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帶領孩子認識四季星座與月亮

帶領孩子認識四季星座與月亮

文.整理/周滋靜 採訪諮詢/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王川華 營造讓孩子熱愛學習的環境 孩子的腦袋是一個個的小宇宙,宇宙間存在無限可能,就如同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腦部便存在許多潛能,而這些潛在能力,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去引導、開發,進而變成孩子們能夠使用的能力。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王川華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幼兒教育是經由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秩序性、手眼協調,讓孩子能自動自發學習的過程,透過日常生活、環境的學習,讓孩子從實際參與體驗,逐步累積成為一個大人應俱備的能力。其實從嬰兒時期開始,頸部穩定支撐、翻身、會坐、學爬、站立與行走能力的發展,就是孩子想要掌握自己、學習獨立的過程,大人應該要尊重每個孩子特質,給予最適當地引導與資源,而不是一昧將自己的期待套在孩子的身上,強迫學習、限制發展,以免澆熄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四季星空 春季星空:春天是個春暖花開、鳥語花香的季節,但是雨天、多雲、多霧的時候佔多數,相對夜空也較暗淡,能夠好好觀賞春季星座的日子也較少。   夏季星空:炎熱的夏天總是令人煩躁不安,建議大家不妨抽空安排旅遊走出戶外,放鬆心情,當散步在夜空之下,伴隨涼風徐徐,心情為之開朗,觀星就成為炎夏最好的活動。 秋季星座:秋天容易尋找的是四顆亮星組成的秋季四邊形,秋季四邊形包含了仙女座和飛馬座。另外,在一群有五顆亮星組成一個W形狀則是仙后座。 冬季觀星:夏季和冬季的星空,只要在晴朗無雲的夜晚且沒有光害的地方,抬頭看都能看到許多亮星,尤其以獵戶座的腰帶最明顯。 月相變化 與太陽不同的是,月球本身不能發光但是,為何我們舉頭所望的月亮,卻是如此光輝照人呢?那是因為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所致。就如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而月球是繞著地球公轉,月亮永遠是以同一面面向地球。當太陽光照射月球時,月球向著地球的那一面,如果沒有被陽光照到,在地球就看不到月亮,這時也就是所謂的「新月」;隨著月球運轉的位置慢慢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月亮的部分愈由新月變成上弦月,然後再逐漸變成滿月,之後變為下弦月、殘月,再到下一次的新月。這樣周而復始,就是我們所謂的「月相變化」。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克服產後哺餵難關:乳腺炎

克服產後哺餵難關:乳腺炎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婦產科護理師陳雅婷 對於許多媽媽來說,「產後哺餵母乳」是一段漫長的學習和適應過程,勢必會經歷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其中,又以「乳腺炎」最令人擔憂! 乳腺炎,顧名思義是指「乳腺周邊組織的局部發炎」,典型症狀是紅、腫、熱、痛。萬芳醫院婦產科護理師陳雅婷表示,乳腺炎的狀況並非突然發生,通常在發炎反應出現之前「有跡可循」,建議媽媽們多加留意。 起因1:內部脹奶 「脹奶」是演變為乳腺炎的前兆之一,而陳雅婷護理師進一步說明,「當乳汁充盈整個乳房,沒有及時被移出乳房,一段時間後,不只是脹奶,甚至會產生炎症反應,如發燒、泛紅、腫脹等」。 她將乳汁比喻為水、乳腺管比喻為水管,「每個水管都有一定的水流蓄積量,當沒有穩定流通、甚至阻塞時,水管將可能因為壓力而出現破洞,水便流到水管周邊組織內堆積,堆積久了就易引發問題。」母乳本應在乳腺管內,因此對乳房組織來說,母乳屬於「外來物質」;一旦乳汁和乳腺管外組織結合,就可能產生硬塊,進而發炎。 好發族群 針對罹患此類乳腺炎的媽媽們,陳雅婷護理師表示,不外乎下列其中一種情形所引起: 1) 有一段時間沒親餵母乳,也沒有手擠乳。 2) 半夜熟睡未哺乳或擠乳。 3) 體質因素,乳汁分泌量偏多,但未適當地移除乳汁。 對症緩解 她說明,嬰兒約每2~3小時喝一次奶,建議媽媽們在允許的狀況下,定時餵奶或擠奶,有助於乳腺管暢通。此外,可考慮補充適量的卵磷脂,或以冰鎮過且洗淨的高麗菜葉冷敷乳房腫脹處(避開乳頭和乳暈周圍),有助於改善狀況。 針對上述第三種情形,她表示,若媽媽親餵完寶寶後,乳房仍感到些微充盈不適,可用雙手或機器擠出些許乳汁至乳房舒服;另特別提醒,不要擠到乳房很軟的狀態,以免過度刺激,引發體內泌乳機制而分泌更多乳汁,反倒會讓媽媽更疲累。 起因2:外部感染 除了乳房內部的阻塞之外,若外部細菌侵入內部,也可能導致乳腺炎。