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妊娠高血壓

妊娠高血壓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妊娠高血壓是孕期當中難以預測且風險高的疾病。若血壓超過標準,就必須加以控制,才能確保胎兒及孕媽咪的健康,因此,進一步認識妊娠高血壓,有助於日後的判斷及治療。關於妊娠高血壓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醫師表示,妊娠高血壓是指孕媽咪本來沒有高血壓的病史,但懷孕滿20週後,檢查發現有高血壓的症狀,才能定義為妊娠高血壓。如果孕媽咪本身就有相關病史,懷孕期間出現的高血壓症狀,就並非妊娠高血壓。若在懷孕20週前有高血壓症狀,則可能孕媽咪本身就是高血壓患者,只是先前沒有被診斷出來。測量數值懷孕20週後,在例行的產檢中會有測量血壓值的項目,而檢測妊娠高血壓需測量兩次,每次間隔約4至6小時,若兩次檢測的收縮壓都大於140mmHg、舒張壓大於90mmHg,就是所謂的妊娠高血壓。引發原因及症狀根據醫學報告及文獻上,引發妊娠高血壓的確切原因尚未明朗,但有一定的發生比例,且對於孕媽咪及胎兒來說,妊娠高血壓的潛在危險性高,所以不能忽視。妊娠高血壓患者不一定會有徵兆,有些會因高血壓而出現頭暈、頭痛現象,部分患者則沒有任何症狀,可能只有懷孕上的不適感。預防及治療方法因為妊娠高血壓不容易預測,所以也很難預防其發生,若已知患有妊娠高血壓,就必須防止其惡化,醫師也會依照患者的症狀,給予相對應的治療,以保孕媽咪及胎兒健康。預防1)生活作息/不只是妊娠高血壓患者,所有孕媽咪都該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儘量早睡早起,睡得飽才更有力氣養胎。若是職業孕媽咪,在工作空檔就把握時間多休息,避免做粗重的工作或搬過重的物品,減少執行令生活緊張的事情,因為緊張及粗重的工作,都有讓血壓升高的可能。2)注意保暖/由於高血壓患者最怕的就是血管異常收縮,而天氣冷、氣溫低也會增加血管收縮,或冷熱變化大時也會影響血管收縮,進一步增加高血壓的情況。所以天冷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體感溫度過低,增加血管收縮。治療診斷出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媽咪,不需要太過驚慌,通常只要照著醫囑調整生活模式,按時服用正確藥物就能控制血壓,要特別注意不可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降血壓藥物,或未經醫師同意就自行停藥。只要依照醫師建議,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並按時用藥,就能安全度過孕程,並產出健康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5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認識胎兒頸部透明帶

認識胎兒頸部透明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產科主任洪泰和)何謂「頸部透明帶」?利用高解析度的超音波來檢查胎兒頸部透明帶厚度,以確認胎兒是否具備染色體或構造異常等疑慮,進而接受更進一步的評估,正是這個產檢項目的宗旨。頸部透明帶的測量部位,為胎兒頸椎表皮與表皮底下軟組織的間隙,之所以會發展這樣的篩檢方式,是因為藉由以往的臨床經驗中逐漸得知,染色體與器官構造異常的胎兒,頸部透明帶似乎皆有變厚的傾向,例如唐氏症、透纳氏症候群、先天性心臟病等,這些疾病往往合併胎兒膠原組織組成改變,或淋巴及心血管循環出現異常,進而導致頸部透明帶變得較厚;因此,醫界便開始利用這個現象來回推檢測,觀察頸部透明帶較厚的胎兒是否有較高機率發生異狀,才會演變為現今的胎兒頸部透明帶篩檢。檢查週數及偵測率頸部透明帶的檢查週數為懷孕第11週~第13週又6天之間,有些準媽媽可能會以月經週期來推算懷孕週數,但如果忘了最後一次的月經日期或平常月經不規則的孕婦,醫師會利用超音波來測量胎兒的頭臀徑(頭到臀部的長度,也就是胎兒坐姿高度),若頭臀徑介於36~84公厘之間,也達到適合檢查頸部透明帶的標準。