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

血癌不可怕 按時服藥可穩如慢性病

血癌不可怕 按時服藥可穩如慢性病#服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蔡先生,25年前因肝臟腫大、食慾減輕到院求診,抽血檢查後發現體內白血球異常增生,經進一步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因口服標靶藥物尚未問世,陸續經化療、干擾素注射治療,治療效果時好時壞,飽受副作用困擾,噁心、掉髮,更因此造成脾氣暴躁。秀傳醫院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副院長、彰濱血液腫瘤科劉大智主任表示,白血病即是俗稱的「血癌」,是因體內白血球出現不正常增生現象所引起,依照病程進展,分為急、慢性兩種;又依據細胞的來源及型態特徵,可分為骨髓性、淋巴性兩種。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主要症狀為疲倦、無力、發燒、盜汗、胃口差、脾臟及肝臟腫大等,多發生在55歲以上年紀大的人。由於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染色體異常(又稱「費城染色體」)導致基因突變,染色體錯位產生新的基因融合體(稱為BCR-ABL基因),導致血液中白血病細胞及白血球數量不正常增生。劉大智主任認為,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但若沒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2至5年內就可能惡化變成急性白血病,癒後變得非常差,存活期不到半年。過去診治時,多半是因肝臟、脾臟腫大就醫發現,近幾年由於健檢普及,不少患者已被早期診斷,也因此得以及早接受治療。「目前已有治療效果相當不錯的標靶藥物,5年存活率可超過9.3成,甚至高過骨髓移植的五年存活率7.5成。」劉大智主任說,台灣健保給付四種口服標靶藥物,依狀況每天服用二到四顆,只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也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與疾病共存。以先前提到的蔡先生為例,劉大智主任表示,18年前 (2002/05/01) 改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短短時間內病情即獲得良好控制,至今蔡先生因病情演變,陸續使用過三種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反應皆佳。相較於過往的治療方式,口服標靶藥物對其他正常的造血細胞影響很少,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目前已成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的治療方式。 劉大智主任提到,目前在偵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成果中,以病患體內BCR-ABL基因的殘存量為重要依據,患者需每三個月抽血進行「分子學定量檢測」,監測BCR-ABL基因含量是否有效地被藥物抑制,如能達到標準值的千分之一以下,即為良好治療反應 (MMR)。劉大智主任建議,民眾應養成固定健康檢查習慣,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呼籲該疾病病友應了解自身病況,切勿自行停藥,以免症狀復發而得不償失,要與主治醫師良好配合、長期治療,按時服藥以及回診監測絕對是與疾病共存的不二法門。

家中寶貝仍尿床?耐心關懷可改善

家中寶貝仍尿床?耐心關懷可改善#服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多數家長抱持著「小朋友尿床很正常,長大就會好了」的想法,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呼籲家長應重視準學齡兒童(6至7歲)尿床的問題。尿床可能影響孩童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因此若超過6歲的孩子仍持續每月2次在夜間尿床,症狀連續3個月以上,應盡早至兒童泌尿科或兒童腎臟科就診,積極接受完整治療,尿床治癒率可達9成。正視尿床症狀助孩子擺脫心理創傷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症」,即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無意識排尿。依據國際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至10%的學齡兒童受尿床所困擾,其中男生尿床的比例較高。當孩童害怕外宿出現夜間尿床症狀時,被家長責備或同儕取笑,造成孩童緊張,夜晚睡不好、或想掩蓋自己尿床的事實,尿床的陰影造成孩童心理的創傷與自卑。尿床不是小孩的錯!應積極就醫學會楊緒棣理事長說,臨床上認為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三類,包括:「夜間多尿症」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行為療法接軌口服藥物 治癒率達9成當孩童有「夜間多尿症」時,會先以行為治療,導正孩童不恰當的喝水習慣及培養規律性解尿習慣,並規範孩童於睡前2小時少喝水。如果行為治療沒有改善夜間尿床的問題,則可以依據國際間的臨床指引以及我國專家共識建議,第一線推薦治療藥物是睡前服用「口服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許多研究證實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能有效改善尿床的症狀,藉由抗利尿激素類似物之作用減少夜間的尿液製造,降低孩童尿床的發生機會。尿床確實是一個困擾的問題,但透過專業治療介入,多數尿床可以治癒,建議家長別因尿床斥責孩子或不耐煩,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進而影響學習。

女吃藥只喝少量水 竟致食道潰瘍!

