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惱人乾癬驚現香腸指 對症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惱人乾癬驚現香腸指 對症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2019-10-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年僅29歲的乾癬患者,過往皆自行在藥局買藥膏控制乾癬,卻仍不時復發,身心俱疲之下,某日因頭皮嚴重發紅與脫屑決定前往就醫,醫師發現該名患者手指關節多處紅腫,初步研判為香腸指,進一步安排X光、抽血及超音波等全面性診斷後,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在醫師建議下,經過兩個月的持續治療,不僅皮膚乾癬好轉,手指紅腫也趨於緩解。他感慨的說,想到再拖下去關節有變形風險就後怕不已,大嘆不敢把自己當醫生了。 乾癬也會影響關節 常合併香腸指 「許多患者喜歡自己判斷病況,不去看診而是自己買藥吃,直到發生病變才就醫,往往容易錯過及早治療的機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張廖年峰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常見三大症狀包括關節僵硬、紅腫與疼痛,也常合併有香腸指,不過,患者卻很少會將皮膚乾癬與關節症狀做連結,因此較為人所忽略。 張廖年峰醫師進一步表示,乾癬性關節炎確診不易,民眾難以從外觀上區分,須透過醫師專業的判斷;根據過往研究顯示,延遲診斷超過6個月以上的患者,其預後相較於及早診斷的患者還要差,一旦放任關節持續惡化,恐致關節外觀變形,嚴重者更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336癬關防禦法則 揪出乾癬關節炎徵兆 張廖年峰醫師建議,乾癬患者可依循「336癬關防禦法則」自我檢測是否有關節炎徵兆。336癬關防禦法則指患者頭皮、指甲、皺褶「3」處皮膚發生乾癬,關節出現僵、腫、痛 「3」大警訊時,應把握黃金「6」個月治療時機立即就醫治療。 乾癬病情嚴重 生物製劑來對付   而在治療方面,傳統上乾癬性關節炎會先開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進行治療,若是症狀嚴重,則會採以免疫調節藥物進行治療。隨著醫藥制度逐漸全面,針對使用上述兩類藥物症狀仍未改善的患者,可經由醫師評估申請使用生物製劑。張廖年峰醫師指出,生物製劑可針對發炎因子做抑制,有機會改善大面積的皮膚乾癬,並使關節症狀獲得好轉。 最後,張廖年峰醫師也提醒,乾癬性關節炎的關節變形無法回復,患者應定期安排X光或超音波等較深層的檢查, 對乾癬性關節炎多一分認識與警覺,預後大不同。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25

