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青少年暴牙沒自信 新式隱形矯正變身帥歐巴

青少年暴牙沒自信 新式隱形矯正變身帥歐巴

2019-11-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2歲陳小弟從小臉型圓圓的很可愛,但從小學開始有點小暴牙,父母擔心臉型發育會愈來愈「哈麥兩齒」,趕緊帶他求診於牙醫診所院長吳碧礽醫師。經隱形矯正治療兩年後,現今已是帥氣的小歐巴;吳碧礽醫師表示,正值發育期的學童可能因為顎骨發育不良或過度而影響咬合,透過新式的隱形矯正能在換牙期即早矯正,避免發展成需要正顎的階段。 新式的隱形矯正 提升學童矯正意願 吳碧礽醫師指出,暴牙的患者由於上顎過度發育而下顎骨發育不足,下排牙齒後縮,導致暴牙更明顯,一般矯正牙醫會建議配合正顎手術,臉型改善的效果會較佳,但大部分患者都對開刀感到恐懼,只願意做矯正治療。 新式的隱形矯正好處是可以擴大牙弓、矯正上下顎的咬合以解決下顎後縮問題,還能針對每顆牙齒的排列細節作調整、改善暴牙開咬;並且牙套透明美觀,戴著並不會有明顯異物感,大幅提升學童或青少年的矯正意願。 搭上學童齒顎發育順風車 避免未來治療更大條 過去傳統的鋼牙矯正器黏在乳牙上,很不方便且較不舒服,幼童較難適應。新式的隱形牙套將治療的時間提早到6到 12歲之間,穿戴牙套方便舒適,這個階段正是孩童齒顎發育換牙的成長期,利用正在發育的時機誘導齒顎生長,讓原本應該將來得拔牙或是做正顎手術的病患,能夠因為即早治療有機會避免未來破壞力更大的治療方式。 新式隱形矯正使用年齡層,可提高到尚未發育完成的青少年,矯正治療過程中患者必須與醫師配合,除了須定期回診進行追蹤,掌握矯正進度,每天也必須戴足醫師要求至少22小時的時間,循序漸進地拉移牙齒,就能越快回歸到上下顎正確的咬合位置,達到理想的結果。 搭配數位矯正、全口掃描 矯正速度、精準再UP 隨著青少年新式隱形功能性矯正問世,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矯正療程,也紛紛選擇舒適度高的隱形矯正。吳碧礽醫師補充,目前的數位矯正搭配3D數位口內掃描,能即時預覽口內影像、解決傳統矯正前咬牙模的不便,更能直接預覽矯正前後的影像,整體矯正速度快、精準度高,矯正效率也更提升。 齒顎矯正博士吳碧礽醫師將於11月16日下午1點主講「青少年隱形矯正治療講座」,地點在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82號7樓,報名電洽:02-2577-7888。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Qp5rA9 Line報名:https://line.me/R/ti/p/%40161bmnoy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06

好妙!醫師節前夕開箱文 一探「神秘刀房器械」

好妙!醫師節前夕開箱文 一探「神秘刀房器械」

2019-11-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相信很多民眾都好奇,醫院開刀房裡,除了有手術刀以外,還有哪些手術器械在上刀時,會使用到。在醫師節前夕,豐原醫院傷口外科醫師及護理師們,特別以開箱文的方式呈列「神秘刀房器械」,要讓大家一探究竟;並且提醒民眾,傷口術後的注意事項。 手術室所有器械 全部拍照給你看 豐原醫院傷口外科醫師陳明澤表示,開刀房裡的手術器械,都是針對不同的傷勢而使用,最常使用到的除了手術刀劃開傷口以外,像組織剪是將一些不好的組織剪掉,這時就會比刀更好用。 另外,陳明澤說,當患者出現小血管出血時,可以先拿止血鉗夾住出血點,減少血管出血情形,避免影響手術的進行;或是手術房裡,也很常使用到的鑷子,將一些不好的組織夾出來,一般小手術最少要準備十件器械。 醫師變身蛙人裝 巧妙運用器械性能 陳明澤表示,開箱文所呈列的器械,則是比較複雜的傷口,還要動用顯微手術,光刀房器械排列出來就有五十件之多,更別說變身蛙人裝的醫師,一進刀房後,還要巧妙運用不同器械的性能,展現開刀技術。 陳明澤也特別提醒,不論是哪種傷口手術,民眾一定要記得加強照護術後傷口,因為傷口的變化,很難從外觀看得出來,須持續回醫院追蹤傷口復原情形,才能降低傷口二次感染的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92

