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嚴重戽斗顏面歪斜 正顎術助恢復正妹

嚴重戽斗顏面歪斜 正顎術助恢復正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為嚴重戽斗及顏面歪斜的18歲小靜,長期與口罩為伍,不僅沒有自信也影響咬合,吃東不易咀嚼,進食速度要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小靜最後終於決定在上大學之前,一定要徹底處理戽斗問題。於是求助醫師,利用暑假期間透過醫療3D列印技術輔助治療,為小靜進行「正顎手術」。如今小靜整個外觀改變、咬合咀嚼都大幅改善,可以用嶄新的面貌與心情,重拾笑容當個大學新鮮人。先手術前矯正 再進行正顎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蘇竣揚醫師表示,一般的咬合異常,矯正治療就可以達到良好的療效,但是有些嚴重的暴牙、戽斗或是顏面歪斜,原因是異常的顏面顎骨的生長,無法單純利用矯正來解決患者的問題,這時侯矯正醫師就需要口腔顎面外科醫師的幫忙,進行正顎手術從根本修正異常的顏面顎骨讓矯正能順利完成。小靜就是這類嚴重的骨性三級咬合異常;雖然年幼時咬合問題還不嚴重,但隨著自然生長,她的下排牙齒與上排牙齒就像兩個板塊異常移動,兩「顎」的差距將近1公分,另外合併顏面歪斜,下巴向左歪斜將近1公分,不僅咬合異常、進食緩慢,也造成外觀上重大的影響。勒福式一型截骨術+下顎雙側矢狀劈開術蘇竣揚醫師指出,這次的手術包含兩個術式,分別是上顎的勒福式一型截骨術 (LeFort 1 osteotomy)修正上顎骨發育不足,以及下顎雙側矢狀劈開術(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BSSO)解決了下顎骨過度生長的情況;手術中下顎骨後退了1公分,也向右移動了將近1公分,大幅改善顏面歪斜的狀況。術中失血量約150毫升,手術時間大約4個小時,傷口全部藏在口腔中,外觀看不到,而且術式是採取恢復較快的「雙側矢狀劈開術」,所以手術後嘴巴馬上可以張開活動,降低手術後呼吸道阻塞窒息的風險,術後第二天即順利出院,只需經歷辛苦的一週腫脹期,就可以開始進食軟質食物,恢復相當迅速。3D列印技術 使正顎手術更精準優質這次手術還有另一項成功的主要關鍵──同時身兼彰基醫療3D列印中心副主任的蘇竣揚醫師,特別指出「醫療3D列印技術,使正顎手術更精準更優質。」蘇竣揚醫師說,過去正顎手術前的規劃模擬,都是利用2D影像,包含2DX光片、2D臉部照片,再用描圖紙在紙上繪圖進行分析,只能「紙上談兵」,無法事先知道骨骼整體的的情況,也無法讓患者先了解術後臉型改變的趨勢。這次手術利用高精密度的電腦斷層掃描輔以合法的「3D正顎模擬軟體」進行手術的規劃,在電腦中模擬骨頭移動的方向,不論是前進、後退、旋轉,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對於危險的血管還有重要的神經能夠在術前診斷。蘇竣揚醫師說「手術時間實際上很短,但其實在手術前我已經在3D系統上模擬了20、30次。」;再搭配衛署認證的3D列印手術定位導引板複製模擬的規劃,讓手術更精準。嚴重戽斗及咬合異常 將影響身心健康 醫籲須正視!蘇竣揚提醒,嚴重咬合異常的患者,日常生活常無法正常的用牙齒切斷食物,影響營養的吸收,也因為顎骨的異常導致外觀的不美觀,長期得忍受周圍異樣的眼光,甚至被嘲笑,使得這群患者沒有自信,社交或是工作都會造成影響。台灣人對於正顎手術相對保守,許多父母認為小孩為了愛漂亮而動刀,但是正顎手術是為了能有更好的咬合功能增加生活品質,「變得好看」是正顎手術的附加價值;至於有人擔心手術風險而猶豫不前,但其實現在醫療科技進步,利用3D正顎模擬軟體進行檢查、分析,已可大幅增加患者的安全性及滿意度,也改善了患者心理,讓患者變得有自信勇敢開懷的展露笑容。

