喔!不是,是暖意啦! 生於幸福家庭 少了危機意識 大部分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就是他們快樂健康成長,當然我也不例外。但是在孩子慢慢長大,接觸社會的過程中,總不免看見他們在大環境的適應困難。或許有些父母會急於出手,無微不至的呵護他們。對我來說,成長在一個家庭結構完善的小康家庭,沒有大富大貴卻也不虞匱乏,和大多數人比起來是幸福的。但是想到自己出了社會之後,才開始學著跌倒、學著面對困境,其實是一段艱辛的歷程。所以看著自己因為生於幸福的家庭,而少了危機意識總覺得有所遺憾,有什麼事情父母會擋在前方。我試著在孩子跌倒的當下先緩個幾秒鐘,讓他們哭著看看自己的傷口,反省自己受傷的原因,再給予他們適當的安慰和處置。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有點殘忍,但若我們在當下給越多的不捨,卻有可能讓他們未來越無助,越可能被問題打敗。 不同階段的笑聲 還記得孩子剛出生不久的時候,有時候我們逗弄她們,她們不時地會嘴角上揚,當下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被融化成一片。雖然護理師說那只是一種神經的反射,並不是真的聽懂而笑,我們也不以為然,還是自顧自地以為孩子是天才或活佛之類的。我想所有愛孩子的父母都是如此的幼稚吧,偶爾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雖然嘴上不說,但堅持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可愛的娃兒。 當孩子開始真的聽懂了話,開始會對大人做的蠢表情咯咯笑的時候,那才是真正互動的開始,從那時起,就有一股巧妙的連結,一根越來越緊的無形繩子綁在彼此身上。等到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開始認知語言與圖像,可以因為故事裡面大象打了個噴嚏,或是猴子掉到馬桶裡而笑得開懷,那又是另外一個階段的笑聲。隨著孩子們笑聲的變化,我們也一起成長,一起學習到他們特殊的眼光和對世界的理解。 面對世界的好奇和勇氣 「媽媽,那是什麼?」「啊~~~蟑螂!!!」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並不知道什麼叫做恐懼,因為一切都是好奇的。恐懼,是大人們不知不覺給他們的潛移默化。我們禁止他們在床上跳躍以免摔下來;我們要求他們不要拿剪刀以免剪到手會流血;我們不准他們進廚房以防被燙傷。 多的否決在不知不覺中,養大了孩子內心的恐懼。有一天我聽到姊姊斥責妹妹:「不准碰那個,不然妳就完蛋了。」仔細一看,那是一杯毫無殺傷力的溫水,當下我反思了自己對於負面的否定,和正面鼓勵的定義。姊姊受到了我們對於「不要」的定義教學,所以將自己急於關心妹妹會燙到的想法轉化成了直覺性的否定,因此,驚嚇的妹妹就少了一次學習的機會。大人出於關心卻懶於解釋,直接用禁止的方式制止孩子對於新鮮事物的嘗試,很有可能讓他們的未來因為恐懼而對世界卻步。孩子的純真是他們最大的力量,他們對於事物的好奇,也是面對世界最強大的勇氣,在成長的過程中,善於利用好奇和恐懼的平衡來讓他們自我學習,是最好的方式。 姐妹的戰爭 幸福的小心眼 之前提到姐妹之間的戰爭隨時在家中上演,對於身邊物質的明爭暗鬥,讓大人看得好氣又好笑。妹妹總是慢一步搶到想要的玩具而仰天長嘯,姊姊在得意之際,會被妹妹突如其來的暗箭所傷,有時候也因為一氣之下的爆怒,出手過重而遭大人懲罰。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互相了解,招數也越來越多,體型相差一半的妹妹會先聲奪人,明明就是自己先招惹姊姊,卻在姊姊輕輕的一推之後如孟姜女般哭倒了長城。姊姊不甘示弱,知道自己的明槍易躲,索性就將玩具都貼上自己的名字,讓妹妹提早進入一種被佔地為王的明確失敗感,傻傻的妹妹也接受了姊姊的「姓名貼」攻勢。 可想而知,這樣的鬥爭多不勝數,每天如八點檔一樣上演,而沉不住氣的牡羊媽媽也順勢地加入了這個戰場,因太常使出獅吼功而讓姊妹們約70%的時間都聽而不見。當然,射手座的我一般只有挨打的份,但是不常生氣的我也可以適時地釋放一下大絕招讓孩子們知道,在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老!大!在!這!裡! 亮哲爸比真心話 每一個家庭的幸福美滿,就在孩子和父母的嬉笑怒罵之下漸漸描繪成了一本書,一本屬於每個家庭,叫做《幸福的小心眼》的精彩宮廷小說。 本單元「亮哲的親子冒險」已告一段落,全新的育兒分享專欄即將登場,敬請期待!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個月前不要說 談懷孕初期的不穩定