不過,不建議僅依靠頸部透明帶的測量結果來做為染色體是否異常的依據,因為單看此篩檢結果,而未結合血清檢查,準確度只有六成左右,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因此,現在婦產科醫學界認為,應將頸部透明帶檢查視為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的一部分,其他相關檢查還包括抽血檢驗 β-hCG(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與PAPP-A(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同時配合孕婦的年齡、種族等條件,將這些數值綜合之後,用電腦軟體計算胎兒出現染色體異常的機率或高或低,才是最為恰當的篩檢方式。檢查注意事項檢查胎兒頸部透明帶之前,除了先確定懷孕週數之外,還須將膀胱內的小便排空,以免影響篩檢結果,其餘則沒有嚴格限制,也不必刻意空腹。不過,頸部透明帶的檢查時間會根據胎兒姿勢而有所變化,若胎兒姿勢恰巧可讓超音波順利照到重點部位,大概10多分鐘就可完成;但如果姿勢不好,很有可能會檢查30分鐘到1小時,準媽媽甚至需要適時下床走動或擇日安排時間重新執行。至於各家醫療院所的檢查費用不一,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約介於新台幣2,000~2,400元之間,若僅檢查頸部透明帶,費用則為新台幣1,000~1,400元左右不等;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市政府針對孕婦特別提供免費的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出示相關證件後,就不需支付這筆篩檢費用。• 原文刊載於201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難以啟齒的孕期便祕和痔瘡

難以啟齒的孕期便祕和痔瘡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科產科主任兼產房、病房主任王樂明醫師 參考資料/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衛教天地資訊 )孕期便祕原因懷孕期間,孕媽咪的身體為了穩定子宮內膜,使受精卵著床更好,會自動調整體內黃體素荷爾蒙分泌,黃體素濃度與未懷孕的女性相較之下,會增加許多。黃體素雖有安胎、保護子宮內膜、利尿和降血壓的功效,但會使腸胃道蠕動速度變慢,促使孕媽咪噁心想吐的感受,增加大腸對水分的吸收,糞便變硬難解便;且在懷孕後期子宮會會越來越大,而子宮和腸胃道中間沒有間隔,重量增加會直接壓迫在腸胃道上,使大腸及直腸無法有規律地運作,血液循環不良及蠕動減弱,讓排便的功能降低,造成「壓迫性便祕」,導致孕婦比一般人還要容易便祕。另外,有些孕媽咪發生便祕的原因則是睡眠、飲食習慣不良、擔心排便影響胎兒、精神壓力及運動量不足等原因,或是孕媽咪本身就屬於容易便祕的體質。尤其是偏食的飲食習慣,對於孕期腸胃道消化吸收及便祕的影響最大,若懷孕期間攝取過多肉類食物,水分及纖維質攝取量不足,都會造成孕媽咪便祕,加上若是輕忽便祕的嚴重性,更可能因為飲食失調而變成惡性循環,導致長期便祕、痔瘡或腹部脹痛。改善便祕好方法孕媽咪若在孕期已有便祕情況,又擔心會影響腹中胎兒,建議可遵循以下方法來改善孕期便祕。‧規律運動散步:建議孕婦多運動、多散步走路,例如每天固定步行20分鐘以上,規律且適度的運動可以讓腸胃道蠕動變好。‧維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影響新陳代謝,若長期熬夜或作息不正常,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保持心情愉悅:若孕媽咪時常心情緊張及有壓力,自然會影響生活節奏,緊張會讓腎上腺素上升使腸胃蠕動變慢,因此應該多聽聽音樂、出去呼吸新鮮空氣,讓自己放鬆及保持心情愉快。孕期痔瘡原因痔瘡與便祕並無絕對的關係,但卻和懷孕密切相關,若懷孕前就有痔瘡,可能會使情況更為嚴重,許多孕婦可能因為子宮變大,讓直腸和肛門受到壓迫使下肢靜脈無法回流而發生痔瘡,如同水閥被擋住,後面的水無法前進;或因排便用力、時間太久,使血液直接從動脈衝到靜脈,讓肛門週遭靜脈叢靜脈曲張及充血腫脹,形成痔瘡;孕期飲食及排便習慣不良,使糞便水分不足、過硬就會容易有痔瘡;不過,懷孕期間的痔瘡多半都屬於暫時性痔瘡,不建議動手術處理,等到生產完畢,觀察約3個月至半年,若有慢慢地逐漸變小,代表血液流速慢慢恢復正常,就不用動手術,所以只要不是太嚴重的痔瘡,都不需要過於緊張。