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胸悶未警覺!第3次心肌梗塞險喪命

胸悶未警覺!第3次心肌梗塞險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5歲楊先生在10天內2次胸悶冒冷汗,卻沒意識到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嚴重警訊,等到第3次發病竟是突然失去意識、沒有心跳呼吸,經消防隊、急診及心導管人員10分鐘接力搶救才搶回一命。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指出,老天給了病患2次機會,都沒把握機會處理,第3次若非立即發現、快速處理,恐也無力回天。大腦在沒有呼吸5分鐘後開始缺氧楊先生11月27日因左胸很悶到診所看診,沒想到突然昏厥,旁人馬上通報溪湖消防隊,2名消防隊員到場時已無心跳呼吸。消防隊員林鈺璨表示,他們到診所只花了4分鐘,一路以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電擊及持續CPR(心肺復甦術)搶救,花5分鐘急駛到達彰化醫院急診,病患到院時已恢復心跳呼吸,他們持續急救,研判是「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連絡心導管室接手。據研究,大腦在沒有呼吸5分鐘後開始缺氧,他擔心病患即使救回來也有腦部受損之虞,所幸沒有發生,消防隊員快速急救是關鍵。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指出,病患右冠狀動脈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進行心導管術,放了2支支架,恢復血流順暢。勿忽視心肌梗塞徵兆楊洽聞說,其實早在10天前,他就感覺到左胸悶悶的,也有點咳嗽,以為感冒到診所看診,回家後胸悶加劇、冒冷汗,他喝了熱水,半小時後好轉了就不介意,接下來的6天後,他又一次胸悶冒冷汗,也是喝熱水,忍個半小時就好了,沒想到第3次又胸悶,到診所就倒下了。王彥翔醫師表示,楊先生可能在10天前就已經血栓,那2次的胸悶若能就醫找出其心血管阻塞之處並趕快處理,就不會有第3次的生死搏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第3次發作心跳呼吸停止時,是在家裡而沒人發現或是反應過慢,大概也救不回來了,可見上天還是眷顧病患。病患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有45年抽菸史,王彥翔醫師說,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等許多化學物質都會引起血管內皮慢性發炎,增加血栓產生的機率,提早心肌梗塞發生的時間,吸菸族不能不警惕。 心肌梗塞通常會胸悶或胸痛、冒冷汗或暈眩、嘔吐、心律不整等,少數會痛到左手臂、下巴等處,最普遍的是胸悶如重物壓住,這起案例顯示病情已經由胸悶顯現,有時間讓你去反應處置,是老天給你機會,千萬要趕快找醫院查看心血管狀況,錯過機會恐就永遠沒機會了。

