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認識肺結核

講座/認識肺結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天仍有很多人對肺結核疾病存在著:「現在還有肺結核嗎?我只是感冒,肺結核應該離我很遠吧!」的誤解觀念。事實上每年均有逾萬名新發病個案產生,顯示其嚴重性比所有其他傳染病的總和還大。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3/26(一)舉辦生活保健講座,由護理師陳美玲主講「認識肺結核」。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呼吸道疾病與重視家庭保健新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認識肺結核時間:107年3月26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因腫瘤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皆可能導致食慾不振,進而使病患營養不良,此時的營養治療對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26日(一)舉辦營養科講座,由營養師吳詠如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本次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7年3月26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天氣變化皮膚癢 木耳、海藻助保濕

天氣變化皮膚癢 木耳、海藻助保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當春天來臨,早晚溫差較大,許多人就會開始皮膚癢。春天容易忽冷忽熱,常因為天氣太冷,使人的皮膚油脂分泌不足而乾癢,若是平時習慣熬夜或飲食辛辣者,則會更嚴重。注意保濕 多吃木耳、海藻、蔬果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高宇表示,平常生活可注意保濕,並多吃木耳、海藻、蔬菜和水果等食物。皮膚乾癢的治療則會選用當歸、何首烏等補陰類中藥。天氣炎熱時,容易因流汗刺激皮膚,造成搔癢。需穿著通風透氣的衣物,並保持身體舒爽。若是本身體質皮膚容易出汗或出油,治療則會選用清熱利濕的中藥。皮膚癢的成因,除天氣變化外,需考量是否吃到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如鳳梨、芒果、海鮮等。壓力過大、睡眠減少,也容易造成皮膚搔癢。因睡眠減少和壓力,耗損身體內的陰血。中醫認為,陰血虛會造成風燥(皮膚癢)。壓力大、睡眠不足 易誘發皮膚乾癢當身體的陰血不足,則容易造成皮膚乾燥,時間久了則會皮膚癢。中醫會使用較疏肝的藥物,減少病人的情緒波動。使用安神的藥物,增進其睡眠品質,並減少其癢感。此外仍會使用滋補陰血藥物,使皮膚較不乾燥。高宇中醫師表示,皮膚癢若妥善治療,可有效緩解或痊癒。並在隔年的季節變化時,能完全脫離皮膚搔癢的夢靨。雖然中藥材容易取得,但若用錯藥物,容易使疾病惡化,使用前應詢問中醫師,確保安全用藥不出錯。

憂鬱症需一輩子吃藥?醫:有望可治癒

憂鬱症需一輩子吃藥?醫:有望可治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壓、過勞情形普遍,不少人都有憂鬱症,而罹患了憂鬱症,是否需要一輩子吃藥?醫師指出,憂鬱症治療要越快越好,才能避免患者輕生,更能幾乎治癒;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未曾復發,也不用一輩子吃藥。治療嚴重憂鬱症 有4大原則身心科醫師黃偉俐表示,憂鬱症使用藥物治療相當重要,尤其是嚴重憂鬱症患者,治療有4大原則,包括治療速度要快、藥物劑量要夠、要好得徹底,以及心理治療,才能夠快樂過日子。治療劑量夠 3個月可痊癒憂鬱症用藥治療有多重要?黃偉俐醫師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憂鬱症治療平均需要2顆抗憂鬱藥物,是一般劑量的2倍,才能讓憂鬱症在3至6個月內幾乎痊癒,但治療是雙方面的事情,包括醫師、病人,治療期間都應持續不斷溝通。不用一輩子吃藥 解決心理問題不復發黃偉俐醫師強調,憂鬱症患者停藥就會出問題,必須一輩子吃藥,都是絕對錯誤的說法;事實上,憂鬱症患者透過藥物治療,可以降低發作情形,如果是前2次憂鬱發作,等到症狀幾乎消失後,還得持續吃4至6個月,逐漸減藥是用藥原則,要能解決壓力來源、心理問題,門診中完全治癒未再復發,不用吃藥的例子並不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醣類食物吃多 增「肥胖荷爾蒙」!

