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季節交替失眠、話多 「躁鬱症」增3成!中醫這樣治

季節交替失眠、話多 「躁鬱症」增3成!中醫這樣治

2020-02-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醫師,我最近睡眠品質很不好,但白天精神又比往常都還好,在工作的場所與異性的互動變活躍,一直保持在亢奮的狀態,同事說我與平常內向不太講話的樣子不一樣,請問我的身體是不是出狀況?」每到春季,約二到三成躁鬱症患者會在季節交替時發病,約占全年的70%以上。 身心科症狀春季易發作 「躁症」患者增加3成 近期季節交替,腦部容易因天氣變化大而失調,出現躁鬱症中的「躁症」,也是俗稱「桃花癲」,中山附醫中西整合醫療科主任林榮志醫師表示,躁鬱症除了容易失眠、話多、情緒高昂外,還可能出現性慾高漲等症狀,做出超乎常理行為。「桃花癲」是精神醫學上雙相情緒障礙中的「躁症」,由於症狀好發在春季,又因春季桃花盛開而得名,近期這類患者激增3成。 臨床實際經驗也顯示,躁鬱症急性發作的時間多在春季,原因則不得而知。除了傳統抗憂鬱的藥物之外,目前尚有所謂的光照療法可以改善症狀,所以說季節和氣候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情緒,並間接影響健康,然而傳統的中國醫學在其基礎醫學理論中已非常重視這個層面。  中醫調治「桃花癲」 按摩穴道緩情緒自我保健 躁狂抑鬱症,簡稱躁鬱症,是身心科常見疾病之一。躁狂抑鬱症在中醫屬於不同的病證。林榮志醫師指出,躁狂型相當於中醫學的「煩躁」、「狂證」,抑鬱型則屬於「郁證」、「癲證」範疇。中醫採用疏肝解鬱方式治療調理,常用藥物有合歡皮、川楝子、蓮子、鬱金等藥材,並搭配適當的穴位按摩與運動,協助及早回復正常的生活。 1.內關穴位於前臂內側面,離腕橫紋三隻手指寬,正中之兩筋間,有寧心安神作用,也可緩解情緒緊張時造成的胃脹不適。 2.太衝穴位於腳背上,在第一腳趾骨與第二腳趾骨結合處上方的凹陷中,有疏肝解鬱的作用。以上可用拇指按壓穴道至痠脹感,雙側各按壓30秒,可做為平時保健或情緒起伏時緩解使用。 自製玫瑰花茶、寧心安神茶 保情緒平和舒緩壓力 林榮志醫師表示,在保健茶飲部分,中醫多以玫瑰、百合、浮小麥等藥材,作為日常茶飲,可以常保情緒的平和與舒緩壓力,以下提供二種茶飲如何製作。 1.玫瑰花茶 材料:玫瑰花苞6朵,蜂蜜適量,水500CC。 作法:玫瑰花放入保溫壺中,以500CC熱水沖泡,加蓋燜10分鐘,後再加入蜂蜜飲用,溫飲。 功效:疏肝解鬱、安定情緒。 2.寧心安神茶 材料:浮小麥5錢、百合3錢、甘草1錢、大棗5顆。 作法:將藥材以1000CC水大火煎煮後,去渣取汁飲用。 功效:寧神安躁、除煩解鬱。 養生之本規律生活及運動 保持平靜、調養心神 躁症發作的患者,易做出不同於平常身心狀態的行為,例如:衝動購買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物品、晚上不睡覺仍精力充沛、藉由大量飲酒去壓抑高漲的情緒、或自律能力降低做出高風險行為等,加上患者本身缺乏病識感,若是周遭的親友未能及時察覺異狀,有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除了上述治療方法,保持平靜、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本。在季節交替時,除了維持身體保暖,也要注意身心方面健康,更重要的是患者應有病識感,認知到自己已經生病了,並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不可擅自停藥,盡量維持規律的生活,避免熬夜,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和適合的紓壓管道,避免症狀再度復發。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00