改善痔瘡好方法若想改善痔瘡,可以先從改善便祕開始,因為便祕是導致痔瘡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先嘗試上述提及改善便祕的方法,多運動、多吃蔬果和高纖維食物、多喝水,少油膩、少辛辣、少刺激性的食物等,適時補充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建議能遵循以下做法來改善痔瘡。‧勿久站久坐:上班上課時常一忙就坐著不動好幾個小時,但每小時應該至少起身活動5分鐘,不要久站、久坐,要常常變換體位,才能避免痔瘡。‧注意肛門清潔:排便完後,要將肛門清洗乾淨,做好局部清潔才可以避免感染。‧控制體重:體重過重的人由於下肢承受較大的壓力,容易有靜脈曲張及痔瘡,因此要控制好體重來減輕下肢負擔。• 原文刊載於201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哭鬧的元凶-嬰兒腸絞痛

寶寶哭鬧的元凶-嬰兒腸絞痛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引起嬰兒腸絞痛的三大元兇當寶寶因不明原因大哭時,不只孩子身心理不舒服,就連爸爸媽媽也不知所措,雖然有些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會告訴爸媽:「等孩子哭完就沒事了,他可能只是想撒嬌。」不過,專業小兒科醫師提醒,事出必有因,寶寶大哭時或許是發出身體不舒服的警訊,這些警訊都有賴於父母及時注意,才有辦法儘早治療。1) 乳糖不耐症造成嬰兒腸絞痛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遺傳自父母的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的起因為消化系統內缺乏水解乳糖所需的乳糖酶,導致人體無法有效消化攝取的乳糖,一旦食用了含乳糖的母乳或相關食品,就會產生不良反應(例如腹脹、腹瀉等),也使寶寶的腸子蠕動異常,引起哭鬧不安。曾有研究顯示,亞洲地區約有七成的人口罹患乳糖不耐症,其中只有二成五的人會出現臨床症狀,而發生嬰幼兒腸絞痛的個案當中,就有八成寶寶罹患乳糖不耐症。此外,針對某些因特殊原因而無法順利喝到母乳的腸絞痛寶寶,只要換成無乳糖配方的奶粉,將近一半的腸絞痛嬰幼兒能改善症狀。2)牛奶蛋白過敏有些爸媽可能曾發現,寶寶平時只喝母乳,卻出現不明的血便。劉明發醫師表示,這種狀況稱為「母乳寶寶過敏性直腸炎」,這是一種由母乳蛋白過敏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有0.5%至1%,起因可能是由於媽咪平日飲食中的蛋白質進入母乳後所導致,顧名思義,關鍵食物為牛奶等易引發過敏的相關製品(因特殊原因而喝配方奶的寶寶也有同樣情形,比例可高達5%~25%)。這些寶寶平時不會出現其他症狀,但當喝下母乳(或配方奶)之後,便較容易哭鬧,且排泄次數增加,並出現血便或黏液便;症狀由輕至重也有不同表現,較輕微的症狀為腸絞痛、腹脹及哭鬧,較嚴重的表現方式則為血便。為改善此現象,哺餵母乳的媽媽可以進行適度飲食控制,方法為每天攝取的奶製品或蛋白類飲品少於500c.c.,若媽咪本身對其他食物也會產生過敏反應,例如甲殼類(蝦子、螃蟹、蛤蠣、牡蠣等)、花生、巧克力、芒果、草莓、奇異果等容易致敏的食材,都須減少食用量,但不應完全避免食用,以免營養攝取不均;經相關研究證實,有五成至八成的寶寶都能因此改善症狀。3)孕婦生活環境與性格此因素或許和嬰幼兒腸絞痛無直接關聯,但臨床上曾有性格較焦慮的孕婦照了超音波後,發現腹中胎兒經常哭泣,當寶寶出生後,便需要父母多花時間加以安撫。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媽咪的生活環境、家庭原因、情緒等會成為嬰兒腸絞痛的關鍵因素之一,且媽咪如果經常散發緊張的情緒,可能也會影響寶寶,使寶寶的腸胃蠕動變慢,造成食物吸收不良。• 原文刊載於201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哺乳零禁忌‧母奶育兒好簡單

