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亮哲的親子冒險熱愛大自然會遺傳永遠長不大的野孩子

亮哲的親子冒險熱愛大自然會遺傳永遠長不大的野孩子

(文.圖/亮哲) 小時候,我住在都市的郊區─北投。住在這種地點的孩子有個特色,不完全屬於都市,也不太了解它的運作。所謂的都市,是必須坐公車一個半小時才到得了的東區舊SOGO腹地,對孩子來說,去到那兒與舟車勞頓劃上等號。 自在轉換生活模式‧懷抱野外夢想 住在這樣地區的孩子,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鄉下人,因為沒有泥土可以赤腳奔跑,沒看過硿窯、沒抓過蟋蟀,頂多是當時的大排溝還算乾淨,常常走在大排溝旁的人行道上,向下望著當時還沒有工業汙染也沒有福壽螺,清澈如小溪的水溝。簡單來說,小時候的我,兩面不是人,但也因為這樣,我並沒有養成一定要在都市或鄉下生活的習慣,我可以輕易地轉變我要的生活模式。因為老爸是潛水教練的關係,我選擇讓自己懷抱一個野外的夢想。 小學一年級時,過著通車上下課的生活。有一天,傾盆大雨,手中的小傘早已不足以抵擋。我索性將傘收起,3秒內全身濕透,再也沒有任何顧慮。我緩緩走過了家門,往大排溝的方向去,大雨雖然幾乎下到眼睛快要睜不開,我仍堅持感受那有點刺痛的清涼。既然已全濕,就不用害怕,反而可以盡情感受雨水打在身體各處的感覺,那是我學會逆向思考的第一課。也因為這樣的感受一直深深記在我的腦海和身體,所以希望能將這樣的經驗平行移植到孩子的身上去。 露營初體驗‧老天大雨考驗 我與孩子們的初次露營,早在兩個月前就訂下來了,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孩子也不時地會興奮倒數,但沒想到露營當天,老天竟毫不留情地下起大雨。眼看著烏雲一點都沒有要打開的意思,我的心情還挺緊張的。一方面是害怕到達大雪山的路程會因此中斷,一方面是擔心會將他們對於露營的印象打壞,以後說要露營,可能會難上加難,邊開車邊祈禱雨勢可以剛好停下。但天不從人願,循著彎曲的山路,提心吊膽到了露營區,雨勢變得更大更猛,時間已經是下午3點多,再不紮營就要來不及,但是現在紮營,全家今晚就得濕冷地過一天了。等著等著,孩子在車上睡著了;等著等著,天,轉晴了。 從露營學會共享‧發揮孩子本性 皇天不負苦心人,雨勢趨緩,雲層漸薄,風雲變色之際,陽光從一個最美的角度射了下來,全場歡呼。這時孩子悠悠轉醒,幸福的他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分別踩上拖鞋,跳下了車,在泥濘裡踏著,絲毫沒有畏懼。這個畫面我等了好久,都市的兩個孩子毫不猶豫和大自然玩在一起,雖然偶爾會抬起腳躲過大水坑,偶爾會小小顧慮一下自己的髒腳,但是沒3秒又發揮了野孩子的本性橫衝直撞去了。 在一個三十幾人的大團隊裡,孩子們一開始生疏陌生,不敢親近,默默觀察父母用什麼樣態度對待這群未曾謀面的人,這時也是身教的重要時刻。對於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抱持著某種好奇與熱情,是整個露營團隊中非常重要的事。一群萍水相逢的人共宿一、兩晚,無所不聊,或許會發現一些不在自己節奏中的人,但這也是給大人一個學習。反觀孩子,沙子似乎是他們共通的語言,一起沒有包袱地踩在沙上,就好像可以完全瞭解彼此,一起分享、玩樂、專注,也一起弄髒! 解除都市魔咒‧生活小轉彎 雲散了,雨停了,就是搭帳篷的時候,平常孩子在家只能玩著方圓不到1公尺的玩具帳,在裡面模擬著露營的畫面。現在,他們很興奮終於可以睡進真正的帳篷,一個可以讓他們真正躺平的帳篷,試著讓孩子一起參與搭帳篷的過程,雖然手忙腳亂,卻可以讓他們對於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負一點責任。搭帳篷的動作讓孩子學會從零開始,建構自己住所的認知,另外,在都市急促的節奏當下,父母也很容易中了著急的毒,所有事情都要幫孩子準備齊全。 有時候我們會誤以為那是愛孩子,殊不知我們只是深怕孩子拖了時間:拖到自己看電視的時間、複習功課的時間、上床睡覺的時間。來到野外,將這些顧慮拋開,所有都市的魔咒暫時被解除,全家一整個晚上只需要注意3件事:吃、睡、保暖。回歸單純,對孩子來說是簡單的,反而是大人們常常沒有勇氣去面對改變,為了孩子,替自己的生活做一點小轉彎而已。 愛自然會遺傳‧好遠又好近 好天氣一直維持到了半夜,聊天的大人們自己也忘了時間,突然發現大女兒仍然在沙堆玩沙,這真是一個弔詭的畫面。晚上12點還在沙堆玩耍的4歲半小孩,在家裡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在野外,突然覺得也沒有那麼嚴重。緩緩地安排大女兒去睡覺,不甘願睡的她,看見帳篷也心滿意足地鑽進去,小女兒和媽媽早就睡翻了,瞬間覺得自己挺幸福的。回想小時候與父母在山林、野外、溪邊、海水到處玩的畫面,總覺得好遠又好近。原來,愛自然,也是會遺傳的。 亮哲爸比真心話 從我小時候那場西北雨開始,就打通了我即將向外出走的任督二脈,從外景節目到帶著小孩一起當野孩子,這個夢想一直在腦子裡30年了,好遠,也好近。 ※原文刊載於2016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照顧關懷‧純粹心靈從動物探索世界美好

