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對付八大難治癌症 免疫細胞療法先進醫療武器

對付八大難治癌症 免疫細胞療法先進醫療武器

2020-02-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體系,臺南市立安南醫院 「細胞治療中心」於2020年2月正式成立,可針對上皮性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頭頸癌、肝癌、乳癌和大腸直腸癌、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及續發性腦瘤(腦轉移癌)等8種第4期實體癌症,包括第1-3期實體癌症,經標準治療無效的病人進行收案與治療。 自體免疫樹突細胞 製成疫苗教育T細胞滅癌 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詹凱翔醫師指出,自體免疫樹突細胞(DC)治療是繼手術、化療及放療後,最先進治療癌症的方法之一。原理是手術取出病人的腫瘤組織後,於生技廠實驗室中培養出癌細胞抗原,然後與病人自己血液的樹突免疫細胞共同培養,以製成樹突細胞疫苗。 臨床醫師將於細胞治療中心,分次將疫苗注射於病人的腋下或鼠蹊部淋巴結,讓它進入循環,教育血液中T細胞去辨識及殲滅癌細胞。此外,樹突細胞本身也會釋放毒殺因子殺死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及癌細胞擴散,甚至能使腫瘤縮小殺死或消失。 國際數千篇學術論文發表 抑制癌症副作用低 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莊皓宇醫師表示,第四期癌症及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及續發性腦瘤(腦轉移癌)的預後極差,即便經積極手術,藥物及相關放射線治療,預後也相對不佳,樹突免疫細胞治療則是先進醫學所提供的武器。 每年皆有數千篇學術論文發表,實驗室早已證實在動物實驗以樹突細胞配製的腫瘤抗原或疫苗,可抑制癌症,而在歐美和日本等已開放癌症細胞治療的國家,相關治療報告皆顯示,病患接受治療後,不良反應及明顯的副作用皆不多。 安南醫院成立「細胞治療中心」 盼造福病患 安南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幹細胞專家林聖哲醫師表示,安南醫院繼建構完整的癌症治療中心,包含精準癌症藥物治療及先進放射治療相關設備之後,於108年12月18日獲得衛福部核准「實體癌第四期」的自體免疫樹突細胞治療,另外,針對「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的自體免疫樹突細胞治療計畫書,也於衛福部嚴謹審核後,於109年01月13日核准施行。 衛生福利部於108年9月6日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簡稱特管辦法)使得病人不必再拖著病體、冒著生命危險遠赴國外求醫,保障病患的安全與權益。安南醫院「細胞治療中心」本著這樣的出發點,以造福更多難治的癌症病患為目標,也正式宣告南台灣進入癌症細胞治療新領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202

10月至今累計858例流感重症個案 7大族群小心了

10月至今累計858例流感重症個案 7大族群小心了

2020-02-20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天氣變化大 流感勿當一般感冒 天氣變化反覆無常,流感高峰期又來臨,疾管署統計,2019年10月1日起到2020年2月1日已累計858例流感併發重症案例,其中61例死亡,醫師提醒,流感不同於普通感冒,容易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重症,一定要小心。 台大醫院感染科謝思民醫師說 ,民眾如果染上流感,可能會咳嗽、喉嚨痛,很少會有流鼻水、打噴嚏,並且會有非常明顯的全身性症狀,包含發燒、肌肉酸痛、全身倦怠、食慾下降,所以基本上對於成年人而言跟一般感冒非常好區分。 疫苗接種延後 醫籲染流感48小時內速投藥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流感疫苗選株延後1個月公佈,全球流感疫苗生產供應受到影響,很多人可能來不及接種疫苗而染上流感,特別是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年紀超過65歲的長者、孕婦、嬰幼兒、抵抗力低下者、慢性疾病7大高風險族群,最好在48小時,甚至是24小時內投藥治療,避免併發重症的危險。 謝思民醫師指出,如果能盡早投藥的話,可以有好幾個好處,第一個是可以縮短整個流感的病程,早點恢復健康;第二個就是能盡快讓體內病毒量下降,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第三是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抗流感病毒藥物 口服新藥「吃一次」就完成療程 目前常見的抗流感病毒藥物,除了早晚各一次、口服或吸入式5天療程的抗病毒藥物,還有一次性靜脈注射的劑型,去年底更是有新藥上市,只需單次口服就完成療程,對服藥遵醫囑性不佳的病患來說,有了更多治療選項。謝醫師坦言,單次投予就能完成整個療程的藥品,提供了很好的方便性,也能讓醫師確保患者接受整個完整的療程。 打疫苗也可能染流感 顧好身體最重要 醫師表示,即使施打疫苗也可能罹患流感,提醒民眾做好保暖,避免沒做手部清潔的情況下,接觸眼耳口鼻粘膜部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有類流感症狀一定要儘速篩檢,及早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87/

