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戒尿布好時機?五步驟漸進戒尿布!

戒尿布好時機?五步驟漸進戒尿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時候該戒尿布?不戒會不會穿到大班?小兒科醫師告訴你,拿掉尿布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實用戒尿布五步驟,讓孩子逐漸不穿尿布! 戒尿布難不難 看孩子的成熟度 從小包著尿布長大,若突然被要求拿掉,小朋友會很抗拒,因為穿著尿布太有安全感。那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戒尿布呢?長庚新生兒科醫師程劭文表示,「沒有特別說幾歲可以開始戒尿布。因為對小朋友來說,把尿布拿掉是很大的挑戰,需要面臨生理及心理上的成熟度,因此每個孩子的差異性是很大。」臨床通常建議一歲半到兩歲可以開始戒,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在學說話,所以可能很樂意跟你分享他有沒有尿尿或便便,但主要還是看每個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成熟度。 生理的成熟度,是指他生理上會不會去認知到想尿尿或便便的感覺。有些寶寶即使不會講話,但他會用拍肚子的方式來表達想尿尿或便便更常看到的是已經尿下去了或是便下去了,他覺得不舒服,才去找爸爸媽媽幫忙這都代表,孩子在生理上知道溫溫熱熱是怎麼回事。而有的孩子其實尿下去或便下去沒感覺,所以戒尿布跟心理的成熟度也有關。 戒尿布好時機,就看這三點 一歲半的孩子除了開始面臨戒尿布之外,爸媽也會準備想要戒奶瓶、戒奶嘴,甚至戒母奶。這些改變對小朋友來講都是一點壓力,程劭文醫師提醒一件事情一件事情來,不要同時一起戒。 爸媽可以觀察孩子的狀況,若有這些表現,就是戒尿布的好時機。 1.小朋友曾主動表達尿布濕了想要換掉。 2.小朋友曾主動表達我想尿尿。 3.小朋友不排斥坐小馬桶。 如何成功戒?五步驟漸進戒尿布 一、習慣不穿尿布的感覺 首先讓孩子習慣不要穿尿布,很多孩子排斥戒尿布是因為把尿布拿掉之後非常沒有安全感,建議爸媽幫孩子洗完澡後,不要急著包尿布,先讓小朋友不穿衣服在床上玩。讓他習慣不要穿尿布,一陣子之後再穿回去。若孩子沒有排斥不穿尿布,可以試著給他穿小內褲,程劭文醫師提到,「雖然市面上有所謂的學習褲,但如果小朋友尿濕不會不舒服,就不會想換,所以建議直接穿一般小朋友的內褲來做訓練。」 二、模仿上廁所、坐馬桶 為了讓孩子模仿上廁所的動作,可以讓他跟著爸爸媽媽去廁所,觀察尿尿的行為,讓孩子知道馬桶是做什麼的,不是可怕的東西,進而會在馬桶上模仿動作,即使穿著尿布坐小馬桶也可以 三、定時提醒尿尿時間 程劭文醫師提醒,「不要期待小朋友馬上學會,加上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很愛玩,所以即使知道有尿尿的感覺,可能也不會去上廁所。」因此建議爸媽要主動提醒孩子上廁所,每天定時問說「我們去坐小馬桶好不好?」並帶孩子去廁所,剛開始可以間隔密集,像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並且觀察孩子成功上廁所的次數,慢慢拉長詢問上廁所的頻率,可以用輕鬆的態度善意提醒,不要讓孩子覺得一定要去做,而是要讓他願意去做,即使沒有尿出來也沒關係,那就再下一次。 四、靠近廁所玩耍降低意外發生 為了減少中間發生意外的次數,建議在訓練時,可以讓孩子在廁所附近玩,也能讓他覺得自己可以控制這件事情。如果說孩子成功尿尿的話,就可以給他讚美,若失敗,就安慰他說沒有關係,不用給孩子太多壓力。 五、天氣溫暖,戒尿布更方便 在戒的時候也要注意方便性,降低戒尿布的門檻。程劭文醫師建議可以等天氣溫暖再戒,因為冬天戒尿布,若孩子尿濕怕會著涼,做清理時爸媽也會比較困擾。另外爸媽的態度很重要,不要小朋友都還沒準備好就硬逼他。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皮蛇上身痛不欲生?口服藥助縮短病痛