教養方程式照顧關懷‧純粹心靈從動物探索世界美好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動物在人類生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遠古的蠻荒時代,動物是人類的天敵、食物和朋友;隨著現代化演進,動物變成人們的娛樂與夥伴。 在地球上,人類與動物共享資源,共存共榮。對幼童來說,動物更是豐富他們生活意趣的對象。接觸動物,讓孩童感到樂趣愜意,抑或產生恐懼焦慮,對他們學習生存技巧均有莫大助益!舉凡善良體貼、照顧關懷、愛與理解等天性,都能夠從人和動物相處的時光中流露出來,讓每個孩子能夠保有最初的純粹心靈,創造這個世界的無限美好。 帶孩子探索動物世界  動物園是孩子最喜愛的天堂! 孩子們接觸動物園裡的各種動物,都會非常開心,好奇地探索各種不同類別動物的長相、動作行為、生活習性等等,這些知識寓教於樂,豐富的知識馬上就拓展開來,比起在家中聽錄音帶、看電視的模擬想像學習好太多了!實際接觸動物時,也可以讓孩子認知動物保育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保護與善待動物的觀念與行為。 台灣現有動物園區大約有幾處:台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市立動物園、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及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這幾個都是比較大型,動物類別也多,還可以提供實際接觸機會的動物園區。海洋類動物則是以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主,不僅有多種海洋生物展出,還提供夜宿活動,光是在海生館逛,看魚兒優游的自在景象,就能讓人徹底抒壓,快樂無比!花蓮遠雄海洋世界、野柳海洋世界則是規模較小,但是有提供鯨豚表演的場館,是親子共遊的好地方! 當然還有一些是動物主題館,像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屬的鳳凰谷鳥園,就是一個認識鳥類的動物主題館;孩子們追逐餵養清境農場的羊咩咩,更是刺激有趣的冒險活動!其他還有私人經營,特色罕見動物的主題農場,如樹懶、草泥馬、貓頭鷹、梅花鹿、蛇類爬蟲類等,通常還搭配美食和手作活動,真是有吃又好玩! 生活中的學習與陪伴 許多動物與人類生存在一起,就像是一家人一樣,對彼此產生依附情感。狗狗、貓咪、小兔子、小鳥、烏龜等溫和的小動物,可以跟寶貝們一起長大,成為生活中良好伴侶。養寵物這件事情幾乎是每個父母都會遇到,但是又很痛苦的抉擇。因為寶貝們看到小動物可愛,就想要擁有,通常就會要求父母飼養。可是寶貝們沒有能力照顧寵物,到後來是父母親又多了一個小小寶貝要養! 到底要不要答應孩子養寵物呢?   我建議要先做幾個評估: 1.時間與空間:因為動物是有「領域行為」的,所以養牠們就必須要考量這些動物的習性,是否適合我們現在居住的空間?譬如:都市地區空間小,小型犬、貓咪或是魚類、鳥類、兔子等比較不占空間,又不會干擾左鄰右舍的動物,會比較適合。當然,忙碌的父母也必須考慮餵食時間,如果沒有辦法配合,應該不要飼養。 2.過敏體質:因為過敏會導致生理機能降低,且會影響睡眠和情緒,所以有過敏體質的寶貝,不太適合接觸一些具有過敏源的動物,像是貓狗、鳥類、兔子等,可是養魚、烏龜相對就比較適合。因此,適當選擇寵物的類別,應該就不至於受限於是否過敏這個選項了。 其實,家中有養寵物對孩子的品德、社交技巧和生命教育都有很好的幫助。我有個好朋友喜歡爬蟲類動物,舉凡蜘蛛、蛇、蜥蜴、烏龜都是他豢養收藏的品種。結婚生子之後,妻子和孩子因為經常接觸這些一聞其名就令人毛骨悚然,雞皮疙瘩長起來的動物們,反而一點都不會害怕。他的兩位王子從4、5歲開始就經常要幫忙照顧寵物們,自小就養成負責任與關懷別人的習慣!在生活中,也將常把與寵物相處的觀察結果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創造許多話題,因此結交不少朋友和同好。 心靈抒壓與身體的療癒 有許多動物在醫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逐漸流行的「動物輔助治療」,就是讓病患親近動物來達到醫療效果的一種「非典型」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於精神疾病的人來說,接觸友善、純真的小動物,可以改善情緒,舒緩疼痛感、提高專注力。而在幼小兒童的社交技巧和感覺統合訓練上,動物治療更是居功厥偉!在台灣,目前寵物治療有收費的是馬術治療,費用大約每次1,000至2,500元左右,多半應用於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聽語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狗醫師則是到各醫院、特教班或是養護機構提供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不過,這些狗醫師和導盲犬一樣,都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才能提供輔助醫療服務。近年來,這些動物醫師幫助了許多患有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肢體障礙和情緒問題的孩童,還有許多失智老人、重症病人、長期照護中心的居民、精神病患們,都蒙受了動物治療的好處。動物們的陪伴,讓病患變得更快樂,忘卻苦痛!與動物接觸可以得到心靈的撫慰,也能將病患從自身抽離出來,轉移到小動物身上,讓他們不會一直聚焦在病痛上,反而會發揮心中的愛。 結語 與動物相處能夠激發人類原始的愛的本能,在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出照顧、關懷、耐性和信任的能力。孩子與動物的一來一往互動行為中,增進了他們對非語言訊息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可更能保有同理心,懂得去保護弱小的動物,或是人們。在孩子成長歷程裡,動物們啟發了藏在內心裏的「愛」的能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與溫暖! ※原文刊載於2016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晚婚怎麼辦? 凍卵幫助保留生育力

