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避免罹大腸癌 飲食3少1多是關鍵

避免罹大腸癌 飲食3少1多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這個月來大家可以在各報章雜誌一直在報導著藝人大腸癌的信息,而也有滿多健康專欄或影音都宣導著腸道保健的知識,但您真的有注意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了嗎?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師簡鈺樺表示,雖然現在的醫療資源已經很發達,但是普遍大家對於「預防勝於治療」這件事情並沒有很在意,總是認為我身體有不舒服、有感覺到異樣再來尋求醫療協助,但往往發現問題可能都已經很嚴重了!飲食3少1多是關鍵趨於西式化的飲食使國人習慣越來越精緻,大家應該使降低頻率食用以下1.少紅肉加工肉:火腿、培根、燻雞、熱狗、香腸等。2.少精製糖:包括蔗糖、蜂蜜、黑糖等。3.少油炸食品。4.多纖維。高纖飲食來源不只有蔬果,未精製全穀雜糧類如:糙米、地瓜、紅藜等,都是補充纖維良好來源。5.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包含維持運動習慣與規律的作息。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要達到每週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6.避免抽菸飲酒。每天攝取50公克加工紅肉 罹患大腸直腸癌率達18%當攝取較高量的脂肪,會增加糞便中短酸(膽固醇代謝物)的濃度,而膽酸經腸道微生物群的作用,易產生「二級膽酸」形成致癌物。最主要當然為一直和腸壁接觸,就容易引發致病機率。此外,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研究顯示,每天攝取50公克的加工紅肉,將增加大腸直腸癌罹患率達18%。簡鈺樺營養師強調大家蛋白質來源盡量以蛋、魚、豆製品、雞肉和適量豬牛羊為主。高纖對腸道保健的兩大重點1.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秘讓糞便長期堆積腸道,有毒物質常接觸腸壁細胞。2.不可消化的纖維進到腸道,會被菌種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有助於大腸上皮細胞的修復和增長,可以更加強腸胃道。善用資源-糞便潛血檢查簡鈺樺營養師表示,有以下情況更應該定期做檢查;便祕、血便、糞便較水狀、經常性肚子痛等。政府目前也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不符合資格,同時也經常性有前述腸胃症狀者,也可自費檢查喔!

女常頻尿、尿急?竟因膀胱出口阻塞

女常頻尿、尿急?竟因膀胱出口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在臨床上的診斷的確比男性來得少見,而女性所主訴的症狀絕大部分為頻尿、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和反覆性泌尿道感染,所以常常會被誤認為是膀胱過動,進而造成無效治療。目前女性膀胱出口阻塞還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要確診出來儼然成為了惱人的課題。65歲小花,有很長一段日子都頻尿、解尿解不乾淨,同時併有反覆性的尿路感染。之前也有服用藥物治療和其他治療,不過效果不彰,之後就開始自己清潔導尿。一開始泌尿道感染的次數有減少,可是過了一陣子後效果卻沒有小花所預期的順利。經更詳細的「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結果顯示是「原發性膀胱頸阻塞」。之後安排了膀胱頸切開術,後續症狀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根據之前國內學者的統計,有8成以上膀胱出口阻塞的女性是以儲尿症狀如頻尿、尿急、急迫性尿失禁來表現。僅有一半的病人會有排尿困難的情況。光是儲尿症狀就足以造成病人在生活上的困擾,輕則生活品質受影響,重則甚至會造成憂鬱。根據國際尿失禁協會(ICS)定義,當尿流速降低或排尿後餘尿量增加以及逼尿肌壓力上升,就可診斷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大多數採用尿流速低於12-15ml/s和逼尿肌壓力高於30-40cmH2O。治療方式包含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甚至手術治療構造異常包括了尿道阻塞、骨盆腔器官脫垂,腫瘤、尿失禁手術後的併發症等等。治療方式有子宮托、尿道擴張以及手術治療。功能性膀胱出口阻塞包括了尿道放鬆不良、原發性膀胱頸阻塞等。治療方式有骨盆底肌肉復健、間歇性導尿和手術治療。原發性膀胱頸阻塞為例子,其診斷特徵有高逼尿肌壓力、低尿流速、排尿攝影時無膀胱頸放鬆。治療的選項包括了:觀察、甲型阻斷劑、清潔導尿、膀胱頸切開。如果症狀不是很困擾可以先觀察或者服用甲型阻斷劑。甲型阻斷劑在原發性膀胱頸阻塞的成功率約有50-64%。藥物治療後,尿流速增加且排尿後餘尿量會減少。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表示,女性下泌尿道症狀的診斷和治療往往都比男性來得困難及複雜。常常都會經過一段波折才會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診斷的方式通常得靠錄影尿路動力學及膀胱鏡檢查才能查出原因。頻尿、尿急不見得是膀胱過動的專屬症狀,或許是膀胱出口阻塞所造成的。