男大生留日夢碎!罕見淋巴瘤專找年輕人 這六大症狀要注意

男大生留日夢碎!罕見淋巴瘤專找年輕人 這六大症狀要注意

2020-02-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當心是罕見淋巴瘤!現年21歲陳姓男大生一年多前,頸部出現腫塊無疼痛感不以為意,直到腫塊增大數量如葡萄串,就醫時才發現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透過化療對抗疾病後雖緩解卻又復發,在主治醫師苦口婆心勸說下,陳同學挺進接受二線治療,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疾病達到再次緩解。 口腔潰瘍喝水如刀割 「標靶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為了打敗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化療期間口腔黏膜到胃腸道發生嚴重潰瘍,常常全身痛到無法入睡,就連喝水再簡單不過的小事,也如同十幾把刀片割喉嚨。」原本要赴日留學的陳同學,因為罕病打亂計劃,休學專心治療,以為先前的化療已是最黑暗經歷,誰知道復發才是真正低潮。 陳同學內心吶喊著:「放棄治療,是不是就不用再承受痛苦?」在主治醫師勸說下接受二線治療,使用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疾病達到再次緩解,並準備在今年十月重拾留日夢想。這種高復發風險族群的患者,醫師建議接續使用「CD30標靶治療」作爲鞏固治療,降低再次復發風險。今年2月也通過健保給付,減少經濟壓力。 燒、腫、瘦、汗、癢、咳 當心何杰金氏淋巴瘤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多為「年輕族群」,逾四成患者年齡介於15歲至34歲。且症狀多為不明原因反覆發燒、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夜間盜汗、皮膚癢及咳嗽,若出現這些症狀,建議儘速找血液腫瘤科醫師求診。 何杰金氏淋巴瘤高復發 移植後鞏固治療治癒率升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淋巴瘤工作小組暨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譚傳德醫師表示,多數患者可在第一線高劑量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痊癒,然而,即使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仍有五成的患者無法完全緩解,超過九成在移植後兩年內,何杰金氏淋巴瘤會再度來犯。 因此,臨床上建議高復發風險頑固型或復發型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應在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接受「CD30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降低再次復發的可能。 根據跨國臨床試驗顯示,高復發風險患者接受「CD30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有近六成患者「五年無復發存活率」大幅增加,提升病友治癒的機會。 台灣癌症基金會助癌友 洞悉需求全面照護 台灣癌症基金會因應需求,提供癌友全方位身心靈照護資源。除了有專業的腫瘤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社工師與保險顧問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之外,對於需要援助的癌症家庭,提供急難救助金、子女獎學金與就醫交通補助、喘息服務等,讓癌友在治療期間,無後顧之憂。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214/

