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不可怕 按時服藥可穩如慢性病
秀傳醫院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副院長、彰濱血液腫瘤科劉大智主任表示,白血病即是俗稱的「血癌」,是因體內白血球出現不正常增生現象所引起,依照病程進展,分為急、慢性兩種;又依據細胞的來源及型態特徵,可分為骨髓性、淋巴性兩種。
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主要症狀為疲倦、無力、發燒、盜汗、胃口差、脾臟及肝臟腫大等,多發生在55歲以上年紀大的人。由於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染色體異常(又稱「費城染色體」)導致基因突變,染色體錯位產生新的基因融合體(稱為BCR-ABL基因),導致血液中白血病細胞及白血球數量不正常增生。
劉大智主任認為,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但若沒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2至5年內就可能惡化變成急性白血病,癒後變得非常差,存活期不到半年。過去診治時,多半是因肝臟、脾臟腫大就醫發現,近幾年由於健檢普及,不少患者已被早期診斷,也因此得以及早接受治療。
「目前已有治療效果相當不錯的標靶藥物,5年存活率可超過9.3成,甚至高過骨髓移植的五年存活率7.5成。」劉大智主任說,台灣健保給付四種口服標靶藥物,依狀況每天服用二到四顆,只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也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與疾病共存。
以先前提到的蔡先生為例,劉大智主任表示,18年前 (2002/05/01) 改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短短時間內病情即獲得良好控制,至今蔡先生因病情演變,陸續使用過三種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反應皆佳。相較於過往的治療方式,口服標靶藥物對其他正常的造血細胞影響很少,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目前已成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的治療方式。
劉大智主任提到,目前在偵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成果中,以病患體內BCR-ABL基因的殘存量為重要依據,患者需每三個月抽血進行「分子學定量檢測」,監測BCR-ABL基因含量是否有效地被藥物抑制,如能達到標準值的千分之一以下,即為良好治療反應 (MMR)。
劉大智主任建議,民眾應養成固定健康檢查習慣,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呼籲該疾病病友應了解自身病況,切勿自行停藥,以免症狀復發而得不償失,要與主治醫師良好配合、長期治療,按時服藥以及回診監測絕對是與疾病共存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