女吃藥只喝少量水 竟致食道潰瘍!#服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許小姐是上班族,因胸口疼痛就醫。經過胃鏡檢查,發現病人食道中段可見圓形且對稱性的潰瘍,典型是因為吃藥導致。從內視鏡上清楚可見病人食道中段約20公分處有許多明顯潰瘍,這些都是吃藥引起。吞藥只喝少量水 喉嚨疼痛蔓延至胸口原來許小姐感冒至診所就醫拿藥,吞藥時只喝少量的水,結果感覺膠囊黏在食道上。因為總覺得喉嚨卡卡,2天後疼痛感更從喉嚨延伸至胸口,許小姐趕緊就醫。醫師提醒病人在服藥時應喝足夠的水,以免藥物侵蝕導致食道發炎、潰瘍。止痛藥、膠囊藥丸等 易黏著於食道壁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部份藥物較容易導致食道發炎與潰瘍,常見的有四環黴素等抗生素、鐵劑、阿斯匹靈等止痛藥,膠囊藥丸也容易黏著在食道壁上。上述藥物對腸胃道有刺激性,若滯留在食道,容易造成發炎或潰瘍等傷害。吞藥配足量溫開水 服後別立刻躺下藥物卡在食道上引起潰瘍的事件不少見,洪弘昌院長提醒,病人吞服藥物時,務必搭配足量溫開水,避免藥物卡在食道傷害黏膜。服藥後別立刻躺下休息,應保持站姿或坐姿,以利藥物成功抵達胃部。如果服藥後出現吞嚥疼痛、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別讓食道受罪。

講座/小兒藥品磨粉知多少?

講座/小兒藥品磨粉知多少?#服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病看病吃藥,吞藥丸對小朋友並不容易,大多會將藥物磨粉後再服用。然而隨意改變藥品原來形式、磨成藥粉,恐怕改變藥物的儲存期限甚至藥效。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6月9日(六)舉辦藥劑科講座,由林立仁藥師主講「小兒藥品磨粉注意事項宣導」,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幼兒服藥、用藥的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小兒藥品磨粉注意事項宣導時間:107年6月9日(六)上午10:00-11: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防藥物過敏 服藥前記得先諮詢

防藥物過敏 服藥前記得先諮詢#服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喉嚨卡痰令人不勝困擾,因此許多民眾對於「止咳化痰」的藥物總是難以抗拒,但近日食藥署發布一則藥物安全警訊:含ambroxol或bromhexine常見袪痰成分的藥品,國外有極少數的報告指出可能會發生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如:多形性紅斑、史帝文生氏-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皰症等嚴重皮膚損害,南投醫院藥劑科也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勿擅自自行購買藥物,應向醫師、藥師進行諮詢。免疫系拱將藥物當作來者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藥劑科主任林鴻昌表示,含ambroxol或bromhexine藥品的不良反應即是藥物過敏,其成因是人類的免疫系統將藥物誤當作是外來入侵者,所以產生一連串防禦和抵抗攻擊的反應。過敏反應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非常多樣化,輕者如:皮膚紅腫、搔癢、發疹,嚴重者如:呼吸困難、皮膚潰爛、過敏性休克或死亡等。嚴重程度女性高於男性藥師曾惠敏表示,發生藥物過敏的機率或嚴重度會因年齡、性別、疾病、基因等個體的差異有所不同。無法準確地預測某人使用某種藥品一定不會產生過敏。通常年輕人和中年成人發生的機率和嚴重度會比老年人和小孩高、女性高於男性、患有某些病的病人,如:肝腎不佳者也較易產生皮膚不良反應,或帶有特殊基因的人發生率和嚴重度也會較高。發生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早期,有一些常見的前兆,如:皮膚搔癢或紅疹或水泡、喉嚨痛、口腔潰瘍、嘴唇腫、眼睛紅腫或灼熱、發燒等症狀,可能在服藥後數日內發生,也可能在2至3個月才出現,若能及早發現警覺並及早做治療,就可以避免症狀發展成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  ambroxol和bromhexine成分是常見的化痰藥,是為緩解症狀的藥物,可見於處方藥和市面販售之藥品,民眾可能經由就醫或自行購買取得該成分藥品。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在使用或購買藥品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或請教藥師該藥品應注意事項,並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自己是否有藥物過敏史。若使用該藥品後發現感冒症狀未能緩解或變得更加嚴重,或是發生上述嚴重不良反應前兆,則應立即停止使用該藥品並盡速就醫。 