創傷後壓力症 失憶是自我保護機制

創傷後壓力症 失憶是自我保護機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片「返校」是最近全台熱映的電影,據媒體報導觀影人次已超過100萬,影片劇情也成為民眾熱切討論的話題。衛福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觀片後指出,劇中男主角魏仲廷每經拷打後,只要閉上眼就會重複進入相同的惡夢中,無法想起與事件有關的重要部分。女主角方芮欣一再浮現過去片段影像,卻記不起與事件有關的經過,每當接觸到與創傷相關的事物就會引發激烈生理反應,對某些事件感受卻又過於表現情感麻木疏離。上述皆為創傷後壓力反應的表現。余錦星臨床心理師表示,國片「返校」除傳遞戒嚴時期,政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行為、白色恐怖事件,以及轉型正義意涵之外,他也窺見影片中主角因創傷事件所誘發的精神症狀,並藉此呼籲民眾了解及正視「創傷後壓力症」問題。創傷後壓力症 需精神科醫師評估余心理師解說,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五版(DSM-5),個案曾直接經歷或目睹一嚴重事件後,出現一再經歷與事件有關的經驗,例如惡夢、突然憶起創傷片段。會對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表現出逃避、麻木或無法記起。身體反應過度警覺,出現易怒、無法專注、焦慮、失眠等。這些症狀不只對個案造成心理上極大痛苦,也會對個案的生活、人際、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症狀在創傷後馬上出現,時間超過三天,稱作為「急性壓力症」。若持續一個月以上,即稱為「創傷後壓力症」。但實際的診斷,仍需要精神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遺忘或失憶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返校」影片中一句旁白「你是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雖然失憶是逃避罪惡感的表現,卻也是人類與生俱來保護性機制運作的一種,藉以減輕事件帶來的痛苦。而一句:「忘了過去,好好向前看不行嗎?」此句話也是臨床上很多家屬對個案的期望,希望個案可以忘卻過去的傷痛,重新開始,從此過著正常的生活。「創傷」比一般人知道的更為普遍一般人會覺得PTSD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身旁的人,但其實它距離我們一直都不遠。因為相同事件在每個人心中的主觀體驗是不一樣的,當個體的身心無法應對威脅且出現極端壓力反應時,就易產生創傷後的症狀。從輕微的頭痛、頭暈、胸悶不適…,到心悸、恐慌、鬱悶、失眠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會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包括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等,並導致個體的社會生活功能出現障礙。有些創傷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自我照護,雖能夠自我恢復,但症狀若持續惡化,那就有就醫治療的必要。個案治療三步驟目前治療創傷壓力症的方法有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目的是改善情緒障礙、身體不適,並協助個案回歸正常的生活功能。藥物治療有緩解情緒及改善不適症狀感受的功效。心理治療在建構安全的環境下,協助個案學習適當的因應技巧,大致治療三步驟為:1.建立安全感,穩定個案身心狀態。2.整理創傷記憶。3.整合身心的痊癒與成長到新生活中。最後,余心理師提醒,在現實中,壓抑、逃避,不能帶來痊癒。但過度舔食傷痛,也會為個體帶來更多的痛苦,並延續影響到身旁的他人。唯有真實面對過去,接納自己及事實,以適當正確方式因應所處環境,放下自己的執念或對他人仇恨,生活才有邁步向前的可能。

