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孕期應該拒絕咖啡香嗎?

孕期應該拒絕咖啡香嗎?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夏子雯營養師) 懷孕期間為顧及胎兒,孕媽咪的生活總需要進行相當程度的調整,從食物的選擇到運動習慣的建立,只為了迎接健康的寶寶到來,然而,當喝咖啡的習慣深植於日常生活中,完全捨棄咖啡的香味,讓媽咪感到為難,此時,有技巧的淺酌品嚐,比起痛苦忍受,也許更能讓媽咪保有愉快的好心情。   孕期淺嚐則止 咖啡雖然有許多好處,但也有不少副作用,不但可能引起失眠,過量的咖啡可能還會引起暫時性的頭痛、心跳加速、心律不整、缺水與依賴咖啡因,研究發現,懷孕時飲用過量咖啡,會提高流產與產出低體重嬰兒的機率。懷孕與哺乳期間,短則1年,長則2年以上,完全不喝咖啡,對於孕前即有喝咖啡習慣的孕媽咪來說,十分難捱,但其實綜觀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於孕婦喝咖啡的建議,並非需完全戒斷,而是建議在飲用量上適當調整,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夏子雯營養師建議,懷孕期間若孕媽咪願意完全避開咖啡的飲用,是值得鼓勵的行為,但若希望能酌量攝取,保有好心情,孕媽咪的愉快情緒也對胎兒有正面影響。 避免過量攝取 咖啡因在一般成人體內的代謝時間約為5~7小時,但懷孕期間,在孕婦體內的代謝速度卻會延長2倍,也因此會讓咖啡因更容易透過胎盤影響胎兒,依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對懷孕婦女的建議,孕媽咪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應低於200毫克,若長期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危害。 嚴選咖啡品質 對咖啡有所講究的人,對於咖啡豆的產地、挑選、烘焙與製作方式有著嚴苛的執著,品質不好的咖啡或瑕疵咖啡豆煮出來的咖啡,不但味道較差,內含的赭麴毒素對健康還可能造成威脅,因此,既然懷孕期間必須要對咖啡因的攝取量斤斤計較,建議孕媽咪也能對咖啡的品質多一層挑剔,儘量避免三合一式的即溶咖啡、廉價咖啡與罐裝咖啡,品嚐咖啡也儘量選擇對咖啡製成講究的商家或自己動手煮。 為健康體質打好基礎 想要完美養胎,打造寶寶出生後的健康體質,懷孕期間,媽咪的飲食作息與運動習慣,對於胎兒的生長發育都會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懷孕時除了明白特定習慣(如:喝咖啡)對胎兒的影響外,勤於在三餐飲食中,攝取多元而充足的營養素也極其重要,飲食均衡不但能減少咖啡造成特定營養素流失的影響,還能滿足胎兒身體與腦部健康發展的需求,為寶寶的日後健康與強壯體質打好基礎。 ※原文刊載於2015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換季溫差大 孕媽咪的因應之道

換季溫差大 孕媽咪的因應之道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盧信芬) 溫差大,總讓人難以適應,感到不舒服。對於孕媽咪來說,免疫力、體力等本來就不如孕前來得好,還可能因為溫差大而提高不適程度、甚至生病的機會!因此,該注意什麼,才能讓自己避免受到溫差大所影響呢? 夏季/小心室內外溫差 盧信芬醫師表示,多數人總想著只要進入冷氣房,就能快速消除熱氣,尤其孕媽咪體溫高,夏季幾乎只想待在冷氣房內;然而,若在身體需要散熱時,讓皮膚接觸到低溫,很快就會促使正擴張排汗的毛細孔緊縮、血管從舒張到收縮、血流速度變慢,反而將原先應該排出去的熱給留在體內。 如果時常處在需快速轉換機制的反差,人體很容易會疲於應付,進而讓生理系統逐漸失衡,一旦來不及調適,勢必造成某些症狀,如頭痛、咳嗽、打噴嚏、鼻塞或流鼻水、眼睛疲勞、口乾、手腳冰冷或麻木等;此時,身體正處於免疫力較低之際,加上冷氣房多為密閉空間,早就存在一定的病菌量,反倒讓病菌有了侵襲人體的機會,而最常見的疾病即為感冒。 因應&預防 為了讓孕媽咪適應室內外的溫差,盧信芬醫師表示,「循序漸進」的原則相當重要。