醣類食物吃多 增「肥胖荷爾蒙」!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一般人常認為「減肥要少肉、少油」,其實,減肥時不吃肉、不攝取油脂,反而會提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導致肥胖的來源是米飯、麵包、點心等精製醣類食物。攝取過多醣類 易情緒不穩「醣類」容易被身體吸收,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剩,而胰島素又稱為「肥胖荷爾蒙」,使脂肪增加。一旦攝取過多醣類,情緒也容易不穩定,對身體毫無益處。「蛋白質」則是身體的基礎,也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原料,會影響情緒。若身體缺少蛋白質,會使心靈變得空洞而殘破。當然,我們也不能就此採取極端的無油飲食。雖然攝取過多有害油脂,會形成脂肪並影響身心功能;不過,優質的油脂則能形成防護膜,保護細胞。當細胞被包覆在油膜下時,能讓神經傳導物質間的傳遞順暢。若完全不吃油脂,反而會使腦袋不靈光、健忘、記憶力減退等,有害無益。均衡攝取植物性及動物性蛋白質 才能維持身體健康有些人覺得「豆腐或納豆」能代替肉類,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因為植物性蛋白質的蛋白質指數低,也缺乏某些必需胺基酸,像是促使身體合成蛋白質的「甲硫氨酸」等。因此,只依賴「植物性蛋白質」也無法充分合成體內的蛋白質。唯有均衡攝取植物性及動物性蛋白質,才能維持身體健康。若刻意不吃蛋白質,反而會讓肌膚變得粗糙乾燥,毫無光澤。(本文摘自/活腦力飲食/采實文化)

暴躁、不認得人 慎防失智症6大警訊

暴躁、不認得人 慎防失智症6大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專科醫師列出「失智症六大警訊」,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出現以下症狀,很有可能是已經進入初期失智症的階段,建議即早到精神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詳加了解失智症病情的發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與耐心也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重要關鍵唷!老年人口激增 老化疾病如失智症案例變多近來,知名作家瓊瑤的家務事搬上大螢幕,成了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加上假期一結束後,就有許多銀髮族病急急忙忙來到診間詢問醫師:「醫生啊,我常常忘東忘西,比如說忘記眼鏡放哪裡、忘了帶手機出門,這樣就是失智症嗎?」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臺灣正快速地邁向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激增,也意味著許多因老化而產生的疾病將隨之而來,但是不論是患者本身,或是家屬,都往往因為對於這類型疾病不夠了解,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或是導致家人間的關係頻頻出現摩擦,其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失智症。失智症除記憶衰退 語言、判斷皆出現問題人類的大腦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老化,不少人一旦上了年紀,或是過了更年期以後,就會明顯感覺到記憶力大幅衰退,但偶發性的忘東忘西,不至於影響日常的生活作息,這其實只是老化所帶來的健忘現象。精神專科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失智症屬於疾病的一種,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往往還伴隨著語言能力、判斷能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行為能力或情緒控制能力等各方面的退化。簡而言之,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力變差之外,多半也會出現幻想、妄想、時空錯亂、情緒波動過大等會影響日常作息與社交生活的症狀。失智症6大警訊 可能已進入初期常常一提到失智症,許多人便會聯想到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氏症,這兩種其實都屬於退化性失智,退化性失智雖然可以透過藥物來控制病情、延緩惡化速度,但都無法完全治癒。因此,精神專科醫師也列出「失智症六大警訊」,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出現以下症狀,很有可能是已經進入初期失智症的階段,建議即早到精神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詳加了解失智症病情的發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與耐心也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重要關鍵唷!失智症六大警訊 言語能力或是書寫能力退化(例如:講話開始無法說出完整句子。) 情緒或是個性突然間有極大的轉變(例如:突然變得很暴躁。) 對於時間或空間無法辦別(例如:會不斷說出自己在非現實所在地之處。) 判斷能力大幅降低(例如:無法分辨家人。) 日常生活能力退化(例如:無法自理。) 可能看到幻覺(例如看到蛇、昆蟲或死去的家人等等。)(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乳癌會痛僅1成 硬塊、凹陷速就醫

