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中醫調理5個月成功擺脫經痛 從根本改善體質不再依賴止痛藥

中醫調理5個月成功擺脫經痛 從根本改善體質不再依賴止痛藥

28歲王小姐於外商公司服務,自初經開始生理期時下腹疼痛,伴隨冒冷汗及嘔吐,而近幾年經痛狀況加劇,需於經期第1-3天每日服多種止痛劑3-5顆。日前至新加坡出差時,更因為經痛嚴重掛急診,回國後至婦產科檢查,骨盆腔皆無異常,開立口服止痛劑並囑追蹤,故前來中醫尋求協助。經中藥調理5個月,同時調整不合適的飲食及生活方式(如晚睡、久坐、攝取過多甜食等),經痛狀況改善許多,不需再依賴止痛劑度過生理期,成功擺脫經痛的困擾。 頤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說明經痛有許多不同的原因,而女生在經期也不只有經痛的不適表現,例如上述病案於經痛時會合併冒冷汗,嚴重時甚至嘔吐等,故臨床上需要經由醫師辨證論治,針對體質及整體評估後擬定處方,才能從根本解決經痛。 經痛分為兩大類,一為原發性經痛,是月經引起的「痙攣性」疼痛,並非源自骨盆腔的疾病,大多與生殖系統的氣血循環不佳有關,或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例如壓力大、常吃冰品或吹冷氣、易緊張等,都有可能導致。第二類是續發性經痛,指的是過去無經痛病史,後因「骨盆腔內生殖系統疾病」造成之經痛,常見原因包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腫瘤等。無論是原發性經痛或是續發性經痛,都能透過中醫調理,改善經期不適。 莊可鈞中醫師說明經痛大多是因為氣血經絡運行不暢,「不通則痛」造成,臨床上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類型,而需要注意的是,經痛個案可能合併兩種以上的證型,需經專業醫師評估後給予符合體質的治療方針,不建議自行抓藥,避免症狀加重。 ㄧ、氣滯血瘀:大多和情緒壓力相關,常見小腹墜脹刺痛,或是伴隨經前乳房脹痛。治療→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二、寒凝胞宮→體質腎陽不足,或是常食生冷、環境潮濕、常淋雨等,疼痛常為冷痛、絞痛,特色是熱敷後可緩解。治療→溫陽散寒、化瘀止痛。 三、氣血虛弱→由素體虛弱、過勞或是節食導致,腹痛常為隱隱作痛或伴隨下墜感,且常於月經後仍有不適。治療→補養氣血為主。 莊可鈞中醫在治療經痛除了從病因著手,亦會運用「月經週期療法」,在不同階段的生理週期給予不同的處方調整子宮、卵巢的氣血循環,讓一次次的生理週期更加穩定,必要時加入針灸、穴位按摩、丹田灸等治療方式,同時修正生活型態,全面地改善體質。調整生理週期大概需要3-6個月的時間,治療過程需耐心配合,才能徹底的根治經痛! 莊可鈞醫師提醒,日常可以補充含鎂的食物,例如深綠色蔬菜(菠菜、皇宮菜、羽衣甘藍、芥菜等),堅果種子類也是不錯的選擇。鎂可以放鬆肌肉,減輕痙攣降低經痛。而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效果,能抗「子宮內膜發炎反應」,降低疼痛,鮭魚和亞麻籽油是好的來源。最後應避免過度攝取高油高糖、烤炸的食物,這類食物容易引起發炎反應,加重經痛。 經痛推薦茶飲 ✓經痛→薑母紅糖茶:老薑五片,加入適量紅糖(黑糖尤佳),熬成湯汁,月經時服用,可減緩經痛。 ✓經痛伴有腰痠→乾薑黑豆大棗湯:乾薑六錢,黑豆三兩,大棗一兩半,水適量,加入適量黑/紅糖熬煮。 ✓經前不適→玫瑰花茶:玫瑰花三錢,加入適量冰糖,沖入約150cc熱水。亦可於日常飲用,疏肝解鬱,調理氣血。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

