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皮膚搔癢、腹脹、吃不下,容易疲倦昏昏欲睡,並非只是生活上常見的小毛病,小心是血液疾病惹禍!血液腫瘤科醫師指出,當血液中開始出現一些不成熟的血球細胞,造成貧血、血小板低下問題,可能進而導致脾臟腫大,這是由於骨髓異常造血,所產生的骨髓纖維化情況,需要用標靶藥物治療。
不明皮膚搔癢、腹脹、吃不下,容易疲倦昏昏欲睡,並非只是生活上常見的小毛病,小心是血液疾病惹禍!血液腫瘤科醫師指出,當血液中開始出現一些不成熟的血球細胞,造成貧血、血小板低下問題,可能進而導致脾臟腫大,這是由於骨髓異常造血,所產生的骨髓纖維化情況,需要用標靶藥物治療。
你有貧血過嗎?小心貧血常是潛藏疾病的徵兆!《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血液腫瘤科醫師表示,常見貧血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小球性貧血、巨球性貧血、正球性或混合型貧血以及特殊疾病原因。不僅女性容易貧血,中老年患者若長期貧血不癒,或合併症狀如不明體重下降、骨頭疼痛等,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癌症症狀。
血癌是一種骨髓惡性疾病,導致造血功能的喪失。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召集26位血癌專家共同撰寫,於《血癌全攻略》一書中,詳述「8大血癌」的治療方法與照護,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淋巴癌⋯等,希望做為病友與家屬的參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國內目前可執行CAR-T細胞療法的醫療院所共有七間,林口長庚醫院也在其列。近期林口長庚順利完成全體系前2例CAR-T治療,都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並在接受CAR-T治療後持續於門診追蹤觀察,目前初期臨床反應良好,讓家長與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對於CAR-T治療充滿信心! 林口長庚CAR-T治療團隊5/17舉辦記者會宣布這項好消息,包括邱政洵副院長、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及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等,均出席記者會說明長庚醫院CAR-T細胞療法的最新進展。 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表示,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佔所有兒童癌症的1/3左右。治療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 雖然整體治癒率不錯,仍有少數復發或頑固性的治療相當棘手,所幸近年來標靶及免疫治療有顯著進步,替這群病人帶來無限希望。張從彥醫師指出,CAR-T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的簡稱,被稱為「活著的藥物」,其原理是抽取病人的免疫T細胞,在實驗室通過基因工程加以強化,使其能識別並攻擊特定癌細胞,再將這些修改後的T細胞擴增輸回病患體內,以快速作戰進而消滅癌細胞。對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臨床試驗成效相當不錯,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快速批准臨床使用。 13歲的病童小華(化名),8歲時被診斷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化療結束後不到半年就發現雙側睪丸腫大,確診為骨髓外復發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同時的骨髓檢查亦發現「微量殘存疾病」(MRD)上升,代表骨髓也即將復發。另一位8歲病童小寶(化名),4歲時亦被診斷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原本一切治療順利,無奈在化療結束後9個月注意到右側睪丸腫大,確診為骨髓外復發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骨髓檢查亦發現MRD上升。 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表示,長庚醫療團隊考量到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於骨髓外復發的效果有限,且睪丸復發後的局部治療需切除睪丸或放射治療,勢必影響病童將來的生殖能力,因此安排特約門診向家長詳細講解疾病現況、治療狀況、其他治療選擇以及CAR-T治療利弊等。經過深思熟慮後家長決定參考國外經驗,先讓病童接受CAR-T治療,期待可以避免切除睪丸或做睪丸放射治療。 陳世翔醫師說,CAR-T治療是目前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新穎的治療,原要價超過千萬元,雖自2023年11月起納入健保給付,但給付條件為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次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兩位病童都是首次復發,因此不符合給付條件。 他說,兩位病童在CAR-T細胞輸注過程都很順利,無重大不良反應,住院治療期間僅出現輕微的發燒、疲倦等症狀。輸注約2週後順利出院,目前都持續在門診追蹤觀察治療反應中,治療後的初期臨床反應相當不錯。 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CAR-T是癌症細胞治療重要的里程碑,成功的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經過基因改造,產生強大的免疫力,摧毀體內的癌細胞。除了目前通過的ALL及DLBCL之外,研究者正積極研發下一代的CAR-T以改善副作用,並開發其他的適應症。目前研發的重點多以血液科癌症為主,實體腫瘤的癌症目前還有許多困難待克服,例如CAR-T細胞如何侵入腫瘤內部以及腫瘤微環境因素。隨著腫瘤免疫學的進展,將來可望有機會更安全、更廣泛的應用CAR-T來治療癌症及非癌症免疫疾病。 張文震主任強調,此種癌症先進醫療研發成本高昂,應用初期要價通常不菲,感謝健保署今年能開放如此先進治療,造福病人,期盼也將能帶動國內癌症新醫療技術研發。相信台灣的醫療水準將能為世界癌症病人貢獻心力。 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癌症的治療方式包括放療、化療、標靶治療、骨髓移殖,到現今的CAR-T治療,一直持續進展中。而免疫細胞治療方式千變萬化,除了CAR-T外,還有以病毒抗原刺激培養免疫細胞,再應用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病毒活化的併發症控制,甚至是控制與病毒相關的癌症。我們期待未來能發展引進更多免疫細胞治療的技術,改善現有的治療模式,提供需要的病童有多一種選擇,讓兒童白血病不再是束手無策的絕症,幫助病童恢復健康快樂長大。
