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

她牙齦腫脹以為火氣大 牙醫一句話竟驗出急性血癌

她牙齦腫脹以為火氣大 牙醫一句話竟驗出急性血癌#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3歲周小姐去年因牙齦腫脹、牙床莫名長水泡、出血,至牙科診所治療,原以為是新工作壓力大所致,但牙醫發現她牙口健康,不應出現這些症狀,建議到大醫院檢查,結果早上抽完血,下午她就接到醫院緊急電話,隔天確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且屬容易復發的FLT-3突變基因型,若不積極治療,三個月就命危。所幸在發病兩周內及時確診與治療,迄今一年無復發跡象。急性骨髓性白血病4大警訊:蒼白疲倦、無故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俗稱血癌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情總是來得又快又急,郭台銘胞弟郭台成、畫家幾米等名人都是病友。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白血病症狀不典型,容易與老化、感冒混淆,且病情惡化快,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有生命危險,被視為最難治的癌症之一,過去40年來治療武器僅有化學治療或幹細胞移植,病患存活狀況不理想。尤其年長者或有合併症的體弱病患,因難以承受化療,存活不到半年,是最大治療瓶頸。所幸近年多款創新標靶藥物登台,可延長存活、提升治癒機會。為幫助患者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在4月21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前夕,推出「『急』刻救援 『髓』機應變421」口訣,提醒民眾莫名出現臉色蒼白疲倦、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4」大症狀,應盡速至各大醫院內科或血液腫瘤科進行血液及骨髓「2」種重點檢測,若確診「1」定要至血液科就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侯信安醫師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每年新增約800例,65歲以上長者約佔五成,40至65歲中壯年患者約佔三成。為了解我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現況,台大醫院與台北醫學大學深入分析2001至2015年間,我國「全民健保資料庫」、「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與「內政部死亡登記檔」三大資料庫,累積近萬名新確診個案,發現發生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標靶藥物加化療 65歲以上存活期增兩倍,65歲以下5年存活率多兩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指出,該研究處於未有任何標靶藥物問世的時期,可以明顯觀察到針對較年輕、少共病及較早確診的患者,其身體狀況可承受標準化療,整體存活期為10.2個月;無法接受化療的年長者或有共病而身體機能較差患者,整體存活期僅剩4.1個月。葉士芃表示,現在透過標靶藥物、化學治療及幹細胞移植,65歲以上長者存活期為8至10月,提升兩倍,年輕族群五年存活率60~70%,提升兩成,化療仍是重要標準治療,患者使用標靶治療搶時間改善身體狀態後,仍建議接受化療或幹細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常誤診感冒 留意4大警訊

急性白血病常誤診感冒 留意4大警訊#血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高致命性,且最難以治療的癌症之一,屬於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罹病的名人如藝人高凌風、郭台銘胞弟郭台成與畫家幾米等。其主要症狀不典型,常被當成感冒或老化,但病程惡化快速,病患確診時往往已有生命危險。為讓民眾及早察覺,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提出「『急』刻救援,『髓』機應變 421口訣」,鼓勵民眾若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四」大症狀,應儘速求診,進行血液及骨髓「兩」種重點檢測,且「一」定要盡速至血液科就醫,以掌握治療黃金期。4大症狀:疲倦、發燒、瘀青、骨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田蕙芬醫師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每年新增病例,從10年前約500例,近年提高至超過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但也不乏中壯輩,40至60歲患者約佔三成。田蕙芬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易與感冒及老化混淆,容易被忽略,許多病患錯失黃金治療期,就診時往往已有生命危險。而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原因尚未完全了解,但長期不當暴露放射線或化學藥劑或曾因其他疾病接受化學或放射治療者,具疾病遺傳因子或基因突變者,有較高發生風險。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侯信安醫師表示,在2017年標靶藥物上市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治療是化療與幹細胞移植。但年長者,容易因身體機能較差或合併其他共病,無法接受標準化療,或因為無法承受副作用而中斷治療。年輕病患雖有七至八成在治療後可達完全緩解(癌細胞比例下降至5%),仍有五成復發機率。個人化精準治療 年輕患者5年存活率提高至6成近年多款創新標靶藥物在台上市,終於突破臨床上三種容易讓病患喪失治療信心及放棄治療的瓶頸:反覆復發、疾病控制困難、治療副作用。侯信安醫師說,將標靶合併化療可以增加緩解率、降低復發率,改善疾病控制困難的困境,減輕療程副作用。在標靶藥物介入下,不只年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從不到半年,延長為10至12個月;部分年輕患者的5年存活率,也將由4、5成,提高至6、7成。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醫師說,為接軌國際治療水準,學會2019年成立「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並積極與全球權威組織「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交流,納入國際指引並考量台灣現況,發布最新版「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透過多元評估、風險分級與精準治療三大重點,提供病患個人化精準治療。為提升民眾病識感與集結完整衛教資源,方便民眾查詢,學會成立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https://knowamltaiwan.org),提供症狀、治療、日常照護全方位資訊。透過患者故事分享,鼓勵病患務必接受正規治療。同時提供就醫地圖,統整全台專門照顧此症的醫師名單,讓民眾可以一鍵掛號、快速獲得醫療協助。