腎功能只退不進! 糖尿病友延緩洗腎2法寶

腎功能只退不進! 糖尿病友延緩洗腎2法寶

2019-10-22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9萬的洗腎人口中,有5成是糖尿病所導致。為了預防腎功能快速下降,遠離洗腎,糖尿病腎病變患者不僅要控制糖尿病病情,還要顧及「只退不進」的腎功能,醫師認為在此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也許可以幫上忙。 腎臟壞了無聲無息 器官持續過勞代價大 現代人因為飲食、生活習慣不佳,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盛行,若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造成腎臟損傷,導致慢性腎臟病上身。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失去的腎功能無法回復,只會持續衰退,最後進入洗腎的階段。 在台灣,有一半的洗腎人口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麻豆新樓醫院腎臟內科蔡昊澐醫師解釋,在腎病變初期,腎臟會因為血液流過的量不足,導致無法順利排除身體裡的毒素,進而改變身體正常運作,啟動代償機制,也就是增加血流量,嘗試完成排除體內毒素的任務。看似聰明的自我調節,其實隱藏了腎臟損傷的危機,若是持續代償下去,就有可能發生腎絲球硬化,毫無預警地進入慢性腎臟病的末期階段。 延緩慢性腎臟病 從低蛋白飲食做起 至於糖尿病患者在罹病多久後,可能會出現慢性腎臟病,甚至洗腎的情況呢?蔡昊澐醫師說明,如果糖尿病患者遵從醫師建議,按時服藥、控制飲食、調整運動等生活習慣,就可以維持腎臟功能,確診20、30年後,還不用洗腎。相反的,糖尿病病情若是控制不佳,最快只需要四到五年,腎功能就會逐漸消逝,最後便需要透過洗腎的方式取代腎臟的排毒功能。 慢性腎臟病病情的控制,有一大部分和飲食息息相關,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量。飲食中吃進的蛋白質,在經過消化代謝後,可以提供修補身體各部位、合成肌肉的原料,但同時也會產生含氮廢物。健康的腎臟會讓含氮廢物跟著尿液一起排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卻因為腎臟損傷,無法順利排除含氮廢物,導致含氮廢物在體內累積,造成尿毒症。尿毒症除了會發生骨頭痠痛、無力、貧血等情形,甚至還會損傷腎臟功能,加快慢性腎臟病的進程。 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 兼顧營養、腎功能 在限制蛋白質攝取量的情況下,慢性腎臟病患者容易發生營養不良,蔡昊澐醫師提到,執行低蛋白飲食時,可以搭配酮酸胺基酸的使用,以補足身體所需的蛋白質。酮酸胺基酸可以將體內的含氮廢物「廢土變黃金」,轉變回身體可以利用的胺基酸,胺基酸又可以再合成蛋白質,維持身體正常運作。因此,使用低蛋白質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不僅能避免因為限制蛋白質而引起的營養不良,也可以將含氮廢物轉變成有用的胺基酸,預防腎臟退化 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 有助腎臟繼續運轉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就像是拼圖,需要控制相關疾病病情、做好飲食控制和調整生活習慣,缺一不可。蔡昊澐醫師提醒,雖然目前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的治療效果佳,但患者仍需遵從醫師醫囑,配合治療,才能維持腎功能,晚點進入洗腎階段。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14

學童狂看3C釀近視 角膜塑型讓她視覺清晰好OK

學童狂看3C釀近視 角膜塑型讓她視覺清晰好OK

2019-10-22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越來越多學童休閒時都在看3C產品,像是林妹妹小三時視力檢查發現輕度近視,醫師建議點散瞳劑控制,林媽媽擔心畏光副作用影響學習,讓她試戴角膜塑型片,避免散瞳劑副作用的困擾。 林妹妹說,以前點散瞳劑,在日光下會覺得特別刺眼、畏光,寫作業時也很容易覺得眼睛酸澀不適;林媽媽說,小朋友在戶外跑跑跳跳的時間很多,難以避免陽光照射,所以畏光問題是一大考量,試戴角膜塑形片反而沒這些問題,非常便利。 角膜塑型片比戴眼鏡 眼軸增幅少5成 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配戴角膜塑型片跟戴眼鏡相比,眼軸增幅較少5成。眼科診所鐘珮禎院長說,配戴角膜塑型片,晚上睡覺時配戴,白天睡醒不用戴眼鏡就能有清晰視力,能達到相似於高濃度散瞳藥的效果。 鐘珮禎院長表示,一般近視戴的凹透鏡,中心影像落在視網膜上,但週邊影像卻會落在視網膜後方,眼軸會增長來適應,而角膜塑形片特殊弧度能讓成像一併落在視網膜上或前方,稱為周邊影像離焦(Peripheral Image Defocus),這樣能讓眼軸不要為了去追清晰的影像,而不停地增長。 控近視監控這兩指標! 高度近視更易患眼疾 要有效控制近視度數增加,還可以監控孩子的「遠視儲備量」及「眼軸長」;每個人出生時都有遠視儲備,隨著儲備量減少,就會越早罹患近視;而眼軸長越長,近視度數也會越深。有些眼科診所甚至推行視光門診,在line@上提供孩子的檢查數據,讓爸爸媽媽可以持續監控。 從小就控制近視度數增加很重要,因為罹患高度近視,眼角膜就會像氣球一樣膨脹變薄,其他眼部疾病也容易隨之而來。配戴角膜塑型片也要小心衛生狀況,免得清潔不慎,造成眼部發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09

