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研究:老人跌倒原因 重心不穩佔4成

研究:老人跌倒原因 重心不穩佔4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人跌倒的主因是什麼呢?加拿大研究發現,高達4成老人因重心不穩而跌倒,2成則是被絆倒,而過去熟知的滑倒,僅占了所有原因的3%,成果已刊登於《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收集200件錄影帶研究者、西蒙弗雷澤大學生物醫學生理學與運動學系教授史蒂芬・羅賓諾維奇,收集加拿大2家老人療養機構,總共200多件跌倒通報事件,並調出監視錄影帶分析跌倒事件的類型,其中原因有重心不穩、被絆倒、撞到外物、滑倒等,以及跌倒當下的活動狀態,例如行進中、站立、準備起身等。重心不穩是老人跌倒主因結果發現,老年人最常見的跌倒原因是重心不穩,高達4成,其次是被絆倒,占2成,滑倒占僅0.3成;而跌倒當下狀態,以站立最為常見,占了2成5。史蒂芬教授說明,重心不穩可能是步態終止時突然跌倒,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行走途中身體突然僵直,又或是行走時軀幹晃動太大而跌倒。環境隱藏跌倒潛在危險史蒂芬教授強調,此研究結果提供老人療養機構,重新審視過去被忽視的潛在危險,例如老年人很容易被桌椅腳絆倒,就需要重新規劃空間,而照護者也要特別留意老人活動時,周圍家具的擺放位置。錄影分析跌倒原因 可有效預防主導這份研究的「老年人傷害預防計畫」(Technology for Injury Prevention in Seniors, TIPS)於2015年再度發表,並根據錄影帶分析結果,提供預防老人跌倒的建議。赫瑞瓦特大學建築環境學院副教授瑞恩・伍爾里奇表示,利用結合錄影、照護者口述、跌倒者病歷、環境評估等資源,能夠找出跌倒者跌倒的主因,同時建立跌倒者慣有的行為模式,不過面對龐大的資訊整合則必須克服。錄影可能侵犯隱私瑞恩副教授提醒,療養機構利用錄影方式,可能牽涉隱私問題,且受試者在知道自己遭受監視後所產生的行為改變可能會影響研究的準確性,這些都是未來運用錄影紀錄分析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莊昱哲2.參考文獻:Robinovitch SN, et al. Video capture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falls in elderly people residing in long-term car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2013; 381: 47-54. doi:10.1016/S0140-6736(12)61263-X3.參考文獻:Woolrych R, et al. Using Video Captur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Falls in Long-Term Care. The Gerontologist. 2015; 55(3): 483-494. doi:10.1093/geront/gnu053 4.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5.《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6歲童感冒後跛行 竟是髖關節感染

6歲童感冒後跛行 竟是髖關節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於/綜合報導)一名6歲孩童,一週曾小感冒,3 天前出現左大腿疼痛。父母不敢大意,趕緊帶孩子就醫,經骨科醫師檢查,發現左大腿外觀雖無異常,但左下肢的長度竟比右下肢長約 1 公分,再經門診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左髖關節有明顯積液,走路輕微跛行,確定髖關節遭感染。孩童住院並接受抗生素治療,症狀緩解。孩童髖關節感染 半數在2歲以前發生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表示,父母親帶孩童來就醫時,提到最近幼童活動狀況正常,只是有口臭情形。但是進一步檢查時,已發現左髖關節活動受限,再請幼童走路,竟已有輕微跛行現象,父母大吃一驚。孩童的髖關節感染,約一半案例在2歲以前發生,可能是由於外傷或手術造成,有部分則是從血行感染導致,常常由於感冒過後引起併發造成。尤其是冬季,因為流感發生率增加,產生的併發症也會增加。高達72%經血液循環患病 可能是感冒導致感冒為何會引起髖關節感染?李佳霖醫師表示,小朋友在感冒病毒感染後,有些會併發細菌性感染,這些細菌病原體可能會經過血液循環,跑到關節處。根據文獻報導,孩童的髖關節感染,高達72%經由血液循環中患病。孩童的髖關節感染,年紀愈小愈需要注意。治療包括單純的抗生素治療、引流或手術清創及抗生素治療。但小朋友的髖關節感染需要緊急的治療,避免病原體造成關節損傷,留下日後不良於行的後遺症。小朋友如果抱怨腳痛,伴隨發燒、甚至有跛行現象,若是小小朋友則有發燒或是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情形,家長應趕快帶攜至醫療院所做檢查,以免細菌感染導致破壞關節,影響日後功能。