本文之治療資訊,主要提供期別為晚期之非小細胞肺癌病友參考。 依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年新確診數再度上升,以17,982例連霸冠軍寶座。「政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的確找出了許多早期患者,但晚期確診數目前仍與過往持平,預估可能需要再幾年才能看到晚期的數字下降!」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表示,「目前肺癌在治療上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確診時即先確認腫瘤組織型態以及是否有基因變異,是決定後續治療成效的關鍵。」 確診別慌!先搞懂自身肺癌型態&基因變異 善用NGS對症下藥 「依照肺癌組織型態與基因變異,對症下藥進行治療,不論是在臨床試驗或真實世界的證據上,皆顯示治療效果會最好。」廖唯昱醫師解釋,首先會透過腫瘤生長位置決定切片的方式,依據病理報告判斷屬於肺癌兩大類中『非小細胞』或是『小細胞』。廖唯昱醫師說明,總體來說非小細胞肺癌的佔比較高,以台大醫院院內統計來看,近90-95%都是非小細胞肺癌。 確認型態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非鱗狀上皮細胞癌進一步建議檢測是否具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廖唯昱醫師表示,現已有『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出現,可以一次性的檢測出多種基因變異,「能檢測100個基因以內的NGS小套組,其實對於配對肺癌現有的標靶治療來說算足夠;而能檢測到100個以上基因的大套組,則有可能再多提供一些預後指標,如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的效果等等。」 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以標靶優先 無則靠免疫治療組合減少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 「通常來說,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者,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會是最好的選擇。」廖唯昱醫師分析,「非小細胞肺癌中具EGFR突變者最多,約占50~60%;接下像ALK融合基因(約4%)、MET突變(約3~4%)、ROS1與RET融合基因(約1-2%)等等,基因變異機率都落在5%以下。若是沒有找到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也就是沒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時,就會建議患者可積極考慮免疫治療。」 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情況,目前國際上的第一線治療就是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廖唯昱醫師談到,這群不具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患者,原本只有化療可用,預後一直都較差,直到免疫治療的出現才看到明顯提升。「從大型臨床試驗數據來看,在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上再加入PD-L1免疫抑制劑,可以減少約38%疾病惡化的風險,以及降低約20%的死亡風險,為這些無基因變異族群帶來新的一線治療曙光。」 免疫治療已成國際第一線標準治療選擇之一 6/1起健保大放寬造福病友! 上述免疫治療PD-1或PD-L1抑制劑,針對不同肺癌型態,使用上有單用或是合併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加入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在適用上雖然必須排除鱗狀上皮細胞癌,但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可以適用的。臨床試驗數據上也顯示,PD-L1抑制劑、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三者合併時可達到優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合併的治療成效;過去我國健保在給付規則上較為嚴苛,僅開放PD-L1高表現者(≥50%)的給付,且僅限單用,但從今年6月1日起終於迎來大幅放寬的好消息!」 廖醫師分析最新健保給付,「配合現今國際最新標準治療,以及參考臨床試驗結果,針對不具有EGFR/ALK/ROS-1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之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可於第一線就給付。相信本次的大幅放寬能為這群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病友帶來很大助益,讓我國肺癌治療成績再更上層樓。」廖醫師最後也提醒病友們,選擇治療前別忘了先進行NGS檢測,若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時應考慮以相對應標靶治療為優先;若無時則考慮免疫治療組合,把握健保給付機會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爭取最佳預後。 圖/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 廖唯昱醫師

