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媒體人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體系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目前是《商業周刊》〈名醫專欄〉、《泛科學PanSci》〈小星星之光〉專欄撰稿人。

洋芋片配奶茶 壞膽固醇甩不掉?

洋芋片配奶茶 壞膽固醇甩不掉?

(商業周刊1358期/整理者黃秀美)曾被塑造出健康形象的人工反式脂肪酸,美國FDA擬禁用,為什麼加工食品中的甜甜圈、爆米花、奶精會含反式脂肪酸?到底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何危害,如何降低食用機率?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又稱反式脂肪(trans fat),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反芻動物(如牛、羊)的油脂,本來就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 但目前食品中,常見的反式脂肪酸來源,並非來自天然的動物油脂,而是將植物油氫化處理後,改變部分油品中碳原子的鏈結方式,所產生出來的反式脂肪酸。 食品加工業,將植物油氫化處理的目的,主要是可增添食品的香酥風味,同時具有耐高溫、不易變質且有利保存的優點。以餅乾來說,就能夠在常溫下保存,也不容易因油品變質而有油耗味。 反式脂肪酸,曾被視為比飽和脂肪酸更健康的代替品。因飽和脂肪酸較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沉積在血管裡造成阻塞,易導致高血壓、心臟病。 但後來才發現這種經過氫化處理,所產生的人工反式脂肪酸,雖被歸類在不飽和脂肪酸中,卻比飽和脂肪酸的危害更多,不只會降低血液中,具保護力的好膽固醇(HDL)含量,更會加劇提升壞膽固醇(LDL)含量,對腦血管、心臟血管健康的殺傷力,甚於飽和脂肪酸。 本期由專精營養與膳食的蔡一賢營養師,分享如何降低吃到反式脂肪酸的關鍵之道。 食品標示「零」就安全?看含量也必須注意主成分 台灣從二○○八年開始,即強制規定市售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須標示人工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現行的法規是每一百公克,額外添加的人工反式脂肪酸含量在○.三公克以下,得標示為零。若是食品本身含有的反式脂肪酸,也不包括在內。 因此,光看營養標示的反式脂肪酸零公克或○%,並無法分辨是否含有人工的反式脂肪,建議要同時看主要成分。 若標示有氫化植物油、氫化棕櫚油、植物性奶油、人造奶油、人造植物奶油、黃油、白油、起酥油,或是英文的trans fat(反式脂肪)、shortening(起酥油)、hydrogenated(氫化)、margarine(人造奶油),即使營養標示的反式脂肪酸是零公克或○%,還是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尤其是小朋友最愛吃的爆米花、巧克力棒、餅乾、洋芋片、泡芙、蛋捲等零食,宜多留意看看。 不吃油炸食品就沒事?