CDK4/6抑制劑納健保 晚期乳癌轉移免受化療之苦

CDK4/6抑制劑納健保 晚期乳癌轉移免受化療之苦

2019-10-22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五十多歲的婦女,四年前發現乳房有硬塊,就醫檢查後確診為乳癌第二期且腫瘤的荷爾蒙受體為陽性。先接受手術切除乳房腫瘤,接續使用化學治療及抗荷爾蒙藥物控制病情,沒想到十個月後發現病況惡化,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醫師建議使用新型CDK4/6抑制劑,除了白血球稍微下降外,沒有產生其他副作用,將病況穩定下來,患者及家屬對於治療效果都十分滿意。 病識感低+害怕化療副作用 降低患者治療意願 童綜合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于家珩主任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約在45至69歲間,比歐美國家早,其中又以荷爾蒙受體呈陽性的患者佔比最多。縱使台灣目前乳癌的治療十分完善,每年乳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主因在於患者對於疾病警覺性低,未定期進行篩檢,另一方面有更多的患者是害怕化療,擔心副作用難耐而不願治療。 新口服標靶藥物 可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 所幸,晚期乳癌治療有了新進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甘蓉瑜主任說道,今(108)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最新發表研究顯示,抗荷爾蒙藥物搭配停經針和CDK4/6抑制劑,能大幅延緩晚期乳癌病患進入化療的時間。CDK4/6抑制劑作用是讓癌細胞週期中斷,讓癌細胞無法生長,達到抑制癌細胞擴散的效果。目前研究顯示,使用至第8周時,高達8成病人腫瘤即明顯縮小,且3成以上病人可以縮小達6成以上,更可平均穩定控制病情2年以上。 CDK4/6抑制劑獲給付 大幅減輕患者負擔 好消息是,今(108) 年10月起,CDK4/6抑制劑已獲健保給付,針對腫瘤的荷爾蒙受體為陽性、HER-2受體為陰性的停經後轉移性乳癌,且未曾接受過芳香環酶抑制劑治療及無器官轉移危急症狀的患者,用於乳癌轉移後第一線使用,預計近五成的乳癌晚期患者受惠。 對抗癌症別輕言放棄 篩檢治療為主要策略 于家珩主任呼籲,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不願面對疾病與接受治療,且當今醫療進步且治療方式多元,建議患者確診後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甘蓉瑜主任建議,女性應勇敢篩檢並定期自我檢查,若有家族病史應及早準備,定期做乳房篩檢,更要相信醫療團隊可以給予全方位的醫療服務,與患者共同奮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07

了解5個Q&A 晚期肺腺癌也能過很好!

了解5個Q&A 晚期肺腺癌也能過很好!