加熱菸審查奧地利退件有先例 國健署:保護公眾健康是最高目標

加熱菸審查奧地利退件有先例 國健署:保護公眾健康是最高目標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傳出六月底將召開專家會議,加速審查指定菸品。根據最新資訊,目前已有6家業者齊備申請資料進入審查程序,國健署待業者依審查意見回復補正資料,將依審查程序,持續審慎辦理。針對外界質疑國健署「卡關」、「拖延進度」,國健署重申,指定菸品涉及國人健康與公共安全,須依法律授權,嚴謹辦理。事實上,國際間對新興菸品的管制態度亦相當嚴格,奧地利就曾因資料不足或樣品不符等原因,退回加熱菸產品之申請。 加熱菸審查考量多 奧地利曾駁回IQOS產品 美國最新審查尚無結果 自2023年立法院修正《菸害防制法》以來,加熱菸被納入「指定菸品」管理與審查,審查程序由四大領域專家組成,針對毒性與成癮性、臨床效益、公共衛生影響與國際法規進行綜合評估,國健署參照各國經驗,多次要求業者補件說明,程序歷時兩年,審查進入關鍵階段。 回顧近兩年國際加熱菸審查情形,各國皆以相當嚴謹之態度審慎應對,像是奧地利就曾針對 IQOS商品做出駁回申請的決定。2023年9月,IQOS加熱菸產品就因資料不全,遭到奧地利衛生部駁回,理由為申請人未依規定提供完整資料,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協力義務。奧地利行政法院判決更指出,該案因未能提供完整的毒理研究資料,排放數據也出現缺漏,且送審樣品與申請文件不符,因此不符規定。 菸商Philip Morris於2023年申請PMTA審查之TEREA加熱菸搭配IQOS ILUMA加熱器,則尚在審查中。董氏基金會也提出,目前進入實質審查業者中,其中一家所申請的加熱菸品牌品項,目前也向美國FDA提出上市申請中,即目前還沒拿到FDA許可。 而台灣現狀與奧地利的審查經驗相似,廠商未全力配合、無盡到協力義務,導致審查所需資料的欠缺,而資料完整性在審查程序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申請資料除了風險相關科學研究證據,也包含菸品上市後的配套監管機制,以全審慎保護人民的健康及安全。 業界人士踢爆:第一家業者補件消極影響審查進度 另根據業界人士透露,自菸害防制法修法通過以來,菸商即積極遊說,包括動員群眾上街遊行,主打「癌症用藥基金」、「健保財源」、「菸稅流失」等爭議話題,意圖將技術審查轉化為公共輿論壓力,並透過國際政治管道對行政部門施壓,批評政府「卡關」、延宕審查,企圖將技術問題政治化。還透過立委抨擊國健署官員,要求將相關人員依瀆職移送監察院。 但事實上,並非國健署不放行,就有傳出有廠商在審查過程中,對於國健署提出的補件要求反應消極,甚至傳出提交不完整或與樣品不符之技術資料,國健署就曾多次對外表示,補件狀況,各家廠商情況不一,有送件內容欠缺,出現答非所問、魚目混珠等情形。如此造成審查專家難以判定產品風險,進一步延誤整體審查進度。 國健署:標準一致、依法審查、守護國人健康 針對指定菸品審查,日前國健署強調,因新興菸品開放涉及人民權益及公眾健康,將遵循審查程序,秉持專業及保護公眾健康之最高目標,最終審查結果可能有2種狀況,若經核准通過,核定通過之產品,將透過上市後監視及管控機制,落實管理;若審查不通過,則業者須重新提出申請與審查,或尋求行政救濟。

緊要關頭腸胃老是作怪 小心自律神經失調

緊要關頭腸胃老是作怪 小心自律神經失調

門診經常遇到忙碌的工作者一到關鍵時刻就胃痛、背痛、四肢無力、急著跑廁所,但真的去廁所解決以後又沒辦法順利緩解症狀,每當關鍵時刻這些困擾的症狀出現時,是不是你的注意力就開始下降了?腸胃莫名成為你工作上的拖油瓶,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徐瑋憶中醫師表示臨床診斷通常歸類為「大腸激躁症」,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簡稱「腸躁症」,臨床上,現代人多因為情緒因素及壓力影響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腸胃機能失衡而形成腸躁症! 徐瑋憶中醫師說明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特徵為反覆腹痛或不適,合併排便習慣改變,但腸道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腹痛或腹部不適通常伴隨排便狀態不穩定同時出現,腹脹感無論有沒有吃東西都會經常無規律性出現,排便後感覺沒有暢通解淨感及部分黏狀大便,嚴重者甚至伴隨頭痛、疲勞、焦慮、憂鬱等情緒感受漫延,臨床上主要分為三型: •      腹瀉型(IBS-D):腸道蠕動加快,導致腹瀉 •      便秘型(IBS-C):腸道蠕動減慢,導致便秘 •      混合型(IBS-M):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這些腸道蠕動異常可能與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功能失衡有關,進一步研究指出,跟中樞神經及腦部訊號的影響息息相關。 腸躁症的核心病機包括腸平滑肌收縮不穩、腸道與中樞神經的雙向溝通異常、腸道微生物菌落群失衡、及心理壓力因素等,莊可鈞中醫根據這些核心病機臨床上歸納出幾個常見證型來統整治療腸躁症,包括肝氣鬱結肝脾不和、脾虛濕困、脾腎陽虛、濕熱下注等。 肝氣鬱結導致肝脾不和這個證型最常伴隨情緒及壓力等心理因素影響腸胃機能,因此用藥上除了腸胃機能調整用藥外,需要加入疏肝理氣類型藥物來緩解及解開心理負擔導致的氣結;脾虛濕困及脾腎陽虛證型則是屬於「虛證」導致脾胃機能下降,同樣的較弱的脾胃機能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而運作失常,這兩個證型用藥上就需要使用升提脾胃氣機藥物及部分溫陽藥物,根據每個人虛的程度調整不同程度的補虛藥物劑量;濕熱下注則是體內鬱火跟濕氣夾雜的特殊證型,也是臨床上最多遇到只是透過除濕茶飲無法解決的主要類型,要如何有效可以在清熱與除濕間平衡治療需要正確改變用藥劑量及時機使用變化,因此,沒有正確診斷與處方調整是無法靠除濕茶來解決問題! 徐瑋憶中醫師分析這些中醫證型所代表的意義在於病程的不同時期演變,及病機所區別同一個西醫診斷疾病上不同的中醫辨證病因不同,治療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生活飲食建議也會略微差異,門診中徐瑋憶中醫師遇到患者經常錯亂接收片面資訊卻沒有正確整合,透過診斷才能明確區分同樣是腸躁症但在中醫生理及證型分屬哪一個類別,腸胃寒熱區別單從症狀分析容易掉入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誤區而判斷錯誤身體狀態,透過臨床脈學的診斷四診合參才能降低錯誤的機率,門診治療多年頑疾的腸躁症患者多會透過針灸及藥物合併治療,其中腹針可以有效改善中下焦氣機運作,頭皮針能有效調整中樞調節能力,當然,除了醫療介入治療外,保持穩定作息及找到自己喜歡的紓壓方式才能相輔相成的有效治療。