例如室外陽光大,最好撐陽傘遮光;若準備到室內,先在稍微陰涼的地方待一下,擦擦汗,佐以使用小方法提升自身的涼爽感(如小扇子),讓身體先適應後,再進入更涼、風更強的冷氣房中。 冬季/關注早晚溫差 冬天雖然寒冷,但白天有陽光,一段時間後所累積的輻射熱,通常中午時分的溫度令人感到溫暖;但隨著太陽下山,再經過晚上數小時,輻射熱早已散去,因此午夜到凌晨,成為最低溫的時刻。 盧信芬醫師表示,就是這樣的溫差狀況,讓許多孕媽咪一大早起床(或晚上下班時)容易感到不適;試想,原本還待在溫暖的被窩(或溫度恆定的公司內、有陽光的室外),一醒來(或離開公司)隨即感受到明顯的低溫,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鼻子過敏、手腳及皮膚發抖;若沒有儘快保暖,血壓不但會升高,還會頭痛、甚至出現心血管症狀,這對於母胎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 因應&預防 為了應付冬天的溫差狀況,盧信芬醫師強調,「保暖」絕對是關鍵。她特別歸納幾點預防建議,希望能幫助孕媽咪減少面臨溫差所造成的問題。 1)一大早起床及外出時帶口罩,避免口鼻馬上接觸冷空氣,減少過敏反應(如打噴嚏、流鼻水等)的發生。 2)早上醒來,慢慢側身起身,接著可適度活動身體,使其維持在暖和的狀態。 3)洋蔥式穿著,隨著體感溫度的冷熱來增減衣物,讓自身保持舒適。 ※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讓嬰幼兒遠離5大常見事故傷害

讓嬰幼兒遠離5大常見事故傷害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 過去平均每天約有4.6位孩子因事故而死亡,經由政府機關以及民間團體的宣導,目前的比例已降到0.8。但生命如此脆弱,略疏忽就可能發生事故,周圍環境也潛藏著許多會令寶寶受傷的危險因子,如何為寶寶把關,讓他們遠離事故傷害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嬰幼兒常見的事故傷害類型 1)窒息 根據報章媒體的調查數據,1歲以下嬰幼兒,非疾病原因所造成最嚴重的問題是溢奶窒息,因溢奶而發生的事故約占總體傷害比率的6成。寶寶喝完奶之後,一定要先拍嗝至少15分鐘,喝完奶後的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最容易溢奶,這段時間都不要離開寶寶。選購嬰兒床時,挑選可移動的款式,儘量讓寶寶在照顧者的視線內,以便事故發生時可以立即處理。 2)跌摔傷 大部分成人的身材比例是八頭身,而孩子的頭部卻占全身的1/4,重心不穩容易跌倒。家長並非要控制孩子不跌倒,而是儘量營造安全的環境,讓寶寶跌倒時不至於造成重大傷害。家長必須蹲下來從孩子角度出發,才能發現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危險。例如:低矮的茶几只會撞到大人的大腿,卻會撞到孩子的眼睛、頭部,建議家長做好周圍的防護措施。如在沙發周圍鋪上軟墊,桌椅、牆角等尖銳處設置防撞條等。 3)燒燙傷 目前已有正確觀念要將危險物品放置在高處,如熱水瓶、烤箱、開飲機等。然而,3C產品崛起後,家裡充斥著手機、平板的電源線,最近急診室常收到的嬰幼兒燒燙傷案例,就是父母未將行動裝置的電源線拔掉,被孩子拿來含在嘴巴裡,造成口腔嚴重燒灼傷。居家電器的電源線也不能疏忽,觸電和拉扯飲水機等電器電線而產生的事故也不少,許多人為了美觀而鋪上桌巾,卻因孩子貪玩將桌巾扯下來,使得桌上的熱水瓶掉落而發生事故。林月琴執行長提醒家長,電線一定要放在家具後方,或釘在牆壁上,行動電話充完電即將插頭拔走,多一個動作雖然麻煩,卻能避免孩子遭受重大傷害。 4)誤食 林月琴執行長提到,台灣家長在餵孩子吃藥時常哄騙孩子這是「吃糖果」,造成孩子對於藥品的認知錯誤,日後發生誤食的機率增加。建議爸爸媽媽直接表明這是「吃藥」,不要讓孩子誤會。若是要將清潔劑以另外的空瓶放置,一定要將瓶身外包裝拆掉,並且寫上內容物,再放置高處。因為人們對於未知的事物會感到不安,看到沒有外包裝的空瓶會產生不確定性,大大降低誤用的機率。 ※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手爸爸也有憂鬱症?