李開復:生病才知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

李開復:生病才知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0歲蔡董在外人看來總是氣宇軒昂、神采奕奕,甚至自己也自覺精神狀態極佳,元氣十足,但蔡董的抗壓荷爾蒙(DHEA-S)僅301 ng/ml,與標準的1303-3557 ng/ml有極大落差,其抗壓力竟衰退宛如90歲男性,外在的意氣風發,其實都是用意志力在強ㄍㄧㄥ。59歲陳總原本人際關係活躍,熱愛社交,但近幾年常感覺疲倦無力,變得不太愛外出。一次年度例行性的全身健康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數值竟跌落至2.84 ng/ml,臨床上若小於3ng/ml即達到男性更年期數據標準。常吃水果乾的42歲王先生,氧化壓力指數花生四烯酸過氧化物(F2-IsoPs)都異常偏高,甚至高於正常10倍,顯示身體高度受自由基攻擊!導致身體慢性發炎不自知。亞健康前三名:頭暈、倦怠、過敏從台灣主計處公布數據即可發現,極端高薪者(月薪達百萬者)在台僅千餘人,這群企業人士擔任著台灣社會整體經濟命脈的重要角色。但在面對企業經營這個巨大的課題下,長期各種外來環境與內在精神的雙重壓力,都可能為企業人士帶來許多暗藏的健康風險。知名企業家李開復曾說:「生病了才知道,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許多企業人士們長期拼搏事業的同時,卻也忽視自身健康,最終可能導致健康透支,進而亦可能影響企業經營。WHO曾指出 全球有高達75%為亞健康族群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接受年度健康資產管理療程服務的客戶,大多為51-70歲的企業人士,因此時正好是這些企業人士們事業正蓬勃發展、立於巔峰之際,但在健康上卻是明顯下坡之時,更需有專業醫護團隊,協助企業人士們做好個人化的健康管理評估與照護。然而,腸息肉、脂肪肝、體重過重、胃食道逆流、心血管慢性疾病等是企業人士們最常見器官上的健康問題,但企業人士們也深受亞健康症狀困擾。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全球有高達75%為亞健康族群,也就是健康檢查結果沒有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感到身體不適。抗壓荷爾蒙與情緒、決策等能力有關林美秀院長補充,頭暈、頭痛是企業人士們亞健康症狀困擾第一名,佔比超過三成,其次是倦怠、記憶力變差、第三則為過敏。分析企業人士加入年度健康管理療程,欲健康保養的三大目標分別是:維持好的「抗壓力」、「體力」、「管理力」,此健康三力與企業經營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林美秀院長特別強調,體內抗壓荷爾蒙是否平衡,與企業人士們的身心抗壓能力、情緒穩定、果斷的決策判斷能力等均有關聯。而各器官的健康狀況、乃至於性荷爾蒙的衰退、飲食營養失調、運動不足或過多、睡眠障礙、免疫發炎等種種因素,都影響企業人士的體力衰退。因此,聯欣診所除了長期關注健檢報告變化,也相當重視抗壓荷爾蒙(DHEA-S)及自由基 (丙二醛MDA)兩大亞健康指標。林美秀院長也提醒民眾,定期健檢就是良好的第一步,並以此為基礎並在自身源起點上瞭解飲食、生活型態與數據的連動,再經由專業醫師的建議,加以調整並具體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才能真正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預防醫學真正的意涵。

