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國際神經重建權威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獲醫奉獎

國際神經重建權威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獲醫奉獎

2019-10-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如果說醫療人員是『聞聲救苦』,那麼在接觸了解澎湖的醫療環境後,就更激起了我『聞聲救更遠、聞聲救更苦』的決心。」第29屆醫療奉獻獎於26日舉行頒獎典禮,獲得殊榮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不但以脊椎神經及臂神經重建醫術「杜氏刀法」享譽國際,更每月至澎湖義診,並將帶領義大醫療團隊深入蘭嶼,還預計幫助南迴醫院成立醫療團隊,從澎湖串聯至蘭嶼,建立「偏鄉醫療廊帶」。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 每月澎湖義診顧病患 第29屆醫療奉獻獎,今年共計8位仁醫獲得「個人醫療奉獻獎」,其中一位就是被世界手外科學會推舉擔任「臂神經叢手術世界領袖」的杜元坤院長,他譽滿杏林的故事早已遍跡全球,每月飛至澎湖義診善行更是為人所樂道。 8年前澎湖一位歐姓男子因車禍,導致手臂無法正常活動,看遍許多澎湖及台灣的醫生都治療未果,直到接受杜元坤院長三次手術才逐漸康復。歐先生說,手術出院後需定期回診,但每次從澎湖到高雄看診來回一趟,耗時又耗財;後來杜院長每月到澎湖義診,不僅大大減輕負擔,而且杜院長更把他當作家人般盡力使其痊癒,出院後也一直關心復原進度,令人感到窩心。 另一位顏先生也說,他因為騎車自撞,導致臂神經叢斷裂,完全無法舉起癱瘓的手,也被杜院長醫好了;而且院長至澎湖義診時,看到偏遠離島竟是使用傳統人力手推車接駁病患,感到很不忍心,於是發願捐款,捐贈了兩輛醫療救護的交通接駁車,提供給當地的民眾看病使用,對於澎湖本島與偏鄉離島的貢獻不遺餘力。 至於十多年前被重達20公斤的大鐵籠,從五樓落下砸傷頭頸的李先生,不但被醫院六度發布病危通知,卻也因頸椎嚴重受傷造成癱瘓;壯年時突然無法自由行動,還要照顧兩名年幼的子女,心力交瘁的他一度對人生充滿絕望。 直到因緣際會下,杜院長每月到澎湖時一直鼓勵他,於是決心接受脊髓重建手術,不但改善新陳代謝,四肢不再腫脹;原本連坐椅子都需要攙扶才爬得起來的他,現在只要自行施力就能站起,可靠著助行器可以四處自由行動,生活品質大幅改善,也重新看見人生希望。 「杜氏刀法」享譽國際 救回肩難產嬰兒手臂 此外,杜元坤院長也屢屢在國際間創造奇蹟。今年3月,他就利用神經繞道手術來治療因為肩難產而被拉扯斷裂的手臂神經,讓年僅3個月大的嬰兒手臂功能成功康復;這不僅是國際神經重建的創舉,也是讓原本手臂神經損傷被宣布放棄的病人能被治癒,更讓許多因傷脊髓癱瘓的人看見希望。 助成立南迴醫院醫療隊 建立偏鄉醫療廊帶 除了以醫術幫助患者,杜院長還想要達成一個「台灣無癱瘓,世界站起來」的遠大目標;杜元坤院長發下宏願,除了澎湖義診外,義大醫療團隊也已經接下臺東離島蘭嶼的偏鄉醫療服務,接下來還要幫助南迴醫院成立醫療團隊。 杜元坤院長已經在執行計畫,將率領義大醫療團隊從高雄延伸至更南台灣,接續到東臺灣,形成一條帶狀偏鄉醫療服務路線;涵蓋地區從澎湖,高雄,屏東、南迴、台東再至蘭嶼等醫療資源缺乏的地方,建立完整的「偏鄉醫療廊帶」,讓民眾都可以接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為偏鄉醫療奉獻最大心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64  

