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青少年少喝含糖飲料 遠離三高、腎病危機

青少年少喝含糖飲料 遠離三高、腎病危機

2019-10-1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含糖飲料喝太多,惹代謝症候群上身,小心腎病跟著來!近年調查顯示青少年含糖茶飲、咖啡攝取量增1.5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大醫院副院長盧國城指出,透析病人有46.1%來自糖尿病併發症,含糖飲料攝取過量,都對青少年尿酸、體重指數和血壓影響甚鉅,埋下腎病風險。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呼籲,鼓勵學童多喝水、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不能忽略良好生活習慣。 飲料含玉米果糖 喝多增尿酸 「洗腎」、「糖尿病」是台灣最燒健保費冠亞軍的慢性病,洗腎人數已逾8萬3千人,年燒500多億。盧國城分析,主因來自三高患者持續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控制不良,進而邁入不可逆的洗腎階段。 不正常飲食和用藥習慣則是被忽略的洗腎原因,楊孟儒指出,手搖飲料或包裝飲品多添加玉米果糖,被肝臟代謝轉換成三酸甘油脂進而累積成脂肪,造成脂肪肝,長期食用恐造成肝臟負擔。此外,果糖中間產物之一為普林,最後形成尿酸,過多尿酸無法代謝將導致痛風。 「就算2、30歲的年輕人平時不吃海鮮不喝酒,也會因含糖飲料攝取過量而導致尿酸值升高。」楊孟儒強調,長期尿酸過高者若合併出現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異常的共病症,其痛風發作機率也升高,加速慢性腎臟病變病程。 青少年含糖飲料越喝越多 增肥胖等腎病因子 根據2019國衛院「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指出,過去18年青少年每天分別喝咖啡、茶的攝取量大幅成長75%,其中25%青少年每天更喝超過500ml含糖飲料。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表示,常喝含糖飲料,BMI、腰圍及尿酸值顯著較高,而當尿酸過多,和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風險有關。 第一本護腎童書 保腎觀念從小培養 為幫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護腎觀念,在台灣費森尤斯醫藥公益支持下,由台灣腎臟醫學會、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擔任指導單位,並集結知名健康雜誌,共同組成「護腎者聯盟」,推出全台第一本《腎臟超人與小腎豆冒險記》愛腎教育童書,預計讓童書跟著「希望閱讀專車」在一年內走訪150所偏鄉小學,預計接觸萬名學童,讓腎臟教育遍地開花,守護台灣下一代的腎臟健康。 台灣費森尤斯醫藥(股)公司總裁王柏森提到,自2017年起便開始推動腎臟防治兒童教育,迄今已走訪8個縣市教育逾800位學童及師長學習正確的愛腎保健常識。此次還邀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發展「愛腎健康操」,為全台第一支腎臟衛教體操,希望結合衛教童書,讓孩童從小預防三高、維持正常體重、掌握健康飲食與生活型態,是降低慢性腎臟病最重要的策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63