【疼惜你的另一半】腸胃不適月達12次 醫:勿輕忽卵巢癌

【疼惜你的另一半】腸胃不適月達12次 醫:勿輕忽卵巢癌

2020-02-14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最近常腹脹、消化不良且食慾不佳,卻又突然「變胖」,小心可能是卵巢癌!卵巢癌症狀不明顯易忽略,近半以腸胃不舒服症狀表現,僅約1成會陰道出血,多數患者都先「繞路」腸胃科,藥物治療不佳後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被發現腹部腫瘤或大量腹水,才被懷疑可能是卵巢癌,且已是晚期。國泰綜合醫院婦癌中心主任何志明提醒,若腸胃症狀反覆發生,一個月內超過12次以上,就要注意卵巢癌的可能性。 卵巢癌可早期發現嗎? 這類型易「無中生有」 卵巢癌存活率不佳,第三期5年存活率雖僅40%,且80%以上都會復發,一旦復發,復發期會越來越短,死亡率很高。但卵巢癌可早期發現嗎?何志明醫師說明,卵巢癌篩檢有難度,「究竟卵巢癌早期久了就會變晚期?早點發現可避免進展成晚期?目前對卵巢癌化進展還不清楚。」卵巢癌通常是指上皮性卵巢癌,包含漿液性、黏液性,類子宮內膜狀、亮細胞等次級分類,不同類型與發現早晚有關。 若是最常見的漿液性卵巢癌,剛開始癌變的部位不在卵巢,而是輸卵管末端,非常不易早期發現,容易「無中生有」,歐美因漿液性患者較多,3/4發現時已屬晚期;台灣則亮細胞癌稍高,早期亮細胞癌佔亮細胞癌一半以上。整體而言台灣卵巢癌晚期發現佔半數。 因此卵巢癌的危險族群要小心,若被診斷為漿液性卵巢癌的病人約有23%帶有乳癌基因BRCA1/2突變,其中包含有自發性地也有遺傳性的,若一般人帶有乳癌基因BRCA1/2突變,一生罹卵巢癌機率約超過40%以上;而不孕、沒有懷孕、早經、較晚停經也有較高的風險,因為持續排卵,卵巢表皮容易受傷而病變;另外,大腸癌、乳癌等患者也需多注意。 手術+化療 晚期卵巢癌治療缺一不可 晚期卵巢癌如何治療,何志明醫師說明,手術的目標是要把所有腫瘤切除乾淨,手術越完整,把眼睛可辨認的腫瘤清乾淨,決定存活時間,腫瘤清除乾淨或腹腔殘存腫瘤不超過1cm的預後都較佳。此外,術後還必須完整化療,化療的目的是把殘存的腫瘤殺掉。如果腫瘤對化療敏感,活比較久,但若有抗藥性,沒多久就會復發。 不過,就算治療良好,大部分1年半後會復發。如果是六個月內復發,只能選擇二線化療藥物,若超過1年才復發,只有單一病灶可以先切掉再化療,若超過兩個以上就應直接化療。 標靶藥物延緩復發 分針劑和口服 所幸,目前化療後,還可繼續使用標靶藥物,進行維持療法,延遲疾病復發的時間。何志明醫師提到其中一種血管新生抑制劑,「腫瘤需要新生血管提供養分,透過針劑施打抗血管新生標靶藥,阻斷腫瘤養分和影響微環境,腫瘤生長會受限。可以用於第一線使用,也可以復發後使用,起初可以合併化療使用,當化療結束後再繼續使用。」其研究結果顯示,用在一線維持性治療復發時間可延後至一年半左右;若用於復發後維持性治療,再復發時間可延後至一年左右。 另外,針對帶有 BRCA1/2 基因突變的患者,則適用PARP抑制劑。BRCA1/2基因原本是抑癌基因,可以修補DNA錯誤。當癌細胞的基因突變,無法修復DNA錯誤,僅能透過PARP酵素來補救,因此透過PARP抑制劑阻斷,癌細胞無法修復DNA突變而死亡。再者,帶有 BRCA1/2基因突變的人有10-40%罹患卵巢癌及45-65%罹患乳癌的風險。 何志明醫師提到,PARP抑制劑是口服藥物,可用於對於含鉑化療有反應且有BRCA1/2基因突變病人做第一線維持性治療,其研究結果顯示,60%的患者復發時間可延後至三年以上;此外,PARP抑制劑也適用於復發後對含鉑化療有反應之卵巢癌病人,其復發時間可延後至一年左右。 卵巢癌邁向精準治療 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 卵巢癌已邁向精準醫療,患者可以有不同的標靶藥物做治療選擇,何志明醫師建議,若患者是新診斷為晚期卵巢癌之病人,應積極檢測看是否本身帶有BRCA1/2基因突變,如此的話在一線或後續的維持性治療可以有更精準的選擇來延長患者無疾病存活期。每年約有1千2百名卵巢癌新增患者,他提醒婦女,若反覆發生腸胃不適,要注意是否為婦科疾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87/【疼惜你的另一半】腸胃不適月達12次 醫勿輕忽卵巢癌

