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醫提醒:留意急性血癌四大症狀 男大生、OL、中壯主管都確診 基因檢測+創新標靶藥物 助癌友癒見希望

醫提醒:留意急性血癌四大症狀 男大生、OL、中壯主管都確診 基因檢測+創新標靶藥物 助癌友癒見希望

綜藝天王沈玉琳日前因血癌暫停演藝事業,不僅震驚演藝圈,更引發社會大眾關注。血癌並非只出現在新聞或虐心電影情節中,而是可能發生在日常生活的真實威脅。血癌根據細胞分化程度及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當中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於成年人較為常見。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病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的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民眾錯過就醫時機。民眾如出現上述四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可至醫院進行血液及骨髓檢查確認是否罹病。 隨著醫療科技持續進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友存活率隨之提升,健保近年陸續給付更多藥品,讓醫療團隊有更多武器幫助病人,同時減輕病人負擔。今(2025)年8月1日起,將BCL-2抑制劑與去甲基化藥物合併治療納入給付,為無法接受高強度化學治療之初診斷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去(2024)年部分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更可讓醫療團隊幫助患者藉此規劃個人化最佳治療方案。 針對復發率高或難治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友,迄今有三款標靶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包括BCL-2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BCL-2抑制劑可幫助年長者或年輕但是有嚴重共病的病友,將平均存活期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甚至是更長時間。FLT-3抑制劑若搭配化療,可以幫助三成具FLT3基因變異的高風險病患,消滅更多的異常血球細胞並恢復正常血球細胞數量。其中大約有7成病友可以受惠BCL-2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醫師提醒,雖然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老年族群,但臨床經驗是年輕、中壯年都可能會遇到。尤其是正在衝刺事業、擔任家庭經濟支柱的50歲以上男性,容易隱忍症狀導致病情快速惡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蕭惠樺醫師指出,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多款標靶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率,也有相當的可能痊癒。呼籲患者即使確診也勿放棄,專業醫療團隊會依據個別患者規劃最適合的精準治療,以提升無復發存活期。 醫提醒:年輕、中壯年族群容易輕忽症狀或隱忍 出現四大症狀達2周以上別猶豫 盡速就醫檢查 20歲陽光男大生,反覆發燒意外曝罹癌 馮盈勳醫師分享,一位20歲的男大學生,外表陽光健壯、平常也很少感冒,卻在某次暑假反覆發燒2周,並出現臉色蒼白。母親驚覺不對勁帶至醫院,才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由於主要進行造血的骨髓發生病變、染色體異常,不僅白血球不足導致免疫力低下,出現發燒的症狀,正常紅血球數量也減少,因而臉色蒼白、容易疲倦。 30世代年輕OL,筋骨痠痛誤認關節炎,險錯失治療時機 蕭惠樺醫師進一步分享,曾收治一位35歲女性,因抽血檢查發現血液異常,輾轉至高醫就診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令這位女性病友感到非常驚訝。她前往高醫就診前一個月持續感到骨頭痠痛,至他科就診時先以關節痠痛治療,後續才轉來就醫。蕭惠樺醫師解釋,患者骨頭疼痛是因為癌細胞於骨髓內增生所致,卻容易被誤認為常見的腰痛、關節痛。 圖/蕭惠樺醫師進一步分享,曾收治一位35歲女性,因抽血檢查發現血液異常,輾轉至高醫就診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令這位女性病友感到非常驚訝。她前往高醫就診前一個月持續感到骨頭痠痛,至他科就診時先以關節痠痛治療,後續才轉來就醫。 55歲中壯企業主管,忽略健檢貧血警訊,頭暈影響工作才揪出血癌 馮盈勳醫師說明,除了年輕族群要留意外,中壯年也要特別小心,尤其是正在衝刺事業、擔任家庭經濟支柱的50歲以上男性。曾有一名55歲男企業主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貧血,儘管日常工作有頭暈、容易疲倦的狀況,卻因為工作繁忙選擇隱忍。直到症狀持續兩個月,影響工作表現,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許多患者確診後,常感嘆不應忽略日常身體不適的症狀,如常見四大症狀,若2週至一個月內未改善,就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圖/馮盈勳醫師說明,除了年輕族群要留意外,中壯年也要特別小心。曾有一名55歲男企業主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貧血,儘管日常工作有頭暈、容易疲倦的狀況,卻因為工作繁忙選擇隱忍。直到症狀持續兩個月,影響工作表現,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進入精準治療時代 高齡、難治型患者有望延長存活期  醫界盼持續放寬給付條件 增加創新藥物可近性 隨醫療日新月異,「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簡稱NGS)能幫助醫療團隊在治療前及早針對突變基因,正確風險分類並為病友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健保已在去(2024)年5月起進行部分給付。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多種創新治療藥物,進入精準治療時代。除了年紀較輕、身體條件相對較佳的中壯齡病患有機會透過治療延長存活期;針對復發率高或難治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友,目前也已有三款標靶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其中包括BCL-2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BCL-2抑制劑可幫助年長者以及年輕但是有嚴重共病的病友,將平均存活期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甚至是更長時間。 蕭惠樺醫師分享,去年收治一位70歲左右的婦人,因為莫名發燒來就診,後經檢查確診起初每周都需要輸血1~2次,評估年紀較大,自費使用BCL-2抑制劑搭配去甲基化藥物,現在病情已良好控制逾一年。為提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友的治療成效與生存期,政府在今(2025)年8月1日起,將BCL-2抑制劑併用去甲基化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為無法接受高強度化學治療之初診斷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更大大降低病患經濟負擔。 在健保核准的創新治療中,FLT-3抑制劑若搭配化療,可以幫助三成具FLT3基因變異的高風險病人,消滅更多的異常血球細胞並恢復正常血球細胞數量。大約有7成患者可以受惠BCL-2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馮盈勳醫師說明,上述提到的20歲男大學生,考量年紀尚年輕,治療以根治、回歸正常生活為目標。確診後即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發現有FLT3基因突變,因此以化療搭配FLT-3抑制劑進行治療,在癌細胞清除後進行骨髓移植,成功回歸既有學生生活。然而,仍有部分標靶與其他創新藥物給付條件嚴苛,患者即使透過基因檢測找到對應藥物,卻因不符健保給付條件必須自費;病人也因為健保給付的療程限制而無法持續使用,造成疾病控制後又面臨斷藥風險。 為達成政府降低三分之一癌症標準化死亡率的目標,醫界與病患期盼政府積極盤點,讓血癌治療接軌國際治療指引。部分創新藥品在國外已獲准使用,國內尚未上市,期盼政府積極鼓勵廠商引進,並加速許可證核准;同時在健保給付上儘速接軌國際指引,增加台灣血癌病友用藥可近性,不僅提升治癒機率,也能延長病友的無復發存活期。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猝不及防 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血癌線上+線下衛教工具 治療旅程不孤單 一起「癒」見希望 馮盈勳醫師提醒,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尚未有特定致癌因子,輻射線、核災則是較為明確會導致基因突變,增加血癌風險的危險因子。也因為症狀不典型,且病情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當持續出現莫名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臉色蒼白、骨頭關節疼痛超過數週,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進行抽血檢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蕭惠樺醫師也說明,除了常見四大症狀外,也有病人出現胃口不佳、體重下降;或是出現血尿、血便,誤以為是泌尿道發炎、胃腸發炎或惡性腫瘤等疾病。他進一步呼籲,只要有疑似症狀就盡快就醫,避免病情惡化、導致器官衰竭。 當民眾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不要恐懼或感到孤獨無助,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監事侯信安醫師召集全台北、中、南、東多家醫院血癌醫療專家,共計26人共同完成升級版《血癌全攻略》專書,徹底解析血癌,詳述八種主要血癌治療方法與照護,提供病友及家屬更完整的照護資源。此外,血液病學會也與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血癌攻略》LINE數位衛教工具( https://lin.ee/alNODq1),提供線上資訊、藥物查詢功能及「治療紀錄小幫手」,協助患者記錄治療歷程、血球變化,了解用藥途徑與副作用,減輕焦慮並提升治療信心。癌症希望基金會亦為病友們整理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懶人包」(https://reurl.cc/gRG0XL),以簡化圖表說明治療策略與常見副作用,協助剛確診的病友與照護者盡早掌握治療黃金期,共同「癒」見希望。 圖/如出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的四大症狀「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應提高警覺,可至醫院進行血液及骨髓檢查確認是否罹病。 圖/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侯信安醫師領軍,召集全台北、中、南、東多家醫院血癌醫療專家完成升級版《血癌全攻略》專書,解析八種主要血癌治療方法與照護。 圖/血液病學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血癌攻略》LINE數位衛教工具,提供線上資訊、藥物查詢功能及「治療紀錄小幫手」,協助患者記錄治療歷程、血球變化,了解用藥途徑與副作用,減輕焦慮並提升治療信心。