【腹瀉不是小感冒】病毒性腸胃炎高峰期,孩子發燒腹瀉怎麼辦?4步驟照護指南

【腹瀉不是小感冒】病毒性腸胃炎高峰期,孩子發燒腹瀉怎麼辦?4步驟照護指南

近期台灣社區中出現多起病毒性腸胃炎群聚感染,尤其常見於托嬰中心、幼兒園及學校等人群密集場所。以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為主的腸胃病毒,傳染力強、潛伏期短,發病後可能迅速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 雖然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可自行痊癒,但兒童容易因發燒腹痛而食慾變差,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體液缺乏、電解質失衡甚至住院風險。本文整理4大照護關鍵,協助家長更安心因應。 一、認識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與風險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或飛沫接觸傳染,典型症狀包括: 水樣腹瀉 嘔吐噁心、食慾下降 腹脹、腹部絞痛 倦怠、哭聲無力或嗜睡 發燒、活動力顯著下降 幼童因體重較輕、體液儲存少,更容易在短時間內進展為脫水狀態,應特別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病徵: 嘴唇乾裂、無淚、無口水 尿量減少或顏色變深 活力變差、眼眶凹陷 除了脫水外,極少數情況下,嚴重脫水可能引發併發症,如循環休克、急性腎功能受損,雖然機率不高,但家長仍應提高警覺,避免延誤就醫時機。 二、預防脫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使用「低滲透壓口服電解質液(ORS)」 腹瀉與嘔吐造成水分與電解質流失,首要處理原則是補水和電解質。兒童口服電解質液(台灣俗稱電解水)的選擇,需注意兩個關鍵:滲透壓,以及葡萄糖和鈉離子的理想濃度與比例。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針對腹瀉引起的脫水,應使用低滲透壓(約 245 mOsm/L)的口服電解質液作為治療標準。低滲透壓的電解水更容易被腸道吸收,能有效補水且不加劇腹瀉。 此外,葡萄糖與鈉的莫耳濃度比例需要接近1:1,能最有效地幫助腸道吸收葡萄糖與電解質,是WHO建議配方的一大核心。 三、減緩腹瀉症狀:LGG益生菌有效幫助恢復腸道健康 除了補水,減緩腹瀉症狀也是防止脫水的重要一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兒科主治醫師張育瑞醫師指出,L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鼠李糖乳桿菌是目前針對病毒性腹瀉中研究證據最完整的益生菌之一。 多項臨床研究指出,LGG可縮短病毒性腹瀉持續時間,促進腸道菌相恢復。 國際指引如 ESPGHAN(歐洲小兒腸胃營養學會)與 WGO(世界胃腸病學組織) 均建議,可在腹瀉時作為輔助使用。 四、市面上有許多電解質液和LGG益生菌的產品,該如何挑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兒科主治醫師張育瑞醫師,提醒可掌握以下重點: 口服電解質液(ORS)選擇建議: 符合WHO建議配方(低滲透壓、葡萄糖與鈉比例接近1:1) 避免使用一般甜飲或高滲透壓產品,以免「越喝越拉」 LGG益生菌選擇建議: 確認菌株標示:即使同樣是LGG益生菌,來自不同菌株,效果也會有落差。選擇明確標示含有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ATCC 53103)的菌株,以確保其益生菌之品質效果。 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大廠牌或大藥廠通常會進行完整的抗藥性篩檢,以確保益生菌沒有攜帶可轉移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這樣一來,可以大幅降低兒童在未來感染抗藥性細菌的機會。 市面上已有符合上述條件的產品,如有需要,建議家長可諮詢醫師或藥師協助挑選適合孩子使用的配方。 📌 最後提醒照護病毒腸胃炎兒童的重點 觀察是否脫水:如尿量減少、持續嗜睡、嘴唇乾裂等,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 勿自行使用止瀉藥物:止瀉藥可能影響病毒排出與腸蠕動調節,應由醫師指示使用 病毒性腸胃炎雖常見,但只要掌握正確的補水策略與腸道照護方法,我們能幫助孩子更快康復,減少住院與併發症風險。建議家長平時備有WHO建議配方的口服電解質液與具實證支持的益生菌產品,在病毒流行期間作為家庭的健康防線。