乳癌會痛僅1成 硬塊、凹陷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房會痛是乳癌,不會痛就沒關係嗎?53歲的黃小姐,因怕痛沒有定期乳房攝影篩檢。某天洗澡時發現乳房靠近腋下處出現滑來滑去的硬塊,原以為是肌肉,但之後又發現腫塊固定,自我安慰認為不會痛就可以放心,遲遲未去檢查。直到4年前工作聽到大家在討論乳癌,才下定決心就醫檢查。現今乳癌治療多元 不一定需全乳切除黃小姐進行乳房超音波導引下的乳房粗針切片,發現2公分的惡性腫瘤,確診為乳癌第2期。所幸化驗出乳管B型,不需要使用標靶治療,決定採取乳房部分切除合併放射線、化學治療及荷爾蒙藥物治療。治療結束後追蹤,發現乳癌骨轉移,黃小姐仍鼓起勇氣轉換心境,積極治療。長達近5年的治療,病情控制良好。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吳玉婷表示,目前乳癌治療相當多元,不一定需要全乳切除,很高的機會可保留乳房。針對每位乳癌患者的腫瘤大小、癌症期別與4類亞型,依據患者的需求可和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幫助乳癌病人增加生活品質、提升存活率,包括是否需要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藥物或標靶治療的選擇,分析副作用,如反胃嘔吐、易引起骨鬆等。乳房硬塊、乳頭凹陷 建議就醫檢查每年乳癌新發生個案達1萬多人,因乳癌往生的患者約2千多人,大部分乳癌患者治療趨向長期抗戰。根據研究顯示,乳癌1至2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高達95至98%,必須靠定期回診、服用抗癌藥物來控制。乳癌治療除了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正規治療,也會建議加上正統中藥治療,調整體質,就算骨轉移也能控制良好。吳玉婷醫師提醒,乳癌最需特別注意的地方在於無聲無息,6成病患是摸到硬塊來求診,而僅有1/10患者出現刺痛感。骨骼是乳癌患者最容易出現轉移的部位,乳癌轉移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達65%至85%。女性族群如果發現乳房硬塊或乳頭凹陷,甚至出現血絲,或是乳暈附近摸起來硬硬的,可至醫院的乳房外科、一般外科就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降低乳癌造成的危害。

女多天血便 膠囊內視鏡揪出小腸出血

女多天血便 膠囊內視鏡揪出小腸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1歲的楊小姐沒有任何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因為解大量鮮血便4天掛急診,就醫時已嚴重貧血,緊急輸血仍未起色,並持續解出大量鮮血便。做1次胃鏡、2次大腸鏡、1次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都沒有找到原因。後來進行膠囊內視鏡檢查,上午吞服膠囊內視鏡,當天晚上膠囊內視鏡排出後立即判讀,找到其出血點為一般胃鏡和大腸鏡無法檢查的小腸出血,安排經肛門小腸鏡止血。膠囊內視鏡可檢查其他內視鏡死角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表示,小腸出血約占消化道出血5%,胃鏡和大腸鏡無法檢查小腸,電腦斷層和血管攝影的診斷率也不高。膠囊內視鏡約10元硬幣大小,與開水吞服後,佩戴接收器即可離開醫院。內建的攝影機會依照腸胃蠕動速度持續拍照8到15小時,在1天內隨糞便排出,隔天再返院回收即可,由醫師判讀資料,找到確切問題,並安排進一步檢查。消化道包含口、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到肛門,刺激性飲食攝取增加、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工作壓力,都容易增加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腫瘤的機率。傳統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雖可看到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前段,但是小腸病灶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上的死角,診斷困難許多。膠囊內視鏡恰好可以檢查這一部份,包括小腸出血、發炎、潰瘍、癌症等小腸疾病。洗腎、肝功能不佳 常併腸胃道出血黃天佑醫師提醒洗腎或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常併有腸胃道出血;心血管疾病或中風患者服用的抗凝血劑,也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這些族群本身容易出血,然而施行傳統小腸鏡風險亦最高。若有黑便、長期腹痛、吃不下、吃不好、體重減輕等症狀,懷疑是小腸出血或小腸腫瘤,或者偶爾有腸胃道大出血,以及有大腸癌、胃癌等家族病史,建議可先做胃鏡或腸鏡檢查。若找不出不適原因或者身體較虛弱、不想進行胃鏡和大腸鏡的人,可考慮做膠囊內視鏡檢查, 更加舒適和全面的檢測。