晚婚怎麼辦? 凍卵幫助保留生育力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賴宗炫主任)  隨著生育年齡不斷延後,冷凍卵子成了現代女性的新選擇,現在即使晚婚,預存的年輕卵子仍可幫助女性,實現優生寶寶的夢想。 技術突破‧凍卵率提高 隨著晚婚的女性日漸增加,希望能因此保存生育能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為藝人的加持與近幾年冷凍技術的長足進步,卵子的冷凍保存就像為自己的生育能力買保險,讓未來即使女性晚婚,也能使用較年輕的卵子孕育下一代。早期必須冷凍卵子的族群多為未生育的罹癌婦女,為避免卵子品質受到影響,通常會在化療進行前,建議病患先進行凍卵,以保存健康的卵子,但隨著冷凍技術的突破,早年的慢速冷凍技術已被現行的玻璃化冷凍技術所取代,冷凍胚胎或卵子的存活率從以往的20%提升至今日的90%~100%,因而在臨床上,出現了更多的應用,其中為保留生育能力冷凍卵子或精子即為項目之一。 把握卵巢老化前 一般而言,女性在剛出生時,卵巢中至少含有100~200萬顆左右的初級卵泡,到青春期時,大約會有一半以上的卵泡被消耗掉,剩下30~50萬左右。從初經到停經,女性大致會經歷400次左右的生理週期,每一次的經期會消耗掉一些卵泡,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作息也會讓卵泡的數量與卵巢功能大幅降低。建議冷凍卵子的年齡以30~40歲區間的女性為優先,因為身分證上的年齡不足以代表卵巢老化的程度,有些女性由於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不注重,可能年紀才剛滿30歲,就已有卵巢早衰的徵象,因此除了把握一般建議的生育年齡(35歲之前)提早懷孕之外,若有冷凍卵子的需求,可提前至醫療院所接受完整的生育能力檢測,確保在卵巢老化前決定是否先進行凍卵的計畫。 引卵程序 引卵程序的第一步必須施打排卵針劑引卵,排卵針的打法有許多種,常見的引卵療程有長療程、短療程,以及拮抗劑療程。在一般的長療程中,於女性下一次月經來之前的7~10天,醫師會給予1個禮拜的調理針,待月經來的2~3天再施打排卵針,排卵針成分為FSH濾泡刺激素或LH黃體荷爾蒙,該成分能促進卵巢中的卵泡成熟;並需連續於肚皮上施打8~11天(每日固定時間),以促進卵泡從小變大,而後再施打破卵針,讓卵泡能在36小時之後成熟,以利在排卵前進行陰道取卵。取卵後,當天將原本只能存活1天的卵子立即冷凍,就能延長其存活時間至10年甚至更久。取卵手術完成後,有些患者肚子會稍有悶痛感,陰道也會有些微出血,但只要定時服藥,約1~2天出血就會停止,悶痛感也會消失,而下一次的月經則會提早報到,大約7~10天就會進入下一個生理期。 取卵的風險 陰道取卵並進行冷凍雖屬門診手術,半小時即可結束,但仍具醫療風險,不但進行前需透過醫師的術前診斷,手術執行時也必須由專業醫師操刀,才能確保程序安全,並減少可能的醫療風險。凍卵可能出現的風險包含: 1)卵巢過度刺激 2)麻醉風險 3)取卵針感染 4)藥物過敏 延緩卵巢老化 想要保持卵巢健康不早衰,關鍵在於保持卵巢周遭的血液循環,建議女性不單要保持良好的飲食與作息習慣,規律運動、多曬太陽與維持適當體重(BMI值18~24之間),都有助卵巢功能的維持。冷凍卵子雖讓現代婦女得以保存生育能力,但進行前仍須謹慎選擇合格專業的醫療院所完整評估、把握取卵時機,才能讓凍卵計畫沒有遺憾。 ※原文刊載於2016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常見5大不適症與舒緩方式

產後常見5大不適症與舒緩方式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副院長李佳珩)  產後不適症的經歷都是為了哺育寶寶、恢復身體機能的必經之路。產後受傷的程度、疼痛感因人而異,醫療院所從傷口治療、舒緩不適,讓產後的媽咪們能夠順利恢復因懷孕及生產所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也提供新生兒照護的衛教諮詢,讓新手媽咪們能夠在身心靈都得到足夠的修復。 木生婦產科副院長李佳珩表示,一般月子中心在剖腹產約產後兩周,會視傷口恢復的程度和媽咪的體力,評估是否開始進行伸展運動,鼓勵媽咪們不要只悶在房間裡,面對哺育寶寶的壓力,可多接觸其他媽咪,分享育兒經。而剖腹產在住院期間,建議使用適量的術後止痛,術後止痛做得好,可將疼痛感降低到可以忍受的範圍,視媽咪的體力恢復,儘快於術後12~24小時,邁出下床走動的第一步。 1)自然產的傷害/ 自然生產的傷口於會陰部,疼痛程度可視傷口大小、血腫現象而有所不同,以一般情況來說,疼痛感於產後數小時至2天內最為明顯,出院回家休養或在月子中心時只會有些微的不適。 舒緩方式 產後急性期,產後24小時內,主要以「冰敷」舒緩疼痛。24小時至產後一至二周內以早晚各一次,每次持續10至15分鐘的溫水坐浴泡盆促進血液循環,在溫水內也會加入些許優碘,達到傷口的清潔消毒及惡露異味的排除。如有產婦因裂傷較嚴重、合併血腫需要較長的癒合時間,可延長冰敷時間或延後下床活動的進度。 2)剖腹產的疼痛/ 剖腹生產傷口較大且位於疼痛感較明顯的下腹部,一般也是在產後的2天內最為疼痛,疼痛的感覺會依時間與傷口的癒合狀況愈來愈輕微,持續到產後約2個月左右,臨床上,也有部分媽咪疼痛感持續到產後半年,若因動作較大,拉扯到某個角度就會出現些微的痛感,屬正常現象。 