最怕反覆發作! 多發性硬化症宜盡早積極治療

最怕反覆發作! 多發性硬化症宜盡早積極治療

2020-02-14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30歲的上班族女性,因為視力模糊、步態不穩、四肢無力等問題求診,由於症狀類似中風,一度被當作小中風,經過進一步問診後才發現,原來之前也曾出現過動作障礙現象,經過腦部核磁共振與腦脊髓液檢查後,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病患。 什麼是多發性硬化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張國軒醫師解釋,多發性硬化症為中樞神經系統出現不正常免疫反應所導致的發炎性疾病,會在腦部、脊髓、視神經等位置反覆地發炎,且每次疾病發作症狀會依據其發炎的部位而有不同,但臨床上仍以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異常、視力模糊等為主,患者以年輕女性居多,首次發作平均年齡約在31歲左右。 多發性硬化症若反覆發作 恐留下後遺症 過去研究發現,一旦體溫升高,便容易誘發多發性硬化症急性發作,因此患有此病者,於冬天泡溫泉、甚至夏天高溫之際,都需特別留意。張國軒醫師指出,會導致多發性硬化症發作的原因除了體溫升高外,若受到病毒感染、壓力,甚至在女性生產後前三個月,發作的機會都可能增加。 更重要的是,每次復發對腦部都是一種傷害,「雖然疾病初期治療後幾乎能夠痊癒,但若不持續控制,多次復發後,將累積腦部病灶,日後復原狀況會越來越不好,甚至留下後遺症,造成永久性的失能惡化。」張國軒醫師強調,及早治療並以藥物降低復發,是避免失能的關鍵。 口服新藥降低復發機率 提升生活品質 目前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以藥物效果最佳,臨床可使用的藥物分成注射與口服藥物兩大類,皆能預防疾病復發。張國軒醫師表示,健保局新核可的第一線口服藥物,有免疫調節、抗發炎、抗氧化、保護神經等多重效果,可降低三到五成的復發機率,較注射型藥物更為便利,讓病人可如同一般慢性病病人一樣,每天定時吞服藥物即可,免除自行打針的不便,也可降低過去部分病患因打針而產生的過敏、皮膚壞死現象。 張國軒醫師提醒,多發性硬化症在台灣雖屬於罕見疾病,但此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吃藥就能控制,且隨著新藥發展,已可有效控制病情,只要及早治療、遵循醫囑用藥,便可減少疾病復發,回到原有的正常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39/最怕反覆發作 多發性硬化症宜盡早積極治療

