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母奶保存解凍溫熱須知

母奶保存解凍溫熱須知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醫療護理部主任暨國際泌乳顧問張錦姝) 認識母乳知識 只要是瓶餵的母奶媽媽們,就會面臨到母奶的保存、解凍及溫熱的問題,究竟母奶的保存條件為何?要餵寶寶時,又該如何解凍母奶及加熱呢?禾馨醫療護理部主任暨國際泌乳顧問張錦姝,將提供詳細的母乳保存方法,教導媽媽們正確的母奶相關知識。 母奶的保存條件 保存母奶有冷藏法及冷凍法兩種,一般新鮮母奶在室溫下不要超過3至4小時,尤其是早產兒所需要的奶水必須特別穩定,如果4小時內不會吃到就儘快放冰箱保存,但如果下一餐就會用到,即不需要放冰箱的冷藏或冷凍,因為加熱容易破壞母奶珍貴的活性抗體等營養物質,舉例來說,平時喝茶希望得到的兒茶素,就很容易因高溫而被破壞,所以為何這麼多人現在喝冷泡茶,就是希望營養成分不要被高溫所影響。 早產兒和足月新生兒在母奶的要求上並不相同,由於早產兒抵抗力差,因此在母奶保存上的要求較高,像是剛擠出來奶水在室溫下4小時,冷藏室則不要超過48小時,解凍過奶水則不要超過24小時,冷凍若是獨門冷凍庫可以放置6個月,一般冰箱的冷凍庫則是可以放3個月。 足月新生兒母乳保存的規範較無早產兒嚴格,夏天剛擠出來的奶水,因為天氣炎熱,週遭環境若氣溫高達攝氏25度以上,賞鮮期較短,但是在一般室溫可以放置約4至6小時,但若置於冷氣房當中,室溫大約攝氏19至20度左右,能夠擺放10小時,放在有冰寶的保冷袋中則可以擺放一整天,所以只要外出沒有冰箱,就可以放冰寶內,但必須確定保冷袋中的溫度是維持在攝氏15度。 確保擠奶過程清潔 不要使母乳保存袋或母乳保存瓶有破損或汙染過,而蒐集奶水的過程乾淨與否非常重要,擠奶前應確實將手清洗乾淨,不要隨意碰觸其他東西,才能確保擠奶過程中母奶沒有受到汙染。有些媽媽會邊擠奶、邊使用手機來打發時間,但就可能沾染很多大自然的微生物及細菌,如果帶到乳汁內,會使母乳的含菌量較高,反而對寶寶健康有影響。 擠奶器皿確實消毒 擠奶器及盛裝的器皿可以使用蒸汽消毒鍋或是煮沸消毒法進行消毒,蒸汽消毒鍋應依照各廠牌的使用說明書來使用;煮沸消毒法則是當水還處於冷水時,就先把玻璃器皿放進鍋中煮沸20分鐘,奶嘴則是煮滾後再丟入2至3分鐘即可;平時職業婦女在公司一般會擠奶約2次,建議在帶去公司使用時,都是已經消毒過後的擠奶器,第一次使用後,清洗完畢可以用溫開水及熱開水燙過即可,再使用乾淨的夾鏈袋或保鮮盒,將擠奶器放進冰箱冷藏,可以減少細菌孳生的機會及避免有落塵汙染,等到第二次使用完畢以後,回家再做消毒的動作。 溫度不同奶水不混裝 冷藏奶水、新鮮奶水不能夠放在一起,因為溫度不同,會影響到乳品保存的穩定度,必須要等到溫度相同時,才能夠放在一起冷凍。舉例來說,職業婦女早上10點及下午2點上班時各擠一次,10點冰到冰箱的母乳已經變成攝氏4度,但2點剛擠好的母乳是攝氏38度,這時候就不能夠倒在一起冷凍,可以等到6點下班時,待這兩次擠的母乳都一樣變成攝氏4度,就可以冰在一起冷凍。張錦姝護理主任建議,媽媽們可以多準備一些集乳罐,就不用一次要擠滿集乳袋的分量。 挑選適當母乳儲存容器 玻璃器皿及市售集乳袋是最安全的母乳儲存工具。張錦姝護理主任說明,最好使用適宜冷凍、密封良好的母乳專用保鮮袋或玻璃製品儲奶瓶,千萬不要使用金屬製品,因為母乳中的活性因子會附著在金屬上,降低母乳的養分,另外也要切記母乳保鮮袋拆封後,不要將手指頭伸入袋內,或是向袋內吹氣,破壞母乳袋內的無菌狀態。裝好母乳後,應清楚在上面填寫好擠奶的日期,日後才能夠了解母奶可儲存的時間。 ※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正確認識不成癮bobo聰明用3C