半夜咳不停竟因胃食道逆流合併鼻涕倒流 中醫針灸迅速解決

半夜咳不停竟因胃食道逆流合併鼻涕倒流 中醫針灸迅速解決

2019-10-28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半夜睡覺咳不停,睡眠品質大打折扣,工作效率大降,看耳鼻喉科卻找無原因,小心是非典型症狀的胃食道逆流!臨床上就有胃食道逆流合併鼻涕倒流患者,常因咳嗽掛急診,打針吃藥無效;經中西醫整合醫師楊龍駿以針灸療法,用頭皮針搭配耳針與穴位注射,使胃食道逆流改善率達9成以上。 胃食道逆流 主因是賁門括約肌鬆弛 針對胃食道逆流病因,楊龍駿醫師解釋,主要是食道賁門括約肌鬆弛,可能是神經異常、賁門肌肉退化,有些人則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暴飲暴食,或不明原因造成。典型症狀是火燒心,大部分是非典型症狀,且常被忽略,如喉嚨異物感、喉嚨痛、咳嗽、聲音沙啞、胸悶和背痛,「原因是胃酸逆流到喉嚨、呼吸道,刺激該處黏膜,引發咳嗽,嚴重時會滲入氣管恐引發吸入性肺炎。」 除非有明顯火燒心症狀,不見得能迅速揪出非典型胃食道逆流;楊龍駿指出,這類患者往往先去耳鼻喉科就診,診治無效才尋求腸胃科醫師,做完胃鏡才知道是胃食道逆流。不過,胃鏡主要用來第一線初步檢測,但診斷賁門括約肌鬆弛準確度不高,因此最新還有可吞式膠囊,放在下食道附近檢測酸鹼度。   海島型氣候  過敏性鼻炎人口眾多 過敏性鼻炎常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的症狀,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有鼻涕倒流的問題。楊龍駿醫師指出,除了胃酸逆流至咽喉會刺激喉嚨之外,過多的鼻涕倒流也會引發咳嗽,尤其是兩者同時刺激時,咳嗽更是嚴重,必須針對兩者同時治療才能緩解咳嗽的問題。楊醫師的針法是可以同時治療兩者,改善咳嗽的療效非常顯著。 胃食道逆流難根治 中醫獨門針灸療法 針對胃食道逆流的治療,西醫多以制酸劑或胃酸抑制劑等藥物為主,但會有一些副作用,完全無法根治,而外科手術侵入性、風險較高,後遺症更多;楊龍駿醫師因此以針灸療法,用頭皮針搭配耳針,理論是用頭皮針刺激人體頭皮上對照的內臟反應區,再配合耳針加強治療,兩者相輔能有助加強賁門括約肌的鬆緊度,胃食道逆流恢復效果良好。 針對不同胃食道逆流症狀,針灸療法因人而異;不過,針對加強賁門括約肌的都大致相同,至於療效依病情程度而不同。楊龍駿醫師建議,視症狀嚴重程度,每隔2至3天治療1次,大部分治療4-5次就能明顯改善症狀,平均需1-2個療程(約10-20次針灸),而且只要好好保養,有持續追蹤的患者,近9成都沒復發,也不用再針灸。 「胃酸屬於強酸,若細胞長期被侵蝕,有細胞病變的風險,恐罹下食道癌。」楊龍駿醫師提醒,食道黏膜細胞長期反覆灼傷又癒合,產生肉芽組織,恐致食道狹窄,聲帶也可能受傷,若刺激神經,也會胸悶和背痛。 好好保養防復發 這些動作很NG 曾經有整天咳不停的病人來求診,楊龍駿醫師同時針對胃食道逆流與過敏性鼻炎施以針灸治療,病人在留針半小時之後,咳嗽症狀就改善了;此外,日常保養也很重要,楊龍駿醫師強調,生活作息正常,不要暴飲暴食(快急飽),飯後別劇烈運動,飯後別平趴睡。至於菸酒、咖啡、甜食等飲食,不會造成胃酸逆流,只是加重逆流,最主要病因還是賁門括約肌鬆弛;而且肥胖也不會造成胃酸逆流,主要是常久坐或褲子皮帶太緊,腹壓過高擠壓胃部,,易弄鬆賁門括約肌,「因此我不會限制病人飲食或減肥,照樣可以吃甜食、喝咖啡。」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3963