針灸配合中藥調理失智症:從腎虛論治神經退化的新契機

針灸配合中藥調理失智症:從腎虛論治神經退化的新契機

由於台灣要邁向高齡化社會,人活久就容易產生退化,特別視神經與認知的退化,神經退化性疾病又被稱為「靜默的流行病」,人體神經退化可分為「中樞神經」及「週邊神經」。週邊神經退化,如果是感覺神經退化,會感覺到四肢末端麻麻的;運動神經退化,會感覺肢體不靈活,想拿物品而無法拿、想動而不能動,步態蹣跚、活動遲緩,中樞神經退化有的會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力、思考能力衰退,進而演變成失智症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治療神經退化疾病,通常是家屬或病人的最後一線希望,沒有辦法的辦法。特別是針灸對於失智症有絕對正面的幫助,以60多歲男性病患為例,該名病患從50多歲開始就陸續出現認知與記憶力減退,接受針灸治療連續將近2個月的療程,認知與記憶明顯改善,代表針灸對於神經退化疾病是有幫助的,尤其是頭部的穴位,對於直接刺激大腦功能的效果更好。常常會選用百會穴、四神衝穴、神庭穴等頭部穴位刺激骨縫,再加上臉部的人中穴、頸部的風池穴等,可以有效的改善頭部循環。 失智症與腦部循環不良有非常大的關聯,周大翔中醫也認為,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所以中醫的腎這個臟腑與大腦的功能密切相關,如果腎虛則髓少腦空,精虧則髓無所養,所以腎虛是中醫治療失智症的基本方向,腎虛代表的就是身體機能的衰退,中藥方劑裡面的孔聖枕中丹,包含龜板、龍骨、遠志、石菖蒲在現代醫學認為可以鎮靜,調整神經活動功能。主要用於神經衰弱、失眠,健忘,對於失智症的效果則為增強記憶力。其實許多中藥材對於失智症各有不同的療效,例如天麻,主要活性成分中的天麻素,可以增加腎上腺荷爾蒙的分泌,並進而活化腦部功能,改善學習記憶,許多研究發現天麻具有保護腦神經及延緩退化的效果。 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及早發現絕對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辦法,如果發現家中老人有異於平常的舉止,或是突然性格大變,甚至忘記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記得要多多關心家中長者,同時也可以建議改善生活作息及多運動,需要中藥或穴位的調理也可以諮詢專業中醫師的建議。