正確認識不成癮bobo聰明用3C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院長‧新北市立新北特殊教育學校臨床心理師暨長庚科技大學兼任教師劉子維‧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暨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謝如蘭)      幼兒的視力發展 寶寶雖然一出生就擁有視覺能力,但視力的發展卻尚未成熟,新生兒的視力範圍大約只有眼前30公分的距離,且只對光線和強烈對比的黑白物體比較有感覺;3~6個月間,視覺系統逐漸發育,寶寶才漸漸可以看得更遠,並察覺自己與物體之間的距離感,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院長表示,寶寶的視力必須到6歲時,才會達到成人的視力水準,在這之前,幼兒的視力發展會從遠視眼進展到正常屈光度(此過程稱為「正視化過程」),且對於對焦、立體感、手眼協調與色彩辨識等能力,也必須透過不斷的接受外界刺激而慢慢發展出來,因此,若早期發現幼兒的視力有異狀,6歲之前是治療或矯正的黃金期,須及時把握就醫時機。王孟祺院長也強調,雖然孩子的視力到6歲已經發展得與成人差不多,但若出現近視的狀況,18歲之前度數都容易受外界影響、有快速增加度數的風險。 手眼協調仰賴視覺能力的養成 3C電子產品的普及,讓幼兒從小就對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十分熟悉,也因為孩子對操作的熟練,許多家長開始擔心3C產品的藍光是否會對孩子的眼睛造成負面影響,王孟祺院長指出,目前醫學實證上,針對短時間接觸藍光的危害尚未有定論,唯一證實的反而是長時間、不當距離與錯誤使用方式對幼兒眼睛所造成的傷害,對眼睛而言,無論是注視電視、手機或書籍,如果過度用眼、距離過近,都會對視力造成威脅,並對眼睛產生壓力;此外,因為視覺能力需要透過早期多樣化的外界刺激才能養成,例如:手眼協調,看到球想要去抓,孩子一開始可能看不到球的準確位置而抓不到,但透過一次次的練習,視覺能力逐漸進步,進而就能夠準確掌握球的位置,並正確觸碰到球。因此,數位生活對幼童造成的更大影響在於: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剝奪了其他可訓練手眼協調或視覺能力的時間或戶外活動的時間,導致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且此類商品多半使眼睛必須近距離工作,長時間下來,對幼童眼睛的發育就會造成負面影響。 戶外活動有助抑制近視發生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之前,儘可能不要讓孩子接觸螢幕媒體,3~7歲則建議每日0.5~1小時,在孩子的視力發育期間,長時間與近距離接觸螢幕媒體容易、誘發近視,且越早近視,度數加深越快,也更容易發展成高度近視,而目前醫界公認近視的發生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一是近距離、長時間的用眼容易誘發近視;二是戶外活動的時間越頻繁,近視的機率就越小,因此,若孩子使用3C的時間越長,戶外活動的時間相對就越短,幼童近視的機會也就理所當然的無可避免。 ※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茲卡病毒是否會侵襲台灣?

茲卡病毒是否會侵襲台灣?