高醫引進核磁共振新技術 放療精準又升級

高醫引進核磁共振新技術 放療精準又升級

2019-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核磁共振結合放療新技術,癌症看得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日前簽下首座核磁共振影像導引直線加速器,放療更精準,不受呼吸、心跳或吞嚥干擾,讓醫師看清腫瘤變化,及時調整照射,降低副作用。高醫癌症中心主任黃志仁表示,MR影像引導可避免輻射,更清楚辨別腫瘤軟組織,適用於胰臟癌等位置刁鑽的癌症治療,是放療一大進步。 造福南部癌友 高醫引放療新技術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侯明鋒與醫療集團執行長李惇,簽訂先進的核磁共振影像導引直線加速器,是結合磁振掃描和直線加速器的新技術,藉由放射治療前執行核磁共振影像定位,讓醫生清楚看到腫瘤位置及形狀變化,可立即調整放射線照射的腫瘤部位。 侯明鋒表示,此次引進核磁共振影像導引直線加速器,是用非游離輻射的MR影像,可在不增加人體輻射劑量下透視人體,提升每日治療擺位的準確性,可每天隨腫瘤變化更改治療計畫,治療中更能自動化控制照射時機,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正常組織損傷。 放療邁入個人化治療 精準照射減輕副作用 「手術邁向機器手術時代,藥物則演變為標靶治療,放療也將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黃志仁解釋,過去透過X光導引,但在數分鐘至數十分鐘的照射中,體內器官受到呼吸、吞嚥、腸胃蠕動、心臟跳動、膀胱體積改變等影響,上述都會改變腫瘤位置。儘管,傳統放療以放大照射範圍,確保腫瘤照射足夠的輻射劑量,但也讓周遭正常組織受傷害,加大副作用。 舉胰臟癌為例,由於腫瘤可能接近十二指腸,放療中難免誤傷而有副作用。黃志仁主任說,透過MRI影像導引,能辨別腫瘤與周遭組織,縮小治療範圍,更可即時監測,隨著腫瘤變化調整治療方針,有助減輕治療次數,減少副作用風險,獲得更好治療。 「看見腫瘤再治療,看清楚再治療。」黃志仁總結該直線加速器可提供三大臨床優勢:一、精準定位和快速劑量預測;二、根據每日解剖變化調整治療計畫;三、治療中即時追蹤腫瘤。 癌症看得見 高醫預計2020年6月啟用 美國原廠公司營運長Shahriar Matin提到,歐美研究顯示,該設備有助提升胰臟癌治療成效,期盼亞洲盛行的胃癌、肝癌、肺癌等,也能獲得不錯成果。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鐘育志期許,高醫能成為亞洲基地,成為臨床示範中心。侯明鋒則提出,高醫此次添購核磁共振設備,預計將在2020年6月院慶前啟用,造福更多南部病患。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85

「這碗湯」補足一天所需鈣質 營養師教你煮

「這碗湯」補足一天所需鈣質 營養師教你煮

2019-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十一月八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象徵冬天來臨,俗話說「補冬補嘴空」,在臺灣習俗裡立冬這天需「補冬」,透過進補恢復元氣抵禦寒冬。花蓮慈濟醫院舉辦蔬食廚藝講座,由營養師范綱傑、范睿示範如何運用常見食材,製作應景的「高鈣纖蔬湯」,料理方式簡單容易上手,一碗湯就能補足一日所需的鈣質及三分之一的膳食纖維。  豆腐、起司條富含鈣質 大豆異黃酮防骨鬆  范綱傑營養師表示,「高鈣纖蔬湯」食材包含豆腐、芝麻、白糯米粉、起司條及新鮮的當季蔬菜等等,豆腐起司丸子中的豆腐、黑芝麻、起司條富含鈣質,其中大豆異黃酮可協助體內鈣質保留以預防骨質疏鬆、具抗氧化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菠菜、黑木耳熱量低 膳食纖維防大腸癌 另外,湯裡頭的菠菜、黑木耳、香菇、芹菜、甜玉米、金針菇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維生素,不只熱量較低外,膳食纖維還可以調節血糖,幫助膽固醇代謝、促進排便,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每日須攝取一千毫克鈣質 8至9成國人做不到 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約有81~97%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不足,男、女性平均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五到七成。以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十九歲以上成人,每日須攝取一千毫克的鈣質,營養師范綱傑說,希望讓民眾在立冬「補冬」時,藉由「高鈣纖蔬湯」補足一日所需鈣質及三分之一膳食纖維,才是真正補到身體所需。 花蓮慈院營養科 示範做法「高鈣纖蔬湯」做法 花蓮慈院營養科團隊示範做法,選用當季食材包含菠菜、新鮮黑木耳、胡蘿蔔、香菇、芹菜、甜玉米等等熬煮湯頭;鍋裡的豆腐起司丸子,則是將豆腐捏碎與白糯米粉、黑芝麻混勻揉成團,再將起司條揉成球,包進糯米團裡,就是豆腐起司丸子。 參與DIY的林小姐說:「好好吃!而且身體都暖了起來」,沒想到豆腐跟白糯米粉可以組合成丸子,不但學到黑芝麻高鈣之外,還有多種富含鈣質的蔬菜,平日在家就可料理給家人吃。志工顏惠美也大力推薦:高鈣纖蔬湯做法簡單,蔬菜豐富又含有很多鈣質跟膳食纖維,這暖呼呼的湯品很適合冬天。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77