EGFR突變肺癌存活期15年來新突破 第一線治療新希望

EGFR突變肺癌存活期15年來新突破 第一線治療新希望

2019-10-25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台灣肺腺癌患者中,約5成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可用標靶藥物治療。第一、二代肺腺癌EGFR標靶藥物治療約1年後,會逐漸出現抗藥性,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則為大約19個月會出現抗藥性。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指出,九月底歐洲腫瘤年會 (ESMO )最新發表研究,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可超過30個月,使用第三代 EGFR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超過3年。 EGFR突變成腫瘤 如大樓亂蓋成廢墟 何謂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王誠一主任解釋,EGFR是一種訊號接受器,當其接收到生長因子,會促使表皮細胞生長、複製。人體成長過程中,若生長訊號調控得宜,就能順利生長成人。「就像蓋摩天大樓,完工後,就不需要再吊鋼筋水泥。」 但是,EGFR突變後,接受器損壞,就算沒有接受到生長因子,細胞仍一直成長。「好像大樓蓋好後,工人還一直吊鋼筋水泥上來繼續蓋,最後就蓋成一棟廢墟。」王誠一主任如此比喻,因此EGFR突變的細胞會一直生長,最後長成腫瘤。 EGFR突變肺腺癌 EGFR標靶藥物成效佳 針對EGFR突變的癌細胞,早已開發出EGFR-TKI(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藥物,可抑制EGFR的酵素。王誠一主任解釋,「因為EGFR這開關壞了,造成生長訊號不斷傳遞,因此透過藥物,像鎖一樣把開關卡住,不要讓生長訊號開啟。」目前肺癌患者做病理切片時,都會進行基因檢測查看特定基因突變,其中約5成肺腺癌患者屬於EGFR突變,適用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治療。 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治療成效良好,但大約一年後,腫瘤可能出現抗藥性,必須更換治療方式。但醫師強調,p53、Rb等其他癌症基因,都和腫瘤出現抗藥性的時間有關,抗藥性時機因人而異,也有患者治療8-10年都沒有抗藥性。 EGFR標靶藥物 一線治療新生機 「當肺腺癌患者出現抗藥性,原標靶藥物失效,腫瘤特性可能改變,出現新突變,建議再做一次切片。」王誠一主任提到,最常見的抗藥性突變是T790M,適用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 王誠一主任分享,有些患者使用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很成功,但1年後出現抗藥性,腫瘤開始變大,切片後發現屬於T790M突變。患者起初先接受化療,但因腫瘤仍惡化、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轉而選擇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改善治療成效和生活品質。 更有一名肺腺癌復發的患者,CEA癌症指數飆到2萬多(正常人不抽菸<3,抽菸<5),化療也降不下來。後來改用標靶藥物,癌症指數大幅下降快一半,肺部腫瘤幾乎消失,骨頭、肝臟的轉移腫瘤也相對變小,令王誠一主任印象很深刻。 不過,並不是每位病人都能檢測出T790M突變,順利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國際最新治療指引除了第一二代標靶藥物,也納入第三代標靶藥物,可延長抗藥性出現的時間近19個月,根據九月底歐洲腫瘤醫學會年會(ESMO)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可超過30個月,使用第三代 EGFR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超過3年.為肺腺癌治療帶來一線生機,是EGFR標靶治療發明15年來首度證實整體存活期突破三年以上。 EGFR標靶藥物怎選? 健康、生活、經濟要考量 至於肺腺癌標靶藥物要怎麼選?王誠一主任強調,醫師會盡可能將所有治療藥物給患者選擇,應多方考量健康、生活品質、經濟等因素後,再讓患者做出最適當的選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57

火氣大?嘴巴一破再破難痊癒 竟是天皰瘡惹禍!

火氣大?嘴巴一破再破難痊癒 竟是天皰瘡惹禍!