陳雅婷護理師說明,一般常見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容易透過乳房皮膚的傷口處進入乳房內,造成感染而發炎。 除了發燒、泛紅、腫脹、硬塊感外,若沒有儘快處置,細菌性乳腺炎還可能進展至嚴重的化膿性乳腺炎,即「乳腺膿瘍」,甚至需要以手術引流出膿液。 好發族群 乳頭、乳暈有傷口的媽媽,細菌容易從傷口處侵入乳房內;若乳房內有淤積的乳汁,乳汁又是細菌的營養來源,更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進而導致乳腺炎。 陳雅婷護理師表示,當媽媽們察覺到乳頭和乳暈周圍有破皮、皸裂等狀況時,仍然可繼續哺餵,但建議同時採取以下照護: 1) 哺餵或擠乳前,先清潔乳房和雙手,減少接觸細菌的機會。 2) 若已破皮、皸裂,可塗抹少許羊脂膏或乳汁於傷口處,有助於癒合。 3) 檢查寶寶含乳方式和自身哺餵姿勢;只要上述其中一項不正確,就可能使乳房受傷。 對症緩解 然而,當乳汁仍無法順利排出,乳房上泛紅、硬塊的範圍愈來愈大,且合併發燒、疲倦等症狀,「應直接至婦產科就診」,透過相關檢查,評估乳腺炎程度。病況輕微時,醫師會開立口服抗生素使用,一般服藥10~14天可改善;若治療效果有限,需再度回診,檢查乳房內是否有膿瘍,如果有膿瘍,須轉介至乳房外科進行引流手術。 簡歷: 陳雅婷護理師 現任/萬芳醫院婦產科護理師 經歷/萬芳醫院婦產科暨嬰兒室護理師 學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旅遊地圖 全世代東京壯遊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旅遊地圖 全世代東京壯遊

文.圖/亮哲 孩子從小愛上,只要願意走出大門,離開習慣的環境,就是學習的開始。一方面是要讓他們知道世界那麼大,在人生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讓她們從小就用雙腳去行走認知。而另一方面是在旅行的過程中父母也會有很多需要面對的變化,想辦法與孩子一同解決,是全家人同甘共苦的美好回憶。 拋開無謂顧慮 讓孩子下決定 今年初還在和太太討論要帶孩子旅行幾次,要去什麼地方?出國?下南部?去海邊?原本興高采烈的旅遊計畫,說著說著,似乎就因為一些顧慮將無疾而終。我們決定不讓大人的多慮來定案,而是讓孩子來決定。一個不到2歲和一個不到5歲的孩子能提出什麼意見?當然不能,但讓她們加入討論全家要一起完成的旅遊是很重要的參與,也是大人下決定的助力。 「今年妳們覺得我們要出去玩幾次?」 小女兒:「出去玩!耶!」 大女兒:「去海邊玩!耶!」 太太:「妳們覺得要玩幾次才夠呢?」 小女兒:「出去玩!耶!」 大女兒:「我覺得10次吧!」 「好~那就10次吧!」 就這樣,我們讓女兒們決定了今年出去玩的次數,105年的旅程也成行了3/5,目前看起來,對孩子們的承諾是可以達成了。 大家庭的溫暖 孩子們的安全感 上至60、70歲的姨婆、舅公,下至不到1歲的嬰兒,就在長輩的號召之下,把南北大家族旅遊就這麼辦成了。台北、高雄兩地的家人準時集合,雖然離上次見面並沒有事隔三秋,但是所有家人都在機場嘻笑放鬆的模樣,是個很特別的經驗。當然,最興奮的還是孩子們。相較於以前分別到不同親戚家中拜訪,孩子總是怯生生不敢親近,如今所有親人在眼前一字展開,她們可以更清楚知道,現在我們就是一家人,一群要陪她們開始一段奇幻旅程的保護傘。 大雨傾盆的迪士尼 擋不住孩子的熱情 東京,對孩子們最大的吸引莫過於迪士尼,為了這一天,我們已經講了不下一百次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奧羅拉。孩子們每天睡前會問:「我們真的會去迪士尼嗎?」「公主會在嗎?」終於,決戰的時刻到來,老人家戴上護具,孩子們穿上跑鞋,我的背包也從輕便的5、6公斤飆升到14公斤,深怕有什麼東西沒帶到會不盡興,所以背包變成了緊急救難包,而我則變成了救難隊。前往迪士尼的沿途,陽光若隱若現,烏雲越積越厚,雨,就這麼殘忍地打在米奇形狀的車窗上。 大雨打亂了大人們的節奏,雖然大家都有準備輕便雨衣,卻輕便到無法擋住眼前如颱風的大雨,大人的手忙腳亂與不知所措,在孩子的眼中似乎很不能理解。「還不能進去嗎?」小孩A問,「還要等多久?會不會關門?」小孩B問,「下雨!下雨!耶!」小女兒自顧自地在積水中踏來走去,看著即將興致全消的孩子,我想起了我曾經答應大女兒要一起淋雨的承諾。 或許是我出外景習慣風雨無阻了,有時候看見長輩對於孩子太過呵護,總會有點不太習慣,其實適當的面對困難,甚至在困難之中找到樂趣,是更難得的經驗。就在我替孩子確認完那身無謂的防雨措施之後(因為雨真的太大),在大家尚未決定去向時,我和女兒們說:「別怕!大不了就是感冒而已,衝吧!」「耶!」孩子們如脫韁野馬朝雨中奔去,於是,雨中迪士尼的旅程就這麼闖關啟程了。 長輩的視野 孩子的世界 長輩們成為影響孩子很大的因素,最勇敢的決定,是長輩們願意與年輕一輩一同走入地鐵,體驗當地生活。我們常說孩子都是有樣學樣,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們學得「像樣」,比父母更長一輩的家人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當不同的輩份一起踏上自由行的旅途時,青壯一輩該做的,是照料長輩行走的安全,隨侍在側,或許旅程的速度會延後,卻可以讓下一輩學習關心和照料,以及倫理禮節,我相信這都能在父母與長輩的應對進退中觀察到。 