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男車禍骨折 併發罕見肺部脂肪栓塞

男車禍骨折 併發罕見肺部脂肪栓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0歲的陳姓男子,因為乘坐機車不幸發生車禍,導致右小腿撕裂傷,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就醫,診斷為右側脛骨開放性骨折與右下肢撕裂傷。術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經過多名醫師會診後發現,患者併發少見長骨骨折合併肺部脂肪栓塞。肺部脂肪栓塞少見 骨盆、長骨骨折較多豐原醫院骨科醫師羅達富表示,肺部脂肪栓塞為骨折病人少見的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小於0.2%。於1970年代統計確診的死亡率為20%,好發族群為長骨或骨盆骨折病人,但臨床表現如呼吸困難與發燒不具特異性,不易察覺。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患者術後隔日早上,突然劇烈咳嗽與漸進性呼吸困難等症狀,呼吸次數高達每分鐘40多次,血液氧氣飽和度低於80%(正常數值為94%以上),且持續發燒,須轉送至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和氧氣治療。肺部脂肪栓塞 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君禮表示,肺部脂肪栓塞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和急性低血氧性呼吸衰竭,所幸患者年輕平常健康狀況良好,病情逐漸好轉,住院7日後轉入普通病房接受後續治療5日後出院,並無留下任何併發症。

手部關節最先疼痛 這病女比男多3倍

手部關節最先疼痛 這病女比男多3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發炎腫脹、變形、疼痛,從行動不便發展至最後可能四肢開始無法完整運作,這些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日常寫照。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因為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體正常細胞,造成發炎、破壞組織,需終身治療,屬全民健保重大傷病範圍。RA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女性比男性多3倍罹病率,至今致病原因仍然不明。隨著新藥物的研發,RA病友只要及早治療、遵從醫囑按時用藥,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降到最低。病友協會成立25年 面對疾病互相陪伴扶持民眾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了解不多,罹病時往往不知所措。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成立25週年,每年定期舉辦衛教活動,促進全台各地患者交流。此外,協會也為病友和醫護、社工人員建立溝通橋樑,給予心理輔導,聚集病友分享彼此的治療心得,讓病友們互相陪伴扶持,坦然面對疾病,積極接受治療。身為病友近20年的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病友帶來的身心壓力之大,需要家人、朋友積極地陪伴和給予支持,而協會更像是家人,凝聚各位病友,給大家治療的正能量。盼健保擴大給付 讓病友走出戶外樂活人生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初都是從手部關節開始疼痛,許多人罹病後,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活動自如,嚴重者連外出活動都有困難。而健保給付標準嚴格,全台只有20%的RA病友得以接受完善的治療,協會多年以來積極替病友爭取用藥,希望每位病友都可以使用到「應該用的藥物」,讓病情有機會得到緩解,能與一般人一樣,走出戶外、自在出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鹽水雞品質堪憂?營養師5重點破迷思

鹽水雞品質堪憂?營養師5重點破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報導,有部分商家為節省製作成本,會向大盤商來收購「淘汰雞」來製作鹽水雞。一般人聽到淘汰雞直覺反應與劣等雞、病死雞劃上等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什麼是「淘汰雞」呢?衛生、品質、營養等 鹽水雞選用注意5重點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倪曼婷營養師來解答。其實,淘汰雞是指生蛋效益較低的老母雞,當經濟效益已不符合農家需求時便被淘汰,並利用較低的價格讓大盤商來收購,流入超市或夜市攤販販售。由此可知,淘汰雞仍是可食用的食物之一。除了淘汰雞外,鹽水雞的選用還需注意5項重點:1)注意人員操作及環境的衛生/部分攤販可能有環境雜亂、儲藏條件不佳、生熟食交叉污染等問題。雖有些商家戴著手套處理食材,但可能處理食材後又拿抹布或找零錢等,都大大增加細菌交叉污染的機會。常見細菌引起食品中毒,建議購買鹽水雞前,要注意選擇環境及人員自身清潔業者,避免不自覺吃下可能致病的細菌。2)確認雞肉品質來源/根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指出,國產雞肉相關認證標章有3種: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CAS優良農產品標章及產銷履歷標章。若選擇經過政府把關、具有雞肉認(驗)證標章(誌)的雞肉,可安心食用。鹽水雞業者應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雞隻,民眾購買時也應詢問雞肉來源。3)注意肉質是否過白與異味/老母雞可能肉質較柴,有些不肖業者可能於雞肉當中添加雙氧水改善肉質。雙氧水即是俗稱的漂白劑,食用過多時,可能引起噁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導致腸胃道潰瘍及出血。根據規定,過氧化氫可用於食品用途作為殺菌使用,但最終不可殘留於食物中。提醒民眾食用時,如發覺肉品有異味或身體不舒服,應立即停止食用,儘快就醫。4)食材挑選/想吃又擔心體重增加,在選擇鹽水雞時,可先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雞胸肉,並去皮後再食用。雞皮中油脂含量較高、含較高的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除雞肉外,建議挑選食材時,避免選用貢丸、魚丸、甜不辣等加工製品,改搭配花椰菜、蘿蔔等蔬菜類,不只熱量較低,還可藉由攝取纖維增加飽足感。5)鹽份/市售鹽水雞大多已經過調味,當鹽分攝取過多時,可能導致血壓控制不良。建議民眾自行購買有雞肉認(驗)證標章(誌)的雞肉於家中製作鹽水雞,不僅避免食品添加物使用、細菌污染,還能掌握調味料使用量,維持身體健康。(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2期資料)

