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多管齊下/提供完整防護 不怕登革熱來襲

多管齊下/提供完整防護 不怕登革熱來襲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競瑩) 防治登革熱須從個人做起,從提升免疫能力到清潔居家環境,除了確實配合政府宣導,疑似感染時,也要與醫療院所密切合作,才有助於讓整體疫情迅速退燒。 避免叮咬 預防重於治療 有效避免登革熱的方法莫過於著重事前預防,帶寶寶外出時,提醒家長要做好防蚊措施,並著淺色長袖上衣與薄長褲,必要時套上淺色系襪子,避免直接穿著涼鞋,此外,若幼兒於戶外活動量大,氣喘吁吁的大量二氧化碳比較容易招來蚊子,防蚊液建議要勤於補擦,也可避免頻繁流汗造成防蚊效果大打折扣。學齡前兒童若感染登革熱,症狀常伴隨噁心、嘔吐、味覺改變或食欲不振,請家長勤於觀察,不要延誤送醫時機。 居家環境勤維護 外出時透過積極防護避免叮咬,家中室內環境也必須保持清潔,才不會讓蚊子有棲息與產卵的空間,建議室內善用紗窗、蚊帳,或是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使用電蚊香,居家環境也要定期清除積水,並留意積久未清理的大型垃圾與倉庫中是否有汙水積存,以免造成蚊子繁衍後代的溫床。 黃競瑩醫師指出,蚊子的後代孑孓,在雌蚊產卵後約需7~10天的孵化期,家中如果有固定儲水的容器(例如:插花容器或舊式冰箱底盤),建議每7天內一定要進行換水,並在換水時,透過刷洗容器的動作,預防蟲卵附著殘存。 不同防蚊產品搭配使用 防蚊成分中,目前公認防護效果最佳的化學成分為DEET,又稱為敵避、敵避胺與避蚊胺,不同防蚊商品通常在防蚊成分的調配上不盡相同。以濃度來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建議,為確保安全,成人使用的濃度不應超過30%~50%,小朋友則更建議使用濃度10%~30%。2個月以下的寶寶,不建議使用含DEET產品。此外,若同時有為寶寶進行防曬,建議先擦防曬品再擦防蚊液,以避免防蚊效果不彰。關鍵時候,建議家長可依需求,以多種防蚊方式進行防護,並確實將環境整頓清潔,避免蚊子孳生。 孕婦可否使用含敵避產品? 以目前的研究資料看來,局部噴在皮膚上並不用完全禁止,但若孕媽咪有所不安,建議除了搭配多種不同的防蚊措施,或將防蚊方式著重於衣物遮蔽,若有使用天然的防蚊產品,須勤於補擦,室內如果有使用電蚊香,也應於離開後再使用,並注意空氣流通。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一致性/規律性/穩定性 穩定寶寶情緒的方法

一致性/規律性/穩定性 穩定寶寶情緒的方法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建議,想要有一個情緒穩定的寶寶,父母應該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在照顧小孩的過程中要秉持著一致性、規律性及穩定性的原則,才能在照顧寶寶時更加得心應手。 穩定寶寶情緒妙招 生理需求是穩定寶寶情緒的重要角色之一。吃飽或尿布乾淨與否,是決定寶寶感覺舒適的重要環節,假如寶寶經常處在不舒服狀態,會使他變成難照顧、愛哭鬧。此時,家長可以先從筆記本記錄找出「一致性」,養成寶寶定時定量飲食的「規律性」,而周遭環境的「穩定性」也是培養的關鍵。 一致性/記錄寶寶生理時鐘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為了清楚理解寶寶情緒,黃偉俐醫師建議家長開始作筆記,記錄喝奶、換尿布、起床、哭鬧時間與哭鬧原因,連續記錄一段時間後,就可以知道寶寶的生理時鐘及生活模式。觀察出端倪後,也就可以知道何種方式能讓寶寶不哭鬧。 規律性/觀察寶寶日常反應 當長時間觀察寶寶的特質之後,父母就能發覺寶寶會呈現某種「規律性」,某些父母有時為了處理寶寶不肯睡覺的情況,瞭解寶寶一上車就會睡著,甚至會因此開車逛到寶寶睡著為止,因為車子晃動及引擎發出聲音的規律性,剛好譜出寶寶喜歡的交響樂,因此能讓寶寶安穩入睡。 