少戴隱形眼鏡防武漢肺炎? 眼科醫師揭隱眼注意事項

少戴隱形眼鏡防武漢肺炎? 眼科醫師揭隱眼注意事項

2020-02-1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延燒,日前中國抗煞專家北京大學醫院醫師王廣發,因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病患,不幸被感染,推論是沒有配備防護眼鏡,病毒透過眼睛傳染。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呼籲,疫情期間少戴隱形眼鏡,可戴一般眼鏡,來保護眼結膜。究竟配戴隱形眼鏡是否成為防疫漏洞,對於眼部防護有何重要建議,快來看看眼科診所院長廖家慶醫師怎麼說! 沒洗手就碰眼睛 小心病毒從眼入 廖家慶醫師表示,最外層的眼角膜和結膜,是眼睛的保護層,但若揉眼睛、戴隱形眼鏡,摩擦造成表皮破皮、缺損,且抵抗力較弱時,病菌就可能從這些破口趁虛而入,造成眼睛感染、發炎。 這些病菌怎麼來的呢?根據目前案例研判,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可透過飛沫、接觸傳染,廖醫師指出,當我們近距離與他人講話,或是有患者打噴嚏,空氣中的灰塵、物體表面都可能沾染上有病毒的飛沫和分泌物,可能直接噴進我們的眼睛,也可能手觸碰到這些病菌,如果沒有洗手去揉眼睛,就可能感染。 少戴隱形眼鏡防感染? 不正確配戴問題多多 廖家慶醫師指出,眼睛如同皮膚,表面都有細菌,平時和平共處,「但是長時間戴隱形眼鏡,就像一個培養皿,壞菌大量孳生,破壞了原本的菌相平衡,就可能從傷口、破皮處入侵眼睛。」 此外,隱形眼鏡本身是外來物,容易造成眼結膜敏感、發炎,要注意隱眼的「透氧度」。醫師解釋,眼角膜需要與外界接觸氧氣,也需要呼吸,若隱眼透氧度太差,長期配戴恐讓眼角膜缺氧,造成眼角膜受損等傷害。而隱眼材質和透氧度有關,傳統水膠材質相對較低,矽水膠較高,硬式隱形眼鏡則透氧度最高。 醫師提醒,選購時要注意透氧度,且配戴、拔隱眼時,一定要洗手,更不要配戴隱形眼鏡超過6-8小時,「戴得越久,病菌孳生越多,越可能感染人體。」 臨床上,廖家慶醫師常遇到許多年輕朋友不正確配戴隱眼,日拋當雙週拋,甚至戴隱眼睡覺,初期誤以為戴太久讓眼睛不舒服,等到眼睛疼痛、視力模糊才來就醫,結果細菌已經侵蝕一部分角膜了,嚴重恐會失明。 若配戴隱眼後,眼睛開始發紅,感覺異物感、疼痛,眼睛分泌物變多,甚至視力模糊,這是眼睛有異的徵兆,最好趕快拿掉隱形眼鏡,就近眼科醫師治療。 不戴隱形眼鏡 戴眼鏡有保護力嗎? 廖家慶醫師分析,沒有眼鏡的保護,打噴嚏、交談等飛沫,可能直接噴到眼睛,若與隱眼相比,戴眼鏡有護目鏡效果,對一般民眾確實有保護力。若同時配戴口罩,口罩上的鐵絲應貼合臉型,眼鏡才不容易起霧,減少動手喬一喬的機會,降低感染風險。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預防,廖家慶醫師說,接觸感染對一般民眾影響較大,摸到外界物品、從外面回家,一定要確實洗手,是防疫的不二法門。 本區內容是由個人維護,若有不當資訊請通知客服協助處理或移除,謝謝。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5122/少戴隱形眼鏡防武漢肺炎? 眼科醫師揭隱眼注意事項

