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胃癌也有HER2陽性! 乳癌標靶藥助胃癌患者延命

胃癌也有HER2陽性! 乳癌標靶藥助胃癌患者延命

2020-02-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胃癌治療有新選擇!根據105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位居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由於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被當作一般腸胃疾病而輕忽,4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只能靠化療。但國外研究發現,約有5~10%的胃癌患者屬於HER2陽性胃癌,這類患者若能使用乳癌標靶用藥,反應治療率達近一半,有助延長存活期、降低死亡風險。 呼吸困難陷昏迷 婦人就醫竟是晚期HER2胃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白禮源醫師曾收治一名40幾歲家庭主婦,因喘不過氣、昏迷不醒被緊急送醫,初步懷疑有肺炎問題,沒想到進一步檢查竟是HER2陽性胃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和腦部,遂與家屬溝通,給予化療合併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 而在經合適的藥物治療後,腦部和肺部的胃癌細胞消失,婦人恢復清醒,也不再老是呼吸困難。遺憾的是,當時抗HER2標靶藥物沒有健保給付,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礙於經濟壓力,自行延長每次用藥的間隔時間,最終導致疾病控制不佳,支撐1年半後還是憾然離世。不過,目前胃癌抗HER2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希望! 胃癌不一定會胃痛!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4成確診已是晚期 白禮源醫師表示,很多人以為胃癌一定會胃痛,但事實上很多病人不見得會以胃痛為表現。一般來說,胃癌初期,患者可能會因為腫瘤導致胃部蠕動變差、胃阻塞,而出現脹氣、反胃、胃口不好等症狀。 但這些症狀在空腹、咖啡喝過量、壓力過大造成消化不良等情境下也都可能發生,因此極易被民眾忽略。如果等到上腹疼痛,甚至吐血、解黑便,或者是胃部觸摸到硬塊時才就醫,往往已是胃癌晚期。 根據臨床統計,約有4成的胃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手術只能靠化學療法協助。因此,民眾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疑似消化不良症狀,且持續1、2個月沒有改善,就該儘速就醫進行胃鏡等相關檢查,釐清原因較有保障。 不再單打獨鬥! 晚期HER2胃癌,標靶治療合併化療新趨勢 一旦確診為晚期胃癌,特別是在過去被視為不易治療的HER2陽性胃癌,也不要放棄希望!白禮源醫師表示,根據台灣各大醫院資料,大約有5~10%胃癌患者屬於HER2陽性類型,過往只有化療可用,但近年研究發現,常用於HER2陽性乳癌治療的標靶藥物,對於改善HER2陽性胃癌也有一定的助益,合併化療使用,可以增加化療的有效率,提高反應治療率,延長存活期和降低死亡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胃癌HER2標靶藥物近日已納入健保給付,期望未來能造福更多胃癌患者,避免上述婦人的憾事再度上演。只是,每個人的病況不一,建議患者治療前還是要多諮詢醫師,進行綜合性評估。 另外,在生活照護上,白禮源醫師提醒,慢性胃發炎、EB病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及酗酒、高鹽、亞硝酸鹽和醃漬類食品吃太多等,都是胃癌的可能危險因子,無論是胃癌患者或一般民眾,都應小心防範,守「胃」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27/胃癌也有HER2陽性 乳癌標靶藥助胃癌患者延命