舒緩方式 傷口復原期,於左右兩側容易因過度活動、拉扯感到撕裂性的疼痛,建議使用束腹帶將傷口固定,並避免大動作,適量的術後止痛也有助於產後能儘早下床活動,利於全身機能的回復。 3)上腹疼痛/ 較常發生在剖腹產的媽咪,當腹部開刀、空腹時間較長、腸胃蠕動不好,而容易引起「腸絞痛」,合併便袐、排氣不順、嘔吐等其它腸胃的症狀。 舒緩方式 注意飲食,以油脂少與軟性的食物為主,減輕腸胃負擔,並搭配調整腸胃機能用藥治療,腸絞痛的情形會在2至3天內恢復正常。 4)下腹疼痛/ 產後下腹疼痛,多為子宮收縮所造成,產後數個小時到2天之間最明顯,產後2周就比較能夠適應這樣的感覺。一般,產後3天痛覺會愈來愈不明顯,若輕摸肚子就會有明顯的庝痛感,或惡露有異狀、發燒,可能為合併感染。 舒緩方式 觀察宮縮程度以及惡露排出狀況,若已恢復良好,可減少為促進宮縮的子宮按摩,或者幫助宮縮的藥物;口服止痛藥,不會影響收縮的狀況,也不會影響母乳的哺育。 5)乳房脹痛/ 當產後傷口較緩和(產後2至3天),乳房脹痛感就會開始出現。初期乳汁較黏稠且新手媽媽較難以駕馭親餵的技巧,當母乳排出不順,就會有脹痛感出現。如乳房有硬塊、局部紅腫脹痛或伴隨發燒症狀,必須返診治療。 舒緩方式 勿以蠻力過度擠壓,利用地心引力的概念將上身微向前傾,以輕揉擠壓的手法,搭配天然精油或是潤滑乳液可避免皮膚破皮。按摩完、哺育後或局部疼痛,可以「冷敷」讓乳房達到放鬆。 輔助醫材 產後的不適症是恢復的歷程,而輔助醫材愈來愈多元,衛生棉和冰寶2合1能滿足會陰傷口需要冰敷但又須衛生棉吸收惡露;防沾黏貼片,若媽咪本身為易沾黏的體質,可先和醫生討論,術後於子宮表面放一層防沾黏貼片再縫合,有7至8成預防沾黏的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6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奇妙探險‧冒險小宇宙 昆蟲知識家

奇妙探險‧冒險小宇宙 昆蟲知識家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人類與大自然的結合,是心靈最佳的歸屬。走入大地,接觸跟我們一樣生存在地球上的小生物,更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奇妙的探險!對小小的幼兒來說,微渺的世界就是宇宙,裡面蘊藏的生物體,就是他們冒險的小宇宙。 走進這個小宇宙,每個小小的探查,都會帶來小腦袋巨大的神經反應,在精密的大腦裡產生知識爆炸,迸出興奮刺激的火花,帶來情緒上無限的衝擊,充滿歡樂與驚喜。 接觸昆蟲小宇宙的妙處 昆蟲的世界相當可愛,而且在我們生活周遭就可以接觸到牠們。對幼兒們來說,與這些出現在周遭的昆蟲們互動,就是一個神奇刺激的冒險旅程。接觸昆蟲有許多好處:訓練細微觀察能力、培養對生物知識的興趣、生態保育觀念養成、還可以藉此走出戶外陶冶性情與紓壓。 訓練細微觀察能力 培養對生物知識的興趣 注意細節的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功能,它是注意力的其中一環。在臨床上,評估注意力缺陷症狀必須包含有聽覺和視覺注意力,其中視覺注意力的評估是要了解孩子注意細節的能力、視覺搜尋能力與視覺專注程度等。有些幼兒視覺上注意細節的能力相當好,他們觀察細膩入微,能夠看到許多細部的資訊。特別是小孩子有一種「全現心像」(Eidetic Image)的能力,他們看到圖片後可以維持視覺形象數分鐘,而且就像是照相一樣清晰。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過去大學修讀普通心理學,課本上有一個圖片是一隻貓爬到樹上,有個國小孩童僅僅注視30秒,居然能看出貓的尾巴上有14條紋路! 在接觸昆蟲世界的同時,孩子們都會運用到視覺注意力與記憶力,帶著他們來看蚊子的腳和斑紋,蒼蠅和螳螂的複眼,螞蟻的體型,蜜蜂的翅膀,毛毛蟲如何變成蝴蝶,專注在這些昆蟲具有的身體構造,觀察牠們的行為和生活型態,都是一種非常「天然」的大腦潛能開發訓練。在接觸昆蟲世界的同時,孩子們也可能逐漸發展出自己對生物知識的興趣,或許可能成為將來學習與就業的標的呢! 生態保育觀念養成 多年前有個出生於納米比亞的法國女孩蒂皮‧德格蕾(Tippi Degré),她的父母親是野生動物攝影師,因此蒂皮出生後就與這些野生動物生活在一起。在非洲生活10年之後回到法國,自己出書並成立網站,積極傳播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讓全世界的人更理解野生動物,並減少獵殺與不當買賣。為何蒂皮可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主要原因就是她自小接觸野生動物,生活在牠們的環境中,也因此喜愛牠們進而保護這些美麗的動物。 宇宙渾然一體,人類必須尊重其他生物。了解或接觸昆蟲世界,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加認識宇宙運行的道理,體會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共存之道。從小就與昆蟲們共處,更加了解牠們,才能夠發揮同理心。如果從小就能認知到自己的行為對於周遭環境和生態的危害,就能從小凝聚生態保育的態度與情操,將來長大也比較能夠在行為上表現出維護生態、尊重宇宙生命的行動,注重環保,甚至投入生態保育工作行列,為地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走出戶外陶冶性情與紓壓 觀察小昆蟲是一種相當紓壓的生活樂趣。以我個人為例,工作閒暇之餘我喜歡到郊外走走,去走步道運動散心。