3個月前不要說 談懷孕初期的不穩定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板橋育馨婦產科主治醫師胡偉敏 懷孕未滿3個月,因為不穩定而不要說的禁忌,雖然是民間傳說,但在臨床上,妊娠12周前的不穩定卻是常見的自然情況,有了臨床經驗的湊巧佐證,久而久之,懷孕3個月前不要說的民間習慣也在其中悄悄獲得合理支持。 妊娠初期的不穩定 對許多媽咪來說,一旦得知驗孕後呈現陽性反應,總是希望能順利孕育一個健康的寶寶,然而,臨床上,受精卵要順利發育成胎兒,仍存在著自然淘汰的過程,妊娠12周之前,以百分比來說,約有3~4成的機率,受精卵無法順利發育成為胎兒,而針對在這3~4成無法順利發展的囊胚中,研究發現約有80%是染色體異常所造成。板橋育馨婦產科主治醫師胡偉敏表示,妊娠12周前,若受精卵著床後沒有順利發育,大致會出現下列幾種狀況: 1) 萎縮性囊胚 / 正常的受精卵,約於妊娠4周可以看到囊胚、5周時可以看到卵黃囊、6周左右出現心跳,並隨著周數增加,囊胚也會逐漸長大,但若是囊胚未隨著周數有相應的大小,或是雖有相應的大小但卻沒發現卵黃囊、胎兒或胎兒心跳,就是所謂的萎縮性囊胚,即俗稱的空砲彈。 2) 過期流產 / 意即發現懷孕後,囊胚有長大、有看見寶寶、也有聽到心跳,但到了某個周數,卻突然沒有心跳。其中原因除了常見的染色體異常因素外,通常與著床位置不佳(如:肌瘤旁或靠近子宮頸)或母體因素(如:子宮內膜因之前進行過多次流產手術而比較薄或感染等)有關。 3) 子宮外孕 / 非於子宮內膜著床者,無論是著床於輸卵管、卵巢、骨盆腔或其他地方,皆為子宮外孕,通常於妊娠4周後,透過腹部超音波可以看到胚胎,若於第5周仍不見胚胎,則必須懷疑是否為子宮外孕,此時醫師會依據周數與妊娠囊胚大小來進行不同的處置。 後續處置方式 妊娠12周內,若發現萎縮性囊胚或過期流產,有50%的機會,身體會自行排除該不健康的囊胚,此稱為自然流產,或是經醫師評估,以藥物或手術進行排除。胡偉敏醫師指出,一般自然流產的發生多於妊娠6~8周間,即囊胚會自行完全排出,但越接近12周,囊胚自行排出的機會越小,此時就必須以手術進行後續處置。 自然流產 / 通常發現沒心跳後,胚胎組織會在劇烈宮縮後自行完全排除(完全性流產),若子宮內完全排除乾淨,約仍會有2~3天的惡露。但若胚胎組織未完全排除乾淨(不完全性流產),出血超過3~5天,且伴隨間歇性的腹痛,就表示子宮頸口仍處於開放狀態,胚胎組織尚有部分殘留於子宮中,此時就須就醫,並以手術方式做最後的清除,以避免造成失血或休克。 人工流產: 藥物方式 以子宮收縮藥,促進子宮收縮,誘使胚胎組織自動排除;或是使用黃體素拮抗劑RU486,搭配子宮收縮藥,誘使胚胎組織排出,若藥物仍無法協助排除乾淨,仍須進行手術。 器械方式 使用靜脈給藥式的麻醉,讓患者進入深層睡眠,再透過超音波,以器械吸附或刮除的方式來移除胚胎組織,惡露排除(出血)會較自然流產為少,無須住院,手術進行時間(包含術前與術後準備)約30分鐘。 孕期壓力有關係 西醫觀點認為,懷孕時的民俗禁忌與飲食禁忌也許不足以構成流產的誘發原因,但對於壓力狀態與情緒造成孕期的影響卻有一致共識,即認為孕媽咪的好情緒有利於孕產順利、母胎健康。胡偉敏醫師表示,研究結果已經證實壓力或負向情緒確實會造成懷孕前期著床的不穩定;臨床上常遇到夫妻吵架後,孕媽咪出現先兆性流產徵兆(如:出血)而掛急診的狀況,除了視情況給予安胎藥物,也建議準爸爸或家人要多體諒與包容孕媽咪,方能給予母胎愉快且安全的孕期。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 幫助孩子發展正確認識感覺統合

教養方程式 幫助孩子發展正確認識感覺統合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對現代家長來說,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名詞了!然而大部分的家長,對於感覺統合真正的意涵卻一知半解。有些家長誤以為感覺統合失調的孩童就是過動兒,或以為感覺統合是在教導兒童做運動。這些觀念都沒有完全掌握感覺統合這個概念,僅是摸著邊際的看法。 認識感覺統合的概念 感覺統合這個名詞是由美國的職能治療師,同時也是教育心理學家安娜•珍•愛耶(Anna Jean Ayres)於1972年所提出。