冷鋒一波波 掌握訣竅控糖不失溫

冷鋒一波波 掌握訣竅控糖不失溫

2020-02-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人愛吃補,適逢冷鋒來襲氣溫驟降,許多人經常選擇食補滋養受寒勞累的身體,坊間薑母鴨、麻油雞等進補名店大排長龍。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飲食控制,當心攝取過多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進補不成反而導致血糖飆升,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 糖友進補小訣竅 營養師提5點 糖尿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除了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均衡飲食亦是重要的一環。對於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兼顧穩定血糖與營養是一大課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診所營養師黃小芳提出五項注意要點,讓糖友補得暖身又放心: 1.澱粉適量:澱粉攝取應控制得宜,若吃了鍋物內的澱粉類食物,如:玉米、南瓜、冬粉、米血、甜不辣和麵線等,應避免再吃白飯或其他澱粉主食。 2.少油脂多纖維:肉類應以瘦肉為主,過多的油脂不僅影響飯後血糖,也會增加糖友們血液中膽固醇。纖維則有助於穩定飯後血糖,建議用蔬菜、菇類或蒟蒻來取代部分的肉類。 3.食用順序:正確的食用順序可以減少腸胃負擔,也可以減少澱粉類的攝取,建議先吃蔬菜墊胃,接著是豆魚蛋肉類,再補充一些蔬菜,最後才是主食。 4.避免喝湯:進補湯品中含有許多隱形脂肪,湯底又常添加酒精或中藥,讓糖友攝取過多的膽固醇、酒精或鈉磷鉀。如果還是嘴饞,建議先瀝掉油再喝湯,再開始煮食材。 5.避免含糖飲料:許多人在進補時常以含糖飲料解膩,建議糖友可用水或無糖綠茶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糖份。 飯後血糖別忽略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 氣溫波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糖友們更該嚴格把關血糖值。開業新陳代謝科醫師游新強調,自主量測飯前與飯後血糖是糖友必須養成的習慣,其中飯後血糖容易被忽視,卻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之一;餐後血糖高代表身體葡萄糖耐受性不佳,若長期放任飯後血糖失控,患者的器官如同長時間泡在糖水中,不僅連帶影響飯前血糖,還可能造成視網膜病變、腎功能下降,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甚至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共病。 均衡飲食+監測血糖 搭配胰島素治療控血糖 除了均衡飲食和監測血糖,適時搭配胰島素使用將能有效改善血糖的控制情況。根據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普遍較晚開始胰島素治療,平均延遲約10年才願意接受注射,注射時糖化血色素已逼近10%。游新醫師表示,常見患者因為怕麻煩或聽信迷思而拒絕使用胰島素,導致治療延誤或併發症風險增加;從臨床經驗來看,患者只要願意克服心理的障礙,提早接受胰島素治療,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狀況。 隨著現代醫藥科技發展,控糖藥物的便利性與效用與時俱進,游新醫師提到,現階段有涵蓋多種機轉的複方控糖筆,一天只需使用一次,能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患者接受意願較高。對於治療方式的轉換,從事醫療工作的患者和年輕糖友接受度最高;游新醫師也分享,曾經手數名口服藥適應不佳的年輕患者,嘗試不同治療組合仍無法改善血糖;在醫師的評估與建議下,改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不僅沒有出現不適的狀況,便利的用藥方式也增加患者按時服藥的意願,輕鬆達到控糖目標。 過完農曆新年,糖尿病患者應更加注意飲食均衡。游新醫師指出,經過長期醫病關係的建立及觀念的導正,願意接受臨床胰島素注射比率逐漸提升,建議患者如有如有血糖控制狀況不佳,或不適應目前的治療方式,應主動和主治醫師討論,經全方位評估,共同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44/冷鋒一波波 掌握訣竅控糖不失溫