哺乳零禁忌‧母奶育兒好簡單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暨資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黃資裡)懷胎十月是個偉大而不輕鬆的任務,為了顧全胎兒,媽媽有時寧願忌口也不願承擔任何風險,但產後終於放鬆的身心,卻因為想給寶寶最好的母乳而又有所顧忌,事實上,許多常見的母奶禁忌多來自於媽媽過於求好心切所造成的誤解,相較於辛苦為自己設下許多限制而餵母奶餵得不開心的媽媽,順應自然、輕鬆哺餵才能讓母乳哺育經驗更順利美好。海鮮類酌量享用過敏的發生原因不勝枚舉,探究寶寶過敏的原因,有時並不是來自於媽媽攝取的食物,更多的可能反而是來自於環境,因此若要完全從食物上隔絕過敏原,勢必會造成媽媽飲食上的諸多限制,且是否一定會造成過敏也沒有定論,因此,建議媽媽與其避免吃某樣食物,不如多方攝取各種不同種類的食物,而避免單一食物的過量攝取,遇到蝦蟹類食物,如果媽媽仍不放心,那就少量的吃一些以滿足口欲,若真有擔心,也可捨棄可能含有較高致敏源的蝦頭與蟹膏及干貝。含咖啡因飲料只要咖啡因總量一天不超過750毫克即可,但因為750毫克是平均建議的最大耐受量,即便是未懷孕、未哺乳的媽媽都不建議每日有如此大量的攝取,因此,在明瞭可以安心飲用的情況下,適量攝取,以淺嚐的心態,慢慢飲用是最建議的做法。酒類或含米酒湯品以媽媽的體重來計算,酒精的飲用應每天每公斤不超過1g(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建議不超過0.5g),若過量飲用酒類飲品,確實有可能會減少媽媽的噴乳反射、影響泌乳,也可能影響寶寶的中樞神經,因此,哺乳媽咪攝取酒類建議應保守在安全範圍內,只要把握原則,哺乳媽媽不但可酌量食用含米酒的料理,若有飲用紅酒的習慣,每日一小杯(不超過100c.c.)也不會危及寶寶。燙染頭髮選擇合格有經驗的美髮師,並選用較接近天然成分且味道較淡的產品,燙染前,要告知美髮師目前在哺乳,上藥劑時儘量避開頭皮,若頭皮有傷口,也應暫緩燙染計畫,此外,自行染髮較容易因為技術不純熟讓染劑輕易接觸頭皮,因此較不建議。間隔餵奶順利泌乳與發奶,心情的愉快無法取代食物的效果,因此,無論是飲食或美容,建議媽媽在考量寶寶的同時也要關心自己的需求,採取少量攝取、不委屈自己又可讓自己安心的方法實踐母乳哺育生活,才能讓哺乳經驗更愉快,若媽媽仍對某些行為有所顧忌,建議可以間隔餵奶的方式來讓自己安心,例如:燙染頭髮後,隨後的一餐先擠出捨棄,待下一餐再繼續哺餵寶寶,重點在於媽媽覺得安心即可。• 原文刊載於201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副食品適時吃‧好處多

寶寶副食品適時吃‧好處多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李政翰 )目的‧兼顧營養與發展為何要讓寶寶吃副食品?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李政翰指出,「讓孩子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避免日後造成偏食。當寶寶在6個月大以後,母乳營養已不能滿足寶寶成長速度加快的需求,因此,需要以副食品提供多元化的營養,除了熱量、蛋白質外,還有鋅、銅、鐵等礦物質,也是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素,以鐵質為例,寶寶6個月左右本身的鐵存量不夠,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開始需要額外補充鐵」。方法‧以湯匙餵食既然副食品是銜接奶類與成人食物的過渡飲食,進食方式也不再如喝奶般的吸吮而已,李政翰醫師強調,「要以湯匙一口一口餵寶寶吃副食品,或是可用有吸管的杯子讓寶寶吸如果汁的液體」。由於寶寶還不習慣這樣的進食方式,往往會出現「吐舌」的反射動作,他說,「父母千萬別以為寶寶不吃而打退堂鼓,反而需要以更多的耐心餵食,好讓寶寶適應這樣的進食方式」。一般而言,瓶餵的寶寶較需要時間適應以湯匙餵食的方式。種類與份量‧每天每次一種少量剛開始吃副食品,掌握原則為「一次一樣,每天每次少量」,他解釋,一次試一種食物,但不需要連續幾天都是同一種食物,讓寶寶沒有新鮮感。如果一天吃兩到三次,每次可吃不一樣的食物,分量一點點即可,「讓多元化的食物種類提供各式營養,也增加寶寶的好奇心,以提升對食物的接受度」。觀察當日反應,並於隔日再試一次前一天的種類,分量可酌增。開始吃副食品‧仍可繼續餵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還需要餵奶嗎?