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剖腹產中合併子宮肌瘤切除 不再是禁忌!

剖腹產中合併子宮肌瘤切除 不再是禁忌!

陳小姐(化名)長久以來都有經期腹痛的困擾,每次月經來時,經血多,腹部疼痛還須要靠止痛藥才能夠緩解,飽受困擾的陳小姐後來到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求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數顆直徑大小從2.5公分到20公分左右的肌瘤在子宮上,原本要預定時間接受肌瘤切除手術治療,卻發現已經懷孕了,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告知陳小姐,肌瘤應不至於影響到胎兒,建議順其自然懷孕。接近臨盆的日子來臨,子宮肌瘤並沒有因為懷孕的關係而改變,反而最大一顆約20公分的肌瘤阻擋到產道,必須選擇剖腹產手術。後來在劉偉民主任建議下,接受改良型剖腹產合併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順利產下一名男嬰3086克重,也同時切除了子宮肌瘤,後經追蹤,這位媽媽又順利的再度懷孕、產下第二胎。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團隊運用「改良型剖腹產合併子宮肌瘤切除術」,成功替多位孕婦同時接生,並解決子宮肌瘤問題,免除婦女二次動刀的痛苦。接受改良型剖腹產合併子宮肌瘤的孕婦中,最大的一顆肌瘤直徑將近40公分,生產完後手術房的同仁們都驚呼說像是生了雙胞胎一般,這位媽媽過兩年後也順利的再度懷孕;而最多顆的肌瘤是一位33歲的孕婦,每次肚子一收縮時,除了圓滾滾的肚子外,肚皮上還可以驚見好幾顆大小不同的突起物,手術中發現共有7顆大小不等的肌瘤,也一併於術中切除。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約三分之ㄧ育齡婦女都有子宮肌瘤的困擾。以往剖腹產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切除是項禁忌,但劉偉民主任提出了改良型手術,不但使此類患者不必再接受一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或子宮切除手術,又可同時減輕患者長期受肌瘤所累之苦,主要因為合併子宮動脈結紮手術,大大減低了手術中失血,以及子宮肌瘤未來的復發機率。  劉偉民主任指出,從1999年至2003年,期間有36位此類孕婦接受改良型剖腹產手術合併子宮肌瘤切除,另外取同時段36名患者為對照組(只實行單純剖腹產,未合併子宮肌瘤切除),術後追蹤63個月發現,除了前者的手術時間略為增加外,術中出血量,術中併發症,術後併發症,術後血紅素改變量並無明顯差異,但前者36名中病患僅有一位因肌腺瘤疼弄難耐,再次接受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相對的,對照組則有36.2%(15位)的孕婦,因子宮肌瘤的困擾再度於63個月內接受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或子宮切除手術。此一臨床研究,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第二年住院醫師林睿禹撰稿,近期將於於知名國際期刊登出(已獲通知接受刊載),創下國內最年輕住院醫師完成國際知名期刊SCI原著研究論文撰寫的首例。