骨髓驗血建檔17年 償捐髓救人宿願

骨髓驗血建檔17年 償捐髓救人宿願#血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4歲小羽曾見證叔叔罹患血癌,並接受骨髓移植重生過程,為幫助與叔叔有相同病症的患者,主動參與骨髓驗血建檔,歷經17年終於配對成功,不辭辛勞從新北市到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捐贈周邊幹細胞,為白血病患者燃起重生的希望。曾見證罹癌叔叔受助 參透生死回饋病友小羽目前從事電商工作,大學主修醫務管理時曾上過認識大體老師的課程,加上父親是藥師、母親為志工,對生死有豁達與助人的觀念,慈濟骨髓關懷小組表示,當發現患者與小羽配對成功,原本擔心小羽會因新冠肺炎疫情拒絕,但小羽毫不猶豫答應接受複檢,並順利完成捐贈。小羽表示,叔叔1998年罹患血癌,白血球數異常高達3萬多個,是慢性骨髓白血病,2年後轉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需做骨髓移植手術,經過多次的比對,獲好心人士捐贈周邊血幹細胞且移植成功。造血幹細胞移植 是部分患者唯一治癒機會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洪崇霖醫師表示,血癌又稱白血病,源自於骨髓內白血球的不正常增生,初期症狀有食欲減退、疲倦、出血瘀斑等,確診需依靠骨髓檢查,治療可選擇傳統的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但對部分患者來說,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極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治癒機會。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表示,目前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驗血活動採機動性調整,歡迎年滿18歲,46足歲以下的民眾,使用網路預約建檔。

血癌不可怕 按時服藥可穩如慢性病

血癌不可怕 按時服藥可穩如慢性病#血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蔡先生,25年前因肝臟腫大、食慾減輕到院求診,抽血檢查後發現體內白血球異常增生,經進一步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因口服標靶藥物尚未問世,陸續經化療、干擾素注射治療,治療效果時好時壞,飽受副作用困擾,噁心、掉髮,更因此造成脾氣暴躁。秀傳醫院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副院長、彰濱血液腫瘤科劉大智主任表示,白血病即是俗稱的「血癌」,是因體內白血球出現不正常增生現象所引起,依照病程進展,分為急、慢性兩種;又依據細胞的來源及型態特徵,可分為骨髓性、淋巴性兩種。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主要症狀為疲倦、無力、發燒、盜汗、胃口差、脾臟及肝臟腫大等,多發生在55歲以上年紀大的人。由於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染色體異常(又稱「費城染色體」)導致基因突變,染色體錯位產生新的基因融合體(稱為BCR-ABL基因),導致血液中白血病細胞及白血球數量不正常增生。劉大智主任認為,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但若沒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2至5年內就可能惡化變成急性白血病,癒後變得非常差,存活期不到半年。過去診治時,多半是因肝臟、脾臟腫大就醫發現,近幾年由於健檢普及,不少患者已被早期診斷,也因此得以及早接受治療。「目前已有治療效果相當不錯的標靶藥物,5年存活率可超過9.3成,甚至高過骨髓移植的五年存活率7.5成。」劉大智主任說,台灣健保給付四種口服標靶藥物,依狀況每天服用二到四顆,只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也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與疾病共存。以先前提到的蔡先生為例,劉大智主任表示,18年前 (2002/05/01) 改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短短時間內病情即獲得良好控制,至今蔡先生因病情演變,陸續使用過三種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反應皆佳。相較於過往的治療方式,口服標靶藥物對其他正常的造血細胞影響很少,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目前已成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的治療方式。 劉大智主任提到,目前在偵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成果中,以病患體內BCR-ABL基因的殘存量為重要依據,患者需每三個月抽血進行「分子學定量檢測」,監測BCR-ABL基因含量是否有效地被藥物抑制,如能達到標準值的千分之一以下,即為良好治療反應 (MMR)。劉大智主任建議,民眾應養成固定健康檢查習慣,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呼籲該疾病病友應了解自身病況,切勿自行停藥,以免症狀復發而得不償失,要與主治醫師良好配合、長期治療,按時服藥以及回診監測絕對是與疾病共存的不二法門。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掌握黃金治療期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掌握黃金治療期#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白血病俗稱「血癌」,是所有血液疾病中最令大家所熟悉和害怕的。血癌是人體的造血器官――骨髓長了癌症,白血病是指人體的主要造血系統 -骨髓產生了癌化病變。其白血球失去了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現象,所以造成這些不正常的白血球不斷的增生,逐漸的取代了骨髓內的正常造血細胞,於是將整個骨髓佔據並偏佈於血液中。當癌細胞佔據骨髓後,它所影響的已經不是只有白血球而已,紅血球血小板的功能同時也會受影響。骨髓性血液惡性腫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得到血癌的名人還不少,像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弟弟郭台成、知名藝人高凌風、插畫家幾米等,都是血癌患者。白血病又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成年人,約有 75~80%的病人超過20歲。急性白血病患者若未盡快治療,任由血癌細胞像電影裡的「異形」急速翻倍生長,塞滿全身大、小、微血管,可能引起大出血、敗血症、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九成的急性白血病剛開始沒什麼症狀,往往一發病就很嚴重,更凸顯若有症狀盡快就醫的重要。白血病的確診檢查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診斷,一般而言,非常容易。1.血液檢查:檢查白血球、血紅素和血小板。2.血液抹片檢查:檢查有無骨髓芽細胞(不成熟的白血球)。3.骨髓穿刺切片檢查:檢查血球組織型態,確定白血病類型。4染色體分析:可抽取細胞之核苷酸,作基因突變之分析。血癌病人大多已經免疫能力低下,常有併發嚴重感染的機會,而且急性白血病之化療一般比固體腫瘤來得強,毒性也較大,有時血癌細胞對化療一開始之敏感度甚高,可能造成腫瘤細胞溶解而釋放出一些有毒物質而致命。通常確立診斷後必須立刻住院,然後接受化學治療及可能必須接受血液造血幹細胞移植,否則疾病會進展非常快,需把握治療的時機。多吃蔬果 有助防血癌有研究顯示,多攝取蔬果中的抗氧化物、抗自由基物質,像是甘藍菜、大蒜、黃豆、薑、柑橘屬水果(如橘子、葡萄柚)、全麥、胡麻等,對於預防血癌發生也有一定幫助。如果出現臉色蒼白、容易疲累、長時間感冒不好、盜汗、食慾明顯減少、體重急速下降、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發燒、牙齦腫痛、淋巴結腫大或脾腫大、手腳皮膚有瘀青或紫斑、女性月經量不止時,趕緊到醫院掛血液腫瘤科檢查。

