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常常頭痛嗎?身體太上火啦!

常常頭痛嗎?身體太上火啦!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如今的生活更加富裕充足,然而如果背離了自然規律,生活習慣不好,常通宵熬夜,暴飲暴食,最終導致亞健康人群增多,患頭疼腦熱、發熱上火這種小病也就成了家常便飯。情緒波動、飲食不節、壓力過大都會導致上火上火的原因很多,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自然界邪氣的侵擾,自身情緒波動、飲食不節、壓力過大等都會導致上火。以下深入探討現代人易上火的原因,從中防患於未然。1) 作息不規律惹出的「火」/有人為了工作加班而熬夜,有人為了娛樂而通宵達旦,作息時間不規律,夜晚休息不夠,過度勞累、過度刺激等都會導致上火。平時要有良好的作息規律,按時睡覺,按時早起。2) 甘肥辛辣吃出來的「火」/為了滿足食慾,越來越注重味覺的刺激,吃香的、喝辣的,甘肥辛辣的食物比例增大,牛羊豬肉、火鍋、燒烤、麻辣類美食等都是很受歡迎的,常食用這些後體內容易積熱,不容易散發,最終會導致上火。酗酒抽菸、欲望過盛也會引起上火。3) 自然暑熱乾燥帶來的「火」/四季更替、陰陽消長是大自然的規律,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尤其是夏季暑熱、春秋乾燥最容易影響體內的火氣。另外,外邪六淫一旦入侵導致陰陽失衡,體內出現陽亢陰虛的症狀就是上火的開始。4) 苦悶憂鬱壓抑出來的「火」/現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浮躁、苦悶、壓抑、抑鬱等不良情緒常常影響著我們。中醫有「久鬱化火」的概念,因此要學會放鬆自己,娛樂自己,多與身邊的人溝通接觸,疏肝解鬱、舒心清神,不要讓自己鬱悶壓抑出火來。(本文摘自/不上火身體就健康/人類智庫出版)

病痛纏身思考生死觀 更需正面積極

病痛纏身思考生死觀 更需正面積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自己從來沒想過「為什麼我的努力沒有回報?我總是想著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努力到最後一刻。人的一輩子都是在累積鍛鍊」。我想要這輩子都竭盡所能、衝刺到最後一刻。任何一瞬間,都要全心全意前進努力。「成果」發現時已在手中 而不是不停低頭確認所謂成果,是發現的時候已經在手中,而不是不停低頭確定有沒有的。當然,我還是有人生的最終夢想、想要實現的長期計劃、每年的新年新希望等等,只是每一天都在為眼前的事全心努力,無暇去計較其他。很多都是某天忽然發現「咦?這個目標竟在不知不覺間達成了」「注意到的時候,距離夢想實現只差一步了」。不過度追求回報,才更能享受人生。相反地,凡事斤斤計較,只會帶來多餘的痛苦。病痛時才有生死觀 應放眼光明人在健康的時候,都會以為自己的身體會永遠地健康下去。但人有天壽,每個人都會死去,生命的每一步都在向死亡走去。一旦生病,就會明確地感受到這一點。師父告訴我,人在病痛時才會有生死觀,人生觀也會因此而改變。雖然我至今從未罹患攸關性命的大病,但有一次因為過勞,食慾全失,一看到食物就想吐,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體力日漸衰弱,體驗到原來人就是像這樣死去。這次的經驗,讓我理解了:人生最嚴酷的修行—病痛,更可以讓我們有所領悟。活在世上的意義、生命的寶貴、對身邊人的感謝、現在的自己做得到與非做不可的事……正因為身在困境中,更不該封閉在黑暗裡,而是放眼光明。(本文摘自/步行禪:用走路靜心、紓壓,5分鐘心靈.生活整理術/三采文化)

