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睡姿不正確恐影響胎兒安全

睡姿不正確恐影響胎兒安全

(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翰生)(圖片提供/媽媽寶寶雜誌)在懷孕10個月當中,準媽媽不只要注意飲食、運動、室內外活動安全,就連睡姿及睡眠品質都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話題。在非洲某國,因有鑑於胎兒死亡率較高,便產生一連串針對準媽媽生活品質的研究,竟發現準媽媽的睡姿是一大關鍵,將可能影響胎兒的健康安全,究竟是否可提供準媽媽做為參考依據,本單元請到專業醫師為您解答。睡眠姿勢良好與否,除了會影響準媽媽的睡眠品質之外,也會造成白天精神不佳,甚至導致胎兒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脅,其原因與準媽媽的下腔靜脈是否遭受子宮壓迫,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擁有良好的睡眠習慣與姿勢,其實也應列入女性在懷孕期間的必修課程。睡姿是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有些人會認為,隨著懷孕周數增加,準媽媽的睡眠品質就會因為肚子變重而受到影響;不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翰生表示,就門診經驗來看,孕婦睡眠品質變差,多數原因其實是由於不能採取以往習慣的睡姿(例如趴睡),才使準媽媽夜夜無眠,胎兒體重增加倒不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此外,邁入懷孕中後期時,準媽媽也會明顯感受到胎動,有時候為了使胎兒安定下來,準媽媽就會在睡眠期間不時採取不同睡姿,導致睡眠斷斷續續,所以胎動可能也會使孕婦睡得不太安穩。睡姿不良會導致胎兒死亡?前陣子曾有報導指出,非洲某國對嬰兒死胎進行研究,並從中發現習慣仰躺的孕婦,胎兒發生死亡的風險高出5~6倍,除此之外,紐澳地區的研究也得出「仰躺孕婦產下的新生兒體重較輕」的結論。周翰生醫師指出,在2011年時,醫界也有報告初步說明,孕婦採取的睡姿,看似與胎兒死亡率有相關性,但實際上並未完全證實,且造成胎兒死胎的因素眾多,因此目前不宜直接斷言準媽媽採取平躺一定會造成胎兒死亡。不過,會有「睡姿導致胎兒死亡」的說法,可能是因為孕婦平躺或右側躺時,子宮會壓迫到下腔靜脈(尤其是懷孕超過16週),導致下半身的靜脈無法順利回流,造成血壓下降、心跳加快,連帶影響到子宮血流循環,使胎盤血流減少,胎兒恐有缺氧之虞,因此醫師通常也不建議準媽媽在懷孕中期之後,採取這兩種睡姿。懷孕各階段的適合睡姿雖說睡姿會影響到準媽媽的血液循環,但並不代表懷孕10個月裡都必須維持同一種睡眠姿勢,如此一來反而會使準媽媽感到更不自在,以下提供您懷孕各階段所適合的睡姿做為參考。懷孕初期周翰生醫師表示,如果在此階段就有睡不安穩或失眠傾向的準媽媽,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得知懷孕後的心情轉變,導致壓力逐漸累積,才會發生睡眠品質變差的情形。因為在懷孕12週以前,準媽媽不用刻意限制自己的睡眠姿勢,此時的子宮位置尚處於骨盆腔內,仰睡或右側睡姿並不會特別壓迫到下腔靜脈,基本上採取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即可,但有趴睡習慣的準媽媽,建議開始要學習避免此睡姿,以免中後期無法趴睡而影響睡眠品質。懷孕中期進入懷孕中期,子宮內的胚胎發育也逐漸成熟,準媽媽應避免使強大的外力直接壓迫到腹部,像是趴睡,可能就會影響到血液循環。若準媽媽為多胎妊娠,建議在此階段就要開始取左側睡姿,如果沒有其他異狀,準媽媽還是可以偶爾仰躺,但仰躺可能會壓迫到下腔靜脈,影響下肢血液回流,造成下肢水腫或靜脈曲張,可適時在雙腿下方墊一塊柔軟的小靠枕減緩不適。懷孕後期再過不久,胎兒即將臨盆,準媽媽的一舉一動,將會密切影響胎兒的生長情形,因此在懷孕三階段當中,懷孕後期是最需要注意睡姿的關鍵時期;原則上,懷孕8個月之後的婦女,都不適合趴睡、仰睡、右側睡姿或抱著抱枕入睡。周翰生醫師表示,使用右側臥姿入睡,將會導致下腔靜脈更加遭受壓迫,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準媽媽將可能發生低血壓、頭暈或四肢無力等情形,所以在懷孕後期最適合孕婦的睡姿,就是左側臥姿,一旦體內循環好,也會有助於準媽媽提升睡眠品質。如果準媽媽不太習慣左側臥姿,不妨嘗試半坐臥式的睡眠方式,但採取這種睡眠姿勢的人,大部分都容易在起床的時候感到腰痠背痛,尤其越到懷孕後期,孕婦會因為肚子變大,導致重心改變,一旦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就容易產生肌肉痠痛等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3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預防性切除乳房,遠離乳癌?

