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高血壓青壯年患者 高達74%不自知

高血壓青壯年患者 高達74%不自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但卻因為沒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而不自知。國際高血壓學會及世界高血壓聯盟自去年起,將每年五月訂為世界血壓量測月,台灣去年共計5萬多人ㄧ同響應,在全球100個國家排名第5;今年,台灣高血壓學會更結集近千家社區藥局,提供民眾免費量血壓及衛教資訊,且以10萬人參與量測為目標,希望全民鬥陣量血壓、顧健康!高血壓健康危害大 青壯年自知率僅2成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高血壓對於亞洲患者傷害嚴重,若同樣的血壓值增加15毫米汞柱,亞洲人罹患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則遠高於歐美,但全台灣430萬高血壓的患者中,卻約有160萬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問題,其中20-39歲的患者更低,自知率僅有26%,可說是衛教觀念相當不足。家庭血壓量值 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提到,根據2014JSH日本高血壓治療指引指出,家庭血壓值比醫院測量的血壓更具參考價值;2015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每天早上起床跟晚上睡前確實在家量測血壓,可避開白袍高血壓的可能性,也有助醫師判斷用藥的正確時機;去年,美國高血壓指引也強調,家庭血壓量測的重要性。因此,透過每日測量居家血壓值,將是高血壓治療與控制的最佳方式。輕鬆顧健康 社區藥局就能量血壓    台灣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古博仁說,這些合作協助測量血壓的社區藥局,其藥師除了調劑藥物外,平時都有提供免費測量血壓,以及詳細的衛教服務。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民眾,在努力工作之餘,也不要忘了照顧自己的健康,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把健康顧好,才能愛自己也愛家人。今年「2018世界血壓量測月」台灣高血壓學會也邀請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健康事業廠商共同參與擴大協辦,除各地社區藥局外,在全國電子門市、杏一醫療用品等商家,即日起至5月31日皆提供免費血壓量測站,還可享有特惠活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好發逾5旬女性!2招改善腰椎滑脫

好發逾5旬女性!2招改善腰椎滑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50歲的家庭主婦,曾打掃時滑倒跌坐,長達10年受腰部酸痛、腳麻困擾。就醫檢查後,確診為第2級腰椎滑脫併有狹窄,經過約1個月的徒手治療矯正脊椎,滑脫幅度明顯改善至第1級,擺脫痠麻痛困擾。外傷、長期姿勢不良 致腰椎退化造成滑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楊書念說明,常發生腰椎滑脫的部位是腰椎第4至第5節、腰椎第5節至薦椎第1節間,退化性滑脫則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腰椎滑脫的症狀包括背肌僵硬、兩側性腰痛,久站、走遠及提重物時會加劇症狀,還有坐骨神經痛,常感覺兩側性臀部、下肢出現痠、麻、抽痛、無力等神經症狀。引起腰椎滑脫的主因為外傷及長期姿勢不良、過度負荷,導致腰椎退化,腰椎結構變弱,就容易滑脫。若曾發生跌坐,或是長期負重工作後出現以上症狀,建議盡早至醫院檢查,早日發現、早日治療以免情況惡化。第1至第2級患者 可進行2招運動復健滑脫程度分為5級,第1至第2級以復健的保守治療為主。除傳統的復健治療電療和腰椎牽引來改善,更可積極採取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和姿態矯正等3個「撇步」來調整已滑脫的脊椎排列。第3級以上或漸進式惡化須經醫師評估後,採取其他醫療方式積極介入。楊書念物理治療師建議,第1至第2級腰椎滑脫患者可進行腹部的肌力訓練和核心肌群訓練,並示範以下2式運動,穩定腰椎、防止滑脫惡化。一組12下,一天5組:1)仰臥起坐/在有支撐的軟墊上仰臥,雙膝屈曲,縮腹慢慢彎曲軀幹,抬起至肩胛骨離開床面即可。2)臀大肌訓練/在有支撐的軟墊上俯臥,單膝屈曲,縮腹慢慢將彎曲腳的大腿抬離床面,抬起時腰椎不可過度拱起。