靜脈曲張易被忽略 待浮腳筋恐須手術

靜脈曲張易被忽略 待浮腳筋恐須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忙了一整天經久站或久坐後,赫然發現一條條類似蚯蚓攣縮般鑽於皮下的『浮腳筋』怵目驚心,嚴重者伴隨大小腿痠麻、刺癢又腫痛影響了日常生活與工作,該怎麼辦?前述為靜脈曲張患者求診時常見的典型症狀,根據最新文獻統計,約50~80% 的人口患有靜脈曲張,好發於女性、肥胖、抽菸或久站久坐者,其症狀表現多為疾病嚴重度第一級或較輕微的「蜘蛛絲」或末梢靜脈擴張;約10~30%患者會進一步惡化形成嚴重度第二級的「浮腳筋」或第三級下肢水腫;約1~5%的人需要更積極的手術治療。郭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文豪醫師表示,大隱靜脈是雙側下肢「淺部靜脈」回流系統的主幹,位於皮下組織及脂肪層,與受肌肉或筋膜層層包裹的「深部靜脈」互為表裡,中有穿通靜脈相通,並以小腿肌肉作為幫浦將血液唧回心臟,以靜脈瓣作為調控閥門以阻擋受重力牽引向下的靜脈血逆流。當靜脈回流變差使得靜脈壓力高張時,淺部靜脈因無肌肉包裹較易外擴鼓脹扭曲,使得靜脈瓣閉鎖不全,造成靜脈血逆流並遲滯於管腔內,最後靜脈內的水分與血紅素等分子向靜脈壁外的組織滲透出去,形成下肢水腫,甚至達到嚴重度第四級的色素沉積、以及嚴重度第五級/第六級的組織氧合變差且造成不易癒合的表皮傷口與感染性潰瘍。輕微時的改善方法為預防靜脈高壓、改善靜脈回流,抬腿、彈性襪或鍛鍊小腿肌肉是較為簡易可行的初階療法,在症狀較輕微的嚴重度第三級內還有外用藥物如β-Escin凝膠或口服藥物Diosmin可做症狀緩和治療,在嚴重度第二級以上的靜脈曲張,硬化劑注射、靜脈剝除術或靜脈曲張雷射燒灼術是針對病灶更為積極且成效甚佳的介入性療法。嚴重可做雷射燒灼術雷射燒灼術的治療策略係以韌性佳、口徑小 (直徑約1mm)、高波長 (1470nm) 且能量控制相對穩定的雷射光纖置入可觸及之病灶,以360環形均勻釋放能量於靜脈腔內與壁內水分子使其蒸發,進一步使扭曲變形而失去功能的大隱靜脈及其分支燒灼閉合,併輔以彈性襪階段式壓迫療法,將遲滯於淺部靜脈的血液趕回深部靜脈,改善下肢循環與組織氧和。手術時間約在1~2小時,可以全身或局部麻醉方式進行,術後六小時後即可下床活動。大多數患者在術後約10日內極為「有感」,扭曲的靜脈消失、大小腿症狀改善可回復原本生活機能,如有傷口或色素沉積也能在後續追蹤治療數月內漸漸改善,術後十年內疾病復發率可降低至20%以下,因療效與傳統靜脈剝除手術相當卻有更少的出血量,且燒燙傷等副作用隨著血管外科醫師技術純熟而發生率逐年降低,近來世界各國接受此術式的靜脈曲張患者逐年增加,各類醫療保險也漸將此納入給付項目,惟仍須留意部分因病情複雜、共病多且高風險而不適合施行此術之患者,術前專業檢查與評估仍是病人安全與有效醫療不可或缺的重點。靜脈曲張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低估或隱忍的疾病,在近50年來各項輔具、藥物、器械、觀念與技術的進步下,已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妥善治療乃至接近痊癒。若於不知不覺中您已出現類似症狀乃至於影響雙下肢的行走與承重,建議您及早就診以求早日回復生活機能,「走」的健康、「坐」的快樂。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易與老化症狀混淆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易與老化症狀混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在政府公務機關擔任雇員的吳先生(化名),50歲那一年,經常感到疲倦加上淋巴結腫大,到和信癌症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異常高,經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須立即進行治療。一開始使用CD20單株抗體合併化療,後因產生抗藥性復發,已無適合化療藥物可用。幸好在醫師積極協助下申請到恩慈療法,免費服用小分子標靶藥物BTK治療,病情在2個月得到改善,迄今四年還在穩定用藥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與老化症狀混淆收治吳先生的和信癌症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譚傳德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成因不明,好發於65至70歲年長者,每年新增150~200例。患者多無自覺症狀,許多人在健檢時發現白血球過高,或感冒、淋巴結腫大求診才意外發現;部分患者則有難以解釋的疲倦感、反覆不明發燒、盜汗、食慾不佳、噁心、貧血、體力差、嗜睡、體重減輕等,症狀與衰老類似,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淋巴結腫大壓迫、疼痛 須積極治療  譚傳德醫師指出,無自覺症狀患者,若未影響造血功能,體重維持良好,只需追蹤觀察;但若淋巴結腫大、或肝臟、脾臟腫大,產生壓迫疼痛感,就必須積極治療,否則病情恐轉危急惡化。標靶藥物免受化療之苦 助穩定病情能延命若經醫師評估需要積極治療,除了化療合併單株抗體治療外,目前還有小分子標靶藥物可用,一是BCL2抑制劑,能讓癌細胞凋零死亡;另一種是BTK抑制劑,則可抑制B細胞活化,遏止癌細胞進展,達到抗腫瘤效果。BTK抑制劑一線使用 穩定期可拉長6-10年譚傳德醫師分析,相較化療承受的痛苦,標靶藥物不僅副作用小、還能延長存活期。根據最新歐美研究報告,若將該類藥物作為一線使用,效果比化療加上單株抗體更好,若以BTK抑制劑來看,病情穩定、無惡化平均時間,可拉長到6-10年。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 減輕17P基因缺損患者負擔目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透過基因檢測、對17P基因缺損的患者,可健保給付兩年。譚傳德說,因其第十七對染色體短鏈缺損,屬高危險群,化療效果不佳,病情更易惡化;然而,對沒有基因缺陷患者,目前健保給付僅提供反覆化療無效復發時,做為三線藥物使用;若要作為一線用藥,則需自費。譚傳德醫師特別提及,吳先生發病時正值壯年,一肩扛起家計,心理壓力特別大;化療期間則需請假、中斷經濟來源,再復發已無化療藥物可用,但是使用標靶藥物後,病情控制穩定且不需要請假在家,可以正常工作,且生活品質大大提升。顧及醫療公平性 醫籲:標靶藥全面納健保一線使用相較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使用標靶用藥,健保提供更長給付、年限甚至可達10年以上;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僅有17P基因缺損的患者,能得到健保給付兩年。譚傳德呼籲,將標靶藥全面納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線藥物健保給付,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時間,也較符合醫療公平性。譚傳德提醒,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應在醫師協助下,找到最佳治療方案,並做好自我照護、家人也能給予心理支持,一起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未繫安全帶乘客 車禍恐致絞刑式骨折