2019-10-25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嘴巴又破了嗎?老一輩的人常說,嘴巴破洞是因為「火氣大」,但真的是如此嗎?一名40多歲家庭主婦,口腔黏膜反覆破裂且身體出現多處破皮,長期就醫治療也未見改善,甚至常因感染而接受抗生素治療,困擾不已,幸好後來經免疫風濕科檢查,確診為「天皰瘡」,經適當治療一年半,皮膚狀況才逐漸好轉。 嘴破分顏色!表面偏紅色 小心「天皰瘡」提高死亡風險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文男表示,口腔破裂的起因很多,一般咬破嘴巴的傷口屬於「鵝口瘡」,表面呈黃白色,幾天後即可自動痊癒。但若是嘴破部位表面呈現偏紅色、破皮狀,小心可能是特殊的自體免疫抗體攻擊皮膚表層導致的「天皰瘡」! 值得注意的,天皰瘡不僅造成反覆性口腔潰瘍,也會造成全身各處皮膚出現界線清楚的破皮。而皮膚是人體很重要的防禦系統,可抵抗外在的細菌,並具有保濕功能,一旦天皰瘡發作,皮膚喪失保護性,抵抗力變差,便容易造成感染、潰瘍和脫水,嚴重時如同重度燒燙傷患者,需進行包裹保護,甚至入住加護病房接受特別照護。 由於患部感染或脫水等症狀,及其可能導致的敗血症和心力衰竭等嚴重病症,研究顯示,天皰瘡患者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3倍。 找回穩定膚況! 天皰瘡治療武器聰明選 如何戰勝天皰瘡,找回健康呢?目前天皰瘡無法根治,但透過適當的治療,仍可穩定控制病情,降低復發和死亡風險。黃文男醫師表示,在治療上,過去以類固醇為主要選擇,但類固醇存在「有吃有效,沒吃沒效」的問題,且患者長期使用易有水牛肩、青蛙肚、月亮臉、骨質疏鬆、白內障等副作用。 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近年天皰瘡的治療終於在生物製劑的加入後出現新曙光。試驗顯示,生物製劑可降低B淋巴細胞的抗體製造,抑制免疫反應,幫助9成天皰瘡患者達到疾病完全緩解的治療目標,且擺脫類固醇的使用。 半年內3次嘴破或身體破皮 天皰瘡警訊不輕忽 黃文男醫師強調,天皰瘡在各個年齡都可能出現,除具有遺傳因子的發作機率較高之外,環境、情緒和壓力等因子也都可能干擾免疫系統,誘發天皰瘡。民眾若在有治療的情況下,仍然發生半年內3次以上嘴破或全身皮膚破皮的情況,應提高警覺,可能是天皰瘡的警訊,應盡快至免疫風濕科做進一步的檢查,必要時配合醫囑,積極治療,有助找回自在人生,擺脫破皮的疼痛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48

米粉咬不斷 竟跟用嘴呼吸有關…

米粉咬不斷 竟跟用嘴呼吸有關…

 2019-10-2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5歲曾姓少年從小就不愛吃米粉等細條狀食物,平常也習慣用嘴呼吸,只要一變天,就會感冒,過敏更是頻頻發作。父母非常擔心,又觀察到孩子下巴有點短,上下牙齒咬合不齊,便帶著孩子求診於齒顎矯正專科邱琬棋醫師,才發現小孩不愛吃細條狀食物、用嘴呼吸,都和口腔骨架、牙齒排列異常有關。 邱琬棋醫師評估時發現,這位15歲少年因為下巴短、牙弓狹窄,且有暴牙現象,導致上下排牙齒無法契合,口腔肌肉也不夠有力,因此嘴巴無法緊閉,久而久之,便習慣用嘴呼吸。 用嘴呼吸 問題多多 一般人用鼻子呼吸,鼻腔中的纖毛會過濾一些過敏原與外來有害物質,如果用嘴呼吸,外面過敏原、髒東西便容易長驅直入,刺激呼吸道,感冒、過敏風險自然也就上升。此外,由於上下排牙齒無法契合,吃到米粉等食物,門牙無法咬斷食物,咀嚼比較辛苦,導致這孩子從小就不愛吃米粉等食物,他家人原本不知道原因,聽醫師解釋才恍然大悟。 經過仔細評估後,邱琬棋醫師建議讓患者接受功能性矯正療程,以提升口腔軟硬組織功能,同時矯正牙齒、骨架,進而改善口呼吸習慣。治療原理為透過功能性矯正器將牙齒、口腔骨架引導至理想位置。以小孩來說,只要白天配戴兩小時,晚上睡覺全程配戴,同時搭配肌肉運動訓練,持續6-8個月,情況就會大幅改善。接受治療後,患者便不再用嘴呼吸,說話不再發音困難、或有奶奶音,也不再容易感冒、過敏,不僅神清氣爽,學習也更加專注。 牙套矯正治療 適合發育孩童 另外,如果合併恆齒齒列不整、肌功能方面問題,目前矯正科技也有很大進步,隱形牙套的發展,便讓患者有更多選擇。邱琬棋醫師分析,傳統功能性活動矯正方式較無法全方位調整牙齒,也無法針對每顆牙齒進行個別化矯正,而隱形牙套矯正方式主要是藉由牙套推力讓牙齒排列重整,並有針對兒童、青少年的下顎前導裝置,同時發揮激發下顎骨生張、改善暴牙或小下巴問題,適合正在發育的孩童。 不只如此,接受隱形牙套矯正治療前,患者需經過3D模擬技術評估治療結果,每副隱形牙套都是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牙齒狀況量身訂做,因此治療成效比傳統矯正方式更精準,且隱形牙套可定期更換,清潔方便、回診頻率降低、疼痛低、飲食不受限,不會影響發育中小孩的成長。 正確呼吸練習 讓呼吸更自然、更順暢 邱琬棋醫師也提醒,用嘴呼吸,常出現嘴巴合不攏、走路時頭頸習慣性後仰、脊椎側彎等現象,可能就要經過評估,才能找到原因,尋求適合療程。另外,也會建議平常可多練習正常呼吸方式,練習口訣為「舌頂上,唇緊閉,鼻呼吸」,建議每天睡前施做20-50次,長時間下來,呼吸方式就會趨於正確,鼻腔呼吸也就更順暢。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49