孩子雖然仍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他們自以為的新鮮裡頭,但當列車到站,車門打開,孩子主動去握住了姨婆的手牽著她出車門,這才是旅程中最美的畫面。孩子不是求表現,而是在舉手投足間習慣這樣的行為,對於老人家們來說是最欣慰的,對父母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小小的成就? 接觸不同文化是拓展視野很重要的方法,卻不是唯一,看著孩子穿上不同的衣著,體驗不同的食物,有時候害怕裹足不前,有時候呈現我們沒看過的勇敢,都是父母最期待也最新鮮的體驗。旅程總會結束,孩子還是會從假期回歸課業,一覺醒來,那些許對時空的不適應,也是她們該去學習的轉換過程。 亮哲爸比真心話 享受假期,也珍惜熟悉的人事物,對一切保持新鮮和善念,是一次次的旅程可以帶給孩子最重要的價值。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補身vs.禁忌 懷孕期間的中醫調理

補身vs.禁忌 懷孕期間的中醫調理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雅丰唯心中醫診所總院副院長陳盈光中醫師 懷孕各階段適合使用哪些中藥來調理身體呢?孕期需要吃補嗎?人參、珍珠粉、黃連等中藥適合在懷孕期服用嗎?中醫保胎、安胎?中醫師們總會被前來門診的孕媽咪們重複詢問某些問題,主要都是擔心亂吃中藥會傷害到胎兒,究竟懷孕期間的中醫調理該如何做呢? 中醫孕期保健觀念 雅丰唯心中醫診所總院副院長陳盈光中醫師表示,孕媽咪原則上飲食要均衡,生活要規律,不要過度疲累,保持愉快的心情,仍然要適度的運動,不要因為懷孕就不動。陳盈光中醫師強調,不要沒有任何病痛,就隨意拿中藥來吃,誤以為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但是如果真的是生病,有先兆流產現象、頭痛、腰痠背痛、疲勞、害喜、孕吐致無法進食或胎兒不夠大,這些情況就可經由醫囑,透過中藥幫助改善狀況。 @中:孕期調理中藥 @內:懷孕初期會有害喜症狀,出現頭暈、噁心嘔吐、倦怠等情形,由於懷孕後氣血會往胎盤集中,因此人體會有氣血兩虛的感覺,所以中醫師普遍在懷孕初期會開給孕媽咪補氣養血的中藥,而胃氣不合時,可以喝香砂六君子湯、橘皮竹茹湯等健脾胃中藥;懷孕後期出現便祕的情況,則可請醫師依體質對症下藥,開立增益承氣湯、麻子仁丸湯等促進排便的藥方。 懷孕期間如果有胎動不安、陰道出血、腹痛情形時,中醫師會依照每個人的體質狀況,開立壽胎丸、保陰煎、泰山磐石散、桑寄生、續斷、杜仲、阿膠、黃耆、白朮等,但重點是辨證論治,不能每個人都吃這些中藥安胎,這就是中醫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各式症狀都必須因人而異客製化。 孕期禁忌中藥 陳盈光中醫師表示,懷孕期間並非所有中藥都服用,舉例來說,峻下逐水藥的甘遂、大戟、芫花,屬於破氣破血的水蛭、三稜、地鱉蟲,本身就有毒性的全蠍、蜈蚣、巴豆等皆禁用;另外,屬於行氣破血的紅花、桃仁,燥熱的乾薑、附子、肉桂以及瀉下藥大黃等亦須慎用,而有毒副作用的單味中藥,常出現在成藥及跌打損傷的藥方中,因此使用紅花油、麝香風濕油就要小心,但這些中藥僅屬於少部分,且臨床不常使用,大部分的中藥是十分安全的,孕媽咪只要選擇合格的中醫師看診,就不用擔心會有誤用的情形發生。 孕期可吃人參、珍珠粉、黃連嗎? 許多長輩認為「一人吃兩人補」,孕媽咪必須要喝中藥或人參燉雞湯來補身體,吃珍珠粉讓小孩皮膚白皙、吃黃蓮解胎毒等。對此,陳盈光中醫師表示,如果孕期沒有不舒服,就不需要吃中藥當補藥,以下將解析孕期是否適用人參、珍珠粉與黃連。 人參 一般來說,人參的作用是補氣,常用於安胎、止嘔,當出現腰痠、腹痛或是有輕微的陰道出血等先兆流產的徵象,或是強烈的孕吐造成的食欲不振,醫師有可能開立人參;若孕婦沒有氣虛的症狀,則不需要吃人參,亂吃人參反而容易動血,導致出血的產生,總而言之,一定要有氣虛的症狀,才可以吃人參進補,所以孕媽咪們千萬不能亂吃。 珍珠粉 寶寶的膚色是基因決定,與孕媽咪吃何種食物並無直接關係,但是珍珠粉卻可以幫助孕媽咪改善色素沉澱。珍珠粉富含鈣質和胺基酸,是很好的營養來源,並且有清熱、鎮靜安神、助眠等作用,但珍珠粉性味偏涼,體質偏寒、有流產或早產徵兆的孕媽咪請勿食用;另外,要仔細挑選產品來源,以避免吃到含有重金屬的珍珠粉,反而會傷害到孕媽咪及腹中胎兒,得不償失。 黃連 吃黃連並不會解胎毒及避免胎兒黃疸,黃連屬於大苦大寒的中藥,適合用於去肝火,若孕媽咪懷孕後期嘴巴感覺苦苦的,長很多痘痘,甚至睡眠情況差,才可能會開立黃連讓媽咪使用,孕媽咪雖然懷孕後期體質會變燥熱,但並非每位皆是如此,也有寒熱交錯或偏虛寒的體質,因此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必須謹慎請教中醫師為佳。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引發胎兒異常的5大常見原因