穩定性/照顧者不慌不忙 新手爸媽照顧寶寶時,最重要是別慌亂,秉持一致性和規律性,若寶寶哭鬧、不程中讓寶寶穩定擎聲音響樂,讓寶寶穩定下可真實存在的,不要你不開心,父母情緒穩定與否,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若此時家長情緒溫和且不慌不忙,再慢慢地撫摸,與寶寶做肌膚接觸,就可以讓寶寶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安全感對寶寶的重要性? 寶寶10個月至1歲半時,開始會出現分離焦慮,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離開身邊時會顯得緊張、怕生,分離焦慮的狀況,通常在3歲前會消失,若3歲後的狀況沒有減緩,寶寶可能會更怕生,但黃偉俐醫師認為,對於年紀過小的寶寶來說,情緒中並不存在「安全感」,只存在「滿足」或「不被滿足」,所以培養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的育兒教養一致性、規律性及穩定性,就能幫助寶寶的情緒保持正向與穩定。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如何分辨溢奶與吐奶

如何分辨溢奶與吐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 當了媽咪之後,對溢奶及吐奶這些名詞一定不陌生,但實際碰到寶寶溢吐奶時,仍舊會手足無措且擔心不已。雖說溢奶和吐奶都可以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而獲得改善,但有些吐奶卻是因疾病所引起,家長應多用心觀察寶寶溢吐奶的頻率及程度,並視情況帶寶寶就醫,以免錯過發現疾病的黃金時機。 溢奶與吐奶的定義 乍看之下,溢奶與吐奶是很相似的詞彙,其相異之處在於寶寶從口中排奶的方式有所不同。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解釋,「溢奶」是指寶寶喝奶後,有少數幾口奶水從胃部回流至口中,並沿著嘴角溢出,待寶寶4個月大之後,溢奶情形便會逐漸消失;吐奶原因則牽涉到胃部神經反射的動作,若消化道系統或其他器官處於非健康的狀態,奶水就會從胃部以噴射狀的方式,直接嘔吐出來,甚至有可能會經由鼻孔湧出,寶寶相對也會比較不舒服。 造成溢奶的原因 梁昭鉉醫師表示,新生兒剛出生時,胃部賁門的括約肌力量較不足,無法將胃袋關緊,如果剛喝完奶就讓寶寶直接躺下來或寶寶喝太多奶引起脹氣時,便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奶水一旦從胃裡回流至口中時,就會造成溢奶。 有將近五成的寶寶,出生後都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的情形,而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好發月齡大約在寶寶4~6個月大的時候,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賁門的括約肌也會越來越發達,到了1歲左右,僅剩5%~10%的寶寶還有胃食道逆流問題,過了1歲半之後幾乎都能自然改善。 造成吐奶的原因 寶寶吐奶的原因,大多會指向可能促使胃部收縮的病理型因素,例如腸胃炎、幽門狹窄、腸道阻塞不通、先天性腸胃道發育不良、腸套疊後期等,有些代謝性的疾病也會引起酸血症和吐奶;如果是腸道阻塞不通造成的吐奶,父母可觀察寶寶吐出來的奶水是否含有黃褐色的膽汁。 梁昭鉉醫師說明:「若因腸胃炎引起吐奶,就要儘量讓寶寶避免食用奶、蛋、豆類等會讓寶寶脹氣的製品(為補充蛋白質,可改食用肉類),待康復後才慢慢恢復喝奶與奶量;但如果是幽門狹窄或先天性的腸胃道發育不良(例如腸扭轉)等因素,就必須依賴外科手術治療才能改善吐奶問題。」 吐奶會造成的影響 梁昭鉉醫師指出,如果寶寶吐奶頻率過於頻繁,父母一定要帶著寶寶至小兒科,請專業的小兒科醫師檢查是否由病理性因素引起,就算非病理性原因,也有可能是因配方奶不合適所造成的過敏反應,應與醫師討論過後,才能改變做法,達到治標治本的目的,否則寶寶若長期處於吐奶、腹瀉或脹氣的狀態,除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之外,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零歧視 你該知道的孕期職場權益