她認為我們的大腦會統整來自感官(視、聽、嗅、味、觸)的各種訊息,將這些不同的感官訊息統整起來,我們就可以有效地運用身體,來展現生活必需的各種行為。例如我們要伸手拿果汁來喝,大腦相對會聚集的感官訊息就包含了「視覺」(看到裝果汁的杯子)、「嗅覺」(聞到果汁的香氣)、「觸覺」(伸手去拿杯子)、還有「味覺」(品嚐果汁的口感)。因此生活中的各項事務,舉凡做某個動作、學習技能、調節情緒和行為等,都需要靠「感覺統合」來達成。 腦幹的發展是幼兒大腦發展後續階段的關鍵因素,與腦幹發展有重大關聯的前庭覺和本體覺,當然也是大腦感覺統合的重要部分。前庭覺跟大腦偵測頭部和身體的角度、移動速度和方向有關,也是平衡感最主要的偵測器。前庭覺也跟專注力、警覺度、情緒和睡眠有關。而本體覺就是我們可以感知自己的身體動作、閉上眼睛也能知道自己的手、腳、軀幹的方位,因此是對身體姿勢感知的重要能力。所以,本體覺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動作控制調節與衝動控制能力。 感覺統合失調 大部分人在發展正常的情況下,感覺統合的運作是相當良好的。但是,少部分的人,因為大腦神經發展出了問題,而無法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出現學習上的困難,或是動作表現不協調,這些情況可能就是感覺統合失調所導致的。常見的感覺統合失調表現有:走路不穩常常跌倒;做表情時臉部肌肉不協調;沒辦法踢球或丟接球;不專心、注意力分散;害怕旋轉、容易暈車;對某些材質的衣服過敏;學習障礙、語言發展不佳等。這些症狀有可能需要「感覺統合治療」的介入,來幫助幼兒神經發展臻於完整。 如果想要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需要求助於專業的醫療人員才行,不可隨意自行斷定。在台灣,感覺統合評估的主要專業人員包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等。感覺統合評估的類別有: 1) 觸覺。 2) 聽覺。 3) 前庭覺。 4) 本體覺。 5) 活動量與注意力。 6) 情緒與社交。 感覺統合治療 一、治療的必要性 如果孩子出現下面的行為,可能需要接受感覺統合治療。 1) 對感官刺激過於敏感或遲鈍。 2) 身體知覺不佳或視覺動作不協調。 3) 視知覺/聽知覺有問題。 4) 動作組織或計劃能力不好。 5) 學習力不佳,組織能力不好。 6) 害怕離地或恐懼高處。 7) 動靜皆不宜。 8) 低自尊,沒自信。 二、家長的角色 在感覺統合訓練或治療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家長回到家裡還能持續地幫助孩子,依據醫療人員所計畫與教導的活動,持續給孩子刺激和練習。配合訓練與治療計畫的實施,才能提高孩子感覺統合治療效果,因此家長的角色非常關鍵。 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 並非每個孩子都可能會出現感覺統合問題。然而,有幼小孩子的家長們所關心的,就是如何幫助自己的寶貝發展出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以下是幾個在家中常見的感覺統合症狀,但是家長自己就可以處理的方法: (一) 動作協調度訓練/ 對於一般正常發育的孩子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運動,就可以讓大腦神經發育得很好。所以常常讓孩子玩、動動身體、做不同的活動,即可促進孩子的動作協調品質。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在一天當中去從事不同的肢體活動,如:打球、唱跳等。 (二) 觸覺刺激/ 有些孩子對於特定材質的衣服會出現過於敏感的現象,或是對衣服上的商標織布出現較為敏感的反應。此時家長不要過於擔憂,只要先讓孩子適應一下或剪掉標籤就行了。平時也可以多選用不同材質的衣物,讓孩子觸覺適應。穿用之前需要先在孩子的手、腳、身體等部位輕擦,讓他們熟悉觸感,之後再讓他們穿用。有些孩子不喜歡被碰觸,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降低觸覺敏感度。最後,適度的身體按摩,除了讓孩子產生被觸摸的好感外,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三) 暈車的處理/ 有些幼兒容易暈車,甚至嬰兒也會有因為暈車而不斷哭鬧的情形。