水喝太少、疲勞 當心唾液腺結石阻塞

水喝太少、疲勞 當心唾液腺結石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人認為,牙齦附近紅腫有膿包可能是火氣大或睡眠不足,只要多休息、喝杯消火氣飲料就沒事。然而57歲的徐小姐反覆發作牙齦紅腫多年,腫得越來越大也沒消除,前往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是腮腺結石惹禍!口水中礦物質沉澱 形成結晶物阻塞徐小姐起初看診時表示左側耳下腫痛,且伴隨左耳悶脹情況,症狀在進食後尤其嚴重,最近一個月更是情況加劇。原先確診為左側腮腺結石,需從耳下切開,將腮腺取出,但擔心手術可能傷及顏面神經,造成眼睛無法閉合及嘴歪,還會留下5公分以上傷口,還須住院數天,後輾轉至其他醫院求診。萬芳醫院耳鼻喉科醫師丁義芳表示,唾液腺主要分為腮腺、舌下腺及頜下腺3對大型腺體,負責產生口水,且唾液腺管路僅0.2至0.3公分,一旦口水中的礦物質沉澱,易形成結晶物造成阻塞。水分攝取不足、過度疲勞易唾液腺結石病患結石大小約1公分,且在腮腺最深層位置,情況罕見,評估後決定進行微創唾液腺內視鏡手術。先以唾液腺內視鏡雷射碎石方式將結石擊碎後再分別取出,最後成功為病人移除結石,也完整保留腺體功能,無造成任何傷口,更未發生任何併發症。丁義芳醫師提醒,唾液腺結石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攝取不足、過度疲勞或未注意口腔清潔等,平時應多喝水補充水分、適當休息、盡量調適心情,避免壓力過大,減少食用油炸食物,才能有效預防結石產生。

研究:嚴重肥胖者 簡易型胃繞道有解

研究:嚴重肥胖者 簡易型胃繞道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肥胖是現代社會一大問題,重度肥胖人口急遽上升。根據中研院調查,台灣嚴重肥胖的人口在過去10年成長2倍半,由0.6%到1.4%,意即台灣目前有幾十萬人口有嚴重肥胖困擾。目前針對嚴重肥胖的病人,減重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簡易型胃繞道手術 15年間減去3成體重根據台灣減重外科醫學會統計,台灣每年減重手術的案件約有3千例,由於手術安全性大幅提昇,民眾的接受度也不斷增加。最早的胃隔間手術到後來胃束帶、胃繞道以及胃切除(縮胃)手術,手術的方法一直演進,但是何種手術最有效,一直缺乏良好的數據。桃園敏盛綜合醫院減重手術中心發表長達15年的研究結果,證實簡易型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是最有效的減重手術,15年的追蹤中,手術可維持減去約30%體重,同時僅有4%病人需要第2次手術。另一篇論文則證實簡易型(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是治療糖尿病最有效的手術,5年的糖尿病緩解可達70%,較其他減重代謝手術足足高1倍。年輕、無糖尿病的嚴重肥胖病人 仍建議縮胃手術簡易型(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由台灣減重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威傑研發,以腹腔鏡胃癌的手術經驗,研發出治療重度肥胖的胃繞道手術。由於手術較簡單、效果好、長期後遺症少,逐漸被全世界採用,包括印度、中東以及法國等歐洲國家。李威傑理事長指出,簡易型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雖然是目前最理想的代謝減重手術,但病人應長期遵循醫療,補充維他命及礦物質,否則仍易發生貧血等後遺症。較年輕、無糖尿病等嚴重代謝疾病的嚴重肥胖病人,仍建議以胃切除(縮胃)手術為首選,但是有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則會建議簡易型的胃繞道手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