懷孕零歧視 你該知道的孕期職場權益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林秀怡祕書長) 為了讓媽咪在懷孕期間能安心養胎並兼顧工作,法律明確的保障了孕媽咪的職場權益,只要有正確的認識,孕媽咪在妊娠期間也不怕孤立無援,更不必擔心會因此工作不保。 孕期安胎請假 為使孕媽咪安心的度過孕期,勞動基準法規定,除了病假的申請之外,孕媽咪只要有醫師為安胎所開立的居家臥床診斷,即可申請安胎假(2年內最長可申請1年,但仍須依醫師開立的診斷證明為依據),請假期間雖不支薪,但卻能讓媽咪安心請假養胎,不用擔心影響考績、工作不保。 申請職務調動 勞動基準法第51條規定,懷孕期間,女性可申請轉調至較輕易勝任的工作職務,僱主不得拒絕,且不能因此減薪,若有違反,可處新台幣3萬元以下罰金。但林秀怡祕書長也指出,若公司不同單位原本就有不同的薪資標準,公司可與勞工協議要求依照欲前往部門之薪資水準調整,唯僱主不能要求年資重算。 育嬰假 有鑑於雙薪家庭的普及,政府為使勞工能兼顧工作與家庭,產後到寶寶3歲前,夫妻可個別向僱主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即俗稱的育嬰假),且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向勞工局申請就業保險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最多6個月),此外,留職停薪期滿後,若申請復職,僱主不得無故拒絕,若原單位已無職缺,也須提供其他與原職務同職等的工作替代。 彈性工時 因為體恤職業婦女的辛苦,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9條規定,若勞工受僱於僱用3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為撫育未滿3歲的子女,得向僱主申請彈性工時,僱主不但不得拒絕,也不能將此申請視為缺勤或考績扣點等負面評價處理,其中可申請的彈性工時方式包括/ 1)每天減少工作時間1小時,但減少的工作時間,不得請求報酬。 2)經雙方同意,可彈性調整工作時間。 流產也有產假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明訂,除了分娩前後給予8星期產假之外,妊娠3個月以上流產者,應給予產假4星期;妊娠2個月以上未滿3個月流產者,給予產假1星期;而妊娠未滿2個月流產者,也應給予產假5天。此外,女性員工懷孕期間,也規定僱主須給予產檢假5日;男性員工在老婆生產時,也有陪產假5天,且無論產檢假或陪產假,期間僱主薪資都須正常給予。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三階段超音波解析

懷孕三階段超音波解析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陳芊彣) 懷孕期間,孕媽咪最期待產檢時可以透過超音波來看看胎兒的情況,但超音波在孕期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及超音波照片的密碼代表意義為何,由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陳芊彣為你說明。 產檢超音波種類 懷孕三階段的超音波,懷孕12週以前是確認胎兒位置,20週左右是檢查胎兒結構,24週以上則是檢查胎兒大小及胎位,但坊間醫師不見得每次都會用超音波檢查寶寶的生長發育,且對於超音波的內容規範,僅要求基本頭圍、腹圍、腳長等生長測量,以至於曾有新聞報導媽咪於胎兒出生後,發現沒手或沒腳;所以若已經在20週健保給付的超音波檢查中,仔細確認胎兒的四肢及各個器官,接下來就不需要每次產檢都進行超音波檢查了。 陳芊彣醫師表示,超音波是人類耳朵聽不到的聲波,音波從扇形探頭射出,碰到觀察物回彈,再由探頭偵測訊號,經處理後以二維影像呈現,用來觀察胚胎個數、胎兒心跳、著床位置、發育情況、校正預產期、觀察孕婦子宮與卵巢是否正常,並且排除子宮外孕、萎縮卵、葡萄胎等不正常妊娠可能性;透過電腦運算,將2D超音波擷取的二維畫面加以堆疊成立體影像,就是3D超音波,所以必須有良好的2D超音波器材,才能夠照出好的3D超音波畫面;4D立體超音波相似於3D超音波,利用超音波顯像原理拍攝胎兒面容表情,差別在於4D是胎兒的動態畫面,但相較之下,2D超音波才是具有醫學診斷價值的檢查,建議想要照立體超音波來留做紀念的孕媽咪,可安排在懷孕28週左右進行。 