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恐慌症莫名來襲?應至身心科就診

恐慌症莫名來襲?應至身心科就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恐慌發作有可能起因於某些特定疾病或物質的使用,常見的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內耳功能異常、以及某些心臟疾病等,而物質方面包含咖啡因、安非他命、古柯鹼等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中毒都有可能發生恐慌發作,惟有先排除這些狀況才可以考慮患者有恐慌症的可能。30歲的A先生,有一天晚上看電視時,突然覺得胸悶吸不到氣、心跳很快、手部發麻、頭暈、覺得快暈倒甚至快死掉了。跑了數次急診,每次的檢查都沒有特別問題,但是開了一顆粉紅色橢圓形的藥丸給他,請他先三餐使用,之後長期使用並增加劑量。後來朋友建議他去看身心科,醫師告訴他這叫「恐慌症」,經過抗憂鬱藥物治療後,他的恐慌發作次數越來越少,一天只須吃一次藥物,即使發作也只是輕微症狀。恐慌症可能有的症狀恐慌症發作通常為數分鐘到數小時,有強烈害怕或不適感受,合併下列症狀中四項以上:●心跳加速或心跳強烈●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嗆到似的梗塞感●冒汗、發抖或顫慄●胸痛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感覺異常,麻木或刺痛的感覺●冷顫或覺身體發熱●頭痛、不穩感、頭昏沉或快暈倒的感覺●失去現實感、感覺事物不真實,失去自我感、感覺與自己疏離患者接下來會不斷擔憂下次何時再發作,產生「預期性的焦慮」,並且為了避免再次發作,而開始畏懼任何可能造成恐慌症發作的情境。例如:之前曾經在開車時發作,患者就會因此害怕開車、逃避開車,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會產生惡性循環。臨床上患者初次就醫,時常已經看過很多科別,或是常跑急診,而各項檢查數據顯示沒有異常,這時候有經驗的醫師就會建議患者轉至身心科。恐慌症會突然有焦慮、恐慌、有強烈的死亡威脅林新醫院身心科主任蕭宇廷醫師表示,恐慌症好發於年輕人或中年人,100個人中就有1~4個人罹患,而女性罹患的機率則比男性高2~3倍。恐慌症的患者平常好好的,但在某個時刻,猛然感到一陣焦慮、恐慌、有強烈的死亡威脅感、覺得自己快要死了,病人常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發生的原因包含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異常、遺傳基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飲食等。通常病人較多以下特質:神經敏感、凡事要求完美、好勝心強,生活上容易有長期壓力,且容易有預期性焦慮。蕭宇廷主任説,恐慌症本身並不會造成身體實質上傷害或生命威脅,但會對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臨床上要注意是不是有合併憂鬱症、物質濫用、或是自殺的風險。有一些患者長期靠鎮定劑緩解症狀,殊不知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甚至會讓情況更為惡化。恐慌症是可以治療穩定的疾病,其主要治療方式包含藥物與認知行為的治療。林新醫院身心科蕭宇廷主任建議,當有上述的症狀時,應儘速至身心科就診,讓專科醫師診斷,由醫師安排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要延誤而錯失治療先機。並在症狀穩定後,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

