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遲鈍未必是壞事 不順利也能樂觀度日

遲鈍未必是壞事 不順利也能樂觀度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一般人認為,遲鈍這兩個字會給人負面的印象。但是我認為因人而異,有時遲鈍未必就是壞事。尤其是現在社會,步調這麼快速、忙碌,到處都充斥著無形的壓力,如果能夠遲鈍一點,人們應該會更加幸福、有活力。心思比較細膩、容易敏感的人,只要有小小的失敗、或是人際關係上有一點點的麻煩,就會煩惱不已、愁眉不展。敏感是天賦 不該愛用就用如果因此無法尋得契機,重新站起,還會承受不住壓力、影響身體,甚至會因此罹患憂鬱症等心理疾病。越是敏感的人,越容易勉強自己承受壓力。因此與其為一點小事就神經兮兮,不如活得遲鈍一點才是上策。我所指的遲鈍,並不是對任何事情的感受或思考方式表現拙劣。遲鈍未必是指腦袋魯鈍,從好的一面來說,其實是豁達生存的方法之一。也就是說,遲鈍不會使你因為無關緊要的事情而窮擔心,反而讓你精神飽滿、健康快樂的生活。鈍悟:敏感的人擔心多,所以行動少。敏感者說不出「總會有辦法的」 樂觀的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工作、人際關係、戀愛、金錢,能夠盡如人意的事,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是,滿腦子想著不順心、不順利的事情,心情只會更煩悶。因此,只有樂觀的告訴自己「總會有辦法」,才能夠順利的活下去。如果整天都在煩惱什麼不順利、什麼不順心,就無法提起精神好好過日子。成天意志消沉,就會失去繼續努力的鬥志。縱使人生盡是不順利,還是要抱著愉快的心情向前看。重要的是,擁有樂觀的思維,並跟自己說:「只要繼續努力,總會有辦法。」可是越敏感的人,就越是悲觀。「我已經不行了!」、「我的忍耐已經到達極限了!」、「我已經無法招架了!」等,從這個角度來看,神經大條一點還比較聰明。只要稍微遲鈍一點,就不會因為一點無謂的小事耿耿於懷,甚至意志消沉;而碰到不順心、不順利的事情時,藉由鈍感力就能夠樂觀以對,無須過度煩惱。換言之,就算人生充斥著不如意事,遲鈍也能使你幸福的活下去。鈍悟:樂觀的人不敏感。(本文摘自/鈍感力:為那些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的人,找到救贖/大是文化)

高標準、隱藏缺點 反增內心壓力

高標準、隱藏缺點 反增內心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日本小說家國木田獨步(1871-1908)曾說:「不要以認真為傲,因為認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價值。」通常會以自己的認真為優點的人,都認為自己要認真工作、賣力生活,努力為社會付出。當然,這些人對社會有所貢獻,是不爭的事實,他們以認真為傲,好像也沒什麼不對。自貶身價的認真 是一種災難不過,認真卻是一種災難。這類型的人,最大的特徵就是自貶身價,他們總是用最嚴格的標準,批判自己,認為「自己還不夠努力,對這個世界一點貢獻都沒有,真是沒用。」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滿分。因為事實就是如此,所以國木田先生才會說:「希望大家不要以認真為傲。」換句話說,有時生活隨便,才是對自己好。懂得鈍感面對生活,不用高標準審視自己,才會比較幸福。這就是遲鈍的人比認真的人,更能夠用輕鬆的心情,幸福過每一天的方法。鈍悟:對自己高標準的人往往貶低自己。與其藏拙不如獻醜 輕鬆度日有些人完全不敢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明明完全沒有信心,卻總是裝腔作態:「這種事對我而言,根本小事一樁。」、「我一點都不會覺得自卑。因為我不是那麼軟弱的人。」事實上,他們的內心相當自卑、也有煩惱。假裝自信,故意在別人面前逞強,反而會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苦悶。就像被針扎到似的,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而更加難受。因此,還不如老實接受、暴露自己的弱點比較好。如果沒有信心,就坦白告訴大家;如果覺得自卑,就據實以告。讓大家看到真正的自己,就不會有精神上的負擔,可以輕鬆度過每一天。一旦別人發現自己的弱點,難免會強烈希望對方,不要因此看不起自己或輕蔑自己。但是,與其拜託別人掩蓋,不妨勇敢露出醜態。只要自己不在意,就可以坦然面對真正的自己,並自在生活。鈍悟:暴露弱點是顯現誰是朋友的好方法。(本文摘自/鈍感力:為那些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的人,找到救贖/大是文化)