引發胎兒異常的5大常見原因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 每對父母都希望腹中寶貝平安健康,但不論是基因還是大環境,都存在著可能引起胎兒出現異常的因子,本篇邀請專業醫師為大家解答引發胎兒異常的常見原因。 常見的異常類型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所謂的胎兒異常分為很多類型,有些會影響生理機能,而有些則是生理機能正常,但有外觀上的疑慮,例如胎記、瘜肉等。而胎兒異常大致可分為結構性與功能性: 結構性異常 結構性異常意指重大肢體傷殘,或是器官等結構上的缺損,例如:先天性心臟疾病、侏儒症等。蔡可欣醫師表示,大部分的異常可在產前超音波診斷出來,但超音波診斷也有限,太細微的部分還是要等到出生後才能確認。然而,結構性異常也分為許多種,唐氏症候群即為結構性異常,由於第21對染色體多出一條,使個體發育都出現問題,也有些胎兒異常是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連帶影響到其他功能。 功能性異常 @內:指結構正常,但已形成的器官功能不佳,例如聽力缺損、視力障礙等,可能某個神經環節有缺失、代謝不良、缺乏某種酵素等,蠶豆症也屬於功能性異常,患者的結構沒問題,但是代謝功能有異。 常見原因 1) 遺傳因素 / 染色體異常最常見的例子即為唐氏症,而胎兒罹患唐氏症的機率與孕媽咪的年齡成正比,但與唐氏症類似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可能發生在年輕婦女。顯性基因遺傳性疾病只要單一的顯性基因異常即可顯現,因此,只要父母其中一方帶有此類異常基因,下一代皆有一半的機會患病。 隱性基因遺傳性疾病則是一對基因同時異常所致,常見的隱性遺傳疾病有地中海型貧血、龐貝氏症等。性聯遺傳疾病是由X染色體的基因所引起,帶有此異常基因的母親表現正常,而她所生的男孩有一半的機會罹病,女孩則每人有一半的機會成為帶因者。 2) 母體本身疾病 / 若孕婦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等,可能會提高胎兒異常的機率。若在孕期感染德國麻疹,則會導致胎兒發生聾、盲、心臟及其他異常。有些孕媽咪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例如精神科用藥,若這段時間並未經醫師評估仍持續用藥,就可能影響胎兒。 3) 藥物 / 部分高血壓、精神科相關藥物或是化療藥物等,都會對胎兒發育有不等程度的影響。一般而言,若孕媽咪在不知已懷孕的情況下服用藥物,例如感冒、消炎藥、安眠藥、止痛藥、手術時的麻醉藥等,在短期使用的情況下,並不一定會造成胎兒異常。 4) 菸、酒 / @內:抽煙的婦女較易流產,或使胎兒體重過輕,胎兒的死亡率及殘障率也會提高。有酒癮的孕婦所生下的新生兒,常具有心智及身體的先天性缺陷。 5) 環境因素 / 若孕媽咪在懷孕早期暴露於大量X光照射中,特別是直接照射骨盆腔,可能會危害胎兒,造成先天缺陷。許多化學物也被認為會導致先天缺陷,例如土壤汙染、水汙染等。 產前檢查 提早準備 蔡可欣醫師表示,現在會建議胎兒異常風險較高的孕媽咪自費進行某些篩檢,例如唐氏症。健保也有給付高齡產婦的羊膜穿刺,但小於34歲的孕媽咪需自費,雖然一般超音波檢查只有給付一次,但通常會建議於20週左右進行高層次超音波篩檢。台灣的健保產前共給付10次,初期1個月一次,20週之後2週一次,後期則是1週一次,整體共約10次產檢。目前推廣產前篩檢的目的,並非發現胎兒異常即終止妊娠,很多問題是可以透過醫療處置解決的。若寶寶出生後可能有呼吸道或先天性心臟病等,寶寶出生時,就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或治療,家長可以儘早預防和準備,在生產時就可以選擇具有相關設備的醫療院所,產後不會手忙腳亂,也知道該如何妥善照顧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告別憂鬱5大對策 孕期壞情緒不再

告別憂鬱5大對策 孕期壞情緒不再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詠美身心診所院長暨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女性身心健康特別門診主治醫師蕭美君 孕期壞情緒可大可小,如果只是偶發,還不至於影響家庭和諧,但若是憂鬱症狀,則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讓產後的新生喜悅被重重憂慮掩蓋。 孕期壞情緒的可能原因 1)生理性原因 / 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孕媽咪身體的荷爾蒙就會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在妊娠中後期(約24~28周後)會最為明顯。 2)孕期症狀 / 包含伴隨懷孕而來的孕吐、容易疲倦、便祕、水腫或其他不適症狀,此外,若對於身材的變形或體重控制不佳感到擔憂,也會加重孕期壞情緒出現的頻率。 3)心理因素 / 高齡懷孕或努力好久才順利懷孕的孕媽咪,在整個孕期容易因為擔心胎兒的安危而充滿焦慮;或是意外懷孕影響工作、打亂計畫,也會讓孕媽咪對寶寶的來臨感到不安,甚至可能會因為沒自信成為一個母親而感到擔憂。 