新手爸爸也有憂鬱症?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松德精神科診所林耿立醫師) 對於新手爸爸而言,角色轉換、新生兒的降臨、媽媽在孕期產後的照護等都是無形的壓力,有不少爸爸在寶寶出生後都有相同的困擾,我們在關注孕媽咪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爸爸的身心健康。 什麼是新手爸爸產後憂鬱症? 松德精神科診所林耿立醫師表示,產後憂鬱症通常都是出現在媽媽身上,在醫學上並沒有真正的名詞叫「男性產後憂鬱症」。但在臨床案例中,觀察到有些爸爸在媽媽生產後,也會出現憂鬱或是焦慮的心理。女性在孕期產後有荷爾蒙變化的生理因素,會導致情緒不穩,而男性雖然少有這方面的問題,但也會表現出煩躁、焦躁不安、失眠、易怒等情緒反應。 林耿立醫師提到,孕育寶寶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對於新手爸爸來說,他們在第一次遇到媽媽孕吐、頭暈等狀況時,因為沒有相關經驗,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以及照顧妻子和寶寶,身心也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如果媽媽在孕期越表現出不舒服與焦慮的情緒,也會連帶影響到其他人,有些爸爸在媽媽孕吐時會跟著噁心想吐,甚至同樣出現孕期不適的症狀。而媽媽對於孕期與生產的不安、家庭分工協調不佳、與長輩對進補、照護的看法不同,或有嚴重的衝突等,也可能讓爸爸在產前就出現焦慮、憂鬱的情況。 如何預防新手爸爸憂鬱症 預防重於治療,林耿立醫師建議,新手爸爸在寶寶出生前,若有焦慮、煩躁等情形,可以尋求專家協助。如果真的羞於開口,至少買一本關於懷孕、生產的書,或是請教有經驗的爸爸。國外都會有爸爸分享會等親子團體,但目前國內還是會有「大男人」的傾向,爸爸們除了工作忙碌外,也不太願意進行圍成一圈,互相分享帶小孩、照顧妻子之類的活動。 爸爸憂鬱症對媽媽的傷害非常大,新手媽媽同時要面對非常多事情,包括生理上的變化、多一個寶寶要照顧,職業婦女還要面對工作壓力。夫妻雙方應該討論協調如何分工合作,也要好好利用政府給予的補助及陪產假、育嬰假,讓爸爸履行義務。 面對爸爸憂鬱症,媽咪該如何做 憂鬱症本身不是傳染病,但周遭的人都會受影響,因此,也能以傳染病的模式視之。如果是輕微的症狀,媽媽可以讓爸爸轉移重心,列清單請他幫忙做一些事情,如把擠好的母奶放到冰箱、幫媽媽提東西、買東西、做家事等,相當於照顧媽媽,而不是嬰兒。 如果症狀太嚴重,例如不斷焦慮詢問有關寶寶的事,無法實質幫忙,卻又不斷詢問,會帶給媽媽非常大的壓力。此時可先將爸爸與寶寶隔離,讓媽媽處理,不要再給媽媽壓力。 ※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媽咪護眼大作戰

孕媽咪護眼大作戰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天主教耕莘醫院眼科醫師楊熹明) 眼睛是靈魂之窗,3C產品崛起後,人們用眼的時間更長,傷害也更大。許多媽媽在懷孕前都有近視的困擾,懷孕後視力似乎變得更模糊,眼睛的組織構造也會出現變化,甚至有許多不適症狀,孕媽咪的眼睛保健疏忽不得。 孕媽咪該如何養護眼睛? 要預防孕期視力退化所衍生出的問題,減輕懷孕的不適症狀,必須做好眼睛保健。除了不要熬夜,也不要用眼過度,長時間使用眼睛如閱讀、打電腦、滑手機等,每30至40分鐘必須休息10分鐘,讓眼睛適度休息。由於孕期荷爾蒙波動,眼淚的成分改變,品質與分泌量皆下降,分泌物也會變多,造成眼睛有黏膩乾澀的感覺。孕媽咪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冷氣房等乾冷的環境,可在室內噴一點蒸氣,增加空氣濕潤度,也可以使用人工淚液保持眼睛濕潤。 護眼操 坊間流傳的護眼操旨在讓視線離開久視的目標,達到放鬆休息的目的,是否有醫療效果仍待考證。楊熹明醫師建議,進行護眼操時,避免直接壓迫眼球以及快速轉動眼球,以免造成眼睛的壓力。