散步途中每每觀察到草叢裡、樹上的昆蟲和小動物們,心中的煩悶就瞬間一掃而空!在情緒與壓力管理的技巧中,有一個技巧稱為「分心法」,就是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從思緒的煩擾與負面情緒轉移開來,投注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這種方法可以轉換心情,躲避煩惱與壓力的侵犯。走入戶外,可以觀察到的昆蟲種類更多,對孩子們來說知識的刺激量也更大。投入這些有趣的事情上,可以讓孩子感到開心,創造更多的快樂! 進入昆蟲小宇宙的引光 父母親們怎麼引領孩子接觸這個充滿生機,饒有趣味的小宇宙呢?除了幼稚園的課程之外,還有許多環保單位和學校也都有免費課程可以上,有些也只要一點點費用,就可以擁有專業而趣味的昆蟲探險經驗,有些還可以製作標本作品。此外,參觀相關展覽也是一項很好的親子活動。像是台北市立動物園和台灣科學教育館,就有全年度展覽,並搭配昆蟲展示,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昆蟲活動的樣貌。 螢火蟲季節來臨時,全家可以去露營賞螢,探索「火金姑」的繁殖生長環境。有些生態農場會以蝴蝶、螢火蟲、鍬形蟲為主題,搭配住宿飲食,也是周休二日或連續假期帶孩子探索昆蟲世界的好選擇。 有些地區性活動值得介紹給大家。例如,台北市成功中學就具有赫赫有名的蝴蝶宮博物館,可以免費參觀,也有營隊活動,教導孩子們認識各種美麗的蝴蝶品種。台中地區則有大肚山學會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季節性的演講或導覽活動,專門介紹大肚山的昆蟲生態。台灣昆蟲生態保育協會的網站,也有介紹全台北中南部地區的各種昆蟲生態資源和活動,網站上還有相關知識,並教導大家賞蝶的準備工作和交通資訊,真的相當方便! 結語 昆蟲世界真奇妙,進入這個世界的人們都能感覺到歡樂與充實,讓人身心舒暢,具有知性與美的價值,經常使人流連其中,忘懷生活的壓力和緊繃。帶著孩子走進昆蟲世界吧!進入這個奇妙的小宇宙,讓你們的親子互動更加豐富有趣,培養孩子觀察世界的能力,灌輸他們保育的觀念和方法,並且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天! ※原文刊載於2016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媽咪必知!懷孕育兒相關福利與補助

孕媽咪必知!懷孕育兒相關福利與補助

(文‧整理/彭曉薇‧實習生曾仕穎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及各縣市政府官方網站) 為了鼓勵人們生育意願,提升台灣的生育率,減緩現今少子化現象,並減輕家庭養育子女經濟負擔,因此各縣市政府針對孕媽咪產前及產後都有提供生育獎勵金、生產給付及育兒津貼等,但各個福利及補助都有其時間限制,因此請務必記得申請,千萬別忽略自己的權利唷! 一、孕媽咪孕期福利 ‧產檢假:產檢假5日,可彈性以「半日」或「小時」為請假單位,以符合實際產檢需求,為利其彈性運用,受僱者如選擇以「小時」為請假單位,亦無不可,若以小時計,「5日」之計算得以每日8小時乘以5,共計40小時計給之。受僱者擇定以「半日」或「小時」為請假單位後,不得變更。 ‧安胎假:身體不適,已無法繼續上班,或是已影響到工作績效必須請假。不必離職,懷孕期間需安胎休養者,其治療或休養期間,併入住院傷病假(2年內合計不得超過1年。)計算。普通傷病假一年內未超過30日部分,工資折半發給,其領有勞工保險普通傷病給付未達工資半數者,由雇主補足之。 ‧產假:雇主於女性受僱者分娩前後,應使其停止工作,給予產假8星期;妊娠3個月以上流產者,應使其停止工作,給予產假4星期;妊娠2個月以上未滿3個月流產者,應使其停止工作,給予產假1星期;妊娠未滿2個月流產者,應使其停止工作,給予產假5日。產假期間薪資之計算,依相關法令之規定。依勞動基準法規定,產假8星期與產假4星期之產假,受僱工作在6個月以上者,停止工作期間工資照給;未滿6個月者減半發給。產假應連續計算。 ‧陪產假:受僱者於其配偶分娩時,雇主應給予陪產假5日。受僱者應於配偶分娩之當日及其前後合計15日期間內,擇其中5日請假,陪產假期間薪資照給。 二、各縣市生育獎勵金一覽表 請攜帶申請人之國民身分證及印章(或簽名)、新生兒母親之存摺影本。申請人無法親自辦理時,得委託他人攜帶申請人及受託人之國民身分證、印章及委託書辦理。申請人應於新生兒出生之次日起60日內在本市戶政事務所辦妥出生登記後,於出生之次日起1年內申辦,逾期視為放棄。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1.請領資格: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子女滿3歲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之規定,辦理育嬰留職停薪。 2.給付標準:按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計算,按月發給。 3.給付期限:每一子女最長合計發給6個月。同時撫育子女2人以上之情形,以發給1人為限。父母同為被保險人者,應分別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不得同時 為之。 Tips:不得重複原則,指同月份同一兒童不重複,並採擇優擇一方式請領。 ※原文刊載於2016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把握3原則 輕鬆面對孕期忌口食物

