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

半年體重狂掉10公斤 白血病作祟!

半年體重狂掉10公斤 白血病作祟!#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3歲的張姓男子今年6月發現自己明明食慾正常、飲食不變,卻短短6個月體重莫名下降10公斤。剛好就醫到胃腸肝膽科做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瘜肉後採電燒切除。因出現術後出血,回到門診接受抽血檢查,報告顯示白血球指數高達17萬(正常值為1萬以下),轉至血液科後揪出是典型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的一種)造成體重狂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 體重減輕及脾臟腫大烏日林新醫院血液科主任林增熙表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常出現精神不濟、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脾臟腫大情形。肝臟問題常被誤以為是喝酒或慢性肝炎引起,其實是白血球堆積在脾臟,造成脾臟腫大,容易造成病情延誤,必須藉由專業且有經驗的血液科醫師,才能從血液常規檢查中來判斷。 以前罹患白血病的患者,只能等待有無合適骨髓移植。林增熙主任說明,現代醫學發展十分進步,白血病已不如以往電視劇演的可怕致命,但仍不可掉以輕心。「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能透過骨髓穿刺或基因檢查確診,如果患者一開始不想抽骨髓,可經由基因檢查來初步判定;由於定量基因檢查跟血液常規檢查可一起進行,不需再額外抽血,治療3個月後,基因檢查也能早期預測預後情形。確診立即就醫 進入加速期、急變期死亡率高張姓男子經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後,立即安排進行標靶藥物治療。9月初病情已經控制得很好,白血球指數恢復正常。標靶藥物治療的優點在於不用住院,只要每2週回門診治療追蹤,待病情控制穩定後,由醫師評估後改為每個月進行標靶藥物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可分3階段,初期為症狀較輕的「慢性期」,可持續約3至4年;第二階段「加速期」,會出現較多明顯症狀及血球改變,可能會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最後若是進入「急變期」,接近急性白血病致死率高且預後極差。白血病可依據細胞來源與型態學特徵,細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林增熙主任呼籲,若檢查發現白血球指數異常,建議盡早至血液科門診,早期接受治療才能提高預後成果,避免危及生命。如果拖到後期才就醫,恐會變成加速期甚至末期的白血病,致死率相當高!

講座/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講座/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民眾只要一聽到血癌兩個字,頭皮都會發麻,認為罹患血癌若沒有盡速接受骨髓移植恐怕壽命不長!其實白血病(俗稱血癌)若接受到良好定期監控,血癌也可是慢性病!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9月29日(六)舉辦癌症講座,由腫瘤科暨血液科余垣斌醫師主講「急性白血病:認識他,才能戰勝它!」和謝佩穎醫師主講「慢性骨隨性白血病治療目標與展望」,透過本場衛教活動,讓病友及家屬和有興趣參加的民眾能夠增加對白血病的了解!(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時間:107年9月29日(六)上午9:00-12: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6樓階梯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成人血癌預後不佳 免疫治療新選擇

成人血癌預後不佳 免疫治療新選擇#血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4歲的呂先生,5年前健檢報告顯示白血球低下,拖了近1年,直到某次旅遊發現走路氣喘吁吁,體力大不如從前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體內白血球數有如火山爆發般激增,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接受化療整整72天。在醫院反覆感染、發燒,化療的藥讓腸胃像被火燒,不管吃什麼通通都會吐出,呂先生的治療過程讓他爆瘦20公斤。沒想到呂先生的白血病不到2年又再次復發,對原有化學治療已失效。接受異體骨髓移植,也成功與姐姐的骨髓配對。移植前需把體內的癌細胞清除乾淨,接受雙特異抗體療法後,癌細胞緩解,順利進行骨髓移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成人化療存活率僅4成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平均每年新診斷出230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常見於3至5歲兒童,但成人比例逐年增加。中華民國血液暨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姚明表示,兒童的治癒率高達8成以上,但成人因骨髓造血細胞再生能力不如兒童,無法承受高劑量化療,預後不佳,存活率僅4成。姚明醫師表示,目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第一線仍以多種化學藥物組合治療為主,再視情況進行異體骨髓移植。過去患者疾病復發或對化療產生抗藥性,常落入無藥可醫的絕境。新型血癌免疫治療藥物,讓患者活化自體免疫細胞,辨識及消滅癌細胞。臨床上可使患者體內殘餘癌細胞,避免異體骨髓移植後再次復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免疫治療 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癌症免疫治療」被醫界視為繼標靶治療後癌症治療方式的一大突破,帶給癌友新希望,但完整療程費用動輒超過數百萬元。今年9月1日起,新型血癌免疫治療新藥,終於通過健保給付,適用化療無效或已復發二次以上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每位病人給付2個療程,一年可省去上百萬醫療支出,重燃患者生機。目前新型癌症免疫治療分成幾類,一類是通過衛福部公告符合「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的CAR-T免疫細胞治療;一類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適用於許多癌症適應症,但受限於須搭配合適檢驗方式,才能精準辨別出治療反應良好的癌症患者;另一類則是雙特異抗體類,如目前可適用於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新藥。

