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心理有問題?

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心理有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學校歸屬感對兒童影響大,同儕的影響比父母更深,同儕的認同感更影響著孩子的自信心,學齡兒童容易透過同儕的眼光認識自己。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希望藉由第二十二屆「用愛彌補」兒童文學獎徵稿主題為「誰是我的好朋友」,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社會發展。今年金獎作品《透明人》細述「幻想朋友」,幻想一個不真正存在的朋友,每天陪自己玩、聊天、分享喜怒哀樂。我的“幻想朋友”就讀高雄市嘉興國小五年級的吳承鴻,今年贏得金獎。承鴻因不適應小一的校園生活,而幻想出一個朋友陪著他上課。承鴻媽媽說:「承鴻個性內向,語言發展較慢。幼稚園課程多動手做,小學課程則需要安靜專心聽講,課程難度加深很多。承鴻因為聽不懂,上課時常覺得無聊,坐不住,以致幻想出一位穿著藍色吊帶褲的同學,跟他有一樣的心境,陪他渡過小一生活。升上小二後,承鴻適應了小學生活,就再也沒提起這位“幻想朋友”了。」研究指出,6成5的孩子有交友煩惱根據研究指出,3至7歲的孩子,約百分之六十五曾有過「幻想朋友」。孩子的「幻想朋友」是自我投射,透過這個朋友,可以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因此,聆聽孩子對幻想朋友的描述,有助於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幻想朋友 並不代表孩子的心理有問題事實上它可能是心理生長發育必經的階段。通過與幻想朋友交談,幫助孩子轉化不適應的負面情緒,克服恐懼。有研究發現,孩子通常都知道幻想朋友是假裝的,因此與“幻想朋友”做伴的孩子,往往比同齡孩子更優秀。他們通常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在理解他人觀點方面也更勝一籌。

常見的錯誤保養 過度清潔卸妝去角質

常見的錯誤保養 過度清潔卸妝去角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正確的皮膚保養,除了防曬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是「皮膚屏障」的建立。皮膚屏障是身體面對外界最重要的一個天然保護層,是由皮膚表皮最外層的角質層所組成,構造就好比磚牆一樣,形成一層保護。覆蓋角質層的皮脂膜皮脂膜連接著角質細胞和皮膚細胞間,皮脂膜富含油脂,主要由皮脂線分泌的皮脂及角質層細胞崩解產生的脂質、汗線分泌的汗液乳化形成。健康人的表皮pH值呈現弱酸性4.5-6.0。而角質層的細胞就好比磚塊一樣,我們人體的角質層大部分是由大約20層大小不一的角質細胞所組成。這些磚塊裡富含了聚絲蛋白filaggrin和天然保濕因子,像是神經醯胺ceramide等等。 這些磚塊和水泥, 形成人體對外的第一線保護。正常的肌膚紋路是比較平整的, 可以在變化不定的外界環境中保持皮膚水分,抵禦外界有害物質侵入, 也防止體內水分蒸發,電解質流失。但是一旦表皮的保護屏障受損,角質層紊亂,外界刺激就能夠長驅直入,刺激底下的皮膚產生免疫發炎反應,造成皮膚搔癢、紅腫,甚至造成感染。皮膚在發炎的時候,容易刺激底下的黑色素細胞分泌黑色素,進一步造成色素沉澱,皮膚變黑。因此不平整的皮膚表面, 看起來也會比較暗沉,失去光澤。過度清潔、卸妝很多人誤以為使用溫熱的水,可以打開毛細孔,因此清潔得比較乾淨;殊不知這是錯誤觀念!過熱的水,其實會造成皮膚表面的天然保護油脂大量流失,反而造成皮膚屏障的受損。如果是習慣化妝的人,可使用卸妝乳卸妝,但是務必要確定也要把卸妝乳清洗乾淨,而罹患痘痘的朋友,儘量避開卸妝油。卸妝的過程應該輕輕搓揉就好,而不是大力的摩擦皮膚。門診常有病人問:「使用手工皂,是不是真的比較保養?」有一些民眾真的特別喜歡追求「手工、純天然植物萃取」。但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只要經過萃取、提煉,製程就不天然。盲目的覺得「天然的熊好(台語)」其實是一種迷思。因為天然的東西也可能破壞皮膚屏障,而手工皂在製成過程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程序管控,反而會造成保存上的問題,或是刺激皮膚。手工皂裡的皂鹼是高鹼性物質,容易破壞表皮的皮脂膜和酸鹼平衡。比較好的清潔產品,應該使用溫和低敏,儘量貼近皮膚pH(弱酸性4.5-6)的產品,避免過熱的水,才能夠避免清潔過度,破壞了皮膚的保護層。過度盲目的去角質適度的去角質的確可以達到去除粉刺、美白、皮膚光滑的好處,但是過度盲目的去角質,反而會造成皮膚屏障的破壞,變成敏感肌。皮膚敏感,失去了保護力,容易動不動就發炎,久而久之反而皮膚變得更為粗糙黯沉。而且敏感肌一旦出現,很難恢復正常,需要經過長時間小心調養才會恢復。去角質後雖然隔天看起來皮膚會比較光亮,但不能夠過於頻繁。居家使用的低濃度果酸換膚,頻率約一周一次,最好不要天天使用,一旦出現不適就應該停止。醫療果酸療程為了治療青春痘去除粉刺, 一般而言濃度比較高,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使用,而且頻率也是2-4周一次,讓肌膚有足夠的修復時間,才能夠達到效果。儘量避免過度使用洗臉機或是習慣用洗臉海綿/刷,來大力搓揉皮膚。去角質後,更應該要注意保濕和防曬,讓皮膚能夠修復。(本文摘自/黑斑白斑有話要說/大塊文化)