重訓不練腿增血管硬化風險 醫界推AI教練

重訓不練腿增血管硬化風險 醫界推AI教練

2019-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腳尖微開,慢慢往下蹲,紅燈亮起就是姿勢錯誤!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指出,日本研究發現,重訓只練上半身,比練下肢的人的血管硬度增2.2倍。為鼓勵民眾正確運動,學會與台科大電資學院副院長花凱龍團隊合作,開發「智慧教練」,透過影像動態捕捉,幫大學生揪出深蹲誤區。花凱龍提醒,應遵守深蹲十字訣「齊肩微外八,先臀後膝蓋」,減少膝蓋、腰背負擔。 不練下半身 與這些疾病風險有關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暨北醫公衛學系教授邱弘毅指出,只重視上半身的健身,會讓心血管的生物指數增加,例如上臂跟下臂的血流速度增加,當血流速度愈快,和動脈硬化風險有關;另外,大腦神經會分泌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也會造成心臟壓力,這些都是未來心臟血管硬化的風險因子。 長庚大學副校長許光宏補充,腿粗壯的人,骨骼肌比較多,會分泌脂聯素,可抵抗胰島素,而大腿脂肪也比較多,其實也有抗發炎的作用。長庚研究發現,腿比較細、腰比較粗的人,容易罹患內臟癌;若腿細腰粗,又伴隨頸圍較粗,則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因此,勤練下半身的肌肉,可以對抗許多疾病。 大學生少全身阻力運動 智慧教練揪錯誤 台灣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百名該校大學生進行的運動習慣調查發現(100位),雖然51.4%的大學生有重訓習慣,但男女偏好的訓練部位不同,女生偏好下肢訓練,但男大生近半只做上肢訓練(47.1%),沒有完整全身阻力訓練。 對此,台科大團隊開發「智慧教練」動態影像捕捉分析系統,主持人楊朝龍說明,透過不須穿戴的動態影像捕捉技術,只需要兩顆攝影鏡頭與一台電腦,利用AI判斷關節位置及肢體活動軌跡,可把受測者的動作轉換成電腦中的「火柴人」,揪出錯誤動作。 「智慧教練」發現,高達八成的大學生動作錯誤而不自知。楊朝龍強調,錯誤深蹲長久下來除了運動傷害外,還會造成髖關節外擴,甚至骨頭錯位,體態越練越糟。 為幫助民眾預防疾病,邱弘毅說,近年來醫療領域已出現許多A I應用,透過科技計算分析及早偵測疾病前期,能夠輔助患者掌控病程,可有效降低慢性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減少社會醫療資源負擔,期望未來有更多健康照護應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88