皮蛇上身痛不欲生?口服藥助縮短病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年底工作繁忙、加班、家中大掃除、睡眠不足等諸多原因,門診來了許多「皮蛇」上身的患者。衛福部樂生療養院家醫科林昀嬃(ㄒㄩ)醫師表示,帶狀皰疹與水痘是同一種水痘帶狀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引起,第一次感染時是水痘,痊癒後病毒並不會消失,而是潛伏於體內神經節,日後待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沿著神經蔓延,在皮膚表面形成水皰群,呈帶狀分佈,因此稱為「帶狀皰疹」。雖然「帶狀皰疹」病毒不致命,不過它的症狀與後遺症,卻常讓人痛苦不堪、坐立難安。帶狀皰疹的病程發展及症狀帶狀皰疹發病頭幾天,身體單側會先有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灼熱的症狀,也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甚至全身不適的前兆。接著在皮膚感受異狀及疼痛的部位,會出現群聚紅疹或小水泡,1-2天內發展成充滿淋巴液且較大顆的水泡,此時也會伴隨針刺般的神經痛。約莫3天左右開始會化膿,7-10天左右會漸漸萎縮乾掉、結痂、脫落。通常在2-4週內就會痊癒,傷口在癒合後會有色素沉澱,爾後逐漸淡化。一般而言不會留下疤痕。帶狀皰疹後遺症林昀嬃醫師指出,感染帶狀皰疹並不可怕,多數會自行痊癒,但若處理不當,或是長在臉部、耳部、生殖器等特定部位,就有可能引發較嚴重的後遺症。如皮膚傷口處理不適切併發細菌感染、眼睛併發症、耳朵併發症、排泄功能障礙等,以及相對常見的皰疹後神經痛,一般成人有1/5機率,而超過79歲的老人家,則有1/3的可能產生皰疹後神經痛。治療方法第一線的治療,有抗病毒藥物、外用藥膏、止痛藥等等。衛福部目前將帶狀疱疹使用的口服acyclovir抗病毒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不限年齡、發生部位皆能使用。若能早期診斷帶狀皰疹,在72小時之內投予口服抗病毒的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並有助於縮短病程及減少急性期疼痛,也可減少難纏的疱疹後神經痛。尤其是超過60歲患者,發生疱疹後神經痛的可能性較高,因此急性期時,建議及時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如何防範病毒侵襲林昀嬃醫師提醒,帶狀皰疹與免疫功能及年紀相關,特別是年齡超過50歲或免疫功能較差者。而帶狀皰疹短時間的復發率並不高,絕大多數的人一生只會得到一次帶狀皰疹,只有在極少數免疫力不全或癌症的病人才可能發作二次以上。要全面防範病毒侵襲,必需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時間作息、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充足睡眠、保持運動習慣、及減少過度的壓力,並由醫師評估施打疫苗,降低病毒可能帶來的危害。