關節莫名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關節莫名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2020-02-1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38歲的小芳(化名)三年前手腳關節處莫名腫脹、疼痛,不但無法舉起水杯,連開門都有困難!到骨科求診及復健,卻不見好轉,持續服用半年止痛藥,最後四肢痛到無法走路,需依靠輪椅代步,經家人協助轉診到免疫風濕科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透過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良好控制及緩解。後來小芳結婚懷孕,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健康而考慮停藥,經醫師建議調整使用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最終成功順利生下健康的男嬰。 自體免疫失調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中壯年女性族群 台中佛教正德醫院風濕免疫科林剛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機能失調疾病,好發於30至60歲的中壯年族群,女性罹患率是男性的三倍。由於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攻擊自己身體關節滑膜及其周邊組織而出現發炎反應,導致關節出現疼痛、僵硬及腫脹感,若未及時治療,關節可能會嚴重變形,導致失能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侵犯心臟、神經等全身器官。 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成患者在發病三至五年內因關節變形失去功能,導致無法工作而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經濟負擔,患者千萬不能輕忽。 生物製劑減緩關節破壞 定期施打提升生活品質 林剛民醫師說,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是避免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的首要關鍵,臨床上可以先透過DAS28(關節疾病活動度評量)評估工具來評估患者疾病活動度,並安排適合用藥。一但確診就應立即接受治療,以減輕關節疼痛、降低發炎反應和預防關節變形及內臟侵犯。 目前用藥方面,對於疾病輕微者可以服用消炎止痛藥或口服免疫調節劑來控制及緩解關節腫痛症狀;若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申請健保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安排用藥,幫助患者達到完全緩解,消除關節腫痛,由於可採定期施打方式給藥,對患者來說方便許多。目前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懷孕跟哺乳期間皆可使用,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跟醫師討論,做為用藥的選擇。 林剛民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其它急性關節炎、運動傷害或痛風類似,容易讓患者搞混而延誤就醫,建議若關節出現莫名腫脹及疼痛時,應盡速尋求醫生診斷及治療,以免病情惡化。另外,治療中的患者也千萬別自行停藥或減藥,只要定期抽血評估疾病活動度並積極治療,就可以讓骨關節不致變形,也可以大幅減少因病致殘及臥床的機率,患者的生活及壽命都能如同一般人。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82/

推估潛在感染者7千? 公衛學者:籲加強境外篩檢,有信心防疫

推估潛在感染者7千? 公衛學者:籲加強境外篩檢,有信心防疫

2020-02-19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日前台大公衛學者推估,台灣武漢肺炎潛在感染者有7千人,這數字是怎麼來的,需要擔心嗎?估算該數據的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是根據亞洲各國疫情、流病數據和出入境資料推估,因應東南亞各國出現社區流行,呼籲入境除發燒篩檢外,針對咳嗽等其他症狀篩檢,提高檢疫警戒,可以減少潛在感染者,且後續做好居家隔離,染病者及時就醫治療,對台灣防疫有信心。 中國各地疫情控制中 封城見效 針對COVID-19(武漢肺炎)世界疫情,陳秀熙分析,有H1N1世界大流行的前兆,雖然焦點在中國,但要注意發生社區流行的東南亞國家,若出入境措施沒有提升警戒,疾病恐擴散出亞洲,全球壓力都很大。 中國疫情方面,陳秀熙指出,各省陸續封城,確診病例下降中,唯一武漢湖北的疫情指數(病例再生數,R0值)仍居高不下。根據WHO等數據,在2月5日前封城的城市,疫情指數都慢慢下降(河南、安徽、江西等),而2月5日後才封城的城市,若檢疫確實,期望指數也會下降,包含「北上廣深」等。 他認為,對付新興傳染病,最重要是境外決戰,如果沒有封城措施,流行至世界的速度會更快。 東南亞各國疫情升 增社區傳播風險 不過,陳秀熙強調,雖然中國大陸疫情暫時控制,封城前許多跑至亞洲各國的人口,卻開始發揮效應,包含日本、新加坡等國都爆發社區流行,疫情從中國開始轉移至亞洲。他指出,根據疫調結果,當病例出現時間越來越短,代表社區傳播風險越高,尤其日本大部分無法交代感染源,社區感染風險變高。 至於日本郵輪疫情,陳秀熙坦言,是「流病專家最害怕的情況」,鑽石公主號已爆發社區大流行,推估1人可傳5人(病例再生數5.02),非常慘烈。以流病數據可繪製態病毒預測曲線,發現可感染人數越來越少,且日本將感染者送至醫療院所治療,才沒有死亡病例,他預期3月初疫情才會結束,比日本官方推估更晚。 估算境外進入潛在感染7千人 專家籲加強境外篩檢 轉移至台灣疫情,陳秀熙分析最新死亡案例,無旅遊史感染,但至今沒有出現醫護感染,顯示台灣醫院隔離良好,如果個案接觸史釐清,就可以預防下一波社區傳播。他表示,可以用出入境旅客、國外疫情和流病數據推估必須預防的潛在感染者。 陳秀熙估計,武漢封城前武漢來台7515人,若發燒篩檢排除78%,剩下22%不發燒,屬於潛在感染者111人,預估可能感染人數505人,外推至亞洲一至三級疫區來台旅遊(1/15-2/15期間),如果只用發燒篩檢,潛伏感染者可能達7千名。 他強調,推估武漢來台潛在感染111人,2月5日封城至今風險已過,且台灣隔離成功,認為威脅度不高。但呼籲焦點移到鄰近其他國家,目前台灣還與中港澳有交流,必須預防潛感染數,加強篩檢警戒。 針對潛在感染者必須做好居家隔離,且確定感染者有黃金治療時間,慢性病最好3天內,一般人5天。提醒醫院端要避免群聚感染,否則很容易演變成社區感染。所幸,各醫院都設立戶外篩檢站,是非常正確的措施。陳秀熙說,面對疫情,對於對台灣防疫有信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99