美不盲從!聖宜醫美以專業評估打造精準自然美

美不盲從!聖宜醫美以專業評估打造精準自然美

人人都在自然地變美的時代來了!隨著醫美產業蓬勃發展,今年「愛美獎」首次匯集全台多項醫美療程與指標診所,由專家與民眾共同票選。聖宜診所自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奪下「年度醫美診所大賞」殊榮,翁書賢院長更榮登全台十大人氣醫師。 在蓬勃的醫美風潮下,美容醫學已不再是熟齡族抗老專利,現代愛美的年輕世代除了持續投入健身與保養,更將非侵入式醫美,如電波、音波、填充、雷射、身形雕塑視為日常維養的一部分,這都反映出民眾對醫美療程的接受度與理解度正大幅提升。然而,療程選擇越來越多元,也更需要回到最根本的思考:為什麼要治療以及根本需求是為何?!聖宜診所提醒,每個人的肌膚狀態、需求與期望不同,唯有透過專業醫師的評估,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療程,讓美的升級更精準、更安心。 療程變多,選擇更需要依個別狀況判斷 聖宜診所翁書賢院長表示,藉由首屆評選觀察,音波、電波都是抗老、輪廓維持的重點項目;玻尿酸、膠原蛋白增生劑皆為臉部線條調整的首選;身材雕塑的療程選擇與討論熱度也比過往高。療程的多元性反映市場的成熟,但選擇變多的另一面多半也伴隨著隱憂。沈若蘭院長補充,部分消費者容易以「品牌知名度」作為唯一選擇依據,但治療仍建議回歸個人、依據每個人的狀態進行調整。有些族群因疼痛耐受度較低,我們就會建議選擇速度較快、舒適度較高的音波;若臉頰凹陷或支撐力不足,單做表層的玻尿酸填充較難呈現理想效果,則會建議以膠原蛋白增生劑建立深層結構。陳諭正院長說明,療程的類型與品牌愈來愈多,看似選擇變多,但實際上更需要醫師依照問題的層次、深度與需求判斷,不同療程並不是互相競爭,而是彼此分工,才能讓治療精準而自然。 聖宜診所:讓療程成為工具,讓評估成為核心 療程先進的發展趨勢下,聖宜診所已從單項治療走向更全面的臨床整合,診所具備手術、微整形與膚質管理等面向,從眾多療程與儀器中挑選最能符合大眾需求與其他的項目,更透過專業醫師依據每個人不同的膚況、線條與深層支撐等不同需求做出合適的判斷。療程只是工具,影響呈現的關鍵在於專業評估、層次 判斷與治療項目的選擇與排序,而非品牌本身。未來診所會持續強化手術與非手術的協作流程,協助民眾在眾多選擇中找到真正符合需求的改善方式。

專家籲:台灣的腎臟病防治必須從更前端開始,減少洗腎新發生

專家籲:台灣的腎臟病防治必須從更前端開始,減少洗腎新發生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後簡稱腎基會)黃尚志董事表示,早年台灣洗腎患者人數不斷攀升,醫療界深刻意識到:不能只照顧已經進入末期的患者,更重要的是「減少新的洗腎個案」。因此,防治策略逐步從末期洗腎,前移至中期、早期,並延伸到一般民眾的健康促進。 配合政府「健康台灣」政策,腎臟病防治近年更往前推進,倡導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降低危險因子,並透過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問題。成人健檢從「40歲以上每三年一次」放寬為「30歲以上每五年一次」,再加上慢性病患在診所及醫院可接受完整照護計畫,台灣的腎臟守護網絡逐漸完善。 圖/黃尚志醫師解釋為什麼治療必須走向前端的預防,才能真正有效降低洗腎人數  治療四本柱,有助延緩腎功能惡化 劉承恩院長以「慢性腎臟病治療四本柱」切入,強調除了生活型態調整(飲食、運動、戒菸、體重控制)外,正確的藥物治療同樣是關鍵。 院長指出,過去民眾常以為腎臟病「沒有藥可治」,但最新醫療指引已明確提出四大類核心藥物,適當合併使用可有效降低透析及心血管事件風險。 他提醒腎友:「慢性腎臟病病友一定要規律回診、積極配合治療,有任何用藥疑問請主動與醫師討論。只有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雙軌並行,才能真正延緩腎功能惡化。」 圖/劉承恩院長講述腎臟與心血管疾病、血糖之間的關聯 控制碳水總量,糖友腎臟飲食可安心 常有糖友擔心,腎臟病飲食是否會影響血糖控制,李承翰營養師提供完整糖尿病腎友的飲食要點。他強調,重點不是完全限制某種食物,而是掌握整天碳水化合物的總量。只要分配得宜,即使在腎臟病飲食限制下,血糖仍能維持穩定。他也提醒,每位腎友的飲食需求不同,應與營養師討論,設計合適的六大 類食物份量,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控制方式。 圖/李承翰營養師從食物六大類的選擇逐一講解,為糖尿病腎友解惑 份數控制,飲食更有彈性 吳苡璉腎臟病衛教師以「份數控制」為核心,示範如何將一天的餐桌上的食物轉換成六大類食物份數以及如何做搭配,協助腎友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落實飲食管理,並保持彈性。 她示範的「韓式冬粉」料理,獲得腎友熱烈好評。腎友試吃後表示:「原來腎臟病也能吃得美味!」顛覆過去認為疾病飲食就只能清淡無味的觀念。 圖/吳苡璉衛教師現場示範如何製作低蛋白料理  一起聊腎事,從知識到陪伴 透過醫療、營養與生活照護的多面向內容,加上互動與同儕分享,《一起聊腎事》高雄場讓參與者不僅獲得專業知識,也在分享與理解中獲得力量。 腎基會表示,未來將持續在全台各地舉辦講座,陪伴腎友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也讓每位腎友在疾病控制的旅途中不再孤單。 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腎基會官網及FB粉絲專頁。