胃造口取代鼻胃管 有助提升生活品質

胃造口取代鼻胃管 有助提升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腦出血後長期臥床的58歲賴先生,因吞嚥功能不佳需倚賴鼻胃管進食,復健一年後,行動能力提升不少,但語言治療師考量管子長期置放,造成患者喉嚨黏膜壓迫,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改以「胃造口」方式供給營養,術後擺脫每月置放鼻胃管的痛楚、提升生活品質,也讓患者重拾開朗笑容、找回自信。放置鼻胃管造成許多不適與不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當中風患者出現吞嚥困難時,通常會選擇以鼻胃管餵食。對患者來說,鼻胃管置放過程相當不適,且一個月需更換一次,長期置放也容易造成喉嚨及鼻腔壓迫、潰瘍、出血等,加上鼻胃管容易滑脫、阻塞,既增加家屬照護困難,更影響患者在外觀與心理上自信,讓不少患者家屬苦惱不已。張家熙指出,為改善鼻胃管問題,歐美國家開發出「胃造口」灌食工具,簡單來說,就是「用肚子吃飯」。傳統上由一般外科醫師執行,患者需全身麻醉,從胃部大彎處開一個1公分的傷口,將胃造口的管子經皮下脂肪與腹膜直接穿進胃,利用管子尖端的類似水球的囊袋,注水後方便外科醫師將腹壁與之縫合,但手術時間較長,費用也較昂貴。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裝置胃造口 手術時間短且有健保給付透過「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G)裝置胃造口,過程僅約15至30分鐘,且健保有給付。在給予病人鎮靜與止痛藥物後,以內視鏡經口進入胃部,採局部麻醉利用穿刺針穿過腹壁及胃壁,由此路線放入導線,用胃鏡將導線拉出口腔,套上餵食管後,再將灌食管沿食道重新拉進胃部,最後由肚皮穿出,即可作為灌食入口。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 未必適合每個患者張家熙補充,雖然胃造口優點很多,但對於口腔或食道狹窄以致內視鏡無法通過進入胃內、有瀰漫性腹膜炎、神經性厭食症、預期生命期望值低、先前曾做過胃切除手術、肥胖、有大量腹水等的患者,則不建議透過「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治療。照護者需每天替裝置胃造口的民眾,用生理食鹽水清潔造口周圍皮膚,並順時針旋轉灌食管,確認位置,平均每半年回門診更換管子即可。對患者及照護者來說,不僅改善外觀,亦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尊嚴,建議可與醫師多溝通,嘗試最適合的方案。

血癌不可怕 按時服藥可穩如慢性病

血癌不可怕 按時服藥可穩如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蔡先生,25年前因肝臟腫大、食慾減輕到院求診,抽血檢查後發現體內白血球異常增生,經進一步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因口服標靶藥物尚未問世,陸續經化療、干擾素注射治療,治療效果時好時壞,飽受副作用困擾,噁心、掉髮,更因此造成脾氣暴躁。秀傳醫院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副院長、彰濱血液腫瘤科劉大智主任表示,白血病即是俗稱的「血癌」,是因體內白血球出現不正常增生現象所引起,依照病程進展,分為急、慢性兩種;又依據細胞的來源及型態特徵,可分為骨髓性、淋巴性兩種。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主要症狀為疲倦、無力、發燒、盜汗、胃口差、脾臟及肝臟腫大等,多發生在55歲以上年紀大的人。由於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染色體異常(又稱「費城染色體」)導致基因突變,染色體錯位產生新的基因融合體(稱為BCR-ABL基因),導致血液中白血病細胞及白血球數量不正常增生。劉大智主任認為,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但若沒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2至5年內就可能惡化變成急性白血病,癒後變得非常差,存活期不到半年。過去診治時,多半是因肝臟、脾臟腫大就醫發現,近幾年由於健檢普及,不少患者已被早期診斷,也因此得以及早接受治療。「目前已有治療效果相當不錯的標靶藥物,5年存活率可超過9.3成,甚至高過骨髓移植的五年存活率7.5成。」劉大智主任說,台灣健保給付四種口服標靶藥物,依狀況每天服用二到四顆,只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也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與疾病共存。以先前提到的蔡先生為例,劉大智主任表示,18年前 (2002/05/01) 改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短短時間內病情即獲得良好控制,至今蔡先生因病情演變,陸續使用過三種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反應皆佳。相較於過往的治療方式,口服標靶藥物對其他正常的造血細胞影響很少,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目前已成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的治療方式。 劉大智主任提到,目前在偵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成果中,以病患體內BCR-ABL基因的殘存量為重要依據,患者需每三個月抽血進行「分子學定量檢測」,監測BCR-ABL基因含量是否有效地被藥物抑制,如能達到標準值的千分之一以下,即為良好治療反應 (MMR)。劉大智主任建議,民眾應養成固定健康檢查習慣,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呼籲該疾病病友應了解自身病況,切勿自行停藥,以免症狀復發而得不償失,要與主治醫師良好配合、長期治療,按時服藥以及回診監測絕對是與疾病共存的不二法門。

臍橙無籽又多汁 選購方法報你知!