對抗病毒細菌 強化黏膜防護!

對抗病毒細菌 強化黏膜防護!

2020-02-18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平常看起來健康的人,面對季節變化的時候也可能會掛病號!不管是在辦公室工作的成年人,或者是幼稚園的孩童,都會擔心面對病毒細菌時,會不會沒有招架之力?日常是否也聽過有人說:「因為體質比較不好,所以容易生病。」其實體質是比較籠統的說法,劉醫師表示:「在我們體內有個重要的防衛系統,被稱為黏膜,是人們抵禦外界病毒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建立完整的黏膜可以幫助我們增加保護力。」 黏膜像城牆 阻擋病菌入侵第一道防線 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都充滿病毒與細菌,這些病毒、細菌會散落在我們的皮膚上,呼吸的時候會隨著空氣一起到達呼吸道,也會透過飲食或者飲水到達腸道內。人體的皮膚、呼吸道甚至腸道都有黏膜,黏膜就像是城牆,阻擋外界微生物入侵,如果有破損或者不健全,病毒細菌就會伺機進入體內,常見的呼吸道感染、腹瀉、濕疹等,也都與黏膜系統是否健康有關。 如何加強黏膜防護? 醫師說做好這幾點 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加強我們的黏膜防護呢?一般來說會建議多樣化的食物,少吃精緻澱粉跟紅肉,多補充蔬菜水果還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還有很重要的是多喝水,除了上面說的方式以外,希望增加自身的保護力,還有什麼樣的成分可以補充呢? 台灣的醫學中心新的研究發現,一種被命名為Proentry的特殊胜肽,有助強化黏膜,減少體內發炎,日常空氣中散佈著無數的病毒與細菌,黏膜的完整度相當重要。Proentry最早在母乳中被發現,隨著大自然演化,留存在母乳扮演幫助建立防護的工作。但孩童離乳之後,也或者成人,便無法再從母乳中獲得,那該如何補充呢?台灣的生技團隊與法國牧場合作,在天然的乳源中發現與人體結構100%相同的Proentry,研究也刊登於國際指標的免疫學會與英國營養學期刊。一般市售牛乳或乳製品無法順利獲得Proentry胜肽,主要因為Proentry的活性非常容易遭受破壞,需經由特殊的技術才能生產。另外在安全性方面,需要適用於一般大眾,以及老年人、孕產婦與孩童等族群。 隨著科技的進步,研究不斷發現更多對於病毒、細菌、黴菌防護的有益成份,也是未來新藥或營養保健產品的重要趨勢。此外劉醫師也提醒大眾:「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充足睡眠也不可忽略,如果身體有任何的警訊,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才能建立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劉偉倫醫師   現任: 輔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輔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輔大醫院創新發展中心主任 經歷: 台灣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台灣重症醫學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重症學會重症學會專科指導醫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80/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 公衛師能做什麼?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 公衛師能做什麼?