未繫安全帶乘客 車禍恐致絞刑式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騎機車出車禍的66歲陳先生,被送往醫院急救時意識清楚,但頸部、肩部、胸部及背部有多處疼痛,進一步檢查,發現除了鎖骨、肋骨、骨盆骨折外,最危險的是出現罕見高位第二頸椎峽部骨折,又稱為「絞刑式骨折」,所幸透過復位固定手術治療後,術後三天即可透過助行器下床行走,讓家人欣慰不已。嚴重的撞擊力量導致第二頸椎脫位骨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表示,「絞刑式骨折」一辭源於16世紀盛行的絞刑,因受刑人的頸部會在瞬間遭急速拉扯,導致第二頸椎脫位骨折,以該患者為例,在車禍的當下,頸椎高度向後伸展,加上身體往前拉扯,嚴重的撞擊力量導致頸髓受傷、失去呼吸,家人一度以為「回不來了」,所幸手術後撿回一命,也讓患者可以「抬頭挺胸」順利出院。「絞刑式骨折」最常見於未繫安全帶的乘客或駕駛員李建裕主任指出,車禍時臉撞上擋風玻璃導致,此外高度衝撞的運動,如美式足球、拳擊等,也可能造成「絞刑式骨折」。多數的患者,並不像其他頸椎骨折的人,會出現四肢麻痺、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立即性神經症狀,反而僅以頸部強烈疼痛表現,甚至少數幸運的患者,能帶著頸痛四處移動,故往往被誤認為一般扭傷或拉傷,而延誤就醫時機,高位頸椎佈滿重要動脈、靜脈、頸髓及神經根,除了少數不用手術的情況外,必須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後位、前位,甚至前位加後位兩種開法,風險及優缺點可與醫師充分討論,經評估,患者採「後位骨釘固定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李建裕主任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疼痛不已,千萬不可輕忽,一定要赴醫檢查,以確認頸椎是否正常,若經檢查發現問題,一定要積極治療,切勿放任不管,或是透過民俗療法處理,否則當有問題的頸椎持續惡化,可能導致四肢癱瘓。