答案是肯定的,仍可依寶寶的需求,繼續哺餵母乳或喝配方奶。李政翰醫師說,寶寶一開始練習吃副食品,吃的量其實不多,奶類依然是寶寶營養的主要來源。那麼,該何時離乳?也要依寶寶的身心發展而定,想喝就繼續餵,直到自然完全離乳為止。食品系列‧米精、麥精金愛斯佳無麩質水解米精精選純米無麩質,αβ雙水解特殊技術,添加多種營養成分(DHA/AA/蘋果多酚等),給寶寶健康的營養補給。卡洛塔妮纖棗麥精添加珍貴椰棗,補充寶寶更多的纖維質及鐵質;珍貴小麥胚芽,富含維生素B1、B2及維生素E和鐵質。食品系列‧罐裝副食品Nutribén貝康雞肉+蔬菜全餐唯一添加橄欖油罐裝全餐,雞肉蔬菜組合,提供寶寶均衡營養,泥狀食物提升咀嚼及吞嚥能力。用品系列‧食物調理器Rokko多功能嬰兒食物調理機溫奶+奶瓶消毒+攪拌調理三機一體;攪拌、粉碎、混合、碎冰等多種性能;亦可用於奶瓶蒸氣消毒。用品系列‧儲存盒BabyCity副食品保鮮盒材質通過SGS檢驗合格。密封防漏,精巧容量,盒身刻度清楚顯示,上蓋有3色,易於判斷容量與分裝。• 原文刊載於201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許世賓婦產科診所院長許世賓)Part1觀念篇羊膜穿刺的由來許世賓婦產科診所院長許世賓表示,羊膜穿刺發展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最初在西元1882年時,醫師利用羊膜穿刺來抽取羊水,進而治療羊水過多的問題;到了西元1952年,開始使用羊水來診斷子宮內的膽紅素濃度,以確認胎兒是否罹患新生兒溶血症。隨著技術進步,西元1956年時,國外學者發現可用羊水細胞中的染色體來預測胎兒性別,這也是第一次將羊水用於基因診斷。至今,羊膜穿刺已成為產前染色體異常診斷的重要項目,因為羊水中含有胎兒尿液與剝落的細胞,可偵測胎兒是否罹患先天性或代謝性疾病、開放性神經管缺損(可分析胎兒甲胎蛋白濃度)及胎兒肺部成熟度(可得知胎兒若早產是否可能造成風險),對醫師與準爸媽來說,這些摩斯密碼能夠一一反映胎兒的健康狀況,進而為未來做好準備。手術風險極低 許世賓醫師指出,目前羊膜穿刺的風險已降到極低,可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最主要是因為現代醫師的技術日益純熟,且配合精準的超音波測量,通常都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或生命危險;不過,如果未徹底消毒,或針頭刺進其他部位(例如腸子),可能會導致感染,造成孕婦出現敗血性休克、發燒、子宮收縮等症狀,甚至引起早產,但發生機率也僅止於千分之一左右。對此,許世賓醫師也補充說明:「雖然羊膜穿刺風險極低,縱使術前已謹慎消毒,但少數準媽媽仍會在術後出現子宮收縮、羊水滲漏、陰道微量出血等後遺症,若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準媽媽至醫院回診,檢查之後再配合適度休息,通常都不會有太大問題。」羊膜穿刺的適應症若準媽媽身為高齡產婦,又擔心染色體異常,不妨進行羊膜穿刺,畢竟高齡產婦的卵子年齡不如年輕女性,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容易出錯,一旦染色體出錯,未來胎兒的智商、器官等可能會出現多重性異常表現;舉例來說,第21對染色體多出一條,便會形成所謂的唐氏症(第18對染色體異常為愛德華氏症,第13對染色體異常則為巴陶氏症)。適合手術的時機羊膜穿刺的執行時機並非適用於每個懷孕時期,許世賓醫師表示,一般建議在懷孕第16週至第18週之間進行,因為懷孕16週之後,子宮內的羊水會達到200c.c.~300c.c.左右,在羊水充足的狀況下,就可輕易抽取樣本,較不易直接碰到胎兒,且羊水一旦足夠,縱使抽取15c.c.~20c.c.進行檢驗,對胎兒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反之,懷孕超過22週之後,胎兒的身體會越來越大,此時下針便容易刺到胎兒器官,非必要也不建議超過22週後才執行羊膜穿刺。羊膜穿刺費用一般來說,羊膜穿刺的費用介於5,000元至8,000元之間不等,端看各家醫療院所的收費標準,目前政府也提高了羊膜穿刺的部分補助,若身為適應症孕婦,將獲得5,000元補助費用(用於檢驗費用,即染色體分析培養),其餘技術費用的部分,仍須自行負擔。