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是一種骨髓惡性疾病,導致造血功能的喪失。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召集26位血癌專家共同撰寫,於《血癌全攻略》一書中,詳述「8大血癌」的治療方法與照護,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淋巴癌⋯等,希望做為病友與家屬的參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血癌是一種骨髓惡性疾病,導致造血功能的喪失。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召集26位血癌專家共同撰寫,於《血癌全攻略》一書中,詳述「8大血癌」的治療方法與照護,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淋巴癌⋯等,希望做為病友與家屬的參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國內目前可執行CAR-T細胞療法的醫療院所共有七間,林口長庚醫院也在其列。近期林口長庚順利完成全體系前2例CAR-T治療,都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並在接受CAR-T治療後持續於門診追蹤觀察,目前初期臨床反應良好,讓家長與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對於CAR-T治療充滿信心! 林口長庚CAR-T治療團隊5/17舉辦記者會宣布這項好消息,包括邱政洵副院長、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及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等,均出席記者會說明長庚醫院CAR-T細胞療法的最新進展。 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表示,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佔所有兒童癌症的1/3左右。治療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 雖然整體治癒率不錯,仍有少數復發或頑固性的治療相當棘手,所幸近年來標靶及免疫治療有顯著進步,替這群病人帶來無限希望。張從彥醫師指出,CAR-T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的簡稱,被稱為「活著的藥物」,其原理是抽取病人的免疫T細胞,在實驗室通過基因工程加以強化,使其能識別並攻擊特定癌細胞,再將這些修改後的T細胞擴增輸回病患體內,以快速作戰進而消滅癌細胞。對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臨床試驗成效相當不錯,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快速批准臨床使用。 13歲的病童小華(化名),8歲時被診斷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化療結束後不到半年就發現雙側睪丸腫大,確診為骨髓外復發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同時的骨髓檢查亦發現「微量殘存疾病」(MRD)上升,代表骨髓也即將復發。另一位8歲病童小寶(化名),4歲時亦被診斷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原本一切治療順利,無奈在化療結束後9個月注意到右側睪丸腫大,確診為骨髓外復發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骨髓檢查亦發現MRD上升。 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表示,長庚醫療團隊考量到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於骨髓外復發的效果有限,且睪丸復發後的局部治療需切除睪丸或放射治療,勢必影響病童將來的生殖能力,因此安排特約門診向家長詳細講解疾病現況、治療狀況、其他治療選擇以及CAR-T治療利弊等。經過深思熟慮後家長決定參考國外經驗,先讓病童接受CAR-T治療,期待可以避免切除睪丸或做睪丸放射治療。 陳世翔醫師說,CAR-T治療是目前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新穎的治療,原要價超過千萬元,雖自2023年11月起納入健保給付,但給付條件為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次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兩位病童都是首次復發,因此不符合給付條件。 他說,兩位病童在CAR-T細胞輸注過程都很順利,無重大不良反應,住院治療期間僅出現輕微的發燒、疲倦等症狀。輸注約2週後順利出院,目前都持續在門診追蹤觀察治療反應中,治療後的初期臨床反應相當不錯。 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CAR-T是癌症細胞治療重要的里程碑,成功的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經過基因改造,產生強大的免疫力,摧毀體內的癌細胞。除了目前通過的ALL及DLBCL之外,研究者正積極研發下一代的CAR-T以改善副作用,並開發其他的適應症。目前研發的重點多以血液科癌症為主,實體腫瘤的癌症目前還有許多困難待克服,例如CAR-T細胞如何侵入腫瘤內部以及腫瘤微環境因素。隨著腫瘤免疫學的進展,將來可望有機會更安全、更廣泛的應用CAR-T來治療癌症及非癌症免疫疾病。 張文震主任強調,此種癌症先進醫療研發成本高昂,應用初期要價通常不菲,感謝健保署今年能開放如此先進治療,造福病人,期盼也將能帶動國內癌症新醫療技術研發。相信台灣的醫療水準將能為世界癌症病人貢獻心力。 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癌症的治療方式包括放療、化療、標靶治療、骨髓移殖,到現今的CAR-T治療,一直持續進展中。而免疫細胞治療方式千變萬化,除了CAR-T外,還有以病毒抗原刺激培養免疫細胞,再應用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病毒活化的併發症控制,甚至是控制與病毒相關的癌症。我們期待未來能發展引進更多免疫細胞治療的技術,改善現有的治療模式,提供需要的病童有多一種選擇,讓兒童白血病不再是束手無策的絕症,幫助病童恢復健康快樂長大。