多吃高蛋白低GI食物 甩肉不易胖

多吃高蛋白低GI食物 甩肉不易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胃食道逆流、B型肝炎帶原合併脂肪肝的病人,要減重才能把病情控制得更好,甚至能減少藥物的使用。然而,減肥最怕開胃,但為什麼身邊的瘦子都越吃越瘦?到底有什麼東西是吃再多也不會發胖?如何贏了體重數字與健康?想必是很多現代人想追求的共同夢想。根據《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一書表示,一個人之所以會發胖,都和熱量攝取脫不了關係,因為光運動,對瘦身效果其實很有限。仔細檢討過出社會後一直瘦不下來的理由,主要是攝取過多高熱量飲食而不自覺。老是瘦不下來?問題出在飲食習慣老是用「只吃一小口沒關係吧」來安慰自己,你永遠擺脫不了小胖的宿命。明明才剛吃完早餐,結果同事帶來好吃點心,就分食了一點;午餐明明吃很飽,結果同學、同事一吆喝,就跟著訂下午茶。下班回家路上忍不住誘惑,又先吃了一份蔥油餅。就連看電視、電影時,手上也非要拿包零食才有滿足感。這就是胖子的壞習慣,每餐不一定都吃很多,但就是不停的補充熱量!而且,經常用「不過也才一小口!」的想法來安慰自己。但事實上,東吃一點西吃一點的結果,就會累積多餘的熱量,離甩脂的目標越來越遠。因此,改掉只吃一小口的習慣,是保持良好身材的第一步。精瘦人生從睡好開始 睡不好就想吃飽良好的睡眠能幫助分泌瘦體素,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真實年齡,那就想辦法改變睡眠。人一旦過了25歲,代謝就會開始變差,為什麼呢?這是內分泌變化造成的影響。人隨著年齡會易胖難減,主要和四種荷爾蒙有關:瘦體素、生長激素、胰島素及神經肽Y。只要其中一樣荷爾蒙失調,都會導致發胖!當我們睡眠不足或是睡眠品質不好時,身體的兩種內分泌,瘦體素和生長激素會大幅下降。瘦體素有助於降低食慾和增加熱量消耗,而生長激素可以增加肌肉組織和減少脂肪,兩者皆下降的結果,體重就容易上升。更甚的是,睡眠不足會刺激饑餓素(ghrelin)大量分泌。饑餓素,顧名思義就是啟動我們飲食慾望的鑰匙。平日進食時間到了,腸胃道就會分泌它,叫大腦去進食;當我們睡不飽時,更是大量分泌,叫我們去大量進食。這就像是一種「睡不飽,就吃到飽」的補償機制。高升糖(高GI)食物容易越吃越餓 最好選擇含蛋白質的低GI食物當我們因進食而血糖升高,體內會分泌胰島素穩定血糖,但有些食物,會讓血糖瞬間飆高,讓身體產生有很多很多血糖要處理的錯覺,大量分泌胰島素。不過,一旦大量胰島素處理完血糖後,若有剩就會引發饑餓感,刺激人越吃越多。這些多吃下的熱量,在胰島素作用下進入細胞後,不是變成肝糖,而是轉化成脂肪酸儲存下來,成為身上的肥肉。有學者為各種食物,依照血糖上升快慢,分別訂定一個數值,就叫升糖指數(GI, Glycemic Index)。升糖指數數字越大,代表血糖上升越快、對胰島素的分泌刺激也越大,讓人食量大增而發胖;相反的,若數值越小,表示對血糖上升的刺激較小、不容易造成大量胰島素分泌,產生過度進食的狀況。高蛋白、低熱量食物 吃再多也不容易發胖控制吃進肚的熱量很重要,但若只看熱量低就吃,卻沒注意到是高升糖指數食物的話,就會讓你越吃越餓。如果是吃升糖指數低的食物,就不會有這個問題。牛排要選菲力、吃雞腿不如吃雞胸,無糖豆漿更是減重良方。還有,飯前先喝水,包你怎麼吃都不容易胖。

愛美施打肉毒桿菌 毒素真的安全嗎?

愛美施打肉毒桿菌 毒素真的安全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肉毒桿菌毒素能治療多種肌肉亢進疾病如眼瞼痙攣、半面痙攣、痙攣性斜頸及小兒腦性麻痺產生的肌肉痙攣等,也可用來微調肌肉張力,如減少臉部肌肉收縮以改善皺紋,或治療膀胱平滑肌與逼尿肌過動所導致的尿失禁。最早是被眼科醫師用來治療斜視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現今廣泛用於除皺、瘦臉及瘦腿等醫學美容。肉毒桿菌毒素是一種強效神經毒素,由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製造分泌,可抑制神經末梢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使神經訊號被阻斷而無法傳遞。如:將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到肌肉後,會抑制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使訊號無法傳遞到肌肉刺激其收縮,因而導致肌肉鬆弛、麻痺或萎縮。肉毒桿菌毒素若作用在控制腺體,如:汗腺、唾液腺的神經上,可抑制腺體的分泌,藉以改善多汗症與唾液過度分泌,而肌肉鬆弛作用可減少對周邊血管和神經壓迫的程度,加上其抑制疼痛神經釋放傳導物質的作用,因此具有緩解疼痛的效果,可用於治療肌肉緊繃型頭痛,但其抑制作用是暫時性的,注射後效力維持約3-6個月,須重新注射。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的副作用大約在一週內發生,包括注射部位腫脹、疼痛、瘀血、紅斑及異常感覺,或輕微頭痛、類流感症狀等,若毒素擴散到其他部位,可能會出現眼瞼下垂、複視、視力模糊及面部無力等症狀,一旦發生語言障礙、吞噬困難、吸入性肺炎與呼吸困難等少見的嚴重不良反應時,應即刻就醫。醫療上使用的肉毒桿菌毒素,是在實驗室培養肉毒桿菌後純化其毒素,經過濾與真空乾燥成凍晶或粉末,使用時以無菌生理食鹽水調製成所需的濃度。治療肌肉痙攣採肌肉注射,眼瞼痙攣採皮下注射,多汗症則採皮內注射,儘量採用最低有效劑量為原則,再注射間隔時間不可少於2個月。若具有以下狀況者,則不可使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部位感染、對產品成分過敏、罹患重症肌無力、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或呼吸系統疾病、使用干擾神經肌肉傳遞的藥物(如Aminoglycoside和Spectinomycin會加強肉毒桿菌毒素之作用)等。