山藥護胃降三高!5大營養價值告訴你

山藥護胃降三高!5大營養價值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山藥又稱淮山、山芋、山薯,即中藥材中的淮山,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補虛佳品。是一種生長在土壤中的根莖類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有多達 600多類的品種,其中最常見的為日本山藥、捏芋、紫山藥等。山藥的營養價值很高,它那獨特的黏稠口感,更是精華所在。《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山藥中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眾多營養素,有助保健腸 胃、預防心血管疾病、延長人體壽命。山藥含有能大量供給人體多種糖蛋白質的混合物黏液蛋白,能增加黏膜與皮膚的潤滑度,減少皮下脂肪蓄積。中醫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虛勞咳嗽、健忘煩熱、遺精帶下、小便頻數、夜尿、盜汗、糖尿病、婦女白帶等疾病。日本山藥宜生吃 台灣山藥要煮熟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山藥在日常生活中生吃、熟食都可以,但是因為口感的關係,日本山藥比較適合生食,台灣土產的山藥適合熟食。日本山藥常常磨泥生吃,口感非常黏滑,內含多醣體與黏蛋白(Mucin),這些黏稠物真正的成分是食物纖維,是腸內益菌的食物來源,因此可幫助整腸、提高免疫力,也可美容養顏、增加抵抗力。台灣山藥常見於四神湯中白白一片,吃起來口感像馬鈴薯。那是經過炮製的山藥,是一定要煮熟的。煮熟的山藥具有健脾補肺、滋腎養肝、固精收澀的作用。山藥的營養價值外形為細長的圓柱狀,有著土褐色的外皮,並長著一些雜鬚,外型毫無華美之處點綴的「山藥」就是處處充滿營養,俗話說「黑矸仔裝豆油」的食材。山藥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包含以下成份:1.抗氧化、抗發炎:山藥生食其黏液富含黏質多醣體、薯蕷皂苷(diosgenin)等抗氧化營養素,動物實驗顯示,薯蕷皂苷(diosgenin)對於消炎止痛藥經常引發的胃腸道潰瘍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在台灣山藥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及其相關成分之研究中,結果顯示薄葉野生山藥(Dioscorea japonica Thunb.)的萃取物為自然抗氧化及抗發炎物質。2.降血糖:研究發現,山藥含有胰島素分泌必不可少的礦物質鎂和鋅等成分,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可促進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謝。此外,山藥的黏滑成分由黏蛋白形成,它會包覆腸道內的食物,使糖分緩慢吸收,抑制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同時也可以避免胰島素分泌過剩,使血糖得到較好調控。山藥也含有可溶性纖維,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升高,還能助消化、降血糖。3.消除疲勞,去痰止咳:山藥內含豐富的酵素、維生素B1、維生素C、鈣與鉀等營養素,能夠強健身體,補肺氣,益腎精,改善虛勞與咳嗽症狀。而「薯蕷皂素」的性質黏稠,有潤滑呼吸器官的作用,可以緩和感冒時喉嚨不適的症狀,去痰解咳。4.降血壓血脂:山藥富含鉀離子,能夠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有助於血壓控制。黏性的食物纖維可以減緩體內糖分的吸收,鎂、鋅以及維生素B1可促進葡萄糖代謝,幫助胰島素作用,抑制飯後血糖飆高。研究結果指出部分山藥成分被發現到能夠有效降低血壓。生山藥能經由抑制VLDL的釋放來降低膽固醇,能降低血脂,研究結果指出,薯蕷皂苷(diosgenin)為相當有效的成分,能藉由改善血脂和調節氧化壓力以控制高膽固醇血症。5.調節女性賀爾蒙:研究發現,山藥中的營養成分薯蕷皂苷(diosgenin),類似類固醇皂甘結構,是一種天然的脫氫異雄固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可刺激細胞製造人體脂質,促進內分泌荷爾蒙的合成作用,進而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因此對於更年期婦女的種種症狀與不適,包括潮紅、失眠、心悸、情緒不佳等,山藥具有改善作用。山藥富含荷爾蒙 更年期後可多補充山藥富含荷爾蒙雌激素,有「荷爾蒙之母」之稱,周宗翰中醫師提醒,若是女性本身荷爾蒙分泌不穩定,又服用添加類雌激素的食物,容易破壞體內雌激素,以及黃體素的平衡而造成病變,過量使用容易產生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乳房纖維囊腫等症狀。進入更年期後,女性的雌激素開始下降,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現象,此時才是補充山藥的最佳時機。