多模組止痛新趨勢 開啟無痛醫療新頁

多模組止痛新趨勢 開啟無痛醫療新頁

2019-10-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輕忽疼痛控制 恐惹慢性疼痛上身 提到「疼痛」總讓人避之唯恐不及,面臨術後疼痛,民眾卻又擔心止痛藥副作用,選擇咬牙忍耐。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醫師表示,強忍術後疼痛,易造成血壓上升、免疫力降低、生理壓力導致傷口復原緩慢,還可能因為過度疼痛,造成身心靈創傷,導致慢性疼痛、長年無法痊癒。 疼痛警訊莫輕忽 止痛選擇多元化 國泰綜合醫院麻醉科主任汪志雄醫師表示,疼痛是身體警訊,若輕忽,很有可能引爆健康危機。隨著醫學進步,臨床止痛選擇越來越多元,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種類多元,服藥方式簡單,一天需3-4次服藥,所需劑量較高,效果較低且可能有部分腸胃道副作用或成癮,部分病人因為畏懼副作用而不敢使用。 PCA病人自控式止痛:提供一台依病人情況設定好的機器,疼痛時按鈕,機器即時給予止痛劑。自控式止痛有兩種:一是經靜脈給予,較方便,但使用藥物劑量較高,副作用也較高;另一種則是經由脊髓硬膜外給予,使用藥物劑量低、止痛效果好,副作用也低,但需要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硬膜外止痛導管放置,可維持3-5天止痛效果。 短效止痛藥:多為鴉片類管制藥品且須注射,止痛效果良好,但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新式長效止痛藥:國人研發的長效注射型止痛藥,單次肌肉注射效果可維持約七日,副作用大幅下降。 超音波神經阻斷術:止痛作用迅速,需有專業訓練的麻醉醫師執行,但導管不易固定,多僅能採單一次注射,效果僅能維持12~24小時。 其他輔助藥物:使用其他口服輔助藥物,麻醉專科醫師在術前與術後,依病人需求而給予處方。 汪志雄醫師提醒,手術後疼痛控制與手術治療的過程同等重要,民眾只要在術前麻醉諮詢時與麻醉醫師妥善溝通,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止痛方式,有助於加速術後恢復與提升生活品質。 多模組止痛趨勢來臨 術後生活品質提升 陳自諒醫師說明,「多模組止痛」已成為疼痛控制的新趨勢,臨床應用同時合併使用兩種以上的止痛藥;相較以往使用單一藥物止痛,能提供較佳止痛效果,降低單一藥物所需用量與副作用。舉例而言,剛執行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術後住院期間可服用短效止痛藥,減緩傷口的疼痛不適,出院前再注射長效止痛針,除了降低居家照護期間疼痛困擾,有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 多模組止痛新趨勢 開啟無痛醫療新頁 陳自諒院長指出,近年來無痛醫療已成為國際醫界追求目標,秉持這樣的理念,強化術後復原(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也應運而生,良好疼痛控制正是ERAS療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隨著多模組止痛應用與推廣,有望大幅提升病人術後品質,縮短住院天數;對醫療院所而言,減輕醫護人員負擔,資源更佳善用,邁向無痛醫療願景寫下新頁。 汪志雄醫師也指出,全國許多醫院開始此項服務,請病人手術前向醫師提出需求。國泰醫院成立了加速術後康復怡樂適手術療程委員會,由一專責工作小組,從病人計畫接受手術時,從病人入院前,在院中及出院後,會根據病人之狀況提出客製化之手術、麻醉與止痛計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62

躁鬱症常發作會腦損傷 長效針劑穩定病況成關鍵

躁鬱症常發作會腦損傷 長效針劑穩定病況成關鍵

2019-10-17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38歲的陳小姐已罹躁鬱症逾10年,每次躁期發作都得住院,不僅對生活的混亂迷惘,躁期時,因她愛摔東西與瘋狂購物,也造成家人極大的精神壓力。所幸去年開始使用新一代「每月一針長效針劑」,幫助疾病獲得穩定控制,擺脫過往每季都得住院報到的命運。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偉哲表示,每月一針長效針劑不僅是新的治療選擇,更是「預防針」,透過穩定藥物在血中的濃度,預防下一次復發,對患者助益極大。 關鍵治療目標 醫:規律用藥、避免復發 躁鬱症好發於青中年族群,目前無法完全根治,若未穩定治療,一年會復發2-3次。邱偉哲主任提到,過去因口服藥物只能在體內維持幾天的效用,患者回診和服藥的頻率高,加上傳統藥物的副作用較大,輕微者皮膚過敏,嚴重者甚至會潰爛,導致患者服藥順從性不佳,復發的機會也相對提升。過去研究證實躁鬱症一旦急性發作,因大腦處於發炎狀態,未來將造成大腦更加脆弱,且後續藥物劑量也會大幅增加,因此「長期規律用藥」成為醫師與患者共同的重要治療目標。 新一代長效針 每月施打穩定藥物濃度 邱偉哲主任提到,約莫數年前開始出現長效針劑的治療方式,讓患者不用再害怕「忘記吃藥」,但因傳統的長效針劑較易出現巴金森氏症的症狀,造成動作遲緩、發抖等副作用,所以患者較易放棄。所幸醫療日益進步,目前有新一代的針劑,可幫助藥物在血中濃度維持一個月的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患者的接受度較高。 躁鬱症當慢性病 定期回診喚回美好人生   邱偉哲主任提醒,雖然「不能治癒」這個事實很令人沮喪,但應將躁鬱症當作是治療慢性病,要求的是「穩定」,而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只要每月規律回診與用藥,就能用毅力喚回原有的美好人生,讓人生發展不再受到疾病干擾。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58