2019-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面對晚期肺腺癌,許多病友會感到徬徨無助,但醫療日新月異,好好接受治療,依然能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時間。記者採訪林口長庚醫院腫瘤及內視鏡科郭志熙主任及王智亮醫師,整理出五大Q&A,告訴病友及家屬,面對晚期肺腺癌可以怎麼做! 1.聽說肺腺癌第四期存活率不高,醫師會建議如何治療呢?如果我採取標靶治療,卻擔心產生抗藥性,應該怎麼辦才好?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及內視鏡科郭志熙主任表示,亞洲平均約5成肺腺癌患者具EGFR基因突變,可以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而且多有健保給付。目前第一線健保給付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其中第二代為不可逆標靶藥物,抑制效果稍強,當過程中真的出現抗藥性問題時,可以再做一次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T790M突變,若有,便可接力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 另外,近期有研究顯示,一線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當檢測出T790M突變,再以第三代標靶接力,單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的時間,就可以達到將近4年,也可期待更長的存活期,是很驚人的突破! 2.聽說免疫療法是最新治療方式,肺腺癌第四期也能用嗎? 郭志熙主任指出,目前免疫療法的健保給付規範嚴格,病友的免疫生物標記PD-L1表現量必須高於50%以上,才能獲得給付;另外,若有明確基因突變,健保也不會給付免疫療法。事實上,在有檢測出明確基因突變的情況下,選用適當的標靶藥物,能帶來非常好的治療及預後,存活率也會大大提升,所以標靶藥物治療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治療選項。 「最新的治療方式不一定最適合每位病友」,除了考量藥物治療效果,讓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得,才能讓治療的效果持續,達到延長存活期的目的。針對具基因突變肺腺癌也有多個健保給付的一線藥物能使用,協助減輕病友的經濟負擔。 3.標靶藥物讓我有甲溝炎、皮膚紅疹等副作用好困擾,究竟該怎麼辦?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及內視鏡科王智亮醫師表示,甲溝炎情況若不嚴重,則建議病人將指甲保持乾燥並且戴手套保護,減少碰撞對指甲的傷害。若發炎滲出液體或化膿則需盡快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另外,皮膚上的紅疹或是毛囊發炎,醫師可提供局部的敷料,包括類固醇,也能額外服用抗生素治療。 4.癌症治療,除了乖乖服藥,平常我還能做些什麼? 王智亮醫師說:「不要因為罹癌就什麼事都不做,整天待在家裡,這樣對於病情是沒有幫助的。」鼓勵病友調整心態,把癌症治療當作是慢性病來控制,盡量維持一般日常生活作息、運動;有研究顯示,運動後病人不但體力增加,心情也變好,接受治療的療效相對也會改善。 5.我的家人目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近期因副作用不適,開始情緒失控抗拒治療,應該怎麼辦才好? 王智亮醫師指出,藉由調整藥物服用的週期,可以減少病友副作用的發生。以EGFR標靶藥物為例,標準治療是每天服用一顆藥物,若病人副作用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可以調整治療劑量,維持血液中有效藥物濃度,讓疾病獲得控制不至惡化,生活品質也能相對改善。 對於肺腺癌並且具基因突變的病友而言,標靶藥物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家屬的支持。因為病友除了要克服治療的副作用,還要面對疾病造成的恐懼感。讓病人的心理負擔減少,對治療的順從度、或對治療的態度會比較正面,對未來懷抱希望,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67

成長的最後一哩路 掌握孩子生長關鍵

成長的最後一哩路 掌握孩子生長關鍵

2019-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第二性徵青春發育是孩子成長中的非常時期,其發育的年齡和身高時機,以及發育成熟進展速度,攸關於孩子成年後身高發展。女孩開始乳房發育的年齡一般介於8歲~12歲,男孩睪丸發育則是9歲~14歲。若女孩在8歳以前乳房長大或男孩在9歳以前睪丸變大,就得注意孩子是否出現性早熟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男孩睪丸變大,父母較不易察覺,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代謝內泌分科主任黃秀莉表示,建議家長可從每學期學校測量的身高作為提早了解孩子是否出現早熟的現像,如果女孩於小四以前或男孩於小六以前一年身高增長超過6公分,父母都得提高意識,在孩子成長的最後一哩路,掌握生長關鍵要素。 把握兩個觀察點 才不會錯失黃金治療期 許多家長因過於憂心孩子的成長「病急亂投藥」,讓孩子吃轉骨方或是偏方,可能導致孩子不合時宜的成熟,而影響最終成年後身高未能達成遺傳身高條件。黃秀莉主任建議家長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孩子的成長,不需要操之過急。第一,第二性徵發育,女孩可注意胸部發育,男孩則注意睪丸是否變大;第二,可以從學校每學期的身高測量,繪製孩子的生長曲線圖,若孩子成長按部就班沿著自己的生長曲線軌跡循循往上成長就是正常;生長曲線軌跡突然減緩或增高其百分位,則需留意孩子是否有生長遲緩或性早熟問題。 性早熟治療 抗荷爾蒙抑制第二性徵發育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是決定孩子成人後身高的關鍵因素。目前對於特發性或病理性性早熟治療是以施打促性腺激素釋放素製劑為主,其降低性荷爾蒙的濃度、抑制第二性徵的發育,同時減緩骨齡的進行,以改善孩子成年後身高條件。台灣健保性早熟藥品給付規定的必要條件中之一,開始發育的年齡女孩為≦7歲,男孩為≦8歲 (參照台灣健保局給付中樞性性早熟GnRH analogue治療規範2006.04.01修定) 。黃秀莉主任也提醒務必由專業兒童代謝內分泌科醫師評估,並且遵循醫囑用藥,才能確實達到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健康生活飲食與運動 為孩子的成長正確導航 至於如何減緩提早發育,黃秀莉主任認為,防治孩子體重過重或肥胖,飲食要均衡,減少不健康的高熱量食物攝取,並養成良好的運動和睡眠習慣,以及避免接觸過多環境荷爾蒙是很重的。孩子成長的幫助需要建立及養成良好的生活模式,這包括了(1)作息正常,睡足八小時;(2)健康運動,強壯好身體;(3)均衡營養,勿用轉骨方; (4)評估檢查,定期量身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70