忘記服藥 下次禁服2倍劑量

忘記服藥 下次禁服2倍劑量#服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吃過藥了嗎?」假期容易改變生活作息而有忘記服藥的情形,藥師提醒,若忘記服藥,下一次服藥時切勿吃2倍劑量。另外,春節期間,慢性病友用藥不缺席,若有打算出國者,出示機票或船票證明,就可1次領取1個月以上的藥量。同時呼籲年假期間應維持正常作息、保持適度運動、勿暴飲暴食,病情若出狀況仍應就診。計畫出國 可1次領1個月以上的藥量衛生局呼籲慢性病友,許多人會利用連續假期返鄉闔家團聚或出門旅遊散心,若有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藥物的民眾,事前充分的準備是很重要的。先確認「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時間以及檢查藥量是否充足,如領藥日期介於春節期間,可依政府公告提前至就醫的醫療院所或健保特約藥局領藥,如有計劃出國或返回離島地區,同時出示機票或船票證明,則可1次領取1個月以上的藥量,避免中斷用藥。忘記服藥 不可一次服用2倍藥量亞東醫院藥學部藥師廖雁南表示,許多民眾常因假期改變生活作息,容易發生忘記服藥的情況,或任意增減服用藥品的劑量及時間,這些都可能會影響病情的變化。若忘記服藥,在短時間內想起來仍可補服,如果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就不要再補服,1次服用2倍的藥量,服用降血糖、賀爾蒙、類固醇等用藥,則須先請教藥師再決定是否補服藥品。保健食品 可能與慢性疾病用藥交互作用新北市衛生局科長劉君豪提醒,春節期間收到的保健食品禮盒,可能會與慢性疾病用藥產生交互作用,最保險的服用方式是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的意見。另外,出門旅遊的民眾除了注意按時服藥之外,醫師處方的緊急用藥如緩解心絞痛的舌下錠、緩解急性氣喘發作的氣管擴張吸入劑等等,務必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藥」你健康 服藥6招

「藥」你健康 服藥6招#服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提倡自我照護,每個人應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民眾到醫院看病拿藥,或到藥局購買指示藥或成藥,須先閱讀藥袋、藥品外盒標示及藥品說明書,不可只憑印象用藥,值得注意的是,應改正「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用藥觀念,依每個人不同的年齡體質身體經濟狀況及工作性質等,以選用最合適的藥品。用藥前確認服用方法 避免危害健康用藥以前必須先確認服用方法,藥物是否需要用吞服(如某些瀉劑需吞服,以減少腸胃的副作用)、咬碎(大顆中和胃酸的藥物,咬碎服用較不會造成吞嚥困難,也可增快作用)、含在舌頭底下的(如某些具有擴張血管功能、用以緩解心絞痛的藥物,含在舌頭下可快速吸收而作用)、或加水稀釋(某些懸液劑需以足量的水配製後服用,如:小兒使用的抗生素糖漿)。不同的種類或作用、使用的藥物也不一樣,因此服法可能就不同,若是領用外用藥物,需注意的是外用藥雖然不是以內服方式服用,但是若使用不正確,一樣會危害健康,若有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可以向藥師詢問藥物的用法。服藥6招  顧健康1)確認藥品名稱及外觀形狀、顏色,是否與藥袋、外盒或藥品說明書所描述的一致,外包裝是否完整。2)注意用途 ( 適應症 )是否與自己的疾病或症狀相符。3)詳閱使用方法,應遵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或依照外盒、藥品說明書上的使用方法用藥。4)留意有哪些副作用或警語,服藥後有不適症狀或過敏反應 ( 如:皮膚紅疹、嘴唇或眼皮水腫、呼吸困難 )。5)勿合併使用多種同類或同成分的藥品,增加副作用及交互作用的風險。6)若持續使用指示藥及成藥 3 天未好轉,則應儘速就醫。