醫病共享決策 這樣治療子宮肌瘤才滿意

醫病共享決策 這樣治療子宮肌瘤才滿意

2019-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現在治療不是醫師說了算!」醫療現場越來越重視「醫病共享決策」,婦女常見的子宮肌瘤也能因此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吳文毅分享,一名47歲女企業家,發現經血過多、貧血,確診子宮肌瘤,考量停經後腫瘤會縮小,且她強調事業忙、不想開刀,與醫師共同選擇新式子宮肌瘤藥物治療,症狀明顯改善,已治療1年多,對治療很滿意,預計持續服藥至停經。 3成女性有子宮肌瘤 經血多變貧血勿輕忽 吳文毅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細胞突變發生的良性腫瘤,主要與體質問題有關,和生活型態、飲食無關,常見症狀為經血多、週期變長,甚至貧血,若壓迫膀胱會頻尿,壓迫腹部則腹痛、腹悶等。 臨床統計顯示,每10個女性就有3-4人有子宮肌瘤,好發生育年齡女性。若無症狀不須治療,但常有患者不察經血有異,直到出血量太多而貧血,出現臉色和嘴唇蒼白、頭暈目眩、胸悶、心悸、活動容易喘,尤其靠近子宮內膜的肌瘤最容易增大出血量,上述都建議積極治療。 子宮肌瘤全新口服藥 先縮小腫瘤 醫病共享決策是醫病相互尊重、溝通,由醫師提出不同處置的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自己的喜好與價值觀,共同討論達成最佳的治療選項。治療子宮肌瘤分手術與非手術方式;吳文毅醫師解釋,非手術可服用止痛藥與止血藥,但僅治標;而傳統停經針,可降低體內荷爾蒙濃度,引起假性停經來縮小肌瘤,但常有心悸、失眠和盜汗等副作用,也只能短期使用6個月避免骨質疏鬆,已較少使用。 不過,目前有治療子宮肌瘤全新機轉的口服藥物「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療效佳,副作用少,且使用期間無限制;醫師表示,一個療程3個月(造成假性停經),休息2個月(月經恢復),在第二個療程可縮小肌瘤體積一半。後續可以選擇繼續吃藥、手術或待觀察。尤其肌瘤縮小後,手術比較容易,傷口、失血量較小,恢復也快。 醫病共享決策 自己的治療自己選 由於子宮肌瘤治療方式多元,吳文毅醫師常遵循「醫病共享決策」,與患者共同選擇最合適治療。不僅患者對於子宮肌瘤治療的概念比較完整,也能找到最符合患者的治療,因醫師想法可能不同患者,也不見得了解患者需求。 針對患者與醫師討論有3要點,吳文毅醫師建議,先提出不舒服症狀,再表達是「生產完」,還是「未來打算生」,或「很快要生」,再衡量對手術和藥物接受程度,也可考量工作、身體狀況、其他疾病等生活要素,都會影響治療方式。 吃藥先縮小子宮肌瘤 兩次手術變1次 除上述案例,還有一名35歲女性上班族,經血量很大,使用夜用型加長衛生棉還會沾濕衣褲,被診斷是子宮黏膜下肌瘤。在過去無有效藥物前,這類大肌瘤需要2次手術才能根除,所幸經全新機轉的口服藥物「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先縮小肌瘤,服藥3個月血色素恢復正常,胸悶、心悸症狀消失,人也恢復元氣,只要一次子宮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就切除肌瘤。 吳文毅醫師呼籲,若女性經血量多、貧血等症狀,並確診子宮肌瘤,應積極治療,與醫師共同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疾病即可獲得滿意的改善。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4049