把握3原則 輕鬆面對孕期忌口食物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醫師) 「為了寶寶好,什麼都要吃」與「為了寶寶好,什麼都要小心吃」的矛盾,讓準媽咪感到困擾,但只要明白孕期忌口的實際根據,其實不過量,媽咪也能放心愉快的用各種食材迎接寶寶出生。 懷孕初期無須刻意忌口 物種的演化存在著所謂的自然淘汰率,臨床上,發現懷孕後,不乏因胚胎不健康或著床、心跳不正常等因素所導致的自然流產,依據國外醫師曾對此觀察所做出的大膽假設,人類的自然淘汰率約有30%的可能機率,因此,若胚胎與母體先天就有造成不穩定的因素存在,那麼即便孕期小心翼翼的忌口,也可能抵不過自然流產率的發生。 一般之所以會認為孕期前3個月不穩定的原因,來自於自然淘汰率。孕期前3個月是胎兒發展各個器官的階段,此時,除了均衡飲食、多補充葉酸之外,唯一需要留意的是停用或避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的飲食與藥品,例如:菸酒、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已確定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的藥品,如:極大量的維生素A等,除此之外,就西醫的立場,任何健康的食物只要適量,並沒有需要因為懷孕初期的不確定性而有特別忌口的理由。 面對忌口食物的3項原則 1)淺嚐不過量 健康的飲食習慣包含多元攝取不同營養素來源的食物,因此,懷孕期間除了要均衡飲食之外,因為荷爾蒙變化的關係,孕媽咪腸胃蠕動變慢,採取少量多餐能減少孕期腸胃不適的困擾,而對任何新鮮與健康的食物,也建議要適量攝取,避免單一食物過量對身體可能造成的負擔。西醫認為,就算是傳統上認為需謹慎的孕期食物,如:薏仁或冰品,如果只是適量淺嚐幾口,對母胎並不會造成負面影響,但卻可滿足媽咪的口腹之欲,保持心情愉快。 2)不吃不熟悉的食物 對於懷孕前就習慣吃辣的四川媽咪或習慣每日喝咖啡的歐洲媽咪,因為身體對原本飲食習慣的適應,孕期絕大多數除了控制攝取量之外,不會刻意戒除原本的習慣,而對國內的媽咪而言,無論是吃辣調味的料理或喝咖啡,適量雖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但如果懷孕前沒有習慣攝取,懷孕後就不需要刻意碰觸該類飲食,或建議把握淺嚐的原則,以避免身體不適應所產生的不適,例如:因為突然吃太辣而拉肚子,造成子宮收縮等。 3)擔心就不吃 因為文化的關係,孕媽咪經常在飲食中接收到關於孕期忌口的建議,一旦聽多相關的建議,就難免擔心若不忌口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傷害。醫學上認為健康的食物在適量的情況下都不會對母胎形成危害、無需特別忌口,但如果孕媽咪心裡有擔憂,那就不用勉強自己攝取,同樣的營養素建議可以從替代的食物來源攝取,不用擔心造成營養偏廢的問題。 孕期逐月增加適當體重 懷孕期間,建議媽咪的體重增加控制在8~12公斤之間,因為妊娠40周中,胎兒體重約3公斤,羊水1~1.5公斤,胎盤800~900公克,且為了孕育胎兒,母體的血量會逐漸增加起碼1公斤左右,加上為哺乳而準備的乳汁存量約1公斤,以及為保護胎兒,腹部與臀部增加脂肪至少約1公斤,因此,孕媽咪可以隨著胎兒的成長,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逐月增加孕期所需的公斤數。同時,妊娠期間的特別生理狀況在於,母體因為必須孕育新生命,所以會優先將養分供給胎兒,如果孕媽咪身材纖細,懷孕期間每日的營養攝取量又不足,身體就會將原本儲存於母體內的營養素釋出以供應胎兒;因此為確保母胎健康,孕期增加適量體重(至少8公斤)才不至於讓媽媽有營養流失的風險。 ※原文刊載於2016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觀察探索‧小小知識家 昆蟲篇

觀察探索‧小小知識家 昆蟲篇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蝌蚪池塘自然文創負責人呂軍逸‧蝌蚪池塘自然文創 共同創辦人沈霈珊) 在戶外探索環境時,家長可以帶著寶寶觀察昆蟲和周遭生態,若孩子有興趣,爸媽也可以教導孩子簡單、正確的昆蟲小知識,成為小小昆蟲知識家! 蚱蜢 蚱蜢的後腿構造很發達,利用後腿可以彈跳到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外,大部分的蚱蜢為綠色和褐色,是他們在大自然中的保護色。蚱蜢的口部很大、下巴發達,一般而言,以植物葉片為主食,它們喜歡蘆葦、稗、蒿類植物,以及蝦須草和海蓬子等。而某些品種是雜食性,也會吃其他的小昆蟲或是昆蟲屍體。一些種類的雄蟲會發出聲音吸引雌蟲,但是它們會以磨擦翅膀和後腿發出聲音,與蟋蟀用前翅的發音器官不同,而蚱蜢的天敵為鳥類和青蛙。 蜻蜓 蜻蜓有兩個複眼併在一起,停棲時雙翅平展,飛翔時四片翅膀各自拍動。蜻蜓為肉食性的昆蟲,主要在空中捕食蚊、蠅、蝴蝶等,甚至其他品種的蜻蜓。在捕食的時候,它們會用6隻腳抓住獵物,其腳上所長有的大量粗毛,可以抓緊獵物,使其無法逃脫。口中尖尖的大下巴相當發達,可以撕咬獵物,方便進食。蜻蜓產卵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蜻蜓點水」,它們會將腹部末端貼近水面,直接產卵於池水中。第二種是將腹部插入水中,產卵於水草莖桿上。第三種是雌雄蜻蜓潛水進入水下,將卵產於水草莖桿中。第四種是蜻蜓一面飛翔交配,一面將卵空投至水中,最後一種是蜻蜓將卵產於水面上的樹幹或樹枝上。 蝴蝶 一般的蝴蝶色彩鮮豔,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角(這是和蛾類的主要區別,蛾的觸角形狀多樣)。