4成脂肪肝患者外食 便當高油最NG

4成脂肪肝患者外食 便當高油最NG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代人因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三高族群逐年攀升,脂肪肝也成為國民病之一,約每4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根據調查指出,36%中壯年民眾曾患脂肪肝,其中以男性居多。近4成脂肪肝患者三餐多外食,其中最常吃的食物為油膩、高熱量的「便當類」,與沒有脂肪肝的民眾相比,更愛火鍋與炒飯炒麵。長期肝功能異常 恐怕導致脂肪肝炎、肝纖維化、肝癌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明順表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占國人脂肪肝比例7成,糖尿病和肥胖是最大成因。絕大多數患者因為沒有明顯病徵未積極控制,長期肝功能異常,統計約20至25%可能產生「脂肪肝炎」,甚至進展到肝纖維化,而後每年3至4%患者有罹患肝癌的風險。每10位糖尿病患者,可能有7位有脂肪肝問題。且每2位脂肪肝患者中1位可能有糖尿病。根據臨床觀察,脂肪肝患者有4至50%有糖耐量不良甚至顯性糖尿病的現象。若脂肪肝合併糖尿病,引爆非酒精性肝炎機會又較一般脂肪肝患者高。脂肪肝患者常見「一不三沒有」惡習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明順表示,脂肪肝與肥胖、糖尿病密不可分。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人,只能建議運動減重和控制飲食,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坊間的護肝保健食品充斥,卻只有動物實驗而無臨床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褐藻中藻褐素相較於安慰劑,第3個月就可以顯著降低肝功能指數,第6個月可以顯著降低肝臟脂肪係數與糖化血色素。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營養師蔡儀冠說明,脂肪肝患者常見「一不三沒有」惡習:不知道、沒影響、沒計算、沒忌口,導致患者攝取過度油膩飲食,增加健康負擔。脂肪肝患者 多攝取黃綠色蔬菜、水果蔡儀冠營養師建議,脂肪肝患者應多選青菜類搭配,飯後也可多補充水果。青菜可多攝取黃綠色蔬菜增加膳食纖維,肉類以低脂白肉取代,另外褐藻類如昆布、海帶也屬於高纖維、低熱量食物。而褐藻中的藻褐素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可協助抵抗自由基,過去在動物試驗中發現可調節血糖甚至修復受損的胰島細胞,脂肪肝患者可選擇攝取。