呷老、停經易骨折? 提早補鈣防骨質疏鬆

呷老、停經易骨折? 提早補鈣防骨質疏鬆

2019-11-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知道嗎?骨質疏鬆症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全球第二大重要的流行病。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至今年6月底,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352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7萬人,年增幅度連續三年超過5%。在聯合國在2017年世界人口觀察報告調查中,預估2050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達到8百萬人。骨質疏鬆症隨著人口老化日益增加,需多加重視提早防治。 骨質疏鬆不再是老人專利 作息不佳恐加速骨質流失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疾病,特徵包括骨量減少及骨組織的顯微結構變差,造成骨骼脆弱,更容易發生骨折等併發症。骨質疏鬆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多發生在老年人及停經後的女性;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造成原因則有許多,例如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生活習慣不良、內分泌失調,或是本身有糖尿病的骨折高風險患者。 知名健康管理中心喬聖琳醫師說明,骨質疏鬆症早期較無明顯的症狀,多半在發生骨折危機時,才到醫院求診治療,最終在治療過程中,才發現早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期。為了避免情勢不可挽回,喬聖琳醫師建議,平時可定期於腰椎骨及髖骨處檢測骨質程度,這兩處是最易好發骨質疏鬆的位置,而透過專業儀器去了解骨質密度數值,以測得的T值(T-score)去評估骨質受損程度,再依照不同程度去提供個別的治療方式。 無聲殺手「骨質疏鬆症」 提早存骨本卡要緊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老人髖骨骨折後,約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約20%在六個月內死亡,而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率則高達50%。造成如此高的數值,原因在於當患者因骨質疏鬆而深感不適時,會減少下床走動意願,進而造成骨質加速流失,更容易發生骨折的危險。喬聖琳醫師說明,不可忽視骨質疏鬆造成的併發症,其中最嚴重的是髖骨骨折,此種狀況往往會造成病患髖部嚴重疼痛,導致無法負重和長短腳的情形產生,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極大影響,而病患因行動不良致使長期臥床,則易造成身體反覆感染,進而增加死亡風險。因此,提早預防骨質疏鬆才是根本之道。 骨鬆治療三絕招 「藥物、飲食、運動」 喬聖琳醫師補充,目前針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利用病患的T值程度去設計療程,透過藥物、飲食及運動三管齊下。藥物針對狀況去使用骨質疏鬆注射液,減少骨骼中蝕骨細胞的活性,進一步抑制骨質的流失,提高骨骼密度,降低骨折的風險;飲食方面除了需注意均衡營養之外,建議可透過營養師去做調養控制,補充所需營養,如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D等。 運動則建議每週運動3~5次、20~40分鐘,並搭配專業的體適能教練規劃合適的負荷體重運動,來刺激細胞生長激素分泌,幫助骨骼的恢復。此外,若能搭配健康紀錄APP,隨時記錄飲食和運動數據,提供健管師利用數據掌握病患狀況對症下藥,就能更有效的減緩骨質的流失。 喬聖琳醫師呼籲,30歲後,骨質會隨著年紀逐漸流失,若出現背部疼痛、彎腰站不直、體重減輕,須儘早就醫診斷。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在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應提早做好預防,注重均衡營養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不菸不酒不熬夜,提前「存骨本」,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老年人口統計: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2.  2017世界人口展望报告:https://population.un.org/wpp/Publications/Files/WPP2017_KeyFindings.pdf 3.  衛生服利部國民健康署發佈文章《老人跌倒的問題有多嚴重?》: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807&pid=4326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91

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期 乾癬性關節炎不再卡關

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期 乾癬性關節炎不再卡關

2019-11-08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關節紅腫疼痛,手指又腫得像香腸,竟是乾癬合併關節炎。根據統計,有三成乾癬患者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由於症狀常被忽略,有超過7成患者延誤診斷,錯失治療時機,發病時不只關節腫痛不適,嚴重的話還會導致不可逆的變形。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免疫風濕科林廷軒主任表示,乾癬性關節炎症狀相當多樣化,有時候只是關節比較緊繃、僵硬,這是乾癬患者不容易察覺的警訊。有些則是侵犯到脊椎,以背痛表現,但多數患者卻往往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是工作太勞累,特別容易忽略乾癬性關節炎的潛在危機。 免疫系統侵犯自體組織器官 長期抗戰預防關節變形 乾癬性關節炎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攻擊自身組織器官所致,短期治療目標希望緩解病患關節腫痛的問題,長期而言則是預防關節變形。目前標準治療採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控制疼痛、對抗發炎。 林廷軒主任說,標準治療若無法有效控制病人發炎狀況,就會開始使用口服免疫調節藥物,若還是無法控制,則會以生物製劑進行治療。 生物製劑精準鎖定發炎因子 改善症狀 生物製劑是對免疫機轉更了解後所發展出來的療法,能直接作用於乾癬的發炎因子,避免傷及不相關的細胞,控制發炎並改善症狀,是治療上的重大突破。研究發現,針對中重度患者,生物製劑有機會改善大面積的皮膚乾癬,也有抑制關節損傷效果。 林廷軒主任指出,現行生物製劑有不同的作用機轉,可分為 IL-17抑制劑、IL-12/23抑制劑、IL-23抑制劑、TNF-α抑制劑四大類別,能協助患者改善症狀,目前健保採有條件給付,若患者在使用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免疫調節藥物後依舊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經過發炎狀況綜合評分後,才能視情況而定是否給付,建議患者就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336原則及早篩出問題 有效控制生活品質UPUP 及早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並預防關節變形,根據過去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的延遲診斷不僅會增加關節變形風險,也會使治療效果受影響,提醒乾癬患者可依循336原則檢視自身關節狀況,3處部位: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有皮膚病變;或有關節僵硬、腫、痛3大警訊;及早在6個月內篩檢診斷並治療,有助於控制病情,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90