2020-02-18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武漢肺炎(COVID-19)延燒,考驗台灣防疫能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清明台商返鄉恐需檢疫隔離7萬人,面臨挑戰。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陳保中表示,希望草擬中的《公共衛生師法》盡速通過,建立公共衛生師證照制度,讓台灣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可以投入防疫抗戰,減輕醫護人員負擔。 公衛師能做什麼? 公衛專家這樣說 陳保中提到,美國日前CDC發布緊急招募令,招募具有公共衛生專業背景,並有防疫經驗、會中文的美國公民,擔任全美 16 個機場的醫療顧問,而台灣疾管署近日也招募了近百位桃園國際檢疫站助理,要求是醫學、護理背景,其實公衛師的專業和功能有很大不同。 公衛師能做什麼?陳保中提到,目前正在擬定的《公共衛生師法草案》,明定主管機關在緊急事件時,可以調動公衛師協助防疫,扮演很大腳色。 在緊急時,公衛師可做疫調與預警,避免疫情擴散;進行疾病監控與預測,提供防疫政策制定;防疫相關行政體系協調整合;醫療照護體系應變能力規劃,避免照護能量超載;確保環境、職業衛生環境,做好通風、消毒、防護用具使用等;協助社區民眾衛生教育,提升健康試能,避免恐慌。 至於平時,各地衛生所、健康中心、勞動局,都需要公衛師監測疫情;還可協助醫院和健康照護機構,規劃傳染病感控方案;幫助學校學生健康管理、健康促進;協助建立健康社區環境等,是超越一般醫事人員可以負荷的工作。 要照顧一群人健康 盼建立公衛師認證 公衛人員和一般醫事人員有何不同?陳保中解釋,一般醫療人員注重個人的診斷和治療;公衛師的核心價值,在乎一群人的健康人權,包含醫院、學校、工廠等。 目前英國早於2003年、美國2008年、歐盟2011年都已經開始公衛師認證考試,而台灣從2000年開始,推行《公共衛生師法》,期盼能建立公衛師證照制度,讓公衛師專業進入社區。因應防疫,日前行政院已經將疫情紓困、預算和公衛師法列為三大優先法案。 「藉由這次疫情,我們可以思考公衛師可以扮演什麼腳色?」陳保中說,由於台灣沒有公衛師認證,很多公衛人才被迫轉行,這次疫情很多醫護人員都呼籲,公衛師法快點過,不然都要垮了。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89

牙痛、下巴痠麻,顳顎關節障礙作祟 醫師有解「針」厲害!

牙痛、下巴痠麻,顳顎關節障礙作祟 醫師有解「針」厲害!