62歲黃女士日常休閒幾乎天天爬山,但去年某一天爬完山,突然感覺到全身異常痠痛、疲累無力,容易喘且肚子疼痛,過了1週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竟確診罹患白血病,雖緊急接受治療救回一命,但不到半年卻又復發,所幸再次接受治療,成功配對到合適的幹細胞,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目前穩定控制病情。
「高齡化社會來襲,我國銀髮族的健康日益受到重視,提醒民眾,切莫把體重下降、虛弱、盜汗等症狀輕視為老化現象,當心可能血癌發病的警訊!」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說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好發於六、七十歲的男性。提醒民眾,出現相關症狀務必及早治療,若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也無須驚慌,近幾年已有多元藥物問世,且在政府支持下,治療經濟負擔大幅減少。舉例而言,今(2024)年2月『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獲得健保給付可用於特定病患的一線治療,有望延緩復發時間並爭取更長的存活期。 (今(2024)年2月『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獲得健保給付可用於一線治療,有望延緩復發時間並爭取更長的存活) 發燒、淋巴結腫脹發生要警覺 確診慢性血癌勿恐慌 滕傑林主任指出,每年每10萬國人中有約0.5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且發生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大部分的病患是意外發現,並無明顯症狀。而有症狀的病患,其症狀並不典型,如發燒、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貧血等,長輩們容易誤認為僅是衰老、疲勞引起,疾病的警訊容易被忽略。所幸近年來成人健檢日益受到重視,許多患者得以在罹病初期確診。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診斷與治療並不困難,且相對於其他急性血癌,其病程發展緩慢,有症狀時才需要治療,否則僅需要定期追蹤。」滕傑林主任說明:「然而,當患者知道自己罹患無法治癒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並且被告知不需要治療時,往往會誤認為自己無可救藥、無法治療了,導致有極端的情緒反應。」 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獲健保、患者穩定控制疾病時間再增1年 有望活的又長又有品質 滕傑林主任說,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治療,在過去就已經非常成熟,醫師會依據患者病程規劃對應的療程,除了要避免惡化、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以外,讓患者能夠活的「像是沒有生病一樣」也很重要。整體而言,患者有望在穩定控制疾病的情況下,存活時間可以長達10年甚至更久。 「近年在藥物發展迅速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有越來越多治療新武器,除了有多元標靶藥物以外,更有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大幅改變了過往的治療思維,讓過去以傳統化療為主的治療模式,調整為以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為主、化療為輔的治療,在減少患者治療負擔的同時,也爭取更好的治療成效。」滕傑林主任分析:「相較於傳統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更能活化補體系統,可以更有效的殲滅癌細胞。與口服化療藥物合併治療,有望讓患者穩定控制疾病超過超過兩年以上 (約26.7個月),相較於傳統單株抗體藥物 (15個月),足足延長了將近一年。」 滕傑林主任鼓勵:「許多患者無法使用突破性藥物的主因就在於『治療費用過高』,好消息是,政府體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自今(2024)」年二月起,將「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納入健保給付,可作為特定病患的第一線治療用藥,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在治療初期,即可獲得適切的療程,治療贏在起跑點上。呼籲患者確診後無須過度恐慌,甚至可將其視為慢性病,只要好好治療、定期追蹤,終能回歸正常生活。」
白血病、淋巴癌治療新希望!健保自今年11月1日起納入「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針對難治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採取2年暫時性支付,為患者省下自費動輒上千萬的治療費用,讓化療、骨髓移植失敗者,仍能存有一線生機,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可受惠。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血癌的一種,好發於50~70歲男性族群,目前多以化療、合併標靶新藥治療以及幹細胞移植等方式來治療,但會歷經多次復發,需要靠多重藥物組合治療延緩復發並提高存活率,唯健保用藥選擇有限,第二線治療選擇少,病友只能自費使用標靶新藥或忍受健保藥物副作用,承受相當大的痛苦,盼健保盡速通過新藥給付嘉惠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