【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解藥在哪? 抗愛滋病藥物成焦點

【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解藥在哪? 抗愛滋病藥物成焦點

2020-02-1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武漢肺炎延燒,抗伊波拉、瘧疾藥物成為熱門解方,另外,2003年另一冠狀病毒引起的SARS經驗中,另一種對愛滋病毒有效的蛋白酶抑製劑等幾種藥物,似乎也對SARS冠狀病毒有效。 抗愛滋病藥物見成效 有望用於治療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約翰霍普金斯中心傳染病專家Amesh Adalja告訴《現場科學》,這類抗愛滋病毒藥物對於MERS和SARS冠狀病毒有效果,已經在中國開啟2019新型冠狀病毒臨床試驗。這類蛋白酶抑製劑,可以抑制蛋白酶,這些酵素負責切割長片段的蛋白,這些被切割的小片段有助病毒複製。 此外,中國政府曾建議感染冠狀病毒的患者,應服用兩個抗愛滋病毒藥物lopinavir / ritonavir(正在臨床試驗的蛋白酶抑製劑),並每天兩次吸入霧化的干擾素─干擾素已被批准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和C型肝炎等疾病。 這類藥物會引發細胞產生干擾素,這種蛋白質類似一種「警鈴」,幫助細胞抵抗所有入侵的病毒。 新藥、疫苗研發中 可能是長期抗戰 至於新藥方面,紐約大學生物學和神經學教授Carol Shoshkes Reiss指出,可以針對細胞上的受體開發藥物,這是冠狀病毒得以進入細胞的途徑,利用一些小分子新藥將這些受體堵住,但會花很長的時間研發。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指出,已經在尋找適合的單株抗體,阻止冠狀病毒進入細胞。而美國國衛院則正在發展疫苗,預期三個月內進入臨床試驗。 不只找一種藥物 雞尾酒療法是關鍵 除了尋找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單一藥物,Carol Shoshkes Reiss建議,尋找多種藥物組合的雞尾酒療法更好,「原因是病毒可能會突變、演進,很可能對單一藥物發展出抗藥性。」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祖安日前也表示,SARS、MERS都是冠狀病毒引起,包含新型冠狀病毒三者基因相似度超過8成,上述抗愛滋病毒的蛋白梅抑制劑,在SARS、MERS動物實驗效果良好,也有單獨人類治療個案報導,在癌症治療方面,科學家已經知道雞尾酒療法對於治療的重要性,坦言「我們不只要找一個藥物,而是要找到一組可以合併使用加成療法的藥物」。 哥倫比亞大學梅曼公共衛生學院教授Stephen Morse說,儘管有這些後選藥物,可能還要花好幾年來測試,一旦准許上市,勢必還會討論是否用來預防性投藥,還是可以治療輕症的患者,如同抗流感病毒藥物的發展狀況。 參考資料 1.How experts plan to treat the new coronavirus.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15

莫名暴肥別輕忽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上身

莫名暴肥別輕忽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上身

2020-02-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日前有女藝人因暴肥,整個人看起來胖了一圈,原本以為是服用類固醇害的,後來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多囊性卵巢症」 (Polycystic Ovary  Disease,簡稱P.C.O.D)。 多囊性卵巢症 不孕因素之一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全台估計有一到二成的育齡婦女飽受多囊性卵巢症所困擾,由於患者臨床上的表現非常分歧,例如出現肥胖、血中高胰島素、男性荷爾蒙過高、外表男性化(多毛症)、青春痘、卵巢功能不良、不會排卵、卵巢囊腫及月經不規則或無月經等症狀。目前有四分之一不孕症患者是因為不排卵造成,其中多數原因就是多囊性卵巢症所導致。 多囊性卵巢症症狀多元 診斷依據有這些 李世明醫師說,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會發現兩邊卵巢長出許多小囊(內含有卵子),這些小囊大小約2~8mm,小囊數目每邊卵巢約10個以上,這種卵巢我們稱為多囊性卵巢。這些小囊會分泌雄性荷爾蒙進入血液中,使女性患者出現月經不順(月經稀發或無月經症)、肥胖、多毛、長青春痘或禿頭等症狀。由於臨床症狀表現多樣,目前診斷多囊性卵巢症的依據包括下列幾項: 1.慢性不排卵(即每年月經少於八次)。 2.男性化(多毛、青春痘)表徵,或血中男性荷爾蒙過高。 3.超音波檢查卵巢顯示有12個以上的小囊腫(小於1.0cm ) ,且無成熟的卵泡。 4.不孕症。 5.血液中胰島素濃度夠高等因素。 多囊性卵巢症病因未明 肥胖加重症狀 李醫師補充說明,多囊性卵巢症的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有多重致病因子,包含環境與遺傳基因間的相互作用。早期認為是卵巢的病變,在後來的研究發現,可能是大腦下視丘及腦下垂體的病變,最近的案例探討卻又進一步發現它是胰島素功能缺陷所造成,至於是否有家庭遺傳目前都無定論,而肥胖會造成多囊性卵巢症的表現更明顯。由於患者的組織無法把醣類有效的送進到細胞內燃燒,導致血中胰島素過高,久而久之後會造成腹部脂肪堆積,出現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壓等「 三高」 症狀的代謝症候群。 醫籲及早治療 改變生活型態是根本 多囊性卵巢症對女性的健康影響相當大,一定要及早預防及接受治療,由於發生的原因多樣,治療上要根據患者的需求來決定。李世明醫師建議,生活型態的改變是改善多囊性卵巢症的基本方式,正確的減重及適度的運動可以明顯改善身體新陳代謝及胰島素功能,減少糖尿病及心臟病的發生。另外,服用口服避孕藥可以調節月經及治療青春痘、多毛症問題;使用降血糖藥物可以改善組織對胰島素敏感度,以降低血中胰島素濃度,不過療程較長,效果就較為緩慢。對於不孕症患者,建議可合併口服排卵藥或注射排卵藥來誘導排卵。 本區內容是由個人維護,若有不當資訊請通知客服協助處理或移除,謝謝。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5094/莫名暴肥別輕忽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上身