62歲黃女士日常休閒幾乎天天爬山,但去年某一天爬完山,突然感覺到全身異常痠痛、疲累無力,容易喘且肚子疼痛,過了1週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竟確診罹患白血病,雖緊急接受治療救回一命,但不到半年卻又復發,所幸再次接受治療,成功配對到合適的幹細胞,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目前穩定控制病情。
「高齡化社會來襲,我國銀髮族的健康日益受到重視,提醒民眾,切莫把體重下降、虛弱、盜汗等症狀輕視為老化現象,當心可能血癌發病的警訊!」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說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好發於六、七十歲的男性。提醒民眾,出現相關症狀務必及早治療,若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也無須驚慌,近幾年已有多元藥物問世,且在政府支持下,治療經濟負擔大幅減少。舉例而言,今(2024)年2月『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獲得健保給付可用於特定病患的一線治療,有望延緩復發時間並爭取更長的存活期。 (今(2024)年2月『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獲得健保給付可用於一線治療,有望延緩復發時間並爭取更長的存活) 發燒、淋巴結腫脹發生要警覺 確診慢性血癌勿恐慌 滕傑林主任指出,每年每10萬國人中有約0.5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且發生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大部分的病患是意外發現,並無明顯症狀。而有症狀的病患,其症狀並不典型,如發燒、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貧血等,長輩們容易誤認為僅是衰老、疲勞引起,疾病的警訊容易被忽略。所幸近年來成人健檢日益受到重視,許多患者得以在罹病初期確診。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診斷與治療並不困難,且相對於其他急性血癌,其病程發展緩慢,有症狀時才需要治療,否則僅需要定期追蹤。」滕傑林主任說明:「然而,當患者知道自己罹患無法治癒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並且被告知不需要治療時,往往會誤認為自己無可救藥、無法治療了,導致有極端的情緒反應。」 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獲健保、患者穩定控制疾病時間再增1年 有望活的又長又有品質 滕傑林主任說,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治療,在過去就已經非常成熟,醫師會依據患者病程規劃對應的療程,除了要避免惡化、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以外,讓患者能夠活的「像是沒有生病一樣」也很重要。整體而言,患者有望在穩定控制疾病的情況下,存活時間可以長達10年甚至更久。 「近年在藥物發展迅速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有越來越多治療新武器,除了有多元標靶藥物以外,更有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大幅改變了過往的治療思維,讓過去以傳統化療為主的治療模式,調整為以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為主、化療為輔的治療,在減少患者治療負擔的同時,也爭取更好的治療成效。」滕傑林主任分析:「相較於傳統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更能活化補體系統,可以更有效的殲滅癌細胞。與口服化療藥物合併治療,有望讓患者穩定控制疾病超過超過兩年以上 (約26.7個月),相較於傳統單株抗體藥物 (15個月),足足延長了將近一年。」 滕傑林主任鼓勵:「許多患者無法使用突破性藥物的主因就在於『治療費用過高』,好消息是,政府體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自今(2024)」年二月起,將「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納入健保給付,可作為特定病患的第一線治療用藥,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在治療初期,即可獲得適切的療程,治療贏在起跑點上。呼籲患者確診後無須過度恐慌,甚至可將其視為慢性病,只要好好治療、定期追蹤,終能回歸正常生活。」