孩子總便祕 墊板凳「亞洲蹲」最順暢

孩子總便祕 墊板凳「亞洲蹲」最順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媽媽都有困擾,小孩開始上學時面臨便秘問題,原因多為廁所太髒不敢上或不習慣。小孩成長過程中的便秘,最常出現在3個時期:(1)開始添加副食品或正脫離母乳的嬰兒、(2)正在如廁訓練的幼兒、(3)開始上學學齡兒童。便秘不是什麼大病,但便秘一直沒解決則會影響小孩的及家庭的生活品質。1歲以上孩童 約1成有便秘困擾台東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翁書釗表示,小兒便秘的比例,嬰兒約3%,1歲以上的孩童則約1成有便秘困擾,男女比例相當,超過9成沒有器官異常,屬「功能性便秘」。若病史或身體診察有特殊警訊,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器官疾病,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僅管功能性便秘不會威脅生命,但疼痛的生理問題,和失禁造成的情緒與壓力,都大大影響兒童和家庭的生活品質。小朋友的便秘問題,可從排便次數、糞便型態及孩子對排便的反應看出。兒童的便秘診斷,需有症狀1個月以上。若每週排便不到3次、每週至少1次大便失禁,就可能有便秘問題。糞便型態而言,曾排硬便或排便時會痛、曾因糞便體積太大而堵住馬桶,也是便秘警訊。小朋友便便形狀最好的狀態,是香蕉便或是雞塊便。直腸中有大量糞塊囤積、曾憋住不排便都可能是便秘現象。晚飯後30分鐘 「亞洲蹲」最適合排便曾排便疼痛的孩子,會蓄意或下意識忍住不排便,囤積的大便變得乾硬,又造成下次排便疼痛,形成惡性循環。兒童便秘的治療,首重讓孩子不怕大便,不過切記要規則服藥要解決小孩便秘問題,必須從2方面著手:(1)多喝水、多吃膳食纖維食物;(2)藥物控制,使用軟便劑讓小朋友大便不痛可避免惡性循環。學會使用馬桶,讓孩子好好與馬桶培養感情,學會坐或蹲的方式,自然改善便秘問題。小朋友最佳的如廁時機是在飯後30分鐘,沒有催促和干擾是最佳時機。現在早上往往很匆忙,可改到晚餐後專心與馬桶培養感情10至15分鐘,達到良好的如廁習慣,認真學習使用蹲式或坐式馬桶。「亞洲蹲」姿勢時人體直腸打直且順暢狀態,最適合排便。若小朋友使用大人的坐式馬桶,需放小板凳讓雙腳能穩定踩踏,膝蓋稍微高過臀部有助排便。治療便秘需有耐心,通常需要半年至2年,且半數孩子可能在治療後1年內復發。家長須了解便秘處理沒有捷徑,使用肛門塞劑和口服藥物使宿便不囤積、大便不乾硬、排便不疼痛,並依醫囑慢慢減量,勿貿然停藥。長期養成生活習慣,可降低便秘復發機會。

講座/添加副食品

講座/添加副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都是寶,而爸爸媽媽特別重視孩子的成長發育,其中令大人最傷腦筋的問題,就是何時該開始為嬰兒添加副食品?如何幫寶寶添加副食品?應該何時添加?可以吃些什麼?哪些不能吃?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5/11(五)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添加副食品」,提供您準備孩子食物攝取時的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與關心寶寶飲食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添加副食品時間:107年5月11日(五)下午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研究:植物性飲食 鼓勵身體多運動

研究:植物性飲食 鼓勵身體多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體能活動可以帶來明顯的瘦身效果,並且早有科學證據支持這個論點。近來有一項評論把許多可靠的研究加以比較,發現身體活動量較大的人,體重均較輕。另一組研究則指出,運動有助於減重,而持續運動也能維持瘦身效果。不過,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並非好事,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運動當成生活型態的一部分,除了燃燒熱量,還能讓身材更為健美。每天運動15到45分鐘 比不運動時減輕5到8公斤要做多少運動才能減重?根據某項可靠評論的粗估,每天運動十五到四十五分鐘,就會比不運動時減輕五到八公斤;日常生活的家事也能消耗一百到八百大卡的熱量,因此常忙進忙出者,體重會比困在靜止生活型態的人輕盈許多。我是因為簡單的動物實驗,才完全了解飲食與運動結合,具控制體重之效。我們之前用20%酪蛋白的一般飲食餵食一組大鼠,另一組的飲食中酪蛋白則僅有5%,結果後者的罹癌比例少得令人訝異,且血膽固醇較低,壽命也較長。最有趣的是,牠們攝取的熱量稍微多些,但皆以體熱的方式燃燒掉。植物性飲食 鼓勵身體多活動在實驗過程中,有人發現吃5%酪蛋白的動物,似乎比20%的好動。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們把餵以5%與20%的大鼠分別放進裝有運動滾輪的籠子,滾輪上設有儀表,記錄輪子滾動的次數。實驗的第一天,餵以5%酪蛋白的動物自發滾輪子的次數,就比餵以20%酪蛋白的高出一倍。為期兩週的實驗中,餵以5%酪蛋白的動物運動量,一直都比另一組高得多。總結以上觀察,植物性食品以兩種方式維持熱量平衡,進而控制體重:第一,它以體熱的方式來消耗熱量,而不是把熱量儲存為體脂肪,一年下來,就算熱量攝取的變化不大,但是體重差異卻很明顯。第二,植物性飲食能鼓勵身體多多活動,一旦體重減輕,身體活動起來又更為方便。飲食加運動不僅能減輕體重,還能全面改善健康。(本文摘自/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柿子文化)

