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子染腸病毒要吃冰?醫:無治療效果

孩子染腸病毒要吃冰?醫:無治療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春天,進入腸病毒的流行季節。有家長帶小朋友看診,當孩子被診斷感染腸病毒後,一出診間便帶孩子購買冰品,以為可以加速療效。傳言「得了腸病毒要吃冰」,然而吃冰僅能緩解疼痛感,並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補充水份及多休息,才是孩子恢復元氣的主要方法。腸病毒71型症狀 發燒、四肢丘疹或水皰、口腔潰瘍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往年腸病毒疫情高峰期,約自3、4月開始,5月達到高峰,9月開學季有另一波高峰。雖然就疾管署資料,今年以來社區感染以克沙奇A型和B型為主,腸病毒目前仍處低度流行狀態,以往擔心的腸病毒71型較少,但家長仍需注意。南投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阮偉表示,腸病毒71型可能出現發燒症狀,四肢出現丘疹或水皰等表現的手足口病,也可能出現口腔潰瘍的皰疹性咽峽炎。即使就醫後回家,也須觀察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等重症前兆,若出現需立即返診就醫。冰涼食物緩解嘴破 但不具治療效果感染科廖嘉宏主任表示,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濕洗手和隔離是必要措施。若有症狀,建議幼兒及早就醫,若為就學學童,須通報老師並保持聯繫,避免和其他幼童接觸造成進一步傳播。醫護人員常教導家長,可讓病童吃一些冰涼食物,緩解嘴破等症狀,但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須注意讓病童補充水分多休息,即會自然痊癒。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家長,若幼兒出現類似症狀,可至兒科由專業醫師協助診療。

驚!髖部骨折又稱「人生最後的骨折」

驚!髖部骨折又稱「人生最後的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高居全球第2。台灣邁向2018高齡社會,國人髖部骨折發生率竟為亞洲第1、世界第9,一年內死亡率近2成,死因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無明顯症狀、病識感不足 接受骨質疏鬆檢測比例低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表示,台灣今年起邁入高齡社會,未來青壯世代的照護負擔只會日益沉重,國人不僅需要醫療照護,更要具備預防照顧觀念,減少失能,而骨鬆與骨折防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研究發現,導入照護服務能降低一半髖骨骨折死亡率,更提升病患家庭對於骨鬆的保健知能與醫囑遵從性,減少失能,對於整體社會照護負擔與經濟效益具正面幫助。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提醒,台灣髖部骨折的盛行率極高,從健保資料庫中追蹤,發現只有1/4接受骨密度檢測、1/3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很可能因為骨鬆是沉默的殺手,平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不痛不癢,也不會將骨折與骨鬆聯想,病識感明顯不足。髖部骨折2成嚴重失能或死亡 「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骨鬆患者若不慎跌倒而骨折,輕者傷及手腕或手臂肩膀,需打石膏固定,日常生活就可能需要協助;重者造成髖部骨折,痛到無法站立、走路,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間也可能因長期臥床造成感染;若復原情況不佳,據估計一年後約8成患者至少失去一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4成無法獨立行走,3成永久殘障,2成嚴重失能或死亡,也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認為,骨折對社會和經濟都會造成長遠的影響,尤其對家庭和社會的衝擊最大,然而骨鬆骨折的發生可以預防,許多健康介入方式均已證實將有助降低因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的可能性,對於自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刻不容緩。