女性關懷運動 張鈞甯邀您一起美麗作公益

女性關懷運動 張鈞甯邀您一起美麗作公益

根據子宮頸癌防治聯盟 (ACCP)2002年資料統計,子宮頸癌每年約有50萬名新增病例,近27萬名死亡人口;而國內子宮頸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第5位,死亡率同樣排名第5位,每年將近2,000名的婦女得到子宮頸癌,約有近900名的婦女死於子宮頸癌,數據在在顯示子宮頸癌對於女性健康構成的嚴重威脅。因此,今年「iROO女性關懷運動」同樣以關心女性子宮頸癌作為主軸,邀請到台灣癌症基金會子宮頸癌防護大使的張鈞甯擔任活動代言人,於3月1日至3月7日Yahoo!奇摩拍賣及3月8日至4月8日iROO全國65家門市進行愛心商品的預購及義賣活動,義賣所得將全數捐贈台灣癌症基金會作為推廣子宮頸癌防治及購買子宮頸抹片車之用。台灣癌症基金會成立以來,透過各方企業的協助陸陸續續購置6部子宮頸抺片車,11年來巡迴全國各地、深入鄉鎮縣市,服務各地區婦女朋友,但隨車子性能與車齡老舊等狀況,部份子宮頸抹片車已面臨汰舊問題。iROO服飾品牌今年再度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合作,希望以義賣方式籌募子宮頸抹片車之購置經費,使子宮頸抹片車得以汰舊換新,並持續推動定期抹片篩檢觀念及服務婦女朋友。張鈞甯也非常開心的表示,為了擔任好代言人的角色,開始不斷的充實有關於子宮頸癌防護的知識,只要在生活中多注意一點,定期做好子宮頸抹片檢查和疫苗接種,雙重防護就能讓自己免於子宮頸癌的威脅。透過代言人的身份,可以呼籲到更多的朋友,要學習正確的生活習慣,愛護自己、珍惜健康。活動從3月1日起正式開跑進行首波預購活動,於3月7日前在Yahoo!奇摩拍賣內預購任何一樣愛心商品,將贈送全球著名時尚雜誌BAZAAR(哈潑時尚)或COSMOPOLITAN(柯夢波丹) 國際中文版雜誌乙本。另外,參與愛心商品競標活動,拔得頭籌的民眾即能獲得由張鈞甯親筆簽名的子宮頸癌幸運防護秘笈,裏面還有張鈞甯的私房小叮嚀唷!歡迎民眾一起與張鈞甯健康、美麗作公益。‧愛心商品預購活動網址:http://tw.user.bid.yahoo.com/tw/user/cancerfcf‧iROO女性關懷運動活動網站:http://www.canceraway.org.tw/carelove/

慢食改善胃脹氣

慢食改善胃脹氣

常在門診聽到病人詢問:「 為什麼胃部常常有悶脹感,要空氣從口中排出才會比較舒服,也有去醫院作整個消化系統的檢查,如肝臟、大腸鏡、小腸、胰臟、胃鏡…等,結果顯示都很正常,然而,吃西藥也沒獲得比較好的改善,請問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問題?」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科-陳婉菁醫師表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悶脹、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感、胸骨後疼痛及燒心反酸症狀等上腹不適的症狀,經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症狀,此症狀會持續或反復發作。發病原因大多因飽食不節和情志所傷。陳婉菁醫師說,現代人們常飲食過量、暴飲暴食、營養過剩而影響到腸胃系統加上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日趨緊張損傷腸胃的納運失職,形成食積、濕熱、痰濁等病理性產物,而造成腸胃不舒服症狀。該病屬在中醫古書裡列為“胃痛”、“痞滿”、“嘔吐”、“呃逆”等病證。常用方中的一些方劑如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小陷胸湯、四逆散等加味,臨床依病人體質及症狀給予用藥治療,皆可收到較好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注重生活步調的改善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也應避免某些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如麥麩、桃子、洋蔥、甘藍菜、穀類、地瓜、馬鈴薯,豆類、豆乾、豆腐、青椒、包心菜、芹菜、糯米類、玉米、西瓜、香瓜、柑橘類水果、牛奶、乳製品、汽水和高糖類的甜點等。

請你幫幫我 24小時戒毒專線

請你幫幫我 24小時戒毒專線

法務部為推動毒品防制,特辦理「戒毒成功計畫」,設置24小時戒毒成功專線電話:0800請請你幫幫我(0800-770885),於98年3月1日凌晨零時正式通話,法務部  王部長於98年3月2日特蒞臨臺中市衛生局視察。毒品氾濫、藥物濫用的問題在世界各地造成普遍的危害,我國現今反毒工作重點著眼於「拒毒」、「緝毒」、「戒毒」、「防毒」四大主軸工作,並將2005至2008年訂為「全國反毒作戰年」,以展示反毒,確立「減少需求」、「斷絕供給」之反毒策略。為提供有心戒毒者成功戒毒,該中心特設置四名具有社會工作、心理、教育、護理相關科系之個案管理師,以專業知識提供民眾24小時心理諮商、法律諮詢、就學輔導、就業輔導及就醫轉介等相關服務。台中市衛生局積極配合法務部推動拒毒、戒毒等工作,期許對衝擊社會治安與國家經濟之毒品危害能有效減少,以增加國人健康與社會繁榮、安全。