2700萬人靠類鴉片藥物止痛物理治療免驚藥物過量隱憂

2700萬人靠類鴉片藥物止痛物理治療免驚藥物過量隱憂

2019-10-16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世界物理治療聯盟2016年統計,全球有至少2,700萬人以類鴉片藥物止痛,包含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非惡性疼痛,而產生藥物過量或成癮的情形。單是美國,就有超過4萬人因類鴉片藥物使用過量致死。 止痛藥不治本  物理治療個別化評估治療 物理治療師湯士萱表示,只要是肌肉骨骼相關的疼痛問題,單靠藥物只能舒緩疼痛,無法解決源頭問題,需要透過物理治療協助能找出問題並改善,像是下背痛、肩頸痠痛,都能有非常理想的效果。而疼痛有很多種,機械性疼痛無需服用類鴉片藥物;中樞神經敏感化造成的疼痛,才可能需要借助藥物協助治療。 湯士萱說,治療疼痛前,最重要的就是事先評估,包含動作方面的評估,關節、肌肉、骨骼方面的理學檢查。另外,還需要觀察患者的生活形態與習慣,以及心理壓力等等,多方面地去分析,更有助於揪出疼痛源頭。 怕痛不敢動?  正確的痛有助康復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具科技學系副教授王子娟指出,評估時也需要觀察病人是否對疼痛有迴避或逃離行為(Fear Avoidance),認為動了會痛,所以不動就不痛。這樣的概念就傷口組織癒合而言非常正確,但在慢性疼痛方面,反而可能有反效果。物理治療上,確保病患沒有組織傷害後,就應讓患者在可接受的疼痛範圍內適度進行活動,安排運動處方,讓身體組織慢慢適應,也讓大腦對疼痛訊息的解讀更加正確,進而恢復正常的身體功能。 病患往往因為某些部位的疼痛而培養出單一的動作模式,造就某些關節較少活動,就像門很久沒開被卡住,重新活動關節時,可能會感到些許不適。湯士萱解釋,民眾很難分辨,自己所感受到的痛楚是否屬於「正確」的痛,所以尋求專業協助仍是非常重要的。 被動治療效果有限  可爭取全方位治療 王子娟坦言,很多物理治療所提供的,是屬於被動的治療方式,這樣的療法對於慢性疼痛效果並不明顯。其實物理治療師還具備徒手治療的能力,針對組織肌理,減輕疼痛,還有提供運動治療處方,替患者做動作分析,再給予客制化運動治療。 王子娟呼籲,民眾若只是接受冷、熱、電療等儀器類部分的物理治療,其實並不全面,建議病人可向醫療單位提出要求,爭取更全方位的物理治療,包括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讓疼痛問題能有真正的解方。 運動治療更主動  肌肉、關節協調性UP 運動治療為什麼這麼重要?湯士萱解釋,主動的運動、控制肌肉,對改變神經訊號,還有肌肉、關節間的協調大有幫助。許多民眾憂心運動治療負荷過重,王子娟表示,物理治療師具備專業的能力,能再評估完病患後,制定出低強度或高強度的個人化訓練,同時能在訓練過程中,監控動作、協調能力是否正確,也確保病患所承受的疼痛不會在過程中變成阻礙治療的危險因子。 「我們不能期待用一樣使用身體的方式,去期待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湯士萱分享道,精準點出許多民眾以同樣的動作模式,卻期待舊問題能得到新的改善,呼籲民眾遇到疼痛問題應該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找回往日良好的身體機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48