臨危不亂!天冷易腦中風 保命4字訣

臨危不亂!天冷易腦中風 保命4字訣

2019-11-05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天氣轉涼,腦中風急性心血管等疾病,發作機率也跟著增加。一位39歲的李先生在工地工作,三餐都外食隨便吃,也沒有運動習慣。兩年前,健康檢查時醫生診斷為高血壓,雖然有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沒有量血壓習慣。去年開始李先生常感頭痛,今年8月工作時,突然頭暈目眩、右手無力,被同事緊急送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在接受一連串檢查及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並開始復健治療。 腦中風易造成失能、死亡 需提高預防意識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人口有31%(約1,790萬人)死於心臟血管疾病,其中有85%是由於心臟疾病和中風引起。為了提升大眾對中風防治的意識,世界中風組織訂定每年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呼籲重視危險因子預防。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腦中風危險族群 另外,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7年「探討三高相關疾病歷程及主要死因評估」分析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中風的風險,分別是1.72倍、1.43倍及1.36倍。九成的腦中風與高血壓、運動量不足、血脂異常、糖尿病及抽菸等危險因子有關。  搶救腦中風 「臨危不亂FAST」四字訣 陳龍醫師說明,要預防腦中風切記「臨危不亂FAST」這四個字。包括「臨」時手腳軟、「微」笑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 醫師進一步表示天氣變冷、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增加中風急性發作機會,可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減少失能與死亡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98

國際藥廠與台科技廠攜手 打造AI智慧醫療生態系

國際藥廠與台科技廠攜手 打造AI智慧醫療生態系

2019-11-06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宏碁攜手台灣諾華藥廠,打造AI智慧醫療生態系!雙方日前宣布簽訂合作備忘錄(MOU),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在醫療的臨床試驗設計、查驗登記、疾病檢測、病患整合照護等方面雙方進行跨界合作,更預計應用於全球營運平台,宏碁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施振榮表示,智慧醫療是未來的世界趨勢,「這次合作是台灣人的驕傲,將豐沛的科技能量和醫療進行整合,讓智慧醫療守護全民健康。」 醫療臨床結合AI 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國際化 此次雙方合作,主要為運用宏碁先進的AI技術與資通訊產業經驗,並結合台灣諾華在醫藥產業對疾病及治療的知識、臨床試驗及查驗登記的經驗。在符合法規的資訊安全平台下,共同打造台灣智慧醫療生態系,加速智慧醫療的產業化、產品化與國際化進程。合作的內容包含全球智慧醫療法規、市場研究及應用推廣、臨床試驗設計、眼科AI的合作研發、心血管疾病整合照護。 施振榮提到,「智慧醫療是未來的世界大趨勢,希望宏碁AI技術能在台灣醫療發展扮演重要貢獻者,創造產業新價值。這次的合作是台灣人的驕傲,將豐沛的科技能量和醫療進行整合,讓智慧醫療守護全民健康。」 「目前AI醫療已有階段性實驗成果。」宏碁技術長張瑞川希望,這些成果在結合諾華臨床試驗、疾病檢測的知識經驗下,能夠實際落地走入醫院中,對病人與醫療環境帶來更多實際貢獻。 再創醫藥未來 造福醫護人員與病患 諾華亞太區總裁Alexis Serlin提到,身為全球製藥領導者,致力運用資料科學並且發展先進藥品,透過大數據分析及AI數位科技將是未來的重要策略方向,冀望能幫助病患、醫護人員及增進醫療體系運作效率。 諾華台灣總裁謝麗娟則說,此次策略合作,是實踐該公司企業宗旨:重新創造醫藥未來。雙方將結合諾華在醫藥方面的專業,與宏碁在AI人工智慧的領導技術,協同醫藥領域的醫療機構,專家緊密合作,協助更多病患及早獲得健康。 眼疾、心血管疾病 合作首要重點 此次為首開台灣尖端科技與藥廠的跨界合作先例,未來可運用AI軟體集結大量的疾病數據,透過這套系統,能使醫護人員以AI技術更聰明、更有效率的在早期辨認出疾病,有助病患及早治療,進而改善生活品質。雙方初期將鎖定的合作疾病領域為黃斑部退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5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