(文/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暨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李秉穎)   在中南美洲快速蔓延的茲卡(Zika)病毒疫情,已飄洋過海到亞洲,因應越南出現茲卡病毒本土疫情,衛福部疾管署於4月8日宣布,提升越南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二級「警示(Alert)」,前往當地必須加強防護。目前亞洲還有泰國、馬爾地夫、菲律賓列為「警示」;而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寮國、孟加拉等國的茲卡病毒旅遊疫情則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相信不少人會問:茲卡病毒會來台灣嗎? 2016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茲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疾病管制署隔天馬上成立指揮中心,並將之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許多人開始擔心,台灣是否也會出現茲卡病毒感染。事實上,茲卡病毒對台灣並無立即威脅。目前,只需要注意去疫區得到感染的可能性,但數年或數十年後或許可能出現本土疫情。 1947年‧非洲首度現蹤 茲卡病毒是一種RNA病毒,1947年首度在非洲烏干達的茲卡森林(Zika Forest)被發現,所以定名為茲卡病毒。它主要藉由斑蚊類蟲媒傳播,包括非洲地區的非洲斑蚊,與我們熟知的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最近發現性行為與輸血偶爾也可導致傳染,而且病毒在生殖道的存活時間極長,對此,疾病管制署建議,自疫區歸來後28天內避免捐血,並需注意安全性行為。 除了茲卡病毒以外,最近有愈來愈多新的病毒攻擊人類,包括SARS病毒、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冠狀病毒與禽流感病毒等。世界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學者認為,自然界的野生動物本就保有一些不太會攻擊人類的病毒。隨著人類居住地區不斷擴大,人類跟野生動物之間的接觸日漸頻繁。所以原先的動物病毒有較多機會跑到人類身上致病,甚至像SARS一樣,從原先是蝙蝠的冠狀病毒,搖身一變,突變成人類冠狀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的威脅。所以可預期的是:新的病毒愈來愈多,這正是人類無止境擴展居住範圍的後果之一。 症狀‧等於輕微的登革熱 茲卡病毒感染的症狀十分類似名氣更大的登革熱,根據2007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Yap Islands)爆發疫情時的研究,其症狀最常見的是發燒與皮疹,其他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炎、結膜發紅、肌肉痛、頭痛、眼窩痛、水腫、嘔吐等。前述症狀與登革熱幾乎完全一樣,至於登革熱偶爾會引起的登革出血熱、休克症候群,則尚無類似報告。茲卡病毒感染也幾乎沒有死亡病例,因此,一般將之視為比較輕微的登革熱。因為臨床症狀太類似,所以無法從病患臨床表現分辨茲卡病毒感染與登革熱,其確診需要抗體或病毒核酸的檢驗證實。 注意‧小頭症與神經併發症 茲卡病毒感染原先侷限於區域性小規模流行,並沒有引起關注。2015年,茲卡病毒登陸南美洲以後,因為病例數大增,才發現這種被認為很良性的感染,竟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 根據巴西等地的資料顯示,孕婦感染茲卡病毒以後,會使胎兒出現小頭症。這可能是因為胎兒發育時期,腦部的發育對外界傷害極為敏感,再加上茲卡病毒具有攻擊神經細胞的能力,因而會使胎兒的腦部發育不全。小頭症兒童出生之後,將造成家庭長期負擔,也會導致社會問題,進而被高度重視。 此外,茲卡病毒也會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等神經併發症。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跟自體免疫反應有關的多發性神經炎,有時候會完全恢復,有時則會留下神經麻痺等後遺症。 ※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多元化使用‧正確認知功能

多元化使用‧正確認知功能