面相越老越福氣? 小心恐為腦下垂體腫瘤作祟

面相越老越福氣? 小心恐為腦下垂體腫瘤作祟

2019-10-24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的面相越老越福氣?當心有可能是腦下垂體腫瘤作祟,未來罹癌機率恐高於一般人!一名40多歲陳姓男子,隨著年紀增長,面相漸漸改變,額頭變寬變高、鼻子變大、嘴唇變厚,旁人讚賞他有福相未來一定順遂安康。直到某次在公園巧遇腦神經外科醫師,才發現陳男的腦部長了腫瘤,造成體內生長激素分泌過量,所謂的福相竟是肢端肥大症的警示燈。 外貌改變、手腳持續變大 恐為肢端肥大症 台灣腦下垂體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顧問級臨床教授張承能醫師表示,陳男是典型的「肢端肥大症」患者,起因於腦下垂體分泌生素細胞增生或腫瘤所致,造成患者外貌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包括額頭變寬變高、鼻子及嘴唇變厚、顴骨變高、下巴拉長突出、齒縫變寬、皮膚變黑變粗等。手腳也受影響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或鞋子越穿越大。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容易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關節炎、甲狀腺腫、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罹癌機率較高,甚至壽命也會比一般人短。」張承能醫師提到,陳男長期有心臟問題,拖了數十年卻遲遲未能找到病因,根本原因就是腦下垂體腫瘤引起的全身性問題,後續以手術及藥物治療後,三、四個月外貌即慢慢恢復原狀,心臟問題也獲得解決。 張承能醫師說明,目前醫界尚未發現肢端肥大症的確切致病原因,青年至中老年都可能發生,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每年新增3~4名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名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也有人因肢端肥大症導致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等病症。 張承能醫師解釋,因肢端肥大症病程進展緩慢,短時間內通常難以察覺。曾有一名35歲女性患者,與丈夫一同做例行健康檢查,經全身磁振造影檢查才意外發現腦下垂體有2公分大腫瘤,體內生長激素數值甚至高達10以上(正常值為3以下),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努力回想才驚覺自己腳型近年逐漸變大,鞋子也越買越大,但因改變不劇烈而未多留意。後來經手術切除腦下垂體,目前控制良好,外觀也已恢復正常。 多一分注意少一分危機 保有生活好品質 張承能醫師分享,目前肢端肥大症第一線治療多以手術為主,切除腦下垂體腫瘤並輔以藥物控制,治療後患者仍約有50%機率復發,故需定期回診追蹤,檢查血液中生長荷爾蒙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是否維持在正常範圍。以往肢端肥大症常被誤以為是老化而未多加注意,以致錯失治療先機數年以上,所幸現在健檢及醫學知識普及,檢查儀器也持續進步,可較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 為提升大眾對肢端肥大症的認識,今年台灣腦下垂體學會特別與林口長庚、中山附醫、奇美醫院等醫學中心攜手合作,於108年10月21日至11月1日在林口長庚舉行《大手牽小手擁抱陽光向前走》策展活動,並與國內知名攝影師林炳存跨界合作,拍攝公益病友照,透過衛教攝影展形式表現出病友的自信美,同時傳遞肢端肥大症衛教訊息;希望提醒民眾平時對自己外觀多一分留心。張承能醫師提醒,肢端肥大症只要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民眾若有病兆懷疑應盡快至腦神經外科就診,即早揪出肢端肥大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36