【武漢肺炎】全台頂尖專家籲組國家隊 科學家商討解藥、疫苗現況

【武漢肺炎】全台頂尖專家籲組國家隊 科學家商討解藥、疫苗現況

2020-02-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我們像一盤散沙,縱使有過去無比豐碩成果和熱情,卻缺乏組織和領導者,專家會議呼籲,政府盡快成立研究小組。」力抗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日前包含中研院、國衛院等產官學界等科學家齊聚,研擬科學抗疫相關對策。召集人清華大學教授李家維表示,台灣從純化病毒,後續疫苗研究都有豐碩成果,籲請成立研究小組,統籌後續藥物、疫苗研發。 台灣成功分離病毒株 有利檢測、治療開發 位居全球第四快,台大醫學院率先成功分離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針對這項成就重要性,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對於後續病原探討,病毒與人類細胞的互動,對免疫的影響,如何快速診斷、治療等都有很大的幫助,病毒株研究目前都在疾管署管制下與學界合作,確保安全無虞。 檢疫部分,國衛院副院長司徒康惠提到,快速、方便檢測的試劑,需要可以辨認病毒的單株抗體,透過在2003年SARS疫情間,國防醫學院預防研究所和國衛院合作,產製一批的單株抗體,從中挑選可高度辨識SARS的單株抗體,將利用分離出來的病毒株,來驗證快速篩檢的試劑。 疫苗研發是長久戰 不寄望別國,台灣已啟動 針對疫苗研發,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提到,疫苗是預防病毒最好的方式,但傳統流感病毒去活化方式製作新型武漢病毒疫苗似乎不太可能,較可能是針對病毒表面的醣蛋白來開發疫苗。 他也強調,疫苗是施打健康人體,安全性很重要,因此美國是過訊息RNA製作疫苗,可能3個月內可以臨床實驗,最快3年後才可以用,是長期抗戰,民眾別誤以為疫苗能馬上有。 本土疫苗廠則回應,春節時已經啟動,要找出候選疫苗。 台灣可製抗病毒馬血清 治療緊急、重症案例 由於疫苗費時,在藥物研發方面,司徒康惠提到抗病毒的馬血清,是救命的替代方式。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劉士任說明,台灣已有抗蛇毒血清技術,可用來生產抗病毒血清,但並不是傳統藥物,驗證若可行,將來用作重症、緊急醫療時使用。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祖安則進一步表示,老藥新用是另一個尋找藥物的方法,SARS、MERS和武漢肺炎都是冠狀病毒引起,三者基因相似度近8成,已有一類抗愛滋病毒的藥物,在SARS、MERS動物實驗效果良好,也有單獨人類治療個案報導。他認為,要測試該藥物與其他藥品的組合效果,根據癌症雞尾酒療法的重要性,「我們不只要找一個藥物,而是要找到一組可以合併使用加成療法的藥物。」 李家維說,這類藥物,政府已經去接洽,台灣有能力人工合成,研發疫苗、藥物都如此,不能仰望其他國家,他國一定都會自己先用,有剩才會給台灣。 他也強調,「我們像一盤散沙,缺乏組織和領導者,專家會議呼籲,政府盡快成立研究小組,是學界推動研發的基礎。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挑戰。」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42