醫師貼心叮嚀針對產前染色體異常與其他遺傳疾病診斷,羊膜穿刺實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羊膜穿刺能檢測出的疾病仍有限,所以目前更研發出「羊水晶片」診斷,此檢測是特別針對缺失的微小基因片段所設計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唐氏症、愛德華氏症等,還可篩測出高達一百種以上的疾病,例如黏多醣症、小胖威利症等,只要在羊膜穿刺手術當下,多抽取5c.c.即可送驗分析(羊水晶片篩檢需全額自費)。未來,將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疾病能透過羊水診斷得知,進而讓準爸媽做到事前預防,減少生下異常寶寶之後所產生的負擔;因此,若準媽媽身為適應症族群,不要害怕執行此產檢項目,且羊膜穿刺的安全性與正確性已被大多數醫界人士肯定,許世賓醫師也提醒準媽媽,縱使並非適應症族群,平常仍須對羊膜穿刺具備正確觀念,才能將正確資訊分享給親朋好友。•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觀察寶寶排泄型態.確實掌握健康狀況

觀察寶寶排泄型態.確實掌握健康狀況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邱志宇)糞便與排尿的型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邱志宇醫師表示,因為新生兒的腸胃道及括約肌功能尚未成熟,所以只要一進食就會解便或排尿,而正常的尿液及糞便狀態如下:解尿/新生兒出生後前幾天的解尿次數較少,一天約3至4次,且量不多。隨月齡增長、喝奶量增加、膀胱容量及括約肌尚未成熟等因素,大約2個月大時,一天可能解尿20次以上,待膀胱容量增大一些,寶寶6個月大左右,解尿次數就會減少,一天約10幾次,而尿液的顏色為淡黃色。排便/寶寶的排便型態,會因其喝母奶或配方奶而有所差異。 .母奶母奶寶寶的排便次數較難掌握,一天大約4至5次或者更多,喝奶量若增加,大便次數也會變多。而糞便顏色呈現金黃色,可能也會有黃色偏綠色。因為母奶比較好消化吸收,所以新生兒解便的次數會比喝配方奶的來得多。.配方奶配方奶寶寶的便便次數較少,端看配方奶的種類,可能從一天兩三次到兩天一次,只要寶寶沒有腹脹或嘔吐的症狀,糞便型態是呈現黃色或墨綠色且軟軟糊糊的,就是正常的狀況。排便問題腸胃炎若寶寶排便次數變得頻繁,如一天原本2至3次,突然增加為6至7次,而且糞便較稀水,就是有腹瀉的情況。喝母奶的健康寶寶排出的糞便會帶一點酸味,而喝配方奶的寶寶,會因為蛋白質消化吸收的關係,便便味道會稍微臭一些。造成寶寶腸胃炎的原因若為感染,除了腹瀉症狀外,其糞便的氣味會有酸酸臭臭的味道。一般來說,寶寶排出的糞便若出現白、紅或黑色,都是不正常的。而較嚴重的感染會造成寶寶有血便、黏液便、發燒、嘔吐等症狀,感染又可分為細菌感染及病毒感染。食物過敏嬰幼兒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大約是2~6%,最常見的原因是嬰兒配方奶粉。 由於寶寶胃腸道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對牛奶蛋白過敏,而配方奶的蛋白質是外來蛋白質,所以喝配方奶引起過敏的機率比母乳高很多。若媽咪吃的食物含寶寶不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蛋白質會分泌到母乳中,進而導致寶寶產生過敏症狀。如果寶寶對奶蛋白過敏,可能會出現哭鬧不安、腹脹、嘔吐、腹瀉、便秘、甚至血便的症狀。另外,皮膚也是容易出現症狀的部位,以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為主。邱志宇醫師提到,媽咪吃了有殼類的蝦蟹海鮮、牛奶、蛋、花生及堅果類食物後,食物中的蛋白質會分泌到母乳中,若喝了母乳後出現上述症狀,嚴重時甚至出現血便的情況,又沒有發燒或其他症狀,就要懷疑是否為奶蛋白過敏,宜盡速就醫。便祕若父母發現寶寶大便次數減少,3天以上才解一次便,而且解出來的糞便很硬、排便時會疼痛、哭鬧、大便卡在肛門口、甚至流血等,就是有便秘的症狀。若寶寶持續便秘,會造成感覺遲鈍,排便反射作用減弱,進而讓糞便變得更大、更難排出,最後導致寶寶害怕排便,形成不斷便秘的惡性循環。喝母乳而便祕的寶寶很少見,有些喝母奶的寶寶超過三天大一次便,甚至七、八天大一次,只要是軟便,都不算便秘。