經前頭痛不只是「賀爾蒙作怪」 - 針刀療法精準鬆解頸椎關節囊,揪出反覆偏頭痛的真兇

經前頭痛不只是「賀爾蒙作怪」 - 針刀療法精準鬆解頸椎關節囊,揪出反覆偏頭痛的真兇

賴小姐是一位的空服員,工作時總是面帶微笑、姿態優雅,卻在每次月經來前,都要硬撐著工作。偏頭痛一發作,左側太陽穴像被釘子釘住,連光線與聲音都變得難以忍受。西藥、止痛藥、中藥都曾經是他的主要治療選項,但成效總是不持久。因緣際會之下,她再次來到中醫診所的診間求助。 她的頭痛,其實來自「脖子」 在問診與觸診中,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醫師發現,這個患者在頸椎C2到C4之間、斜方肌上緣、以及肩胛提肌附著點,都有多個很明顯壓痛點,比一般人多很多。這些點不只是肌肉痠痛,更是筋膜與關節囊的沾黏與神經過度興奮所導致的「反射性緊繃區」,這在中醫針刀學裡,被稱為干擾點或病源點。 更重要的是,她除了經前頭痛,平常也經常有肩頸僵硬、入睡困難、眼壓不適等小毛病。這些「小問題」,其實早就透露出:她的自律神經與肌筋膜系統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 經前頭痛背後的「張力真相」 周大翔中醫師表示經前頭痛(premenstrual headache)在臨床上相當常見,多數醫療體系會將病因歸為女性賀爾蒙的波動——雌激素與黃體素的變化影響腦部神經傳導與血管調節,引發頭痛、情緒波動、乳房脹痛等。這樣的理解沒錯,但仍有一個關鍵盲點未被關注: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誘發? 其實,許多慢性偏頭痛患者在月經週期前後容易發作,是因為他們的頭頸筋膜系統早已處在緊繃、沾黏、循環差的狀態,賀爾蒙的波動只是最後一根稻草。這就像一條快爆掉的橡皮筋,平常已繃緊到極限,一點小拉扯就可能讓它斷裂。 換句話說,賀爾蒙波動是「標」,筋膜失衡才是「本」。 筋膜張力不平衡,如何誘發頭痛? 周大翔中醫師分析人體的筋膜像一張包覆肌肉與器官的「連身衣」,一旦某個部位的張力失衡,會牽動整體結構平衡。頸部筋膜與腦部血流、自律神經系統有著密切連動。當頸椎附近的關節囊與筋膜出現微小沾黏,會導致局部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腦部供氧下降,進而引發偏頭痛、暈眩、眼脹、甚至失眠。因此,若單靠止痛藥或調經中藥,只能短暫壓制症狀,無法處理頸部筋膜的深層張力問題,效果自然有限。 針刀療法:用精準鬆解還原筋膜彈性 針刀療法是一種融合中醫經絡理論與現代解剖學的微創療法,透過極細的刀型針具,深入筋膜與關節囊間進行鬆解,解除病灶部位的沾黏與張力源。 與傳統針灸相比,針刀更能針對筋膜失衡與神經干擾點進行「病源處理」,不只是局部止痛,而是從結構上修正張力異常。周大翔醫師表示,在對空服員小姐的治療中,主要針對頸椎關節囊周圍、斜方肌上緣、胸鎖乳突肌等處進行針刀釋放,同時搭配遠端針位如合谷、風池、太陽,協助調整全身氣血與自律神經。首次治療後,她就感到頭部壓迫感明顯下降、頸肩鬆快。三次療程後,經前頭痛的頻率與強度大幅下降,睡眠也改善許多。 經前不適,不只「婦科問題」 許多女性在面對經前症候群時,容易將一切歸因於「體質虛、荷爾蒙亂、壓力大」,但卻忽略了長期肩頸緊繃、低頭工作、睡姿不良等所累積的「筋膜壓力」。這些看似與婦科無關的問題,卻是造成反覆偏頭痛、經前不適、甚至內分泌失調的重要根源。周大翔醫師提醒 如果你也是經前總被頭痛、肩緊、情緒困擾綁架的人,試過不同方法治療效果都未達理想,不妨從筋膜張力與沾黏影響自律神經的角度重新出發,恢復沒有病痛的生活品質。 👇 經前頭痛居家保健穴道 ✅ 穴道:風池穴 位置:在後頸部,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調整頭頸部循環,緩解偏頭痛、頸部僵硬。 按壓方式:雙手大拇指向上按壓,其他手指扶住後腦,每次按壓 5 秒、放鬆 5 秒,重複 10 次。