半相合骨髓移植 成功率近7成

半相合骨髓移植 成功率近7成#血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莫名反覆發燒,經常頭暈、貧血,甚至牙齦出血、皮膚瘀青,都是血癌的常見症狀。國內每年約新增2000例血癌病患,其中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最多,雖然有些病患經過化療有機會完全緩解,甚至痊癒,但多數都必須等待骨髓移植。預後不好血癌 必須骨髓移植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欣辰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若是預後不好,之前有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轉變的血癌,或有得過其他的癌症、有打過化療,接受放射治療後又得到新的血癌,這些預後不好的血癌,就需要後續的骨髓移植來預防復發。半相合骨髓移植 配對成功率逾9成過去血癌病患要找到適合的捐贈者,要經過漫長等待配對成功。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傳統骨髓移植需要捐贈者與受贈者的HLA抗原完全相符合,配對成功的機率在兄弟姊妹之間僅有4分之1,在非親屬的捐贈者中的比率則低至250000分之一;如今透過半吻合骨髓移植技術,配對成功機率高達9成以上。半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約65到70%滕傑林主任指出,半吻合骨髓移植技術,僅要求受贈者與捐贈者一半的染色體相同,也就是患者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都可能成為捐贈者,大幅提高移植的機會;而且半吻合骨髓移植的治療效果也相當雷同。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骨髓移植中心統計,目前接受半相合骨髓移植的病人,成功率大約是65到70%,與國際上的成績相當。接受移植免疫力低下 照顧須特別注意接受骨髓移植病患接受高劑量化療及全身放射治療,很容易增加感染的風險,移植患者在照護也需要特別注意,像是出院後藥物衛教、飲食注意事項、尿液自我監測。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護理師陳美惠指出,接受骨髓移植病患,會先預住到移植病房採正壓隔離;除此之外,會衛教他吃飯前後要洗手,注意口腔黏膜衛生的部分,盡量避免吃生食,並會請營養師調配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不用苦苦等待配對 勇敢接受治療滕傑林主任提醒,骨髓移植是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非常重要的方法,首先要釐清疾病是否需要移植,第二是否有合理的捐贈者,第三是病人的期待與風險,在移植前要充分溝通,一起來面對與解決。而目前血癌已不再是無藥可治,也不用再苦苦等待成功配對,呼籲病患勇敢接受治療,也能擁有美好的人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血癌復發有解 雙特異抗體免疫療法

血癌復發有解 雙特異抗體免疫療法#血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三十多歲女士突感頭暈目眩,出現類似貧血症狀,就醫後發現體內白血球數量異常,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又稱血癌。雖接受標準化療,病情仍未達到緩解。之後接受雙特異抗體的免疫療法,有效控制病情,骨髓移植後至今身體狀態穩定。醫師指出,血癌即使化療後復發,仍有機會達到緩解,進行骨髓移植,並非是無藥可醫的絕症,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症狀往往又急又猛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欣學說明,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約新增兩百多例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典型症狀包括異常發燒、異常出血、貧血、頭暈等,症狀往往又急又猛。驗血時,健康成年人白血球數值多為3,800-10,000,血癌患者白血球數值大多非常高,甚至達十幾萬、二十幾萬。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包括化療及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治療困境在於,化療後約一半患者有復發情形,而化療使用的藥物若產生抗藥性,病患常無法達到長期存活。雙特異抗體 難治型、復發血癌多一項選擇李欣學醫師解釋,血癌患者須靠化療等藥物讓病情緩解,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才會比較高。在過去,當化療失去效果,患者幾乎就無藥可用。2017年2月衛福部核准免疫療法用藥「雙特異抗體」,可用於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第二線治療,難治型或復發患者使用該藥,可達到病情緩解,爭取時間進行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全新機轉的「雙特異抗體」為癌症免疫療法之一,是以BiTE技術,除了擁有辨識癌細胞能力外,還可活化自體免疫細胞,徹底消滅癌細胞。簡單來說,自體免疫細胞比喻成警察,而癌細胞是小偷,雙特異抗體就像是有兩隻手,一手抓警察,另一隻手抓小偷,強制兩者碰面,這是過去免疫治療所無法做到的。李欣學醫師表示,約四、五成患者用藥後病情達到緩解。遵照醫囑用藥 有機會緩解病情、延長壽命李欣學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持續發高燒三天以上、小傷口血流不止,或出現異常頭暈等症狀,務必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另外,針對難治及復發型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目前已有藥物可供選擇,患者依然還是有希望,只要遵照醫囑接受治療,便有機會緩解病情,延長壽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血癌入侵無症狀!長者應每年抽血檢查