收假後甩油減脂把握黃金期「凍」起來! 讓你躺著也能瘦

收假後甩油減脂把握黃金期「凍」起來! 讓你躺著也能瘦

2020-02-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7天年假結束,許多人都會對在假期間因為吃飽睡飽、身形默默腫了一圈而懊惱,根據國民健康署數據調查,每年春節連假過後超過3成民眾體重增加,平均增重接近2公斤,尤其是靠運動也不好搞定的腰腹、蝴蝶袖、側腰與大腿內外側等部位,不只是影響外觀,更是影響健康。知名聯合診所院長盧靜怡提醒,春節連假後是減脂的「關鍵7天」一定要把握,民眾常見的春節高油、高糖份且多酒肉的飲食習慣,最容易快速累積的就是腰腹部的內臟脂肪,長期可能容易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又稱「3高」的代謝性疾病。 新一代「冷凍減脂」 輕鬆拿回緊緻曲線兼顧健康 盧靜怡院長表示,多數民眾因為年節聚會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影響下,不僅「腹」債累累,連帶運動減肥也感覺累累,如果是想針對一些不完美部位進行體態雕塑,尤其是節食、運動也都難以消除的「頑固型脂肪」,建議可藉由醫美科技「冷凍減脂」,以非侵入式低溫方式進行塑身療程,全程以低溫4度C冷凍,讓體內脂肪自然凋亡,隨著代謝作用自然排出體外,全程無痛、不留疤,且零恢復期。 盧靜怡院長服務的診所引進新一代探頭,躺/坐著治療時間只要35分鐘,一次療程約減少25%的多餘脂肪;吸附感更舒服,治療範圍也更大,針對大面積減脂或局部雕塑各有其應對手把,適合給想治療多處脂肪囤積的怕動刀愛美人士們,在合格醫師的專業操作下,安心打造緊實線條與完美體態,健康也能一起顧好顧滿。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80/收假後甩油減脂把握黃金期凍起來 讓你躺著也能瘦

植髮一定要剃頭髮? 運用隱痕密技破除植髮迷思!

植髮一定要剃頭髮? 運用隱痕密技破除植髮迷思!