狂吃紓壓 腦內啡對抗壓力型肥胖

狂吃紓壓 腦內啡對抗壓力型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只要改善腦內啡就能對抗壓力性肥胖,運動燃燒的熱量雖不多,卻可產生腦內啡。提升睡眠品質,對抗逐漸老化造成的代謝下降,但還有一個會造成食慾失控的原因,那就是壓力。急性壓力湧現時,會使交感神經亢奮、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好面對緊急狀況,導致肌肉過度使用、熱量消耗、脂肪燃燒。照理說,人會因此變瘦,可是生物要生存,不可能讓自己無止盡變瘦,所以當急性壓力變成慢性長期的壓力後,體內就會分泌一種物質,叫作「神經胜肽脢Y」(神經肽Y)。改善腦內啡 對抗壓力性肥胖它不但促使我們食慾大開,而且還專挑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吃,脂肪堆積下來,要不胖都很難。以前我每次值完壓力超大的夜班後,都會非常想吃重口味、超甜或油炸的東西,相信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吧!至於長期的壓力來源,除了工作外,也可能來自家庭、經濟、感情因素。當這些因素無法改變時,常常出現失控的食慾。因此,我要告訴你如何改善腦內啡,來對抗壓力性肥胖。腦內啡讓人有幸福感 對事情有高度期待腦內啡是大腦分泌的一種氨基化合物,有助於止痛和產生愉悅感,能夠平衡壓力帶來的痛苦,作用如同嗎啡、鴉片,但無害。馬拉松選手在長時間疲勞的路跑中,突然感到疼痛消失,甚至輕盈快活,可歸功於腦內啡分泌。相較於穩定神狀態,掃除憂鬱的血清素:腦內啡則是讓人有幸福感,對事情有高度期待。其實腦內啡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做快樂的事情,會促進腦內啡的分泌,而腦內啡分泌後,又讓你產生充滿幸福感的正向循環。下面就要告訴你目前研究發現,和腦內啡的分泌有正相關的事物。巧克力和辣椒/巧克力和辣椒,是目前公認兩種可以增加腦內啡的食物。你會發現嗜吃巧克力和辣的人,通常很難戒掉,因為這兩種食物產生的腦內啡效應,就跟吸鴉片成癮的人一樣。所以要吃可以,但一定要適量!談戀愛/香港人有句諺語「有情飲水飽」,是說兩人只要有愛情,就算經濟狀況不好,光喝水也不覺得餓。很多人熱戀時感到的快樂,可以抵抗許多身體或精神的壓力,因為談戀愛可以產生腦內啡。冥想、打坐、聽輕音樂/讓心靜下來、穩定情緒,身體放鬆後,腦中就會釋放出α波,而腦內啡也會跟著分泌,自然能產生快樂感,把壓力拋開。很多宗教都會放輕音樂,教人冥想打坐,就是這個道理。針灸/中醫的針灸,有麻醉止痛的功效,也和刺激腦內啡生成有關。運動雖然有益健康,可是並非減肥的主要工具,什麼意思呢?以慢跑而言,心跳速率要達到每秒130 下(有點喘的狀況),每公斤體重一小時才消耗7 大卡。一個80公斤的人,慢跑半小時,也才消耗280大卡的熱量,連一碗白飯的熱量都不到!因此,除非你是運動員,不然對一般上班族而言,若沒有天天跑,運動很難成為瘦身的主要工具。但運動還是很重要。記得前面說過慢性壓力會增加食慾嗎?通常上班時間越緊繃的人,下班後就越懶得動,只想吃飽飽,變胖後更懶得動。要打破這惡性循環,可以從散步開始,對於下班後疲累的身體,這種輕運動有助於提振精神;除了鍛煉體力,還能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運動能直接燃燒的熱量雖然不多,卻可以產生腦內啡,對抗壓力造成嗜吃高熱量食物的慾望。有氧運動15分鐘 就可以產生腦內啡另外,很多人以為運動完後食慾會大開,其實錯了!一個壓力大的人運動完後,食量反而會變小。所以我一向在餐前做運動(有氧運動完後半小時再進食),就能不費力的降低食量。記住,有氧運動15分鐘,就可以產生腦內啡。 (本文摘自/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大是文化出版) 