改善過敏氣喘體質 把握冬季三九貼治療

改善過敏氣喘體質 把握冬季三九貼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及容易感冒的患者,一年有兩次改善過敏體質的節令,可以利用每年夏季三伏貼及冬季三九貼的中醫貼敷療程,改善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發作。傳統中醫依照節氣,從冬至後的九天稱為「一九」,依此類推,每隔九天為一個階段,第二段的九天稱為「二九」,第三段稱「三九」共27日稱之為三九天。今年的三九天分別為108年12月31日、109年1月9日以及109年1月18日。灸貼用藥溫熱刺激穴位南投醫院中醫科顏素美主任表示,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們常感到身體的能量不足、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活動力下降,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的時候。若在此時配合天氣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又稱為「冬九貼」治療。灸貼用藥是以具有辛散溫通作用的藥物為主,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溫熱刺激,補充身體陽氣、提高身體能量,以祛除肺中寒飲伏邪、解痙平喘而達到減緩過敏性鼻炎、減少氣喘發生的目的。這些人不適合貼喔!顏素美主任表示民眾不一定要在特定的三九天來治療,在期間內進行敷貼皆有良好的效果。但顏主任也提醒正在感冒或是肺部感染、發燒和咽喉發炎者、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孕婦、小於1歲以下幼兒、嚴重藥物過敏者以及短時間敷貼即會皮膚大量起泡的患者,不建議使用此法。

幼兒挑食怎辦?營養師2大重點助改善

幼兒挑食怎辦?營養師2大重點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照顧幼兒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挑食』!令很多爸爸媽媽頭痛不已,不同種類的挑食會影響幼兒不同的成長,可以看到以下簡單表格,對於六大類食物攝取不足影響,挑食問題可大可小,嚴重還會造成發育不良,所以不能忽視!李佳蕙營養師今天要告訴大家如何解決幼兒挑食的問題,分為兩大重點:生活習慣及食物替換。首先生活習慣,可以針對以下4點改善幼兒挑食:1.言教身教非常重要,通常爸爸媽媽挑食,幼兒會有樣學樣,跟著挑食,所以爸爸媽媽要以身作則,不可以偏食,即使本身不喜歡吃某樣食物,也要讓幼兒有接觸機會。2.調整幼兒的作息時間,避免給予過多零食。3.長輩不要在幼兒面前批評食物好壞,容易影響幼兒對於食物的誤解、厭惡。4.增加幼兒活動量,可以幫助增加食慾。接著食物替換,看到以下表格,幼兒最常挑食的食物,通常在於特殊氣味及口感,如果幼兒真的極度無法接受及厭惡,不妨試試其他食物,也可以攝取到不同營養素,才不至於造成幼兒因為挑食營養不良。除了食物替換外,還有以下4點可以進階改善幼兒挑食:1.發現幼兒挑食,先少量嘗試,真的不能接受,則隔一段時間再嘗試,有時並非食物本身不喜歡,而是烹調方式,可以嘗試找到原因。2.避免單一食物,多變化菜單,廣泛給予不同種類食物,增加幼兒食慾。3.養成用餐定時定量習慣,使用幼兒專屬餐具,增加幼兒用餐意願。4.用鼓勵方式讓幼兒進食,千萬不可以強迫,否則對食物的厭惡感會更加嚴重。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挑食,可由生活習慣及食物替換逐步著手。吃飯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別強迫幼兒進食,容易造成反效果,討厭的食物越來越多。善用食物替換,讓幼兒一樣可以攝取到不同營養素!幼兒挑食的路有點漫長,爸爸媽媽加油!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80歲的李婆婆回診時跟醫師炫耀「現在我的健康『脂數』都很正常吧!」,但其實在一年半前她因心肌梗塞走訪了二次鬼門關,從此她才開始認真用藥控制。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後,醫師已處方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來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期間數值控制在88mg/dL,不料,卻在服藥後的二年內發生了第二次的心肌梗塞,這次成功救回李婆婆性命後,除口服用藥外,同時再搭配PCSK9抑制劑,才成功讓她的壞膽固醇降至25mg/dL,目前「脂數」控制良好且對治療生活品質也感到相當滿意。最新治療指引 你的膽固醇應落在哪個「脂」南?收治該名案例的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李婆婆透過服藥治療確仍然無法獲得控制,根據2019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指引,這類極高風險族群已服用最高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並於兩年內發生第二次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指數降於40mg/dL以下,因此,後續搭配PCSK9抑制劑治療,才成功讓李婆婆的壞膽固醇指數下降至25mg/dL。林柏霖醫師說明,依據風險性來分類,每個族群各有不同的「脂」南,若是一般無其他危險因素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控制低於100mg/dL;若是高風險患者,如高血壓患者或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患者,建議控制低於70mg/dL;極高風險族群,也就是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伴隨視網膜病變或腎病變的患者,就建議應該要低於55mg/dL。膽固醇與你「心心相連」 應積極控制林柏霖醫師解釋,多數民眾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膽固醇指數,但當壞膽固醇控制未達標時,便會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這也是台灣107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分別位於第2和第4位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並積極控制自己的膽固醇指數,才能確保心血管健康。對此,林柏霖醫師呼籲,可以透過抽血了解自己的膽固醇指數,篩檢後若無需治療僅需每兩至三年透過健康檢查來檢視膽固醇指數即可;但若檢查後發現壞膽固醇數值比較高的患者,則先透過飲食及運動來控制數值,約三至六個月後再抽血追蹤;若確診需要治療的患者,就必須配合醫囑用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肥胖不控制!罹糖尿病風險增4倍