家人罹乳癌與你沒關係?這種情況患乳癌機率更大

家人罹乳癌與你沒關係?這種情況患乳癌機率更大

2019-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104年起推動精實管理,以智慧化整合、分析暨視覺化管理北市癌症篩檢資料,並於107年建置北市癌症篩檢資料倉儲系統,首創以API方式介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系統,即時自動化整合數據並分析,改善重複通知並減省工作流程。 醫院主動介入乳癌二等親關懷 具家族史篩檢率每年提升2% 為關心乳癌風險,除了宣導及加強45-69歲女性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經乳癌篩檢數據智慧化分析,自106年起結合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國泰醫院、萬芳醫院、振興醫院、新光醫院、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5院區等院推動「臺北市乳癌高危險群關懷服務計畫」,運用資訊流制定院內乳癌高危險群轉介篩檢服務流程、建置提示資訊系統及主動通知乳癌二等親家屬篩檢等機制,乳癌高危險群篩檢人數增加,由105年9,658人,上升至107年1萬986人,成長率達13.8%。 經由篩檢發現乳癌 85.3%屬早期(0、1、2期)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雖可怕,但只要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晚期的存活率即大幅下降至不到3成;此外,經由篩檢發現的乳癌女性,85.3%屬早期(0、1、2期),相較於臨床乳癌個案的54.2%,可更早發現早期癌症。 健康生活型態、定期篩檢 及早發現早期乳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乳房外科陳火木主任強調,乳癌防治應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拒絕菸酒外,一定要「定期篩檢」,另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乳癌個案二等親家屬,規劃於個案治療穩定期,推動轉介家屬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篩檢,以達高危險群早期篩檢。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29

近視雷射度數又加深? 眼科醫師提這兩原因

近視雷射度數又加深? 眼科醫師提這兩原因

2019-10-16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醫師,近視雷射術後,度數會回退嗎?」是雷射近視患者最常提出的疑問。眼科醫師林友祺指出,近視雷射術後度數又加深,必須釐清「度數回退」和「度數增加」的差別,「度數回退」是術後復元的結疤反應所致,約發生在術後半年至一年內;至於「度數增加」,則是術後3-5年,回診發現度數增加達200-300度,主因是用眼習慣不良所致。 「度數回退」vs「度數增加」 原因大不同 林友祺醫師解釋,近視雷射是透過削切近視者的角膜,形成「凹」型,但削切處周圍的組織,在術後會隨時間纖維化、增生,如同「傷口好了之後漸漸結疤」,使角膜厚度稍微增生,造成近視雷射術後「度數回退」,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 哪些人近視雷射術後「度數回退」風險稍高?林友祺醫師指出,術前度數較深(破千),因角膜削切範圍較大,復原中較容易「度數回退」,但也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度數低於千度仍有非常微小的風險。不過回退程度也僅50-100度,視力影響較小,雙眼裸視至少也有0.9,大部分不需再處置。 用眼習慣差 近視雷射術後度數仍易增加 然而,針對近視雷射術後3-5年內「度數增加」200-300度的族群,林友祺醫師強調,近視多是用眼不當所致,若用眼習慣沒有改變,仍會加深近視度數; 曾有一名患者近視雷射術後,仍然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三年內又增加了300度。許多人術前近視就穩定加深,這類人則不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合適近視雷射手術有幾項條件,包含要年滿18歲(成年前因課業度數容易增加)、角膜厚度足、度數近來不再增加等。 近視雷射術式多 不影響術後回退風險 近視雷射手術種類多,不同術式對於術後「度數回退」影響不大,因基本原理都是削切角膜,只要度數不破千,風險基本都極低。 林友祺醫師舉Smart TransPRK近視雷射為例,其不需要掀瓣手術,術中不會有器械接觸眼睛,安全極高,優勢是可以避免和皮瓣相關的併發症,如皮瓣感染、上皮細胞內長、皮瓣位移等;不過,復元時間相對較長,隔日須立即上班用眼就不適合。 近視雷射要評估 正確護眼避免度數增 針對近視雷射術前注意事項,林友祺醫師強調,角膜要先安全評估,若乾眼症、眼疾、角膜厚度不足就不能做;要是用眼頻率高的職業、3C重度使用者、度數逐年增加者,也都不適合。她也提醒,近視元凶是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建議每用眼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3838