抗癌「創傷後成長」 心靈超然層次高

抗癌「創傷後成長」 心靈超然層次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老人家過去可能很封閉,也缺少新的刺激,於是沒有太多的社會連結,但是突然之間,因為生病的關係,開啟了自己與社會的連結,有了新的學習可能,可以把它當成生病帶來的某種好處。過去曾做過一項研究,當生病者發現到生病所帶來的好處,就越容易在生病之後成長,特別是靈性上的成長,也被稱作「創傷後成長」,亦即生病之後帶來的好處,將帶領病人進到更高層次的境界。抗癌鬥士「創傷後成長」 眼光超越以往「創傷後成長」延續著「復原力」的概念,但兩者不太一樣,復原力只有復原而已,「創傷後成長」則更高一階。一個人受到挫折、受傷了,光是復原到原先狀態還不夠,而是重新振作起來後,還能出現「超越性」,面對一切的眼光不同了。舉例來說,抗癌鬥士就是「創傷後成長」的見證,他們對於生命的想法已經到了更高的境界,願意奉獻或展現出生存的更大積極意義。有些人對抗癌鬥士的定義,仍然停留在「打勝仗」這件事上,但是「打敗仗」真的就是輸嗎?打敗仗也是一名鬥士,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展現出偉大的意志和韌性,可以說當之無愧。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會帶我們到達怎樣的前方?老人家面臨死亡時 內心無懼展現生命的厚度關鍵不在輸贏,輸不是真正的輸,贏也不是絕對的贏,表面上看到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有些人好像看似治癒了,事實上情緒卻一蹶不振;有些人好像最後敗給了癌症,人還是往生了,可是在抗癌過程中達到靈性的提升,對於整個人生的看法,走到了不同的境界。癌症帶來的死亡威脅,造成人們對它的恐懼,可是越到後面,病人可以學會超然地看見生病帶來的好處,然後留下生命的意義。人們在兩種狀況之下,會比較趨近於靈性的境界,一種是年紀稍長的時候,一種是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候,罹癌長者所面對的狀況,可說是結合了兩者。有時候,老人家的想法變得遲鈍,使他不像年輕人那麼靈光,可是卻能領悟到一些東西,但無法用言語清楚說出來,這些人生概括的集合,在面對重大事件衝擊時,可以在老人家的內心種下安穩的力量,使人無懼,也使人展現出生命的厚度。(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講座/小兒熱性痙攣

講座/小兒熱性痙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熱性痙攣是指發高燒而引起的抽搐。發生幼童6個月到5歲之間,男孩發生的機會略高於女孩。熱性痙攣家族性遺傳傾向很大,若父母親曾有熱性痙攣的病史,則其小孩的罹患率將增加為3至4倍。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16(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熱性痙攣」。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及關心小兒家庭照護須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熱性痙攣時間:107年4月16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研究:基層醫師 有無診斷肺癌能力?

研究:基層醫師 有無診斷肺癌能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健保署積極推動「分級醫療與壯大基層醫療」政策;但基層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能力是否夠好,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國外研究發現,基層醫師沒有診斷肺癌的能力,成果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醫療品質與安全》(BMJ Quality & Safety)。真人演員當病患 考驗醫師診斷能力此研究利用媒體互動式網路邀請不同真人演員當病患,依照預先設計的情境,回答醫師的詢問,評估英國基層醫師是否有診斷肺癌的能力。醫師可從網路視窗的下拉式選單,了解病患的基本資料、過去病史、生活型態,以及相關檢查結果,並利用打字問診,例如「有沒有咳嗽?」、「咳嗽咳多久?」「食慾變差?」等問題,再由影片播放病患預先錄製的回答。不同肺癌風險 沒有不同轉介率結果發現,參與研究的227位基層醫師,都沒有診斷肺癌的能力,也無法因為高中低風險而有不同做法。進一步分析發現,42%醫師沒有進一步問診相關症狀;當病患年齡小於50歲、主訴呼吸短促,79%醫師仍沒有繼續追肺癌相關症狀。反之,病患有吸菸習慣、主訴胸痛,95%醫師會詢問是否有咳嗽的肺癌相關症狀;若病患大於65歲、有吸菸習慣,且主訴胸痛,91%會轉介檢查肺癌。疾病盛行率 影響基層醫師診斷能力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呂宗學表示,醫師問診大多是根據貝氏定理邏輯,舉例來說,當病患主訴胸痛時,醫師腦海中會出現冠心病、肺部發炎、肌肉發炎、胃潰瘍或焦慮症等數個可能診斷的先驗機率;接著,詢問一個關鍵問題,例如激烈運動後是否發生胸痛,若病患回答是,冠心病的機率就會提高,而其他診斷的後驗機率就會下降。開發類似系統 做為參考工具呂宗學教授認為,先驗機率大多與疾病盛行率相關,通常肺癌不會列入基層醫師的第一波可能診斷,並給予先驗機率;若是比較普遍的冠心症,基層醫師的轉介率就可能有差異,但解讀結果時仍要小心。他建議,國內可以開發類似系統,作為教育訓練與評價醫師診斷能力的參考工具。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曾子容2.參考文獻:Nguyen LL, et al. Provider-Induced Demand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JAMA Surg. 2017 Jun 1;152(6):565-572.doi: 10.1001/jamasurg.2017.0077.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https://goo.gl/tZYyZC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1月大嬰患百日咳!醫:孕婦先打疫苗