甜品、奶油球都可能中標 由於氫化植物油,具有價格便宜、耐高溫及油炸、口感香酥的優勢,許多油油亮亮的油炸及烘焙食品,像是香酥雞排、鹽酥雞、炸薯條、小雞塊、油條、甜甜圈、披薩、牛角麵包、起酥麵包、糕餅以及三明治抹的乳瑪琳或植物性奶油,還有茶、咖啡、甜品會用到的奶精、奶精粉、奶油球,是較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類別。 而含油量高的油炸、烘焙食品,對健康的負面影響,當然,也不僅止於反式脂肪酸,還有高溫烹調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自由基、營養素流失以及脂肪、熱量太多,可能堆積出的肥胖問題,只要能少吃一點點,都是值得努力的健康目標。 日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也提醒,馬鈴薯經高溫油炸、烘焙會形成有害化學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尤其在炸薯條及洋芋片中含量較高,不宜多吃。 外食族如何減少危害?紅燒、滷製比炸或熱炒好 現代人外食機會高,只要是主食很喜歡吃炸雞、粉炸排骨等炸物,時常拿薯條、洋芋片、手搖奶茶當下午茶,飲食總熱量很容易會有高達四成到五成是來自脂肪,吃到反式脂肪酸的機會,自然也不會太少。 若無法在家自己煮,可從選擇食材的烹調方式著手,像是清蒸、紅燒或滷製這類不追求香酥口感的料理,通常不會用到氫化植物油,用油量也很少,食材多樣化、常變化,相對來說,會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下午茶,若非吃炸薯條、洋芋片、爆米花不過癮,可跟同事分著吃,不要一個人吃掉一大包。另外,再加點蔬菜沙拉、水果盤等天然的什錦蔬果一起吃,可用優酪乳、優格當淋醬,油脂量更低。 而且,優酪乳、優格含益生菌,蔬菜水果則是益生源,也是益生菌的食物,兩者一起吃,對腸道健康也不錯。茶、咖啡、甜品會用到的奶精、奶精粉、奶油球,則可另外準備合格鮮奶或保久乳來取代。 自己烹飪,對油品的掌握較容易,建議可以各種油品、不同品牌換著用,烹調重點可放在如何正確使用、降低油量上。因為再好的油品,過度加熱、量吃太多,一樣會有反效果。 例如油若加熱到冒油煙,代表已開始劣變,也不要把油炸過的舊油混合新油,這也會加速油品的酸敗跟劣變。 在家炒菜可嘗試用原本一半的油量,稍微溫熱就加蔥蒜同炒,待菜入鍋後,在鍋邊灑些水,可讓菜快速炒熟、不易燒焦,鮮嫩程度不輸大火爆炒。 帶皮雞肉或帶有油脂的豬肉、牛肉,拭去表面水分後,可不加油直接下鍋,利用肉類本身的油脂乾煎(帶皮、較有油脂的那邊先煎),起鍋後,再撒些海鹽、現磨香料,就很可口。而煎魚,可在上桌後擠些新鮮檸檬汁增添風味,這些料理方式,比起裹粉、油炸,用油量少很多,也更能吃出食材的原味及健康。 【延伸閱讀】3招避開 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常隱身在香噴噴、口感酥脆的美食中,就連看起來像是牛奶、奶粉的奶油球、奶精粉,都常是氫化植物油製成,只會增加油脂、熱量,卻沒得到健康益處。1)反式脂肪酸零,主成分有氫化植物油,還是可能含反式脂肪酸,不要多吃。2)少吃炸薯條、洋芋片,可吃以優酪乳、優格當淋醬的蔬菜沙拉,油脂量較低。3)奶茶、咖啡中的奶精粉、奶油球有可能是氫化植物油,建議減少使用。小檔案_值班營養師 蔡一賢經歷: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院區營養課課長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營養課課長、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專長:營養與膳食製備