四到六個月以下的寶寶若只喝配方奶,因其含較多的鈣鹽和酪蛋白,在胃酸的作用下易凝結成奶塊,不易消化,較易發生便秘的狀況。四到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已開始添加副食品,若添加的方式錯誤、進食量不足或食物的種類不對皆可能造成寶寶便秘。膽道閉鎖及肝炎正常情況下,膽汁是從膽管排出,而寶寶的糞便以黃綠色呈現,是因為膽色素經過腸道時,細菌與食物一起作用、消化、吸收,所以會排出黃綠色的糞便。若寶寶有膽道閉鎖或新生兒肝炎,會無法順利將膽汁排出,而囤積在體內就會造成黃疸,且寶寶的糞便也會呈現白色或灰白色,嚴重者可能出現肝硬化。若發現寶寶有相關症狀,必須儘快就醫確診,提早治療。•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親餵母乳的姿勢與祕訣

親餵母乳的姿勢與祕訣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台北院區護理部12C病房護理長傅美玲)親餵母乳的姿勢坐立餵採坐立餵食,可以準備ㄇ形枕,若家中沒有ㄇ形枕,也能用棉被或枕頭來替代。首先,坐在能夠靠著背部的椅子或靠牆的床上,在背部墊一個讓身體舒適的枕頭,最好有個能放鬆肩膀的扶手。採坐立哺餵時,媽咪要注意身體和肩膀不要往前傾,因為寶寶會自己調整吸吮的最佳位置,而媽咪肩膀放鬆,不只是為了自己的舒適度,還能避免因前傾而造成悶住寶寶鼻子的意外。哺餵的抱姿可分為三種:1 )搖籃式/寶寶的頭枕在媽咪手肘上,寶寶的身體需要支托,所以使用ㄇ形枕、棉被或枕頭來做支托,讓媽咪與寶寶的肚子緊貼在一起,這個支托是為了讓寶寶的頭與乳房高度相同,讓寶寶嘴巴可以找到乳頭位置,下巴貼著乳房,下嘴唇外翻後,就能順利含到乳頭,好好進食。2)改良搖籃式/因為以前的搖籃式,是讓寶寶的頭枕在媽咪手肘上,常常會讓媽咪手部的血液循環較差,身體也會不自主往前傾,改良後的搖籃式,是把讓寶寶枕著的那隻手抽離,用另一手去支撐寶寶,空著的那隻手可以隨時調整姿勢或拿取物品,還能撫摸寶寶的頭部和寶寶親密對談,能有效減輕媽咪的壓力。3)橄欖式/適合使用橄欖球式的媽咪,如較豐滿、乳頭較短的女性,如同抱著橄欖球的動作,讓寶寶吸外側的乳房,用這種姿勢比較容易讓寶寶含到乳房。躺餵躺餵時,媽咪應該採側身且稍微後傾的姿勢,這是為了避免悶住寶寶的呼吸道。可以用棉被或墊子把寶寶稍微墊高一點,讓寶寶的嘴巴可以和媽咪的乳頭同高。躺餵最容易發生危險的情況是,媽咪易在哺餵時不自覺往前傾,尤其對於每兩三個小時就要親餵母乳的媽咪而言,因為睡眠常常被中斷,若不小心睡著,在沒有知覺的情況下壓到寶寶,可能發生窒息的意外,所以採臥姿餵奶時最好要有家人在身邊,若是沒有家人在身邊,媽咪又有睡意時,就先把寶寶放回嬰兒床,以確保安全。親餵母乳的祕訣按摩產後在醫院的幾天內,媽咪可能還沒有脹奶或局部硬塊的現象,但回家後就可能出現,假設右邊乳房外側有脹奶的硬塊,就讓寶寶下巴對準有硬塊的方向含上去,因為寶寶下巴貼著的地方,最容易因吸吞動作而紓解硬塊。如果遇到乳房上方有硬塊,而寶寶不易吸吮,就可以在寶寶吸奶的時候,一邊輕輕地按摩。若媽咪乳房已有脹痛的硬塊時,寶寶的嘴巴是最佳吸乳器,請媽咪要忍住疼痛讓寶寶吸奶,通常可以舒緩脹奶的不適。因為較軟的乳房,寶寶比較容易含住,所以乳房較硬時,要先把前面的乳汁擠出來,讓乳房稍微軟化後,寶寶較能順利含乳,才能達到雙贏的成果(疏通乳房媽咪的硬塊及寶寶能喝飽)。 開始餵母乳的一週內,建議媽咪交替兩邊的乳房餵寶寶,用寶寶吸吮的力道刺激乳汁分泌,奶量就會越來越多。因為製造乳汁是兩邊同時進行,所以建議一餐先餵左邊,下一餐就先餵右邊的乳房。清潔及冷敷媽咪在餵奶前要記得把手洗乾淨,因為手會碰觸許多地方,可能帶有不少菌叢。但若媽咪未洗淨的手部沒有碰觸到乳頭,就不須刻意消毒或清洗,因為媽咪乳頭上會有一些腺體,是能保護乳頭跟乳暈的,若過度清潔反而容易受傷,所以餵奶前不必刻意清潔乳頭。假設媽咪脹奶的疼痛感較大,碰到就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可以局部冷敷。醫院的產後病房通常會將已消毒過的奶瓶冷藏在冰箱,就可以拿來做冷敷使用,直接在乳房上滾動冷敷,能緩解乳房脹痛。但注意要避開乳頭及乳暈,因為血管遇到冷就會收縮,反而會影響乳汁分泌和排出。若在家中,可以準備深綠色高麗菜葉,洗乾淨後冰到冰箱裡,若是有乳房脹痛難耐時就從冰箱取出冷敷,可有舒緩脹痛的效果,但最終還是要將乳汁排出,才能真正解決脹痛的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惡露何時停?