1月大嬰患百日咳!醫:孕婦先打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剛出生1個月的女嬰久咳不癒,常常痰多到堵住呼吸道,缺氧導致臉部發黑,原以為是感冒,後來才確診為百日咳。經過密集呼吸治療及抗生素療程,投新一代抗生素治療,療程5天即發揮療效。女嬰的家人也都服藥做預防性的治療,才能根除百日咳。百日咳症狀似一般感冒 恐併發肺炎、腦部病變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謝錦桐醫師說明,百日咳雖是古早疾病,但是一直存在,且目前有回溫趨勢。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較難察覺,雖然大多會有咳嗽症狀,但也有案例是寶寶咳嗽不明顯,只有臉部莫名間歇性發黑。百日咳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症狀相似,很容易被忽視。2週後有些病人會進入劇咳期,一咳就停不下來、上氣不接下氣,最後會倒抽一口氣,症狀長達3至4週,直到恢復期才減輕症狀,但還是會持續咳約2到3週,因病程非常長稱作百日咳。可能伴隨併發症如細菌感染而肺炎;痰多塞住呼吸道而缺氧導致腦部病變、抽筋;劇咳導致耳膜破裂、肋骨斷裂、甚至肺破裂、氣胸。1月大嬰兒無保護力 孕婦可於第28至36週時接種疫苗百日咳傳染途徑主要經由飛沫傳染,潛伏期1至2週,至劇烈咳嗽開始3週後仍有傳染力,傳染期將近1個月,無季節性,成人或小孩隨時可能感染。嬰幼兒得到百日咳通常是被照顧者或周遭家人傳染,家中有寶寶的家長有咳嗽現象要戴口罩、勤洗手,如果久咳超過2週,趕快就醫診治是保護孩子最好的方法。小兒科謝錦桐醫師提醒,百日咳有公費常規疫苗接種,嬰兒出生後2個月開始施打,然而1個多月大的嬰兒屬空窗期,建議孕婦於第28至36週時主動接種疫苗,讓媽媽與寶寶提早具有抵抗力。但疫苗保護力約5年會消退,家中有寶寶的成人、醫療院所工作的高危險族群可自費追加施打疫苗,增加抗體。

年長女性當心!骨鬆10大危險因子

年長女性當心!骨鬆10大危險因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6歲的王女士仍身手俐落的爬樹收成栗仔,沒想到某次意外跌落受傷,導致無法行走,送醫檢查發現腰椎第1節、第3節壓迫性骨折,並發現罹患骨質疏鬆症。住院以藥物治療後,已恢復行走能力。王女士有年長、女性、體重過輕、骨質密度在-2.5以下等骨鬆風險因子,一旦跌倒就容易骨折。如發生嚴重骨折需手術,長期臥床會引起褥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10項骨質疏鬆危險因子 年長、女性在列大林慈濟醫院骨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表示,骨折病人多數伴隨骨鬆。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列出10項罹患骨鬆的危險因子,包括(1)年長、(2)女性、(3)體重過輕、(4)是否有骨折病史、(5)家族史、(6)日曬不足,以及(7)服用類固醇、(8)賀爾蒙、(9)抽菸、喝酒,(10)甲狀腺與副甲狀腺素疾病。骨質密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訂定T值做為診斷標準。如果T值≧-1,屬於正常骨質,若在-1到2.5就代表骨質流失,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65歲以上的女性及70歲以上的男性應注意骨鬆問題,而65歲以下有骨鬆風險因子的民眾或停經婦女,也要留意骨質密度。世界衛生組織的骨折風險評估 超過20%需就醫謝明宏醫師說,骨頭中的造骨及蝕骨細胞會隨著年齡變化、藥物或其他問題導致平衡改變,產生骨質疏鬆症。30歲以前骨質達到巔峰,30歲後骨骼隨年齡增長,出現自然老化,骨骼變得不緻密,而女性的骨密度原本就較男性為低,加上停經後沒有賀爾蒙的保護,骨質大量流失,也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謝明宏醫師提醒指出,可上網google輸入「FRAX」,進入世界衛生組織開發的骨折風險評估工具網站,輸入要求的資料,可算出未來10年內發生骨折的機率。若骨折風險大於20%,或髖關節骨折風險大於3%,就可到醫院尋求醫師協助。想了解是否有骨鬆,也可至醫院進行抽血、電腦斷層、骨密度檢查。

突複視、眼球歪斜 恐是糖尿病惹禍!