(文/新楊梅診所督導臨床心理師車先蕙) 聰明用3C 聰明使用3C的原則 其實只要把握幾個原則,通常可以避免前述家庭困境的產生。筆者介紹幾個實務上比較有效的原則與方法,讓大家參考。 原則一‧3C產品不能取代父母的陪伴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讓他們接觸3C產品,代替父母或其他成人的陪伴。嬰幼兒因為視力發展不全,使用3C產品將阻礙視力發展,形成後患。其次,從小養成習慣,之後就很難改變。建議孩子3歲之前避免接觸3C產品,以文字圖畫等刺激為主。3至5歲則每日以1小時為限,每次使用15至20分鐘,搭配手作活動與圖畫書籍等文字刺激,儘量以多元化的活動來安排孩子的生活。父母切忌讓3C產品當保母,給孩子看手機或電視,自己則在一旁聊天或滑手機。 原則二‧勿用3C產品做為教養酬賞物 當管教孩子時,請不要讓「使用3C產品」變成你的籌碼來控制小孩。根據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行為養成和學習都是受長期性的賞罰機制所塑造,如果父母經常使用3C產品來獎勵孩子,或是用剝奪使用3C產品的時間來處罰孩子,無形中反而會讓孩子養成依賴3C產品的習慣;如果孩子習慣透過3C產品來擺脫負面情緒,將使「3C產品」與「去除負面情緒」形成連結,後果就可能是讓孩子對3C產品成癮,沒它就不行。反之,如果可以彈性運用其他的賞罰技巧,如:讚美、出遊或購物搭配變化賞罰方法,必定可以讓孩子朝正向發展,變成懂事、自律的成熟個體。 原則三‧多元化使用3C產品 先前提到3C產品的類型頗多,如果能適當使用3C產品,可豐富親子互動時光,增添生活樂趣。例如:有些教學圖書工具搭配多媒體使用,可提升學習動機。數位攝影器材可以記錄家庭生活點滴,讓家人共享美好幸福的時刻。電腦繪圖軟體,讓孩子的想法和心情都化為圖像,呈現在家人眼前,用3D列印轉換成實體作品,孩子就會有成就感。電子化樂器,也能讓孩子成為小小音樂創作家!另外,也可以透過3C創造健康生活型態,譬如XBox等運動型產品,可讓孩子活動筋骨、鍛鍊體魄,又不需受限於場地和天氣。 這些3C產品不僅可以紓解壓力,還能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孩子的心情穩定,學習力增強,創意無限發揮。因此,3C產品的使用不要只是侷限於看電視、看影片、玩網路遊戲或社群網站。善用各類3C產品,不僅可以增加樂趣,還能開發孩子的潛能! 原則四‧正確認知3C產品的功能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並不了解真正3C產品的功能與效用,都是要靠家長引導,才能讓孩子對這些產品有正確的認知。3C產品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玩具。根據臨床經驗來看,大部分兒童與青少年都將3C產品視為玩具,並不理解它們所具備的工具功能。例如許多孩子多年使用電腦,但不會文書處理軟體或繪圖軟體的功能,有些甚至還不會打字,或是打字速度很慢。 ※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昭仁) 近日,陸續出現疑似諾羅病毒群聚感染的相關報導,讓許多父母不得不繃緊神經。尤其嬰幼兒的免疫力、腸胃道功能本來就比較弱,該怎麼做,才能降低諾羅病毒所帶來的傷害? 雖然流感已趨於緩和,但其他的傳染病(如諾羅病毒、黴漿菌、腸病毒、腺病毒等)卻陸續傳出病例,令許多父母緊張不已。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昭仁舉例,他最近接觸的患者中,就有不少人是因為諾羅病毒而導致腸胃炎,甚至還曾發生全家人同時就診的狀況,可見諾羅病毒群聚感染的特性。 傳染範圍廣+力道強 林昭仁醫師說明,諾羅病毒不怕冷也不怕熱、對清潔劑有抵抗性,一年四季都可能是流行期;因此,更具有容易傳染(人傳人,從小孩到大人無一倖免)、傳染力強(只要10株病毒株就會傳染)的特性,並且不會因為某人曾經感染過諾羅病毒,下次就不會被傳染或感染後症狀就變得較輕。 一般來說,諾羅病毒會透過食物或飲水、接觸、飛沫等方式而傳播。他舉例,當病毒藉由分泌物或排泄物,附著在某物體上,約可存留24~48小時,若這段時間內有人接觸到物體,又沒有徹底清潔即碰觸口鼻等,就可能受到感染。 有嘔吐病毒之稱 一旦感染到諾羅病毒,將可能引起噁心、嘔吐、肚子痛、腹瀉,部分較嚴重者可能會合併抽搐、倦怠、肌肉痠痛、脫水等,甚至引發大腸激躁症(成人常見)、壞死性腸炎、癲癇(良性居多)、腹膜炎或盲腸炎(後四者嬰幼兒較常見)。 林昭仁醫師表示,若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嘔吐的狀況會特別明顯,因此諾羅病毒有「嘔吐病毒」的戲稱。基本上,諾羅病毒引起的症狀有「自限性」,大部分患者只要休息1~2天,症狀就會趨於緩和、逐漸痊癒。 腹瀉的簡易分辨 很多的病毒或細菌,都可能導致人體產生腹瀉症狀。