造血系統罷工恐致死!3大前兆要注意

造血系統罷工恐致死!3大前兆要注意#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35歲劉先生常出現疲倦、貧血症狀,以為自己只是工作勞累而不以為意,不料一個月前突然昏倒送醫,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由於其症狀不易察覺,以及有些病人會抗拒抽骨髓的檢查,因此常延誤治療。就連知名作家、媒體工作者汪笨湖也因此疾病病逝,享壽65歲。初期症狀:貧血、虛弱、倦怠感大千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明立表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是因染色體老化或突變,骨髓造血系統無法製造有品質的血球(血球無法正常生長、分化、成熟),而出現周邊血球不足的現象。如果幹細胞的基因持續突變,不成熟的芽細胞將持續增加,最後有20~40%的病人會轉化成急性白血病,故以往也稱之為白血病前期。早期的症狀輕微,如:貧血、虛弱、倦怠感等,常不易察覺,且不少民眾會自行補充鐵劑或葉酸,反而延誤診斷。若長期未接受治療,有2-3成的機會惡化成血癌,甚至有病人尚未惡化就因敗血症而離世。目前治療方式有三種:1)支持性照護:給予適當輸血,避免貧血造成體力衰退或血小板下降出血。若因白血球過低而引發感染時,需用抗生素治療以免敗血症危及生命。2)低強度治療:給予去甲基化藥物治療。3)高強度治療:高劑量化療與造血幹細胞移植。早期發現、正確診斷黃明立主任表示,目前衛福部及健保署已核准皮下注射的甲基化藥物,不少病人接受治療後有明顯的改善,也提高生活品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初期不明顯,但若出現前述的症狀千萬別輕忽,務必及早就醫並配合相關檢查,才能給予適當的治療,降低造血罷工的衝擊。