心律不整原因眾多 中醫分5類型調理

心律不整原因眾多 中醫分5類型調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心律不整是一個症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可能是心臟疾病,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疾病波及心臟導致。心律不整輕微者,病人可能無任何症狀或僅自覺胸悶、心悸不適,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嚴重則常伴隨有心臟輸出量不足或心臟衰竭,甚至猝死。心律不整 中醫調理先區分5類型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部長許堯欽說明,常見心律不整的病因,如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瓣膜脫垂狹窄、心臟神經傳導阻滯、病毒性心肌炎等。其他器官導致的病因則更廣泛,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更年期障礙、血容量偏低的貧血、電解質失調、自律神經失調、腎臟疾病等。完整的檢查、評估、及時防治,是處理心律不整的最佳原則。澳洲研究中,對149名因心房顫動已接受電燒治療的心律不整病患長期追蹤,發現注意控制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的病人,疾病控制率與存活率高達87%,明顯高於未控制相關因子的病人(僅18%)。此發現與中醫治療心律不整注重調理人體五臟六腑氣血平衡,獲得整體健康的觀點相符。關於心律不整,中醫常以五臟調理論治:1)心氣不足型/多見於平時缺乏運動的學生或上班族。面色無華,稍勞動就疲倦無力、頭暈頭昏、胸悶氣短、心悸自汗。心臟功能輕微減退。舌淡苔白,脈節帶或細弱緩無力。處方以炙甘草湯加減。2)心脾兩虛型/多見於有貧血體質的婦女,以及二尖瓣脫垂的病人。睡眠品質不佳,失眠多夢合併心悸不安、健忘。疲倦氣短、食欲不振、面色黃白,蹲下或站起時容易出現頭暈目眩等姿態性低血壓症狀。舌質淡紅,脈細弱。處方以歸脾湯加減。3)心肺氣陰兩虛型/心悸、容易驚慌,睡眠不安、眠中盜汗。乾咳痰少或多黏液。運動後胸悶、氣短、大汗出,舌質偏紅苔薄而少,脈來結代或細數而濇。處方以生脈散加減。4)心腎陰虛火旺型/常見於長期熬夜、持續性精神壓力、更年期障礙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稍微緊張、發怒就容易心悸,臉部潮紅發熱。煩躁失眠,很累卻睡不著覺。頭暈、目眩、耳鳴,手足心熱、腰酸。舌質偏紅,脈來細數。5)肝氣鬱結肝火擾心型/常見於自律神經失調,平時工作壓力大、易緊張,睡覺前胸憋悶、呼吸不暢。易生氣、面紅耳赤,緊張時心跳加快,氣喘或眩暈、胸腹脹滿。因多思慮導致失眠。舌質淡,舌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或帶滑。處方以加味逍遙散、大柴胡湯加減。手足擺動、太極拳 4種日常運動保健許堯欽部長建議,心律不整病人可從事4種日常運動:(1)手足擺動快慢交替走、(2)太極拳、(3)平甩功、(4)自我穴位按摩。心律不整病人若對於西醫的藥物或電燒治療成果未盡滿意者,中醫藥對於心律不整的治療是另類選擇,建議可運用中醫進行整體性的體質調理。

母親節寵愛媽咪 健康美麗真的很簡單!

母親節寵愛媽咪 健康美麗真的很簡單!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圖片/廣生堂) 5月母親節即將到來!想孝敬媽媽或婆婆卻不知道要送什麼嗎?告訴您「健康、美麗」永遠是最好的禮物,燕窩職人品牌-廣生堂特別在今年母親節推出燕萃膠囊買大送小的優惠(燕萃膠囊3%-買120粒,就送30粒)及(燕萃膠囊8.5%-買120粒,就送30粒)。燕萃膠囊顛覆以往瓶瓶罐罐複雜的保養程序,打破燕窩只能用喝的舊觀念,開啟便利保養新時代!讓媽媽、婆婆們可以輕鬆保養又能增進身體健康。 胜肽膠囊技術可將營養成分微分子化 加快人體的體感速度 媽媽、婆婆們平日塗塗抹抹、過多的保養程序,不僅費時也徒增肌膚負擔,其實,最簡單精準的保養才是身體所需要的。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NANA燕萃膠囊運用獨一無二的世界專利萃取技術,並採用Sealing Technology(無接縫的密封技術)將燕窩珍貴的營養素-唾液酸完整封存於膠囊中。 胜肽膠囊技術可將營養成分微分子化,加快人體的體感速度,而傳統燕窩的分子較大,必須時間拉長才有這樣的效果,傳統即食燕窩可能需花上十倍以上的時間,才能達到同等的效果。 低溫萃取高含量唾液酸、EGF(表皮成長因子)、FGF(線維芽細胞增殖因子) 燕萃膠囊中的萃取物來自純淨的原料,並透過專利低溫萃取出高含量的唾液酸、EGF(表皮成長因子)、FGF(線維芽細胞增殖因子)以外,尚有五百多種的有效成分。 經過科學數據以及消保官檢驗,證明燕萃膠囊能比傳統燕窩保留住更多的營養成分。擁有多項專利的燕萃膠囊讓燕窩不再是昂貴的奢侈品,而是親民的保養品。消費者可以用更平價、更便利的方式,做好日常的養生保健工作,這也是廣生堂長久以來一直在提倡的觀念-用最上等的品質標準推出最平價的燕窩產品給消費者。 母親節以「健康的珠寶」來寵愛辛苦媽咪 NANA燕萃膠囊宣示著每顆膠囊「粒粒皆為健康的珠寶,也是永恆的信念。」純粹無添加複雜成分的膠囊,完美封存燕窩的珍貴精華,不需繁複的烹煮過程,簡單一顆就能輕鬆補充營養,讓內外都得到適切的保養,在這屬於媽媽的節日裡,以「健康的珠寶」來寵愛辛苦媽咪,一份真心好禮勝過千言萬語。