術中即時測量 助擺脫白內障回裸視

術中即時測量 助擺脫白內障回裸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一名50歲的陳先生,三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成功擺脫沉重眼鏡。但過了幾年,卻發現看東西霧茫茫,就醫後確診為水晶體混濁阻擋導致視力0.4,確診白內障。以往接受手術治療,只能在術前測量度數,置放人工水晶體後,還是會有計算上的誤差值;所幸,目前最新的術中即時測量科技,可以提高測量屈光度數精準性,大幅提升術後毋須配戴眼鏡的機率,術後陳先生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手術中即時量測患者度數 助醫師判斷調整度數中壢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表示,過去治療僅能在手術前,測量患者的屈光度數,由於混濁的水晶體尚未移除,因此,在量測時,可能會發生度數的落差,未能掌握患者的真視力;而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及高度近視患者,則分別因角膜弧度改變、眼軸長度拉長,導致術前測量準確性較差,所幸,目前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突破此瓶頸,手術中可即時量測患者度數,做出度數調整判斷。點、線、面科技 提升屈光白內障手術品質針對「術中即時測量科技」,林鴻源醫師解釋,此技術就如同訂製一件合身西裝,需先把原本的外套脫掉,再根據每個人的身型,才能量測到合適的尺寸。以單點無害雷射光進入眼球,經生物辨識影像引導系統提供術前規劃,線性串聯術中即時測量全眼的球鏡度數、柱鏡度數及軸位方向等關鍵數據;最後,再透過全面大數據演算,結合點、線、面全方位科技,來提升屈光白內障手術治療品質。白內障手術復發機率低 術後照顧也需留心林鴻源醫師指出,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復發機率低,同時能夠矯正視力、老花,並減少術後殘餘散光的機率。同時提醒患者白內障傷口約0.2公分,因此,術後一個月期間的照顧,也相當重要,需避免揉眼睛或外力傷害,並且保持眼睛周圍的清潔,依照醫師指示按時回診及點藥水,才能使眼睛重回明亮。(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流感盛行中 AI可預測高齡流感病情?

流感盛行中 AI可預測高齡流感病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家發展委會預估2026年高齡人口會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天氣逐漸轉冷,流行性感冒是台灣冬季重要的傳染疾病,流感的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除了咳嗽、流鼻水或喉嚨痛等症狀之外,還會伴隨著高燒不退、倦怠無力、肌肉酸痛等,病程也比較長;而長者(≥65歲)得到流感後,死亡率是一般中年族群(40-64歲)約40倍,但長者症狀常不典型,請容易無法正確表達,造成醫療判斷非常不易!AI大數據 輔助醫師決策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大數據研究團隊為了讓醫療判斷更為準確及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以2009年至2018年奇美醫療體系高齡病人流感資料共5,000多筆為基礎,使用AI之機器學習建立預測模型與醫師看診系統結合,當醫師在看診時可即時且準確預測高齡流感病人預後,提供給醫師、病人與家屬輔助治療的重要參考!90歲女性因意識不清、全身無力與胃口不佳,就醫後醫師診斷為流感,剛開始沒肺炎,但AI「高齡流感病情預測系統」預測病人未來會併發肺炎,予以住院治療。82歲男性因咳嗽與發燒,就醫後經系統預測病人出現併發病機率很低,故予以回家治療。奇美醫學中心「AI高齡流感病情預測系統」已榮獲2019年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銀獎!以2019年新病人來做驗證,準確度可達80-90%以上,未來還會分析其臨床效益,並繼續升級,以增進預測準確度。預防流感7方法長者是得流感的高風險族群,進入流感易盛行的冬季,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建議長者以下列方式來預防流感:1.接種流感疫苗。2.多運動以提昇免疫功能。3.勤洗手避免感染病毒。4.避免到人潮擁擠場所,減少被傳染機會。5.均衡飲食。6.補充水分、維生素C和維生素B群。7.充足睡眠。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善意提醒,流感常見症狀為急性發高燒、咳嗽、喉嚨痛、肌肉酸痛、頭痛及全身無力,但長者症狀常不典型,若有懷疑長者得流感或有任何疑問,請盡快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腎臟長泡泡?多囊腎有新藥可助控制