肥胖不控制!罹糖尿病風險增4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遠離糖尿病,先做好體重控制!今年27歲的蕭先生有肥胖家族史,求學時常被同學取笑為「肥豬」,因此感到自卑不敢照鏡子,過去試過6次減重,也曾採取單一飲食法,每餐只吃肉類、蔬菜或水果,卻每次減不到1公斤就放棄。直到今年6月飯前血糖飆高達224 mg/dl,是正常人(70至110 mg/dl)的2-3倍,確診為「糖胖症」才嚇到決心減重。幸好在彰基專業體重管理團隊的幫助下,蕭先生不動手術,光靠飲食和運動,也成功穩定血糖且甩肉21.8公斤,找回自信和健康。身高170公分、堅持拒絕手術減重的蕭先生,學會米飯減半、雞腿去皮等均衡且清淡的飲食秘訣,以及建立有系統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Line群組中減重夥伴的相互激勵,5個多月後終於讓體重從117.2公斤減至95.4公斤,衣服尺寸從5L漸漸穿回2L,飯前血糖也降至正常值90 mg/dl左右,不僅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對於尋找未來人生伴侶的幸福之路,也越來越有信心。蕭先生表示,只要做好「80%飲食+20%運動」的減重原則,再加上200%的堅持,總有一天可以達成目標。輕忽肥胖 小心糖尿病風險增倍!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調查發現,台灣人體重過重增加的比率逐漸減緩,但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所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卻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改善糖胖症先減重!飲食和運動有秘訣如何逆轉勝「糖胖症」呢?肥胖是百病之源,除了會造成糖尿病,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因此近年臨床興起「以肥胖為中心」的治療趨勢。也就是說,想要改善糖胖症,應從減重著手,才能治標又治本。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而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