矯正牙齒 都要戴牙套?

矯正牙齒 都要戴牙套?

(商業周刊1336期 整理/黃秀美)牙齒不整齊、該長的牙長不出來、暴牙,都會影響外觀,每到暑假,就是青少年牙齒矯正及正顎手術的熱季,到底矯正該注意什麼重點,才能擁有美觀健康的牙齒?暑假即將開始,許多擔心孩子齒列不整,有可能影響到社交的父母,會趁著暑假空檔,安排孩子開始接受齒顎矯正治療。有些高中升大學的青少年,也會趁著社交圈轉換的時機做正顎手術來降低「變臉」帶來的人際交往困擾。 齒列不整齊,從單純的牙床太小、牙齒太大,造成的牙齒擁擠,到多生齒、上下顎的發育不佳,都有可能。這些牙齒及顎骨的發育問題,若能借助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在恆牙尚未完全萌發、骨骼尚未定型前,早期做介入性治療,有機會讓恆牙拉到正確位置,引導顎骨往正常的方向發育。 所謂的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是利用牙科的電腦斷層(CT)、齒模掃描機、3D照相攝影,再結合電腦輔助技術,描繪出軟組織(如:皮膚)、骨頭、牙齒的相互關係,以及每一顆牙齒,在齒列上的位置、角度、牙根狀況,牙髓神經與相鄰牙齒、下顎齒槽神經管的相對位置,呼吸道的解剖形態。 運用在齒顎矯正上,可模擬牙齒的移動,預測矯正後的齒列、牙根跟骨骼的關係、咬合、呼吸道及臉型外觀做全方面的評估。對於避免牙齒過度移動,導致牙根外露,衍生的牙齦萎縮、牙根吸收、牙周病有參考價值。 本週由專攻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的許勝評醫師,分享齒顎矯正的關鍵之道。 及早評估降低手術機率與治療困難 身為父母,若孩子的恆牙長不好、參差不齊,怎麼辦?是很多家長都會關心的議題,建議可以在孩子八到九歲時,約恆牙換了四到八顆時,做第一次的齒列評估。 一方面是可先初步了解孩子上顎及下顎發育狀況,以及恆牙的牙胚位置,特別是戽斗、下巴後縮等咬合有異常問題的孩子,可透過功能性的矯正器,誘導顎骨往正常方向發育,有機會降低成人後,須做正顎手術的機率。 而天生恆牙過度擁擠的孩子,也可透過計畫性的拔牙,把會卡住的牙齒先拔掉,讓再長出來的恆牙,有足夠空間排列整齊些,有機會可以不用矯正,或減少接下來齒顎矯正的時間及困難度。 另一個原因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有時會有阻生齒的問題,當門牙、虎牙、小臼齒萌發後,對側相對位置的牙齒,若超過六個月,仍沒有長出來時,就要懷疑是否有阻生齒的問題,及早處理。 一般來說,懷疑有阻生齒會拍一張環口片(Panoramic film),若確診為恆牙附近,多長了一顆多生齒,阻擋了恆牙的萌發,須做門診手術,把多生齒拔掉,再看阻生齒,能不能自然萌發,如果等個半年、一年還是長不出來,再動手術,把阻生齒拉出來。 3D影像精確輔助齒顎診斷 現在,則可利用3D影像齒列矯正評估,看多生齒跟阻生齒的關係,以及 阻生齒的角度、牙根有沒有彎曲或倒勾,來評估阻生齒有無機會自己長出來,或需要運用矯正器強制萌發。 若需要強制萌發時,可以在動多生齒手術時,同時,把埋在牙齦裡的阻生齒露出來,可減少手術的次數及等待阻生齒萌發的時間,透過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也可確認多生齒、阻生齒的精確位置,手術時,用較小的手術切口,把多生齒取出來,傷口較小,減少手術後的不適。 至於,何時是孩子做牙齒矯正的最佳時機?通常乳牙全部換完,可開始接受齒列矯正治療,但由於牙齒矯正成功與否,與孩子的配合度,很有關係。若孩子愛吃甜食、喝含糖飲料又不肯好好清潔牙齒,就不建議太早做齒顎矯正治療。 而矯正中、後期,也常需要患者配合在矯正器上拉橡皮筋,若不配合,矯正期會越拖越長,常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線。對於治療意願不高或無法配合的孩子,建議可等到高中畢業升大學時,自己也很在意牙齒排列且配合度高時,再來考慮。 下巴後縮小心呼吸中止症 要特別提醒的是,台灣須做齒顎矯正的患者中,有不少是屬於上顎暴牙、下顎內縮的個案,外觀會呈現上唇突出、嘴巴閉不起來的情況,接受齒顎矯正治療時,有可能會建議上下左右各拔一顆牙齒,把齒列往後拉。 但我們現在知道當下巴比較後縮時,舌頭也會往後縮,呼吸道會比較狹窄,有時會有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這類患者,光是把牙齒往後拉,雖可改善上顎暴牙的外觀,但對於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可能是不利的。 建議此類患者應到睡眠中心做睡眠檢查,了解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情況,並做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模擬,再來決定是否單純拔牙做齒列矯正,還是須合併正顎手術把下巴拉出來,對於患者外觀、咬合及呼吸道的通暢度,最有益處。 在做正顎手術時,3D影像可以用來做立體測顱分析、精確定位下顎齒槽神經的位置、模擬手術中的骨頭移動,並輸出數位化的手術導引板,在手術中使用,可避免神經傷害,達到精準的骨頭移動,以符合預期的手術目標。【延伸閱讀】3招讓矯正更理想戴矯正器會增加牙齒清潔難度,有時也會刮破口腔黏膜,造成不適。在微調齒列時,常會在矯正器上拉橡皮筋施力,需要患者的配合,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療結果。1)矯正器易卡食物殘渣,必須用牙間刷,仔細清潔矯正器旁的牙面。2)若發現矯正器會刮傷口腔黏膜,可用軟蠟把矯正器包起來。3)矯正器上的橡皮筋,會因為浸泡在口水中而失去彈性,必須勤更換。 ● 值班醫師 許勝評 ●經歷: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秘書長現職:台北長庚顱顏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委專長: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 ※ 更多精彩文章,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隨時「乾洗手」 殺死腸病毒?