冬天憂鬱症、心情不好,中醫如何改善?

冬天憂鬱症、心情不好,中醫如何改善?

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有良好的健康狀態,卻在冬季特別感到憂鬱。沒有特別因素感到情緒落寞,沒有動力,做什麼都提不起勁,早上懶洋洋不想起床、整個人好像電力瞬間減弱一半,只想懶在床上。其實,日照時間縮短、氣溫低,自然界的動物原本就處於冬眠的狀態,為了應對寒冷環境與覓食的缺乏,會減少體力的消耗。在人類,除了活動力減弱之外,還可能引起情緒的變化。 初鳴堂中醫診所徐瑋億中醫師表示人們看到陽光就如同看到希望般雀躍,日照縮短,也容易影響心情。如果加上陰鬱濕冷的天氣,精神就更容易沮喪或低落。這是一種季節性情緒疾病(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因為天氣變化而造成的情緒失調,常發生在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的秋季末和冬季,這與日光誘發退黑激素(melatonin)分泌較少有關,許多人俗稱為「冬季憂鬱」( winter blues)。 冬季憂鬱有哪些症狀? 疲倦、睡太多、頭暈,有些則是失眠、睡眠品質不佳 失去原本對事物的興趣,不愛與人互動 心情低落,難以專心或思考 食慾暴增,體重增加,有罪惡感 手腳冰冷 徐瑋憶中醫師面對冬季憂鬱,有幾件事情可以改善: 多洗熱水澡或泡溫泉。手腳溫暖會讓人較有精神、更有活力。 運動。運動可以鼓舞陽氣,提振精神、增強體力,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會讓身體有愉悅感,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伸展。 多到戶外曬太陽。陽光不但能溫煦四肢,也能促進大腦釋放血清素(seretonin),鎮定情緒。 日常飲食調整。手腳冰冷、陽氣虛弱的人,可在料理中適度加入蔥、薑、大蒜、韭菜、肉桂、栗子、麻油、辣椒、胡椒、孜然、八角等辛溫食材,也可搭配羊肉來適當食補。 多喝溫水,少吃冷飲寒食。冰飲、寒涼水果、蔬菜會把寒氣帶入體內,消耗體內陽氣,手腳容易冰冷的民眾,建議盡量喝溫飲。 充足睡眠,少熬夜。中醫認為睡眠是一大補,可以修復精神氣力。長期熬夜,很容易耗傷陽氣,充足優質的睡眠很重要。晚上11點到凌晨3點的時段是人體蓄養陽氣的時間,這個時段睡得越充足,體內的陽氣就會越旺盛,精神與心情都會比較健康。 《黃帝內經》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說,冬天人們早點睡覺,早晨等到太陽出來之後再出來活動,充足睡眠是冬季最重要的養生之道。 徐瑋憶中醫緩解冬季憂鬱會依照證型與症狀處置。陽虛、虛寒體質的人,陽氣不足,四肢不溫,夜晚多尿、臉色白、易疲累,治療會給予溫陽補氣。血虛體質,少氣懶言、頭暈眼花、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多夢、掉髮,血虛多伴隨氣虛,因此會給予補氣養血。肝氣鬱結,表現會有胸脅脹滿、胸悶嘆息,大便不暢,月經不調,治療會給予疏肝解鬱,理氣暢中。以上除了證型用藥之外也會佐以安神解鬱之劑。 改善冬季憂鬱的簡單茶飲: 排憂解鬱茶 藥材:鬱金10g、百合10g、玫瑰5g、薄荷5g, 做法:以1000c.c.的水煮滾5分鐘,放稍微涼一點,暖暖喝。 適合:焦慮不安、失眠、睡眠品質不佳者。 暖暖活力茶 藥材:黃耆5g、五加皮5g、紅景天5g、刺五加5g 做法:以1000c.c.的水煮滾5分鐘,放稍微涼一點飲用。 適合:睡很多卻精神不濟、手腳冰冷者。 徐瑋憶中醫師表示要特別注意的是上述「陽虛」、「血虛」、「氣虛」「肝氣鬱結」都是證型的概略描述,而個人的體質往往非單一證候表現,不建議民眾自行辨證,買藥大補特補。曾有患者看了網路資料到中藥房自行抓藥來燉補,補到便祕、口臭、滿臉痘痘來求診,自行判斷不但沒有達到調補的效果,還可能產生副作用,建議民眾身體不適還是尋求專業醫師幫忙較為妥當。