不斷和別人比較 會無法認同自己!

不斷和別人比較 會無法認同自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前提是根本不可能拿別人和自己比較,原因在於你只能以對方少量的資訊來判斷,所以造成高估或貶低對方的可能性很大。我舉自身為例,很慶幸有人對我說「你好有才華,就算罹患憂鬱症也能以個人身分這麼活躍」,不過那是因為對方只看見「現在的我」才會這麼說。身為部落客,單就「文章」來看,我不能說特別有才華,在學生時代國語成績只拿「二或三」,不算拿手。被問到「當作家的心情如何」時,我就像彆扭的學生般想老實說「哎呀,雖然自己很懶,但因為截稿日快到不寫不行,老覺得很焦急」。先不提這個。我在網路上心理健康類的部落客中,算小有名氣,自己分析原因有以下四點:1症狀比較早穩定。2剛開始經營的時候,沒有競爭對手。3有知名部落客誇我有趣,於是聲名遠播。4長期持續經營。1∼3說穿了是運氣好,可是要能把握那份運氣,我認為實際上應該靠的是4。我知道有幾個和我同時期開始做部落格的心理健康系部落客,現在幾乎都已經銷聲匿跡了。這個情形不限於心理健康類,懷著「部落格好像能賺錢」這種投機的想法而開始經營的人,在幾個月內就會敗退。我因為喜歡發文,所以在不賺錢的時期也得以繼續堅持下來。一般人不知道這樣的背景,只著眼於(看似)比自己優秀的部分,每個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努力,然而時勢所趨或恰巧運氣好之類的事,則是說來就來。相反地,我也知道有些人付出比別人數十倍、數百倍的努力,結果卻不如預期。坊間有許多關於「商場上的成功祕訣」的書籍,可惜幾乎都只是曇花一現,這是因為那位作者,正巧在那個時代,加上「碰巧」順利,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恐怕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子,沒錯是碰巧,就是碰巧。不過有一點不能忘記,那就是不能因為碰巧就隨便應付了事,仍要重複進行假設與驗證,並比別人採取更多的行動,就像是「百發總有一中」的策略。總而言之,我們和別人比較時,幾乎都看不見重點部分。能比較的本來就只有可以用數值測量的部分, 像是「 誰的身高比較高?」「 誰的體重比較重?」。比較「誰的水準比較高?」如同問「哪個男人比較溫柔?」一樣,答案誰也說不準。不斷和別人比較,會無法認同自己舉例來說,假設你是業務員,上個月營業額四十五萬日圓,這是相當不錯的成果,著實有進步。午休時間在吃午飯的時候,你聽到有人說「A那個傢伙上個月好像賣了五十萬日圓哦,真厲害∼」。你覺得不甘心,決心要超過A,而將這個月有目標設定在六十萬日圓。乍看之下,這彷彿是個正向積極的動機,可在我看來,這動機很不健康。首先,自己明明已經業蹟不錯,卻因為發現對手而燃起鬥志,就忘了自己進步的成果。人有受讚美的需求,一旦未獲誇讚就會若有所失。大家同樣都希望有人稱讚自己,卻誰也沒想要稱讚自己,因此請不吝誇讚自己。對自己過度施壓,會造成「輸掉就完了」的局面。可能有人個性適合讓壓力成為助力的方式,不過我認為這種思維方式對曾有心理疾病的人過於苛刻。現在我在家裡工作,感覺「今天工作表現很好」都不是處於焦躁的時候,而是在放鬆的狀態下。為了保持放鬆的狀態,我一向不與別人比較。你有你的價值,我有我的價值。(本文摘自/我們都有小憂鬱:運用療鬱象限圖的33種情緒解方,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時報出版)