暈車對孩子來說很不舒服,但是他們可能無法表達,所以常會哭鬧。不了解的家長,就會抱起孩子左右搖晃來安撫他們,孰知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痛苦,哭鬧得更厲害!建議家長可以將車子左右兩邊的光線稍微遮擋,勿搖晃嬰幼兒,儘量平穩開車。若幼童暈車,可以讓他們坐在後座中間的位置,以便看到前方,然後讓他們可以吸吮或咬東西吃,並放些輕鬆的音樂來轉移注意力。 (四) 退縮、情緒不安的處理/ 可以多帶孩子出去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然後試著鼓勵孩子動作,接近遊戲器具或他人。此時記住不要用強迫的方式拉著孩子去接觸這些物體或人物,以避免產生嫌惡感。如果孩子還是沒有辦法做出動作,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雙腳著地,然後用手輕拉前後搖,動作要慢,之後再讓他們去接近新事物。平時可以多玩扮家家酒,讓孩子有心理演練的機會。 結語 感覺統合能力是我們維繫生存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大腦神經發展的指標。促進感覺統合發展,可以讓孩子活動力好,腦袋聰明,也能具有自信,發揮良好的學習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家長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動作困難、注意力問題或學習障礙,要儘早求助專業醫療介入,透過早期療育來訓練孩子,提升大腦整合性的發展。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感覺統合‧認知學習的根基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感覺統合‧認知學習的根基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文‧整理/彭曉薇 採訪諮詢/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   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將自己身體和周遭環境接觸的訊息,透過感覺系統的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嗅覺(Olfactory)、味覺(Taste)、觸覺(Tactile)、前庭平衡覺(Vestibular)及本體覺(Proprioceptive),當各神經系統接受到這些感覺刺激後,即會送達腦部做統合與分析,進而在腦中進行組織整合,再命令運動系統做出適當的反應行為。 呂忠益職能治療師 現任/ 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德霖醫療事業集團職能治療部主任治療師 經歷/ 創立台灣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協會,積極推廣社區早期療育及兒童發展篩檢活動,榮獲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優良職能治療師菁英獎的殊榮。 學歷/ 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概論篇 從出生開始感覺統合訓練  加強孩子學習情況‧促進正常發展能力 0~2歲是感覺統合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因此家長務必把握時間加緊訓練孩子的感官,將感覺統合中的7大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個別逐一鍛鍊,以免等到4~8歲時,幫助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 中:從胎教培訓胎兒 內: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指出,懷孕期間就能訓練胎兒感覺統合的能力,4個月大的胎兒聽神經元細胞開始發展,等到懷孕5~6個月大,對於外界就會開始產生胎動,例如使用手電筒來照射肚皮,胎兒由於有畏光性或及感光性,會將臉朝著光源移動,藉此訓練頭頸部肌肉張力,胎兒會對外界光線感到好奇或閃躲,讓胎兒活動力增強;而放輕柔音樂及重節拍的搖滾音樂時,胎動也會呈現不同的反應,所以透過胎教音樂的聲音刺激,動作就會被誘發出來。