9大天然清潔劑!輕鬆搞定過年大掃除

9大天然清潔劑!輕鬆搞定過年大掃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歲末年終大掃除成為忙碌生活的難題,對於不熟悉掃除方式或找不到要領的人,花費再多力氣與時間,也無法打掃乾淨,不斷累積的家務事,只會讓人心煩氣躁、不知所措。然而,打掃一定要使用大量清潔劑嗎?合成洗劑有什麼可怕成分?合成清潔劑可能包含介面活性劑(烷基或醇基)、磷酸鹽﹙磷﹚、甲醛(啤酒含甲醛事件:致癌物)、化學合成物質(三乙醇胺、硫酸 、丙烯腈、阿摩尼亞、石油腦、石油提煉物、鹽胺、甲烷…強毒性之化工原料…)螢光漂白增艷劑、芳香劑、發泡劑等。《韓國家事女王的10分鐘聰明打掃術:1天1次1空間,絕對不疲累!年終不必大掃除,永遠不髒亂,輕鬆打造乾淨的家》一書表示,用檸檬酸、蘇打粉等環保清潔品,以及菠菜、鹽巴、蛋殼、咖啡渣、酒精等日常生活食材,只要掌握好基本原則,就能發揮100%清潔效果。即使不用化學清潔劑也能讓居家保持乾淨,就算是屋子死角,一樣能一塵不染。天然打掃清潔劑 一樣能讓家裡乾乾淨1.衣物用淡鹽水洗一遍可防止褪色。此外,用濃鹽水擦拭家具,可防止木質朽壞,延長家具的使用壽命。2.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物質,又稱碳酸氫鈉或重碳酸鈉;鹼性具有中和酸性油污、消除臭味、軟化水質等作用。可以清潔酸性污垢:廚房的爐子、料理台、微波爐、烤箱、洗碗槽、壁面、洗手槽、洗臉盆、浴缸、馬桶、牆壁、冰箱邊條、外殼、冷藏槽、洗衣機槽、衣袖、領口、梳子、地毯。3.檸檬或柑橘類水果是天然的除臭劑,可刷洗廚房的爐子、烤箱、料理台、微波爐、洗碗槽、壁面、冰箱汙垢。方法:取5顆橘子皮或檸檬皮、75%濃度的酒精500cc,將橘子皮或檸檬皮及酒精裝入容器中;注意浸泡時,酒精必須蓋過橘子皮。放置2天後打開容器,取其橘皮清潔劑倒入噴瓶中,即可使用。想要增強去汙力,可再加入1匙小蘇打粉。4.酸掉的牛奶中乳酸含量增加,可以去掉污垢,剩餘的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可當作石蠟的替代品,保養地板。為了清除頑垢,市面上各式標榜強效去汙的石化清潔劑成為首選,但這些清潔劑所含有毒物質,經常不知不覺造成呼吸道、皮膚的傷害,同時也形成河川海洋環境的污染源。尤其是漂白劑跟阿摩尼亞,要是不小心被混和一起,會產生有毒氣體。如果真的需要購買清潔用品,建議選購有環保標章的綠色產品或中性清潔劑,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清潔用品;使用清潔劑時,最好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若發現眼睛刺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就要儘速就醫。