防脊椎側彎復發 物治師教2居家運動

防脊椎側彎復發 物治師教2居家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職業軍人,長年久坐、久站而下背痠痛。原本以為是單純肌肉痠痛,就醫經X光檢查,竟是輕到中度脊椎側彎約20度,頸、胸、腰椎出現S型脊椎側彎,還引起椎間盤突出造成下背痛、神經症狀。經過3次徒手物理治療、1個月治療後,X光檢查有明顯改善,腰痛症狀也獲得緩解。40度以下脊椎側彎 可藉徒手物理治療矯正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楊書念表示,40度以下的脊椎側彎其實都可由物理治療矯正,其中更以徒手物理治療效果最佳。會針對每一節側彎的脊椎個別進行排列矯正。很多時候脊椎骨科疾病都是由脊椎排列不正常造成,調整脊椎排列才是根本解決之道。且脊椎側彎若不盡早接受治療,還可能出現漸進性惡化之影響,包括,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及神經壓迫等。應如何預防脊椎側彎?原發性側彎佔所有脊椎側彎發生率的80%,孩子在生長期間若出現高低肩、肩胛骨不對稱、腰部高度不一,小心可能是脊椎側彎。青少年發育期骨骼生長速度極快,如果長期姿勢不良又缺乏適當運動,可能會引發脊椎快速且大幅度側彎。居家2運動 避免脊椎側彎復發成人若久坐久站、從事負重工作或姿勢不良,合併長期背痛、胸悶及麻痛無力,建議盡早到醫院檢查和治療,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楊書念物理治療師教導平時在家就可以做的2項運動,避免復發。而脊椎側彎患者操作,請先諮詢物理治療師:1)背部肌群訓練運動/跪姿,舉起一手和對側一腳,縮小腹且背部打平。每日運動3回,一回5次,每次維持10秒。對脊椎側彎所導致的背部肌力不平衡進行再訓練,減緩脊椎側彎惡化,並且維持良好的核心肌群肌力,增加椎體穩定度。2)下背拉筋運動/跪坐姿,彎腰趴下偏向一側。每日運動3回,一回5次,每次維持30秒。脊椎側彎引起肌力不平衡可能導致肌肉過度僵硬,透過腰部拉筋運動,使僵硬的背部肌肉放鬆,可緩解背部痠痛症狀。