你的家庭有哪些不能說出口的潛規矩?

你的家庭有哪些不能說出口的潛規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家庭和每段關係都有規矩,這是一系列的期待,讓大家知道在各種背景與環境中要怎麼表現出合宜舉止,規矩指示了被允許和不被允許的舉動,同時也告知守規矩和不守規矩的下場與後果。規矩可以分成兩種:清楚說明的「顯規矩」和未說出口的「潛規矩」,家庭中會發展出許多顯規矩和潛規矩。可以說出口的顯規矩很簡單,包括:「不要插嘴」、「要說『請』」、「音樂不能放太大聲」等。每位家庭成員都知道這些規矩,也可以公開討論,甚至可能在爭論後修改這些規矩。未說出口的潛規矩就不一樣了,就算家庭成員都理解甚至同意,但大家不會公開認可或討論這些規矩。如果有人提起,即便連最堅信這些潛規矩的人都可能否認。例如:在某些家庭裡不允許生氣,但能夠接受沮喪的情緒;沒有人會這麼說出來,不過規矩就是: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可以發怒,但是可以憂鬱。在其他家庭裡不允許表現出恐懼,或者只有女性成員可以這麼做,這樣的規矩是:如果家庭中的男人感到害怕,他們應該要否認這種恐懼感,即使面對自己時也一樣,然後以憤怒的表現取而代之。有些家庭不允許難過的情緒,規矩是:永遠都要表現出開心的樣子,負面情緒不形於色。孩子在哭泣時,大人會告誡他「往好的一面想」、「不要碰到一點小事就哭哭啼啼的」,潛規矩就在這樣的話語中不言而喻。有些家庭裡不允許爭辯,家庭成員都被要求時時保持愉悅和諧的態度,這樣的規矩也是說:如果你發怒了,就離開現場,直到自己冷靜,再帶著笑容回來。在其他家庭,家人之間要產生共鳴的唯一方式就是爭執,這樣的規矩是:爭吵總好過冷漠或事不關己,透過激烈爭論可以表現出自己的在乎。問題在你的家庭中,大家公開承認且可以討論的顯規矩有哪些?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關於情感表達不能說出口的潛規矩呢?在喬和莎拉對金錢的爭吵中,金錢觀不同只是問題之一,他們也各自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處理爭執的不同規矩。莎拉逐漸明白喬並不想存錢,因此更煩躁和情緒化,感到既憤怒又受傷,她說:「你根本不在乎我們的未來。」這麼說讓喬很難過,因為他在原生家庭中沒有遇過這樣的反應,喬變得很緊張,他會說:「等妳冷靜下來,我們再談。」這一類的回話,想藉此撫平莎拉的情緒。如果這麼做不管用,喬就拒絕與莎拉交談,並說:「妳現在非常不理智,等妳願意講理,我才要跟妳談。」莎拉認為喬的意思就是等她願意讓步,喬才肯跟她討論。莎拉覺得喬的態度很高傲,也認為喬拒絕和她一起解決問題,這兩項因素讓莎拉更惱怒,想摔東西洩憤,她也的確經常動手。在喬的原生家庭裡,遇到衝突時不會以情緒化的爭吵解決,大家會短暫爭論,然後分開,各自回到屬於自己的角落,直到能夠微笑示人之後才出來。他們很少會再次討論之前的矛盾,也很少對此做出共同的決定。在莎拉的原生家庭裡,當衝突發生時,大家會在當下就處理並解決問題,大吵之後,衝突就結束了,大家又可以相安無事,而且在爭執的最後,一家人通常都會做出結論或決定。這樣的情況讓喬和莎拉在解決衝突的方法上大有歧異,他們從原生家庭中帶來的經歷互相激烈碰撞,喬認為莎拉沒有按照規矩行事,他覺得:「如果莎拉真的愛我,就不會對我大吼大叫,她應該要更體貼,整天發怒和大吵並不是愛。」莎拉則是認為:「如果喬真的愛我,他就應該面對我在這件事的擔憂,而不是忽略我、貶低我,他應該要更體貼,愛就是要讓對方知道你的感覺,即使你得用吼的告訴他也沒關係。」(本文摘自/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本事出版社)