腎臟長泡泡?多囊腎有新藥可助控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1歲王先生因腰痛看腎臟科門診,雖然臨床上許多腰痛是來自肌肉骨骼,醫師為求謹慎還是安排了腹部超音波,他表示自己的母親是慢性腎臟病患者,而祖父生前曾經接受過血液透析治療,所以格外擔心自己的腎臟狀況。腎臟超音波發現王先生左右兩側腎臟皆長了許多囊泡,根據病史、年紀、和影像診斷,王先生是一位「體顯性多囊腎」患者。多囊腎與遺傳有關要診斷「體顯性多囊腎」,除了特定家族曾做過基因檢測,可用驗血的方式得知,目前腎臟超音波是最方便、便宜,沒有輻射量且不具侵襲性的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徐萱竹主治醫師指出,多囊腎是一種跟家族遺傳性有關的腎臟疾病,其他大多數的慢性腎臟病是由於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等所引發。單一偶發的良性水泡在臨床上很常見,多半是因為健檢才偶然發現,原則上每年追蹤腎功能,每3年追蹤一次腎臟超音波即可,不用過份緊張焦慮。但多囊腎的病人,腎功能會逐漸惡化,通常在50-60歲左右,必須開始接受血液透析,大約佔目前臺灣洗腎人口的5%。平常可能會因為大大小小的囊泡造成有高血壓、血尿、泌尿道感染和結石、腰痛等症狀。健保通過有條件給付「身舒康」 有效減緩水泡生長速度傳統上對於多囊腎的治療是以控制血壓為主,行低蛋白、低鹽飲食,但沒有根治的方法,囊泡體積將隨時間日漸變大,腎功能逐漸變差。現在終於有新藥發明,Tolvaptan(身舒康,Samsca 15mg),有效減緩水泡生長的速度。這個藥品在臺灣已經上市了,以前用來治療特殊的低血鈉症,今年健保已經通過有條件的給付此藥物,這對發現病情逐漸惡化至慢性腎臟衰竭第三期,自體顯性多囊腎的患者來說,真是一個好消息、新希望!若有腰部酸痛、發燒或血尿情形,則應到醫院就診,因為這可能代表患者腎臟的囊泡有出血或是感染的情形,醫師可及時投與適當藥物以防止腎臟功能衰退,使用時病患要遵從醫師指示,多補充水份,追蹤肝功能及尿酸濃度。對於多囊腎患者的家人則應定期追蹤腎功能、血壓和腎臟超音波以期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做大腸鏡找病徵 如何清腸更重要!

做大腸鏡找病徵 如何清腸更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黃文威指出,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56歲林先生因為國健局補助糞便潛血檢驗陽性,至醫院消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小瘜肉摘除術。林先生這次回診病理報告皆為良性腺瘤,建議半年後追蹤大腸鏡,因此他很疑惑,因為隔壁鄰居陳先生狀況類似,卻是五年後再追蹤即可。腸道準備不足 會影響檢查效果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黃文威醫師表示,瘜肉從無到有到長大到癌變通常要好幾年,大腸鏡的保護力理論上可以有一、三、五年不等,和個人體質、生活習慣、息肉特性等等有關,但為何卻常常需要追蹤呢?究其原因,最常見情況是檢查之前,腸道準備不足、檢查時腸腔裡還有食物或糞渣導致無法完整檢查腸壁黏膜。因可能有病灶被擋住沒看到,只好縮短追蹤時間,加上又清不乾淨而重做。清腸瀉藥應在檢查前4小時左右喝黃醫師說,腸道準備包括飲食控制和瀉藥使用,檢查前兩三天要採低渣飲食:纖維多、筋肉、籽、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都要避免。清腸瀉藥使用需遵照衛教指示,常見錯誤是喝藥時間不對或是水分攝取不夠,通常檢查前4個小時左右喝瀉藥是比較恰當的時機,太晚喝的話要檢查了還沒排完,如太早喝即使本來有清乾淨,久了還是會有上端腸液和膽汁陸續流下來問題,而清腸藥物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發揮最佳效果,大約每次要有1500到2000毫升的水分最適合。黃文威強調,大腸鏡做完如果清不乾淨,要檢討是哪部分出問題,若是鏡檢中看到水果籽或食物殘渣,多半是低渣飲食不確實,如果各段腸壁都有糞渣殘留,那應該是水分不足,倘若下段乾淨而越上段越髒,大概就是太早喝瀉藥了。在知道原因改進下次就能夠有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如此才能跳脫惡性循環,獲得大腸鏡應有正常的保護力。