十年行動守護民眾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扶輪社走入偏鄉

十年行動守護民眾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扶輪社走入偏鄉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後簡稱腎基會)與國際扶輪3521地區合作推動「腎臟病防治篩檢計畫」已邁入第十年,日前於苗栗縣後龍鎮舉辦篩檢與衛教活動,秉持「把服務帶進偏鄉」的共同信念,讓健康照護深入臺灣的每個角落。活動以預防篩檢結合衛教講座的形式進行,幫助社區民眾早期發現慢性病,同時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健康知識,讓民眾在日常中實踐自我管理。 在苗栗縣政府的支持以及議會、衛生局、後龍鎮公所、後龍衛生所、里長及水尾社區發展協會的共同協助下,活動得以接軌在地需求,讓服務更貼近民眾生活,發揮跨界合作的推廣力量。 圖/篩檢活動分成多道關卡,參與篩檢的民眾依序排隊等候,逐一完成檢查項目。 慢性腎臟病沒有痛感,但不能沒有警覺 慢性腎臟病沒有痛感,原因在於腎臟沒有痛覺神經,當出現疲倦、水腫、泡泡尿等情形時,往往被誤以為是壓力大、睡眠不足或年紀使然,容易導致延誤治療。 事實上,從40歲開始,腎功能便會隨年齡自然下降,加上現代人壽命延長,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對腎臟的傷害更為普遍,因此提早篩檢、積極控制慢性病,是守護腎臟健康的重要關鍵。 圖/民眾透過抽血、驗尿檢驗即可了解目前腎功能狀況。 把預防當作最好的醫療 國際扶輪3521地區總監林振邦表示,今年扶輪的年度精神是「團結行善、實踐服務」。他認為,關心與照顧身邊的人,是最重要的事。希望透過篩檢,讓每個人都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照顧自己。 國際扶輪3521地區腎病防治推廣委員自成立以來,便持續投入腎臟病防治工作,今年主委謝再盛表示,感謝林志豪助理總監多來年的並肩合作,為推廣腎臟病預防篩檢不遺餘力。 苗栗縣政府衛生局保健科廖秀慧科長特別肯定本次篩檢活動的重要性,並表示:「要把預防當作最好的醫療。」她提醒民眾,今年成人健檢年齡已下修至30歲,呼籲大家多利用政府提供的健檢資源,及早發現慢性病、及早預防。 圖/從左至右為國際扶輪3521地區前總監簡承盈、苗栗縣政府衛生局保健科科長廖秀慧、國際扶輪3521地區總監林振邦、腎病防治推廣委員會主委謝再盛、第七分區助理總監蔡清泉以及腎基會營運長吳苡璉合影,共同響應本次公益活動。 從控制血糖開始,預防糖尿病腎病變 活動中,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以「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腎病變」做為衛教講題。他指出,糖尿病是國人透析的主因之一,但仍有許多人不了解「糖尿病控制不良會傷腎」的事實。講座釐清觀念,並提供「怎麼吃、怎麼動、怎麼用藥」等實用建議,民眾紛紛拍照記錄,留下改善健康的小撇步。 圖/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以「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腎病變」做為衛教講題,釐清民眾觀念,並提供實用建議。 腎基會營運長吳苡璉也分享:「用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養出陪你到老的腎臟」。她以「胖唐老鴨熱 心要痛死焉」口訣,帶出腎臟病的十大高危險族群,提醒大家從日常生活開始關心自己的健康。她也呼籲務農的居民長時間在艷陽下工作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或中暑對腎臟造成負擔。 圖/腎基會營運長吳苡璉分享腎臟病的十大高危險族群以及健康生活習慣對腎臟保護的重要性。 健康是每個人都必須關心的事,每天的飲食與生活選擇,會轉化成身體的模樣,也決定腎臟能陪伴我們多久。吃得對、動起來、好好照顧自己,就是給未來的自己最好的禮物。 持續串聯各界力量,讓服務不間斷 腎基會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社區腎臟病篩檢衛教服務,讓早篩早治的預防觀念踏實落地。此次活動由國際扶輪3521地區中山扶輪社、陽光扶輪社、仰德扶輪社、芝山扶輪社、中安扶輪社、首都扶輪社、永都扶輪社與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共同主辦,並感謝多個協辦單位支持,包括國際扶輪3521地區北區扶輪社、華山扶輪社、陽星扶輪社、中原扶輪社、新都扶輪社、中美扶輪社、瑞昇扶輪社、欣陽扶輪社以及水尾社區發展協會,促使活動順利進行。 圖/國際扶輪3521地區總監林振邦表示,希望透過篩檢,讓每個人都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照顧自己。 同時特別感謝個人贊助的支持,包括五分區助理總監 AG Jacky、七分區助理總監 AG Peter、五分區 VAG Mason、永都社 P.P Edwin、永都社 P.P Jenny,讓公益行動更完整、更有溫度。 圖/國際扶輪3521地區腎病防治推廣委員主委謝再盛上台致詞,呼籲民眾注意自身健康變化。 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腎基會官網及FB粉絲專頁。 圖/腎基會與志工夥伴多年投入社區篩檢,以實際行動守護民眾的腎臟健康。