新一代電波拉皮 改善鬆弛效能更優化

新一代電波拉皮 改善鬆弛效能更優化

2019-10-24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永保青春,是人類原始的渴望,也因此抗老相關商品的熱度總是居高不下,尤其醫美產業蓬勃發展,在眾多療程當中,電波拉皮一直是很多人改善肌膚鬆弛的選擇,搭配基礎的日常保養,讓肌膚有機會由外而內的層層緊緻。 經典療程 非侵入式緊膚科技 電波拉皮會受現代人青睞的原因,最主要是避開了整形手術的風險與修復期;醫美診所陳諭正醫師表示,電波拉皮是透過非侵入式的方式,運用 678 萬赫茲電磁波在皮膚形成的電阻作用產生熱能,穿透深度到達SMAS筋膜層,在目標區進行立體容積式地加熱,由於溫度在攝氏 45~60 度時會讓膠原纖維立即受熱刺激收縮,誘導製造新的膠原蛋白,可讓老化鬆弛的肌膚在治療後,感受到緊實平順,且能使臉部減少紋路及達到臉型雕塑的效果。 智慧優化 舒適安全有效率 陳諭正醫師指出,電波拉皮技術也不斷地改良與精進,新一代的機型擁有獨家的智慧能量優化技術,擊發前會先偵測該部位肌膚狀況,自動校準輸出能量,給予每一吋肌膚極佳能量,不但做到全方位的客製治療,同時加強安全性。而改良後的環迴震動綜合模式,搭配間斷性冷媒脈衝技術,讓治療過程溫和舒適,4.0的智慧探頭接觸範圍變大、覆蓋更全面,有助於縮短療程時間,這三大效能的優化,讓療程舒適安全且更有效率。 認明原廠包裝  追求美麗不冒風險 電波拉皮療程擁有不錯的改善效果,術後恢復期短,也因此難免在坊間會出現一些降低成本的方式來削價競爭;比如採用來路不明的機器或探頭,或讓未受過原廠培訓、經驗不足的人員操作,這些狀況將導致治療效果不如預期,也可能產生燙傷、甚至交叉感染等風險。 因此,陳諭正醫師提醒,在選擇療程時要多花一點時間,確認診所採用的是通過認證的原廠機器,而一般原廠探頭都會有防偽雷射標籤,在施打前可要求確認探頭完整包裝,保障自己的療程安全。 陳諭正醫師表示,電波拉皮在發展了近二十年後是相當安全的療程,治療效果仰賴醫師的手法與治療經驗,定期選擇原廠機器、專業醫師的幫助,將有機會不著痕跡地變漂亮,美得自然還能越顯年輕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3933