食慾不振、腹痛 10大骨髓纖維化症狀

食慾不振、腹痛 10大骨髓纖維化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紀增長而覺得身體越來越差是年長者的心聲。然而若家中長輩長期腹痛、左上腹摸到硬塊、食慾不振、皮膚搔癢、骨骼疼痛、夜間盜汗及貧血等症狀,可能罹患罕見的「骨髓纖維化」。此病好發於高年齡族群,因初期病症不明顯而常被忽略,需及早到院做檢查,及時治療。骨髓纖維化 脾臟腫大是最典型症狀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蘇勇誠醫師表示,脾臟腫大是骨髓纖維化最典型症狀,正常成人脾臟約一個拳頭大小,被包圍在肋骨內,平常無法摸到,但如果骨髓造血細胞基因突變,骨髓不斷製造白血球及血小板,引發骨髓內持續發炎,使得骨髓逐漸纖維化,將造血功能轉移至脾臟;而脾臟接手造血功能後,會使脾臟不斷擴大,壓迫其他器官,造成病人腹痛、左側肋骨下疼痛,長時間影響食慾及睡眠。依統計資料指出,骨髓纖維化為後天性罕見疾病,致病原因仍不明,在國外每10萬人中,只有0.5至1人罹病,而台灣每年骨髓纖維化新增個案數估約150人,好發年齡為50至80歲,男女性的病發機率相等。超過一半的骨髓纖維化病人來自健康檢查中血液常規檢查與超音波檢查而發現。骨髓纖維化的病友10至20%轉化為急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10症狀 超過4項須就醫骨髓纖維化常見症狀(1)包括腹部不適、(2)疲勞、(3)搔癢、(4)骨頭疼痛、(5)易飽足感、(6)活動力不佳、(7)注意力不集中、(8)夜間盜汗、(9)發燒以及(10)體重減輕等10大症狀。因骨髓纖維化潛伏期較長,若民眾持續有超過4項以上症狀,建議先進行健康檢查了解血液及腹部是否異常,或前往血液腫瘤科門診,運用周邊血液抹片與骨髓切片檢驗確診。蘇勇誠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治療方法,目前有藥物治療、放射治療、支持性療法或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方式,成效因人而異。台灣髓緣之友協會與雙和醫院攜手合作,於3月2日至3月15日醫院大廳舉辦「別把一切正常化 小心可能是骨髓纖維化」巡迴衛教展,歡迎民眾參加。