別怕酸類!果酸是痘痘肌的好朋友

別怕酸類!果酸是痘痘肌的好朋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是超級油性肌,一洗完臉不到半小時臉就會出油嗎?你動不動就長幾顆青春痘,沒有嚴重到要吃藥,但還是很希望能在長出來之前預先避免?你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沒有太多經費購買瓶瓶罐罐,但臉上又會出現惱人的粉刺與青春痘問題?或者你是三四十歲的熟齡肌膚,臉部暗沉無光,用過許多保養品都徒勞無功?如果你符合以上情況,或許你需要的是一罐酸類產品。化學性去角質沒你想的可怕!青春痘的四大成因之一就是角質代謝異常。原本皮脂腺要排出去的油脂因為角質代謝不正常或過度緩慢,堆積在毛孔周圍,就變成粉刺、膿皰、青春痘。去角質產品可以分成物理性與化學性。物理性的去角質像是磨砂膏、洗臉棉,這類的物理性產品我非常不推薦病人使用,因為對嬌嫩的肌膚實在是太過於殘暴,就像拿磨砂紙磨自己的臉一樣!長滿青春痘的肌膚等於到處都是傷口,再拿磨砂膏去搓揉,實在是在傷口上灑鹽,會讓傷口癒合得更慢,還有一不小心就會讓細菌蔓延。另外,這些磨砂微粒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很大,相當不環保。另外一種類型就是化學性的去角質。請不要聽到「化學」兩個字就聞風喪膽,認為不天然、不健康,但所有的保養品都是化學成分組成的啊!化學性去角質的另外一個名字是「酸」,例如果酸、杏仁酸、水楊酸、葡萄酸,未來也還會研發出很多種類。最有名的酸類產品就屬果酸與水楊酸兩種,他們分別是alpha hydroxy acid(AHA) 與 beta hydroxy acid(BHA) 的代表。酸類產品的意思就是pH 質比正常膚質低的產品。衛生福利部規定可以當作藥妝品販賣的酸類產品需要高於pH 3.5,而一般醫療院所需要專業人士操作的酸類換膚則是pH 3.5 以下。pH 質差1 其實就是差了10 倍,所以pH 3.5 以上算是相當安全,長期使用也可以達到一些預防青春痘的效果。本章推薦使用的酸類產品僅限於一般民眾可以買到的果酸保養品,非醫療院所使用的專業級果酸。 接下來我都會用「果酸」來通稱所有酸類產品。這些產品通常會添加在精華液、化妝水、凝膠或乳液裡面,也有可能添加在洗臉產品與沐浴乳裡面。但酸類產品要產生作用,一定要停留在皮膚上夠久的時間,因為一般開架式產品pH 質太高,如果停留時間像洗臉那樣只有一、兩分鐘,肯定發揮不了太高的作用。 正確使用果酸產品保養果酸之所以惡名昭彰,是因為不會使用的民眾過度濫用導致副作用產生,結果一個明明會幫助人的產品,卻被貼上容易引起敏感、灼傷、反黑等負面的標籤,真的很可惜。想使用果酸之前,你要必須知道你的膚質: 油性肌膚:你可以每天使用,甚至早晚都可以使用。 混合肌膚:T 字部位非常油膩,但是臉頰乾燥、平時還需要補充保濕乳液,那就把果酸乳夜擦在T 字部位就好了。兩頰若想要去一點角質,一週維持二到三次使用就好,但如果兩頰使用完之後有嚴重的泛紅與刺癢,則需要再降低使用次數。 乾性肌膚:果酸一週使用一到兩次就好,避開眼周與鼻翼。如果遇到皮膚正好因為保濕度不足產生脫屑,請勿在當下使用。鼻翼、眼周與唇周圍是臉部比較敏感的地方,使用時請盡量避開。另外,如果使用了幾天後發現顴骨會刺癢、泛紅,就停止使用幾天。只要了解你的皮膚,就可以大膽地使用這類產品。切記只要慢慢增加皮膚對果酸的耐受性,即使是敏感性膚質也是可以使用的。怎樣增加皮膚對果酸的耐受性? 一開始用先少量、局部開始使用,一週不要使用超過三次, 接著慢慢逐步增加使用次數。如果是油性肌膚,可以增加到全臉使用、早晚使用。另外要注意的是,酸類產品可以幫助痘痘肌膚,但是它還是無法根除或是治療青春痘,只是病人可以使用這類產品「輔助」青春痘治療罷了。(本文摘自/痘痘,醫生教你鬥!痘疤女王莊盈彥讓肌膚乖乖聽話的養肌攻略/商周出版)