體脂肪越多,罹癌機率越高

體脂肪越多,罹癌機率越高

新研究將癌症的元兇,指向了肥胖問題,即使只是輕微的超重,都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這很可能是因為體內的脂肪會刺激人體多種荷爾蒙的增生,進而增加罹癌的機率!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去年美國癌症研究協會與世界癌症基金會合作,發布了一項報告,結論中就明確指出:肥胖與幾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食道惡性腺瘤,胰臟癌,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及腎臟癌等。研究顯示,當男人的BMI超過健康標準後,食道惡性腺瘤的風險會增加52%,甲狀腺癌增加33%,大腸癌及腎臟癌增加24%。相同情況下,女人的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會增加59%,食道惡性腺瘤增加51%,腎臟癌則增加34%。想要遠離癌症,研究中建議,要儘量讓身材保持苗條,像是身體的BMI指數,最好是控制在22左右,同時,容易讓體脂肪增加的紅肉像是牛肉以及豬肉等加工肉品,最好是少吃一點,還有會增加致癌風險的酒精,也是少碰為妙。當然最重要的是,每天均衡攝取各類蔬菜水果,堅持蔬果五七九及彩虹原則更能為防癌加分。 何謂BMI?簡單定義,它是身體質量指數又稱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當我們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是醫學界建議民眾計算理想體重的方法最理想的狀態現今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在22 。■ 理想體重計算BMI = 體重(公斤) ÷身高的平方 (公尺)( BMI = Kg/㎡ )體脂肪率是指身體成份中,脂肪組織所佔的比率。過高的體脂肪率則是造成各種慢性疾病的主要導火線。■ 我國肥胖指數BMI值小於18.5......低危險群BMI值18.5-24......正常BMI值24.0-27.0......低危險群BMI值27.0-30.0......輕度肥胖,中危險群BMI值30.0-35.0......中度肥胖,重危險群BMI值大於35......病態肥胖前往焦點企劃 》別怕癌症

「電子菸」無法幫助戒菸!

「電子菸」無法幫助戒菸!

近來針對電子菸廠商宣稱世界衛生組織(WHO)贊同以所謂的電子菸作為戒菸之工具,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WHO日前已公開譴責廠商的宣傳「假造、未經驗證且不正確」,同時WHO也警告,「由於電子菸未經嚴格科學測試,加上產品中有數種化學添加物,毒性可能非常高」!董氏基金會指出,電子菸通常以不鏽鋼製造,裡面的儲存槽可以放置不同濃度的液態尼古丁;抽電子菸就像吸食一般菸品一樣,只不過不必真的點燃;電子菸會產生細微溫熱的尼古丁菸霧,讓人吸入肺部。姚思遠指出,在WHO的國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施行下,全球各國菸害防制工作均如火如荼推展,吸菸者戒菸意願與需求大增,電子菸賣家在各國趁勢崛起,且主要是以幫助戒菸進行宣傳與誘導,讓吸菸者花大錢,還可能延後戒菸的時間,更恐造成身體不明的傷害;甚至部份電子菸廠商提及「WHO認為電子菸與尼古丁咀嚼錠、尼古丁口含錠、尼古丁吸入劑與尼古丁貼片一樣,是合法的尼古丁替代療法」,讓WHO極為不滿,已公開聲明「聲稱電子菸是吸菸者戒菸的療法,百分之百是錯誤的」!相較於WHO的公開嚴厲譴責,面對電子菸的問題,政府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董氏基金會建議依菸害防制法第十四條規定,任何人不得製造、輸入或販賣菸品形狀之糖果、點心、玩具或其他任何物品,違法販賣者,可處新台幣1000-3000元;董氏基金會進一步呼籲政府,儘快提出解決方案,限制禁菸場所使用,不讓癮君子受到誤導及全民受到傷害。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邱淑媞提醒,癮君子可從三方面認清改抽電子菸的真相,以免變成「花錢又傷身」的冤大頭:(1)價格-昂貴!一組電子菸網路售價約2-3千元,每個菸弹管約可以抽300-400口,相當於一包至兩包菸的尼古丁含量。不但比抽一般菸貴,也比很多醫療證實有效的戒菸藥品貴!(2)安全性-大問號! 雖然廠商宣稱沒有焦油、僅含尼古丁,這樣看來,跟尼古丁戒菸藥物不是一樣?但它卻以商品之姿,迴避了一般藥物必須進行的嚴格的臨床試驗、安全性評估、無明確使用方式或劑量多寡,且迴避了藥物安全性的監測和管理!安全性完全沒有保障!(3)幫助戒菸-沒有效果!既然含有尼古丁,當然成癮性依然存在,且目前亦無任何證據可以幫助戒菸;更糟的是,使用者存著「可安心享用」的心理,可能讓菸癮更加嚴重,以後要戒更難!    邱淑媞叮嚀,既然電子菸比菸品及合法的戒菸藥品都貴,安全性又沒保障,甚至可能使癮頭更重,菸友們若要戒菸,應該去藥局購買尼古丁成份的戒菸藥品,或找戒菸門診醫師,使用專業醫療協助及合法戒菸藥品,不但可以解決菸癮,藥品也經過嚴格之試驗審查與安全性評估,確定可以提高戒菸成功率,這樣才是省錢,安全,有實質效果的戒菸之道!詳細資訊與戒菸方法,請見「華文戒菸網」的姥姥部落格http://www.e-quit.org/equitfb/stchiou/Article.aspx?PKID=2316及獅子王部落格。前往焦點企劃 》戒菸及早‧生命美好