香菇可降膽固醇 選購請認清安心標章

香菇可降膽固醇 選購請認清安心標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不論是過年期間或平時,大吃大喝容易引發高血脂症,若在食譜中加入洋蔥、海帶、香菇、葱、大蒜、芹菜、辣椒、黃瓜、茄子、玉米、豆腐等食材,都助於降低血脂,佐料中加入醋、檸檬、蕃茄,也有類似的功效。根據研究,從香菇中發現能夠降低膽固醇的香菇嘌呤(eritadenine),是最近最受注目的植化素。此外,曬乾後的香菇香氣中所含的 香菇精(lenthionine)成分,可以有效潔淨血液。香菇若是加熱時間過久,營養成分會被分解,因此請留意烹調時間。選購香菇 務必認定產銷履歷標章年節即將到來,為防範中國大陸香菇走私入境混充國產香菇在市面販售,行政院積極推動「市售乾香菇原產地標示查核計畫」,針對南北貨業者販售之散裝香菇進行查核,計查核5家,合計抽查12件,其中5件疑似大陸香菇。經鑑定非屬臺灣產香菇者,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查處,並依同法第45條裁罰;標示國外產地者(如韓國)則由地方農業機關將鑑定報告、抽驗單影本移送關務署查證其產地,如經查證產地與標示不符,則由衛生機關依前開法令查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呼籲國人選購香菇時,務必認定產銷履歷標章及臺灣香菇標章之國產香菇產品,以享用到最優質安心的國產香菇。高血脂症患者,大多會有胸悶、心悸、心絞痛、手麻、腳麻、頭痛、頭昏、等症狀,蔡郁玟指出,患者舌頭可能較紅、舌苔看起來黃、厚又油膩,更嚴重時舌頭會出現瘀斑,有上述症狀者,要趕緊治療,避免中風或心血管阻塞。若是因為遺傳因素造成,必須即早就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等),給予適當治療。

政府給付口服C肝藥物 12週可治癒

政府給付口服C肝藥物 12週可治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國政府訂定2025年「根除C肝」的目標,自2017年給付全口服C肝藥物,目前已治療7萬多名病患,治療成效良好,療程僅需8至12週,特於明(2020)年持續編列81.6億預算,預計可治療5.1萬名肝苦人。目前全口服C肝藥物療程只需8至12週即可治癒,且治癒率高達98.5%,與12週療程相比,保守估計可為病友及家屬大幅省下醫療掛號費、車程往返時間及心理擔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積極配合政府找出潛在C肝患者,今年度於永安里及草漯里進行「愛護小C肝,肝膽來照」C肝篩檢義診活動,篩檢人數351人,篩出14名C肝患者,篩出率4%,並轉介治療。2020年將進行戰力強化,「小C肝篩檢列車」將與各衛生所合作,結合成人健檢,針對C肝盛行率高地區,進行C型肝炎篩檢,預計達成1300位的C肝篩檢人數年度目標,並整合院內各科別合作,轉介C型肝炎民眾至腸胃科進行治療。部桃新屋分院率先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地域性C肝微根除計畫,大力強化院內患者治療,並擴大院外潛在患者篩檢,主動出擊於各里活動中心、關懷據點舉辦講座進行衛教宣導,鼓勵患者積極到院治療。根據院內統計,2017至2019年接受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患者為111位,治療成功率高達100%,可見全口服C肝藥物治療成效卓著。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醫療部主任黃嘉勳指出,桃園中老年人口比例高,加上居住偏遠,醫療可近性成為C肝防治與根除的重大挑戰。因交通不便、人口高齡化,當地居民對於自身健康多半未有警覺,若不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待病情惡化,轉化成肝硬化、肝癌,反需付出更多的心力及治療費用,造成更多遺憾。黃嘉勳主任認為,如何全面「篩出」潛在C肝患者為現階段防治關鍵,除了結合成人健檢外,桃園醫院新屋分院明年也將推動特定族群(洗腎患者、愛滋病毒感染者、靜脈藥癮者)的微根除計畫,於桃園療養院合辦治療方案,預計將治療700位C肝藥癮者。黃嘉勳主任呼籲民眾善用政府篩檢資源掌握肝臟健康。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民國55年次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原住民則為40至60歲,搭配成人健康檢查服務終身接受一次C型肝炎篩檢服務。 