第一線藥物出現口服選擇 助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擁抱病後人生

第一線藥物出現口服選擇 助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擁抱病後人生

2020-02-06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50多歲的小麗原本任職於安親班,10多年前有位學生坐在她腿上撒嬌,她起身後突然感覺腿麻,原本以為休息一下就會好,沒想到腿麻和腰痠背痛的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四處求醫,歷經MRI核磁造影等檢查,最終才確診罹患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檢查室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病友體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包覆神經的髓鞘,造成身體發炎,而髓鞘修復的疤痕會形成多處的組織硬化,導致神經傳輸功能受損,如果髓鞘受傷發生的部位在視神經,就會造成視力模糊;如果在頸椎或胸椎就會導致手腳發麻無力、頻尿及大小便失禁;如果在大腦,病友容易有單側肢體無力、臉歪嘴斜等症狀,未及時治療,病友腦部萎縮的速度較一般人快10倍,影響認知功能,造成記憶力下降、反應速度變慢,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恐遽增。 症狀多變難掌握 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求診路艱辛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多元,不少病患都有類似小麗的經驗,看遍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卻始終找不出自己罹患什麼疾病,心理承受極大壓力。郭育呈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包含疲勞與倦怠感,因此影響許多病友的工作表現,操持家務的能力也下降,常被親友誤會是偷懶;病友在確診後又因為擔心、不確定病情會發展到什麼程度,經常萌生沮喪、憂鬱等負面情緒,此時若遇上藥物的副作用,更是雪上加霜。 副作用加重情緒負擔 病友別輕忽 以往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選擇有限,第一線用藥僅有干擾素針劑,即使輪流變換下針處,病友施打部位還是經常出現紅腫硬塊,甚至皮膚潰爛,有時隔天還會出現輕微發燒、全身痠軟等類流感症狀。郭育呈表示,第一次在門診見到小麗,她沈默寡言又悶悶不樂,詢問才發現小麗懼怕打針,但為了控制病情,每週還是得忍痛注射3次,她十分抗拒治療,卻又害怕疾病復發,擔心自己未來無法走路、必須一輩子坐輪椅……內心的矛盾讓小麗越來越不快樂,愁容滿面、負面情緒越積越深,甚至下意識逃避治療,造成惡性循環。 第一線藥物出現口服選擇 助病友走出治療低潮 為了幫小麗走出治療低潮,郭育呈醫師協助申請第一線口服用藥,小麗雖然剛開始曾因為副作用而掉髮,但幾個月後頭髮就長回來了,她不必再擔心打針的腫痛不適,對藥物的順從性提高,病情控制也越來越穩定,脊髓發炎引起的走路緩慢、頻尿、急尿及尿失禁等尷尬窘境,幾乎不再發生。小麗一掃過去疾病控制不理想所造成的陰霾,現在她不僅願意跟醫護人員寒暄,更主動跟醫師分享使用口服藥後,終於不用擔心以往使用針劑的冷藏問題,出遠門或到國外旅遊都十分方便! 藥物之外 家屬耐心與病友信心也不可少 「家屬要多點耐心,病友要多跟醫師配合,就會有希望。」郭育呈說,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並非偷懶、故意裝病,而是疾病本身及藥物使用的雙重因素所引起的倦怠,都會加重負面情緒能量。但隨著新藥不斷發展,目前多發性硬化症的一線藥物除了針劑,還有口服藥物可以選擇,且健保也有給付。建議病患可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家屬也須多點耐心,如同三高慢性病一樣,多發性硬化症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只要遵照醫囑規則用藥,一旦發現異狀立刻回診,就能有效將疾病復發傷害降到最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25/第一線藥物出現口服選擇 助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擁抱病後人生

卵巢癌治療突破 PARP抑制劑降復發

卵巢癌治療突破 PARP抑制劑降復發

2020-02-06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 56歲的陳太太因為下腹疼痛就醫,檢查發現竟已罹患卵巢癌,腫瘤已擴散至上腹部,造成腹中積水不適,醫師以手術切除腫瘤後,再安排化學治療。經過治療告一段落,但陳太太總是忡忡不安,對於極易復發的卵巢癌感到不安。適逢去年(2018)底一項大型試驗成果發表,有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晚期患者,使用PARP抑制劑可大幅降低復發機率,陳太太與醫師討論後決議使用,至今恢復良好,讓她卸下憂慮復發的心中大石,還開心的與先生到歐洲遊玩。 卵巢癌治療不易 75%發現已是晚期 卵巢癌在發生率及死亡率都佔據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第7位,超越排名第8位的子宮頸癌,且75%的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5年存活率只有35-40%,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許耿福說明,由於卵巢癌的腫瘤細胞容易對化學藥物產生抗藥性,造成治療困難,2年後有80%以上患者會復發,且隨著每次復發無疾病存活期會越來越短,在手術過後僅能先使用紫杉醇、小紅莓等化療藥物治療,且沒有明確的用藥指標,每個人對化療反應不盡相同。 PARP抑制劑 大幅降低死亡率及復發率 現在已是精準醫學的世代,癌症與基因突變息息相關,在卵巢癌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是BRCA基因突變患者,可以針對基因標的精準用藥。許耿福醫師解釋前述提到的大型試驗發表內容即為,BRCA基因突變晚期患者在經過手術及含鉑化療後,加入PARP抑制劑做為維持治療2年,可使死亡風險降低70%,在追蹤3年後有60%患者無復發,4年後更還有超過50%患者無復發,是卵巢癌治療上的大突破,台灣、美國及歐盟也已核准此藥物做為第一線的卵巢癌治療藥物。試驗對象包含全球15個國家的患者,治療成效上東西方人種並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口服方便 副作用低效果佳 由於此類PRAP抑制劑為口服藥物,不用特地回診治療,許耿福醫師患者接受度很高,且副作用相較於化療輕微許多,僅有輕微的貧血、噁心等,不需特別用藥控制,也不影響日常。此藥物治療成效良好,且可做為術後、化療後的維持治療,期望未來可造福更多的卵巢癌患者們。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37/卵巢癌治療突破 PARP抑制劑降復發