C肝第3型有解!新藥治癒率達95%

C肝第3型有解!新藥治癒率達95%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內約40萬C肝感染者需要治療,其中第1型較第2型難治。基因型第3型雖然感染人數少,卻是C肝最難治的病毒型別,目前健保所給付的新藥皆無法使用。然而最新臨床試驗顯示,使用C肝泛基因型全口服新藥經完整療程,治癒率高達95%至99%。經8週或12週全口服新藥治療 治癒率超過95%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參與全球C型肝炎泛基因型全口服新藥臨床試驗,研究成果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莊萬龍表示,這篇全球臨床試驗極具意義,台灣與全球同步參與第一個C肝泛基因型全口服新藥8周治療之臨床試驗,全球有20多國(美、加、法、紐澳、以色列、南韓等)、多中心參與。此研究在全球共收納1208位無肝硬化的基因型第1型與基因型第3型C肝患者,以泛基因型(可涵蓋基因型1到6型)的全口服新藥,經過8週或12週的治療,治癒率高達95%至99%,研究成果令人振奮。國內約40萬C肝感染者需要治療,未來泛基因型新藥除可讓偏鄉治療更容易,加上安全性高的優點,對根除C肝計畫更有絕佳的利基。基因第1型非肝硬化患者 治癒率高達99%莊萬龍副院長解釋,C型肝炎患者中,台灣最常見的基因型是第1型與第2型。其中第1型較第2型難治。基因型第3型雖然感染人數少,卻是C肝最難治的病毒型別,目前健保所給付的新藥皆無法使用。在此研究中,基因型第1型非肝硬化患者治療更輕鬆,只要8週完治,且治癒率高達99%。最難治的第3型未曾接受過治療的病人,不論8週與12週治療的治癒率皆高達95%。此臨床試驗使用的新藥3月獲得衛生福利部藥物許可,不易產生抗藥性,不需併用雷巴威林,不需肝腎功能嚴格檢測,且針對無肝硬化、未曾治療過的病患,療程只要8週。相較於目前健保給付的C肝全口服新藥療程為12到24週,且易受病毒量或抗藥性影響,造成使用限制或治療失敗。泛基因型新藥有望為國內C肝治療帶來新局。

長者當心!「行動障礙症候群」6徵兆

長者當心!「行動障礙症候群」6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94歲的阿嬤個性活潑,喜愛戶外運動,令人無法想像她曾失能而與輪椅為伍。阿嬤88歲時發生髖骨骨折,開刀治療後隔年竟又再度骨折。進行全面性檢查後,才知道阿嬤與「行動障礙症候群」有關!經過多年來努力配合治療、固定運動,搭配每天定時曬太陽,骨密度T值進步,現在無須再倚靠輪椅和枴杖助行,還可自行參加旅行團。行動障礙症候群 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都在列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骨骼肌肉疾患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影響人類健康、失去生產力與增加社會護理成本的重要原因。不過骨質疏鬆卻非骨折的唯一原因,「行動障礙症候群」才是造成骨折的綜合因子。「行動障礙症候群」發生原因與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有關。除了(1)骨質疏鬆症外,(2)肌少症、(3)退化性關節炎、(4)握力不足、(5)跌倒與(6)肥胖,也都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根據調查發現,台灣長者9成為「行動障礙症候群」高危險群,男性患病風險為89.8%;女性更高達91.5%,台灣年長者骨質疏鬆、肌少症、關節退化的健康問題日趨嚴重。人類壽命越來越長,面臨失能而帶給家庭以及社會的負擔危機,不僅增加健康照護成本,也增加其他共病死亡的機會。長者增強肌耐力 保持自主生活能力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銀髮族需正視「行動障礙症候群」帶來的影響,疾病管理、醫療與營養治療,也應著重全方位預防疾病帶來失能。北歐國家推動年長者肌耐力運動體能訓練多年,強化年長者自主生活能力,也成功預防年長者失能。人口老化嚴重的芬蘭,高達9成以上75歲高齡者具備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均衡飲食與優質蛋白質攝取,才能免於失能。陳芳萍理事長強調,即使骨質好,如果肌力不足,一樣可能因為骨折而失能。台灣於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更顯示台灣中老年的失能預防與長期照護的重要。篩檢搭配運動操,有效協助不良於行的患者順利站立與行走;步行困難者找回穩健且持久的步伐,達到全面預防中老年失能。