乳液是皮膚屏障的好朋友 該如何選?

乳液是皮膚屏障的好朋友 該如何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人天生都有特定的皮膚屏障保護能力,也就是皮膚先天的體質。像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因為聚絲蛋白Filaggrin基因缺乏等因素,天生的皮膚屏障比較脆弱,因此缺乏對外在的保護,容易反覆發炎感染;或是有些人先天有過敏體質,這時候皮膚屏障如果不健康,也容易誘發濕疹發作。「體質」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運用保養品來後天補強。修復皮膚屏障最重要的好朋友,就是乳液。乳液的選擇罹患皮膚炎的病人,每次到皮膚科門診,都會聽到皮膚科醫師宣導要「塗乳液」保養。但病人很常反問:「我知道要塗乳液,但是究竟要選擇哪一種呢?」由於門診時間比較短,很難鉅細靡遺的說清楚。乳液的選擇其實也是一門學問,乳液使用得當,是我們的好朋友,可以輔助我們皮膚屏障的修復。但是如果選擇了不正確的乳液,也可能造成痘痘、過敏,或是皮膚發炎。使用乳液的正確時機,應該是擦乾後皮膚上還有一點微濕的狀況下,抹乳液可以達到保濕鎖水的作用。但如果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因為皮膚隨時都處在乾燥的狀況,皮膚屏障受損的情形下,因此乳液塗抹的頻率更需要每天搽4-6次以上。化妝水在使用之後,如果不及時塗抹乳液,反而會造成更多水分經皮膚散失到環境中,反而更乾燥。封閉性保濕劑乳液乳液的保濕成分基本上分成兩大類,主要修復皮膚的「皮質層」和「保濕因子」。 其中一類屬於封閉性保濕劑Occlusive , 主要用來鎖水,類似皮質層的作用,在角質層形成疏水的薄膜,把水分鎖在皮膚裡。這類型的保濕劑大都比較油和厚重, 包括了大家常聽到的凡士林、礦物油、羊毛脂、角鯊烯等等。潤濕性保濕劑乳液潤濕性保濕劑 Humectant,可以補充吸引角質間的水分,常見的成分包括玻尿酸、尿素、甘油、丙二醇、維他命B5等等。如果單純使用保濕劑,而未同時用封閉性保濕劑鎖水,容易造成水分散失。單純使用化妝水而不用乳液,反而會讓皮膚容易變得乾燥,不是塗起來水水就好,如果不加以鎖水,會把皮膚的水分散發掉。正確保濕應兼具「保濕」和「鎖水」功能敏感性肌膚的病人,最好避開使用含有酒精的化妝水,或是具有香精或是paraben成分的乳液。讀者朋友發現了嗎?與其去買昂貴的保養品,還不如學習正確的保濕原理和方法,才不會落得花大錢卻還傷害皮膚的狀況。乳液在皮膚的保養和治療是很重要的一環,尤其是皮膚在發炎受傷之後。就算是痘痘肌膚,在治療痘痘的時候容易出現外油內乾,因此更需慎選適合的乳液。接受雷射治療或是果酸換膚之後,必須要加強保濕,加速皮膚的修復,才不會因為皮膚發炎出現色素沉澱等問題。倘若皮膚屏障不夠健康, 容易出現乾燥脫皮、皮膚敏感、長期發炎,進而造成色素沉澱和皮膚老化等麻煩的問題。(本文摘自/黑斑白斑有話要說/大塊文化)

從生活中養顏美肌 哪些食物要少碰?