孕育健康寶寶 北市『婚後孕前』健檢開跑~

孕育健康寶寶 北市『婚後孕前』健檢開跑~

臺北市市民『婚後孕前』生育健康檢查開跑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3月1日起,對於設籍臺北市之已婚未懷孕市民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受檢均可獲得補助,女性每人1,515元,男性每人655元,每人只需負擔272元的掛號費及診察費,臺北市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配偶為新移民者則全額免費,額滿為止。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97年度1772位接受婚後孕前生育健康檢查民眾資料分析,約有7%民眾為海洋性貧血帶原者或缺鐵性貧血;在尿蛋白及尿糖方面亦偏高(尿蛋白2.9%,尿糖2.3%)。另外,在女性方面則發現缺乏德國麻疹及水痘抗體各6%;另發現20-45歲709位男性精液異常率約為29.8﹪,其中以精蟲活動力不良居多佔16%。藉由生育健康檢查,民眾得以及早獲知有礙健康與生育的問題,透過醫療專業積極處置、轉介或遺傳諮詢服務,可協助民眾掌握自身健康狀況,在充分準備下孕育下一代。父母健康是下一代健康的基礎,孕前生育健康檢查的施行,能讓許多潛藏的疾病現形,及早發現有礙優生的問題,及時處理與因應,讓夫妻雙方在身心狀況較有利的情況下孕育下一代。為了生育優質下一代及您家庭的幸福,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鼓勵想擁有寶寶的夫妻盡快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接受檢查,諮詢電話:市民熱線1999轉1831、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談「嬰幼兒便祕」(下)

談「嬰幼兒便祕」(下)

對於一個有便祕問題的孩子的處理,首先需要檢查看看有沒有「器官上」的問題。所謂器官上的問題,包括肛門的構造有沒有異常?肛門擴約肌有沒有太緊?有沒有巨腸症?(就是直腸不蠕動,使得上游大腸中的糞便下不來、堆積,而使大腸變得很大很粗)有沒有新陳代謝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者是否有脊髓神經的疾病等。如果有任何一種這些問題,當然得針對這些問題去治療,便祕才有可能徹底改善。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也就可以歸類為所謂的「功能性」便祕,也就是說有便祕的「體質」。對於體質,當然我們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它,但是卻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一下症狀。 首先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的,可以考慮換一種牌子的奶粉吃,因為一個小孩吃不同廠牌的奶粉,大便的性狀會有所不同。不成功的話,則可以考慮餵他一點葡萄糖水或早期便開始加嬰兒麥粉或米粉至牛奶中,或者將奶沖得濃一點也可能會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吃母乳的嬰兒,大便通常較稀較常解,所以少有便祕的情形,怕孩子便祕的話應多餵母乳。 大一點幼兒,通常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比較會有便祕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便祕的話,應該多讓他吃副食品,尤其是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類(蘋果除外)。黑棗汁(Prune juice) 是含纖維質最高的食品,可多嚐試。對於三、四歲以上的孩童,最好訓練固定排便的習慣,每天可找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讓他很舒服的坐馬桶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切忌強迫與指責,否則會有反效果。至於所有方式都試過,無法辦到或成效不佳時,則只好使用灌腸或口服軟便劑,不過這終究是較不合自然的方法,也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還是以飲食療法比較好。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是卻是一種長期困擾。本來排便是一種舒暢的解放感,但是弄不好則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處理好則會延伸到成人期,那可真是苦不堪言了。談「嬰幼兒便祕」(上)延伸閱讀:《新手父母》準媽媽手冊