親友病逝心煩悶 醫院2類服務助道別

親友病逝心煩悶 醫院2類服務助道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自古以來,華人社會在殯葬禮儀中會有祭祀文。撰寫祭祀文、朗誦祭祀文、聆聽祭祀文,不論是在哪個位置,都是連結並延續生者與逝者的關係。祭祀文就像是穿越時空的航空器,讓所有人在一個特殊情境中再共享一段旅程。很多人會在親人走後,經過一個特別的地方,來到一個有意義的空間,或是特殊的節日,一樣感受的與逝者強烈連結的感受,也許會悲傷,但也可能同時感受到感恩與慈悲。當逝者離去,身為留下來的自己,不要急著讓自己忘記,反而要讓記憶與失憶自然運轉,然後讓生命去等候下一個感動,這樣蕩氣迴腸的發展將會是善別的最佳體悟。病人逝世之後 醫院提供兩面向服務關於臨終之後的階段,醫院可提供家屬兩面向的協助,第一是直接服務,第二個是間接服務。直接服務,包含大體的照護,舉凡大體護理清潔、拔掉身上管路、傷口縫合後,才往下一步驟前進。有些家屬一時之間可能還無法接受,這時候醫院的相關人員如志工或社工可以給予陪伴,也常見法師、牧師、修女、神父提供協助。間接服務,指醫院提供一個空間,預留喘息跟靜下來的時間像是往生室、小教堂、多功能活動室等。安寧病房通常會預備一間房間,作為彌留室或往生室,讓逝者在此多留一點時間,家屬可以多一點時間陪伴或是等其他親人到場,若此時要做宗教的簡單儀式,家屬可以在此沉澱心情,不受干擾地讓心境慢慢地轉換,回到親人離世的現實狀況,然後開始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些什麼事情。從這個角度回頭看,家人離開的當下,可能會慌亂、難過、著急、不知所措,所有感受全部湧上心頭,然後急忙打電話、聯絡喪葬事宜。有些人會用過度忙碌來麻痺自己的悲傷情緒,然後在忙完後事之後崩潰,反而是常見的狀況,但對家屬的情緒照顧而言,應該先給自己一些喘息和靜下來的時間,認真地面對這個情境、聆聽內心的聲音,在悲傷中找到自我療癒的力量其實在這個時候便已經啟動。覺察撕裂的心情、吶喊的情緒台灣傳統尚有「留一口氣回家」的習俗,當病人血壓開始降低,甚至已經量不到的彌留時刻,會採形式上的方式送病人回家,然而往往在送回家的那一刻,家屬經常反映出激昂的情緒,直覺用吶喊的方式,一邊哭、一邊喊:「爸――,爸我們回家了――,要跟上來――」此時,醫療團隊人員就會陪他們走一段,引導家屬:「其實我們輕輕地、小聲地講話,他就聽得到了!」家屬這時才會突然察覺,原來他們是在用吶喊的方式跟病人對話,透過這樣一個小提醒,家屬就會換成安靜、溫和的聲音:「爸爸,你放心,我們陪著你,我們一起回家囉!」當家屬用吶喊的方式帶病人回家往生,只是陷在自己哀傷情緒之中,無法有意識覺察到慌亂且撕裂的心情。等到事情過後,相信家屬一定能感受到當時當刻,同時進入最後的陪伴與哀傷的調適,思考自己真正在病人的最後階段做了些什麼。(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妳想減重嗎?試試月經週期瘦身法!