壓力大罹卵巢早衰 嚴重恐影響身心

壓力大罹卵巢早衰 嚴重恐影響身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為公關行銷公司的中階主管的39歲林小姐,身兼家庭與工作責任,是名符其實的「斜槓媽媽」,常需要加班、應酬,回家還得照顧小孩,壓力纏身讓她常陷入事業家庭兩頭燒的窘境。一年前開始,林小姐的月經時來時不來,到最近三個月,月經更是完全沒有來,原以為又再次懷孕或只是一時經期不順,但隨著時間過去,月經毫不見蹤跡,脾氣還越來越暴躁,更出現頻尿、健忘等症狀,只好求診婦產科,經抽血檢查確診為「早發性卵巢衰竭」,也就是提早邁入更年期。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醫師表示,林小姐的AMH值只有0.01,FSH值為78.15,雌激素小於20。一般來說,AMH值應為2-5,林小姐的數值顯示她的卵子庫存量已嚴重衰退,是相當典型的卵巢早衰。卵巢早衰 會出現荷爾蒙缺乏的更年期症狀張宇琪指出,會出現卵巢早衰大多與遺傳、患有免疫疾病、環境汙染以及壓力有關,隨著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大,以及環境賀爾蒙的影響,這一兩年來,門診因卵巢早衰而求診的病人已上升2-3成。一般婦女停經歲數平均在48-52歲,若卵巢提早衰退,卵巢將停止排卵,造成不孕;而雌激素急速下降,會出現荷爾蒙缺乏的更年期症狀。卵巢早衰 將對身心造成重大影響已生育的婦女也別以為卵巢早衰沒關係,以林小姐來說,若不治療人生有近一半時間在過停經缺乏賀爾蒙的日子;且卵巢早衰後,因雌激素提早減少,使得骨質退化的時間變早,老年後骨質疏鬆的情況會更嚴重。長遠來看,卵巢早衰患者比一般婦女提早了10年左右的老化,將嚴重影響心血管、生殖泌尿 (急尿、頻尿、漏尿) 、骨質疏鬆及新陳代謝異常(三高)以及早發性失智症,因此出現卵巢早衰還是盡早就醫。張宇琪醫師表示,治療卵巢早衰,以補充生物等同性荷爾蒙為主,而非使用合成的賀爾蒙,依照每個病人狀況不同,醫師會進行個人化劑量調配,約三個月回診一次調整用藥,更年期的不適通常在補充之後都可以有明顯改善。

法國爸媽如何培育孩子的美感?

法國爸媽如何培育孩子的美感?