諾羅病毒好發秋冬 疾管署籲勤洗手

諾羅病毒好發秋冬 疾管署籲勤洗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秋冬是諾羅病毒好發的季節,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為126,558 人次,全國近四週(第41至44週)共接獲55起腹瀉群聚通報,其中36起為校園群聚;55起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且容易引發群聚感染,請民眾應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如有腹瀉情形,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食物、接觸以及飛沫 都可能受諾羅病毒感染諾羅病毒是一群病毒,以前稱為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可感染人類而引起腸胃道的發炎。疾管署表示,諾羅病毒具多種型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經由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黏膜、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潛伏期一般為24至48小時,通常感染後1至3天出現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加強消毒與清理 以降低病原傳播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疾管署提醒,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此外,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正確洗手;烹製菜餚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有疑似症狀(尤其是食品從業人員),應在家休息,至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如需外出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染他人。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多年,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十萬分之40的發生率。呂宗儒醫師說明,約有7-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無相關家族史。50歲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69歲的秦媽媽一向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讓她困擾了三四個月,日前他前往衛生所作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因而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進一步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秦媽媽直腸處有顆已侵犯周圍器官的5公分腫瘤,診斷為「第三期直腸癌」,呂宗儒醫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執行微創新技術切除病灶,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並在醫療團隊安排下開始輔助性化療,恢復順利。3D立體腹腔鏡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大腸直腸」是長約1.5公尺的管狀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當食物被胃與小腸消化吸收後,大腸會將水分及電解質再吸收,形成糞便由直腸排出。針對大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除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多孔腹腔鏡」外,近年來,新穎的「3D立體腹腔鏡」發展成熟,逐漸成為主流術式。呂宗儒醫師說明,「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造人工肛門的不便;而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直腸癌出血與痔瘡類似 勿輕忽為避免大腸直腸癌復發,醫師會建議第二期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許多民眾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呂宗儒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呂宗儒醫師也提到,「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肉類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秋冬氣溫多變 70老翁驚罹耳中風