林昭仁醫師說明,大多數的諾羅病毒造成的腹瀉特性為「不帶血絲的稀水便」,就與輪狀病毒的酸臭水便、沙門氏菌帶血絲的腥臭便等不同,仔細觀察或許可分辨;但建議家長,若寶寶有類似狀況,還是先就診檢查較佳。 診察:問診+觸診 林昭仁醫師表示,一般會藉由觀察臨床症狀及問診,綜合評估一歲內寶寶是否可能感染諾羅病毒:一天內拉肚子次數、糞便形狀及有無血絲、有無噁心嘔吐且一天吐幾次、是否吐到有膽汁或只有吐出食物等。 若是比較大的幼童,除了上述的詢問外,還會輔以觸診,並詢問是否腹痛、疼痛位置等,進一步了解並排除罹患其他腹部併發症(如腸炎)的可能。然而,若病童不停哭鬧、掙扎而難以觸診判斷,醫師會考慮採取X光或超音波等方式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問題。 掌握就醫3跡象 由於諾羅病毒具自限性,若嬰幼兒在半夜、假日等非門診時間有嘔吐、腹瀉等疑似症狀,只要精神還不錯,可暫時休息一下,等門診時間到了再去掛號;但若沒什麼活力,則應儘快就醫。林昭仁醫師表示,由於嬰兒的病程變化很快,如果6個月以下寶寶有症狀,建議父母直接帶來就診較佳。 原則上,只要嬰幼兒有以下徵狀,就應該儘快就醫,以免病況加重。 1)脫水:尿液量變少、尿液變黃、皮膚乾燥、流不出眼淚等。 2)高燒:38°C以上,可能是因為脫水所引起,並容易導致精神變差。 3)嘔吐:可能合併發燒、脫水、精神差等,嚴重的會連膽汁一起吐出。 症狀治療居多 針對症狀輕微的患者,醫師會開立益生菌,幫助平衡腸道狀態。若患者病況加重,一直嘔吐(體內不斷產生分泌物)、腹瀉(腸胃蠕動速度快),林昭仁醫師表示,此時大多會採取症狀治療,即開立「抗分泌及抗蠕動類的口服藥物」,有助於緩解不適。 ※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以赤子之心翻炒的愛與熱情

以赤子之心翻炒的愛與熱情

(文/亮哲) 當家小廚來自各地‧料理熱忱超乎想像 對於孩子們,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看待?身為一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我們總覺得自己懂得夠多,經歷夠深,看著一個個世代進了社會,我們總喜歡給人家以族群分類。草莓族?爛草莓族?一直對於晚輩抱持著這樣的看法和不信任,或許是我們給自己畫地自限了。 去年10月,我接了一個節目:小廚當家,我們從北中南選出了12個孩子做為菁英小廚進入神聖的料理殿堂。從海選開始,我們一連串吃了一百多盤的蛋炒飯和蛋包飯,只為了選出心目中最優秀的小廚。雖然這是一個節目,卻讓我在短短的一個月內接觸了一百多位熱愛料理的小廚師們。 來自奧萬大深山習武的女孩兒,家裡有偌大的菜園,每天與青菜與草原為伍。也有來自彰化鄉下的憨直小男孩,不僅是奧林匹亞數學冠軍,也曾經在父親的喪禮上守靈了3天。還有來自台南的微笑女孩,每週都會用廚藝犒賞同學,成為班上人緣極佳的人氣少女。當然,也有來自餐飲世家的小男孩,1分鐘可以包上一籠手工湯包,手藝驚人。 這12個分別來自南投、彰化、桃園、台南、宜蘭和台北的孩子們,成長環境不同,風格迥異,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喜歡料理,對於料理的熱忱超乎想像。看著他們每次呈上自己滿意的作品,就可以看見他們一次次挑戰自己,挑戰人生。 手捧珍貴食材‧沉浸料理的世界 有一次的外景,早上8點半在竹北的一個偏僻鄉下,我獨自一個人開車抵達。一下車就聽見孩子們吵雜的歡呼聲,對於他們來說,強烈的競爭壓力下可以到野外放鬆是一件開心的事。看著孩子們享受在壓力下時而緊張時而放鬆的心情,令我佩服,奠基在他們血液裡對於料理的熱忱竟如此強烈,讓這群平均年齡不到12歲的孩子甚至比大人應對自如。手上捧著珍貴的食材,認真學習,絞盡腦汁思考著,這個時刻,他們的世界只有一件事情,其他都不重要。 過了10個小時,當天的比賽才正要開始,早已經過一天疲累學習的孩子們不知道哪裡來的精神,一開火,一拿刀,就像進入了另一個靈魂,不論燙傷或是割傷仍然堅持做下去的精神,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動不已。那一天,是我錄過最久的一次小廚當家,當我收工要離開時,已經晚上11點,看著燈光下還在錄影的這群孩子們,我將自己的哈欠收了回去,因為當晚我是最晚到,最早離開的人,頓時間覺得自己似乎已不如這些孩子們堅強。 因為重視而難過‧擁有堅毅決心 雖然勝敗乃兵家常事,但看著孩子們對於勝負如此執著,這句話有時候還真的顯得太過避重就輕,難以說出口安慰。進入到了正式的淘汰賽,一次又一次,我們面對了孩子失敗的淚水,以及失望和緊張的表情,他們難過是因為重視。反觀我們,常因為害怕失敗而自以為留了一手,久而久之,卻忘了什麼叫做全力以赴,無法像這群孩子一樣,擁有壯士斷腕的堅毅決心。 看著他們手上的燙傷和割傷,看見他們因為熬夜練習而睡眠不足的雙眼,甚至是抱著他們任由他們盡情哭泣。每一次,都讓我震撼他們的堅持和努力,早就超越同年紀的孩子應該有的成熟和思維。 