2020-02-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謝醫師,我掉髮很嚴重,想植髮,讓髮量增多,可是做手術不想剃頭髮,也不想要有疤痕,希望植髮後,髮型可以更自由、多變,也可以像美國NBA球星那樣,後面、兩側頭髮推短……」 身為皮膚專科醫師,同時對改善掉髮問題、植髮有深入研究的謝宗廷醫師表示,在診間,常遇到患者有上述需求,事實上,目前只要透過FUT隱痕美形植髮,必要時,疤痕處輔助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療程,便能讓患者在植髮後自由變換髮型,外觀幾乎看不到疤痕痕跡。 需大量植髮、效果立刻顯現 較適合FUT植髮 在植髮科技上,目前以FUT(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ation)與FUE(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為主,FUT需取下患者後腦勺處細長頭皮,再將毛囊分離出來移植到落髮位置,而FUE則是運用特殊毛囊鑽取器取得後腦勺毛囊,再進行植髮。謝宗廷醫師分析,與FUT相比,FUE植髮不會有明顯傷口,因此很受歡迎,但接受FUE植髮時,大都需要剃髮,因此若有大量植髮需求,又不希望剃光頭被同事朋友發現,FUT植髮會比較適合。 民眾一聽到FUT植髮,常擔心後枕部疤痕明顯。謝宗廷醫師指出,FUT隱痕美形植髮與傳統FUT植髮很不一樣,這種植髮方式包括術前頭皮彈性評估、專業隱痕縫合技巧等重要環節,未來頭髮只要有兩三公分的長度就看不出縫合的痕跡,如果真的想剃非常短的髮型,疤痕處可搭配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進行修飾,讓隱痕效果更加乘。 隱痕專業技術 讓手術更「不著痕跡」 謝宗廷醫師解釋,患者接受植髮前,一定要經過頭皮彈性評估,頭皮彈性不佳的患者,就不宜接受FUT手術,但可以在手術前以特殊的按摩手法增加皮膚彈性,術後頭皮就不會有緊繃感。植髮過程當中,藉由隱痕縫合法,讓毛髮可以從疤痕處長出,疤痕就會很不明顯,另外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利用高倍放大鏡仔細檢視血液循環,避免破壞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也是讓疤痕細緻的重要因素。 疤痕也可以植髮 修飾疤痕秘密武器 頭部如果因為外傷、或是接受頭部手術等有疤痕的患者,除了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也可以考慮疤痕植髮,因為受傷的地方常會連毛囊都受到破壞,也因為缺少了頭髮,疤痕就會很明顯。現在的醫療科技藉由移植毛囊到疤痕的地方,使疤痕上面再次長出毛髮,自然就變得不明顯許多,不過謝宗廷醫師也提醒,須至少等受傷半年後疤痕穩定沒有發炎了,才能接受植髮手術。 蟹足腫體質 一定要事先告知 謝宗廷醫師也提到,如果有蟹足腫體質,民眾就診時,一定要告知醫師,這類患者就不適合接受FUT植髮手術。植髮前一定要慎選醫師,並經過仔細評估,效果才會提升,整體髮型也才能更濃密、更有型。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38/植髮一定要剃頭髮 運用隱痕密技破除植髮迷思

針對獨特基因找解方 精準醫療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針對獨特基因找解方 精準醫療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2020-02-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越來越多臨床證據顯示,癌症病患若接受從精準醫療選出的標靶藥,可獲得比常規用藥更佳的療效;而標靶新藥正朝精準化、通用化邁進,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精準的治療,讓療效更好。針對部分病患獨有的基因突變如NTRK融合基因,不分癌別,可經TRK抑制劑治療,只要有此類型基因突變即可使用,都有機會大幅提高治療成效。 全球醫藥專家 : 精準基因檢測 有利標靶新藥治療 因應台灣市場的新藥臨床應用,台灣癌症基因檢測公司邀請世界知名藥廠負責開發TRK抑制劑的醫藥專家Marc Fellous醫師來台,與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趙毅教授、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戴明燊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劉妙真醫師、與該公司的技術長陳淑貞博士,在精準醫學會議中從策略面及臨床應用面充分探討相關議題。 醫藥專家Marc Fellous醫師提到,精準醫學確保了每次治療都可用到對的藥物,而癌症基因檢測可找出核心的癌症驅動基因(Driver genes),進行精準投藥以達到最佳效果。精準醫學的普及影響了臨床試驗的設計,在更具開放性的籃式臨床試驗(Basket Trials)中,各種癌症病患只要具特定基因突變皆可參與,讓以往較無機會參與試驗的罕癌病患,也多了標靶新藥治療的可能。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 一次搞定數百基因用藥需求 根據標靶新藥TRK抑制劑臨床試驗結果先前的臨床分析可知,總共有近50%橫跨十幾種癌症的成人及兒童病患,經基因檢測發現帶有可用藥的基因突變,舉例來說,在標靶新藥TRK抑制劑臨床試驗結果指出,具NTRK融合基因者,若使用NTRK inhibitor治療,其反應率高達79%;現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可短時間徹底檢查高達幾百個基因的用藥需求,一次完成,比傳統一次檢測一個基因的方式更準確又便利,也不用一直跟患者取檢體,將檢測效益最大化。 陳淑貞博士指出,融合基因的構造雖複雜,但現已有不同檢測可選擇;相較於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檢測蛋白質,基因檢測技術可更準確的找出融合基因,而螢光原位雜合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需更多檢體,透過NGS檢測RNA只需少量檢體即可進行,檢測DNA雖有機會發現更多基因突變,但未必都有意義。 運用基因檢測尋找合適用藥 罕癌個案覓得生機 近期的精準腫瘤醫學試驗如I-PREDICT、TARGET與WINTHER等,都證實精準醫療可供病患進行更準確的治療及預測。2019歐洲腫瘤醫學年會最新的研究發現,晚期乳癌病患的存活時間(PFS)經精準醫療後更可達到10個月;三總血腫科戴明燊主任即分享精準醫療之經驗於高齡80歲的罕癌個案,透過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找出藥物相關基因突變、予以治療。 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劉妙真醫師表示,一名53歲甲狀腺癌個案因為咳血、呼吸很喘,將近兩個月都只能坐著睡覺才來求診,經檢查發現脖子長了18公分大的腫瘤,肝也有近3公分大的腫瘤,切片進行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後,結果發現帶有NTRK融合基因,並且透過與藥廠的合作,將病人納入相關藥物的恩慈療法,協助病患得到極佳的後續治療機會。 突破用藥限制,精準醫療讓許多癌症病患獲得更佳治療選擇及成效,只要與醫師充分討論,都有機會得到不錯的效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60/針對獨特基因找解方 精準醫療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HPVDNA高致癌型篩檢精準揪出致病基因 罹癌風險評估不再模稜兩可