解析超音波密碼 每一張超音波照片都是孕媽咪的珍藏寶貝,但超音波上總出現許多英文字母與數值,彷彿天文數字般,搞得孕媽咪頭昏腦脹,陳芊彣醫師將一一說明解析,帶大家解開每一個密碼。 AC(Abdominal Circumference)/胎兒腹圍 測量胎兒腹部一圈,來推估發育情形及是否有異常。 AFI(Amniotic Fluid Index)/羊水量/羊水指數 以孕婦肚臍為中心,分為上下左右四個區域,利用超音波將這四個區域的羊水深度測量出來,並且相加後就得到「羊水量/羊水指數」。 APTD(Ante-posterior Trunk Diameter)/腹部前後徑 測量胎兒腹部前後的厚度,屬於懷孕中期以後,檢查胎兒發育及推算體重的重要數據。 BPD(Biparietal Diameter)/頭骨橫徑 測量胎兒頭部兩邊直徑的數據,透過數據顯示能夠判斷胎兒的腦部在整體比例中,是否有過大或過小的情況,可查探出是否有水腦症或小頭症的可能性。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婦感冒用藥‧把握5原則

孕婦感冒用藥‧把握5原則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可欣) 電視新聞上,不時會出現「懷孕婦女因擔心影響胎兒,所以感冒期間完全不敢吃藥,結果咳嗽幾週後,強大腹壓使胎兒從子宮滑脫到陰道,最後竟造成流產」等新聞。當準媽媽感冒時,應該經由醫囑安心服藥,才能保障母胎安全、健康生產。 懷孕用藥注意事項 1)妥善收藏藥袋及藥盒 蔡可欣醫師建議,如果已有懷孕計畫,或是懷疑自己可能已經懷孕,剛好最近又服用過藥物(或即將有用藥需求),請務必將藥盒或藥袋留下,待看診時就可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會為胎兒帶來影響,以便討論日後的處理方法。 2)避免服用來歷不明的藥物 準媽媽應避免服用來歷不明的中藥,蔡可欣醫師指出,有些中藥的藥性或許沒問題,但藥材是從第三世界國家進口,可能含有重金屬或不知名的化合物,長期服用之後可能會產生腎毒性或肝毒性症狀。 3)不建議留下吃剩的藥物 一般剩下的藥物多是退燒藥、咳嗽糖漿等,必須看當時醫師給的是原裝藥還是分裝藥,沒開封的原裝藥可依其保存期限冰在冰箱裡,但如果是分裝藥,或是已開封的原裝藥,就不建議保存,療程結束後應將藥物回收處理掉。特別要注意的是,沒用完的藥品不應隨意丟棄,例如將藥水、抗生素倒入馬桶、洗手檯沖掉,這麼做會造成環境汙染、影響生態,甚至可能不知不覺間,使病菌發展出難纏的抗藥性。目前許多社區藥局或是各醫院都設有藥品回收站,準媽媽可將不要的藥水、藥粉、藥錠倒入夾鏈袋中(抗生素除外,一定要送回收站處理),加水稀釋後,再加入茶葉渣、咖啡渣、衛生紙等密封起來,丟入垃圾桶即可。 4)懷孕的類固醇藥物使用 蔡可欣醫師指出,若孕婦本身有自體免疫力系統方面的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有在使用類固醇,懷孕初期的影響不大,甚至一般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不要大量或長期使用也是安全的。「對某些準媽媽而言,早期使用這些藥物反而有利於安胎,且若經醫師診斷後,認為不服藥便可能提升流產風險,準媽媽還是必須遵從醫囑吃藥。」她說,和所有藥物一樣,過度使用類固醇也會影響內分泌和新陳代謝,所以應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 5)保養品也須慎用 有些準媽媽可能認為保養品並非藥物,所以在使用時就比較沒這麼注意成分及其所帶來的影響,蔡可欣醫師表示,除了含A酸的產品不可在懷孕與哺乳期間使用之外,果酸、杏仁酸、左旋C之類的產品基本上都可安心使用,但若非必要最好儘量少擦。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家人支持+醫療協助 避免產後憂鬱上身

家人支持+醫療協助 避免產後憂鬱上身