噘嘴呼吸法在家做 擺脫慢性肺阻塞

噘嘴呼吸法在家做 擺脫慢性肺阻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多歲男性,早年是理髮師,常和客人互請香菸,近來因心肌梗塞且喘個不停,接受心臟科醫師治療後,肺功能仍未改善,被轉至振興醫院呼吸治療科,確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醫師先請患者戒菸,並揪出他的錯誤呼吸方式,透過「肺復原運動」教導正確呼吸運動,配合複方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經過8-12週訓練,肺功能逐漸改善,不再喘吁吁。慢性阻塞性肺病 小心「咳、痰、喘」振興醫院內科部部長陶啟偉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阻塞)是一種慢性的肺部發炎疾病,導致肺功能退化,形成阻塞性病變,出現慢性咳嗽、有痰、氣喘等「咳、痰、喘」症狀,且恐加重成呼吸困難,也會有糖尿病、骨質疏鬆、心臟病等共病產生。不過,長輩常誤以為是感冒、「老人咳」,若慢性咳嗽長達4周以上應就醫檢查。陶啟偉部長強調,早期治療指引認為「慢性肺阻塞不可逆」,但近來改觀,許多患者治療後確實有效減緩並改善生活品質。如何避免惡化?除戒菸、排除室內和戶外空氣品質不良因素外,還要藉助藥物治療,以吸入性的支氣管擴張劑為主,前者可減少惡化發生,還可改善肺功能,緩解喘的症狀。肺阻塞不只靠藥物 肺復原與居家照護也關鍵診治上述案例的振興醫院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曾敬閔指出,慢性肺阻塞患者常有共病、營養不足、肌力不夠等問題,造成不敢活動,讓肺功能變更差。肺復原運動與居家照護,目的是減少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患者可以繼續買菜、爬山等日常活動,「且肺復原運動可幫助藥物改善更多肺功能。」曾醫師舉例,若患者很喘,可能是過度使用肩頸力量,可用「噘嘴呼吸法」,「用鼻子吸2秒,噘嘴吐氣6秒鐘,把氣完全吐出來。」另外,也可練習「腹式呼吸」,「一隻手放胸口,一隻手放肚子,吸氣到丹田,感受肚子脹起來,吐氣時用手輕壓肚腹,共吸氣3秒,吐氣6秒。」若是痰很多,恐影響藥效,家屬可幫忙拍痰,也可輔助使用0.45%食鹽水噴霧器。強化肌力抗肺阻塞 營養這樣補充此外,慢性肺阻塞患者也建議訓練上下肢肌力,比如吸氣時手平舉,吐氣時再慢慢放下;或半坐臥的姿勢,呼吸時,手放到頭部後面,放鬆肩頸,建議早晚做。至於下肢可上下一級階梯,或躺下來時朝胸部抬腿再慢慢放下。針對營養攝取,曾醫師建議,多攝取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等「好油脂」,降低醣分,忌吃糖果餅乾、產氣類食物,也不要吃太飽,多吃蔬果補充維生素D、E等抗氧化劑等,若無心臟問題,適時補充水分。另外,也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慢性肺阻塞已經可以好好控制,陶啟偉與曾敬閔醫師共同呼籲,患者一定要戒菸,配合藥物和肺復原、居家照護延緩疾病惡化, 獲得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液體OK繃塗傷口恐刺痛 表淺傷適用

液體OK繃塗傷口恐刺痛 表淺傷適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小抓傷、刀傷、擦傷、挫傷等,這些小傷口通常會自行癒合,但平時要如何保護傷口避免感染?此時傳統貼布型「OK繃」或「液體OK繃」都可派上用場,至於適用於哪一種傷口?就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為大家說分明!「液體OK繃」俗稱「醫用三秒膠」「液體OK繃」是一種液體或半液體狀態的醫療器材,塗抹在小型傷口,乾燥後會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只要清潔傷口,擦乾水分和血液,在乾燥的患部上塗適量的液體OK繃等待乾燥,用完要馬上旋緊蓋子,它的刺鼻氣味和液體外觀,很像三秒膠、快乾膠,但基礎成分與結構卻不同,千萬不能把瞬間黏著劑當做液態OK繃來使用。液體OK繃的主成分為成膜劑(如:硝化纖維素)、多元醇溶劑(如:Bezyl alcohol)、殺菌劑(如:Benzethonium chloride) 、樟腦(Camphor)等等。藉由殺菌劑和多元醇溶劑產生抗菌作用,在溶劑揮發、成膜劑乾燥後,可形成薄膜保護傷口。若含有易揮發的有機溶劑,可能會造成呼吸道不適,不要塗在黏膜、眼睛、鼻子周圍,並注意使用後是否產生紅疹、過敏等症狀,要注意的是,剛塗在傷口時會有強烈的刺痛感,嬰幼兒不宜使用。適用於整齊且表淺的傷口液體OK繃適用於「乾淨且邊緣整齊的切割傷、表淺的皮膚小傷口」,尤其是指間、指關節等不易包紮處的部位,防止接觸水分。但若傷口較深、出血明顯、出現組織液、清洗後未充分乾燥、傷口邊緣不規則、面積較大的傷口、整片的擦傷,或傷口有潰爛、化膿等感染症狀,不可使用液體OK繃,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感染。大傷口適用人工皮由於液體OK繃無法吸附多餘的組織液,也不能保持傷口溼潤,反而會阻礙傷口縮小及癒合,如果傷口乾淨、面積較大的話,建議改用「人工皮」。針對乾淨的表淺傷口,使用透氣、防水的水膠體材質的人工皮,可稍微吸收傷口的組織液,減少疼痛感,並幫助傷口癒合,也較不易留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