執著與熱情‧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一季13集的節目總算告一段落,不論這一路走來有多少的血淚(血淚都是孩子們的),最終我和這群孩子們還是成就了一段歷史,雖然沒有很高的收視,也沒有太多的呼聲,但是這是屬於我與這群孩子們的回憶。從今天開始,我不會再輕易評斷孩子們無厘頭的想像,也不會再因為自己年長,而輕忽所有年輕人的天馬行空。看著他們一路走來的成長,總覺得自己少了點熱忱。就在節目即將落幕的當下,我也拿起了鍋鏟,試著感受這群孩子們熱情對待的料理,讓料理教導我,關於熱忱的事。學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從這群孩子身上看見的是學業以外的才華洋溢,最重要的是執著與熱情,推動他們享受在料理與生活的每一刻。 ※原文※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焦慮影響身心健康

孕期焦慮影響身心健康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黃惠琪) 孕育新生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期待寶寶出生的同時,孕期不適、對生產的恐懼,以及未來生活的改變,都會讓媽咪產生焦慮的心理,但孕期焦慮究竟是怎麼回事?要如何克服?本篇邀請專業醫師為媽咪解答。 孕媽咪為何焦慮? 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黃惠琪表示,「焦慮」本身是一種很自然的情緒,從生物演化的背景來看,由於要應付、解決新的事物,所以會產生緊張與壓力,並不需要過度強調「焦慮」的情緒,或是以負面態度看待。 1)對未知的恐懼 人類為具有「習慣性」的生物,不論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只要是新手媽媽、第一次懷孕生產,前所未有的經驗就足以令人緊張憂慮,是一種對於未知的恐懼。 2)求子得來不易 很多媽咪的求子之路比較辛苦,可能是高齡懷孕或接受不孕症治療等,因為孩子得來不易,「害怕失去」的心態可能會加重焦慮的情況。 3)非計畫懷孕 非計畫中的懷孕也會使孕媽咪較易有焦慮感,很多較年輕的爸爸媽媽意外懷孕,或是孕育寶寶這件事並不在生涯規劃裡,這種非預期中的事件也可能加重更多緊張和擔憂。 4)不確定因素 就像過關斬將一樣,每次產檢項目都不同,每個因素都不確定,下次產檢不知道是否能過關,等待不確定的結果時,就可能誘發焦慮情緒。 5)外型與生活的重大改變 有些媽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社交圈等,懷孕過程中這些都有很大的變化,例如水腫、外型改變、體重增加等,許多原本的生活模式都被迫要更改,也多了許多限制,成為壓力的來源。 6)大量的負面資訊 報章媒體、網路資訊,甚至周遭親友向孕媽咪分享一些不好的經驗,例如嬰幼兒急重症、罕見疾病的報導等,雖然不一定會發生,但只要有機率,就可能會誘發孕媽咪的焦慮。 7)社會型態改變 現今的社會型態以雙薪家庭為主,女性同時要生產、育兒,還要維持事業,如果在職場上遇到不友善的對待,就會更辛苦。 8)荷爾蒙變化 懷孕後,體內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有些焦慮感、生理變化(水腫、頭暈、噁心、嘔吐等)都與荷爾蒙有關。 9)支援系統 現今以小家庭為主,若無親友、長輩支持,新手爸媽要同時應付工作和家庭,爸爸可能也要承擔媽媽的情緒。雖然有保母系統,但對於父母而言,保母依舊屬於陌生人,還是會有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在懷孕時可能會加重。 10)吸菸、酒精 黃惠琪醫師表示,在孕期抽菸、喝酒,可能也會增加焦慮的現象。 孕期焦慮的徵狀 焦慮的表現方式不勝枚舉,例如一般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其實自律神經遍佈全身,有些人的身體長期不適卻查不出病因,回溯病情進程,發現與情緒、心理狀態都有很大的關聯。而黃惠琪醫師提到,大眾對於「心理狀態」不須想得太負面,但其實就是平時壓力過大、過度勞累所致,最常見的表現即為肩頸痠痛。很多患者常向醫師表示頭痛、頭暈、耳鳴等,有些人屬於神經學上的症狀,例如:發麻、發冷、發熱。而孕媽咪須謹記一個大原則:如果身體症狀已就醫進行檢查,卻找不出原因,就應考慮是否為情緒緊繃與壓力問題。 若是描述心理感受,很多患者會表示感覺坐不住、靜不下來,腦袋裡一直有思緒在轉但是無法停下,或容易忘東忘西、丟三落四、記憶力變差等,很多人會因此感到挫折。但黃惠琪醫師強調,並不是懷孕就會產生焦慮,而是「焦慮」本身與心理、生理症狀有非常大的關聯。 ※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流感來勢洶洶!孕婦、嬰幼兒要小心!