(文‧整理/彭曉薇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秉萱) 迎接新生命到來固然是件開心的事情,但由於體內荷爾蒙變化、生產傷口疼痛、照顧寶寶力不從心、哺餵母乳之路不順暢、眾人焦點都在寶寶身上,或是親朋好友干涉育兒方式等各式各樣的原因,都可能讓產婦天天掉淚、鬱鬱寡歡,無論怎樣努力都揮不走頭頂上那片厚厚的烏雲罩頂,這代表著媽咪有產後憂鬱症的徵兆,週遭的人應該給予適度關切,協助媽咪走出產後憂鬱之路。 產後情緒障礙影響 產後3到4天,約有3至8成的孕婦會有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現象,通常持續幾天便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但週遭家人必須要給予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 大約有1成產婦會出現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情形,產生憂鬱、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疲憊、失眠症狀;常有罪惡感或無價值感;飲食障礙、容易流淚、無法專心、對週遭生活及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或常覺得無法應付生活;擔心自己無法照顧好嬰兒;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想法。周秉萱醫師指出,產後憂鬱對於產婦的精神負荷極大,也會影響新生兒的照護品質,國外大型研究發現,未被治療的產後憂鬱症,可能會導致長期負面影響,包含影響親子連結、阻礙小孩認知功能發展及小孩可能會有比較多的負面情緒。 除此之外,約有千分之一的案例可能發展成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出現妄想或幻覺現象,例如媽媽可能會誤認嬰兒已經死亡或被掉包;症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患者,還可能會有傷害自己或新生兒的舉動,因此必須多加注意。 如何給予產婦協助 陪伴與傾聽 如果發現產婦情緒低落,出現憂鬱的傾向,應常常給予關心與支持,通常最好的方式是陪伴與傾聽,不建議向產婦說「妳就是想太多」、「這個只要怎樣做就好了」、「沒有母奶就算了」。 注意媽咪情緒、睡眠及胃口變化 產婦如果出現情緒低落、焦躁不安、失眠或是胃口變差、體重下降,家人要警覺到是否出現產後憂鬱的現象,除了關心支持之外,應協助產婦至精神科或婦產科評估,並配合規律就診及用藥,除此之外,可記錄情緒變化及用藥情形,提供給醫師做為治療參考。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方式 周秉萱醫師表示,若是過去就有憂鬱症病史的產婦,可參考過去的用藥給予治療,沒有罹患過憂鬱症的產婦,則會根據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嚴重度給予抗憂鬱劑治療,必要時搭配助眠藥物或是抗焦慮劑使用。除此之外,醫師也會採用諮商或是心理治療的方式,協助產婦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治療過程中要配合醫師用藥、規律返診,家人也要了解產婦的情緒變化並給予適時協助,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嬰幼兒燒燙傷」的預防&身心照護

「嬰幼兒燒燙傷」的預防&身心照護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執行長黃惠芬) 六月底的八仙塵爆事件,喚起許多人對於燒燙傷的關注。事實上,「燒燙傷」一直是嬰幼兒容易發生的意外事故之一;因此,對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來說,這些是平日就必須了解的重要課題。   急救首要原則/降溫 一旦不幸發生燒燙傷,首要之急為「降低傷口處溫度」;因此,「沖、脫、泡、蓋、送」的處理順序過程,格外重要。 1)沖/以流動的冷水(15℃~20℃)沖約15~30分鐘,快速降低皮膚表面溫度。 2)脫/充分潤濕後再小心除去衣物,儘量避免將傷口上水泡弄破。必要時,可用剪刀剪開衣物,並暫時保留黏住的部分。 3)泡/繼續浸泡在冷水中15分鐘,可減輕疼痛和穩定情緒。注意大面積燒燙傷患者,尤其是小孩和老人,應避免長時間浸泡冷水中而致體溫流失的狀況發生。 4)蓋/使用清潔乾淨的毛巾或布單、紗布覆蓋傷口,勿任意塗抹外用藥物或民間偏方。 