舌頭疼痛竟是貧血搞的鬼-中醫補血調氣減症狀

舌頭疼痛竟是貧血搞的鬼-中醫補血調氣減症狀

28歲女性因為患有子宮肌瘤長期有月經血流過多以及淋瀝不止的問題,因為貧血緣故,時常會產生疲倦與心悸等毛病,還有臉色蒼白與掉髮等困擾,最特別的是患者的舌頭老是隱隱作痛,由於本身腸胃功能也不佳,服用鐵劑常感噁心與腹痛,故前往翰堂中醫診所治療,依中醫四診以及西醫檢測數據血紅素為6~7 g/dl判定為血虛以及貧血體質,經由2個月針灸以及中藥調理改善月經血量過多的症狀,並酌加補血理氣等中藥處理貧血以及改善血虛體質,舌頭疼痛的症狀已經消失,心悸以及掉髮的問題也獲得改善,血紅素也有顯著上升。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貧血往往只是疾病的結果而非原因,引起貧血的原因非常多而且複雜,一般人首要排除消化道出血,感染,腫瘤以及骨髓病變的可能性,女性因為有生理周期緣故,貧血常常是揮之不去的夢靨,因此疲倦,掉髮,以及氣色差往往是女性最困擾的地方,這位患者貧血最特別的症狀在於舌頭有隱隱作痛的感覺,特別是吃刺激性或是太燙的食物舌頭常感到刺痛,舌質變成豬乾色的紅色平滑舌,這是因為舌的表面有乳頭組織。當患者長期貧血會導致舌的乳頭組織萎縮或消失。舌頭變得平滑且深紅,嚴重時會有灼痛感,中醫理論認為舌為心之苗,心又主血脈,當人體的循環以及血液產生機能障礙就會反應在舌頭上,故舌診在中醫診斷扮演著很重要的意義。 莊可鈞中醫師解釋女性月經來潮過多造成的貧血通常是缺鐵性貧血,西醫給予鐵劑治療,希望把血紅素值提高,但是長期服用鐵劑常常會引起便秘,噁心,腹痛等消化道不適症狀 雖然提升血紅素效果顯著但是卻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主要還是需要找到造成貧血的源頭並加以改善,中醫的補血藥雖然不及鐵劑迅速提高血紅素,但是長期來看可有效的改善人體的氣血循環以及提升造血機能,對於貧血的治療效果好,副作用也低,所以理氣補血在中醫扮演著很重要的腳色。 莊可鈞中醫師說中醫所謂的血虛並不是等於是貧血,但是貧血的人往往有血虛體質的傾向,貧血診斷主要靠抽血化驗,中醫血虛體質的診斷是靠病人的症狀和中醫師從望聞問切中收集到的資料綜合判斷得出來的辨證。中醫導致貧血的原因還有其他如氣虛引起的血虛,肝腎不足導致的精血虧虛,或是因為陰虛、血熱而形成出血導致血虛,所以中醫治療貧血不侷限只有補血,況且補血亦未必一定能對貧血患者有幫助。所以月經後一定要喝四物湯補血是錯誤的觀念,一般人是不需要再月經期後服用補血藥,只有血虛的人才需要服用,自行濫用補血可能提高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產生的機會。適當的使用補血藥才可以治療疾病,所以藥物都需要經由醫師指示才安全 本身臉色蒼白,易掉髮的女性在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豬肝魚、紅肉、昆布、紫菜、高鐵奶粉等含豐富鐵質的食物,以及含葉酸的食物如菠菜、黃豆、蘆筍、綠花椰菜、蕃茄等,這類食物富含維他命C可以幫助鐵質吸收,平時也要留意生活作息,平日走路或爬樓梯會喘,宜放慢速度,改變姿勢時動作要慢以減少暈眩現象,多休息並維持足夠的睡眠,避免過度勞動。最重要的不可擅自服用補血藥,而且一定要找出貧血的原因並且尋求醫師協助給予適當處置。