4)支持系統 / 對女性而言,懷孕期間若能獲得來自另一半與家人強而有力的支持,會讓孕媽咪的情緒比較穩定,反之,若因為長輩重男輕女的舊觀念、家人對生涯規劃有不同意見,或是另一半的事不關己態度等,都會容易讓孕媽咪因為必須單獨承受壓力而處於壞情緒中。 留心憂鬱症徵兆 以下憂鬱症9大症狀,若符合5項以上、每天經常出現、連續超過2週,且已影響生活功能者,就可能有輕度憂鬱的傾向,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 1) 持續一整天的憂鬱心情。 2) 時常有自殺念頭。 3) 睡眠過多或過少。 4) 失去活動的快樂與樂趣。 5) 心神不寧或急躁不安。 6) 胃口食欲減退、體重減輕。 7) 感到內疚、沒有自信或低自我價值感。 8) 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衰退。 9) 疲勞或精神不振。 孕前身心門診 憂鬱症一般須治療2~6個月,但臨床上,許多患者在療程結束後仍有復發機率,建議若想在孕前徹底治療,可於療程結束後,透過在家持續吃藥6個月(維持預防期),讓憂鬱症復發的機率更有效下降,也建議有憂鬱症病史的女性病患,在準備懷孕時,也能透過身心門診接受預防性的治療與觀察,避免孕期暨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孕期好情緒對策 1) 接受日曬 / 日光照射對人體荷爾蒙有很大的影響,每日沐浴在陽光下至少15分鐘,有助血清素的提升,建議孕媽咪著長袖衣物或於塗擦防曬乳後,讓陽光直接灑在身上。 2) 開始運動 / 除了一般熟悉的「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原則外,建議孕媽咪可以比一般人每周再多增加1~2次的頻率、多走些路或多接觸大自然。 3) 補充魚油 / 研究發現,高劑量的魚油不但有預防憂鬱症的效用,可能也能發揮治療的效果,因此門診中,高劑量的魚油已成為憂鬱症患者處方籤的其中一項建議,但蕭美君院長提醒,懷孕期間若非單純保養,而是為了達成預防憂鬱症的效果,則高單位的魚油服用劑量須對應不同的孕期狀況與妊娠階段投予,所以,建議孕媽咪在醫師的囑咐下服用,方能確保妊娠安全。 4) 放鬆練習 / 蕭美君院長鼓勵孕媽咪透過每日的放鬆練習,讓放鬆成為習慣。 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隆起、吐氣時,肚子內縮,儘可能放慢速度,每回進行3~5次,懷孕後期,肚子的隆起與內縮可能不易察覺,慢慢吸氣與吐氣即可。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躺著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透過有意識地收緊自己的各部位肌肉(例如:收緊眉心、咬緊牙根、緊握雙拳、用力拱背、腳尖用力下壓等),再逐漸慢慢放鬆各部位肌肉的過程,進行時,可從大肌肉進行到小肌肉,或由上往下循序感受各部位肌肉的緊縮與放鬆,透過感受肌肉的逐步放鬆,讓心情也跟著逐漸放鬆,每日練習1~2回,建議持續練習到熟練為止,以利在任何需要的情況下可即時使用。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慢活」地圖 台南的回憶與美麗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慢活」地圖 台南的回憶與美麗

(文.圖/亮哲) 現代人快速及多采多姿的生活將時間切碎,不停玩手機。仔細思考,在還沒有這些外力介入的時候,我們單純地與家人、朋友相處,目標簡單明確,不用胡思亂想。但太多娛樂佔用了我們與人直接應對的機會,最後被瓜分掉的都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家庭像天秤‧經過調節才會平衡 長輩們在他們的年代辛勤工作換來我們的衣食無虞,沒有停止的前進和追求生活品質,直到有一天他們在鏡子中發現,自己臉上的紋路已經清晰可見,原本直挺挺的身子開始佝僂。一轉身,孩子、孫子都已圍繞身旁甚至跑向遠處,而他們想追也無力可追,只能選擇用緩慢的步調看著晚輩的背影,繼續走完剩下的路。 當然,如果我們有能力,應該要試著停下來看看他們,甚至牽起他們的手,用他們緩慢的腳步看看世界,感受時間的力量。有了孩子之後,成了家庭的中流砥柱,也漸漸地將原本父親肩上的責任交接給自己,這時我才發現,家庭並不是天生就長得溫馨和諧,而是要努力溝通建構的。家庭就像一個天秤,家人是法碼,怎麼調配彼此的輕重緩急,才能達到愉悅的平衡,是每個世代都相同的課題,不能逃避的責任。 泛黃的回憶與現實的美麗 70年前,有個女孩離開了台南的家鄉到台北打拼,那是一個涉世未深、人生的調色盤正往空中撒開的年紀。當然,70年前的台灣,和現在完全不一樣,那時還正值戰爭剛結束的時期,每個有年紀的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了生存而努力,那是一個剛開始萌芽的台灣,而這位正值年華就離鄉背井的少女,就是我的奶奶。 說實在的,87歲的老人家經歷過了太多的大風大浪,我們很難再激起他們心中的波瀾,一直到女兒的出生,我才又看見她如孩子看見新鮮事物般的笑容,那是一道比陽光更溫暖、比彩虹更色彩豐富的光芒。