友信全台校園巡迴影展 揭開無語良師背後的故事

友信全台校園巡迴影展 揭開無語良師背後的故事

2019-10-24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解剖課是醫學、護理院所重要課程,但鮮少人關注到無語良師身後的故事。友信醫療集團自2018年以「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與14所醫療相關大專院校合作舉辦「友你為伴 信福影展活動」,希望透過大體老師身後的故事,讓觀看電影的學生們,了解死亡與身後的面貌,以關懷生命的理念助人。影展於21日來到耕莘護校,本片導演陳志漢、以及促成拍攝本片的輔仁大學王嘉銓老師都出席,與300位學生與談交流,透過行動力及大體老師的生命紀實,倡導生命教育的重要。 無語良師貢獻醫身 延續愛的力量 在華人傳統社會,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觀念,認為人死後遺體得保全完整,所以奉獻身體提供給醫療相關單位,作為研究學習之用的「大體老師」的崇聖更是意義非凡,但在解剖課中,鮮少人知悉大體老師與家屬的牽連與互動。 長期致力推廣生命教育的友信醫療集團深信,青年學子將是改變未來的重要角色,於2018年起開始進行「友你為伴 信福影展」校園巡迴活動,總計巡迴由北到南14所醫護相關院校,如中國醫大、康寧大學等院所,期待能補起無語良師身後的拼圖,得知其背後意涵、尊重與珍惜生命價值,同時在學子進入職場前更瞭解生、死相關議題。 友信影展全台校園巡迴 補起無語良師身後的拼圖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電影紀錄片導演陳志漢曾分享「當初完成這部片時,其實也不是想推廣大體捐贈,單純想瞭解大體老師,沒想到拍完後收到許多師生的回饋,因為這部片補足了他們,大體老師身後家屬的故事那塊拼圖。」 而促成本部片的重大推手,輔仁大學王嘉銓老師表示,學生透過影片了解大體老師身後的故事,對生命的價值產生更加崇敬和尊重的心態,並對自己生活的態度產生極大的反思。大部分觀賞影片的學生也表示,看完這部影片,除了讓他們對大體老師有更深層的理解外,同時也為大體老師個人、家人願意放下一切包袱,毫無保留奉獻回饋社會的偉大精神深深撼動。 耕莘護校的張同學也分享,她會選讀護理科系,是因為當年面對母親的死亡卻無能為力,因此期許自己成為醫護從業人員,有一天能夠實質的幫助別人,就像大體老師一樣,儘管老師已經離世,但還是將自己的遺體捐出,將大愛不留餘力的展現出來,真正的生命其實可以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留存。 不僅止於呼吸 愛讓生命持續燃燒 友信集團表示,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實與社會倫理及道德觀有極深的關聯,目前亞洲推行最成功的國家仍以日本為首,日人透過媒體及從底紮根的教育方式,讓國民認知大體捐贈其實是靈魂昇華的象徵、最美好離開人世的態度,也是讓生命再度發光的選擇。基於國情及文化的不同,台灣人民雖然對於生命教育仍有許多強化空間,但友信仍希望透過「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影片的宣導為起點,逐步規劃且擴及台灣民眾,把愛的關懷延伸,讓生命持續燃燒,進而影響世界。 超過一甲子的友信 用心關懷台灣 今年友信醫療集團邁入65年,除了持續致力本業發展,友信也以「Caring、Changing、Inspiring」為軸,將「We care about life」的信念傳播全台,今年除了舉辦全台友信巡迴影展外,也與創世基金會合作,認購千箱的單親媽媽水餃,幫助其自力生活,同時也將環保議題帶入社區,推動環保講座,從關懷弱勢、環境保護、深耕社區三大面向,讓關懷不斷延續,帶動整個社會正向且溫暖的力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35

事後還能補救嗎? 保險套失靈免煩惱 醫師教你守住最後防線

事後還能補救嗎? 保險套失靈免煩惱 醫師教你守住最後防線

2019-10-2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激情時刻,卻發生保險套破裂、外漏,或是「熊熊」想起忘了規則服用事前避孕藥,卻來不及踩煞車,不免讓人提心吊膽意外懷孕的風險。北榮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貞瑜表示,此時事後避孕藥是最後一道防線,可選擇避孕能力較好的第二代事後避孕藥,她也提醒正確避孕的觀念,服用事後避孕藥避孕,建議盡快於24小時內、性行為後越快服用越好,服藥後也應避免第二次無防護性的性行為。 人工流產有風險 做好避孕措施是最好保護 濃情蜜意下防護有疏漏,或是根本沒做避孕措施就提槍上陣,可能導致意外懷孕。每逢連假、或是接下來的聖誕節、跨年等節日過後的1、2個月,婦產科常會有女性因意外懷孕就診,不得已需要人工流產。黃貞瑜醫師指出,人工流產手術必須承擔麻醉風險,若在無麻醉醫師坐鎮之醫療機構進行,風險相對較高;此外,人工流產有時會造成子宮內腔沾黏,需承擔日後不孕的風險。即使是藥物人工流產也有副作用,都對女性身心是不小負擔。 事前避孕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諮詢醫師選擇合適藥物   正確避孕可以避免非預期外的懷孕。黃貞瑜醫師說,使用保險套避孕之外,可以預防性病;有些女性選擇避孕藥,可分成事前避孕藥和事後避孕藥。事前避孕藥是避免卵子長大而抑制排卵,但一定要規律服用,若是漏服會讓藥效大打折扣;此外,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事前避孕藥,如肝功能異常、有血栓體質和乳癌患者就不適合,甚至少數人有水腫發胖、乳房脹痛等副作用,患者一定要事先諮詢醫師,選擇合適的事前避孕藥,並清楚瞭解正確的用法用量。 除了有些女性不適合事前避孕藥,黃貞瑜醫師提到,若是使用保險套時外漏或破裂,或女性沒有規則服用或漏服事前避孕藥,甚至是被性侵的受害者,都可以藉由服用事後避孕藥補救,降低非預期懷孕的風險,事後避孕藥可說是最後一道防線。 第二代黃體素受體調節劑 避孕效果比第一代更優 一般來說,男性精蟲可在女性體內存活大約5天,服用事後避孕藥可以延遲身體排卵指令,待精蟲失去活力,卵子才排出,就有機會避免精卵相遇,達到避孕目的。目前事後避孕藥已經進展至第二代,黃貞瑜醫師提到,根據文獻記載,第一代事後避孕藥是高劑量黃體素/荷爾蒙,其延遲排卵效果約兩天,雖然在24小時內服用之效果可超過九成,但拖延至事後第二天(48小時內)才服用則效果降至85%,事後第三天(72小時內)更下降為58%,尤其接近排卵的危險期時,未證實有效果。且第一代事後避孕藥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可能相對明顯許多(30%)。第二代事後避孕藥為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延遲排卵效果則達5天,72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達98%,24小時內服用效果達99.1%,在接近排卵的危險期,仍有機會延遲排卵,進而達到避孕效果。 黃貞瑜醫師進一步指出,第二代事後避孕藥在24小時內避孕效果優於第一代,經臨床研究證實,服用第一代的高劑量黃體素是1000人中有25人懷孕,第二代的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則1000人中僅9人懷孕。由此可知,服用新型事後避孕藥效果比起舊型事後避孕藥,可再「降低三倍」的意外懷孕機率。 服用事後避孕藥24小時內最佳 不要同時吃兩顆以上 黃貞瑜醫師也呼籲,服用事後避孕藥也要有正確的觀念,事後避孕藥應「越快使用」效果越好,24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建議選擇避孕能力較好的第二代避孕藥,但不建議服藥後連續進行無防護性行為,也不要一次吃兩顆以上。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21