(優活健康網外稿/超人爸爸 綜合整理)法國的爸媽們對孩子多元價值觀的發展非常地重視,尤其是對於美感的教育及培養!他們不認為這是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多餘及奢侈,反而認為是對孩子未來個人養成的重要基礎。觸覺的體驗 對孩子發展至關重要古希臘人過去將藝術歸類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人們可以透過更高的感官,視覺和聽覺來欣賞作品,而無需與作品本身進行身體接觸。不過,法國兒童教育專家指出,觸覺的體驗對於孩子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法國家長們亦將此體驗作為孩子們與美麗及現實聯繫的重要方式。帶領孩子欣賞藝術和美感的2個階段透過以上這些前提,法國爸媽們主要分兩個階段,為孩子們規劃與美的關係體驗:第一, 喚醒孩子對美的認識的能力和敏感性。第二, 將其放在精美的作品前留下深刻的印象。請記住,您做的所有練習,在本質上都必須是有趣的,它們應該是一個可以讓小孩子們開心的機會。培養一對音樂耳首先,法國爸媽帶孩子一起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共同準備寫一首歌的歌詞。而這歌詞的“主角”正是孩子自己-他的特徵,品味和愛好。法國爸會嘗試讓操作變得非常簡單,以便日後他們的孩子可以輕鬆播放音樂。曲子可以是流行的類型,亦或是任何類型的。他們讓孩子可以自行決定他所要表達的東西,並以非常簡單的旋律來演唱。如果孩子有樂器的概念,他們就邀請孩子為這首歌曲伴奏。完成的歌曲,可以在房間的桌子上播放,因為它是專屬於他們的親子創作歌曲,亦錄製該歌曲,以便將其保存。其次,法國爸媽們會邀請孩子一起聽Sergei Prokofiev,Peter和Wolf的兒童交響曲,然後可以透過聆聽這些交響曲,告訴孩子所演奏的曲子中,所涉及到的樂器以及它們是如何來表達情感和各種實際的情景。接下來,法國爸媽們根據他們所篩選過的作品,讓孩子一同來討論並選擇,未來要參與的音樂會。動手玩雕刻的藝術感和之前的練習一樣,爸媽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全神貫注於與孩子一起玩耍。他們已事先準備好製作雕塑的原料與工具,並和孩子共同決定要共同創作的主題。他們通常可以有一個模型(花瓶或任何適合自己的物體),只需要用少量的粘土來建模,然後進行製作雕塑。如果要更容易操作一些,他們使用簡單的建模黏土。建議盡量利用最便利與簡單的方法,尤其是要意識到雕刻圖像的難度。完成後,將其放在基座上以將其保留在爸媽的房間中。接下來,他們會帶孩子到博物館或美術館,透過現場實際觀賞雕塑,讓孩子能進一步欣賞雕塑家,透過其傑出作品,所傳達的美感和才華。從觀察照片培養繪畫興趣法國爸媽會選擇一張孩子的照片,通常是最近期的照片。首先,他們會對孩子分析臉部特徵、手勢與表情(例如 : 開心,生氣,擔心...)。而法國爸媽評估照片的首要標準,會先判斷照片是否僅顯示圖像,或者它們具有表達力。他們會繼續根據照片對孩子所喚起的回憶來進行挑選:通常那是一個充滿快樂和歡笑的日子... 之後,對照片所呈現的設置,環境,色彩進行討論... 法國爸媽會將最珍貴的照片,放在房間的顯眼位置。之後,法國爸媽會帶孩子一起去參觀博物館或看畫展,試圖像在攝影作品前停下來。這樣可以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並透過這些機會與孩子進行對話與分享。從建築欣賞宏偉之美法國爸媽會與孩子共同想像“我們理想的住所”~ 首先,他們會告訴孩子,建築物必須要與環境和諧共處,而不要破壞它所處的環境。法國爸媽會問孩子們,要給這個住所什麼樣的外觀與特色,例如 : 外牆、門、窗戶、建築的材料,顏色等;然後他們會問孩子們走進去,會有什麼 ? 例如:房間、客廳、飯廳等;還有詢問孩子們想要什麼樣的家具...之後,法國爸媽會陪伴孩子們漫步在城市中,會一起看一些不同類型的建築,可能其中有一些很美麗且與環境和諧共存,而另外的一些建築,則可能讓人覺得有壓迫感。如果有機會,法國爸媽會帶孩子們參觀宏偉的建築物,例如宮殿,和孩子們分享曾經有過的那些皇室的奢華時光與生活,不過,似乎就現代居住觀點而言,倒是沒那麼方便與舒適了。父母的參與 才是孩子學習的精華所在在喚醒孩子們對藝文的興趣與規劃這些體驗行程時,法國爸媽通常會保有相當大的彈性,也不會侷限於一些特定的活動主題。但他們會依照家庭本身的步調來進行設計。最重要的是,法國爸媽會熱情地計劃它,甚至邀請親友的家庭,共同來參與,讓這些親子體驗活動更具吸引力。讓孩子們在藝術與美感的培育薰陶下,快樂地成長。