秋冬氣溫多變 70老翁驚罹耳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秋冬季節氣溫多變化,是突發性耳聾好發期,病患大多是出現突然察覺單耳聽力喪失之症狀,部分患者除了聽力惡化還會合併暈眩。突發性耳聾的原因目前尚不明,誘發原因可能和病毒感染、血管性疾病、內耳內淋巴囊水腫破裂、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有關。另外若經常熬夜、壓力過大以及秋冬季節天氣變化大,導致血液循環較差都可能增加發病機會。南投一名70歲陳姓老翁在10月中旬的上午欲接聽女兒打來的電話,卻聽不到話筒的聲音,起初以為是電話故障,但移到另一耳接聽時就出現聲音,赫然發現出問題的不是電話,而是自己的耳朵!陳翁趕緊至診所就醫,診所初步診療後,將其轉診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的「耳中風」。突發性耳聾的黃金治療期為七天內南投醫院耳鼻喉科吳昭寬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應把握七天黃金治療時間,若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聽力永久損失。治療方式目前以口服、靜脈或耳內注射類固醇為主,輔以高壓氧治療,但患者也可以選擇中醫針灸治療來改善症狀,多管齊下增強療效。陳姓患者在醫師給予口服及耳內注射類固醇藥物後,現聽力已漸漸修復,也安排中醫門診進行輔助治療。陳翁直說「幸好當初有趕快就醫,能恢復聽力的感覺真好!」 恢復聽力的他有種失而復得的感覺,未來會更加珍惜身體健康。自費高壓氧治療 有助恢復吳昭寬醫師提醒,當發現症狀應盡早就醫讓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治療,在與醫師討論後,同時配合中醫、高壓氧等輔助治療來縮短療程改善聽力。經由高壓氧治療可以提升血液及組織內的氧含量,改善組織缺氧情形,促使循環與組織修復,加速聽力的恢復,但高壓氧治療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治療。耳中風目前雖然沒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熬夜、噪音暴露與減少使用耳機,降低壓力,應是聽力保健的不二法門。

易感冒過敏 立冬就用首烏紅棗茶補腎

易感冒過敏 立冬就用首烏紅棗茶補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這週五就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冬,立冬的到來代表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活動趨向休止,這時很多動物都會冬眠來養精蓄銳,而我們人也一樣。因此冬天的養生需以「養藏」為主,才能為來春的生機做好準備。扶原中醫郭大維醫師特別推薦大家可以在立冬的時候飲用首烏紅棗茶,很適合冬天容易感冒、手腳冰冷、呼吸道過敏的朋友們!冬季養生重點在補腎-首烏紅棗茶準備材料:製何首烏6克、紅棗5顆、防風8g、炙甘草8g、白芍8g。將1000毫升的水煮滾後,放入以上中藥材,煮沸5分鐘後就能裝壺飲用。製何首烏:能補肝腎、養血、促進頭髮生長、烏黑有光澤。紅棗: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防風:能袪風固表、增加抵抗力。白芍、炙甘草:可以緩解冬天下肢因為天氣冷而容易抽筋的症狀。三大養腎穴位顧好腎扶原中醫郭大維醫師補充說明,冬季屬寒水,對應的臟腑就是腎,因此冬季養生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養腎」!幫大家整理出三大養腎穴位,可以在家多按摩,滋補元氣!(1)湧泉穴: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泉湧,足少陰腎經的首穴。經常按摩湧泉穴,可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疏通腎經的經絡。冬天經常手腳冰冷的人,也很適合按壓此穴。(2)太溪穴: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原穴就是臟腑原氣經過的地方,按壓太溪穴可以活絡人體腎臟之水,達到滋陰補腎、修復先天之本的作用。(3)復溜穴:有補腎益陰,溫陽利水的作用,同時也是足少陰腎經中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醫師分享,要迎接冬天的到來,除了茶飲和穴道按摩外,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適度運動、多曬太陽以及睡眠充足也都能幫助陽氣的潛藏,陰精的蓄積,為身體打好基礎喔!