不開刀新技術 讓髮量看起來更茂密

不開刀新技術 讓髮量看起來更茂密

2019-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謝醫師,我女兒三個月後要舉行海外婚禮,我頭髮這麼少,看起來好老,怎麼辦?」一位年約65歲的媽媽想以最完美姿態出席女兒婚禮,但髮量稀少的她發現植髮緩不濟急,若選擇戴髮片,髮片頭髮密度又太高,與平常差別太大,看起來很不自然,因此求助皮膚專科醫師謝宗廷。 謝宗廷醫師評估這位媽媽的髮量狀況,發現她的髮量少是因為更年期後荷爾蒙影響造成的,目前每天落髮量也算穩定,便建議採用「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Scalp micropigmentation - 簡稱SMP)技術幫助恢復髮量外觀。謝宗廷醫師將頭皮比喻為一塊潔白的畫布,他觀察到,當這塊畫布染上點點色彩,模擬髮根、真髮色澤,再搭配原本頭髮髮流,髮量看起來就會增加,特別是髮線部位,使外觀更為濃密。 新型態治療 結合科學與藝術 「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是一種結合科學與藝術的治療方式,治療前,必須先評估掉髮狀況、頭髮密度、原生髮粗細、掉髮範圍、頭髮生長角度與髮流等,效果才會自然。」謝宗廷醫師解釋,當掉髮還在持續進行,便不宜使用這種治療方式,必須等掉髮狀況穩定,才能精準評估治療效果。 謝宗廷醫師指出,這種新型態治療是將染料以點狀方式帶進頭皮,與刺青大不相同,在於治療所選擇的染料不含重金屬,不易造成過敏,且顏色可以配合原生髮,效果約可維持約五年。此外,治療過程當中,醫師會使用局部麻醉膏,所以治療時候是不會有痛感的。當一個人是天生髮質細造成髮量稀疏、或是掉髮範圍很大、甚至是外傷疤痕,有時候評估起來不適合接受植髮手術,這種新技術就可列為治療選項。 掉髮原因多元 謹慎評估才能擬定治療策略 謝宗廷醫師表示,掉髮原因很多,像常見的雄性禿,或者圓形禿、休止期掉髮(或稱壓力型掉髮)等。選擇哪種治療方式,與掉髮原因、掉髮嚴重程度、毛囊是否還存活等息息相關。 就像是休止期落髮,因為毛囊都還存活沒有萎縮,只要調整生活作息或是做好營養補充,頭髮就會生長出來。門診最常見的雄性禿則需要判別毛囊是否已經完全萎縮,如果還沒,醫師就會建議藉由口服藥物、塗抹生髮水等維持住現有頭髮。若有部分區域的毛囊已經完全萎縮,則可以針對這些位置進行植髮手術,將健康永久性的毛囊種植到落髮部位,讓髮量增多,甚至落髮範圍太大,植髮後,可再搭配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技術,進一步強化增髮效果。 治療後的保養工作不能省 效果才Hold的住 謝宗廷醫師提醒,接受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治療後,在第一星期,盡量不要曝曬陽光或使用油性髮妝產品,避免影響治療效果。若患者是接受植髮治療,則建議前兩週植髮部位洗頭不宜太過用力,一個月內也不宜染髮、燙髮,以免傷害到新植入的毛囊。最重要的是,當民眾出現掉髮困擾,建議及早就醫,讓皮膚科專科醫師進行診斷治療,一來避免花冤枉錢買一些不必要的產品,而且在有經驗的醫師門診持續規則的追蹤,才能確定頭髮狀況是否維持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66