溫差大防流感奪命 出現這些「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溫差大防流感奪命 出現這些「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2020-02-05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國內流感疫情下降,惟仍處高峰,疾病管制署再次呼籲,近日氣溫變化較大,請民眾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應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減少病毒傳播。一旦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意識改變等流感危險徵兆,儘速就醫,以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 流感重症死亡病61例 98%病例未接種疫苗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仍處高峰,國內上週(1月26日至2月1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102,013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3.5%;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22.2%;近4週社區流行病毒則以A型H1N1為主,約佔84.6%;本季(2019年10月起迄2020年2月3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858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為主(43%),其次為50至64歲(32%);98%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且近8成具有慢性病史;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累計61例,98%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美加地區仍處高峰期 全球病毒以A流居多數 近期北半球溫帶國家流感活動度持續增加,其中中國大陸、美國及加拿大處高峰,香港處流行期且持續上升,新加坡、日本及韓國近期疫情減緩,惟仍處流行期,另歐洲地區活動度亦呈上升。世界衛生組織監測資料顯示,全球病毒型別仍以A型(62.3%)為主要流行株,並以A(H3N2)為多;B型病毒株中,則以維多利亞株為主。 國內目前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儲備量約298.9萬盒,其中約44.9萬盒已配送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及合約院所,分別為口服式克流感膠囊、易剋冒膠囊及吸入式瑞樂沙旋達碟,三者均可用於治療A型和B型流感;國內目前共4,394家合約醫療機構提供公費藥劑。截至2月2日止,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達561.8萬劑,尚餘約42.2萬劑,籲請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14