天氣忽冷忽熱易頭痛 點按3穴位緩解

天氣忽冷忽熱易頭痛 點按3穴位緩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我想很多女性都有這種經驗,頭痛起來真的很想拿頭撞牆,這種痛苦只有親身體會過才知道。特別是春、秋天的天氣總是忽冷忽熱,溫差有時候高達10度以上,或是人體長期處於疲勞、肩頸僵硬的緊繃狀況時,都更容易感到偏頭痛。我通常建議按壓百會穴、太陽穴、合谷穴3個穴位,幫助促進氣血循環、預防頭痛發生。適用對象/壓力大頭痛者或有偏頭痛體質者。方向/從3個穴位按壓。位置/頭頂及左右兩側。穴道/百會、太陽、合谷。刮痧板點按3穴位1)以刮痧板的魚尾圓角在谷合穴點按1分鐘或以拇指按摩1分鐘。2)以刮痧板的魚尾圓角在太陽穴點按1分鐘或以食指按摩1分鐘。3)使用刮痧板魚形腹部,傾斜45度從頭頂由前往後,輕刮百會穴四周1分鐘。可搭配薰衣草或薄荷精油,因為薰衣草、薄荷最大的功效是可以安撫鎮靜、消炎止痛,也能舒緩抽筋和生理痛、抗憂鬱和幫助睡眠,而且所有膚質都適用。(本文摘自/1分鐘,刮刮瘦/出色文化出版)

尋求他人認同 不如拿回自己的主動權

尋求他人認同 不如拿回自己的主動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再讓人逼迫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回自己的主動權。要能夠有自信地在自己與他人意見相左的時候,清楚明確地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仰賴妳平常對自己的認識與栽培。拒絕逼迫,拿回屬於妳的主動權也許妳覺得這件事對妳而言太陌生,不太知道怎麼開始。建議妳可以從仔細觀察自己的言行做起,就像寫心情日記一樣,記下妳一天的心情好壞,慢慢累積對自己的認識,哪些事情、哪些人、哪樣的態度會讓妳傷心或生氣,而做哪些行為會讓妳快樂。記錄一段時間之後,試著用第三者的眼光來看妳的紀錄。想一想,如果妳透過文字認識這個人,妳會如何形容她呢?如果妳想跟她當好朋友,妳會知道她喜歡或討厭什麼嗎?持續下去,總有一天,妳會變成自己最好的知己與戰友。不論好壞或輸贏 勇敢走自己的路尋求認同是人們共同的需要與渴望,特別是來自家人的認同,但是如果為了得到認同,卻變得無法好好地探索自己內心、認識自己的特色,以及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就變得本末倒置。「追求快樂」無法讓妳得到快樂,而是透過深刻地投入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才能得到快樂。「尋求認同」也是一樣的,妳不需要把他人的認同放在第一位,而是盡情地去做自己,讓自己的潛力得到好的發揮,讓自己變得更好。妳會變得看重,且欣賞自己,他人也會因為妳的好狀態,而認識到妳為自己做的決定是個很棒的選擇。(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症狀似感冒 水痘發疹前2天就會傳染