預防性切除乳房,遠離乳癌?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外科教授暨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俞志誠)  (圖片提供/耕莘醫院)定期檢查為最佳預防方式過往,國內先後有名人罹患乳癌過世,而引起女性對於乳房健康的重視;如今,更讓大家吃驚的是,有「世界最性感女人」之稱的國外知名藝人安潔莉娜‧裘莉,因得知自己帶有突變BRCA1遺傳基因,擔憂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大增,而選擇主動出擊,將乳房切除,已將罹癌風險降至最低。這樣的決定,究竟是好?是壞?一般人又該如何守護乳房健康呢?細數國內知名人士因乳癌奪走性命的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第一任妻子林淑如、歌手阿桑、林晏如等,每當這類訊息公諸於世後,總引起不少女性擔心而紛紛去醫院接受乳房篩檢;然而,看到好萊塢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的選擇後,是否對於乳房健康有更深層的認識呢?投書披露為降低罹癌風險而切除乳房安潔莉娜‧裘莉5月13日投書《紐約時報》,內容寫道「……儘管女性罹癌風險因人而異,我的醫師預估我有87%的機率會罹患乳癌,50%的機率會罹患卵巢癌。只有少部分的乳癌來自遺傳基因的突變。BRCA1基因有缺陷的人,罹患乳癌的平均風險為65%。我一知道這是我的真實情況後,我決定主動出擊,將風險降至最低。我決定進行預防性的雙乳切除手術。我寫下這篇文章是希望告訴其他女性,切除乳房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但我很高興做了這個決定。我罹患乳癌的風險從87%降到5%。我可以告訴孩子們,不必害怕乳癌會帶走媽媽了……。」效果 • 未必真能一勞永逸裘莉切乳防癌的做法,固然得到男友布萊德‧彼特、一些醫師、其他明星和影迷的讚揚;然而,也有臨床醫師擔心此舉遭到錯誤解讀,而進行不必要的手術。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裘莉的選擇呢?三軍總醫院外科教授俞志誠首先指出,「雖然BRCA1基因有缺陷,代表年紀較輕(停經前,約50歲)即可能有發病的機會,與一般好發年紀相比,約提早10年到15年」。他表示,「BRCA1和BRCA2本來是抑制癌症的基因,發生突變後會增加罹癌機率,終其一生罹患乳癌的機率約為70%~80%,不過,實際經基因檢測所得到的統計,BRCA1變異後的罹癌風險約50%~60%;若BRCA2基因突變,則罹患風險為30%~40%」,也就是說,「就算BRCA1基因有缺陷,仍有將近一半的機會可能不會得乳癌」,裘莉在還沒發病前,即毅然決然的選擇預防性切除雙乳,雖然讓裘莉的罹癌機率從87%降低至5%,「但這樣做卻也未必真能一勞永逸」,畢竟機率只是一個估算的數字,即使是5%,只要有就是有,因此,俞志誠醫師個人推斷,「讓她做出這個決定,可能不是只有單純的帶有突變遺傳基因」。選擇治療方式 • 醫病充分溝通國內乳癌患者對於乳房切除手術的接受度不及歐美,「治療時,能保留多少算多少」。但俞志誠醫師也曾碰過以預防為前提而選擇切除乳房的患者,他說,那是一側乳房已確定罹癌的患者,另一側則飽受反覆性乳管瘤所苦,因非常擔心這一側乳房也終會走向罹癌之路,於是選擇「預防性切除」。他表示,自己雖不鼓勵患者選擇這樣做,但看到其內心充滿憂慮時,身為醫療人員也百般不忍,俞志誠醫師認為,進行任何預防性治療之前,醫病雙方必須充分討論,「看看怎麼做能夠確實幫助患者」。他補充,「進行預防性切除乳房手術,健保並沒有給付」。檢查 • 基因檢測貴且無濟於事再來引起注意的,則是裘莉接受的「基因檢測」,她在投書中呼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平均有45萬8,000人死於乳癌,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國家。我們必須優先保證更多女性可以進行基因測試,然後接受能夠挽救生命的預防治療,……我選擇公布自身遭遇,是因為許多女性不曉得自己也許正活在癌症的陰影下。我希望她們也能做基因檢測;如果是高風險群,將知道她們擁有客觀理性的選項。」俞志誠醫師指出,「這是透過抽血檢驗自身是否帶有BRCA1和BRCA2基因變異的檢查,由於基因所在位置不同,因此,需視為兩個檢查。每一項檢查在國外約收費美金三千至五千,國內則需要近台幣10萬元,並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的檢查」。加上白人婦女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機率是5%~10%(尤其是猶太裔),台灣則僅約2%,多少也降低了基因檢測的迫切性。更值得思考的是,「萬一檢查出有基因變異的問題,又能怎麼辦?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裘莉一樣,先切除再說。除非能進行基因修補,不然,恐怕什麼也不能做」。他強調,「與其耗費金錢做代價昂貴的基因檢測,不如按部就班的接受定期篩檢更為實際」。重視 • 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每十萬名婦女就有63人罹患乳癌,與國外相比,罹癌率較低,但俞志誠醫師指出,「國內的女性發病率雖比國外低,可是發病年紀平均約在35歲至50歲的階段,比國外的發病年齡55歲至70歲提早了十年」,雖目前尚無法了解為何有此差異,但值得女性朋友重視的是,根據國健局公布99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乳癌仍高居女性癌症第一,每年約新增一萬名個案」。雖然乳癌令人聞之色變,不過,乳癌卻是少數能夠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的癌症之一,因此,俞志誠醫師強調,「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他補充,如果有定期檢查,約可在零期及一期就發現癌症蹤影;反之,發現時多為第二期以上。他補充,「對於乳癌患者而言,愈早發現,可選擇的治療方式也較多,治癒率也高」,所以,真的不能輕忽定期檢查的重要性!然而,俞志誠醫師感慨,國內的乳房篩檢存有「一窩蜂」的問題,只要一有名人罹癌的消息,門診就擠滿了想做檢查的人群,只是隨著新聞熱度降低,主動接受篩檢的動機也隨之薄弱。他提醒,「由於乳癌篩檢的人員與設備有限,面對蜂擁的就診人群,恐難以確保品質,而失去篩檢的意義。最好是每個人依著自身需求受檢,不要隨著新聞事件起舞,才是聰明的就醫之道」。• 原文刊載於2013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