眼睛酸澀時多眨眼,促進淚液分泌,也可以熱敷改善。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媽咪也要注意控制血糖及血壓,以免影響視力。 鮮豔食材保健法 與其額外補充營養保健品,不如從日常生活攝取天然營養素,蔬果內含的天然色素具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攝取多樣化的鮮豔蔬果可補充各類營養素,有助於視力保健。鮮豔蔬果如金黃色的胡蘿蔔、枸杞有葉黃素,可防止眼睛黃斑部病變。紅色蔬果如紅肉西瓜、番茄、紅葡萄柚等含有豐富的茄紅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茄子、藍莓、蔓越莓、葡萄等紫藍色蔬果中的花青素,其抗氧化能力約為維他命E的50倍,能夠維持良好視力,有效對抗紫外線。 眼睛防曬不可少 皮膚防曬的觀念普及,各式防曬商品琳瑯滿目,任君挑選,但其實脆弱的眼睛也需要防曬。長期過度受到強光照射會導致白內障,短期暴露於強烈紫外線下也會使角膜表皮細胞受損。眼睛防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配戴墨鏡,但鏡片顏色不代表防曬程度,應到合格店家選購有「抗UV400」標誌的墨鏡,以大面積、包覆式的設計為佳,戴帽子、撐傘可增加紫外線防禦力。夏日正午陽光強烈時,儘量避免戶外活動,減少紫外線的刺激。 ※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容易發生肩難產的10大高危險族群

容易發生肩難產的10大高危險族群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弘治) 在產檯上會發生的狀況很多,即使現代醫療技術精良,還是有很多無法事前預測的產科急症,而肩難產就是醫師可能會面臨的重大挑戰。目前為止,肩難產的風險很難在產前預測出來,如果生產時發生肩難產,胎兒可能骨折,嚴重者會造成臂神經叢損傷,甚至缺氧死亡。 肩難產的徵兆 由於肩難產是屬於主觀判斷,當胎頭伸出來,但因為肩膀卡住,又縮回去,就像烏龜一樣,因而稱為「Turtle Sign」,就會判定為肩難產。而醫師接生時需要將寶寶外迴轉,使其臉朝下配合媽媽骨盆曲線,當寶寶外迴轉後卻無法娩出,也是肩難產的徵兆。胎兒當時尚未能用肺呼吸,仍依賴臍帶,當胎頭縮回去時並不會被悶住,但若是在母體內太久,臍帶被壓住,會導致缺血缺氧而死亡,或發生病變。 容易發生肩難產的高危險族群 1)巨嬰症 統計資料顯示,肩難產案例最常見的是巨嬰症,胎兒若預測體重超過4,500公克,就是高危險因子,發生肩難產的機率約15%。但4,000公克以下的寶寶也有發生肩難產的案例,因此,徐弘治醫師認為,不一定胎兒過大就會出現肩難產,也不一定胎兒小就能順利生產,有50%的肩難產胎兒出生體重小於4,000公克,這只是發生機率與比例問題。 2)高齡初產婦 35歲以上的產婦因為肌肉組織彈性較差,加上營養狀況良好,生下巨嬰的機率高,也容易造成肩難產。 3)前胎是巨嬰 曾經生過巨嬰寶寶,之後再產下巨嬰寶寶的機率較大。但有時是父母身材都高壯,造成寶寶過大。 4)糖尿病 孕婦本身有糖尿病或是妊娠糖尿病,若是血糖控制不佳,胎兒過大,肩難產的機率會增加。 5)胖媽媽 若是產婦BMI值大於25kg/m2,由於脂肪較厚,胎兒較大,容易造成肩難產。 6)第二產程延遲 經產婦平均分娩時間大約1小時,初產婦約2小時,但現在營養豐富,胎兒普遍較大,因此可能延長產程,造成第二產程延遲,需要藉由產鉗或真空吸引處理,可能會發生肩難產。 7)經產婦生育多次 生育過多次的媽媽,寶寶可能會越生越大。 8)過期懷孕 超過預產期,懷孕達42週的孕媽咪,肩難產的機率會增加到30%。 9)男嬰 一般而言,男嬰體重比女嬰重,體重超過4,500公克的機率較高,因此,懷男寶寶的媽咪風險也較大。 10)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過多 孕期體重增加過多,除了媽媽產後瘦身不易,也容易養出過大的胎兒。 ※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遠離孕期頭痛10妙招