嚴重型氣喘頻送醫 用藥控制很重要

嚴重型氣喘頻送醫 用藥控制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5歲的黃先生,多年來飽受氣喘合併鼻竇炎之苦,半夜常睡到一半吸不到氣而中斷睡眠,出門必須戴口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去年進行鼻竇炎手術後,以為可改善症狀,沒想到寒流時氣喘頻頻發作,必須就醫拿藥。最近半年更因呼吸困難,送急診及住院3次,影響工作。抽血檢查發現,黃先生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數值偏高,造成嚴重氣喘發作。嚴重型氣喘呼吸困難 恐怕造成致命危險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表示,隨著空氣汙染環境惡化,台灣氣喘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估計氣喘患者人數超過百萬人,而真正嚴重型氣喘患者比例約佔氣喘患者的5至10%。氣喘症狀主要包含咳嗽、呼吸困難及喘鳴聲,嚴重者可能引發呼吸困難,造成致命危險。氣喘的治療多採階梯式治療,若控制不好就升階到下一階段,其中第5階段為嚴重型氣喘,平常需規則使用吸入型藥物控制,除了規律回診追蹤檢查,若氣喘控制不佳,容易引發急性發作或掛急診,嚴重時更需住院治療,嚴重影響工作、睡眠及生活品質。規律用藥、戴口罩 良好控制氣喘魏裕峰主任表示,嚴重型氣喘患者症狀通常難以控制,且急性惡化的風險非常高,治療需依患者疾病特性選擇治療方式。針對嗜酸性白血球或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嚴重型氣喘成年患者,目前除了吸入型藥物及口服藥物,還有一些注射型藥物,也可提供控制不佳的患者治療選擇。多數氣喘病人容易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未規律使用氣喘吸入性藥物控制,導致氣喘惡化或變成嚴重型氣喘,不但加重病狀,更耗費醫療資源。提醒氣喘病人仍需配合醫護人員囑咐,規則並正確使用吸入器用藥。平日生活外出建議利用手機監測空氣品質,配戴口罩,避免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二手菸等刺激物,也要注意花粉、黴菌、塵蟎等過敏原,達成良好的氣喘控制。

摔車髖部骨折!鈣質、維生素D防骨鬆

摔車髖部骨折!鈣質、維生素D防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骨質疏鬆莫輕忽!一名70歲的伯伯因騎腳踏車跌倒,感覺右膝疼痛腫脹,當時伯伯還可以自行起來騎腳踏車回家。但後來右下肢的疼痛卻愈來愈加劇,變得不能踩地。股骨頸骨折 常併發股骨頭壞死及骨折處不癒合雖然伯伯右膝腫脹,但檢查發現右髖關節活動也因為疼痛受限,X光檢查發現右髖關節股骨頸骨折,右膝腫脹經關節抽液取出50毫升的黃色稍微黏稠液體,猜測是右膝退化性關節炎所引起的。右髖關節股骨頸骨折則安排伯伯住院接受右髖人工關節置換。術約2週後,伯伯已經可以拿助行器行走,加快恢復行走能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表示,台灣目前邁入超高齡的老年化社會,而年齡較大族群常伴骨質疏鬆問題,常一摔跤就導致髖關節骨折。股骨頸骨折,發生在股骨頭及股骨幹交界,因為血液循環,這個部位骨折常併發股骨頭壞死(10至45%)及骨折處不癒合(5至30%)的併發症。老年人補充鈣質、維生素D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超過65歲的老年人,若股骨頸骨折已經移位,大部分醫師為了讓病人早點恢復行走的能力及減少第2次手術機率,會直接把股骨頭置換成人工關節。但年輕人的股骨頸骨折,還是會嘗試把骨折處復位後打螺絲固定。李佳霖醫師提醒,家中有老年人的民眾,平常要注意家中環境是否讓老年人容易跌倒。老年人平常要注意鈣質及維生素D補充,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避免罹患骨質疏鬆。跌傷需趕緊就醫,尋求醫師專業意見,才能避免成為身上充滿人工關節、螺絲的「鋼鐵人」。