遠離產後痔瘡煩惱 微創、止痛新趨勢報到

遠離產後痔瘡煩惱 微創、止痛新趨勢報到

2019-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產後痔瘡煩惱 術後疼痛引心慌 痔瘡是肛門常見的疾病,也是許多媽咪產後困擾之一。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醫師鍾雲霓表示,懷孕婦女因寶寶的重量,肛門血管長期承受巨大的下壓張力,以及許多血液注入的壓力,導致血管快速鬆弛,故容易形成痔瘡。目前臨床除了保守治療外,也可進行外科手術切除。然而與痔瘡症狀相比,許多患者往往更害怕的是術後傷口可能帶來的疼痛。 外科微創新趨勢 傷口小有助術後復原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鍾雲霓醫師指出,以往傳統手術將痔瘡視為一團贅生的團塊,故在進行手術時,便會大範圍的割除團塊組織,犧牲較多的肛門粘膜與部分括約肌肉,有時也可能產生肛門失禁和狹窄的後遺症;而目前微創痔瘡手術,聚焦於痔瘡根本的老化血管問題,在不傷害肛門粘膜與括約肌狀態下,以微創手術抽離痔瘡組織,最後再貼回黏膜。相較之下不僅傷口小,降低後遺症機率,也將術後恢復期從傳統手術的一個月大幅縮短為一星期。 新型長效止痛藥 提升術後生活品質 影響患者術後生活品質的關鍵,除了傷口照護外,另一大重點就是止痛。鍾雲霓醫師說明,目前臨床痔瘡手術的術後止痛方式,除了口服、嗎啡類藥物外,也有長效止痛藥作為治療新選擇,因其設計為七天的緩釋劑型,注射藥效不僅維持較久,使用時的副作用也比較小。綜合上述微創手術與止痛新趨勢,也為有產後痔瘡困擾的媽咪帶來福音。 緩解痔瘡不適 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鍾雲霓醫師提醒,如要預防痔瘡惡化、緩解症狀不適,除了前往門診治療外,培養正確生活習慣也十分重要。在飲食方面,每日應多吃蔬菜與高纖飲食,並攝取足夠的水分預防便秘;此外也應培養運動習慣,避免久坐不動;洗澡時可採取局部溫水坐浴,或以蓮蓬頭沖溫水3至5分鐘,幫助患部血液循環,舒緩症狀不適。面對痔瘡,只要用正向心態積極接受治療,就能遠離難言之隱的煩惱。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57