一天幸福的開始 早餐的5大好處

一天幸福的開始 早餐的5大好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1)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胖/早上的身體,需要充足的能量來源,早餐所攝取到的卡路里,會隨著動腦及身體活動而消耗掉,所以不會形成堆積體內的脂肪,有時會聽到有女生因為減肥,而省略每天的第一餐,但這卻會造成反效果,不吃早餐,會讓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狀態,頭腦會因此持續發出需要進食的指令,這樣會造成午餐和晚餐攝取過多的飲食,或是在一天當中頻繁攝取食物,反而使人發胖。2)吃早餐能提神,不吃易出車禍/葡萄糖是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一大早享用早餐,可讓大腦獲得最基本的能量,提供上午工作和學習的最佳動力,相反地,如果大腦中的葡萄糖濃度不足,會讓人容易精神恍惚,缺乏集中力、記憶力、運動能力,實際上,也有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在做事時比較容易出錯,而國外的模擬測試結果並顯示,在沒有吃早餐的情況下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的機率可能會在平常的5倍以上。3) 穩定心神情緒/在沒吃早餐,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足的狀態下,身體會發出警訊,以動物來比喻,就像是捕獲不到獵物的饑餓狀態,或是被敵人所包圍的緊急情況,身處這樣的狀況之下,人的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賀爾蒙,造成情緒比平常亢奮,並且容易焦躁不安,根據統計,不習慣吃早餐的孩子們,較容易具有霸凌同學或犯罪的傾向。4) 醒了吃,創造幸福感/起床吃過早餐,大腦會分泌一種名為「β腦內啡」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又被稱作「腦內麻藥」,可以讓人產生幸福和滿足的感受,像馬拉松選手在賽事後半愉悅的精神狀態(Runner's High),也是β腦內啡所引發的現象之一,此外,腦內分泌的「血清素」則有抑止焦慮、穩定情緒的功效。因此,早餐可以說是一天活力的開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5) 遠離慢性疾病/根據美國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過重及肥胖的機率,是經常吃早餐者的5倍,如果起床沒吃早餐,身體會自動判斷「獲得的營養不足」,因此在吃午餐或晚餐的時候,身體獲得的醣類(碳水化合物)就比較容易轉化為脂肪,囤積在體內,這些都將成為慢性肥胖、文明病、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病因。此外,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情況下,因饑餓而暴飲暴食,會造成血糖值急遽上升,並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在這樣的過程中,胰臟容易因為過度疲累,形成糖尿病的起因,而長期缺乏β腦內啡提振精神、穩定情緒,也容易引發憂鬱症等相關疾病。(本文摘自/一個人的早午餐/大是文化)

美研究:AI預測死期 在家善終有望

美研究:AI預測死期 在家善終有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的慣性,因為考量病患家屬對治療的期待,多數醫師在預測臨終時間時,往往比較樂觀,但卻可能造成預測失準,導致醫師與病患家屬間的衝突。有了AI的協助,就能減少類似遺憾的發生,同時促進醫病關係。社會高齡化 善終議題討論度變高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年、60天或是30天,你會怎麼安排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生命總會有走到終點的時候,但如果能確切的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天,對於人生我們是否會有不一樣的安排?如果知道親人何時離去,是否就可以減少一些遺憾?隨著高齡化人口攀升,社會對於「死亡」的討論也越來越開放,很多人都希望,可以為自己的最後一哩路做妥善安排,比如:跟至親朋友道別、做自己想做卻還沒完成的事、回到故鄉等。討論自己想要的善終方式,是生命走到終點時最好的祝福。但根據美國統計研究指出,雖然有高達八成的美國人希望在家裡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卻有六成是在醫院中去離開的。顯示想用自己希望的方式善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設可以知道自己到底還剩多少時間?就能把握每分每秒,為自己做最好的安排。AI系統預測病患具體死亡時間幸好,這樣的願望隨著AI智慧系統越來越成熟,的確有實現的可能喔!美國史丹佛大學,開發了一款「預測死期」的AI系統。它根據將近200萬名成人和兒童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加上相關的醫學診斷資訊,包括:診斷說明、在醫院的天數、施行的各種治療、醫療處方等,得到一個大數據統計資料。再透過數據收集與系統自主學習機制,來預測病患具體的死亡時間。研究團隊表示,這套AI系統收集了從發現病症到十二個月內死亡的病人數據,他們利用這些數據訓練AI,讓它可以模仿人類大腦神經元的組織方式,因此可以判斷患者3~12個月內死亡的機率。還可計算出接受安寧治療最佳時機過去的慣性,因為考量病患家屬對治療的期待,多數醫師在預測病人的臨終時間時,往往比較樂觀,但卻可能造成預測失準,導致醫師與病患家屬間的衝突。不少家屬跟病患,因為來不及把握相處時間,而心有遺憾。有了AI的協助,就能減少類似遺憾的發生,促進醫病關係的和諧。這套AI系統,除了提高臨終時間的預測準確度,還能計算出患者接受安寧治療的最佳時機,有助於醫師判斷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而對病患來說,更可以減緩臨終前受病痛折磨的程度,家屬內心的煎熬想必也會緩和許多。而且它的預測準確度已高達90%,只要收集更多大數據,就可以再提升準確度。目前,已經有機構在審查該套系統,看看是否能實際應用在個案上了。(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關節疼痛是痛風?分辨4病症有訣竅