平時建議孕婦要多走路,主要也是由於散步時,胎兒在腹中會上下左右擺動,有利於感覺統合的刺激與誘發。 聽覺發展比視覺快速 聽覺刺激發展比視覺還要快!呂忠益職能治療師說明,大人誇獎寶寶好可愛唷!這時寶寶轉頭過來,其實是聽到聲音而不是看到大人,因為寶寶在腹中就已經習慣聽聲音,所以出生後會開始做影像及關係的連結。出生後的寶寶看東西都是模糊的,所以滿月就可以讓孩子看黑白布書或黑白幾何圖形,因為黑色與白色可以誘發視神經顏色的分化能力變好,系統性的視覺引導系統,可以激發孩子想像力,加強視覺認知。寶寶的分離焦慮從7~8個月開始,因為這時才可以清楚認出大家的臉,所以5個月大前的寶寶多半是不怕生的,等到7~8個月開始不讓人家抱,則是因為寶寶開始會把味道、聲音及人臉做連結。 要促進孩子聽覺發展,在帶領孩子做任何動作時都可搭配語言,舉例來說,換尿布時會步驟式說話,「媽咪要把褲子脫掉,換尿布了唷!」或是,洗澡時告知孩子現在要洗頭、洗臉、洗手、洗腳等,透過互動讓孩子感受聲音的刺激,未來語言發展與認知理解也能進步。 剖腹產較易有觸覺敏感 國外研究統計顯示,剖腹產孩子較容易有觸覺敏感的狀況,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產道的擠壓本身就是觸覺刺激,會促使大腦分泌激素,加強感覺系統,所以自然產及水中分娩的孩子是比較有安全感的。呂忠益職能治療師指出,觸覺敏感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上會比較緊張、膽小、畏縮,甚至害怕別人靠近,因而推倒別人或產生人際互動上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平衡感 當孩子進行爬行階段時,是不同手、不同腳才能前進,如此一來,就能讓孩子培養手腳併用動作整合的經驗,未來手腳也會比較協調,如果小時候未經過爬行階段的孩子,沒有雙手雙腳同時運用的經驗,反而不是好事,因為爬行時頭要抬起來,四肢也要協調,若做不好可能會被同儕取笑,所以感覺統合差的孩子通常都比較自卑、沒自信,做什麼事情都會推托給別人,害怕身先士卒。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建議,若孩子不會坐可以把孩子放在大腿上,但呈現高低不平的狀態,感官正常的小朋友會想要改變姿勢而撐一下,提升軀幹肌肉張力,這是感覺統合平衡中樞很重要的一環。 幫助孩子放手走路 在醫學正常發展中,孩子1歲多就要會扶著牆壁走,1歲半就要可以放手走,若要鍛鍊孩子,可以多玩溜滑梯、盪鞦韆,牽著孩子的腋下練習走S型,溜滑梯、盪鞦韆可以讓平衡系統及本體運動覺系統交互作用,多玩就能誘發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幫助孩子嘗試放手走路,讓孩子學習走S型,可以教導孩子轉彎,腳和膝蓋都會有動作,使腳的力氣變得較大,進階版甚至可以走幾步直線後,帶領孩子轉一圈,再走幾步路後又轉一圈,再繼續S型前進。 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強調,只要家長覺得孩子粗動作、細動作、語言、人際互動發展有問題時,就可以找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平時建議要認真填寫兒童健康手冊內的衛教記錄表及健康檢查記錄,協助醫師注意是否有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飲食‧穿衣‧住家姊妹的日常戰爭Part1

亮哲的親子冒險 飲食‧穿衣‧住家姊妹的日常戰爭Part1

文.圖/亮哲‧法國攝影師Nico@尼可儷影 以前總是聽到「一個孩子不嫌少,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不嫌多。」這樣的話,但小時候只覺得有一個隨時在打壓自己的姊姊,聽到那句官方用語總有些刺耳,認為姊姊是這個世界上最爛的選項。 3個女人的戰爭 慢慢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和家人的互動一天不到5個小時,朋友變成了重心填補了親人的空缺,一直到出了社會,朋友們各自分道揚鑣之後,才空虛地又想起了家人的好,這才發現對家人的想念一直都沒有變,但此時即便想念,也只能利用剩餘的時間多回家。