2020-02-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無法開口的疼痛風暴,真難受!」一名年約40歲從大陸返台的男性台商,因顳顎關節障礙症引起左邊三叉神經痛,牙齒跟著連帶受影響;而右邊則是顏面神經造成下巴痠、麻、痛,就連開會時,都無法講太久的話,苦惱了近兩年。曾尋求西醫牙科治療卻擔心手術後遺症,因而慕名找到擅長中西醫整合、學有專精的楊龍駿醫師求治,經由針灸一個月後,恢復八、九成,解決他長期以來張口就痛的困擾。 單邊咀嚼及夜間磨牙等 當心「顳顎關節障礙症」找上門 顳顎關節位於耳朵前方,左右側各一處的關節,下顎骨將兩個關節連結在一起,所以當嘴巴開合時,兩個顳顎關節也會同步活動。楊龍駿醫師說明,「顳顎關節障礙症」泛指顏面咀嚼肌發生疼痛,以及功能異常的一種症狀。形成的病因,包括咬合不良、單邊咀嚼、夜間磨牙、緊張焦慮或長期肩頸僵硬等。 顳顎關節連結頭顱、下顎及頸部之間,扮演樞紐的角色,且三叉神經及顏面神經皆會從此處經過,一旦發炎,延伸出來的問題更多。有些患者甚至誤以為是蛀牙,整口牙齒都拔光了,最後才驚覺是顳顎關節障礙症引起。 張嘴「喀喀」響! 耳鳴、肩頸酸留意是顳顎關節出問題 楊龍駿醫師指出,顳顎關節障礙的症狀,初期為局部張口或咀嚼時,易有疼痛感,在咬合當中,常會出現「喀喀」的雜音,並且感覺兩側不對稱,一邊較緊繃、一邊較鬆。 由於牽扯耳朵、臉部肌肉與神經系統,可能會有耳鳴、太陽穴疼痛等症狀。而頭痛則是因為顏面神經肌肉的延伸,若發炎受損,往上影響頭部區域,往下則為肩頸部位,嚴重會演變成大範圍的上半身疼痛。 針灸治療迅速減輕酸痛感 「頭皮針」、「耳針」雙管齊下 一般治療方式為咬合板治療、咬合調整及物理治療,但對於有些患者來說,效果非常有限。楊龍駿醫師表示,透過針灸治療的方式,能迅速減輕病人咬合時的痠痛感,同時使用「頭皮針」、「耳針」,舒緩臉部與顳顎關節的肌肉與韌帶張力,再視患者表現症狀,予以三叉神經痛或是顏面神經痛的治療。 楊龍駿醫師進一步說明,頭皮針及耳針的理論,是使用頭皮針刺激人體頭皮上對照的反應區,再配合耳針加強治療。例如顏面神經部份,能夠迅速緩解顏面失調等症狀,耳針也是相同原理,雙管齊下之後,大部份的關節皆會恢復正常咬合。建議每周治療兩次,大約5-6次之後,就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平均需要一至二個療程。(約10次~12次)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 做好口腔衛生「顳顎關節」保健康 楊龍駿醫師提醒,針灸治癒之後也需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並且避免夜間磨牙,若是因為生活壓力大,造成夜間磨牙,建議進行心理諮詢,或是適當紓壓。同時也要留意咬合方面的問題,盡量勿單邊咀嚼,別太常吃過硬的食物;而有蛀牙的患者,需前往牙科治療,使牙齒修補完整。 同時,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保持心情輕鬆、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且做好口腔衛生保健,都有助於此症的預防。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5155

惱人泌尿道感染 國外首推「它」成黃金防護罩

惱人泌尿道感染 國外首推「它」成黃金防護罩

2020-02-17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據統計在美國有50%以上的婦女,一生至少會得到一次泌尿道感染,是女性常見且困擾的疾病之一,除了常有頻尿、漏尿狀況外,嚴重時泌尿道會反覆感染,還會有排尿疼痛、尿急等症狀,因此不可忽視。 愛憋尿又不喝水 小心泌尿道感染找上門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張嘉珮醫師表示,造成泌尿道感染的常見原因往往是憋尿、喝水量不足等,倘若性行為頻繁或停經後的婦女免疫力較差同樣也會造成感染的情形,狀況嚴重時甚至會有發燒、血尿的症狀,若不盡早治療,病症向上延伸到腎臟,則可能會造成腎臟功能受損。針對泌尿道感染的治療,症狀較輕者可服用抗生素治療,若感染情況較嚴重者,往往需要住院接受靜脈抗生素注射的治療。 遠離泌尿道感染 天然保健食品降感染風險 其實,根據NICE及德國泌尿科醫學會泌尿道感染的治療準則指出,如有持續泌尿道感染的患者,建議可使用D-甘露糖(D-mannose)作為日常自我照護保養。D-甘露糖可與大腸桿菌結合而排出體外,預防大腸桿菌黏附在膀胱內皮而造成感染。文獻報告指出,服用D-甘露糖六個月來預防反覆泌尿道感染,其效果與使用抗生素預防的結果相近。這樣可避免服用過多抗生素藥物,又同時能降低泌尿道感染的風險,也可減少患者使用抗生素而產生抗藥性的風險,以保養方式達到預防的效果。 張嘉珮醫師也提出,日常生活的預防十分重要,若要預防泌尿道感染,建議要多喝水、避免憋尿,注意自身身體狀況不要過於疲勞,若是覺的有泌尿道感染,就要去找醫師檢查。 維護泌尿道健康 從日常生活做起 最後,張嘉珮醫師提醒,泌尿道感染的預防與治療,除了須對症下藥外,正確的生活習慣養成也很重要,除了生活作息保持正常外,選擇正確的保健食品也可幫助遠離泌尿道感染的煩惱。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57/