血癌入侵無症狀!長者應每年抽血檢查#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自民國70年以來,癌症已連續35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死亡比例也逐年增加,顯然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癌症早期皆無明顯症狀,當出現症狀後就醫,可能已進展為晚期甚至是轉移。乳癌是女性癌症死因冠軍 篩檢人數卻不多民眾主動篩檢的意識不高,第一線與病患接觸的醫護人員肩負提醒的任務,讓病患有機會搶得治療先機。根據亞東醫院院內統計,105年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4個癌症的篩檢,平均每100位接受篩檢個案,就有8位為陽性,比率非常高。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表示,4個癌症篩檢中就以乳癌的篩檢人數最低,主要原因是女性怕痛或是對乳癌篩檢沒有正確認知。103年台灣共有11,769位乳癌患者,更是女性10大死因之首。血癌無特別症狀 應定期抽血檢查除上述4個癌症篩檢外,令人聞之喪膽的血癌,因沒有特別症狀,容易被忽略。鼓勵40歲至64歲成人,每3年健檢一次,65歲以上則呼籲應每年健檢一次。健檢項目中的抽血檢查能發現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血癌關鍵。林世強主任提醒,血癌需要各科醫師提高警覺,協助患者進行轉診,才能及早治療。近代癌症醫藥科技發展迅速,治療也不再局限單一方案,醫師會為每位患者評估,提出最佳的建議,若患者有任何疑慮,應諮詢專科醫生,切勿聽信偏方治療。

莫名骨折、尿多泡泡 骨髓瘤遍全身

莫名骨折、尿多泡泡 骨髓瘤遍全身#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70歲的伯伯以為腰酸背痛是老人症頭,某天起床突然雙腿無力,下半身癱瘓。送急診照X光,赫然發現骨頭出現一個個破洞,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透過治療雖控制腫瘤,但臥床長達9個月,生活無法自理,連排痰都做不到,感染肺炎。後期還因長期臥床屁股長出褥瘡,骨毀肉爛離開人世。多發性骨髓瘤症狀 尿多泡泡、莫名骨折臺大醫院血液科醫師黃聖懿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癌症,一旦發生癌症病變,不侷限單一病灶,會侵犯全身多處骨頭引起疼痛。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至70歲老年人,男多於女。罹病者多為老年人,大多都是提重物或跌倒,導致骨頭斷裂,就醫後才被確診罹病,這類型的患者因病情延誤,治療相當棘手。除了莫名其妙骨痛骨折,尿尿泡泡多如啤酒,久久不消也是常見症狀,或是頭暈目眩的貧血症狀,以及口渴或多尿的高血鈣表現。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因免疫力低下,死於嚴重感染,治療上需要仰賴快狠準的治療組合,控制癌細胞、減少復發頻率。標靶新藥臺灣上市 存活期逾2年黃聖懿醫師表示,今年4月衛生福利部核准不可逆標靶新藥上市,為新一代蛋白酶體抑制劑,能藉由抑制癌細胞中蛋白酶體,造成細胞凋亡,殺死癌細胞。目前臨床上可合併現有第二線治療藥物,作爲成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復發時的治療,其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達26.3個月。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目標,在有限的治療週期下,將癌細胞量控制到最低。搭配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盡量替患者爭取到以「年」為單位的存活期。未來將有數個新藥將於台灣上市,提醒患者有症狀盡早就醫,若是感染要注意,進行治療不要放棄。

不在人前吸菸 三手菸殘留恐致血癌

不在人前吸菸 三手菸殘留恐致血癌#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輕時明明沒有氣喘,中年後呼吸卻常有咻咻聲、喉嚨卡痰,只是爬短的樓梯或提手提箱,這樣的日常活動就常常喘不過氣?小心,很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尤其吸菸更是肺阻塞危險因子。肺阻塞無法根治 恐伴隨心血管疾病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肺阻塞因吸入紙菸或其他有害微粒或氣體,引發肺臟及呼吸道慢性發炎,使得氣體無法通暢進出呼吸道而發生。肺阻塞是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常出現慢性咳嗽、呼吸困難、濃痰、喘鳴聲、運動時容易喘等症狀,經年累月下足以致命。我國105年高達6,767人死於肺阻塞,換算下來,每77分鐘約有1人因肺阻塞而死亡,為我國10大死因排名第7位。肺阻塞無法完全根治,更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症狀,降低生活品質。不吸菸與及早戒菸是最有效的預防與控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以減緩症狀及惡化速度。不在人面前抽菸 菸害毒性仍殘留、致癌吸菸者得到肺阻塞疾病是非吸菸者的10到13倍,然而在家吸菸除了使家人暴露於二手菸危害,即使不在家人面前吸菸,三手菸毒性微粒仍會殘留在環境中,含有至少11種高度致癌化合物,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缺陷,增加哮喘、中耳炎以及血癌的風險。王英偉署長呼籲,適度規律運動,如慢跑、爬樓梯、踩腳踏車及多喝水,並有效運用多元戒菸資源,超過3,900家合約醫療機構提供戒菸服務,善用門診醫師、戒菸衛教師或社區藥局,有效減輕肺阻塞及其併發症,以及國民健康署戒菸專線0800-636363洽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