從生活中養顏美肌 哪些食物要少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診間常被病人問到:「黃醫師,我是不是吃太多醬油,才會產生這種黑斑?」或是即興QA:「我的朋友介紹我吃這個XX食品、XXX營養素,說對我的皮膚白斑有幫助,請醫師幫我看看這些到底有沒有用?」究竟哪些東西對皮膚的保養有幫助?哪些又是無稽之談?到底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落實養顏美肌?生活在物質豐裕的現代社會, 如果「飲食攝取均衡」,很少會出現嚴重營養不夠的問題。少部分人或因宗教等不同因素,對飲食有特殊選擇,或是特別偏食,身體無法吸收的人,才會出現營養不均的皮膚疾病。像是前面提到的純素食患者,會因為缺乏維他命B12,而造成皮膚膚色變黑的情形,或是因為甲狀腺低下,造成皮膚胡蘿蔔素堆積,皮膚蠟黃。由於速食文化越來越普及,像是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以及速食店餐飲,想吃的東西都不難吃得到,每餐都吃得很飽,但如果仔細詢問,不難發現雖然吃得很飽,並沒有達到基本的飲食均衡,不少發育中的孩子、大朋友,特愛吃炸雞薯條,卡路里超標,卻營養失調。有些人為了瘦身,只吃蔬菜水果為主,不碰葷腥,缺乏了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皮膚當然就會暗沈缺乏彈性。飲食裡最重要的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是我們人體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也是皮膚組織的原料,過與不及都不行。皮膚糖化會造成肌膚皺紋、暗沉、老化很多減重人士,會強調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但碳水化合物是我們身體能量的來源,如果攝取不足會造成疲勞。但是過多的攝取,尤其是精製糖容易造成痘痘的產生,皮膚糖化也會造成肌膚皺紋、暗沉和老化。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是源自米飯、麵包,麵食類,標準量是一碗約240大卡,選擇不會讓血糖快速上升的多穀米為佳,分散在早中晚吃。如果要減重的人,晚上可以少吃一些,但不能夠完全不吃。三大元素的第二類,蛋白質是打造身體與皮膚的基石,與蛋白質和酵素、荷爾蒙、DNA的形成有關。人體的蛋白質是由20多種胺基酸所合成,但有9種是人體無法自己合成的胺基酸,必須透過食物攝取。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皮膚容易會有皺紋和鬆弛,也會比較暗沉。蛋白質是構成皮膚天然保濕因子的原料,進而保護肌膚的含水量。此外,預防黑色素生成的「半胱氨酸」,是胺基酸的一種。脂質是構成我們皮膚皮脂膜和荷爾蒙製造的原料之一;其中脂質的膽固醇和磷脂,可以促進抗氧化能力強的維生素吸收,預防老化,也與肌膚和頭髮的光澤有關。過量攝取當然會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但攝取不足,會造成皮膚老化,失去光澤、乾燥等。脂質的攝取可以多攝取富含Omega-3 的來源,像是亞麻仁油、紫蘇油,能夠抑制皮膚和身體發炎,淋在沙拉中可以提高對於蔬菜的維生素和抗氧化成分攝取。(本文摘自/黑斑白斑有話要說/大塊文化)

憂鬱症 並不是想開一點就會好!