因此,能夠在工作之餘帶給奶奶一次又一次的新鮮刺激,似乎變成了我的任務。而孩子與曾祖母之間的互動永遠超乎想像地和諧,因為她們都是沒有包袱的人,只需要盡情享受,活在當下。這一趟的台南之行,奶奶一直是帶著微笑前進,不時地聽她講起過去,兩小在身邊圍繞嬉戲,是她有別於以往的人生經歷。 最遠的年紀‧最近的距離 孩子,總是可以一舉手一投足就惹得老人家歡天喜地,行動緩慢的曾祖母在她們眼中可能像是一個電池快要耗盡的玩具,緩慢而有趣。在這麼德高望重的人面前,我們隨時都像衛兵一樣,在旁邊嚴陣以待準備接受指令,只有孩子們可以蠻不在乎地笑一笑就得到她的歡心,少根筋地往前大步跑去,又回頭衝刺向曾祖母的懷裡,如此無厘頭的行徑,看在奶奶的眼裡,應該是從來不曾有過的經歷。 還未到夏天的台南五月天,已經是炎熱的35度,孩子的興奮程度早就超過太陽,遠行總是讓她們興奮不已,坐上高鐵就像要去到世界的另一端一樣新奇好玩,即便在古城裡,孩子仍然發揮了她們高分貝的專長,肆無忌憚地在三級古蹟又叫又跳,形成了一個超級矛盾的對比。但玩累了,她們總能安靜下來聽曾祖母說故事,雖然我必須居中擔任台語國語翻譯官,但我也樂此不疲,超越了父母與爺爺奶奶的另外一個層級的關係,似乎更和諧、更老少咸宜。 孩子的身影‧大人的潤滑劑 說實在的,我也忘了上一次我們全家出遊是什麼時候?有時候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忘記或者忽略我們原本關心的事物,人越大,越容易不在乎或者是假裝不在乎很多事情。久而久之,我們原本所熟知創造回憶的方式就被塵封了,只好更努力用更複雜的方式尋找。或許是父母之間,或許是父子,或許是母子,或許是母女,人越成長有越多的包袱,也越難露出笑容。更可能是因為親人,總是秉持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處事,讓家人與家人之間漸行漸遠,這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會有的一本經,卻是我曾經遇到過的問題。 但是自從孩子出生,潤滑了很多已經生鏽的情感關節,讓原本僵化的親子關係開始冰釋。孩子的天真和懵懂無知,總是神來一筆地讓大人突然茅塞頓開,發現很多事情只是一念之間,根本無需堅持。我們也常常在對孩子笑的時候獲得釋放,甚至是彼此對眼,很多的過去和誤解就此煙消雲散,一切重新開始。以上的陳述,是在說我的家庭,從小到大,我的家經歷過很多風霜,家人彼此之間都在學習每一個階段的應對進退,直到孩子的出現,我們全家人又進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 亮哲爸比真心話 這樣的學習不會停止,就像生命的傳承,沈重,但卻美好。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 防範意外‧自我保護 防災教育

教養方程式 防範意外‧自我保護 防災教育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墜樓、火災、撞跌、遊戲中的意外傷害等,都是幼兒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生活災害。父母親在養育過程中,如果稍加忽略,可能就會讓寶貝暴露在這些常見的災害中,導致生命與身心傷害,為人父母不可掉以輕心! 在生活中應如何防範這些意外災害,並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建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而父母親自己則需要特別留意孩子的活動,也要多學習防災方法,才能避免不幸意外降臨在自己孩子身上。 常見生活災害介紹 孩子成長的環境中充滿著不同的陷阱與挑戰,這些像空氣一樣無形的陷阱,常會導致難以預計的傷害,實在不可輕忽。譬如有些1、2歲幼兒喜歡用手指頭戳插座,容易遭受電擊。或是將手伸入電器用品內,都可能帶來很大的身體傷害。以下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災害來源與防範技巧: 一、墜樓 現代家庭多半以高樓層集合住宅為主,不像過去的三合院、平房,透天厝,孩子生活在高處的危險就是墜樓。因此,居家空間裡窗戶、樓梯間的網狀防護相當重要。其次,大賣場、百貨公司也是經常發生兒童墜樓的場所,所以帶孩子逛賣場或百貨公司的時候,要禁止孩子在樓梯、電扶梯奔跑、嬉鬧。如果自家中有樓梯,要裝置護網護欄。家中有較高家具,應避免孩童攀爬,陽台與窗戶邊不能有任何讓孩子可以爬上去的物體,避免孩子玩樂時不慎墜落。前一陣子有個新聞報導,就是孩子爬上窗戶,然而因為社區限制裝置鐵窗,失去防護,結果孩子發生墜樓身亡的不幸事件。 二、火災 玩火,是3至10歲這個年紀的孩童最有興趣的遊戲之一。3至5歲幼童是以好奇為主,不知道「火」是什麼所以玩看看。隨手可得的打火機、火柴等,對他們來說都是某種玩具。至於6至10歲學齡兒童玩火的原因,除了好玩之外還可能來自於情緒困擾。在精神疾病診斷中有個「品行疾患」,其中的診斷症狀就是「故意縱火以意圖造成傷害」。通常這些兒童多有情緒困擾,或有嚴重的行為偏差。玩火導致的傷害非常大,輕則燒傷嗆傷,重則失去生命與家園!平時如發現孩童有玩火行為,應嚴加注意、導正觀念,避免再度發生。 