妳想減重嗎?試試月經週期瘦身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低溫期:從月經的第一天開始算起,持續約15天。此時濾泡內的卵子逐漸成熟,月經時則跟著經血崩落的子宮內膜漸漸再生。這個階段由於經血的排出造成氣血耗損,且子宮胞中在修復階段,需要補氣血,減重速度不宜過快。低溫期的生理變化以中醫觀點來說,屬於培養包含荷爾蒙等物質的陰液,是體內陰氣漸盛的狀態。於低溫期增添平衡氣血、滋陰補腎提升荷爾蒙的食物調理重點:應以休息靜養及和緩的運動為主,適度的提升新陳代謝力即可,避免過於勞累額外消耗氣血。吃的方面可增添平衡氣血、滋陰補腎提升荷爾蒙的食物為主。在月經第一天開始,隨著經血落下將體內的毒素排除乾淨就可以改善循環,增進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力以便養瘦。高溫期:從排卵後的第二天開始,因為黃體激素的增加,基礎體溫會上升約0.5度。此時子宮內膜開始進入分泌期,適合於受精卵著床,一般維持14天左右,若未懷孕,便會接著進入低溫期─月經來臨。受體內腎氣旺盛、體內陽氣漸升的影響,新陳代謝力開始提升但食欲也跟著活絡起來。調理重點:此時要特別注意飲食的調養,儘可能攝取少油、少糖、少鹽,以避免因體內荷爾蒙變化而加重的水腫現象。原則上宜保持均衡的營養,但不宜攝取過量,以免囤積的熱量在低溫期轉變為脂肪。另外,增加每日規律的運動量,讓身體不累並提升陽氣,針對局部特別想雕塑的部位,以疏通經絡的穴位及茶飲來加強效果更好。低溫期/• 月經期(1~7天) 養好身體打好減重基礎月經來時,身體毒素隨經血排出,去瘀生新,減重若以一個月為單位,此時就是減重週期打基底的最好時機。• 濾泡期(7~14天) 積極瘦身好時機  月經剛結束,新的濾泡孕育生成,體內腎氣及陰血逐增,此時新陳代謝及氣血循環最順暢,加強減重效果明顯。高溫期/• 黃體期(14~21天) 養神對抗食欲助燃脂隨著黃體增多,體內腎氣充足、陽氣漸長,人體五臟六腑活動旺盛,新陳代謝好,也容易吃得多,謹守少吃多動原則!• 黃體後期(21~28天)強化代謝不水腫此時因為黃體激素的作用,身體容易水腫、情緒易低落、容易暴飲暴食。調養身體順應陰陽以增長陽氣,強化身體代謝,就能安然度過減重停滯期。(本文摘自/跟著四季節氣一起瘦/野人文化出版)  

講座/高脂血症飲食

講座/高脂血症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三餐大多選擇外食,但高熱量飲食、生活型態不正常,許多人已有高血脂而不知或不以為意。根據調查,台灣人高血脂率是20%,高血脂經常沒有任何症狀,卻是造成動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18(三)舉辦營養衛教講座,由營養師蔡瑄主講「高脂血症飲食」。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高脂血症病友們及關心健康飲食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高脂血症飲食時間:107年4月18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門診前洽詢:02-2249-0088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3/4的嬰幼兒有喝奶入睡的習慣,造成約高達2/3的0至3歲嬰幼兒罹患奶瓶性齲齒。幼兒含著奶瓶邊吸邊睡,睡著後唾液分泌減少,造成高濃度奶水或糖水附著於齒面,細菌產生酸性分泌物,使幼兒牙齒脫鈣、形成蛀蝕,稱為奶瓶性齲齒。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18(三)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牙科醫師何芸主講「嬰幼兒牙齒保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及關心小兒口腔照護須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7年4月18日(三)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膽結石持續腹痛 「4F」高危險群