治療初期肝癌 射頻燒灼術清除率高

治療初期肝癌 射頻燒灼術清除率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一直以來都是肝癌高盛行區,慢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患者眾多,加上飲酒過量及逐年增加的脂肪肝炎,不論男、女性,肝癌在105年10大癌症死亡率中,10年來高居前2名。肝癌需考量腫瘤及病人狀況 選擇適當治療治療肝癌需要考慮腫瘤大小、顆數、位置及形態;病人肝功能、身體狀況及治療意願;醫師熟悉的技術和醫療院所設備;親友支持等等。手術雖切除最乾淨,但傷口較大,肝功能及身體狀況需要一定水準;肝臟移植來源少;射頻燒灼術在小型肝癌治療,2公分內病灶,幾乎可媲美外科手術清除率,且傷口小、復原快,對於身體狀況及肝功能較差、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意手術的病友是不錯的選擇。郭綜合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文威說明,射頻燒灼術經由超音波導引,以細長電極針經過皮膚和皮下組織、肌肉層進入肝臟到達腫瘤處,用電流加熱到一定溫度讓腫瘤壞死。以往單極電燒只適合處理3公分以下病灶,近來蓬勃發展的多極電燒技術使適用腫瘤範圍增加到5公分甚至更大。隨著病灶越大,困難度也越高。射頻燒灼術 適用小於5公分、不逾3顆腫瘤射頻燒灼術也有一些限制,要考慮出血風險、小心週遭器官及肝內膽管遭熱傷害、大血管旁的腫瘤不容易加熱到適當溫度讓腫瘤壞死。利用注射人工腹水,讓高位的病灶更清晰、或是隔開鄰近器官減少損傷。儘管各狀況有最優先的治療建議,但實際上常需要合併多種療法。現在還有標靶藥物或是最新免疫療法等,醫師會依照每個病人的狀況給予最適當的治療組合,多管齊下盡可能消滅腫瘤。黃文威醫師建議,肝癌若小於5公分、不超過3顆,可考慮使用射頻燒灼術處理,達到良好效果。建議若有脂肪肝或其他輕微肝病,至少一年應追蹤腹部超音波及胎兒蛋白;若有慢性肝炎例如B、C肝炎,則約半年檢查一次;如果已經肝硬化,則3個月一次比較恰當。戒酒、飲食和體重控制、增加運動量、治療病毒性肝炎等等,矯正肝病原因才是根本之道。

出血、月經週期長 當心子宮內膜癌

出血、月經週期長 當心子宮內膜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張女士結婚6年無法懷孕,至婦產部就醫。張女士月經不正常,經常2、3個月來一次,一整年都不來也不足為奇。檢查後發現張女士罹患多囊性卵巢,排卵不易再加上先生精蟲品質不佳,活動力或數目都不足。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後,接受子宮鏡撿查排除子宮腔內沾黏,沒想到有異樣,切片檢驗後竟然是子宮內膜癌。經黃體素治療、試管嬰兒 順利懷孕生產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蔡永杰表示,病理報告顯示張女士的子宮內膜癌是第一期初期,只要子宮內膜保護好,還有機會懷孕。張女士轉往婦癌腫瘤科門診,先接受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經過2年治療,張女士的子宮內膜正常,適合懷孕,立即進行取卵手術,植入3個胚胎並冷凍剩下2個。張女士終於懷孕,並順利生產。產後婦癌腫瘤科醫師告知張女士,子宮內膜癌隨時有可能復發,最保險的就是把子宮拿掉。但張女士想到還有2個冷凍胚胎,要求再幫她進行一次試管嬰兒。2016年初,重新由子宮內膜切片開始,確定無任何癌細胞復發後,最後把剩下2顆胚胎植入,張女士也成功懷孕並在2017年初順利生產。子宮內膜癌無明顯症狀、無篩檢 難以確診自民國101年起,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臺灣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主要以手術切除子宮為主,再視癌症情況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與荷爾蒙藥物治療。近年來,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再加上現代一般人普遍晚婚, 有些結婚婦女尚未生育就被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癌,不得不子宮切除,終其一生喪失生育能力。蔡永杰主任表示,由於早期子宮內膜癌沒有明顯症狀,且沒有像抹片有效的檢查可篩檢子宮頸癌,病人要早期發現並不容易。呼籲所有女性朋友,若有陰道異常出血、經血量不正常增多、月經週期好幾個月才來一次等現象要及早就醫,確定病因及早治療。千萬不要輕忽異常陰道出血,小現象有時是大麻煩前兆。