中醫治療運動傷害:從急性處理到預防保健的完整指南

中醫治療運動傷害:從急性處理到預防保健的完整指南

運動傷害包含急性損傷、慢性勞損、創傷意外等導致的軟組織損傷或骨、關節疾患,如急性扭傷或挫傷所造成的酸痛,初鳴堂中醫診所徐瑋憶中醫師說明容易有運動傷害的人與內科雜病所述的勞傷、風寒濕熱痺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就是說這些病症大部分並非絕對由外來的「意外性傷害」所形成,反而是大多數屬於自發性軟組織的急慢性炎症,自己本身的筋骨耐操性不強,受傷只是在運動時誘發出來而已,當運動傷害發生時,患處產生出血與發炎反應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便是紅、腫、熱、痛與不同程度的活動度喪失。 疼痛本身除使患處無法活動外,它同時會引起身體的反射作用而抑制患處附近的肌肉活動以避免更進一步的組織受損,所以運動傷害的發生其實也算是另類的保護作用。患處出血、腫脹除了讓人疼痛外,更嚴重的是腫脹本身會使組織的修復能力受損。腫脹更造成患處組織內壓力上升,上升的壓力會造成更多的疼痛與更進一步損害組織修護力。徐瑋憶中醫治療上若腫脹能減到最低,則患處不再那麼紅、熱、痛。組織的修護能力會在最短時間內生效且順利進行。肌肉萎縮反射也會降低,更有利傷後的復健。    徐瑋憶中醫對於急性的運動傷害還可用針灸療法,正所謂不通則痛,針灸可使人體經絡導氣通行對疼痛有很好之止痛效果。 還有放血也是一個快速消除腫脹的方式,傷害後造成疼痛處內壓增加,局部放血可使壓力釋放出來,腫脹自然消除比較快速。另外中藥一些清熱解毒之藥如如意金黃散調和外敷使局部傷處達到更快之消腫止痛效果。但若剛受傷便進行激烈的推拿,容易因外力過度刺激脆弱組織而加重傷勢,造成二度傷害。因此急性扭傷最好還是讓患部多休息,尤其開放性傷口案例,更是禁止推拿。在傷科門診中常見因患者因剛扭傷,導致組織腫脹微血管擴張,這樣的結果造成皮膚滲透力變強,卻盲目使用草藥偏方後出現過敏或感染,進而形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骨髓炎的嚴重併發症,值得引以為鑑。總之,單純急性扭傷只要按照急性期治療原則,必要時由醫師開立消瘀退腫中藥輔助治療,通常3、4天後便能改善。如果治療1周後依然疼痛、腫脹,最好到醫院照X光,檢查是否為骨折、脫臼或是其他原因,以免延誤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事實也是如此。欲避免運動傷害,必須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至少3次,每次20分鐘以上,運動之前並須充分熱身,同時須瞭解從事運動的特性,事先預防可能傷害,才能防範運動傷害於未然。在預防運動傷害食療方面「肝主筋、腎主骨」補養氣血,調肝補腎,增強筋骨強度就是首要目標。運動傷害患者日常生活飲食部分飲食宜清淡,平時可自行做適度的按摩及熱敷,以利關節之功能恢復,恢復期可從事輕鬆的運動如游泳、散步、騎單車、太極拳。但是切記不宜劇烈的競賽性球類運動或長時間從事相同動作之工作。患者可於患處活動時請先熱身並配戴護具保護,如護腕、護膝、護踝等。患處在不活動時,可不必穿戴護具,但仍需做保暖的功夫,在日常生活的活動應由輕而重,避免未熱身就從事激烈運動。

異膚治療不中斷!健保新藥想要「再上車」,病友該怎麼做?