白血病、淋巴癌治療新希望!健保自今年11月1日起納入「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針對難治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採取2年暫時性支付,為患者省下自費動輒上千萬的治療費用,讓化療、骨髓移植失敗者,仍能存有一線生機,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可受惠。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血癌的一種,好發於50~70歲男性族群,目前多以化療、合併標靶新藥治療以及幹細胞移植等方式來治療,但會歷經多次復發,需要靠多重藥物組合治療延緩復發並提高存活率,唯健保用藥選擇有限,第二線治療選擇少,病友只能自費使用標靶新藥或忍受健保藥物副作用,承受相當大的痛苦,盼健保盡速通過新藥給付嘉惠病友。
63歲婦人10年前發現罹患白血病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歷經多年化學治療,承受身體上的不適,後來仍然不幸復發,更轉為高惡性度血癌,最後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終獲根治。醫師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60多歲長者,對化療反應不佳且預後難治,所幸目前新型口服標靶藥物,自今年7月起納入健保給付,副作用低且大幅提升無惡化存活期。
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羅氏大藥廠共同舉辦的第九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5月26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總計有253件作品參賽,25幅作品脫穎而出,出席的得獎者亦分享作品中充滿勇氣及夢想的生命故事。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抗癌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道路,為鼓勵癌友、家屬及醫療團隊從不同的角度來與疾病相處,因此從2008年開始舉辦這項活動,邀請大家透過鏡頭、按下快門來記錄心情、抒發情緒進而傳遞正能量。 從植物的發芽茁壯中看見癌後的自我延續 獲得癌友組佳作的陳乙先在罹癌前正處青壯年期,面對學業、工作及家庭的多重壓力時常熬夜。罹癌後,乙先重新調整了面對生命的角度,也因北上就醫而有機會與長年相隔兩地的先生重逢和作伴。本次參賽的作品「養育生命」,她表示養育植物是治療期間最能燃起希望的一件事,她娓娓道來:「如何照顧植物使其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排除害蟲等,對我是很重要的學習,照顧植物也如同照料了自己的心」。她透過希望小站得知捕捉希望攝影比賽,感謝小站能適時提供諮詢及資源連結,讓癌友們除就醫生活外,還有能享有相互交流和透過才藝課程增能自我的空間。 另一位癌友組佳作得獎人Candy,歷經罹患乳癌及復發漫長的治療過程,讓她對生命有了截然不同的體悟。本次的得獎作品「門簾外的陽光」,Candy表示是在等待治療時,看見隔壁病床旁護理師照顧病人的瞬間,便拿起相機捕捉了透過病床隔廉外的剪影,猶如白衣天使般的陽光及溫暖。經歷了生命的無常起伏後,她也決定把握充實生命,每一天都活得精彩,也鼓勵其他癌友相信醫療團隊,並珍惜家人的扶持與陪伴。 病房婚禮舞蹈治療 一線醫護用心守護癌友 長期在第一線照顧癌友的護理師賴淑婷,體悟到人生無常、學習珍惜現在的價值觀,也時常用照片紀錄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本次投稿的作品「幸福的約定」榮獲醫療人員組第二名,記錄一位癌末父親的心願是參與女兒的婚禮,最終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在病房為女兒女婿舉辦了婚禮。賴淑婷說,陪伴癌症病人的心理支持與協助實現心願,是這份工作獨一無二的珍貴回憶與成就。 另一位醫護人員周桂芳,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撐著每一個癌友家庭。本次參賽的作品「啟航」榮獲醫療人員組佳作,作品中呈現了醫護與病人一起進行舞蹈治療的時刻,象徵著即使罹癌生命仍有許多嘗試的可能。周桂芳醫師強調,她平時便舉辦各種癌友支持團體、藝術治療等活動,除了照顧癌友身心靈健康外,她也常常提醒癌友,除了治療本身外,也可以多探索生命的不同面向,發掘生活的樂趣,如此才能有健全平衡的身心以面對治療挑戰。 癌症非絕症!「捕捉希望」盼用攝影助更多癌友邁向康復 罹癌不是生命旅程的終點,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往往需要心理的轉念跟調適。蘇連瓔分享:「當參賽者願意敞開心房,用攝影表達面對癌症的態度,那份誠懇,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也許參賽者的作品沒有入選得獎,但其精神與態度鼓勵到了所有人,我們要對你說一聲謝謝!」羅氏大藥廠醫療體系策略代理處長張怡荃則表示,「每張照片代表的是一個希望,我們的使命除了不斷研發創新的檢測和藥品,但更重要的是,在抗癌的路上用實際行動支持病友,一同為病友而努力。謝謝家屬和醫療團隊所給予的愛。」評審彭永松也勉勵道:「比賽的關鍵就是你決定參加就贏了;你願意拿起相機拍照,去面對這件事情,面對自己的那個心態是最重要的。」 癌後人生不喊卡跨世代的癌後新生活 今年的「捕捉希望」攝影展於5月 27日舉辦「癌後人生不喊卡」座談會,邀請知名演員張鳳書、癌友許善妍、李溫及歐庭華,分享跨世代癌友及照顧者的心路歷程。青春年華的歐庭華,在畢業那年罹患血癌;照顧他人的麻醉師李溫,突然成為最需受照顧的乳癌病人;許善妍面對治療的跌宕起伏,調整家庭與事業的平衡;而演員張鳳書身負同時照顧父親與子女的重任,是如何自我照顧不卡關?生命週期伴隨著不同階段的挑戰,面對癌症病魔的突然來訪,四位嘉賓與大家分享如何走過生命幽谷並翻轉人生,展開癌後新生活。為讓抗癌路上的夥伴都能獲得支持的力量,第9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25幅得獎作品於5月26日至 27日在台北亞洲廣場大樓新光樂活未來館展出,6月起則將在全台9家醫院及捷運站巡迴展,歡迎各界前往欣賞,相關展覽訊息請至癌症希望基金會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