鼻塞與性有關?新婚夫妻易「蜜月鼻」

鼻塞與性有關?新婚夫妻易「蜜月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我們再回頭看看鼻子,重新檢視鼻子內層,會發現在鼻黏膜底下有另一層更厚、能充滿大量血液的海綿組織,我們稱為「勃起」組織,它僅存在於人體幾處位置:生殖器、乳房及鼻內層。這個組織當中具有極細微的管道,能吸收血液並造成組織擴張;這種勃起作用與陰莖和陰道勃起的基本原理相同,這些器官與鼻內層間的關係相當密切。新婚後性刺激下 鼻內層充血阻塞「蜜月鼻」事實上,這便是所謂的新婚症候群的基本原理。耳鼻喉科醫師對此相當熟悉,它常發生於新婚夫妻,在新婚過後持續一段時間內不斷的性刺激下,鼻內層會因交感作用影響而長期充血並形成阻塞,我們將此症狀稱之為「蜜月鼻」現象。佛洛伊德在研究性學方面的創舉中,發現性器官與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事實上,他最初曾透過寫信給耳鼻喉專科醫師威廉.弗利斯,來構建精神分析理論的基本概念。兩者產生關聯的趣味所在,為存在於鼻內層及生殖器官之間的反射作用。佛洛伊德最早期的理論之一,以及與弗利斯協力研究的內容,討論到「鼻反射神經官能症」。經痛與鼻內層炎症有關 少量局部麻醉消經痛儘管他後來對此現象失去興趣,其他醫師則繼續從事研究並發現許多有趣的相互關係;例如,他們發現經痛往往與鼻內層中特定區域發生炎症及變色情況有關,若將此處施以少量的局部麻醉劑,經痛便會消失。事實上,在德國,有段時間便是透過燒灼或永久性破壞鼻內層中特定區域的神經末梢,以達到有效的經痛治療效果。偏側腫脹時 另一側會不腫脹然而,鼻腔勃起組織的腫脹與收縮,不僅具有溫暖空氣及反映性過度刺激等作用。事實上,鼻內層腫脹與收縮,存在一套持續、規律且可預測的模式,與人體生理學中的偏側概念密切相關。例如,當覆蓋在其中一個鼻孔的組織及鼻中膈發生腫脹時,另一側鼻孔內的組織往往會變得較不腫脹。其中一個鼻孔逐漸堵塞,使氣流轉移到另一個鼻孔,因此這裡存在一個氣流的左右空間:氣流可主要往右側鼻孔流動,或主要往左側鼻孔流動。倘若不採取外力來干預身體運作的節奏,這項機制將會以可預測的方式相互交替。氣息主要流向其中一個鼻孔的時間,約持續一小時四十五分鐘至兩小時,之後,氣流便會主要流向另一個鼻孔。氣流會逐漸增加到其中一個鼻孔,直到抵達峰值後,便開始減少,之後,大部分空氣會開始透過另一個鼻孔流動。(本文摘自/調息:呼吸的科學/橡實文化)

總是愛上錯的人 原因是這6個!