不想再被傷害!心理師教六步消除攻擊

不想再被傷害!心理師教六步消除攻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活中有許多來自他人的攻擊。尤其是來自上司、前輩、伴侶或交往對象等親朋好友的情緒傷害,應該讓很多人都很困擾吧?突然遭受責備,一定會覺得「為什麼找上我?」感到很受傷。這些來自切身關係的「攻擊」,是一種令人逃也逃不掉的壓力,會讓人持續累積不滿和壓力,有時甚至還會造成心理疾病。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免於受到這些難纏的傷害呢? 讓傷害「消失」的方法有很多種,有些是讓我們實際不再被對方攻擊的方法。換言之,就是「使對方的行為改變」,但,如果他人的行為無法改變時,我們就要改變自己的心理與想法,將以往覺得「被攻擊了!」的狀況,轉念想成「攻擊不存在」。不把別人的攻擊視為攻擊,就不會受到傷害。這樣的想法,和「受到攻擊」,但只能忍耐,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為要是「攻擊不存在」,就沒有必要忍耐了。當然,你會認為哪有這麼簡單,日本人際心理師「水島廣子」就歸納出一套簡單法則,運用六個步驟,改變自己的想法,只要懂得活用,就能學會「處理攻擊」擺脫糾結,將生活上99%問題都解決!第1步:為什麼要傷害我?會發動攻擊,純粹只是因為感到威脅。「心靈受創的人」和「難以適應變化的人」,容易過度反應。「探人隱私」和「奉承」等侵門踏戶的行為,會讓人不住反擊。以「你」為主詞的發言,會讓對方有「挨罵」的感覺。當我們踐踏了別人「重視的價值觀」,或「正在咬牙忍耐的事」,就會讓人倍感威脅。第2步:面對攻擊如何全身而退?因攻擊而大受打擊的感覺是「正常反應」,不用太過放在心上。非難你的人也在非難自己。遭到非難不是你的錯。那些責怪其實是對方的求救訊號。自認有錯的罪惡感是一種自私的情緒。別想「如何求得原諒」,而要思考「對方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別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而是有「選擇自由」的旁觀者,剛好遇上一位有困擾的人。第3步:該怎麼處理「攻擊」?處理方式會隨雙方關際不同而有所差異。交情程度僅止於「不必再深交」者,靈巧閃避過去即可。要是聽到刺耳的話,不必把對方的話詮釋為「傷害」,只要說聲「哦,是嗎?」聽聽就好。會主動攻擊我們的人,都是有困擾的人。面對有困擾的人,只要送上一聲「不好意思」,聊表慰問即可。別對攻擊我們的人懷抱任何期待。第4步:遭受攻擊時如何回應?不先入為主地認定被人攻擊我。先聆聽對方的苦衷。詢問對方「若換成你,會怎麼做?」。問出「對方真正的期待」。會發動攻擊的人,都是有困擾的人。如果知道對方為何事擔心,就設法讓他們放心。希望對方改變的事,要「請求」,而非「要求」。第5步:萬一遭到網路攻擊,怎麼辦?理解網路攻擊本來就比較容易讓人受到打擊。別擅自妄想「莫非……」,事實必須直接詢問當事人才能釐清。如果彼此的互動關係僅限網路,那麼就算被對方誤會,也不會對人生造成太大的影響。切記「社群網路是公共場域」。萬一隱私被公開,要告訴對方「我很困擾」,而非直接責怪。第6步:備受呵護的人都這麼做!愛護自己。明白「會發動攻擊的人,就是有困擾的人」,不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愛護他人。不試圖掌控別人或侵犯他人領域。不帶先入為主的成見。接受現在最真實的自己和別人。不受重視也無妨。選擇親切待人,是因為自己想這樣做。讓意識專注在當下,而非過去或未來。要耐得住沉默、常保率真。(本文摘自/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方言文化)