臍橙無籽又多汁 選購方法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臍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屬芸香科甜橙類果樹,原產地在巴西,是甜橙枝條變異所選育出來的品種。號稱甜橙中的貴族,臺東為主要產區,屬早熟種,果形像柳丁,但比柳丁稍大,果實底部有一副果(突起),狀似肚臍,所以稱為臍橙。果實無籽、肉質細緻多汁、酸甜適中、具濃郁香氣,一向為饕客所喜愛,目前是最好的賞味期間,歡迎民眾多多選購。臺灣臍橙採收期為11~1月由於臍橙花粉和胚珠異常,果實通常沒有種子,且對環境極為敏感,著果期如遭遇乾旱、大雨等不良氣候,易落花及落果,所以產量不穩定。在臺灣地區栽培臍橙,果實約在11月中旬開始轉色,果肉逐漸變為柔軟多汁,至11月下旬多數果實已轉色,果實開始成熟,適合採收,正常期約在11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間。過早採收,果皮尚未退綠、轉色,且果肉纖維仍粗硬,品質不佳;惟如遲至1月中旬以後仍未採收,除落果率高外,果實亦容易出現乾米及果汁糖度降低現象。臍橙早在1910年即引進臺灣栽培,初期即選定臺東縣成功鎮進行試作,因產量偏低,未大量推廣。目前臺灣臍橙栽培仍集中在臺東地區,面積約80公頃,主要分布於成功鎮及東河鄉,其中成功鎮“柑仔山”栽培臍橙已有90多年。臍橙喜愛日夜溫差大的地中海型氣候,而臺東臍橙多栽培在山坡地上日夜溫差大,且土壤排水良好,生產之果實風味濃郁,果肉細緻多汁、無籽、糖度11~13°Brix,糖酸比約18~20,品質極佳,深受消費者喜愛,因產量不多且產期短,有意嘗鮮者要把握時機。優質臍橙的選購方法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建議消費者選購優質臍橙的方法包括:1.果實飽滿充實,用手觸摸有彈性、果蒂未脫落。2.果型以廣卵圓形或球形且果重約250~400公克較佳,果型過大或長橢圓形者,在近果柄處容易有乾米現象。3.果皮橙黃色,具光澤,油胞細緻,果臍處具濃郁香氣。4.外觀乾淨、無嚴重病蟲害斑點及風疤。

3招掰大肚腩 練腹肌比仰臥起坐有效

3招掰大肚腩 練腹肌比仰臥起坐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練核心不只腹部平坦有線條,對於體態維持與肌肉神經協調會更好。常看到健身族用仰臥起坐練腹肌,但事實上仰臥起坐不容易做正確,不少人做完仰臥起坐,脖子和腰部也會痠,這是危險的。因此,跟著教練官學習更安全、效果一級棒的虐肌訓練「捲腹」運動吧! 第1招-基本捲腹(1) 平躺在瑜珈墊上、屈膝,接著腳底板踩滿地面,雙手輕碰膝蓋。(2) 吐氣時,利用腹部發力,將肩膀和上背帶離地面,停頓約1到2秒,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複動作。切記,過程中動作都要緩慢,突然發力可能會造成運動傷害。 第2招-轉體捲腹(1) 先平躺在瑜珈墊上,雙手扶耳朵,雙腳屈膝,腳底板穩穩地踩好地面。(2) 吐氣時,腹部發力,將肩膀至上背帶離地面,再扭轉腹部,讓身體朝向右邊,停頓一下,腹部扭轉讓身體面向左邊,左右各算1下,可做6到8下,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複動作。 第3招-下腹捲腹(1) 將壺鈴或是有重量能夠穩定身體的道具,放在頭部上方。(2) 接著平躺在瑜珈墊上,雙腳屈膝,雙手抓住壺鈴,同時抬起雙腳,小腿平行地板。(3) 吐氣時,下腹發力,將臀部抬離地面,吸氣時再回到起始位置,重複動作。 捲腹訓練時的注意事項1.雙手不抱頭,否則容易給脖子加壓造成負擔,導致頸椎受傷2.不能在過軟或過硬的地上練習,例如:床上、水泥地,建議鍛鍊前準備好瑜珈墊,再做訓練。3.做捲腹運動時,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腹肌上,靠核心的力量把肩膀帶離地面。4.如果做得太累就要先停止或休息,否則很容易代償到腰部力量,增加腰部的壓力之外,腹部也沒練到,那就得不償失囉! 