總是愛上錯的人 原因是這6個!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為什麼有人會反覆不斷的愛上錯的人?歸類起來有六種原因:1)彌補原生家庭缺口/例如,許多缺乏父愛或母愛的人,經常會愛上比自己年長很多的人。2)從小物質生活匱乏,相信金錢才是唯一/尤其家中長輩自小給予錯誤觀念,灌輸下一代這世上根本沒有真愛,什麼都不重要,金錢才是唯一。使得小孩子從小就決定非有錢人不嫁不娶,並且用金錢價格來衡量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價值。3)天生反骨/總是喜歡壞男人或豪放女,或是喜歡衝撞規則的人。4)誤解了互補的定義/身高不高的人堅持只認識高挑的人,內向寡言的人堅持只認識活潑健談的人……卻忽略了條件是雙向的要求,是否對稱也要考慮,你挑別人,別人也會挑你。5)苦情宿命論/不管愛上誰,喜歡了就投入,也不管對方愛不愛自己。深信「這是上輩子欠對方的,此生就是來還債的……」6)過於單純/容易被單方面的特質吸引,包括甜言蜜語、男子氣概、穿著打扮,或是對方擅長的某些才藝等。講到過於單純,的確有些女孩子,從小家裡管得嚴,父母拘謹嚴肅,對子女有較多的限制和保護。有一天,當她們必需獨自單飛時,對於壞壞的男生反而會產生傾慕的心情,很容易被帶領追求冒險與刺激,而忽略了保護自己。無論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還是上面其他哪一種理由,如果沒有察覺自己不斷受傷的原因,很快就會將自信心消磨光,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有問題,是不是不值得被愛、不配擁有幸福。建議你一定要學會調整自己,檢視你每段戀愛失敗的原因,放寬擇友條件,改變自己,學會付出,學會珍惜!貼心小提醒/總是不乏追求者,但愛情為什麼總是無疾而終?1)有些人只是出於競爭與征服的欲望,想追到一個帶得出場的男/女朋友。2)過去的風光都過去了,除非你能藉此成長,否則它們毫無意義。3)如果你反覆不斷的戀愛失敗,最好冷靜檢視自己,或者尋求專家諮詢。4)優秀的外在條件是你的籌碼,但是體貼善良的個性才能維繫長久的感情。5)年歲增長是一瞬間的事,永遠別以為時間還很多。(本文摘自/我不要一個人孤單的過/時報出版)

睡到一半口好乾!鼻塞恐致慢性咽炎

睡到一半口好乾!鼻塞恐致慢性咽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一般而言,感冒剛開始影響鼻子的感染時並不嚴重,往往只有症狀,卻不見得有肉眼或觸摸可發現的鼻甲或黏膜的實質變化,這個階段中醫稱為「氣病」。氣病階段一個療程約需一到兩個月。一旦鼻甲持續保持在肥厚狀態或黏膜持續保持充血、有腫脹狀態的實質變化時,有時需超過三個月的治療,甚至於需六個月的調理。這便是到了「血病」的階段。肥厚的鼻甲病情拖久了、複雜了,中醫對治的作戰策略就得更多元、精細。平日在泠氣房生活、工作 鼻塞很快會成為一個要命的健康殺手當鼻塞的症狀由感冒時發生,到日常生活中都會察覺鼻塞的不舒服時,代表風寒外邪所引發的感染後遺症,已的向鄰近的器官、組織入侵。這個過程依個人運動習慣、飲食、生活起居的習性的不同,進展速度有很大的不同,對於一般喜歡甜食、澱粉、肥胖、很少運動、平日皆在泠氣房內生活、工作的人而言,鼻塞很快就會成為一個要命的健康殺手。睡覺打呼,是最常早期被發現的症狀,對於年幼的小孩,父母很快就會察覺到這個問題;大人則往往是室友或配偶才有機會發現。人在入睡後,由於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使得呼吸道變得較狹窄,如果再加上有鼻腔、鼻咽或口咽有結構上狹窄的情形,將會造成呼吸氣流的進出遇到相當的阻力,而產生打呼的現象;因此也將增加嘴巴協助代償呼吸的機會。感到口乾 鼻塞恐已影響咽部一個簡單的技巧是醫師詢問病人:「是否早上起床時嘴巴覺得乾?或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想喝水?」更嚴重的情形,是有部份病人夜裡因為口乾而需起床喝水,導致睡眠中斷的困擾時,代表鼻塞的情形已影響到咽部,將逐步發展出慢性咽炎。(本文摘自/感冒應該看中醫/大塊出版)