突複視、眼球歪斜 恐是糖尿病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9歲的蕭先生就診,1週前向左邊看時眼睛突然出現複視,家人也發覺眼球歪斜,無其他症狀。蕭先生患多年糖尿病,平時無任何不適,未規律追蹤控制。進一步檢查血中醣化血色素高達8.2,診斷為糖尿病神經炎導致突發性左側第4及第6對腦幹神經麻痺,藥物治療修復受損神經纖維,並嚴格控制血糖,穩定改善病情。無疼痛突發性眼球歪斜  恐與糖尿病有關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啟訓指出,常見引發無疼痛突發性眼球歪斜的重要因素為:糖尿病、腦血管瘤壓迫、急性腦幹中風。研究指出,糖尿病患中千分之4會出現無症狀突發性眼球歪斜,其中約60%是第3對腦幹神經麻痺造成,30%是第六對腦幹神經麻痺造成,10%是同時多對腦幹神經麻痺。當糖尿病引起無疼痛突發性眼球歪斜時,往往顯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也代表全身動脈硬化的冰山一角,如果是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高危險病患,應嚴格加強血糖控制。腦血管瘤壓迫 常合併腦中風症狀引起無疼痛突發性眼球歪斜最致命的因素是腦血管瘤壓迫,但診斷不易,若沒有及時診斷並手術治療,將有立即生命危險,腦血管瘤破裂時死亡率極高。急性腦幹中風也常會引起突發性眼球歪斜,此外常常同時合併其他常見腦中風症狀,對性命造成很大的威脅。黃啟訓醫師提醒,出現不明原因突發性複視或眼球歪斜,即使無其他症狀,也應儘快就醫詳細檢查,排除可能的致命危機。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血糖控制,不要因未感到不適而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8成呼吸器病人 出現加護病房症候群

8成呼吸器病人 出現加護病房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5歲的李先生因肺炎導致呼吸衰竭,插管轉入加護單位,經5至6天抗生素治療控制穩定後,進行呼吸訓練,病人突然在夜間短暫遺忘自己生病而要求出院,經安撫後已緩和。但某日下午家屬會客時,病人李先生又突然情緒大怒,在護理師安撫下以紙筆表示自己已復原,想離開醫院,並自拔身上管路,護理師阻止,病人卻開始以手腳攻擊,家屬擔心這樣反常的舉動是不是「起肖」?感染、尿毒、心衰竭等 可能發生加護病房症候群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暨品質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欽明說明,病人在加護病房發生上述異常轉變或短暫遺忘記憶,稱為「加護病房症候群」,又稱為「譫妄」,是生理及心理出現異常的一群症狀,包括短暫遺忘現實、出現視聽幻覺或是情緒淡漠不理人,家屬常常誤認病人的症狀變差。譫妄主要是因身體嚴重疾病影響到大腦功能,大腦出現暫時性認知失調,通常與病人本身生理疾病有關,如感染、尿毒、心衰竭、肝腎功能異常、內分泌失調等;環境不熟悉,燈光照明或儀器警示聲音造成日夜顛倒也是原因;加護病房病人常因重症需要多種藥物治療,譫妄發生情形比普通病房高。使用呼吸器病人 發生率高達8成經研究指出,入住加護病房期間,譫妄發生率有22.4%至81.7%,特別是使用呼吸器的病人發生率高達8成,其中7成以上為大於65歲的老年人。病人出現譫妄若未得到適當處置,易造成延長使用呼吸器時間、住院天數,甚至增加死亡率。陳欽明醫師強調,臨床照護過程中,醫師及護理師將用評估量表進行病人的躁動-鎮靜評估或譫妄評估,觀察病人是否出現躁動或譫妄情況,再盡早給予適當的治療照護。採取適當處置及預防可降低病人發生譫妄,讓病人得到更適切的照護:1)適當使用維他命及藥物,盡早停止不需要的用藥。2)儘早移除不必要侵入性治療與管路,早期下床活動復健治療。3)依晝夜調整室內燈光,夜間提供眼罩或耳塞,讓病人夜眠足夠休息。4)控制治療、監測時產生的干擾。5)適當安排訪客與探病時間,讓家屬陪伴鼓勵。6)安排固定醫護人員照護,減少病人適應問題,並使用圖片、紙筆等輔助工具溝通,盡量滿足病人基本生理需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