蝴蝶通常以花蜜為主食,而會捕捉昆蟲為食的生物都是它們的天敵,青蛙、蜥蜴、螳螂等會趁蝴蝶在訪花或睡覺時捕食,鳥類、蜘蛛等會捕捉飛行中的蝴蝶,而螞蟻會食用蝴蝶幼蟲和卵。為了降低被捕食的機率,蝴蝶身上的細毛和翅膀上的鱗片容易脫落,令捕食者難以抓住。或是具有保護色,某些蝴蝶的保護色可以偽裝成枯葉,有些則有鮮豔的顏色,警告掠食者它們是有毒的。 毛毛蟲 蝴蝶或蛾的幼蟲,雖然稱它們為「毛蟲」,但不是每個品種的毛蟲身上都有毛。有些表面光滑,也有些長有肉角,還有些長有臭角(遇到危險時,有些毛毛蟲會伸出臭角,看似一條小蛇,或是分泌有毒的臭液,藉此嚇退敵人)。毛蟲有三對前足,腹部和尾部大多共有五對偽足,到變態為成蟲時只保留三對前足,蠶寶寶也是毛蟲的一種。 大部分毛蟲以植物的葉子為主食,不同種類會吃不同的植物,有些吃有毒植物的毛蟲會把毒素儲存在體內,最後成為有毒的蝴蝶或蛾成蟲,少數的毛蟲會以其他昆蟲為食,而鳥類為毛蟲的主要天敵。 椿象 椿象是俗稱的「臭蟲」或是「放屁蟲」,顧名思義在遇到危險時,他們會從臭腺分泌腥臭味以驅趕敵人。椿象最大的特徵為身上會有像是交叉的X型,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上翅前半部硬化為革質,後半部則為膜質。 目前在台灣已命名的椿象約有六百多種,椿象的口氣為刺吸式的,可以刺進植物或是動物的體內,吸食體液。他們的食性分為植食性,例如:稻黑椿象,以及肉食性的,例如:獵椿等。植食性的椿象常常會被當做壞蟲,因為會破壞作物,像是有一種很有名的外來種「荔枝椿象」就因為大肆破壞荔枝與龍眼,導致落果及幼果枯萎,而讓農民很頭痛。 螳螂 螳螂為大自然界的殺手,他們有令人聞之喪膽的鐮刀手,還有特殊的三角形頭部,讓它們在大自然中無往不利。他們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也就是說他們不用經過蛹期,只需蛻皮就可以長大成蟲。 他們的天敵有小鳥、蜥蜴、青蛙等,一直到長大後,體型變大,力氣也變大,大型的螳螂不僅可以吃各式昆蟲,甚至可以吃老鼠與小型鳥類等等食物。有的螳螂會有同類相食的狀況,雄性的螳螂在交配後,會被雌性的螳螂捕食,如此一來雌性可以快速補充自己的蛋白質,讓卵順利產出,這也許一種雄性螳螂另類的浪漫吧! ※原文刊載於2016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育兒須知 親子溝通就從寶寶按摩開始

育兒須知 親子溝通就從寶寶按摩開始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台灣國際嬰幼兒教育保育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鄭宜珉)  對於繁忙的現代爸爸媽媽來說,寶寶按摩是最好促進親子情感的活動,在按摩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更了解寶寶,寶寶也能夠更了解爸爸媽媽,因此台灣國際嬰幼兒教育保育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鄭宜珉,希望所有的爸爸媽媽都能夠開始進行寶寶按摩,來建立跟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樑。 按摩知識篇 按摩是哺乳類本能 鄭宜珉理事長指出,按摩是哺乳類的本能,如同貓狗一般,天生就會去舔寶寶的身體,連成語都有「舐犢情深」,意即老牛以舌舔小牛,被用來比喻人們愛自己的子女。人類的手是更進化的器官,因此媽媽幫寶寶按摩的動作,就宛如哺乳類動物舔寶寶一樣,這是哺乳類媽媽聯繫情感及保護寶寶的行為。 媽咪們在懷孕時,會認為自己應該是最了解寶寶的人,但等寶寶出生後才會發現並不全然是這麼一回事,寶寶是既獨立又依賴的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快速去了解和認識寶寶呢?親子按摩就是建立與寶寶連結的最好方式,可以知道寶寶如何表達情緒,開心或生氣時是什麼感覺。 從懷孕開始按摩建立親子連結 按摩是人與人之間很好聯繫的方式,因此希望媽媽們在懷孕期間就開始幫腹中胎兒按摩,懷孕是女性一生中改變最大的階段,按摩能夠意識到寶寶的存在,在寶寶出生後就會更有動機幫寶寶按摩及清楚按摩的好處,媽媽們可以自己按摩、接受別人按摩或請老公幫忙按摩,這些都是跟胎兒建立關係的方式。鄭宜珉理事長強調,母嬰都應該是接受按摩的對象,若教導老公幫懷孕妻子按摩時,會請他先跟腹中胎兒說,「爸爸要來幫你跟媽媽按摩了,你要準備好唷!」雖 然表面上像是儀式性的方式,但寶寶可以感受得到,尤其是能夠讓即將當爸爸的老公做好心理準備,透過胎動來體會新生命的到來。 按摩的事前準備 幫寶寶按摩前,要準備舒服且軟硬適中的墊子及枕頭,因為太軟的墊子會讓父母按摩時無法找到平衡點,有軟度的枕頭會讓寶寶躺得比較舒服;挑選按摩油時,務必選擇植物油及冷壓油,因為植物油分子結構小、好吸收,冷壓油則不容易變質,營養成分比較豐富,而寶寶1歲以內必須挑選沒有香味的按摩油,但如果是植物本身的香味無妨,不要額外添加香精的油,因為寶寶很需要聞到爸爸和媽媽的氣味,他們對氣味是非常敏感的。而且按摩油必須挑選吃進去也無 虞的油,因為中醫有「經皮毒」的概念,意思是日常生活吃東西、喝東西,都會吃下微量毒素,但肝臟和腎臟會幫人體排除,若是透過皮膚進入身體就無法代謝,所以皮膚擦的用品要比吃的更加謹慎。 不適合按摩的時機 鄭宜珉理事長說明,只要寶寶哭鬧及睡著就不要按摩,雖然寶寶哭鬧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餓或想睡覺,不見得是不願意按摩,但我們寧可給寶寶有拒絕按摩的權利,因為寶寶過於弱勢,無法去抗拒大人對他做任何行為,家長應該從小給寶寶身體自主權的觀念,只要在他沒有同意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去按摩寶寶身體,尊重寶寶的意願;而寶寶熟睡時,成長荷爾蒙正在分泌,淺睡則是大腦在建構,因此這些時段我們都不應打擾寶寶。 