產後惡露何時停?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從觀察惡露變化可了解產婦的產後復原狀況。究竟惡露有哪些變化?何時會停止?萬一滴滴答答個不停,又代表身體有什麼狀況呢?留意惡露變化,出現不對勁的時候,應儘快就醫才是。產後,除了開始學習照顧寶寶的大小事,子宮也要開始進行復原,由於子宮是一個由較厚肌肉組成的器官,不會立即恢復原狀及回到原位,約需2週內回到骨盆腔,6週內回到孕前的大小;另外,胎盤和子宮交接面的傷口也要復原,這些復原狀況可從觀察惡露變化得知,因此,需要產婦多所留意,確認產後復原狀況是否無虞。惡露從何而來?胎兒出來後,胎盤也隨之娩出,之後,陰道會分泌棕紅色的液體,稱為「惡露」。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指出,惡露是指產後由陰道排出的分泌物,分泌物的來源包括:受精卵著床後,為了孕育受精卵,子宮內膜產生化學變化而成蛻膜層,產後會剝落,並隨著胎膜、胎盤組織;還有胎盤與子宮剝離後,子宮與胎盤接觸血管斷面的出血,這些物質都會一同從陰道排出。張君堯醫師說,在產後1週內,產婦會因子宮收縮而感到疼痛,他解釋,「藉由強而有力的肌肉收縮動作,讓血管受到壓迫而止血,同時,使子宮恢復到原來的大小」,產後初期的惡露呈鮮紅色,稱為「血性惡露」,主要成分是血;再來是「漿液性惡露」,血量變少,惡露成分轉為以脫落的組織物為主,且「子宮內的細菌形成菌落,細菌量增加,白血球也會變多」,此時,惡露呈淡紅色;然後,由暗紅色轉為褐色、黃色,最後變為白色,成分則以子宮頸分泌物、白血球為主。他補充,「產後大約兩週的時間,子宮會變小並進入骨盆腔內」。小心!惡露不止且有異味請就醫大部分的產婦約在3週內,惡露就會結束,但有些人仍滴滴答答,莫不深感困擾,張君堯醫師指出,「如果血性惡露的量明顯變多,且持續時間延長(3天以上);或惡露帶有異味;甚至一直滴滴答答的,原本顏色已轉淡又變紅,產婦務必及時就醫」。他補充,持續分泌血性惡露的時間太久或出血量多,所謂的量多,是與生理期月經量較多時相比,若惡露的血量大於生理期,就表示可能子宮胎盤剝離面的血管傷口沒有癒合,或子宮內可能還有胎盤組織殘留。至於後期的惡露多為白色,若是顏色轉綠,且有異味,加上產婦有發燒症狀,必須懷疑是否有感染問題。是惡露?是月經?產後惡露好不容易看似結束,但不久又有出血狀況,相信不少產婦疑惑「是惡露?或是月經?」究竟該如何分辨?張君堯醫師表示,「分辨方式依有無哺乳而定?若未哺乳,約在產後5、6個星期內會有第一次月經,顏色為鮮紅色;如果是全母乳(一天至少餵5~6次),九成的產婦在產後六個月不會來月經,少數人在一年內沒有月經,更少數者則是不到六個月就會來月經」。他說,有些母乳媽媽反應,會不時有出血現象,但量不多且顏色不紅,「這是排卵受到泌乳激素的抑制,荷爾蒙無法支撐內膜層而剝落所致」。張君堯醫師提醒,「哺乳不等於避孕」,因為母乳量決定經期的規律性,亦與餵奶的頻率及次數、時間長短有關,若不想太快有第二胎,仍須注意做好避孕措施。 •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