去勢抗性前列腺癌 找到治療新策略

去勢抗性前列腺癌 找到治療新策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前列腺癌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我國十大癌症的最新資料,前列腺癌已躍升為第四名,同時也是男性年老後常見的癌症之一。此外,美國癌症協會公布「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指出,前列腺癌高居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及乳癌,足見前列腺癌對男性健康的威脅與日俱增。以往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多採用荷爾蒙療法(hormone therapy)或去勢療法(castration therapy),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癌細胞常會轉變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而再度復發,後續僅能搭配化療或服用雄性激素抑制劑(如:Enzalutamide Abiraterone)來緩和病程,但無法完全治癒。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王鴻俊助研究員與台北醫學大學龔行健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丙酮酸激酶(PKM2)、組蛋白去甲基酶(KDM8)與組蛋白甲基轉移酶(EZH2)扮演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角色,其中將PKM2與KDM8降低表達量之後,將能夠抑制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而抑制EZH2的表達量亦可以有效降低雄性激素抑制劑Enzalutamide產生抗藥性,上述研究成果可望提供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新的治療方向。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腫瘤領域重要期刊《Oncogene》。一般而言,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是受到雄性激素(androgen)所控制,因此,為了降低患者雄性激素的含量,臨床治療常採用荷爾蒙療法或去勢療法,包括睪丸切除及注射荷爾蒙針劑等治療方式。不過,在患者接受一至兩年的去勢療法之後,前列腺癌細胞會逐漸演化成適應患者的身體環境,變成不再需要雄性激素就能存活,進而轉變為去勢抗性前列腺癌,導致去勢療法的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目前治療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相當棘手,只能搭配化學治療或服用新型雄性激素抑制劑來緩解症狀及延長生命。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王鴻俊與台北醫學大學龔行健院士研究團隊分析多種前列腺癌細胞株(包括具去勢抗性與新型雄性素抑制劑抗性之前列腺癌細胞株)以及進行動物實驗結果發現,PKM2與KDM8在前列腺癌細胞株中均有異常的過度表達現象,透過將KDM8去活化之後,能有效抑制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的腫瘤細胞生長,顯示KDM8在雄性激素刺激前列腺癌細胞生長作用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王鴻俊博士進一步指出,前列腺癌細胞葡萄糖代謝處於高度活化的狀態,而PKM2與KDM8正是調控癌細胞葡萄糖代謝進行糖解作用(glycolysis)的調控因子,顯示抑制PKM2與KDM8為有效阻斷癌細胞進行代謝的關鍵機制。此外,由於雄性激素抑制劑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反應,進而影響去勢抗性前列腺癌後續的治療效果,王鴻俊博士研究團隊分析新型雄性激素抑制劑Enzalutamide在於抗藥性細胞株基因表現差異時發現,EZH2在這些抗藥性細胞會過度表現,因此,透過抑制EZH2的表現量能夠有效抑制Enzalutamide 抗藥性細胞株的生長,顯示EZH2抑制劑將來或可合併其它雄性激素抑制劑治療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王鴻俊博士指出,相對其他癌症而言,前列腺癌的病程較為緩慢而容易被輕忽。除上述未來治療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的新方向以外,王鴻俊博士也提醒,避免高油脂飲食與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也是不讓前列腺癌找上門的重要因素。未來研究團隊也將持續探究KDM8抑制劑的研發工作,期盼能夠嘉惠更多國人的健康。研究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18-0414-x