膽結石持續腹痛 「4F」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腹痛,有可能是吃到不潔的食物,引起腹痛,也有可能是吃太多,或是太久沒吃東西,也有可能引起腹部疼痛,甚至有人還會持續腹部疼痛,即便吃了胃藥或止痛藥也不見效;這時可要當心,有可能不是胃出了問題,而有可能是膽結石在搞怪!膽結石恐致上腹疼痛、噁心、嘔吐 4F是高危險群中港澄清醫院肝膽腸胃科陳季宏醫師表示,膽結石發生的原因很多,多與體質、遺傳、懷孕、貧血、糖尿病患者或者藥物有關。據統計,肥胖(Fat)、年過40歲(Forty)、女性(Female)、多胎生產(Fertile)等4個「F」皆屬於好發的高危險族群,且有逐年增加的現象。陳季宏醫師指出,一般膽結石患者多半不會有病徵,最常見為上腹疼痛,尤其在飯後會開始出現陣發性疼痛,並且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另外,也可能合併背痛。膽結石要開刀切除膽囊?持續腹痛宜手術治療陳季宏醫師說明,膽結石患者並不一定要開刀切除膽囊,但若持續出現腹痛的症狀,此時就會建議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否則將有機會併發急性膽囊炎、腹膜炎;若沒有出現症狀者,通常則會採持續追蹤觀察的方式。腹部超音波可使膽結石現形 盡早就醫復原快陳季宏醫師也提到,膽汁能夠幫助脂肪消化.吸收,若切除膽囊後,則無法調節身體所需,影響消化系統,若食用過度油膩的食物,則容易導致腹瀉;若要確認是否為膽結石,可透過腹部超音波,其診斷正確率高達九成。一旦發生膽絞痛現象,一定要盡早就醫,愈早手術其復原時間也愈快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繭居族」社會疏離 家族治療可改善

「繭居族」社會疏離 家族治療可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志傑過去在學校表現平平,高中時受同儕霸凌拒學,大多躲在家裡。志傑生活日夜顛倒,門窗緊閉,一開始會自行出門覓食,後來甚至連房門都不出,要家人將三餐放在門口,用餐完再將空托盤放回門口。和雙親僅透過紙條聯繫,沒有朋友或任何人際關係。但志傑會透過網路購物,若父母拒絕,會有摔東西等暴力行為,或傳給父母有威脅意味的訊息。「繭居族」足不出戶 即便與家人溝通也稀少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嵐婷表示,上述個案狀況呈現「社會退縮」狀態,是所謂的「繭居族」(日語:引;英語:Hikikomori),與外界全然隔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0年提出標準,「繭居族」指待在家裡半年以上,不工作、不上學也不社交的人。根據日本厚生省調查,日本有60至100萬繭居族,其中7成為男士,多數在30歲以下。「繭居族」社會疏離,幾乎整天窩在家裡,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情況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近幾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的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也是「繭居族」。由於案量累積,此類「拒學行為」越來越受到關注。家族治療也可營造有利環境 引導孩子接受治療李嵐婷醫師說明,因社會退縮症狀表現就診,需先排除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而因缺乏有效藥物,「繭居族」治療依賴積極的社會心理介入。繭居案例中,個案本人從初診就參與諮商非常稀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開始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家長也可以營造對治療有幫助的環境,逐漸引導孩子願意接受治療。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原因,而是探索問題如何被「維持」的,找到特定互動模式後,再進一步協助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家族治療把孩子和家庭關係的相互作用一併考慮。在其關聯行為中,政府及教育單位針對拒學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繭居族需要相關協助時,應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