第三屆「為癌而跑」路跑 逾五百位癌友守護三失老人

第三屆「為癌而跑」路跑 逾五百位癌友守護三失老人

2019-10-23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每年約17萬人死於癌症。為提升民眾對於癌症的重視及警覺,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日前舉辦第三屆為癌而跑公益活動,共計七百名跑者一起響應公益,挑戰6K微路跑。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為癌而跑活動已舉辦第三屆,每年都邀請癌友參與,除了希望藉由路跑活動傳遞健康的理念,更期許社會大眾能正視癌症、健康議題,也冀望帶領癌友走出罹癌的陰影,協助癌友克服心理的絶望與恐懼,本次活動有百名治療中或已治療完畢的癌友勇士與家屬參與,用實際行動攜手跑向未來。 小發票大愛心 七百名癌友一同守護三失老人 本次跑路活動不收取報名費用,號召癌友們發揮小小的力量將愛心持續傳遞出去,改以每位參賽者捐贈至少十張統一發票取代報名費,並將全數發票捐至「華山基金會」,幫助更多失依、失智、失能的老人,給予弱勢族群更高的關懷。 活動獲得到廣大癌友支持,許多治療中的癌友也攜家帶眷一起來參加,其中更有一位腸癌病友與其家屬,帶著一歲的小孩前來參與路跑。癌友家屬表示:「在抗癌的過程中,癌友真的很辛苦,對抗癌症真的不能單打獨鬥,因此,現在的我有時間就多陪陪家人,今天邀請全家人一起來陪我跑步,連我一歲的孫女都帶來,而且生病後更不應該每天待在家裡,今天身體力行帶著全家人出門動一動,一同響應公益,希望這份精神可以鼓勵更多正在對抗病魔的癌友們。」 遠離惡病質 營養補充讓抗癌更有力 除了運動之外,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王照元理事長指出,根據臨床顯示,每5人就有1位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非癌症本身。許多癌友在抗癌的路上往往因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導致減低化、放療治療的效果,甚至會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因此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外,也要有抵抗力去對抗病魔,若要避免因營養不良產生惡病質的情況,日常飲食應搭配補充「低醣、優脂、高蛋白」專業營養,能使療程更順利,降低治療時的副作用並提升成效,成為患者在漫長治療路上強而有力的後盾。 關心腸久事 養成三多一少好習慣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是台灣第一個以病友為出發點的公益團體,成立九年來致力於提供正確的腸癌衛教知識,加強病友與家屬對腸癌的認知。此次「第三屆為癌而跑公益活動」非競賽性質,重點希望凝聚癌友向心力及力量,並強調正確營養是戰勝疾病的良藥,才有體力長期與癌細胞共處,養成三多一少的好習慣: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以及少肉類,才能遠離癌症的威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2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