挑選適合按摩的時間點 父母是幫寶寶按摩的最佳人選,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被按摩20至30分鐘已經是極限,但一天可以按摩很多次,所以父母幫寶寶按摩時,不一定非得找出一個公式及時間表,重點在於觀察寶寶的習慣及喜好,喜歡「定時定量」或「少量多餐」的方式。 適合按摩的室內溫度約攝氏25至28度,每次按摩最好放一樣的音樂,若父母可以自己唱歌則更好,透過音樂來制約寶寶,讓他知道現在要按摩;且按摩時要避免直射眼睛的燈光,並至少在吃飽後30分鐘才能進行,只要寶寶在按摩時微笑、身體放鬆或會發出愉快的聲音,表示按摩讓他覺得很舒服。 ※原文刊載於2016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孩子的大玩偶們 成長與陪伴

亮哲的親子冒險 孩子的大玩偶們 成長與陪伴

(文.圖/亮哲) 成長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大人來說,工作、休假,這樣的循環會讓人麻木,唯獨在看著孩子時,會驚覺時間就這麼過了,查看一下鏡中的自己,抬頭紋深了一點,法令紋也比去年再明顯了那麼0.1mm,有點感歎地梳洗然後睡去。 妻子與孩子‧最欣慰的畫面 某一天半夜2點,拍戲收工回到家,打開房門,孩子與妻子正安穩地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對我來說這是目前人生中最欣慰的畫面,我坐在床邊仔細地看著孩子,突然意識到她的高度竟然已經超越了大人床的一半,熟睡的表情有了一點大女孩的輪廓。原來,對大人來說,唯一能打破一成不變的,就是發現孩子又長大了。 發現孩子成長,是一串很微妙的心理狀態,它有一連串的S.O.P:發現事實、發呆恍神、回憶過去、反省當下、感歎時間,然後下定決心。當然,這是屬於我自己的S.O.P,每次總在夜深人靜時,就會有這樣的連鎖反應,最後的下定決心,就是要再多陪伴家人,做到自己的最大值。 在當下用心相處‧人生最好的註解 第一次都是美好的,也可能伴隨著一點點感傷,就像第一次當我粗黑的手指,輕觸女兒的小嘴唇,卻發現沒有尋乳反應時,那時失落的心情到現在仍然歷歷在目。當然,開心還是多過於感傷的時刻。第一次聽到她模糊卻聲嘶力竭的叫出爸爸,是我人生中聽過最感人的兩個字;第一次自己扶著牆壁緩慢行走,亦步亦趨,小心謹慎的模樣,雖然最後還是以跌倒收場,卻爬起來繼續努力;第一次用不熟練的小手,拿起小湯匙吃得到處都是。 第一次換上泳衣泡進冰冷的池水,害怕而緊緊抱住我的雙手,讓我感受到被需要的存在感;第一次因為不聽話而被爸爸打手,從呆愣到眼眶泛紅,然後衝過來抱著我大腿的委屈模樣,讓我第一次覺得懊悔。第一次穿上幼稚園的制服,準備朝新的世界邁進,沒有哭泣,而是滿滿的新鮮感,而我卻是滿滿的酸楚;第一次牽上老師的手,看著她離去的背影,再次感受到孩子成長的事實。所有的第一次帶來的酸甜苦辣,都是我與孩子的記憶畫筆,每一筆每個顏色,都完整了我們彼此陪伴的回憶地圖。 時間的流逝不經意地帶走孩子的童稚,也在我們臉上慢慢留下痕跡。生活中,除了照片可供我們回憶參考之外,每一次的互動都是第一次,每一次的喜怒哀樂,都是無法再重來的當下,我們時時刻刻用影片記錄下來,所以我們必須更用心在當下的相處,那是我們和孩子繪製的地圖上最好的註解。 孩子的大玩偶們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交到很多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朋友,大人再怎麼保護,也無法隨時隨地確保她不受外界的侵擾,唯一能夠保護她的方式就是讓她在愛的環境中成長,生活教育就奠基在充滿歡笑和自信的空間。 何其有幸,我的奶奶,孩子的曾祖母仍然健在,讓我的孩子們可以比很多人感受到更深一層的憐愛。在我看來,曾祖母與孩子們雖然相差了80歲,卻是最能溝通。經歷了近百的歲月,早已看淡人世的奶奶,也因為曾孫的到來而激起了一次次愉悅的漣漪,皺紋滿佈的臉上掩飾不住幸福的笑容,她們毫無距離的互動,是晚輩們最大的欣慰,她,是孩子的最大玩偶。 有別於曾祖母無限上綱的溺愛,爺爺奶奶當然就必須嚴格一點了。因為我們夫妻的工作時間不固定,於是我的母親心甘情願地接下了帶孩子的工作,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帶大了,現在卻又必須重新來過。 母親擔綱了我的孩子成長過程非常重要的角色,常常有人覺得長輩總是會過於寵愛,而導致教育的扭曲,而她會不時地和我們溝通教育方針,才不會造成教育上的誤差。疼愛加上適當的嚴格管教,以及不厭其煩的解釋,讓孩子懂是非,是絕不能缺少的工作,教育孩子沒有捷徑,只有溝通與努力。 父母的好友們‧最好的社交教育 身邊有一群視孩子如至親的朋友,是最好的社交教育。有鑒於社會風氣以及對人性的惶惶不安,我們越來越少有機會讓孩子接觸人群,尤其是老師以外的大人,於是,父母的好友們就是最重要的借鏡。一群來自不同行業、年齡、人生經驗的大人,用他們的方法陪伴著我的孩子,有時候甚至可以在他們身上學到不同的方式。有的想方設法地與孩子玩在一起,有的會板起臉孔用適當的言語教導孩子,有的會與孩子們大叫大笑甚至比他們更誇張。這樣的方式讓孩子不害怕人群,也可以學習與不同的人互動。 亮哲爸比真心話 當我們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之下,也應該讓這些大玩偶們多多親近孩子,讓孩子有更廣的視野和生活態度,也可以看見他們臉上更多的笑容。 ※原文刊載於2016年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