當然,也因為親自經歷並意識到了那樣的過程,我知道孩子總有一天也會循著一樣的路徑而去,我們阻止不了她們的離開,但卻可以積極參與她們的未來。 我和姊姊小時候打架是家常便飯,一起罰站也是剛好而已,當然,狼狽為奸、互相掩護是我們培養感情的方式。現在我有了家庭,兩個女兒倒不太像以前我和姊姊的相處,卻有點像是到了皇宮裡,王妃們時而結黨營私,時而心機用盡、互相陷害。雖不若深宮如此險惡難搞,卻有好多的笑話漫天橫生,最後再加上一個媽媽母后(或是他們說的皇后)。3個女人的戰爭,看得我拍案叫絕,目不轉睛。 食的戰爭 有如雙面刃 吃的方面,兩個女兒的個性天差地遠,大女兒食量夠大,任何時間和食物都能下肚(在此為了她的形象不多討論身高體重)。小女兒隨性進食,雖然是喜愛麵食,但也是因為那是少數可以下肚的食物。兩個飲食習慣差異極大的女孩兒,出生在同一個家庭,其實讓父母爺奶挺頭痛的。因為常常發生好不容易煮了妹妹喜歡吃的食物,卻被姊姊通通下肚的窘境,但是妹妹也不以此為意,反正大不了不吃就是。 但是對大人來說,對於兩個孩子「食」的煩惱如雙面刃,擔心一個吃太多,又擔心一個不愛吃。所以奶奶的冰箱永遠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食材,又要健康均衡,又要好吃美味。原本是職場女強人的奶奶,成為了每天在美食節目和食譜網站中流連的「電腦奶奶」。偶爾身為兒子的我還會找機會「搭伙」,偷偷溜到老媽家裡嚐嚐那些精心準備的料理,說實在,味道似乎比我小時候吃的更美味。仔細想想,兩個女兒之間「食的戰爭」,最後佔上風的似乎是我耶! 衣的戰爭 至今苦惱無解 這可是一場史詩級的戰役,現在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或許每個媽媽小時候都有公主夢,所以即便自己已經到了無法穿公主裝的狀態,仍然將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形象轉嫁在女兒身上。理所當然的,大女兒在迪士尼的薰陶之下,當了無數次自己想要成為的公主,穿著蓬裙或者紗裙在各種場合旋轉了不下百次,對於父母來說,看到女兒單純的開心就是幸福就是快樂。而小女兒出生後,雖然我們一直想要因材施教,希望小女兒能夠忠於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所長,但希望和現實總是有所出入。 小女兒漸漸長大,在姊姊的耳濡目染之下,似乎穿上公主裝也是她的夢想,所以,搶奪公主裝的戰爭就此展開。我從來沒有和父母主動提起要買衣服或是裝扮,但這樣的戰爭在我眼前展開時,卻成為了我無法收拾的夢魘。對於物質的要求,我總希望能夠公平,又覺得若是兩人都有相同的東西未免太過於浪費。在這樣的天人交戰中,孩子又大了,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公主裝仍然搶手,他們口中的國王(就是我),仍然苦惱不已。 住的戰爭 毀掉家裡的過程 住的戰爭等於是姊妹一起毀掉家裡的過程。20坪左右的家,原本就不大,隨著玩具和生活用品持續進駐,我就必須一直想辦法將東西往高處疊,才能滿足越來越大的孩子,以及越來越多的物質。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什麼阿哩阿咂的東西都可以當做玩具,一個不留神,湯勺就被拿去扮家家酒,又或者每次出門前都在尋找車鑰匙,最後在滿頭大汗、氣急敗壞的時候,發現是Elsa偷偷放在包裡(只能怪她了)。有了孩子之後的風水,幾乎天天在變。往好的方向想,每天都像新家一樣,往壞的方向想,反正很快就亂了,有什麼好整理的。所以大人就是在這樣的天人交戰中度過每一天。雖然看似無奈,但只要在安全的範圍之內,我會放任她們儘量毀掉家裡。 可以用碗去當小偶的浴缸,可以在桌上創作自己的理想,可以把枕頭床單拿來鋪在地上想像自己在野外紮營的樂趣。有時候工作回來之後,只能累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媽媽能良心發現,似乎除了是女兒們的戰爭之外,也是夫妻之間阿諛我詐的小心機。以前的我,是一個幾乎不發脾氣的人,但是有了兩個女兒之後發現了自己情緒的潛能(聽說兒子更恐怖,但我沒機會感受)。女孩們尖銳的叫聲和打鬧聲,總是帶給寂靜的夜晚無比的活力。家庭,就是一連串人與人的喜怒哀樂所連結起來的狀況。 亮哲爸比真心話 感謝我火象星座的女兒們和老婆帶給我如此熱力四射的人生,我將隨時做好準備,接受酸甜苦辣和幸福時刻。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