5)送/除極小且極淺(僅有一度的傷口)的燙傷外,最好前往鄰近的醫院,做進一步的處理。 就醫後的處理&治療 鄭旭棠醫師表示,除了一度的傷口可自行在家處理外(3~5天會好,無疤痕),就醫後,針對不同程度的燒燙傷,會採取不一樣的處理方式;這些處理方式的共同目的,即是「穩定病情」為優先。 淺二度 雖傷及表皮和真皮,但程度較輕,通常只要清潔和保護好傷口,按醫囑定期換藥,14天內就會痊癒,輕微疤痕或幾乎無疤。 深二度 由於受傷較深,醫師必須在患部進行早期清創(清除毛髮、死皮、汙染物),以維持傷口清潔,再使用藥物及敷料包紮並固定於傷口上,且每日需換藥數次;程度更嚴重者,還必須考慮早期植皮。癒合時間超過三星期,會留下疤痕,還要注意某些部位的疤痕可能有攣縮問題(膝蓋、手肘等關節處),也會影響後續復原狀況。 三度 最嚴重的程度,就醫後會有一段時間需要反覆地清創、換藥,之後則必須儘早進行植皮的重建手術,儘早覆蓋傷口,才能預防傷口感染、減少出血、防止體液及電解質流失,進而減緩傷患痛苦。一般的植皮,針對嬰幼兒大多會以取用表層的頭皮為優先。 生理的醫療照護 1)復健&回診/視每個患者的狀況,每天復健、定期回診,都有助於掌握傷口狀態,往真正的復原邁進。 2)出門防曬/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的傷害,致使疤痕顏色變黑。 3)醫療輔具/某些受傷深、面積廣的患者,將可能需要穿戴彈性衣或支架。彈性衣能加壓疤痕,避免疤痕增生,至少需穿著一年以上;支架則能避免關節上疤痕的攣縮變形。 4)藥物/有時會發生傷口搔癢、脫屑的狀況,建議遵照醫師處方藥物來控制症狀。 預防才是根本 前述五步驟的急救措施,多年來在兒燙基金會的宣導下,深植人心。對此,黃惠芬執行長表示,由於民眾觀念的提升,「燒燙傷在台灣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這也是兒燙基金會一直以來全心投入的主要目標。 從環境&觀念開始 她提醒家長,應更嚴格檢視自身行為和自家環境,去除任何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因子。如手拿熱湯時需大聲警示,避免靠近孩子;任何可能造成傷害的設備(如微波爐、熱水壺、電鍋),都應收納在幼童碰不到、甚至看不到的地方。 此外,家長也應盡到教育幼童正確觀念的責任。黃惠芬執行長表示,父母平日應把握機會教育,教導「什麼物品和什麼行為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會受傷,讓人不舒服」,持續地灌輸,都有助於在孩童心中建立預防概念。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前哺乳諮詢8大好處

產前哺乳諮詢8大好處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漾媽媽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珏如) 產後餵奶輕鬆上手 能夠順利提供寶寶珍貴的母乳,是每個媽咪的願望,但懷孕時期總是聽說哺乳既辛苦又煎熬,不免讓孕媽咪還沒親身體驗就先感到害怕,其實哺乳的學習可以從產前開始,提早了解母乳哺育相關知識,做好身心的準備,能讓產後的母奶哺餵更順利,避免哺乳時的慌張與疼痛。 1)了解身體的泌乳機制 漾媽媽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珏如表示:了解泌乳機制的媽媽,在明白如何與寶寶的需求達成「供需平衡」後,幾乎無需再為奶水不足或過度刺激而感到心慌或不安,甚至能夠自主的逐漸調節未來奶水的分泌量,輕鬆享受哺乳。 2)掌握正確觀念 哺乳的媽咪為數不少,但每個人的經驗不甚相同,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提供個人專屬的產前哺乳諮詢,可避免哺乳迷思造成媽咪的哺餵困難,常見的哺乳迷思包括:胸部大小與奶水多寡有關、產後的第一天不會有奶水等,陳珏如護理長指出,只要懷孕期間(或孕前月經來潮前)乳房有脹感,產後都會有奶水分泌,懷孕期間乳房受荷爾蒙的影響,乳腺組織增加、胸部脹大,並於懷孕20週左右分泌初乳,所以即使是剖腹產,產後第一天都會有奶水可以哺餵寶寶。 