遠離孕期頭痛10妙招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  孕期頭痛是許多媽咪的痛楚,每當頭痛起來,擔心吃藥會影響到腹中胎兒,痛苦只能自己承擔,為了逃離頭痛的魔掌,專業醫師將教導孕媽咪減緩孕期頭痛的好方法。 1)補充咖啡因 咖啡因對於頭痛有止痛的效果,也能夠刺激自主與交感神經,讓人有提神、舒緩緊繃神經的作用,因此不想吃藥的孕媽咪,當頭痛時可以喝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一般建議孕媽咪一天最多不能攝取超過2杯咖啡,每杯容量約150c.c.至250c.c.為原則,或以攝取不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為主,對胎兒的影響都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2)飲食規律 血糖太低時可能會導致頭痛,所以定時定量的三餐規律飲食,對於孕媽咪來說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因為事情繁忙而耽擱;另外,避免食用經過統計證實容易誘發頭痛的食物,例如巧克力、柑橘類、紅酒等,但每個人的情況不一,孕媽咪仍然可自行調適。 3)睡眠規律 孕媽咪過於疲勞會引發頭痛,因此儘量讓自己維持8小時的睡眠時間,若突然感到頭痛或頭暈時,可以找安靜、陰暗、涼爽的環境小憩,趁著躺下來休息的期間,慢慢使頭痛的感覺過去,若仍然無法緩解,則可以即時諮詢醫師。 4)適度運動 孕媽咪可以適度運動,若是懷孕過程穩定,身體狀況允許時,可以快走半小時來放鬆肢體,尤其推薦可做孕婦瑜伽,幫助提升孕媽咪身體平衡及血液循環,減緩壓力導致的不適。 5)舒緩按摩 當出現偏頭痛症狀時,讓自己待在舒服的環境中,喝杯溫開水,輕輕揉捏按摩太陽穴或背部,抑或是慢慢轉動頭部和肩膀,接著再按摩頭部及聳肩來放鬆身心,但必須注意按摩的力道不要過大,以免因疼痛而導致不舒服。 6)冰敷‧熱敷 冰敷可使人對於痛覺沒那麼敏感,所以可以將冰敷墊使用毛巾包裹後,放在太陽穴及肩頸部來回冰敷,就能夠緩解頭昏腦脹的情形;熱敷對於緊縮性頭痛很有效,若肩頸壓力過大也很容易造成頭痛,因此可以找條熱毛巾,放在肩頸的部位熱敷,能夠幫助緩解頭痛,還能放鬆頸部及肩部肌肉。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

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樂寶兒婦幼健康聯盟護理主任薛惠珍)  寶寶不吃,通常是媽媽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深怕孩子缺乏某些營養素長不高、長不壯,其實,只要是非病理性的厭奶行為,通常都是暫時性的生理反應,原因可能與寶寶注意力被轉移或環境有關,建議媽媽先不急著擔心,並改以嘗試用調整環境或改變餵食習慣的方法來因應這個過渡時期。 1)單純的飲食環境 建議媽咪可以從寶寶出生後,讓他習慣在固定的位置安靜喝奶,避免多餘干擾,一方面有利於減少寶寶分心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可以培養他定點飲食的好習慣,以避免日後若開始學習吃飯,發生需追著寶寶餵食的情況。 2)順勢添加或變化副食品 寶寶4~6個月或約1歲時,剛好都是面臨轉換食物的階段(從流質食物到半流質食物、從半流質食物到固體食物),此時建議媽咪可以順勢為寶寶添加副食品或在副食品的變化上,給予更多的菜色選擇,以引起寶寶的食欲。 3)少量多餐 在寶寶年紀還小時,讓寶寶喜歡吃飯、樂於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因為孩子不吃而對他發脾氣,讓他對飲食情境有不愉快的體驗或聯想,以後可能會讓他對吃飯這件事心生抗拒,因此,當孩子不吃時,家長須避免強迫或高壓餵食,改採少量多餐的方式,反而較容易提高寶寶的接受度。 