一次掌握女性私密處保養!中醫師教你認明「5大益生菌菌種、5大草本成分」

一次掌握女性私密處保養!中醫師教你認明「5大益生菌菌種、5大草本成分」

過去,女性保養多半聚焦在肌膚與體態管理,但隨著健康意識提升,現代女性也相當注重「私密處保養」。女性私密處常見的問題包括感染、分泌物異常、搔癢、灼熱刺痛或異味等症狀,這些多與「濕熱體質」相關。私密處是否健康,也會直接關係到日常生活的舒適度與自信心,尤其是面臨工作壓力與生活作息不規律的現代女性,私密處的健康更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除了外在保持清潔,「內在調理」也同樣重要,除了多喝水之外,也可適時補充女性日常保養益生菌。

避免骨折失能風險!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籲:及早檢測與治療才是關鍵

避免骨折失能風險!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籲:及早檢測與治療才是關鍵

一名年約70歲、罹患骨質疏鬆症的老太太,某天在家不慎跌倒,手部撐地導致骨折,當時僅打石膏,並沒有針對骨鬆進行治療,多年後再度跌倒,導致髖部骨折,緊急開刀後,老太太雖然能站,卻失去了行走能力。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 謝明宏部主任指出,老太太兩次骨折發生在相似情境下,可惜第一次處理後未能配合進一步治療,現在幾乎需要完全依賴家人照護,不要忽視骨鬆帶來的風險,它就像「三高」一樣,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配合藥物治療與生活作息調整來控制。 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殺手」,症狀不明顯但後果嚴重 謝明宏部主任表示,骨鬆病患多半難以自覺異常,「通常是骨折、骨裂了,病患才會感覺到疼痛。」常等到骨折後才意識到問題,而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婦女、長者、酗酒習慣、抽菸、糖尿病病患、風濕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此外,癌症病患,像是乳癌病患接受荷爾蒙治療時,也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 骨鬆性骨折後帶來的併發症更不容忽視。謝明宏部主任表示,「若因骨鬆導致骨折進而長期臥床,可能因此無法正常如廁、引發泌尿道感染,或是痰久久未咳出而導致肺炎,這些併發症可能造成生命風險。」此外,也因為無法運動而產生肌少症,導致身體的免疫力下降等,其他的慢性病也會更難控制。 遠離骨鬆帶來的骨折風險 進行「骨密度檢測」是關鍵 謝明宏部主任強調,骨質疏鬆症的檢測,就像高血壓要量血壓、糖尿病要測血糖一樣,透過檢測才能了解自己骨骼的健康狀況。建議停經婦女,或是60歲以上的男性,應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尤其是具有內科慢性疾病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的人,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洗腎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胃藥或酗酒等。 目前骨密度檢測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超音波,方便快速,不過謝明宏部主任提醒,「超音波的準確性較難認定,很可能會被低估。」最推薦的方法仍是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檢查,為黃金標準檢驗,「病患只要躺在一台機器上面,大概5分鐘報告即可出爐」。 謝明宏部主任說明,DXA 檢查的結果會顯示T值,(1)  T值介於-1到-2.5之間屬於骨質疏少症,(2)  T值低於等於-2.5或骨質疏少症合併低創傷性骨折時,即是骨質疏鬆症。此外,醫師也會綜合使用FRAX工具,結合年齡、體重、飲酒、吸菸、糖尿病和風濕免疫疾病等因素,預估病患未來十年的骨折風險,協助判斷是否需要治療。 開源節流雙階段治療策略: 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促骨生長」再接續「抗骨流失」避免再次骨折 謝明宏部主任說明:針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採用先「促骨生長」再接續「抗骨流失」的治療策略。促骨生長藥物能幫助身體「開源」,促進新骨生長,特別適合骨密度極低的高風險病患或一年內再次骨折者等,啟動骨折預防機制;抗骨流失藥物則負責「節流」,延緩骨質流失,穩定骨密度,進一步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另抗骨流失藥物的長期治療,有助於持續維持骨骼強度,是降低未來在次骨折的關鍵步驟。 謝明宏部主任指出,過去健保主要給付骨鬆性骨折病患合併骨密度達到骨質疏少或骨質疏鬆症的程度。現在給付標準已經放寬,對於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T值小於等於-2.5,合併有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超過3個月者,進行初級骨折預防,降低第一次骨鬆性骨折的發生率。對於曾發生骨折病患,也擴大骨折範圍至手腕骨折(遠端橈骨骨折)和上臂骨折(近端肱骨骨折)。(詳細涵蓋範圍請參考健保署公告,個案適用範圍請依醫療專業人員判斷及建議。) 謝明宏部主任進一步補充,「促骨生長藥物對於高骨折風險病患是更加積極的治療方式,建議作為一線治療,之後可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以提升與維持骨密度,降低再次骨折風險。」謝明宏部主任舉另一案例「一位高齡70歲的奶奶曾髖部骨折,有定期接受骨鬆治療,後來又二度跌倒骨折,再次開刀合併啟動促骨生長藥物,一個半月後,奶奶行走時已無需使用拐杖,顯示若積極配合治療,病患的預後可大不相同。」 健保擴大給付多方位助攻,輔以良好生活習慣、營養補充共同抗骨折 除了藥物治療,生活習慣的改善同樣重要。謝明宏部主任提醒,「骨頭合成時需要營養,例如,補充鈣片、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等」,運動習慣也不可忽視,避免長期不活動導致骨質流失加速。此外,醫師與病患雙方應共同努力,透過全面性的治療策略與計畫,才能有效延緩骨鬆進展,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引起的骨折最常見的有腕部骨折、脊椎骨折、髖部骨折和上臂骨折等。過往健保給付標準嚴格,僅限脊椎或髖部骨折病患,如今則將手腕、上臂骨折,以及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納入給付範圍。謝明宏部主任表示,政策放寬,能避免病患錯失治療機會!健保擴大給付之後,醫師也能根據病患狀況更靈活選擇治療方案,病患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尋求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N-785-0425-80006