憂鬱症 並不是想開一點就會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程威銓(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表示,最近遇到兩件事情讓我一直放在心裡。第一個是,前幾天和一個同樣為憂鬱症困擾多年的朋友Y聊天,她本身也是心理系一路念上來、母親也有憂鬱症。她自己曾吃過一陣子的藥,但實在忍受不了藥物的副作用;考慮選擇諮商,但又怕遇到同行(敝圈很小),就這麼樣靠著自己的力量,不好也不壞的與憂鬱症共處了十幾個年頭。第二個是,前陣子我回學校見督導,那時候我的督導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人類心靈的疾病和困擾並不是在藥物和諮商發明之後才出現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醫學開始發展之前,人類都是怎麼面對他們內心的痛苦?會不會每個人本身,就有一些因應這些痛苦的能力?」這兩件事情一直放在我心中慢慢發酵, 加上最近遇到一些因為經濟或者是家庭等等其他因素,而無法前來接受諮商或者看診的個案,更讓我去思考一件事情: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沒錯,並不是靠「想開一點」就會好的。但是,會不會吃藥和諮商只是其中的兩種選擇?會不會在個案自己的身上,就有治好這個疾病的答案?如果有的話,那會是什麼?懷抱著這個疑問,我繼續我的實習、接我的個案,然後我慢慢發現,有些時候個案的確在諮商師或者是朋友的支持之下,慢慢找到自己的出路。有些人會在情緒抒發之後,開始規畫去旅行、有些人會培養起記錄情緒和寫日記的習慣、有些人會熬夜追劇(書裡面有提到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有些人會離開一段讓他有壓力的關係或工作(當然難度也很高)。無論他們做了什麼,其實都是在做一些「生活上的改變」,可能是行為的改變、或者是看待事情方式的改變、甚至只是「接受自己現在就是病了」這種改變。當他們開始做「改變」之後,其中有些個案,症狀就開始慢慢減輕了,服藥量也隨著療程慢慢減少。那麼,有可能在個案還沒有來見我們之前,甚至是他因為種種限制沒有辦法來就醫、尋求諮商之前,就可以有系統地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痊癒方法囉?當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收到時報出版寄來的這本書稿。老實說,剛收到這個稿子,我心想,憂鬱症患者寫的書這麼多本,這本到底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呢?仔細一看才發現,他真的是從病患的角度出發,像是神農氏嘗百草一樣,整理了各種可能可以用的方法,不愧是憂鬱症病患啊(p.s. 我聽過很多個案也都是這樣,會上網查各種方法,非常想讓自己「趕快」好轉)!除此之外,他還收集了各種資料佐證, 所以這本書我覺得非常值得推薦給暫時不想吃藥或者是接受治療的人,一種靠自己的入門方案。對我來說,科學研究和心理治療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領域;前者強調的是一種治療方法,或者是一顆藥物「平均來說」對於個案有何種效果,但往往忽略了一件事情—每個個案都是不一樣的,有他們的世界、有他們的生活、有他們的壓力和困境,也因為每一個人都非常不同,所以後者才會針對不一樣的個案,採用不同的介入和協助方式。然而,治療師和個案的契合程度也是一個問題,找到自己的治療師,通常也需要花一些時間和金錢。基於前面種種原因,我覺得這本書可以是另外一種選擇,這並不是說你要按照作者書上面所標示的星等,來決定自己要採用哪一種方法來走讓自己好過一點,而是你可以參考他的方式、看看你想要達成的目標,在嘗試任何一種方法的時候,評估一下自己的感受如何。我們這行有一句話說:「個案是自己問題的專家。」面對你的疾病,我想沒有任何人比你更清楚身體的狀況,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過往的治療模式,或許可以嘗試看看書裡面提到的各種方式,讓憂鬱症和你自己,都可以被放在生命裡最安適的位置。(本文摘自/我們都有小憂鬱:運用療鬱象限圖的33種情緒解方,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時報出版)