你所謂的為他好 其實是一種操控

你所謂的為他好 其實是一種操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每當大學入學考試填志願的時候,總有家長會問我:「孩子選什麼系好?」因為這個問題,經常有家長、孩子鬧得不可開交。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遇到的一個案主。她是我的一個學員,聲音輕柔,安靜乖順,很少主動參與課堂互動。老實說,在她講述自己的故事前,我並沒有注意到她。但是,她一開口,卻讓包括我在內的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我一直覺得有一天我一定會闖禍,闖一個誰都無法挽回的大禍,完全打破我目前的生活狀態。」她輕聲說著,雙手拘謹地放在膝蓋上,眼裡閃耀著一種不同尋常的光彩。「到那時候,我爸爸肯定會震驚。」說到這,她捂著嘴吃吃地笑了兩聲。她名校畢業,丈夫年輕有為,夫妻倆都是公務員,之前的人生平順得讓人嫉妒。而她卻像被寵壞的公主一樣,一心只想摔爛自己美麗的洋娃娃。我在心裡忍不住追問「為什麼」。她接下來講述的故事讓我心痛。她說自己就是一個演員,爸爸就是她人生大戲的導演。在爸爸的指導下,她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她的生活一直被爸爸安排得妥妥當當:從幼兒園到大學,念什麼系,選擇什麼工作,包括現在的老公,都是爸爸一手安排的。從理智的角度看,她確實在走一條最優的人生道路,以爸爸的能力和資源,她走的每一步幾乎無可挑剔。可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內心總湧起一股反抗的力量,其實她並不想過這樣的生活。於是,「闖一個禍讓這部大戲結束」的念頭在她的心底變得越來越強烈。也許你會經常聽到有人對你說「這是為你好」,他們可能是父母、爺爺奶奶、老師或者那些「經驗老到」的人,他們以「這是為你好」為由,安排著你的生活,導演著你的人生。但這真的是「為你好」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肯定熟悉,但大禹父親治水的故事卻不是每個人都知曉。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水災氾濫,莊稼被淹,房子被毀,老百姓深受其害。大禹的父親鯀一心想治理好水患,但是花了九年時間也沒有治理好,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垮了堤壩,淹死了更多人,造成了更大的損失。舜接替堯當部落首領後,發現鯀治水不當,便殺了鯀,讓鯀的兒子禹接著去治水,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禹改變了父親鯀的治水方法,他開渠引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農田,化害為利。結果我們都知道,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並因此受到百姓愛戴,繼承舜的位子,成為首領。同樣是治水,不同的方法,完全不同的結局。治水如此,「治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鯀治水的方法其實是一種控制。什麼是控制?為了安全或其他目的,透過人為的力量讓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就是「控制」。比如鯀,他想控制洪水保一方百姓平安。但是,控制一定會帶來反彈──當這兩種力量對抗時,不僅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而且萬一有一方失敗,就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鯀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人對物是控制,人對人就是操控。「操控」就是違背他人的意願,強行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可是,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而且會帶來反彈。比如上面說的那個案主,她之所以一直想闖禍,是因為她過往的人生一直被父親操控著,在她乖順聽話的外表下壓抑著一股反抗的力量。只是,這股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突破控制。我們可以想見,一旦這股力量衝破父親的操控,這個表面光鮮的家庭就岌岌可危了。乖孩子內心那股反抗的力量一旦爆發,破壞力絕對讓你難以想像,因為作用力越大,反彈就越大。(本文摘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寶瓶文化)