4)愉快的用餐氣氛 若媽媽在餵食時,情緒常常處於低氣壓,寶寶就會覺得喝ㄋㄟㄋㄟ或吃飯不好玩,因而排斥這樣的餵食,建議家長在餵寶寶喝奶或吃飯時,用心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讓孩子在好心情的影響下,對食物有比較多的接納。 5)更換不同的奶嘴 當寶寶越來越大時,原本小圓孔的奶嘴孔,可能因為流速太慢讓寶寶不耐煩、不願多吸,此時媽咪可嘗試替換十字孔的奶嘴,不但孔徑較大,也比較能配合寶寶不同的吸吮節奏。 6)為寶寶按摩 按摩對嬰兒有許多的好處,不但能提供安撫,還能藉由觸覺刺激,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寶寶若因為長牙出現厭食行為,媽媽可以為他進行口腔按摩,以紗布巾溫柔按摩牙床或以乾淨雙手輕輕按壓口腔外部,可以舒緩孩子長牙的不適;腹部的按摩,也可以幫助食物的順利消化,讓寶寶較明顯因為感覺飢餓而更願意進食。 7)把握半睡半醒時間 吸吮能力是嬰兒與生俱來的能力,當寶寶出現厭食行為時,建議父母可以把握在孩子半睡半醒的時間餵食,寶寶比較不會有太多的抗拒。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了解B型肝炎 減少對母胎的影響

了解B型肝炎 減少對母胎的影響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許淳森) 檢測/追蹤/治療/防範 B型肝炎,是台灣地區的流行疾病之一。平日只要照顧得宜,一般人都能和B肝和平共存;然而,對於孕媽咪和胎兒來說,只要一有不慎,B肝卻可能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若能了解B肝可能造成的影響,定期追蹤與防範,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認識B型肝炎 B型肝炎,是由於人體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導致肝臟細胞發炎、損傷的肝臟疾病。在亞洲地區,B肝可說是嬰幼兒時期容易被感染的疾病之一;且受感染者的年齡愈小,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的機率可能愈高。 感染途徑 雖然B肝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力,但主要是透過血液、黏膜、體液、分泌物、唾液(若口腔內有傷口而接觸到)等進入體內而感染;因此,共用針頭或注射器、針灸、共用牙刷或刮鬍刀、穿耳洞、紋眉、刺青、性行為等,都是可能的感染途徑。對於B肝帶原的孕媽咪來說,則可能透過「垂直感染」的方式,直接將B肝傳染給新生兒。 相關檢查 主要可透過抽血檢驗,得知是否為B肝帶原者。抽血後送至實驗室檢驗,以了解血液中關於B肝的三種血清反應(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核心抗體HBcAb),進一步確認是否為B肝帶原者。 B型肝炎對母胎的影響 一旦孕媽咪為B肝帶原者,更需要時時留意自身的肝功能狀況。許淳森醫師表示,若症狀惡化,勢必對母體和胎兒造成極大的影響。 孕婦 相關資料指出,懷孕期間,孕媽咪體內的荷爾蒙分泌變化,將可能抑制B肝病毒的活躍性,減少發病的機率;對此,許淳森醫師表示確實有此說法,但他也說「實際上,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資訊可以完全證實此狀況」;且只要B肝帶原者的狀態穩定、無任何症狀,懷孕後,B肝並不會對母體產生太大影響。 許淳森醫師說明,若B肝帶原的孕媽咪體內產生發炎反應,依據個人不同狀況,除了身體的不適外,甚至可能產生一連串的產科併發症:子宮早期收縮、破水、早產等,嚴重影響孕程的穩定性。 胎兒 如果B肝帶原孕媽咪的病況不佳(甚至有肝硬化的情形),勢必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如無法好好從母體吸收營養,進而發育不良、生長遲滯,而有胎兒過小的狀況,可能早產、最嚴重者可能胎死腹中。此外,胎兒還可能在未出生前,就已經受母體垂直感染而罹患B肝。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腸病毒又出沒!成人幼兒當心注意