脾臟腫大25公分 竟因罹骨髓纖維化

脾臟腫大25公分 竟因罹骨髓纖維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竹一名七十歲婦人,常感到疲倦、胃口差,臉色常慘白一片,家人以為是老化症狀,紛紛找了補品給婦人補身子,沒想到過幾年婦人脾臟越來越大,直至三年前脾臟腫大至25公分,突出於腹部外、高過肚臍,家人才驚覺不對勁,將婦人送醫檢查,這才發現原來是罹患了罕見的「骨髓纖維化」(Myelofibrosis,簡稱MF)。體重突變輕、疲倦 小心血液造血功能異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鍾智淵表示,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罕見的骨髓增生症,主要是因為造血功能異常,正常的造血細胞無法好好製造血球,使得其他器官必須代償製造血球,如:脾臟或肝臟。因此該病症最明顯的病症除了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低下,即是脾臟腫大,引起腹痛、食慾不加、胸悶等,也會有疲倦、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夜間盜汗等。鍾智淵醫師提到,因為體內造血功能異常,紅血球增生異常會引起貧血、白血球增生異常引起發燒及感染、血小板增生異常則引起血小板缺乏而出血不止,也容易造成體重減輕等不明顯症狀,好發於老年人身上,發作平均年齡約65歲;根據統計,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台灣每年約有一百至兩百位新增病人。正常老化不會伴隨症狀 家屬應警覺!「雖然大家常認為老化常伴隨症狀,但事實上,健康的老化不會有症狀發生,即使是虛弱、疲倦、胃口差等,都代表著體內伴隨疾病發生,家屬也應有所警覺。」鍾智淵醫師說,骨髓纖維化早期不容易確認,容易因誤認好化現象而延誤治療,建議民眾有任何症狀長期未改善時,都因儘早就醫檢查。鍾智淵醫師指出,過去在口服標靶藥物尚未問世前,骨髓纖維化的治療多以輸血支持性療法為主,輔以化學治療藥物、脾臟放射治療及脾臟切除手術等。三年前,該名70歲的婦人確診時,就因為還沒有標靶藥物可使用,僅能以輸血緩解症狀,直至兩年前才開始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一個月內體內血球數即明顯已回升,三個月後脾臟縮小一半,雖然血球數量及脾臟未回到正常範圍,但目前症狀穩定,只需固定吃藥、回診追蹤即可。鍾智淵醫師認為,現在骨髓纖維化已有良好藥物可治療,若遇到藥物副作用,切勿過度恐慌、擅自停藥,應該和醫師商量後再做決定;骨髓纖維化臨床並不多見,病友們能獲得的資料與經驗相對也少,且治療與照護並不容易,建議病友們可透過政府、學者專家牽線,組成相關病友團體,協助其發展自身的組織,形成彼此的支持資源網絡,透過分享獲得妥善照護與醫療資源,並改善症狀延續生命。

久坐釀扁塌臀 3簡易運動在家輕鬆做

久坐釀扁塌臀 3簡易運動在家輕鬆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多數人的工作狀態都是久坐的辦公室族群,臀部總是又扁又塌。現在因為健身風氣盛行,許多民眾開始勤跑健身房期待能練出渾圓堅挺的美臀,此外,最流行的臀部運動莫過於「深蹲」,但有太多人抱怨為何無法有效的練出蜜桃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吳琦淵治療師表示,這是因為許多人的臀部沉睡太久了,忘了怎麼收縮,所以力量無法注重在臀部上。又或者是原本脊椎穩定性不夠,執行深蹲動作時動作都不夠正確。南投醫院吳琦淵物理治療師提供三種簡易的臀部訓練運動,只要有毅力,在家也能練出蜜桃臀。臀中肌失能 將造成屁股鬆垮、腰酸背痛吳琦淵物理治療師表示,臀部的肌肉可以分成臀大肌,臀中肌與臀小肌。其中臀大肌與臀中肌除了會帶動髖關節的動作外,也在穩定骨盆的功用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臀大肌收縮時,會帶動髖關節後伸的動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作用更多,坐下與站起的動作需要它的協助,蹲式廁所的姿勢也是需要它的幫忙。一旦臀中肌失能,除了上述動作會有障礙,也會進而影響到脊椎的穩定,造成腰酸背痛。注重外表的人也會發現,屁股鬆垮,沒有臀部的微笑曲線。臀中肌失能 造成骨盆搖晃、膝蓋疼痛吳琦淵治療師表示,臀中肌的收縮動作可以帶動髖關節的外展動作,更大的作用是在下肢站立時,可以穩定骨盆防止傾斜。臨床上常見,下肢骨折後的病人,因長期下肢沒有承重,導致臀中肌失能,走起路來骨盆搖搖晃晃的。近來更多的研究發現,臀中肌的作用不足,也會進而影響到膝關節的穩定,造成膝蓋疼痛,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跑者訓練,會著重在臀中肌的訓練上的原因。3個簡易臀部訓練運動在家做以下提供一些簡易的臀部訓練運動,先喚醒臀部肌肉,練好基本動作,再把訓練提升到深蹲的動作。另外,運用彈力帶,可以更有效率的讓臀中肌收縮,加速蜜桃臀的修練!1.平躺時,膝蓋彎曲,將彈力帶兩端打結(也可使用mini-band),套至兩大腿靠近膝蓋處,將兩腿用力將彈力帶撐開。臀部夾緊抬離床面,維持30秒,重複動作。2.站姿下,彈力帶套在大腿膝蓋上方,維持半蹲姿勢,膝蓋微彎約30度,上半身打直,練習側走動作。3.在軟墊上,臀部跪坐在小腿上,彈力帶套在膝蓋上方,練習上半身打直,感受屁股夾緊動作帶動上半身離開床面到高跪姿勢。(膝蓋疼痛者不適合此運動)