關節疼痛是痛風?分辨4病症有訣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當天氣要變天或早晨起床時,常常抱怨關節僵硬疼痛,以為痛風要發作,然而許多人的關節痛並不是痛風。以手指腳趾多關節疼痛表現的也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下背、臀部關節僵硬不適的疾病也常被誤以為是運動傷害,經一段復健無效後,檢查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痛風易在大餐後發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部對稱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奕帆說明,痛風來得快去得快,通常在一頓大餐或稍微酒喝多一點,隔天就會感覺腳踝或大拇指突然痛起來;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慢性疼痛,發病多是關節對稱。要分辨僵直性脊椎炎,是愈不動愈痛,通常在早上睡起來特別痛。而一般拉傷扭傷正好相反,愈動愈痛。若長時間關節疼痛,儘早尋求專業醫師,提早做最正確診斷。目前因民眾對疾病不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椎炎,僅有約1/5的病人來就診,仍有很多人誤以為是其他病症而未正確求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手指、手腕、腳趾黃奕帆醫師說明,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好發於手指、手腕和腳趾等小關節,通常呈現左右對稱。疾病初期關節僵硬、疼痛腫脹,若未即早發現給予適當治療,極可能造成關節變形而失能。類風溼性關節炎時常併發其他器官症狀,如眼睛乾澀、皮下腫塊甚至心血管疾病與肺纖維化等。吳先生飽受僵直性脊椎炎之苦多年,甚至晚上睡覺腰痛無法入睡。本以為是職業病,努力做復健甚至重訓,不但沒改善疼痛反而加劇。後來檢查才診斷是僵直性脊椎炎,但因脊椎已呈現融合現象。去年因本身操之過急復健不當,導致脊椎斷裂,經脊椎手術並以生物製劑治療,才得以重新站起來,擺脫腰痛之苦。僵直性脊椎炎在休息時疼痛最明顯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因年輕男性運動量較大,常常被誤判為運動傷害而延遲就醫。僵直性脊椎炎在病患休息時下背疼痛更明顯,造成睡眠時因疼痛而輾轉難眠或起床後無法下床行走。長期脊椎發炎,薦腸關節因發炎而融合,導致頸部、胸部與腰部的活動能力下降,呈現僵直、駝背等狀態,呈現竹竿狀的脊椎。黃奕帆醫師說明,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常自行服用止痛藥治療,但近10年來,生物製劑有革命性的進展。生物製劑與利用明確的分子機制,對抗身體內不正常的發炎反應,可在最短的時間達到疼痛緩解及保留關節面。

洗腎病患當心!潛伏結核發病率23倍

洗腎病患當心!潛伏結核發病率23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結核病是國人感染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病,研究指出世界約有1/3人口是「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約5至10%機率發病,而洗腎及糖尿病友則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高危險族群。新北市衛生局106年調查發現,洗腎病人發病率為一般民眾的23倍,糖尿病友則將近5倍。免疫力夠時不會發病 為潛伏結核感染新北世衛生局副局長許朝程表示,結核菌在肺部被肉芽組織包覆,免疫力夠時可控制不發病,稱為潛伏結核感染。遭感染後,1年內發病機率最高,兒童比成人的機會高,而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民眾的8至240倍。經潛伏結核感染檢查為陽性之結核病接觸者,接受潛伏結核感染預防性治療,可降低日後9成發病風險。呼籲洗腎患者、糖尿病友(45歲以上、糖化血色素大於9.0%)等高危險族群持健保卡及相關證件(洗腎患者持重大傷病卡)可到衛生所免費檢驗,在發病前預防性投藥,降低發病風險。新型抽血試驗搭配預防藥物 降低發病機率許朝程副局長表示,「丙型干擾素釋放抽血試驗」搭配預防性治療藥物「速克伏」可提供更多的保護力。新北市持續追蹤105年間1,085名潛伏結核感染者,有884人接受治療,其中有2人發病,發病機率為0.23%;而未接受治療的201人中,已有9人發病,發病機率為4.48%,顯示未及早接受預防性投藥治療的發病機率是接受治療的20倍。臺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樹金忠指出,結核病患者只是冰山一角,潛伏結核感染者才是水面下的大冰山,隨著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進步,需改變以往注重發病後治療的防治策略,同時注重高危險族群的「潛伏結核感染」預防性治療,才能有效降低結核病。「丙型干擾素釋放抽血試驗」快速且具有高度專一性及敏感度;新型治療藥物「速克伏」則讓服藥時程從9個月吃270次藥減少到3個月12次,免費、便利且維護自身健康,亦可避免發病傳播給他人,相關資訊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ntpc.gov.tw/或撥打防疫專線(02)2258-6923查詢。