流感來勢洶洶!孕婦、嬰幼兒要小心!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小兒科急診專任主治醫師王聖儒.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沈思佑) 從冬季到初春,「流感」的強襲力道,讓許多大人小孩深受其害。為什麼這波流感季會大流行?面對此,民眾應該如何因應? 在台灣,每年的冬季與春季交替之際,就是令許多大人小孩害怕的流感高峰期。由於流感的部分症狀與感冒有些相像,仍有父母搞不清楚兩者的差異,甚至錯認流感為感冒,延誤就醫最佳時間。 流感VS.感冒 萬芳醫院小兒科急診專任主治醫師王聖儒說明,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所造成,而會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有很多種,常見的如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基本上,可透過「一燒、二痛、三疲倦」特徵來迅速辨別是否有罹患流感的可能。 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沈思佑也表示,由於流感和感冒都可能會出現呼吸道症狀,因此一開始容易讓人分不清。然而,若罹患流感,患者會有很多症狀同時且突然發生的感覺,就算到了隔天也不會即刻變好;但感冒的症狀則大多漸進式出現,可能多休息、多喝水,不用就診就能自然痊癒。 氣溫低.流感病毒活躍 流感的流行期為每年冬季到隔年春季,容易透過飛沫或接觸的途徑來傳播病毒,且分為A、B、C型三種類型。王聖儒醫師表示,台灣、東南亞等亞洲地區,流感病毒易突變,因此有人戲稱亞洲的流感潮流走在全球最前端,且易造成大流行。以今年來說,正好高峰期在農曆過年前至過年期間,這段時間氣候寒冷,流感病毒會比較活躍,因此抵抗力弱者特別容易受到感染。 建議優先諮詢感染科醫師 若察覺寶寶出現疑似流感症狀,王聖儒醫師建議,可至設有「小兒感染科」的醫療院所就醫,且若能直接進行快篩、儘快確診較佳。而確診為流感的病患,他通常會希望往後至少再回診追蹤1~2次,以確認是否有其他併發症或是重症,直到痊癒。 如果是孕婦有流感徵兆,沈思佑醫師表示,不少人直覺是先找婦產科醫師,其實也沒問題,而通常警覺性高的醫師在察覺孕婦疑似流感時,會即刻轉介至感染科進行快篩、治療。此外,孕婦也可以直接到感染科就診,只要主動告知生理狀態,醫師都會站在患者立場多考量,毋須擔心。 ※原文刊載於2016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準時機.6招讓寶寶輕鬆戒夜奶

看準時機.6招讓寶寶輕鬆戒夜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俊斌) 相信所有媽咪都有半夜起床餵奶的經驗,起初或許還能適應,但日子一久,可能會出現白天精神不佳、無法準時起床等情形,尤其是重回工作崗位的上班族媽咪,還得專注精神投入公事,更是一大考驗。究竟要不要儘快幫寶寶戒夜奶?最佳的戒夜奶時機又是何時呢? 戒夜奶應挑對時機 太早或太晚戒夜奶,對寶寶來說都不見得是好事,黃俊斌醫師指出:「待寶寶體重超過5公斤,或出生已滿1個月,就是最好的戒夜奶時機;不過,或許是鼓勵媽咪親餵等因素,以往曾有國外文獻建議寶寶只要在出生後3個月內戒掉即可,但台灣目前有很高的比例為雙薪家庭,上班族媽咪為了要擁有更好的工作品質,就會傾向早一點讓寶寶戒掉夜奶。」 如何訓練寶寶戒夜奶? 爸爸媽媽在訓練寶寶戒夜奶時,最好是利用較溫和的方式,而不是放任寶寶哭過幾天之後,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不可不慎。 1)給予舒適的熟睡環境 為了讓寶寶擁有好夢一場,父母不妨於睡覺時間前幫他洗個溫暖的熱水澡,或是陪他玩一些睡前遊戲,藉此消耗精力,必要時再讓寶寶含著奶嘴入睡,都是能幫助寶寶一覺到天亮的好方法。 2)夜奶逐次減量 黃俊斌醫師表示,爸爸媽媽不妨逐次將夜間餵的奶量減少,假設原本習慣餵50c.c.,可先改為餵40c.c.,持續一週後,再減少至30c.c.;如此一來,可技巧性減少夜間奶量,最後便直接戒掉夜奶。 