第一階段公費流感疫苗 於15日開打

第一階段公費流感疫苗 於15日開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受世衛延遲公布選株影響,今年我國公費流感疫苗供貨時程延後,依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預防接種組聯席會議建議分三階段施打。我國2019年第一階段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1月15日開打,對象為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由於流感病毒易侵襲學童及青少年引起校園群聚,在流感流行期亦常見學生因病缺勤或停課的情況,且研究發現針對學生集中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社區整體流感疫情與家中其他孩童的流感嚴重度,透過校園接種間接保護其他高風險族群。而醫事人員需第一線面對病患,為避免因感染流感而影響其健康照護工作,並預防醫療院所流感群聚,因此亦將醫事人員列為第一階段接種對象。國小至國高中學生,是否強制接種流感疫苗?學生接種流感疫苗,屬自願性質,並非強制接種。除了本人須自願,也需家長在「流感疫苗接種通知說明及意願書」上勾選同意且簽名,才能接種流感疫苗,未經家長同意就不能接種。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近期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已連續6週呈下降趨勢,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持續低於流行閾值;近4週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H1N1為主,佔86.2%。疾管署再次提醒,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流感疫苗,家長於疫苗開打後可詳讀流感疫苗接種通知說明內容,鼓勵家中學子在校園接種。若對流感疫苗接種或流感防治措施有任何疑問,歡迎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落實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對抗結核病

落實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對抗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余燦華表示,結核病為透過飛沫或空氣傳染的慢性傳染病,常見症狀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及咳血等,比起麻疹及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不算傳染力高的疾病,最常見的感染發生在與傳染性個案同住或較為親近的密切接觸者。受到結核病感染後,一生中有5~10%的發病機會,且結核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結核病防治的首要關鍵。「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出現咳嗽兩週(2分) 咳嗽有痰(2分) 體重減輕(1分) 沒有食慾(1分) 胸痛(1分)合計5分(含)以上,務必儘快就醫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的抗結核藥物非常有效,只要遵從醫囑持續服藥,多數在2週內即可大大降低傳染力,規則服藥6至9個月即可治癒。如市民接獲通知為結核病個案的接觸者,請勿過度擔心,並儘速持衛生單位開立的「TB接觸者就醫轉介單」,至醫院胸腔科或感染科進行後續追蹤及檢查。結核病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規律服藥,不但可避免傳染給家人、親朋好友,又可恢復健,因此,期望可藉由大眾的力量,一同對抗結核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民,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10條:「政府機關、醫事機構、醫事人員及其他因業務知悉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之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違反者將依同法第64條規定,處新臺幣9萬以上45萬以下罰鍰。有關結核病防治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首頁/主題專區/疾病防治(https://health.gov.taipei)查詢、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防疫專線(02)2375-3782,皆有專人提供諮詢服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