新冠狀病毒演變 陳建仁:恐成持續存在、週期循環的傳染病

新冠狀病毒演變 陳建仁:恐成持續存在、週期循環的傳染病

2020-02-15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武漢肺炎恐成週期循環的傳染病!公衛學者出身的副總統陳建仁在臉書發文表示,由於武漢肺炎高傳染、低致死的特性,可能成為持續存在、週期循環的傳染病。他呼籲,台灣應該要加強武漢肺炎防治藥物的研發與量產,包括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物以及疫苗等藥物,確保人類免受疫災之難! 分析近年三大傳染病 防治對策不相同 針對武漢肺炎,陳建仁在臉書發文指出,全世界在2003年、2009年和2019年分別面對SARS、H1N1新型流感和武漢肺炎大流行的嚴峻挑戰,這三次大流行造成了在數十個國家,大量的確定病例和死亡個案。雖然這三種病毒都是飛沫或觸摸口鼻分泌物傳染,但是它們的發源地、流行期間、動物宿主、傳染力、致死力,以及防治對策並不相同。 SARS病毒高毒力 不利傳播而消失 他提到,2002年SARS剛流行時,只能靠症狀和旅遊史、接觸史來判定「可能病例」,並且利用病例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來防止疫情擴散。直到確認冠狀病毒為病原後,才能用分子檢驗來判定「確定病例」。由於SARS感染者重症、致死率高,但不發燒就不會傳染,而且要有近距離密切接觸才會傳染,因此SARS病毒的低傳染與高毒力,反而限制病毒的大幅傳染,SARS也在2003年7月就完全結束。 台灣流感預防得當 死亡率全球第三低 至於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傳染力高,但是致死率低,毒性低的病毒僥倖存活下來,更容易在人群傳播,提供病毒更多的突變機會。流感病毒不適合在高溫潮濕的環境生存,因此H1N1新型流感在2009年春季發生、夏季疫情降低、秋冬再次攀升。 陳建仁指出,H1N1新型流感疫情之初,只有抗病毒藥物,卻沒有快篩試劑也沒有疫苗。台灣靠加強隔離檢疫,讓確定病例和密切接觸者,接受隔離治療和居家自我健康管理,並在機場港口篩檢有疫區旅遊史的旅客,有症狀就立即送醫。學校也實施325方案,發病的學生務必就醫、在家休養,不要上學去傳染其他同學。如果三天內,班上有兩名學生發病,就全班停課五天。這樣作雖然無法完全阻絕病毒的擴散,卻有助於延緩流行的快速蔓延。 直到有了快篩試劑,利用快篩試劑找出感染者,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使病人早日痊癒,也減少傳染給他人的風險。疫苗問世後,台灣全面推動預防接種,進一步預防流感的流行。對此,臺灣在H1N1新型流感流行期間,死亡率是全世界最低的第三名,僅次於日本和比利時!現在H1N1新型流感則成為季節性流感病毒株。 武漢肺炎病毒演變 恐成持續存在、週期循環的傳染病 陳建仁認為,冠狀病毒也逐漸從低傳染、高致死的SARS病毒,逐漸演變成為高傳染、低致死的武漢肺炎病毒,可能漸漸演變成為流感一樣的病毒,成為持續存在、週期循環的傳染病。因應這種「冠狀病毒流感化」的演變,他呼籲,台灣應該要加強武漢肺炎防治藥物的研發與量產,包括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物以及疫苗等藥物都正在研發當中,希望早日研發成功,確保人類免受疫災之難。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15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