每日平均上網8小時 恐嚴重影響身心

每日平均上網8小時 恐嚴重影響身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今的生活,人手一機,隨時都能上網聊天、購物、打手遊,甚至交友,但也因為過度使用3C產品而引發身心病症,特別是焦慮、憂鬱、失眠以及肩頸、手腕與眼睛的傷害。針對全球網路調查發現,世界各國每人每日平均上網時間為6小時42分鐘,臺灣人的每日平均上網時數為7小時49分鐘,屬於「表現優異」的前段班。當我們懂得利用良好習慣來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需要以正確的習慣來使用網路,避免因不當的使用造成身心不適。臺灣人的每日平均上網時數為7小時49分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表示,現代人網路使用量日益增多,網路世界已不再是過去的虛擬實境,而是和與現實沒有清楚界限的擴充實境,讓使用者欲罷不能;而不良的網路使用習慣,最容易引發「排擠」的現象,也就是使用者每天將寶貴的時間、精力都用在上網,卻排擠了其他生活重要的活動,像是飲食營養、睡眠休息、身體運動、工作學習、言談溝通與情感交流等,日復一日的累積,終究影響身心健康,並危害人際關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醫師提醒民眾,不良的網路使用習慣影響身心健康,長期超時使用,可能產生心理依賴、焦慮、憂鬱、煩躁、眼睛、肌肉、關節與心血管疾病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養成正確使用網路的習慣、避免沉迷,並提供「復籌者連盟」口訣,讓民眾檢視自己的日常生活,避免因為網路而排擠、影響日常規律活動。「復籌者連盟」口訣復:恢復規律作息,避免上網排擠飲食與睡眠。籌:健康不是上網的籌碼,避免上網造成身心負面影響。者:當一個正確使用網路示範者,避免上網影響興趣發展。連:連同親友培養正確上網習慣,避免上網排擠溝通與交流。盟:與親友聯盟規劃戶外活動,避免上網排擠運動與學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使青年學子正確使用網路,108年9-10月辦理「上網不迷惘!」標語創意比賽活動,只要是臺北市國中、小或高中職的在學學生都可以發揮創意,以健康上網為題材,用有趣、有意義且富創意的文字或圖像來呈現,歡迎青年學子在108年10月31日前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踴躍報名參加。此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將於108年11月28日下午2點至4點辦理「滑世代的不迷網生活!」宣導講座,歡迎大朋友及小朋友一同報名。以上活動詳細訊息請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及「臺北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傾聽each來」Facebook粉絲專頁查詢!

腎臟病患易罹低血鈣症 症狀似腦中風

腎臟病患易罹低血鈣症 症狀似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的77歲婦女因語無倫次、反應遲慢、認知功能障礙、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進急診室,在急診室做了腦部電腦斷層和抽血檢查,發現該病患的右腦頂葉有血管栓塞情形,血色素偏低及肌酸酐偏高,一度被懷疑是腦中風,經由神經內科收治住院。住院其間確診該血管栓塞屬陳舊性栓塞,應該不是導致語無倫次、右側肢體無力的原因,由於該病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因此會診腎臟科。從抽血的多項數值中逮到「元凶」,竟是血中鈣離子濃度過低,罹患「嚴重低血鈣症」,經針劑補充氯化鈣,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陳燕蘭表示,經抽血檢查血中鈣離子,發現該病人的血清鈣離子為4.4,不到正常值的一半,同時其副甲狀腺素已飆至691,對慢性腎臟病人的控制值約為正常值的三倍來說,可以說已嚴重失控,因此診斷是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嚴重低血鈣症」。低血鈣症其發病的症狀 很類似腦中風罹患嚴重低血鈣症,容易誘發抽筋等,其發病的症狀很類似腦中風,包括反應遲鈍、肢體無力,認知功能障礙等,如果未即時補充氯化鈣有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嚴重時會奪人生命。該病患經每六小時針劑補充氯化鈣三天,再改口服鈣片四天就康復出院,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慢性腎臟病患者 為何容易罹患低血鈣症?陳燕蘭醫師指出,其罹病的機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腎臟對活性維生素D的製造功能下降,進而併發續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而誘發低血鈣症,容易被患者疏忽或誤診,其惡化的機率很高。因此,陳燕蘭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一定要追蹤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而需終身洗腎,再者追蹤治療的過程中,如有其他的併發症也可即時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