手腳無力以為是中風 就醫竟是肺癌腦轉移

手腳無力以為是中風 就醫竟是肺癌腦轉移

2019-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半邊身體手腳無力,一定是中風嗎?一名六旬男子在短短一週內,突然感受到手腳無法出力,以為是中風,緊急前往醫院急診,檢測後才發現是腦部腫瘤所致,並在醫療團隊手術取出腫瘤後進一步分析,赫然發現腦部腫瘤,竟然是由肺癌細胞轉移而來! EGFR變異型肺癌 TKI標靶藥救命有極限 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楊宗穎表示,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肺癌主要分成四種細胞型態,有將近七成患者屬於肺腺癌,其中一半帶有EGFR突變基因,而檢測出EGFR突變基因的患者通常會先使用EGFR-TKI標靶藥物作為治療。 EGFR-TKI標靶藥物目前已進展至第三代,其中第一、二代有健保給付。雖然EGFR-TKI標靶藥物治療EGFR變異型肺癌的效果佳,但大約使用一年就會出現抗藥性,因此,如何幫EGFR-TKI標靶藥物找搭檔以延緩抗藥性的發生,成為近年醫界熱烈討論的議題之一。 延長標靶藥有效時間 抗血管新生療法好幫手 而在各國科學家積極尋找良方之下,楊宗穎醫師表示,研究發現,如果將TKI標靶藥物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一起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就能幫助增加EGFR-TKI藥物進入腫瘤的比例,幫助控制腫瘤,也能延長TKI藥物的有效時間至一年半左右。 目前雖然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不過,臨床上大部分還是優先使用第一、二代的EGFR-TKI藥物,除了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健保不給付,大約有六成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的患者,在出現抗藥性後,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反之,使用第三代EGFR-TKI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出現抗藥性,後續能選擇的標靶藥物就會比較少。 雙標靶藥物聯手 肺癌、腦轉移一起救 除了延長整體的有效治療時間和阻止肺癌腫瘤生長之外,EGFR-TKI標靶藥物合併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對於肺癌腦轉移也有不錯的效果。 楊宗穎醫師表示,肺腺癌患者中,約有五成的患者會發生肺癌腦轉移,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性的嘔吐、頭暈、視線模糊、手腳沒力、意識不清等。晚期肺癌患者若能及早使用採取雙標靶治療,即TKI標靶藥物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以阻斷腫瘤血管生成,有機會延緩肺癌腦轉移的發生。 罹患肺癌不放棄 積極治療,人生有希望 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楊宗穎醫師提醒民眾,不抽菸、避免二手菸及三手菸,多攝取新鮮蔬果,提供身體抗氧化及抗發炎的營養素,有助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如果不慎罹癌,也不要灰心和放棄,現今肺癌藥物武器多且效果佳,患者只要遵從醫師指示,積極治療和定期追蹤,都有找回良好生活品質的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83

變白從養肺開始 吃對好氣色都回來了

變白從養肺開始 吃對好氣色都回來了

2019-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女性都追求嫩白膚質,但有時候即使塗了防曬乳還是沒辦法完全不曬黑,究竟該如何解決呢;中醫師張若偉指出,在傳統中醫上,主張肺主皮毛,換句話說,要有效改善膚質,就要從肺開始著手。 可自製美白潤膚飲 有助於延緩暗沈 在中醫上,有所謂五行五色原則,其中肺色主白說法,就是指食用像是珍珠、蓮子、薏仁、山藥、茯苓、白木耳等偏白色的中藥材,有助於幫助美白;張若偉中醫師表示,平時可以利用包含蓮子、薏仁、山藥、白木耳等藥材所製成的美白潤膚飲,不僅能幫助滋養肌膚,也能達到延緩黑斑與暗沉產生的功效,達到美白效果。 養好肝擁有好氣色 應適時補充新鮮蔬果 張若偉中醫師進一步解釋,另外,在中醫理論上,還有肝主藏血說法,主要因女性不管是月經或是生產等生理現象的血有關係,因此女子以肝為先天,也就是只要養好肝,就能擁有好氣色,因此可適時補充新鮮蔬果,像是檸檬、蘋果、奇異果、葡萄、草莓等水果,或是菠菜、高麗菜、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都是不錯的美白食物。 保持好心情適時紓壓 讓膚質自然美白 除了飲食,平時也應懂得適時舒壓的方式,讓自己保持心情穩定狀態,才能達到中醫所說肝主疏發的目的,達到美白效果;張若偉中醫師呼籲,透過平時良好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並攝取足夠的蔬果類,都有助於改善膚質,尤其當不小心曬黑時,也可配合飲用美白潤膚飲,幫自己美白效果加乘。 內容參考:《女神才知道的子宮逆齡術:張若偉醫師教妳快快瘦、月經順、養美肌、超好孕》城邦出版集團  布克文化 出版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9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