火柴、打火機等發火源應放置在孩童不易取得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家長應避免讓孩童獨處,隨時注意其行為舉止。同時,家長可帶孩童多參加兒童防火宣導活動,藉由活動加強孩童之防火觀念及火災發生時之避難逃生觀念,以建立良好的防災意識。 三、撞跌 家庭內外的跌倒、撞傷也很常見,通常出現在玩遊樂設施時。家中浴室、客廳等地方,是滑倒撞傷常出現的場所。撞傷與跌傷大部分是來自孩童的奔跑,沒有注意到周圍的人事物而產生。家長應該做的防範是:注意潮濕區域的整理,讓它們保持乾燥;放置防滑止跌的墊子,在家具周圍尖銳處包覆軟墊。父母親也可以買防滑性高的鞋子讓孩子穿,減少滑倒與撞傷引起的頭部身體骨折或臉部撕裂傷。還有一種最常導致孩童因撞跌傷害死亡的原因是「交通事故」,像是搭乘娃娃車、父母騎機車發生意外、還有搭乘汽車沒有坐在兒童專用的安全座椅上,這些原因都是讓孩子命喪黃泉的主因,也是當家長掉以輕心時,死神離孩子最近的時刻! 四、遊戲傷害 兒童在遊戲玩樂中遭受物體刺傷是最常見的意外災害,像是菜刀、水果刀、剪刀等;在國外甚至有槍擊導致死亡的案例。其次就是兒童遊樂設施的安全性不佳造成遊戲傷害,以盪鞦韆、攀爬性遊樂設施、溜滑梯、翹翹板、搖搖馬等最為常見。林克勳(2003)的研究指出,0至14歲兒童意外事故發生原因最多的是交通事故,其次為跌落。這些孩童發生意外事故的危險因子,首要的是「照顧者是否在場?」第二個危險因子是「是否有防護措施?」也就是說:家長的陪伴和注意,最能夠防止孩童發生意外事故;而且在孩童的生活、學習環境裝設相關防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遊戲傷害通常較容易忽略,也是很難防範的一種生活災害。雖說生命中充滿為未知的意外與陷阱,無法完全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但是照顧孩子時多一份心,多一些眼神的關注,總是可以避免掉許多無謂的傷害! 防災教育的方式 家長如何進行防災教育呢?我建議至少從以下三項著手。 1)實際接觸/ 孩子對於很多事情會好奇、想要探索,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實際接觸他們想知道的這些物品或現象,滿足好奇心與冒險精神。比方說孩子想要學大人使用打火機、火柴,想知道燒不同東西的結果會如何?家長其實可以在旁幫助孩子實際體驗,在大人的照顧下進行探索,相對就會安全許多。體驗後也要再度告知孩子不能自行使用火源的重要性,並將這些危險物品藏收於孩童無法得到之處,並記得上鎖。 2)影片觀看/ 透過觀看防災影片,教導孩子相關的意外災害知識,觀看的同時家長需要陪伴,給予解說。也可以用問答方式,增加觀賞後的趣味,並加強印象。 3)環境教育/ 在孩子接觸這些生活災害元凶的同時,介紹並說明可能導致的傷害。譬如玩盪鞦韆時,告知可能的傷害並示範保護自己的方法。攀爬遊樂設施前,先向孩子說明應注意的地方,給予提醒或警告。 結語 當然,還有許多生活災害可能發生於孩童,溺水、暴力等,限於篇幅我僅以上述幾項最重要的事故災害來與大家分享。不過,百密不能防止一漏,就算家長完全細心呵護,孩子難免還是會遭遇一些意外事故。因此,我認為除了照顧者關心與環境設施保護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防災意識,加強防災觀念,這樣才是最能保護孩子的方法!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災害篇 認識災害一起來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災害篇 認識災害一起來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北市立信義幼兒園園長陳美君)   台灣位處於太平洋西側,也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加上地形特殊與人為發展等因素,只要受到颱風、地震侵襲,就容易伴隨土石流、海嘯等自然災害。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本篇列舉幾項台灣常見的災害,了解災害與發生原因,才能更有效地保護自己! 颱風 認識颱風 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地區的海洋上發生的渦旋狀低氣壓。颱風會挾帶著狂風及豪雨而前進,對於所經過的地方會造成很大的威脅,但也是台灣重要的降水來源。台灣位於颱風路徑的要衝,平均每年遭到颱風侵襲3到4次,尤其是每年7、8、9月為主要颱風季節。 防災須知 颱風警報發布後,隨時注意颱風最新動態訊息,做好事前防範工作,例如固定廣告看板、陽台盆栽或準備沙包等。颱風可能導致停水、停電,應預先儲備清水、乾糧、手電筒、電池,並檢查緊急發電機是否正常。低窪地區的民眾,應預先做好避難疏散準備,一旦颱風侵襲,須配合村里長、警察、消防人員之指示,前往臨時避難處所。 火災 認識火災 火災依燃燒物質之不同可區分為四大類: A類普通火災/ 指木材、紙張、纖維、棉毛、塑膠、橡膠等可燃性固體引起之火災,可藉水或含水溶液的冷卻作用達成滅火效果。 B類油類火災/ 指石油類、有機溶劑、油漆類、油脂類等可燃性液體及可燃性固體引起之火災。