「糖上癮」危害大 6大疾病跟著來

「糖上癮」危害大 6大疾病跟著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3月全國65歲以上老人已占總人口比率14.05%,意即每7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台灣已正式進入高齡國家行列!「老太快」、「慢性病」,「失能長」,是台灣目前痛點。但解決台灣未來可預見的高齡照護人口,預防中壯年慢性病化為當務之急!青壯年打拚賠上健康 1/4受疼痛所苦根據調查,台灣30至59歲職場工作人口佔47%,約1100萬人,也是經濟發展主力的5、6、7年級,高達337萬人有骨骼肌肉疾病,相當每4個中年人就有1個受疼痛所苦;慢性病方面,內分泌/新陳代謝疾病、心臟病及高血壓也分別有100萬至200多萬人,打拼事業卻也賠上健康。然而台灣規律運動人口比例僅33%,又以30至59歲的族群最低;不運動原因中,約46%沒時間,近3成是工作太累。此外,許多人更壓力大卻無宣洩出口。中壯年精神疾病患者126萬人,相當於每10個就有1個受精神疾病所苦,而且5年來成長17%,增加近18萬人。慢性病危險因子  高血糖居冠飲食方面,多數國人溫飽已不成問題,但台灣卻在不知不覺中淪為「糖癮之島」,台灣人一年要吃掉56萬噸糖。長期糖上癮,尤其吃下太多人工合成的高果糖糖漿,會造成(1)脂肪肝、(2)心臟病、(3)高血脂、(4)痛風,甚至是(5)失智、(6)癌症。高血糖已是台灣第一名慢性病危險因子,成為許多疾病上游,血糖控制不好,易導致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與中風。肥胖也影響到健康體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指出,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分析,發現肥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比吸菸更甚,體重正常卻吸菸者平均失去約9年的生命,而體重過重卻不吸菸者卻將失去14年的壽命。政府、學術、企業、民眾 齊心打造健康生活《康健雜誌》總編輯張曉卉表示,懂得管理自己的健康,就能讓自己更快樂,兒方法需每天實踐。一國競爭力建立在健康的人民身上,搶救健康刻不容緩,職場環境也是改變的重要一環。期盼透過政府、學術、企業、民眾各界新力量,打造台灣成為健康生活大國。

漢他病毒首例!5招防鼠上門

漢他病毒首例!5招防鼠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接獲通知,萬華區某里三角公園鄰近商圈老鼠集結,造成環境髒亂,相關單位及區公所會勘後,除加強硬體環境改善及短期持續捕鼠措施外,提醒里鄰應長期維護公共環境的清潔,做好疾病防治,確保市民健康。漢他病毒出血熱 早期症狀發燒、頭痛、肌肉痛、出血臺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表示,鼠類易傳播疾病直接或間接傳播的疾病包括漢他病毒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地方性斑疹傷寒等。根據傳染病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截至4月11日確診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本土病例、鉤端螺旋體病4例、地方性斑疹傷寒4例。臺北市雖無相關案例發生,但仍不可輕忽漢他病毒對民眾所造成的危害。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帶有病毒老鼠的排泄物污染的微粒乾燥後飄散於空氣中(特別是掃地或翻動地毯),吸入後就可能被感染。潛伏期一般是14至21天,早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出血,後期症狀有急性腎衰竭、呼吸窘迫。如出現上述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動物接觸史及旅遊史。修補紗窗、清理倉庫 防鼠5招避免鼠患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防鼠5招:「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清潔消毒、檢查環境」。公共衛生需要社區民眾共同維護,尤其是用過的餐盒、廚餘、食物等不可隨意丟棄,以免招致鼠患,社區公共區域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及採取相關防鼠措施。包括:1)修補紗窗門,避免鼠類進入屋內。2)清理老鼠容易窩藏的倉庫、儲藏室。3)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為處理,不讓老鼠有食物吃。4)清除居家附近雜草、玻璃、垃圾。5)採用黏鼠板、捕鼠器進行滅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