3)縮短睡前倒數兩餐的間隔 許多長輩也會在寶寶睡覺之前,多餵一點母奶,藉此幫助寶寶睡得更沉,但不管白天或夜晚,都應維持固定比例的奶量,雖然傳統社會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吃得飽才會睡得好」,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寶寶的消化道已經習慣處理固定的奶量,如果突然在睡前增加分量,除了會造成腸胃負擔,睡覺時也不能完全放鬆,反而會讓寶寶睡得不好;因此,媽咪不妨嘗試折衷方式,將寶寶睡前的倒數兩餐間隔縮短,餵乳量則不改變,就比較不易引起寶寶腸胃不適,也能讓寶寶睡得舒服。 4)讓寶寶立即獲得安全感 有些年紀大一點的長輩看到寶寶在哭,就覺得寶寶一定是想喝奶,便會叫媽咪趕快餵寶寶喝奶,但寶寶不見得是肚子餓,或許是想對父母撒嬌或做惡夢,若碰到寶寶不想喝奶的情形,家長應把握原則與長輩溝通,先抱抱他,再給予他喜歡的玩具或奶嘴,讓寶寶能立即獲得安全感,並觀察有無其他生理方面的病痛;父母也要注意,在寶寶睡前應先幫他換好乾淨的紙尿褲,因為半夜尿濕褲子也是讓寶寶感到不適而醒來的因素之一。 ※原文刊載於2016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快樂成長的生活培養寶寶體適能

教養方程式:快樂成長的生活培養寶寶體適能

(文/新楊梅診所督導臨床心理師車先蕙) 隨著社會進步,體適能的概念應運而生,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必備的一種武器,好讓我們面對快速忙碌高壓的生活挑戰。 人要活得好、活得健康,維持身體與心理功能的健全絕不可少,對成人與孩童而言都是如此!體能好比較不會生病,做什麼事情都不容易累,相對心理抗壓性也會更強。當然,就算心理抗壓性很強,但身體不耐操,做事情也就會半途而廢,不容易成功。 預防寶寶體適能變差 美國學者德莫里(Demori)和同事們於1980~2010年間,針對芝加哥城內8~15歲學童進行的體適能研究發現:30年來,芝加哥城市學童的體適能水準每況愈下,尤其肌耐力程度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他們認為都市化生活型態,經常久坐不動,讓小孩運動量不足,又不願意固定使用室內健身器材來運動,是肌耐力差的主要原因,這個研究結果很值得我們借鏡。台灣地狹人稠,居住空間很小,原本室內活動空間就少,更別談家裡能有專門提供運動的地方。加上許多父母親依賴3C保母,小孩寧願宅在家裡打game,也不願意跟父母親出去踏青。長久下來,整個世代的小孩都有體適能變差的可能性,簡直是國力疲弱。顯見體適能這個問題,相當值得政府和家長的重視與投入。 何謂體適能? 這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名詞,它的真正意涵您可能不完全了解,有些時候,大家把它跟「運動」的概念混淆了。事實上,體適能不是指一般的體力,它是指一個人應付生活要求的能力:有充分的活力執行日常生活功能而不會有勞累感,能應付緊急事件,並充分享受休閒生活。也就是說,體適能是一個人應付各種生活內容所需要的能力。體適能囊括的內容除了「健康體能」以外,還隱含了「身體技能」的內涵,例如:跑、跳、翻滾等運動技能。當然,幼兒體適能的訓練內容,就必須涵蓋這些項目。台灣教育部體育署網站,就有詳細介紹體適能的內容與檢測項目。 對5歲以下的幼兒來說,身體與動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發展項目,此時也是身體與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訓練幼兒用正確的方式活動,運動或遊戲,不僅可以鍛鍊體魄,培養好的體適能,也能讓他們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快樂成長! 一般來說,體適能內容通常包含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身體柔軟度、身體協調性(平衡)等向度。幼兒體適能還有爆發力(速度)、動作敏捷等向度。針對這些項目,我們就可以設計一些動作,來檢測一個人的體適能好不好。幼兒體適能檢測項目有: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單腳佔立、左右反覆側跳、連續併腿跳、一分鐘仰臥起坐等。 ※原文刊載於2016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