最有效的是以掩蓋法隔離氧氣,使之窒熄,移開可燃物或降低溫度亦可以達到滅火效果。 C類電氣火災/ 指電氣配線、馬達、引擎、變壓器、配電盤等通電中之電氣機械器具及電氣設備引起之火災。有時可用不導電的滅火劑控制火勢,但如能截斷電源再視情況依A或B類火災處理,較為妥當。 D類金屬火災/ 指鈉、鉀、鎂、鋰與鋯等可燃性金屬物質及禁水性物質引起之火災。這些物質燃燒時溫度甚高,只有分別控制這些可燃金屬的特定滅火劑才能有效滅火。 防災須知 火災發生時應保持冷靜,並撥打119報案,提供火災正確地址、人員所在樓層位置,以及有無人員受困。避免讓身心障礙者、行動不便的長者以及兒童獨自在家,緊急出入口、逃生樓梯間等地勿堆積雜物,以免妨礙逃生。逃生受阻時,請退回相對安全區,將門關上,並用衣物塞住門縫等待救援。火場逃生有許多技巧及要領,在水平面上要記住讓自己維持在煙層底下,呼吸煙層下面較為新鮮之空氣,但是如果面臨下樓梯時,應採取『頭上腳下』的姿勢,採倒退之方式往下爬,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生兒夏季穿衣守則

新生兒夏季穿衣守則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廖金蓮) 炎炎夏日,該怎麼判斷新生兒「太熱了」的生理訊息呢?若是新生兒的後頸、腹部、背部的手感溫度過高,或是在靜態的狀況下卻滿頭大汗,甚至是皮膚開始出現紅疹,都是臨床上寶寶太熱了的常見現象,從學會觀察開始,透過衣物的調整、室內溫度、環境的通風等生活細節,給寶寶一個舒適清爽的夏天。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成熟 夏日氣候炎熱,環境溫度大幅上升,而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導致體溫隨環境溫度升高,而進一步出現發燒的症狀,許多長輩常說:「剛出生的寶寶沒有六月天」,這樣的觀念只對了一半,影響人體產生熱與散熱的因素很多,台北慈濟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廖金蓮表示,環境溫度變化,寶寶衣服多寡或是哭鬧、喝奶、洗澡等行為,都會影響新生兒體溫的升降。一般若是因為環境、衣物或是活動量較大所造成的體溫上升,可透過環境的改善、衣物的增減或是其他降溫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看見效果,預防寶寶太熱最重要還是在於室內的通風、宜人舒適的空調與適當的穿著。 @中:如何判斷寶寶太熱了? @內:新生兒的體溫較成人高,約攝氏36.5~37.5度,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判斷寶寶體溫是否過熱,會以後頸、腹部、背部溫度來做初步的評估,因為手腳四肢的溫度散熱較快,容易比實際體溫來得低。 新生兒洗澡、喝奶、哭鬧造成體溫上升屬於正常現象;一般在吃飽後、洗完澡或安撫後約30分鐘,體溫會逐漸恢復正常;另外要注意擁抱也會讓新生兒體溫上升;衣服過多,導致寶寶皮膚無法散熱,則容易產生熱疹,如果因為過熱而產生的皮膚狀況,多為暫時性,只要透過正確的降溫方法,紅疹大多會自行消退、痊癒。 當寶寶因為衣服穿太多導致無法散熱,寶寶也會感到煩燥、容易哭鬧、不想喝奶,適時幫寶寶減少衣物或是注意室溫、通風,當寶寶感到舒適,自然就會收起脾氣。如果擔心用手觸摸無法得知寶寶正確的體溫,可使用溫度計測量,部位不同,溫度也會有些微的差距。一般常見測量體表溫度的部位有耳朵、額頭、口腔、腋下等,核心溫度不容易受外在環境溫度的影響,如肛溫會較體表溫度準確。 夏天出生的寶寶該怎麼穿? 新生兒體溫較高、新陳代謝較快,所以基礎體溫較成人來得高,也比成人更怕熱,所以如果穿太多,不容易散熱,則會出現體溫上升的現象。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在嬰兒室裡,或是室內有開空調,建議讓新生兒穿一件紗布衣再加一件棉質的衣物即可,睡覺的時候則可多蓋一件較大的紗布巾或是洞洞毯,不需要用到厚被或毛毯;一般室溫下,一件短袖或是無袖的包屁衣就可以,不需要再多穿襪子、褲子或是戴手套,但睡覺的時候同樣建議多蓋一條薄被,如果習慣包包巾的小寶貝,就不需要再多蓋被子。 體溫過高的降溫方式與警覺 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嬰兒室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每4個小時會幫新生兒量1次體溫,並做衣物的調整,若是發現新生兒體溫較高,會先將最外層的小被子拿開,或是鬆開包巾,如果新生兒的體溫還是較高,可以透過洗溫水澡的方式(溫度約攝氏41~43度),不但能有效降低溫度,也能舒緩寶寶的情緒。但若排除可能造成寶寶太熱的外在因素之外,體溫還是維持在攝氏38度以上,則需通知小兒科醫師進行精確的診斷。 提醒新手爸媽,若是寶寶體溫持續高於攝氏38度,在進行降溫動作的過程中,可觀察寶寶的活動力或是食欲,如果單純只有身體溫度較熱,且能透過環境溫度、衣物的調整達到改善,又沒有其他狀況則不需要太擔心;同樣,如持續體溫過高,並出現活動力下降、食欲變差就要有所警覺,必須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