腹部脹痛易倦怠竟是白血病

腹部脹痛易倦怠竟是白血病#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脾臟是另一個沉默的器官,若突然出現貧血、臉色蒼白、倦怠、骨頭疼痛、經期血流量大增或傷口出血不易止血等症狀時,應盡速至醫院抽血檢驗,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68歲吳先生因倦怠並伴隨偶有腹部脹痛,到肝膽胃腸科看診,醫師詳細查問生活史,平時沒有抽菸或喝酒習慣,也沒有得過慢性B型或C型肝炎,雖沒有發燒或感冒但胃口減低、體重略降、明顯的體力變差,爬沒幾階樓梯便有點喘,且左側腹部感到頓頓而非尖銳難忍的疼痛。經門診理學檢查發現眼瞼內側結膜略白,身上並沒有肝硬化的臨床表徵(如黃疸、手掌紅斑、前胸蜘蛛痣等),當天緊急做的血液檢驗發現,肝腎功能正常但血色素僅8.8(正常男性成人應至少13.0),此外,白血球為27,800(正常男性成人應為5000-10000左右),血小板數為51,000(正常男性成人應為140,000-400,000左右),顯見血球數量異常,已為中度貧血。幾年前影視明星高凌風便是出現了類似症狀。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明顯脾臟腫大但無肝硬化或肝臟腫大現象,回憶起過去在醫院實習的時候,學長曾說過:「單純的脾臟腫大,永遠要想到是血液科的疾病」。於是當天將吳先生的血液做抹片檢查,在顯微鏡下的診斷確診為白血病,俗稱「血癌」,吳先生後來轉診至台大血液腫瘤科,經骨髓穿刺檢查並且進入治療階段,幾個月後吳先生再次回到門診,雖然頭髮變少了但是精神奕奕!多數患者不易於第一時間確診,且血癌患者白血球變異速度快,惡化如光速般疾速進展,嚴重者甚至2周內癌細胞增至1千倍,提高感染風險,倘若未即時治療,嚴重恐喪命!請勿輕忽須尋求專科醫師,提供您必要的醫療協助

月經量暴增 當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月經量暴增 當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僅22歲的歐歐,某次經期正常結束後的5天卻「又來了」,但這次經血量暴增,夜用衛生棉不到1小時就要替換,甚至出現如手掌大小般狀似燒仙草的血塊!起初前往婦產科檢查,然而出血與婦科疾病無關,轉診至大醫院抽血,才驚覺白血球數量高出正常人8倍,並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所幸經過7次化療及骨髓移殖,目前僅須持續追蹤,生活一如既往。血癌發病難早期預防 貧血、骨頭疼痛、血流不止等症狀要小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唐季祿說明,白血病俗稱血癌,在所有癌症中並不屬常見。每年約新增2千名病人,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是最常見的血癌,每年約新增800個案例。過去,血癌好發年齡較其他癌症年輕,但是2000年以後發生於60歲以上的病人比例增加,已經佔一半,而45歲以下患者仍占3成。唐季祿理事長表示,目前已知血癌發病原因包括輻射線暴露、化學物質(尤其是含苯物質)、曾經接受化學治療,都會增加致病風險。但是大部分病人沒有明顯致癌因素就突然發病,目前也無法早期預防或早期發現。若突然出現貧血、臉色蒼白、倦怠、骨頭疼痛、經期血流量大增或傷口出血不易止血等症狀時,應盡速至醫院抽血檢驗,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唐季祿理事長表示,由於血癌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如同上述病例,初期以為是婦科疾病,所幸及早轉診抽血檢驗,才得以接受治療並成功治癒。然而多數患者不易於第一時間確診,且血癌患者白血球變異速度快,惡化如光速般疾速進展,嚴重者甚至2周內癌細胞增至1千倍,提高感染風險,倘若未即時治療,嚴重恐喪命!標準化療有侷限 中位數存活時間僅7至8個月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侯信安說明,過去針對血癌治療,以化學治療及骨髓移植為主。然而多數年長的患者有共病問題,考量身體機能狀態,若無法接受標準化療,多數即無法進一步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也因此長期存活率不到1成。此外,也有少數患者聽聞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後,選擇放棄或另類療法。在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中,又只有5成能接受標準化療,另一半患者須透過減量或低劑量化療,以致整體血癌的患者,中位數存活時間僅有7至8個月。血癌患者96%以上具基因突變 精準治療降低復發風險所幸,近年血癌的基因檢測技術及精準治療帶來生機。侯信安醫師表示,透過檢測發現高達96%的患者具有基因突變,檢測也能更清楚區分出高、中、低風險,進一步配合血液幹細胞移植投以精準治療,復發率也因此降低至3成以下!同時,分子醫學及標靶藥物這類精準治療除可提升化學治療的效果,也能於第一線控制惡化,接續搭配鞏固治療到維持治療,對提高患者存活率有相當大的進展,患者配合醫囑接受治療就能把握治癒的機會。每年的4月21日為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唐季祿理事長強調,民眾應對血癌症狀有所警覺,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進一步把握治癒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