這樣做全台4萬人免得癌 黃達夫:健保省一半

這樣做全台4萬人免得癌 黃達夫:健保省一半

2019-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只要改變生活型態,10名癌友中有4人可避免,癌症醫院可關門,轉為因應失智症。」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表示,癌症不應專注治療,應更積極戒菸、健康飲食、節制飲酒並控制體重,尤其運動為首位。和信醫院與台北市立大學團隊合作,導入運動醫學,開設「健康醫學門診」(Lifestyle Medicine),由健身教練、心理師和醫師等團隊傳授正確飲食、運動觀念,減少危險健康因子。 和信醫院癌症存活率達71% 健康醫學門診源頭減癌 和信醫院自創院來,致力於癌症的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10大癌症2012-2016年新發個案存活率(追蹤至2017年)為50.88%,和信醫院全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則已經達到71%。為此,黃達夫院長設下從源頭 「減少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的願景,開始提供「健康醫學門診」(Lifestyle Medicine)。 研究指出,美國從1975年至2006年大腸癌發生率下降了26%,死亡率下降22%,其發生率下降,有50%歸因於生活型態改變,死亡率則下降35%,歸因於危險因子的去除或生活形態改變。由於癌症已經連續37年台人十大死因之首,黃達夫院長表示,跑者、指揮常常動不容易罹癌,運動是防癌的中心,若能從生活型態預防,全台每年4萬人免罹癌,健保支出可砍半。 醫師、運動教練專業團隊 6周課程民眾無壓力 和信醫院統計初診癌症病人,發現癌友抽菸比率仍為18%,BMI超過24的過重者也有45%,焦慮和憂鬱症狀者達33.2%,顯示單純治療不足服務病人。和信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召集人游麗惠說明,健康醫學門診有醫師、健身教練、心理師等專業團隊,開放給任何民眾,進行為期6周的課程,「第一堂課先測體適能、血液檢驗、身體組成,揪出生活中的危險因子,由團隊提供運動、飲食建議。」 「常有人有運動,體脂肪還是高,細問才知運動都太溫和。」游麗惠說,因此每堂課都有心理師帶分享,討論回家執行困難度等問題,一班5-12人健康有伴,未來還將未針對乳癌、大腸癌等癌別開發不同課程。 大學運動團隊與醫院聯手 防癌先改變生活型態 臺北市立大學副校長戴遐齡對此表示,健康人與病患的運動不同,除了指導病人正確運動外,未來將共同研究發展不同癌症的治療後特殊運動處方,希望有助於提升癌症病人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與降低死亡率。 黃達夫院長表示,要逆轉台灣癌症年年居國人死因之首位的夢魘,一定要從改變生活型態,去除健康的危險因子做起,來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這也是他為台灣癌症防治所開出最有經濟效益的治療處方。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18