隨時「乾洗手」 殺死腸病毒?

(商業周刊1335期 整理/黃秀美)腸病毒疫情創七年新高,單週病例已破三萬五千人次,今年流行的病毒株,雖非致命性最高的腸病毒七十一型,但少數孩子會出現大片水泡的病兆,有時易與水痘混淆。腸病毒是生長於腸道的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大致可分四大類,包括克沙奇A型病毒、克沙奇B型病毒、伊科病毒,以及新腸病毒(如:重症率高的腸病毒七十一型)。感染後,第一週的傳染力最強,病毒甚至可持續從糞便中排出兩到三個月,但臨床上,鮮少有腸胃症狀。 相對於去氧核糖核酸病毒(DNA病毒,編按:台灣常見的DNA病毒有B型肝炎病毒),RNA病毒有較高的變異性,較易產生突變,這也是腸病毒,較不易研發出有效疫苗的原因之一。 今夏流行的腸病毒是去年底就在美國盛行的克沙奇A6病毒,大部分孩子的水泡主要出現在手、足、口及泡疹型咽唊炎,口腔內的上顎、咽部會有小水泡或潰瘍。 有時家中兩個孩子,同時得了腸病毒,一個可能是以手、足、口為主要表現,另一個卻只有泡疹型咽唊炎。今年少部分的腸病毒患童,水泡會特別多,分布範圍廣,甚至大於體表面積一○%(編註:一個手掌等於體表的一%,體表面積一○%,約等於十個手掌大),水泡會長到額頭上、全身,這是以往較少見到的情況。 本週由專精小兒感染症的黃瑽寧醫師,分享如何預防腸病毒的關鍵之道。 今夏流行病徵冒大量水泡、掉指甲 年齡越小的孩子,因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在感染腸病毒時,通常水泡會長得比較多、比較廣泛,但若是原本就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兒,因為皮膚的天然屏障較差,缺乏保護膜,在罹患腸病毒時,有可能因為水泡長得太厲害,而被誤以為是長水痘或是泡疹性的濕疹,而影響到用藥的選擇,甚至誤用到抗生素治療。 在臨床診斷上,最精確的是做病毒培養,但由於病毒培養的報告,往往需要等待一到兩週的時間,所以,還是會依據臨床症狀做判斷。 若是已經打過水痘疫苗的孩子,較容易排除是水痘,而腸病毒的水泡跟水痘的水泡,較大的差異在於腸病毒的水泡,不會像水痘有新舊雜陳的現象,通常是萬「泡」齊發,一口氣一起長出來,也沒有明顯的搔癢感。另外,腸病毒在發完疹子後,只會有些色素沉積,一段時間就會淡化不見,不會像水痘那麼容易留下凹疤。 至於,泡疹性濕疹的病童,本來就不多,今年若有類似的病症,也比較有可能是得到這種不典型的腸病毒。 這次的腸病毒,在發病後幾週,有些孩子可能會有掉指甲的現象,看起來像兩層指甲疊在一起,上層的指甲會脫掉,有如指甲脫了一層皮,雖然看起來很痛,但小朋友並不會有明顯不適,也不致影響到孩子的日常活動,請家長不必特別憂心。 留意重症症狀持續嗜睡、嘔吐或肌抽躍 雖然今年腸病毒的臨床症狀,水泡有可能長得比較誇張、可怕,所幸克沙奇A6病毒,不像惡名昭彰的腸病毒七十一型,那麼容易出現重症,通常發燒個三天,發病一到兩週左右即可痊癒。 這段期間,小朋友可能會因泡疹性的咽唊炎而不肯喝水、胃口不佳,應多注意水分的補充,可以多給孩子喝些冰涼的飲料,以及冰淇淋、布丁等容易吞嚥,可紓解喉嚨不適的食品。 要特別提醒家長,腸病毒的克沙奇A6病毒,雖不像腸病毒七十一型會侵入腦幹有致命危機,但偶爾還是可能導致腦炎。今夏在臨床上,還是有極少數的腸病毒七十一型病毒個案出現。 家長仍宜多留意腸病毒的重症症狀,包括持續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這表示腸病毒,有可能已跑到腦部。 如果有肌抽躍,孩子在睡覺時,出現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這有可能是病毒攻到腦幹,導致睡眠中樞出現問題。倘若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活動力降低,則有可能是出現心肌炎的症狀,都是需要馬上掛急診的情況。 