眼睛老化不是老年人專利 小心白內障年輕化

眼睛老化不是老年人專利 小心白內障年輕化

2020-02-05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代人不分男女老幼,每天都在滑手機,彷彿拿著電燈泡一直看一樣,小心光害已燒壞了你的眼睛!一旦眼睛經常出現視力模糊、眼睛疲勞、畏光、複視等症狀,極可能惡化成白內障,不得不慎。中醫師指出,雖然現代人會補充葉黃素,葉黃素的好處是阻擋藍光,用阻絕的方式,避免眼睛承受光害,但重點還是要有好的肝臟機能;中醫有所謂肝開竅於目,因此肝藥顧眼睛更是溯本清源。 膽汁分泌品質不好 眼睛容易乾澀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現代人已離不開3C產品,而3C的藍光會導致眼睛所受到的傷害非常大;至於白內障很重要原因是老化,而目前已有年輕化的現象。由於肝分泌膽汁,膽汁分泌的品質若不好,眼睛就容易乾澀,而有人眼睛不好,會吃蛇膽與熊膽補充,就是此理;好的肝,需要好肝藥照顧,肝若好,眼睛就不易疲勞。 眼睛是神經系統最高指導單位 顧目瞅更要護肝 過度疲勞絕對是很傷害身體,而且也傷眼;李深浦中醫師說明,眼睛是神經系統最高指導單位,當身體機能無法隨著眼睛變化在反射,就已經疲勞,很可能已受到傷害。李深浦醫師強調,很多人以為吃葉黃素或是枸杞、黃精可以改善眼睛問題,但是若已經太累這些都不夠,必須要讓身體不累,腦神經反應靈活,休息要足夠、睡眠好、運動以及營養補充,而且要有保護肝臟的營養,使分泌高級的膽汁。 肝分泌膽汁好壞 和腦筋判斷力與解讀力有關係 李深浦醫師指出,即使是乾眼症都可以醫治,主要是得使膽汁分泌好,要從肝臟分泌膽汁機能做起,使肝臟分泌的膽汁品質比較好,眼睛比較不累,腦筋清楚,一個人的判斷力都會變好。中醫指出膽是「中正之官」,而所謂「中正之官」,即決斷者、裁判官,判斷事物。李深浦醫師表示,廟裡法官的臉是塗膽青的顏色,代表其膽健康又強壯,且判斷力很好;例如做生意創業者若思路不明就會失敗,缺少判斷力,眼睛亮才有判變力,做事才完美,都和肝分泌膽汁有關係。因此,要照顧好眼睛一定要顧肝使膽汁分泌好,膽汁分泌的好壞,都和腦筋的判斷力、解讀力很有關係。 肝經與膽經較弱 要注意肝的保健和治療 一般人會因為眼睛乾澀和預防白內障去看中醫;李深浦醫師指出,診斷頭腦與眼睛反射以及判斷力和解讀力,是中醫強項,經由檢查發現肝經與膽經比較弱,眼睛不好的開始就是肝分泌膽汁不好了,而五、六十歲就做白內障手術,其實就要注意肝的保健和治療。 服用保護眼睛用藥 必須肝臟吸收與代謝好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保護眼睛的用藥,和肝的生物化學反應相關,要使肝臟的吸收與代謝好,吃葉黃素、枸杞、黃精時,一定要肝臟很好,才能分解吸收。若是體內生物機能不好時,會比較不耐煩常發脾氣,這就是肝生物化學反應不好;若體內的氣很順,生化機能好,才會感覺很幸福,生化機能不好,常生悶氣、憂鬰和煩惱,呈現凶惡眼神,就不會有幸福感,這就是肝有問題。 肝藥顧肝與顧腎 改善眼睛疲勞、流目油、目朦朧、眼昏花 中藥使用幾千年,很多人也開始漸漸相信和接受中藥保健的觀念,不會再是西醫醫不好的病才來看中醫,平常就會從中醫藥保養自己。未來透過中醫藥來讓自己更健康的人會愈來愈多,而用肝藥顧肝與顧腎,是可以來改善眼睛疲勞、流目油、目朦朧、眼昏花將是大勢所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5023

心房顫動男突然腦部大出血 及時翻轉危機的關鍵是…

心房顫動男突然腦部大出血 及時翻轉危機的關鍵是…

2020-02-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年約70歲的李先生因不明原因發燒持續兩三天送往急診,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是因二尖瓣逆流合併感染性心內膜炎所造成,同時發現有心房顫動的問題;因此投以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栓形成,進而降低中風的風險。但住院期間卻突然出現左側腦部大出血的情形,所幸他所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能於短時間內快速恢復凝血功能,才讓腦部出血範圍不再擴大、惡化,成功挽回一命。 服用抗凝血藥物患者的救命關鍵-快速恢復凝血功能! 收治該名案例的台南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黃成偉醫師表示,常見患者服用抗凝血劑期間,發生出血情形通常都會比較危急,因缺乏凝血功能而導致血流不止,將可能會造成失血過多、休克死亡的情形,而挽救生命的關鍵,就是「恢復凝血功能的時間」! 目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凝血功能的只有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此,醫師會縝密為患者考量,再投以合適的用藥,建議患者及家屬應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面對意外時才能有所防備。 出現心悸、呼吸困難、喘 應提高警覺 黃成偉醫師提醒,台灣約有23萬名的心房顫動患者,而且年齡越大,風險就會越高。心房顫動成因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瓣膜性心臟病,如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會造成心房及心室擴大、結構改變,易發生心房顫動,本次案例李先生就是二尖瓣逆流合併感染性心內膜炎所造成的心房顫動。 而第二類則是因老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或心臟衰竭等引起。不過心房顫動的初期症狀通常都不明顯,甚至沒有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對此,黃成偉醫師呼籲,若出現心悸、呼吸困難、喘、胸悶、頭暈等症狀時,應盡速前往心臟內科進行心電圖檢查,若確診為心房顫動,請務必遵從醫囑用藥,才能預防中風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999/心房顫動男突然腦部大出血 及時翻轉危機的關鍵是