研究:年輕人完美主義 增自殺風險

研究:年輕人完美主義 增自殺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上個月大學學測放榜,獲滿級分人數創下四年來新高,現今年輕人為充滿比較與競爭的Y世代(千禧世代),追求完美的特性,焦慮及憂鬱情緒隨著成績高低顯現。根據一篇發表於《心理學公報期刊》的研究指出,Y世代的年輕人處在比十年前更高的憂鬱、焦慮和自殺意念水平中。完美主義3面向 年輕人均比前幾世代高研究分析4萬多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大學生資料,以「多維完美主義量表」包含3種型態的完美主義:(1)自我面向(對自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2)社會面向(認為他人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3)其他面向(給予他人不合理的標準)評估,測量跨世代1989年至2016年間對完美主義的傾向。研究發現,較年輕的大學生皆比前幾世代的學生高,平均上升幅度為自我面向10%、社會面向32%、其他面向16%。資料也顯示,1976年族群中,大約一半高中畢業生打算進大學。到了2008年,80%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希望獲得大學學位。顯示近代大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較高,可能是導致近年來年輕人罹患精神疾病人數攀高的原因。完美主義不利心理健康 恐致憂鬱、焦慮、厭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說明,一般人認為自我要求完美很好,有助於學業和工作。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完美主義不利於心理健康,並且和憂鬱、焦慮、厭食等心理問題有顯著相關。雖台灣人人可上大學,但現今補習風氣興盛,社會追求成就、重視分數及排名,升學壓力仍很大,社會常提醒他們競爭的不僅是國內,而是亞洲甚至是世界,估計國內Y世代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傾向高於上一代。完美主義傾向的大學生,容易自我批判及害怕失敗,越來越不快樂,家長應多給予肯定並留意子女身心狀況。找到自我獨特性 建立腳色定位與價值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會環境的集體氛圍所造成的壓力增高了。Y世代年輕人認為出人頭地要高標準,若沒有念特定大學、進特定職業就覺得自己不夠好。處在跨域、多元及無時無刻接收訊息的網路世界,缺乏直接的人際互動,所見所聞和事實有很大的落差。生活中被隨處可見的品牌廣告影響,為滿足物質慾望而追求更高的收入,給自己增添莫大壓力。建議應先幫助Y世代年輕人察覺自我,進而修正調整自我對完美的標準,強調在教育中應多鼓勵孩子欣賞自己的優點,不論是想法、外貌、個性等,從中找到自我的獨特性,社會的形成本來就是多元的,幫助他們看到自我所擁有,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助於Y世代青少年減緩焦慮及憂鬱,重拾快樂。

男多次鼻子大量出血 切片揪出鼻竇癌

男多次鼻子大量出血 切片揪出鼻竇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年前王先生罹患鼻腔與鼻竇腫瘤,龐大腫瘤侵犯左邊眼眶且緊貼左眼如「熊貓」眼。左側鼻樑腫脹突起,造成臉部變形,幾乎無法辨識外觀,彷彿變了一個人。2年來以化學、放射治療,再結合外科手術,王先生復原良好,不但已沒有發現殘餘腫瘤,臉部外觀也恢復正常。睡覺時鼻子大量出血 切片檢查出鼻竇癌王先生剛開始症狀是晚上睡覺時鼻子大量出血,連續好幾晚都沒改善而求診,但都遭診斷為鼻竇炎,需要開刀,但因需工作而未處置。後來到醫院止血,耳鼻喉科醫師建議切片檢查,發現罹患鼻竇癌,才開始接受後續治療。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邱文彥表示,王先生的鼻竇腫瘤整個侵犯到鼻竇,而且貼近眼睛,臉包含鼻子都腫起來。由於開刀,能大範圍補皮與植皮,影響顏面外觀,因此轉而放射線治療結合化學治療,反應極佳。在療前因腫瘤影響而腫脹到辨認不出長相的臉部,在治療結束腫瘤慢慢消去後,得以恢復原貌。放射治療、切除鼻竇 治療後無復發採用同步加強放射治療技術,劑量分布如同等高線,從外圈到內圈,劑量越來越高。後使用銳速刀,配合精準定位,減少對週遭器官、組織的傷害,不僅腫瘤完全壞死,且不影響緊鄰的眼球視力。後續只進行不影響外觀的鼻竇切除手術,而且沒有發現殘餘腫瘤。門診追蹤發現病人外觀已完全恢復,沒有慢性鼻竇炎等併發症,近一年來無復發跡象。邱文彥醫師表示,常有病人會擔心治療副作用,因此不願接受治療。然而日後更加嚴重時,可能連治療都很困難。現今腫瘤治療技術越來越發達,減少副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