HPVDNA高致癌型篩檢精準揪出致病基因 罹癌風險評估不再模稜兩可

2020-02-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林太太(化名),大學畢業便步入婚姻,育有兩個孩子的她,產後不忘遵守每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某次因分泌物過多及異常出血求診,檢查後診斷為第一期子宮頸腺癌,年紀輕輕的她對於罹癌幾乎無法接受,但幸好及早發現,經手術後狀況穩定,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 子宮頸癌主因:「HPV病毒16、18型」 收治該名案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葉聯舜醫師說明,林太太所罹患的是子宮頸腺癌,因為病灶位置在子宮頸管內,發病初期受限抹片採樣的死角影響,常無法及時發現。子宮頸癌的風險因子很多,但其實高致癌型人類乳突病毒(HR-HPV)感染才是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因素。不過,大部分的感染會自然痊癒,但若當「高致癌型HPV病毒16、18型」持續不斷地在體內滋長,導致身體難以產生足以對抗的免疫反應時,HPV病毒便可能轉變為持續性地感染源,進而引起輕、中、重度的子宮頸癌前病變。 HPV DNA高致癌型篩檢 精準揪出致病基因 所幸,精準醫療興起,目前已可透過病毒的基因檢測精準地了解HPV感染情形及罹癌風險,並得以及時採取應對措施。葉聯舜醫師表示,由於子宮頸癌的發病進程較為緩慢,從癌前病變演變為侵襲性的子宮頸癌需花上四至五年的時間,但是,這段期間其實是患者最關鍵的「黃金預防期」,只要在原位癌之前接受治療,都有很大的機會能治癒。 過去,抹片提供了臨床上了解細胞是否有不正常變化的證據;現在,醫界再合併HPV DNA高致癌型篩檢,可以提前在細胞病變之前進行更敏感的HPV病毒篩檢,尤其是HPV病毒16、18型,從事發的最源頭開始考察,一旦發現患者有高致癌型HPV感染,便能進一步精準評估罹癌風險值,同時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大幅提高了子宮頸癌的可預防性。 子宮頸癌患者年輕化 醫籲提早25歲篩檢 最後,葉聯舜醫師叮嚀,臨床上確診為子宮頸癌的患者年齡愈來愈年輕,相較過去為女性把關的三十歲開始抹片與六分鐘護一生,已不足應付現在大環境的威脅,因此提前至二十五歲就應開始定期接受檢測,更為提高檢測精準性,須謹記採取子宮頸抹片以外,合併HPV DNA高致癌型篩檢,定期三年追蹤一次,為健康把關,別讓罹癌風險模稜兩可。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75/HPVDNA高致癌型篩檢精準揪出致病基因 罹癌風險評估不再模稜兩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