多次減重失敗!126公斤職業軍人終於甩掉「半個自己」

多次減重失敗!126公斤職業軍人終於甩掉「半個自己」

2019-10-14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現年33歲蔡先生是職業軍人,入伍時體重65公斤算是標準,但因為生活壓力以及飲食習慣不正確,5年內體重一路飆升到126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42,不僅部隊訓練時,因過重造成體能負擔,也有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醫師建議採胃袖狀切除手術,改變胃部結構,並搭配飲食調整及運動,協助蔡先生減重到60公斤,成功找回健康。 肥胖不只是胖 百病纏身線健康危機 過重的體重雖未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型疾病,但卻帶來生活上與職場上的不便,尤其睡眠呼吸中止症,無法享有優質睡眠,導致白天精神不濟、無法專心。 台南市立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邱瀛毅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以男性、肥胖、酗酒及有服用安眠藥、鎮定劑的人機會較大。由於肥胖易造成頸部脂肪過多而向內擠壓,使得呼吸道狹窄,因此會建議患者透過減重來改善。 多次減重失敗 他靠微創縮胃找回正常人生 邱瀛毅醫師指出,成人BMI達到40,就屬於「病態性肥胖」,蔡先生前後試過許多方式但都無法成功減重,幾經評估建議施行胃袖狀切除手術,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五分之三至四的胃,縮小胃的容量,減少飢餓素的分泌,降低患者食量。術後配合正確飲食與運動,讓體重逐漸下降並維持正常體重。 飲食習慣不改 復胖率仍有2成 外科減重手術,包含胃內水球、胃束帶手術、胃縮小手術、胃繞道手術,各種手術有其優缺點也有其風險,胃袖狀切除術可能會有胃酸逆流後遺症,初期會有6至7成,長期逆流者也有2成,但可定期照胃鏡、服藥減輕症狀;然而,不論哪一種方式,邱瀛毅醫師強調,若未能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復胖率約20%。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13

意念控制外骨骼裝 癱瘓男邁出重生第一步

意念控制外骨骼裝 癱瘓男邁出重生第一步

2019-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穿著外骨骼動力裝邁開的第一步,猶如登月第一人!」30歲的Thibault,4年前意外從夜店的12公尺高的陽台墜落,肩膀以下癱瘓,生活一夕崩解。所幸,他參加最新研發的外骨骼動力裝,可由腦袋直接控制四肢,在不斷練習後終於能行走一小段距離。開發該機器的Alim-Louis Benabid博士表示,該設備離臨床應用仍很遠,還需收集更多腦部訊號,未來希望能幫助癱瘓者做出手部精細動作。 大腦植入紀錄器 意念可控制機器裝 根據《衛報》報導,頸脊髓損傷使四肢癱瘓的患者約佔20%,不過Alim Louis Benabid解釋,患者腦部仍可下達命令,他們將兩個紀錄器植入Thibault的大腦兩側,涵蓋大部分運動區,每個植入器上有64個電極來讀取大腦活動,並將指令發送到附近的電腦,電腦再將腦部訊號轉換成機器指令,因此Thibault可以用意念控制外骨骼機器,進而活動四肢。。 「這像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我已經兩年沒有走路了,甚至忘記站立的意義,忘記我比房裡的人都高。」Thibault分享,他花了數月才能控制機器手臂,「這非常困難,因為它是多種肌肉和運動的結合。」 意念控制大邁進 動作未來更精細 《BBC》報導,該外骨骼動力裝重達65公斤,且須懸吊於天畫板,因此目前僅能用於室內。然而,患者可以用意念控制機器肢體,已是一大躍進。Alim-Louis Benabid表示,Thibault必須使用外骨骼來移動上臂和下臂,並旋轉手腕來觸摸特定目標,他有71%的時間是成功的。 開發該項目的法國團隊指出,未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電腦和人工智慧,解讀大腦訊號,讓患者做出更精細的手部動作。Alim-Louis Benabid補充,這項設備絕不會用於戰爭,他們要「修復」人類,不是「加強」人類。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教授Tom Shakespeare指出,該研究令人振奮,但離臨床運用仍很長久,且成本考量也難提供給所有癱瘓者。據悉,只有15%癱瘓者有輪椅等輔助設備。 參考資料: 1. Paralysed man walks using mind-controlled exoskeleton. 2. Paralysed man moves in mind-reading exoskeleton. 3. Alim Louis Benabid, et al. An exoskeleton controlled by an epidural wireless brain–machine interface in a tetraplegic patient: a proof-of-concept demonstration.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9; ISSN: 1474-4422, Vol: 0, Issue: 0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21