迷信硬幣刮手放血?中風徵兆快送醫

迷信硬幣刮手放血?中風徵兆快送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宜蘭一名年約64歲黃姓婦人,上週末參加雲林縣燦林國小同學會,與國小同學們至溪頭兩天一夜旅遊,結果在遊覽車上準備回程時,黃婦突然感到身體右側沒有知覺,無法動彈,接著大冒冷汗,想說自己的狀況,卻發現連話都已說不清楚!同學們趕緊向司機反應,接著將遊覽車開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診斷為腦中風,即時為病人施行血栓溶解劑治療,目前患者恢復狀況良好。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缺氧 血栓溶解劑治療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鄭耕兆醫師表示,腦中風主要是因為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神經性缺損或腦部缺血、缺氧,造成暫時性甚至永久性的腦功能異常。而腦中風的患者在黃金治療時間內送醫,經醫師評估後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可大幅提升預後比率,有機會恢復正常功能。雙手平舉時單手無力 需警覺是中風症狀缺血性腦中風的患者,應把握住治療時機,鄭耕兆醫師提醒,當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說話不完整、講話不清晰、雙手平舉時,其中一支手會無力,甚至無法舉起等症狀,就要警覺可能是中風的症狀,民眾應趕緊記下時間,盡速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能夠降低失能與神經功能障礙的風險。鄭耕兆醫師也呼籲民眾別嘗試民間流傳的硬幣刮手、拿針刺手指頭甚至放血等方法,只要即時就醫治療,就有機會恢復正常功能。爭取緊急治療時機 降低病患肢體偏癱後遺症並非所有醫院都有提供24小時的腦中風治療,鄭耕兆醫師呼籲民眾,在緊急當下應聯繫119,救護人員接獲通報後,會隨即送往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醫院,而南投醫院為急救責任醫院,設置腦中風小組,把握緊急治療時機,將病患的肢體偏癱等後遺症降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頭髮越來越少怎辦?該使用生髮藥嗎?

頭髮越來越少怎辦?該使用生髮藥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站在鏡子前卻驚覺自己的頭髮變得稀疏,而且髮際線還慢慢往後退?面對禿頭危機,許多人會感到疑惑:「是否該用生髮藥?」「哪種生髮藥最適合我呢?」對此,皮膚科趙昭明醫師說明,禿頭族群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先天性,佔80%;二是後天性,佔20%,首先要釐清造成禿頭的原因,再來對症治療!藥物改善「先天禿」所謂的先天性禿頭,又稱為雄性禿,通常會從頭皮出油量增加、頭髮變細開始,漸漸地,頭髮的外觀也會產生轉變。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擦藥與吃藥。治療雄性禿常見的藥物,包括:擦在患部的Minoxidil(敏諾西代)外用藥水,以及口服Finasteride(非那雄胺)藥品,具有預防掉髮的效果,也可增加髮量。值得注意的是,Minoxidil屬於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可在藥局自行購買,但使用前應先請教醫師、藥師或藥劑生;至於Finasteride則是醫師處方用藥,須就醫後由醫師開立處方使用。此外,植髮也可改善禿頭症狀,或藉由照雷射光的刺激,促進毛囊細胞增生。對症治療「後天禿」後天性禿頭包括「壓力禿」、黴菌與細菌的感染、產後的婦女、染燙刺激、或是因為平衡失調,導致頭髮進入短暫的休止期而掉髮等,只要是非先天性的禿頭,民眾都必須先求診找出確切原因,針對問題來改善,並遵從醫囑治療。若是因為甲狀腺或紅斑性狼瘡等疾病導致掉髮,也必須透過疾病治療來緩和掉髮問題。針對網路上常見許多生髮偏方,包括:抹生薑、吃黑芝麻、吃大量海藻等,目前皆無實證效果,甚至可能造成過敏、接觸性皮膚炎,並產生疼、痛、癢等症狀,建議民眾還是尋求正確的治療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