不敢拒絕?不說不也能拒絕的六種方式

不敢拒絕?不說不也能拒絕的六種方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表示拒絕,並不是只能依靠對話。身體的動作也可以表達拒絕的含義,這就是有關拒絕的身體語言。比如,搖頭便是最常見的拒絕動作。幼兒在吃飽了以後,也會用搖頭的動作來拒絕長輩們餵食的湯匙。人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使用搖頭來表達拒絕。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有效的拒絕姿態和動作:1.正襟危坐,挺直腰身。在動物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狗、貓或猴子等動物打架時,牠們全身的體毛都會豎起來,直立的毛髮使得牠們看起來很龐大,為什麼牠們要這樣做?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牠們要讓自己的身體看起來很大,以使自己顯得氣勢驚人,從而威嚇敵人。事實上,人的一些行為,有時也會表現出與此相同的情形。將人類與其他動物的行動做對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身體語言。比如人與人打架時,面對面的兩個人,總是無意識的聳起肩膀,張肘使勁。做出這種動作的目的,與那些動物豎起毛髮的目的是一樣的,也是想讓自己看起來高大、壯大氣勢。所以,說「不」時,畏縮身體是不智之舉,應盡量讓自己顯得高大——如果你的身形不夠高大,你要盡量正襟危坐,挺直你的腰身。這會幫助你說「不」的效果更好,增加你拒絕的氣勢。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傲慢的動作,如頭抬高等,也可以運用於拒絕中,增強拒絕的效果。2.緊張與放鬆交替,張弛有度。在電視新聞發布會的現場,觀看主席臺上的人的動作,你會發現,他們不斷的交替變換身體的姿態,特別是在發言時,有時是放鬆的背靠椅子、有時則眼神嚴厲的將上身探向前,尤其是面對敏感問題時,即便言辭閃爍,動作變換也會特別頻繁,這樣顯得氣勢逼人。這種張弛有度的動作,已經成為閃躲對方攻擊的有力武器,在心理學上廣為人知。根據國外的研究,當一個人交替重複放鬆態度和緊張態度時,會使對方無從理解你的肢體語言,以致失去說服你的線索。比如,最初採取倨傲自大的開放性姿勢,腳伸到前面去,兩手在頭部後面交疊,這是代表性姿勢。接著,挺直背部,身體向前面微微探出,做傾聽狀,面對對方。這一連續的動作會影響對話人的注意力,導致對方喪失目標。第一個姿勢是放鬆的,會讓人覺得自己的話無趣;第二個姿勢是緊張的,會讓人覺得自己的話有趣。重複變換姿勢,就會讓對方不知道你的興趣在哪裡。3.雙手交叉在胸前、兩腳重疊。觀察捷運座位上的乘客時,常會看到一些人雙手交叉在胸前,兩腳重疊。他們那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動作,讓人們都不好意思站在他們的面前。這個動作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按照達爾文的說法,這種姿勢在世界各地似乎都表示防衛。我們常常見到老師們擺出這種姿勢,醫生在同行中也愛做出這樣的姿勢,小孩在反抗父母的說教時,也會這樣。這似乎是對料想到的攻擊所採取的一種警戒措施,或表示個人立場的堅定不移、拒絕改變。在談判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用雙手抱胸的姿勢,來表示自己拒絕妥協的態度。當你要表達拒絕,或堅持自己立場的時候,也可以將雙手交叉,置於胸前,那樣會讓你氣勢倍增。4.腿部動作表達拒絕和反對。如果對方不想說話,對你的觀點不表示反對,而你卻看到對方有微微跺腳的動作,那麼說明對方內心對你的觀點其實是不贊同的,但他可能由於某種原因,不願表達意見。然而,他的腿部卻不受控制的表達出了內心深處的抗議。當我們焦慮時會來回走動,生氣時會跺腳或踢東西,當我們想要逃跑的時候腳會往後退縮,並且腳微微移動朝向最近的出口……這些腿部的動作似乎給我們這樣的一種感覺:每一種情緒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腿部動作。5.把玩身邊的東西。有一位評論家,每逢有自己不喜歡的訪客到來,他就會一邊說話,一邊整理自己的名片,這樣的動作往往會使對方失去聊下去的興趣,而選擇離開。不過也有不少訪客根本不受他動作的干擾,堅持不走。碰到這樣的人,他就開始解週刊上的猜謎,想一會兒、寫一會兒。對方見此,通常就不得不知難而退了。6.設置鬧鐘,限定談話時間。有位公司老闆為拒絕他人長時間的拜訪,常常會事先給自己定一個鬧鐘。由於有一種鬧鐘一響談話便可結束的安心感,故能熱心傾聽對方的話。不一會兒,期待的鈴聲響了,他就會不勝遺憾的說:「哦,時間已經到了。我要去……」這樣一來,交談就可以結束了。除了上述的幾種動作技巧之外,還有諸多表情動作,也可以說「不」。多數人習慣用撇嘴、聳鼻子、皺眉頭等表情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厭惡和拒絕。在溝通時,也可以嘗試採用,以增強拒絕效果。有些拒絕動作屬於本能反應,有些則需要我們自行學習和訓練。(本文摘自/99%的人輸在不懂拒絕:拒絕的話要怎麼說,你優雅,他溫暖;或只用一個動作,對方就自動放棄又不傷和氣/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