吃木瓜、薏仁易流產?醫:無稽之談

吃木瓜、薏仁易流產?醫:無稽之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婦女晚婚晚生育的情形非常普遍,一旦懷孕時,就非常緊張,對於飲食也很在意,都會上網爬文,但是網路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文章,甚至指稱木瓜、薏仁、豆漿等食物不能吃,以免造成流產,這是真的嗎?網路流言令孕婦無所適從 都是沒有醫學根據說法台北中山醫院營養組營養師林素貞表示,門診中,確實是有很多孕婦會來諮詢要如何飲食,尤其是有很多網路流言,往往令孕婦無所適從。有些孕婦會詢問是否能吃木瓜、薏仁等食物,深怕吃了這些食物會流產,甚至有孕婦說豆漿有雌激素,喝豆漿是否會容易流產;其實,這都是沒有醫學根據的說法,吃這些食物是不致於造成流產的。任何食物都要均衡吃 不要單一食物常常吃甚至有孕婦會詢問是否能吃奇異果或是蝦蟹,不少孕婦也很擔心吃了這些食物不利於胎兒;林素貞營養師指出,擔心吃奇異果或是蝦蟹會對胎兒不利,主要是會誘發過敏,若是會怕過敏,可以去做慢性過敏檢測,一旦檢測出有對這些食物過敏,就不要常吃,或是大量吃,以營養角度而言,任何食物都要均衡吃,不要單一食物常常吃,否則會激發過敏反應。孕婦盡量吃熟食 以免導致腸胃炎林素貞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尤其是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愛吃生菜沙拉,但是對於孕婦而言,最好還是盡量吃熟食;因為生菜沙拉若是清潔不徹底,食物不潔,或是保持不當,很容易會導致腸胃炎,對於孕婦或是胎兒都不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孩子零食吃多 身體變寒又易憂鬱!

孩子零食吃多 身體變寒又易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孩子們都愛吃甜甜的零食,但把巧克力或餅乾、蛋糕等當成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來吃,也是日本人戰後飲食生活上的大改變。相信各位都知道,零食中添加了白砂糖。白砂糖會讓身體冷卻。白砂糖是由單糖類的葡萄糖和果糖結合而成,正確來說應該稱為「蔗糖」,也就是將蔗糖製成的黑糖以人工的方式去除不純物質後精製而成糖。這是種毫無礦物質的化學物質。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一樣,經由肝臟透過血液運送至全身,因為具有製造熱能、提高體溫的作用,也可算是一種能量來源,但問題出在其速度。攝取糖分後,血糖質會上升,米飯或麵包等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澱粉)被酵素分解需要花一點時間,因此血糖值的上升比較緩慢。體溫和血糖值的變化成正比,所以體溫也會慢慢地升高。零食經人工調味 導致味覺麻痺可是,屬於精製物質的蔗糖因為構造簡單,被分解的時間短且立刻被吸收,所以血糖質會瞬間上升,導致體溫也跟著疾速升高。不過下降的速度也很快,使體溫產生劇烈的變化,最後造成身體變冷的結果。而且,這種吸收的速度過了一~兩個小時又會讓人產生想吃的欲望,於是乎「一吃就停不下來」。人工的調味也是種刺激,麻痺了原本敏感的味覺。血糖急遽升降會導致心情憂鬱、情緒不穩這樣的狀態持續下去對身體肯定不是件好事。血糖值急遽的升降會導致心情憂鬱、情緒容易變得不穩定等。以前的人想吃甜的東西,只有地瓜或水果等具有天然甜味的食物。和當時的孩子相比,現代的孩子每天都在吃使用砂糖製成的零食,怪不得身體會出現不好的影響。(本文摘自/孩子不畏寒,提升學習力!/健行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