吃事前避孕藥不可不知 王毓淇醫師提醒這幾點

吃事前避孕藥不可不知 王毓淇醫師提醒這幾點

2019-10-09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墮胎傷身,若是不想懷孕生子,避孕一定要做好!現今性觀念開放,三總婦瘤科主任王毓淇透露,診間常有家長、男朋友陪少女來墮胎,對身體傷害大;其實,只要做好避孕措施,就可避免,而舉目歐、美,事前避孕藥是目前最好的避孕方式,不僅成功率高、使用方便,且最新三、四代藥物副作用已降至非常低,安全性有保障。 常見避孕方式多 安全期易失誤 針對常見避孕方式,王毓淇醫師指出,計算安全期容易失誤,許多年輕女性週期並不規則,即使醫護人員也不見得算的準;其他如避孕環等避孕器,沒生產過也不好安放;而保險套避孕成功率雖達9成,仍有1成風險會失敗。 至於事後避孕藥則盡量避免,其屬於緊急避孕,用於不安全性行為後,1天內服用有95%成功率,但其是高量黃體素,容易造成出血,效果也非百分百,不建議青少女使用。 正確服用事前避孕藥 最好避孕方式之一 目前事前避孕藥是被認為最好的避孕方式之一,始於1930年代,隨時代演進不斷改良,目前已達低劑量來避孕。王毓淇醫師說明,原理是透過外在激素來影響女性本身的黃體素、女性激素,阻斷排卵進而防止受精懷孕,因其模擬人體月經週期,因此也可能使女性月經更規則。 許多人好奇,事前避孕藥需搭配保險套嗎?王毓淇醫師指出,單就事前避孕藥的成功率達99%,若有固定安全的性伴侶,如夫妻,不搭配保險套影響較小;但若年輕人有多重性伴侶,戴套可預防愛滋病等性病,有其必要性。 劑型不同怎麼選? 醫師這樣分析 市面上事前避孕藥,有21劑、21+7劑、24+4劑,如何選擇?王毓淇醫師解釋,這是藥物劑量持續降低的過程,因傳統事前避孕藥吃21天後必須休息7天,當藥效消退時,有時會引起經期不適。「因此最新的24+4劑,多吃幾天可以延緩荷爾蒙消退,減少不適症狀。」 至於現有避孕藥也會添加鐵劑等添加物,是否有效?王毓淇醫師指出此為新觀念,因有些女性有肌瘤、內膜肌腺症等,出血較多,「正常一次經血量約87毫升,若超過就可能貧血。」而血色素來源是鐵劑,因此最新事前避孕藥添加鐵劑,可預防貧血,以免頭暈影響工作、運動等日常生活。 事前避孕藥不罹癌 但這些人NG 而坊間流傳事前避孕藥的荷爾蒙會致癌,王毓淇醫師解釋,高劑量荷爾蒙確實會引起部分癌症或血栓等風險,但口服避孕藥的劑量較低,「而且停經後的荷爾蒙變化,才是引發乳癌等癌症的原因之一。」許多研究反而顯示,事前避孕藥可以減少卵巢癌、子宮癌和直腸癌等癌症風險。 針對血栓部分,醫師強調,確實與女性激素高低有相關,不過目前口服事前避孕藥已經降低女性激素劑量,只要低於35歲、沒有抽菸,就可以安全使用。 民眾若要使用事前避孕藥,應聽從醫師處方,並事前檢查。王毓淇醫師提醒,35歲有抽菸、肥胖、不正常出血、持續性高血壓、血栓等族群則不適合事前避孕藥。 直播預告 王毓淇醫師教你避孕不傷身 若民眾對於避孕方法還有更多疑問,想進一步了解王毓淇醫師對於避孕的建議,歡迎10月16日中午12點30分,至健康醫療網 FB「健康Live直播」現場,由王毓淇醫師親自解惑,同時歡迎您在直播期間隨時在線上提出問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9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