【武漢肺炎】全球擴散! 防疫6大重點一次搞懂

【武漢肺炎】全球擴散! 防疫6大重點一次搞懂

2020-02-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重點四【要如何預防感染?】 正確戴口罩、洗手防感染、勿共享用品、少碰眼鼻口、少去人多處、按時量體溫。 重點五【要如何洗手消毒?】 洗手七式重點整理: (1)內:搓揉手掌 (2)外:搓揉手背 (3)夾:搓揉指縫 (4)弓:搓揉指背與指節 (5)大:搓揉大拇指與虎口 (6)立:搓揉指尖 (7)完:清洗手腕、清洗沖淨並擦乾雙手做結束 重點六【要如何穿戴口罩?】 戴口罩注意要點 (1)開:開包裝,檢查口罩有無破損 (2)戴:兩端鬆緊帶掛上耳朵,鼻樑片固定在鼻樑、口罩拉開到下巴 (3)壓:輕壓鼻樑片,讓口罩與鼻樑貼緊 (4)密:檢查口罩和臉部,內外上下是否密合 脫口罩注意要點: (1)耳:從耳掛處鬆緊帶移除 (2)折:內側向外側折起 (3)洗:丟棄口罩後務必洗手 社群粉專「醫師爸-給摯愛家人的健康醫療隨筆」貼心叮嚀,別接觸口罩外層表面,用完即丟不重複使用,口罩可用時間6-8小時,並且妥善處理丟棄的口罩。 武漢肺炎仍持續研究中,一切資訊應以「衛福部疾管署」公布為主,請隨時留意《衛福部疾管署》疫情更新,若您曾前往疫區,返國14天內不適,請戴口罩盡速就醫,並撥打防疫專線通報。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998

大腿骨全壞死!竟是這2原因造成 疼痛不容忽視

大腿骨全壞死!竟是這2原因造成 疼痛不容忽視

2020-0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大腿骨全壞死!竟是這2原因造成 疼痛不容忽視 愛喝酒再加上過度運動,當心久了阻塞大腿骨的微細血管,導致身體骨頭壞死!童綜合醫院收治一名定居在台工作的德國男子,13年前漠視大腿骨疼痛,最後演變成關節炎,必須以手術來置換人工關節。 愛喝酒再加上過度運動,當心久了阻塞大腿骨的微細血管,導致身體骨頭壞死! 61歲德國籍的K先生,在台工作定居數十年,10年內就完成了6次全馬,另外,每星期也要求妻兒都一起騎鐵馬,來回都要騎14公里左右,非常熱愛各式運動。沒想到在48歲左右,爬樓梯開始出現不適情況,但一直隱忍不願積極就醫,今年情況惡化,連走路都非常疼痛難,到童綜合醫院尋求骨科部謝國顯主任診治。 德國男過度運動忍痛13年 骨頭壞死換人工關節 經由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左右兩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先安排進行右側髖部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順利,住院一周後出院返家休養,等待一個月休養後,將再進行左側髖部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謝國顯主任指出,股骨又稱為大腿骨,是人體中最長的骨頭,當缺乏血液與養分供應後就會導致壞死,因為組織細胞壞死後不具有修復功能,加上負重與運動,逐漸造成股骨頭塌陷變形而無法使用。 飲酒阻塞骨頭微細血管 過度運動演變關節炎 謝國顯主任表示,患者除了熱愛運動外,也喜歡喝酒,因此,酒精成分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微粒,久而久之阻塞供應股骨頭營養的微細血管,再加上過度運動,又發現疼痛時不願就醫治療,最後導致左右兩側股骨頭,全都缺血性壞死演變成關節炎,必須以手術來置換人工關節。 謝國顯主任呼籲,飲酒適量,並且不要過度運動,遇到身體出現病痛時都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夠獲得最佳治療成效。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70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