掌握女性荷爾蒙週期:中醫師教你養出好膚質的內在調理法

掌握女性荷爾蒙週期:中醫師教你養出好膚質的內在調理法

女性的生理週期過程,由於雌激素 (Estradiol) 與黃體素 (Progesterone) 的平衡律動,賀爾蒙決定了女性生理及皮膚的狀態,通常有兩個皮膚容易產生問題的時期,一個從月經來潮一直到經期剛結束的幾天,是皮膚的黑暗期,接著就是排卵後一直到月經來之前,尤其是第 20 – 25 天,肌膚容易出油、粗糙、長痘痘、暗沉,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認為關鍵因素自於心理壓力和日常生活作息(如熬夜、日夜顛倒等因素)都會影響內分泌的平衡,荷爾蒙分泌若因保養不當而處於不穩定的波動狀態,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內分泌失調」 中樞神經會經由腦下垂體分泌FSH、LH及下視丘分泌GnRH,這些物質可以調整女性激素的分泌女性荷爾蒙,所以內分泌系統貫穿全身,與中醫的肝經有關係 當心情輕鬆愉快,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及作用就會變得旺盛,讓女性充滿活力與美感。一但精神緊張、壓力累積時,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反而會從中樞神經抑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使皮膚粗燥敏感,容易產生面皰、黑斑及皺紋,這就是中醫所謂肝氣鬱滯的表現。吳宛容中醫師常常強調要早睡早起,就會牽扯到人體的生理時鐘,身體的新陳代謝及荷爾蒙分泌都有一定的律動,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主要集中在夜間,晚上血中濃度較白天的血中濃度為高,如果晝夜顛倒、熬夜失眠也會破壞正常生理的律動,造成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也會影響皮膚的健康。根據中醫經絡理論,肝膽經的氣血,是在夜晚 11 點至凌晨 3 點最為旺盛,此時若不休息則肝臟解毒功能將受到影響,容易引起肝氣鬱結或是肝膽火旺等病理反應,使皮膚新陳代謝不良而影響面容。《黃帝內經》「人臥則血歸於肝」,因此充足睡眠是維持美麗的關鍵秘密想要美白抗痘,淡斑抗老,最基本的工作還是先把作息調好, 吳宛容中醫師建議 月經期間要加強保濕,控油,每日用溫水清潔皮膚1次即可,經期皮膚容易過敏,盡量避免濃妝還有加強防曬,避免煙酒,生冷食物,油炸或太鹹的食物,油炸燥熱的食物容易導致油脂分泌旺盛,經期本來就會有點水腫,如果吃過多的鹽份,反而水腫會更嚴重。建議以清淡的飲食為主。 月經後要讓皮膚水嫩,有食療與茶飲都可以作為輔助 如果本身就是燥熱容易長痘痘的體質,可以服用 銀花甘草黑豆茶 材料:金銀花3錢、生甘草1錢、炒黑豆3錢。 作法:用700毫升滾水沖泡,可重複沖泡,每天一帖。 食養分析: 金銀花具有消炎、清熱解毒、抗痘的功效。甘草是補益藥,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與消炎。黑豆可以清除體內毒素,穩定人體的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系統,可以改善膚質。 如果是皮膚乾燥,沒有彈性 當歸燉烏骨雞 材料:當歸3錢、烏骨雞1隻、鹽2小匙 作法: 1.雞肉剁塊,汆燙撈起,放入當歸,以大火煮開,轉小火燉至雞肉熟爛,加鹽調味即可。 食養分析: 可以補益氣血,補腎調經,健全子宮機能,能刺激女性荷爾蒙,具有滋陰生津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