抱怨配偶 傷的其實是小孩的自尊

抱怨配偶 傷的其實是小孩的自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雙親離異,對孩子們來說總是影響甚鉅。但在這個「每三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的時代,「為了小孩不離婚」對孩子來說也不見得是最好的決定。重要的其實是——即使離婚,父母仍能負起孩子安全堡壘的角色。實際上,就有些夫妻即使沒有生活在一起,還是能提供孩子一個安穩的避風港。不可否認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對於選擇離婚的父母多半都還是抱持「難以諒解」的態度,而父母這一方也會因為不敢面對孩子,與孩子之間形成一道看不見的鴻溝。於是久而久之,孩子主動打電話回家的次數減少了、回信或回訊息的頻率也變得愈來愈低。我認為,即使孩子態度消極,身為父母的我們,還是必須持續主動地關心孩子,例如詢問:「最近在學校還好嗎?」並讓他們知道:「有什麼事隨時都可以放心找我們討論。」即便孩子嫌自己囉哩八唆、噁心巴拉,但能知道父母願意關心自己,多半還是會讓他們感到安心的。親職可說是一輩子的事業。一旦你為人父母,一世都將身為父母。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獨立自主,父母的一言一行仍會永遠映在他們眼底。正是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更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漂亮地活到最後一刻,不是嗎?即使孩子長大後父母不再無時無刻伴隨在側,父母安全堡壘的機能還是可以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穩定發揮——就算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也一樣。只要孩子們心底有著來自雙親的愛與關懷,這座安全堡壘就會一直存在他的心中,並化為往後跨越各種人生關卡的一大助力。成為孩子的安全保壘,永遠不嫌晚。但有一點絕對要注意,那就是「不能在孩子面前單方面批評另一半的不是」。因為對孩子們來說,父母和自己身上流著的是同樣的血、是世上唯一的存在。如果讓孩子知道父母其中一方打從心底看不起另一方,或對彼此懷恨在心,將會連帶使孩子自尊受挫、認為自己的存在可有可無,甚至懷疑被感情不睦之雙親生下來的自己,也許打從一開始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常聽到當事人離婚後表示不解,為何當初自己會那麼蠢,選擇跟那種人結婚;或是抱怨「其實根本沒那麼愛對方,卻仍踏入婚姻」等等。這些話聽在孩子耳中其實非常傷人,因為那等於是在告訴孩子:「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場錯誤。」有些人還會故作感性地跟孩子說:「你爸/媽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因為有了你,我並不後悔跟他結婚。」但他們沒想到,其實要過怎樣的人生大可自己去選擇,這種心態只不過是把選擇的責任全往孩子身上推罷了。身為父母,應該要讓孩子知道:「很抱歉,爸媽最後雖然還是選擇分開,但我們當時確實是出於真心相愛,才會結婚的。」這樣的態度至少可以讓孩子吞下一顆定心丸、重拾自我認同,使他們放心相信眼前的父母永遠是值得自己依靠的後盾。(本文摘自/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方言文化)

把果實留給森林 不撿拾不採取不收藏

把果實留給森林 不撿拾不採取不收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鳳凰木果夾、蓮蓬、血藤籽、椰殼、落葉、石頭,「冰河歷險記」中松鼠一直追逐的那顆堅果,甚至是龍貓送給妹妹的橡實,這些在戶外散步或爬山時,常見的豆莢、果殼或種子,是最美的散步景色。有時父母會鼓勵孩子撿回家做美勞,甚至對於喜歡收集果實的玩家們,一罐罐一盒盒的果子戰利品,不起眼的它們在巧手拼裝之下,反而變成生活佈置的小物,為佈置帶來一點巧思與創意。近日,惠蓀實驗林場發表了一篇聲明,告訴民眾林場擁有步道,且用有豐富的殼斗科植物,非常歡迎遊客前往遊憩與住宿,甚至參加生態解說導覽,但近來殼斗科植物是結果期,堅果因為外型可愛、特殊多變,許多遊客都會撿拾或採取,將其帶回收藏。不撿拾、不採取、不收藏 讓果實留給大自然惠蓀實驗林場表示,果實是森林裡動物的食物來源之一,人為的撿拾將會妨礙動物(松鼠)的取食以及植物傳播與繁衍的機會,影響到森林生態。核桃、栗子等堅果是松鼠的最愛。咬開堅硬的外殼,對松鼠不但是遊戲,也可以幫忙磨耗牙齒,所以最好經常喂食這類食物。森林最有趣的地方 就是每一片葉子、果實都不一樣惠蓀實驗林場為國立中興大學所屬的實驗林場,面積7,477公頃。場內大部份為天然的針、闊葉林,並有溫帶、亞熱帶的不同林相;高山深谷、林木蓊鬱,風景十分秀麗,是森林浴、健行等絕佳景點。台灣擁有更豐富多元的殼斗家族,就連最尋常的葉片,仔細端詳也有萬般變化,人們可以喜愛自然、觀察這森林的脈動,但呼籲遊客,以及爸媽帶孩子來旅遊時,將「不撿拾、不採取、不收藏」為理念,以照片記錄堅果的迷人姿態、每個樹種連枝葉帶果實的美照,教導孩子讓果實留在大自然,延續生命的美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