腸病毒又出沒!成人幼兒當心注意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詹弘毅) 季節已入秋,而這段換季期間正是腸病毒流行的尖峰時刻,且隨著幼兒園開學,爸爸媽媽也不得不開始擔憂,若寶寶不小心在學校被感染了怎麼辦?因此,平時應先了解腸病毒特性及傳染途徑,並教導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實達到預防效果。 腸病毒特性 腸病毒是一種微小的RNA病毒,目前共有67型,大致可分為29種克沙奇病毒(包含23種A型與6種B型)、31種伊柯病毒、3種小兒麻痺病毒及腸病毒68至71型,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在台灣已絕跡。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詹弘毅表示,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若在攝氏4度以下的環境,甚至可存活至數週,如果將腸病毒患者使用過的用品或食品冷凍數月,解凍後也具有傳染力,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嬰幼兒一旦被腸病毒感染,就常會出現典型的泡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症狀,所以腸病毒也常被稱為「手足口病」。 他指出:「腸病毒最喜歡溫暖氣候,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其實一年四季都會出現病例,但主要的傳染高峰期仍為每年的4月~9月,不只嬰幼兒,就連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差別在於成人的發病率不如幼兒高,縱使罹患腸病毒,症狀可能輕微僅類似感冒,有時反而更容易忽略,進而成為幼兒之間的感染媒介。」 傳染途徑 腸病毒主要透過飛沫、糞口及接觸分泌物造成傳染,如果寶寶碰到腸病毒病患的水泡、口水、糞便或食用過的食物,甚至在打噴嚏或咳嗽時,吸入空氣中漂浮的腸病毒,都會受到感染。詹弘毅醫師表示,寶寶康復之後,口腔皮質及糞便的分泌物,還是會持續排出病毒,口腔排出的病毒可持續1週,糞便排出的則會長達至6~8週,雖然傳染力不會這麼強,但還是要多加小心。 如何預防 酒精之所以能夠殺死病毒,是因為酒精可以溶解病毒的「脂質外套膜」,但腸病毒的特性為沒有外套膜,所以普通的乾洗手乳液、酒精及碘酒其實對預防腸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詹弘毅醫師指出,爸爸媽媽在處理病童的口鼻分泌物及排泄物之後,都要以肥皂搓洗雙手,指縫之間也要勤加注意清潔,針對2、3歲以上的寶寶,還可訓練他們養成戴口罩的良好習慣,並使用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家具與玩具。「漂白水濃度應以500ppm(0.05%)為標準,家長可準備5%濃度的漂白水約20c.c.,加入2公升的水即完成,如果家中已有病童,漂白水濃度可增加一倍(20c.c的漂白水約加入1公升的水)。此外,腸病毒較怕高溫,在攝氏50度以上的環境就會被消滅,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將寶寶穿過的衣服曬乾、烘乾,或適時帶著寶寶到戶外曬太陽,讓腸病毒漸漸失去活性。」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