症狀似感冒 水痘發疹前2天就會傳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去年臺北市校園水痘群聚案件攀升,以國小22件(40%)占最多,但國中以上學校較105年同期增加9成,值得關注。面對具有高傳染性的水痘疫情,學校與家長要加強防範。水痘發疹前就具傳染力 症狀似感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感染科主任顏永豐說明,水痘俗稱「出水珠」,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傳染性高。潛伏期約2至3週,主要由皮膚接觸、空氣或飛沫傳染。好發於冬天與早春,初期出現全身痠痛、發燒、頭痛、腹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狀,容易誤認感冒,但2天後會冒出紅疹,從臉部擴散至全身,逐漸變成水泡,最後結痂。水痘發疹前2天就具傳染力,容易爆發校園群聚疫情。一旦疑似罹患水痘,應盡速就醫,並請假約1週,暫停上學及所有課外活動,在家自我隔離。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戴口罩、勤洗手,多休息並補充水份。穿著寬鬆衣物,如果水泡會癢可用溫水擦拭,不要塗抹乳液或藥膏。家長可為孩子戴上手套、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留下疤痕。水痘結痂後傳染力才會下降,始可重返校園。如果家中有尚未得過水痘的家人,必須嚴加隔離。懷孕前至少3個月 施打水痘疫苗避免畸胎顏永豐主任表示,水痘二次感染的機會較低,但並非百分百,不過就算再次感染,症狀也會較輕微。從未得過水痘的人是高風險族群,成人才染上水痘,症狀會較為嚴重。一般人得水痘大約1周即可痊癒,而年長者、孕婦、免疫力差者(如癌症病人)得水痘,嚴重可能引發肺炎,致死率達10%至20%;1歲以下新生兒則可能併發腦炎,要特別小心。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但打疫苗不代表終身免疫,接種5年後,保護力會逐漸下降,建議未感染過水痘的高危險群,可自費接種第2劑疫苗,尤其是育齡婦女,如果懷孕初期得水痘,可能造成畸胎,應在懷孕前至少3個月施打疫苗。

喘到嘴唇變藍?當心肺動脈高壓奪命

喘到嘴唇變藍?當心肺動脈高壓奪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買個菜喘到像跑超馬?有位現年66歲的家庭主婦,平常都有運動、健走的習慣,9年前開始出現不明原因的「喘」,甚至會喘到連嘴唇都變成藍色的,就連爬兩層樓都得分成三次才能爬完,經轉診到心臟科檢查,做了心導管才確診是罕見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透過醫囑服藥治療,現在已恢復日常的行動力,生活空間也不再只限於家中了!肺動脈高壓與血管病變有關 缺氧恐致藍唇找上門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指出,肺動脈高壓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不明原因的喘,肺動脈高壓和心肺的血管病變有關,其會導致肺動脈壓力升高,造成右側心臟需耗費更多能量,才能將血液送到肺臟進行氣體交換,因此患者只要稍作運動或走幾步路就會氣喘吁吁,同時也會因為缺氧的問題,讓嘴唇呈現藍色,因此也會把它稱作「藍唇病」。肺動脈高壓導致心臟肥大 嚴重恐致命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肺高壓治療小組委員黃偉春醫師指出,常見的心臟病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是因為左側心臟發生病變,影響全身性慢性缺氧;而肺動脈高壓患者主因肺部動脈血管阻力增加,右側心臟需要加倍出力將缺氧的血液打進肺部,長期下來會導致右側心臟肥大或心臟衰竭,若不治療,最終恐因心臟衰竭死亡,相當危險。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 皆為肺動脈高壓高危險群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肺動脈高壓工作小組召集人謝祖怡醫師補充,自體免疫疾病中,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或類風濕關節炎,是續發肺動脈高壓的高危險群;另外,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王主科醫師也指出,先天性心臟病也是續發肺動脈高壓的危險群,雖然近年先天性心臟病的手術及心導管治療都有長足進步,讓許多嚴重的小朋友皆可存活至成年;但即便手術成功,未來也有5%-10%的患者會產生續發性肺動脈高壓,因此不可輕忽。跨領域多科整合 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肺血管及肺高壓委員會召集委員徐紹勛醫師提醒,肺動脈高血壓是因肺動脈發生血管病變,因此可先由胸腔科醫師檢查,經排除常見肺部疾病之後,再藉由心臟科醫師協助做「右心導管」診斷,透過跨領域多科整合醫療團隊的鑑別診斷,才能夠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