異膚治療不中斷!健保新藥想要「再上車」,病友該怎麼做?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對於中重度患者而言,單靠一般的擦藥與保濕往往不足,必須依賴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藥物或健保給付的新型藥物,如: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才能有效控制。然而過去健保對於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給付僅有一年,許多病友在「下車」停藥後復發,生活與工作都深受影響。 今年八月起,健保放寬限制,起效快、療效顯著的新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給付年限延長至兩年,對病友來說是一大福音。但醫師提醒,給付年限延長並不代表可以放鬆,下車期間若忽視自我監測,仍可能錯失「再上車」的最佳時機。台大醫院皮膚科卓雍哲主治醫師與黃柏瑋主治醫師皆呼籲,病友必須主動監測病情、規律回診,並持續維持適當治療,才能讓疾病管理不中斷。 固定回診與紀錄,讓治療不中斷 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斷根,經常反覆發作,患者必須一輩子學習如何長時間與之共處。其中,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近年來逐漸成為治療的重要選擇,其能快速抑制體內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減少皮膚紅腫發炎與劇烈搔癢,讓患者在短時間內明顯感受到改善。但由於藥效消退得也比較快,一旦停藥,復發的速度可能比傳統藥物停藥後的復發更快,因此治療的連續性就格外重要。 黃柏瑋醫師指出,即使在健保兩年給付結束後,病情也可能逐漸惡化,只是速度因人而異。因此,他強調「固定回診」的重要性,千萬不能等到病情變得很嚴重才求助醫師,「會使用到健保給付新藥的一群病人,本來就是屬於中重度的族群,所以下車後仍應定期回診追蹤,醫師才能及時給予治療。」 黃柏瑋醫師建議病友在病情惡化時可拍下照片,並簡單記錄可能的誘發因素,例如天氣悶熱、大量流汗、飲食改變或感染等。這些紀錄能協助醫師追蹤病情嚴重度、給予平常保養建議、並更快判斷病情是否符合再上車的標準,並及時調整治療策略。卓雍哲醫師補充,許多醫院在申請健保給付時,護理人員也會協助拍攝照片,患者不需擔心自己是否拍得不夠到位。 此外,雖然健保已將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給付延長至兩年,但仍需每六個月重新評估一次治療效果。若在六個月評估後,治療效果仍顯著有效,才可持續用藥直至兩年。因此,病友必須和醫師保持密切合作,不可中途自行停藥或減量。 黃柏瑋醫師觀察,部分病友會嘗試自行拉長藥物使用週期,例如將每日藥量減半,或將打針的間隔延長。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這確實能暫時減輕經濟壓力,但這些做法必須與醫師討論後再執行,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控制不好,反而更快惡化、復發。 持續治療、減少刺激,避免空窗期惡化 健保新藥使用兩年後,患者就必須面臨「下車」的情況,如果要再度上車,該怎麼做呢?卓雍哲醫師指出,病友若想提高再上車的成功率,最好在下車期間仍維持中高強度的藥物治療,讓病情真的因藥物的療效不足而惡化,而非因為疏忽照護才變差。如此一來,不僅有助於病情穩定,也能確保在需要時符合健保申請的資格。 卓雍哲醫師表示,過去有些病人因為下車時皮膚狀況良好,僅靠低強度藥物或簡單保養維持,結果很快復發,甚至錯過再上車的時機。他強調,下車並不代表治療的結束,而是要利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或其他方式持續治療,維持一定的控制。 卓雍哲醫師提醒,「如果下車後完全放掉治療,等到復發才想再申請新藥,往往會更困難。」持續治療除了能延緩病情惡化,還能讓病人更容易符合再上車的申請條件。他補充,在台灣實務上,健保的申請仍以 EASI 指數等醫師評估為主。因此,病人仍應依靠定期回診,由專科醫師判斷是否達到再上車的標準。 醫師共同提醒:主動監測、規律回診,才是再上車關鍵 卓雍哲醫師與黃柏瑋醫師都一致強調,病友在下車期間必須保持積極態度。切記不要自行加減藥物,也不要因為短暫好轉就放掉治療。只要落實三大原則:「拍照紀錄—規律回診—持續治療」,就能讓醫師及時掌握病情變化,順利銜接健保再上車的流程。隨著新制上路,口服小分子藥物的健保給付延長至兩年,已大幅減輕病友經濟負擔。若能妥善配合治療與自我監測,未來異位性皮膚炎的長期控制將更加完善,病友也能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壓力失衡擾亂自律神經 中醫調理五臟陰陽 疏肝理氣解心結 運動紓壓找回身心平衡

壓力失衡擾亂自律神經 中醫調理五臟陰陽 疏肝理氣解心結 運動紓壓找回身心平衡

所謂自律神經,就是沒有辦法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包括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兩種,這兩種神經同時作用在以下器官,包括:眼睛肌肉、唾液腺、心、肺、胃、大小腸、肝、腎臟、膀胱,以及其他血管及平滑肌等等,讓身體不用思考就可以維護生理機能。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發現在門診很多壓力大的病人都說自己是自律神經失調,為何在現代人被診斷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這麼多呢,包括了長期的情緒失調,工作勞累等壓力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甚至情緒急劇變化、熬夜均有關連。 同樣是自律神經失調症,會因為不同的人而有不同之表現,有些人覺得頭痛,有些人覺得心悸、胸悶,有些人表現出嘔心、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症狀,……,有些人則以全身倦怠、頭昏眼花、易流乾澀眼淚為表現,種種症狀,不一而足。其和各人之體質、承受壓力之能力、生活習慣、人生觀、嗜好有關。吳宛容中醫師分享壓力之特性、大小、種類亦是造成自主神經失調重大的原因之一,情緒絕對會影響人體的調控機能,人體有調節與穩定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系統的功能,當五臟陰陽失衡就會讓這個機轉產生問題,若要將自律神經的概念套用在中醫臟器學說,則會與中醫臟象的「肝」比較相近,肝為將軍之官,負責將君主之官的「心」所下號令傳到其他器官,而肝又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作用,下視丘是肝這個臟腑在控管的。 西醫學認為下視丘主管人的情緒也會間接調節了自律神經系統但嚴格說起來,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系列的症狀,也就是症候群,自律神經失調在中醫來看必定是五臟陰陽失衡的,吳宛容中醫師則根據病人所表現之症狀辨症論治。自主神經的興奮即類似中醫所稱「陰虛陽亢」症狀,包含了燥、熱、動等特性的臨床表現。壓力使人情緒失控,久了肝鬱化火,還有慢性疾病的折磨,精神情緒的失調,使五臟陰陽失衡,再來就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矛盾未解開,長期抑鬱發怒,形成強迫症等等。 若自律神經系統功能低下,則會產生類似「氣虛」,進一步低下至寒象出現,則稱「陽虛」。而如果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其傳遞物質或作用物質產生失調,所表現的症狀即類似「濕」或「痰」證。自主神經紊亂所造成不同之症狀,根據以上中醫辨症論治,會收到不錯之療效。中醫治療除藥物施予外,治病必求其本,也要瞭解心理問題癥結所在,給予正確的疏導建議,想開了,心結打開了,其實肝氣也疏通了。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如果民眾自覺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傾向,建議不妨諮詢中醫師的建議,調理身體讓體內氣血、體液重新分布,對於調整自律神經失調,也有相當效果。而適當抒發壓力絕對是有必要的,運動這是既簡單、又方便的減壓方法,能提高體內的血清素,讓心情變好。當生理及心理出現壓力的微訊息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運動,快走、打球、游泳、跳舞、騎單車、溜冰都行,目的就是要放鬆緊張的心情,為壓力找到一個出口。而旅遊來趟大自然之旅,近身貼近花草樹木、大海及高山,壓力才會整個釋放。然後面對壓力,先鬆心,才能鬆身,說出困難有助減壓,接著做好時間管理很多壓力是來自時間不夠用的壓迫感,因為常常有一堆工作都擠在同個時段內要完成,想要妥善解決就得做好時間管理,按照輕重緩急分配工作順序,壓力就會減小。