3)乳房評估 藉由評估孕媽咪乳房,可及早發現是否有哺乳困難的情況,除了可提早學習因應方式,當產後寶寶一開始無法順利含乳時不會過於緊張,也能學習乳頭護理、產前擠乳與乳垢清潔的相關知識。 4)評估生活型態 全職媽媽、職業婦女與假日媽媽的哺乳計畫會有不同,其中牽涉到工作時間分配、哺育方式等差異,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透過評估產後的哺乳需求,提供適合自己的哺乳建議與收集奶水的方法,也能針對不同的生活型態或乳頭大小推薦合適的吸乳輔具。 5)預先認識可能遇到的乳房問題 許多哺乳媽媽,對於突然遇到的乳房問題,常常會把網路上以訛傳訛的資訊當做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常見的狀況包括:乳房腫脹要用力按摩推開、脹奶會導致乳腺炎、到底要熱敷還是冷敷,或乳頭有小白點時用針挑掉等,陳珏如護理長指出,溫敷乳房的目的在於促進循環,通常建議於哺乳或擠奶前進行,而哺乳、擠奶後,若媽咪仍覺得乳房脹痛,則可以冷敷(10~15分鐘)的方式鎮靜乳房、解除脹痛;當乳頭出現小白點時,可以橄欖油或泡鹽水的方式處理,飲食上也需注意是否過於高油或高奶,同時,媽咪應多讓寶寶吸吮乳房。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常見5大皮膚疾病

孕期常見5大皮膚疾病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朱宮瑤) 正確保養與用藥.緩解不適 懷孕期間,除了外觀體型改變之外,生理機能也會有所變化,導致肌膚出現搔癢或病變;搔癢的部位可能出現在全身各處,經常讓孕媽咪困擾不已,甚至影響情緒,因此,了解孕期可能發生的皮膚疾病,預防並及時治療,才能幫助緩解肌膚不適。 懷孕期間常見的皮膚疾病 孕期常見的皮膚疾病包含妊娠型類天皰瘡、癢型蕁麻疹丘疹斑塊、妊娠型異位性皮膚炎、膿皰型乾癬、妊娠型膽汁淤積皮膚炎,各有不同的表現形態。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朱宮瑤主治醫師提到,有些皮膚疾病比較良性,僅有皮膚問題,但有些可能會引發子宮胎盤異常而影響胎兒發育,如妊娠型類天皰瘡、膿皰型乾癬、妊娠型膽汁淤積皮膚炎等,這三種懷孕相關的皮膚疾病對胎兒來說有危險性,而癢型蕁麻疹丘疹斑塊與妊娠異位性皮膚炎則比較不會造成胎兒的問題。 孕期肌膚保養重點 為了預防懷孕期間出現異常搔癢的症狀,朱宮瑤醫師建議,孕媽咪可以擦一些乳液來保濕,透過乳液的滋潤及按摩,會讓皮膚變得比較好,進而預防孕期皮膚不適。 季節性保養 •冬季/有許多冬天的皮膚問題與缺乏保養有關,若有乾燥搔癢症狀時,注意洗澡的水溫不要太高,清潔完成後記得擦上適合自己膚質的保濕乳液,可以順便進行肌膚按摩,讓皮膚能充分吸收,只要做足保濕工作,就能幫助減緩皮膚不適。 •夏季/懷孕時的體重變化,會導致身體負擔較大,到了夏天經常汗流浹背,如 果因悶熱或清潔不夠徹底,可能引起黴菌感染或汗疹,因此,除了清潔要多加注意之外,衣服也要選擇透氣材質,出汗後儘量更換舒適衣物,避免悶出病來。 孕期用藥停看聽 孕婦用藥的安全等級分為A、B、C、D、X,A級是最沒有致畸形之慮,為最安全的藥物,在人體已做過對照組研究,有足夠證據證明用於懷孕初期及後期皆不會造成胎兒之危害,維他命即屬此類,這類藥物極少,因為很少研究會在孕婦身上做實驗;B級是指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對胎兒沒有危險性,但未對孕婦做過對照組研究;或是動物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對孕婦所做的對照組研究中,無法證明對懷孕初期及後期之胎兒有害,如普拿疼和大部分抗組織胺藥物;C級為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沒有對孕婦做過對照組研究,或者有些藥物尚未做過動物試驗及人體試驗,均屬於此一等級的藥物,只能在臨床使用上,利益大於潛在危險性的前提下才使用;D級則是有足夠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除非評估此類藥物對孕婦有益,或緊急時權衡利害才使用;X級則在動物或孕婦實驗中已證實對胎兒有害,且使用後其危害明顯大於其益處,是孕婦的絕對禁忌。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