氣喘患者作好保養+服藥照樣可跑馬拉松

氣喘患者作好保養+服藥照樣可跑馬拉松#服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5歲醫師說道,「明明平時都有規律用藥,也有固定健身,怎麼最近一跑步,氣喘就發作,短暫跑步就又喘又咳的,難過的不得了,連最熱衷的路跑活動都只能望之卻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該名醫師患有氣喘達20年之久,平時控制良好,也喜好慢跑健身,但只要空氣品質達到紫爆等級時,氣喘症狀馬上就會襲來。留意身邊過敏源 為健康把關洪仁宇主任說明,氣喘是一種呼吸道長期慢性發炎的表現,未良好使用藥物控制或受到過敏源刺激時會出現喘、胸悶、咳嗽有痰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然而,氣喘可以經由治療達到良好控制,如果可以釐清自身的過敏源,避免過度接觸則可以減少氣喘發作的機會。此外,另有一名嚴重型氣喘患者,上班時常發生咳嗽等氣喘發作症狀,使用吸入型類固醇(ICS)與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LABA)後,卻一直無法有效控制,而深感困擾,經深入詢問才發現,原來該名患者的座位附近設有碳粉影印機,影印文件時的碳粉飄散在空氣中,致使該名患者因反覆接觸過敏源,致使氣喘發作。現在加上去年健保新核准的吸入型抗膽鹼製劑(LAMA)與原本的藥物合併治療,並遠離工作場所過敏源後,目前氣喘狀況控制穩定良好。他也指出,氣喘患者當中約有10%的患者屬於嚴重型氣喘患者,這類型的患者如使用吸入型類固醇 (ICS)與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 (LABA)合併治療後,氣喘仍易發作,或肺功能未能改善,可加上使用吸入型抗膽鹼製劑 (LAMA)合併治療,經研究顯示,可降低21%嚴重氣喘急性發作,68%嚴重氣喘患者可受控制,此外,氣霧式的裝置讓患者可以一般呼吸的力氣就能吸入藥物,可改善氣喘急性發作的症狀。別隨意停藥 嚴重恐氣管重塑此外,不少嚴重型氣喘患者經常自覺氣喘控制良好而自行停藥,洪仁宇主任強調,氣喘患者不宜自行評估減藥、停藥,因為氣喘症狀雖然減緩,但其實呼吸道發炎現象仍持續存在,患者一但任意停藥,容易使氣喘反覆發炎進而發生氣管重塑,最好是與醫生商量,逐漸停藥。規律用藥+遠離過敏源 參加路跑非難事至於氣喘患者最好不要接觸馬拉松等激烈運動,洪仁宇主任強調,這是錯誤的觀念,氣喘患者只要規律用藥,遠離過敏源,反而建議患者們多運動,想要參與路跑等健身活動,建議先以短距離訓練再慢慢加長距離,並隨時注意自身狀況,最重要的是,喘、咳、胸悶等症狀出現就不要運動,同時評估空氣品質是否適宜,才能與氣喘和平共存,又能放心的衷於運動、參與路跑盛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