肺結核的大小事

肺結核的大小事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新任結核病都治關懷員經診斷為非開放性結核病患者,該員係於晉用時之健康檢查發現胸部X光舊有鈣化現象,經痰液培養於98年2月19日確診。衛生局表示,該員已於第一時間停止執行業務,及服用抗結核藥物,該局並依「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通報個案管理及接觸者檢查,包括其他關懷員之職場接觸者已有55人完成胸部X光檢查,且已進行相關衛教指導及追蹤,接觸者檢查結果皆為陰性。衛生局再次強調,臺北巿之防疫人員均須接受相關健康檢查,以確保防疫人員及服務對象之健康安全。受到結核病傳染後,90~95%的人不會發病,若不幸發病,在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傳染力極低;但如果沒有及早發現且接受正確治療的話,變成嚴重時,就有可能演變成「開放性肺結核」,進而具有傳染力。結核病只要遵照醫師指示規則服藥,注意藥物的副作用,若有發生疑似病灶應立即與主治醫師聯絡,不可任意停藥,以免產生抗藥性。只要規則服藥2週以上,傳染力就會降低且症狀也可以獲得改善。個案配合治療,期間須6個月以上,只要有耐心,即可痊癒,維持正常生活,民眾切勿恐慌。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肌肉養分的血管,一旦冠狀動脈產生了粥狀硬化、狹窄或阻塞,就會影響到血液的供應而造成心臟肌肉缺氧,因此產生胸悶、胸痛的症狀,即為狹心症。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張士琨醫師指出,狹心症的發作稱為心絞痛,常發生於運動當中、飽食之後、情緒激動、季節更迭或氣溫驟降之時,此時心肌氧氣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冠狀動脈卻因硬化,狹窄而血流供應不足,因而無法充分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造成氧氣供需失調,導致病人發生胸悶、胸痛的症狀;經過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舌下片後,胸部不適症狀漸趨緩解而恢復正常,這個時期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期,但有些人的心絞痛,卻轉變成所謂的「非穩定型心絞痛」期,亦即胸痛的發作頻率增加;而在休息或輕度的日常活動就發生胸痛,在此情況病人必須緊急就醫,否則極有可能併發更嚴重而危及性命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乃是冠狀動脈的硬化斑塊,因情緒、壓力、運動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突然裂開,繼而吸引血液中之血小板、血球及纖維蛋白之附著而產生血栓及造成血管阻塞;因此阻塞的血管無法供應心肌所需之氧氣,使得心肌發生缺氧、損傷及心肌壞死。張士琨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內科最嚴重的急症之一,病人往往可在數分鐘之內死於致命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發作時,病人常會有嚴重的胸痛,且持續時間可長達三十分鐘以上,甚至數小時之久,也常合併心悸、冒冷汗、呼吸困難及虛脫等症狀。引發狹心症之致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抽煙、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之病史、A型的行為型態(即過於積極、酷愛競爭極具侵略性、凡事追求完美之性格)及好吃懶做、缺乏運動等。而「預防勝於治療」,張士琨醫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宜避免緊張、過度繁忙、宜多運動及戒煙;注意飲食、不要吃的過鹹及太油膩、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症狀,應儘早至心臟科求診,確定狹心症診斷後,醫師會給予藥物,並依病情狀況安排相關之檢查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