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登場  專家齊聚助力第一線照護人員

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登場 專家齊聚助力第一線照護人員

腎臟專科醫師、營養師與衛教師交流最新照護策略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後簡稱腎基會)延續往年經驗,於10月再度舉辦「腎臟病照護研討會」,邀集腎臟專科醫師、營養師與腎臟病衛教師進行專業交流,共同探討慢性腎臟病最新治療趨勢與病人照護策略。課程內容涵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藥物治療、食安風險、糖尿病腎病變飲食原則與腎臟病患者飲食衛教策略,期望協助腎臟病衛教師在第一線提供更全面的病人照護。 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以「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為題,分析近年國內外透析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臺灣慢性腎臟病照護發展史與治療現況。其中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比例高達47.7%,由此可知糖尿病造成的腎病變亦是關注重點。他指出,如腎基會長年所推動的,早期篩檢與轉介至醫療體系治療仍是防治關鍵。 圖/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分享基金會過去十年來篩檢活動的結果分析,此結果也刊登於BMJ Open 醫師提醒:重組肉、注脂肉屬高磷食物 腎病患者應避免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分享了慢性腎臟病藥物治療「四本柱」,腎友若能搭配使用,可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速度。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他提醒衛教師應關注加工肉品對腎臟病患者的潛在影響。他指出,市面上常見的注脂肉與重組肉雖外觀與口感與高級肉品相似,但製程中經過加工處理與食品添加劑使用,對健康存在潛在風險。 注脂肉是將脂肪與乳化劑打入肉中以增加口感,長期攝取可能導致膽固醇升高;而重組肉則利用磷酸鹽等黏著劑拼合碎肉而成,屬於高磷食物(且吸收率接近100%),建議慢性腎臟病與洗腎病人應儘量避免。顏醫師也強調,這兩類肉品皆屬加工食品,民眾若食用務必徹底煮熟,以免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圖/腎基會監察人顏宗海於研討會中分享最新慢性腎臟病藥物治療「四本柱」以及破解常見的食安迷思 飲食衛教從生活出發 建立病人可持續的飲食計畫 腎基會李承翰營養師以「糖尿病腎病變的飲食原則」為主題,介紹最新國際與國內營養指引,指出飲食衛教不應一味強調禁止,而是協助病人找出能吃、也願意吃的食物選擇。他強調,唯有讓病人參與飲食計畫的討論,才能提升配合度並建立長期可持續的飲食習慣。 腎基會吳苡璉腎臟病衛教師則分享,從食物份數出發調整腎友飲食,是兼顧蛋白質控制與熱量充足最簡單且實用的方式。先幫腎友算出一天可以吃的六大類食物份數,再分配到三餐裡,飲食計畫更直觀、也更容易執行。 她指出,衛教師在衛教時應了解飲食建議背後的原理,例如「腎友主食多選擇米食、少選擇麵食」是因為米飯的蛋白質比麵食少一點,對尚未透析的腎友來說較為適合。了解各項建議的原理之後,衛教師就能協助病人靈活應用在日常飲食中——舉例來說,腎友偶爾一餐想吃麵,也能透過調整其他餐次的份量,來平衡整天的蛋白質攝取,讓飲食更彈性、更可持續。 吳衛教師強調,衛教不應將標準化建議套用在病人身上,而是從病人的生活出發,找到最能落實的方式。 強化第一線照護力 腎基會持續深耕教育推廣 從會後回饋中可見,多位衛教師表示此次參與研討會獲益良多。透過研討會,不僅了解最新照護指引,也從講師分享中了解如何將理論落實於日常衛教,讓自己的「衛教武器庫」更為多元且實用。 腎基會表示,醫療人員是民眾與病友最信任的夥伴,唯有持續精進專業知識,才能在第一線提供正確資訊、守護健康。未來也將持續舉辦相關研討會,協助更多醫療同仁在生活情境中實踐照護理念。 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腎基會官網及FB粉絲專頁。 圖/由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舉辦的「2025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於2025年10月26日圓滿落幕,講師及與會者齊聚一堂,共同為提升慢性腎病照護品質而努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