非絕症!大腸癌肝轉移 存活率達4成

非絕症!大腸癌肝轉移 存活率達4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3歲女性因排便困難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第4期乙狀結腸癌合併淋巴結轉移及肝臟3處轉移,切除乙狀結腸後,進行半年多的化學治療,腹腔內雖未發現其他轉移,但是肝臟腫瘤總量大到佔據一半肝臟。手術切除所有轉移的肝臟腫瘤,術後又做半年多的化學治療,手術至今已追蹤超過5年,沒有任何復發跡象。超過半數大腸癌病人 會發生肝臟轉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一般外科及消化外科主任醫師黃俊傑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為國內10大癌症死亡率第3位,每年超過5千人死於大腸癌,發生率為男性癌症第1名、女性癌症第2名,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病人超過1萬5千人。大腸癌主要發生年齡為60多歲,但也有家族史、10多歲就患大腸癌。2成多病人一開始就合併肝臟轉移而被歸類為第4期(癌症末期)。另外則有約3成的非末期病人,3年內會出現肝臟轉移,也就是超過一半的大腸癌病人會發生肝臟轉移。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 5年存活率可達4成近年來各項手術器械及技術進步,手術切除已被視為大腸癌肝臟轉移較有效的治療方式。若沒有肝臟以外的轉移且病況許可,大腸癌肝轉移手術切除後的5年存活率甚至可以達到4成以上。雖然6成病人手術切除後3年內仍可能再發生肝臟轉移,但若評估後能再度切除,仍有較高存活率,目前以僅將轉移切除即可為主,保留更多的肝臟以備將來再度切除的可能。黃俊傑醫師指出,多數大腸癌可使用腹腔鏡進行切除。一開始即診斷為大腸癌肝轉移的病人,若病況許可,也可考慮採用腹腔鏡切除,腹腔鏡手術比起傳統手術,可減少傷口疼痛及較快恢復,利於早點開始後續化學治療。大腸癌肝臟轉移並非真正的絕症,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治療,請與癌症多專科團隊醫師密切配合,決定最佳治療方式,降低復發、延長存活,甚至可能治癒。

高壓環境藏隱「憂」 醫:別害怕求診

高壓環境藏隱「憂」 醫:別害怕求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52歲王先生,退休前是一名法務人員,專門負責死刑犯的相驗工作,因工作關係,必須參與死刑犯槍決的過程。近幾個月,每當夜晚入眠時,經常會浮現犯人接受槍決的畫面,導致惡夢連連,感到焦慮心慌,不時還會出現頭痛、呼吸不順、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害怕人群等症狀;同時父親又罹患失智症,必須身兼照顧責任,壓力難以負荷,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工作、家庭兩頭燒 爆發憂鬱危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詹仁輝表示,憂鬱症患者常會整天情緒低落、不想動、不願說話;病情加劇時,可能出現幻覺及妄想等精神病症狀,而當憂鬱症狀嚴重持續兩週以上,就可能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上述患者王先生在就醫求診後,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合併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外在壓力事件影響,或家族遺傳體質,導致嚴重憂鬱影響工作,或是社交功能退化。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有助改善症狀詹仁輝主任依據王先生病況,起初先給予抗憂鬱劑藥物治療,但經過一個月的療程,症狀並沒有好轉;經評估及溝通後,建議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而其作用機轉為調節腦中的多巴胺神經物質,能夠促使憂鬱症狀緩解。王先生經由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後不久,睡眠狀況改善,不再做惡夢、失眠,病情得以穩定控制,只需規律回診追蹤。詹仁輝主任補充,通常會視病人的嚴重度來選擇不同的藥物搭配,而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可視患者狀況盡早輔助使用。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讓心不憂鬱!詹仁輝主任表示,現今社會,因許多民眾對憂鬱症的不了解,抱持著「只有腦袋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去看心理醫師」的歧視及誤解,因次延誤就醫,引發憾事。其實憂鬱症猶如感冒,身體感冒就去看醫生,心理感冒也是如此,應該趕緊就醫,遵照醫師指示用藥,病情就能獲得控制。除了醫師給予的治療外,平時對於壓力的轉移也很重要!長期處於高壓的環境就易引發憂鬱情緒,應藉由適度的休息與放鬆,將負面的情緒轉移;另外也能學習腹式呼吸法與肌肉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才能避免病情惡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