漂白水清潔才正確聚焦浴室、餐廳、遊戲區 酒精殺菌,是靠溶解病毒的脂質外套膜來殺死病毒,但由於腸病毒是屬於沒有脂質外套膜的病毒。因此,包括酒精,以及以酒精為主要殺菌成分的「乾洗手」商品,都無法有效殺死腸病毒。 在腸病毒的流行高峰期,以肥皂勤洗手、使用稀釋漂白水消毒,才是正確的防疫措施。而光用清水隨便洗洗,也沒有用,重點在於用肥皂洗手,尤其是手指間的指縫、指尖、大拇指,特別要認真搓洗,再用清水洗淨,並以拋棄式的紙巾擦乾,才不致讓洗手的效果打折扣。 大人也是會得腸病毒,但症狀通常較輕微,若有腸病毒的相關症狀,如:喉嚨癢癢的、吞嚥時,稍微有點喉嚨痛,即使沒有發燒,在照顧孩子時,還是應該戴上口罩,並且加強勤洗手。家人共用的浴室、餐桌,以及孩子常玩的遊戲區這三大重點區域,可用稀釋的含氯漂白水擦拭消毒。 同時,孩子若能作息正常,保持心情愉快,即可維持良好的抵抗力,較不容易生病。若孩子常隨流行病起舞,宜多留意孩子的作息及情緒。        【延伸閱讀】3步驟教你正確洗手維持手部衛生,並不是把手沾濕,隨便搓搓,沖個水,就算洗乾淨。正確的洗手,至少得花上20秒。而容易忽略的指縫及指尖,更須以肥皂仔細搓洗。掌對掌,手指交叉仔細搓洗容易忽略的指縫。容易接觸病毒的指尖,可在手掌上,前後旋轉式搓洗。以清水充分沖洗後,記得再以拋棄式的紙巾擦乾雙手。● 值班醫師 黃瑽寧 ●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專長:感染性疾病、呼吸道疾病、過敏氣喘※ 更多精彩文章,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吃素不吃肉 腸癌可遠離?

吃素不吃肉 腸癌可遠離?

(商業周刊1334期 整理/黃秀美)六月起,國民健康局將擴大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對象,大腸直腸癌已連續五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而大便帶血,就是大腸直腸癌徵兆?連接小腸的大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末端,始於闌尾(俗稱盲腸),依序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以及位於肛門前的直腸,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的水分,並讓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再經由肛門排出。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簡稱國健局)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二○一○年大腸直腸癌新增的人數超過一萬四千人,其中,約有九成左右的患者年齡在五十歲以上,這也是國健局將大腸直腸癌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對象定為五十歲以上的主因。事實上,大腸直腸癌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以占國人大腸直腸癌近九成五的腺癌為例,由正常的腸黏膜發展成大腸息肉,約需要十年,再經過五到十年,才逐漸進展成腺癌,若能及早切除大腸息肉,可降低進展成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而依據國健局的統計,國人做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呈陽性反應(代表糞便中有血液的反應,有時是肉眼無法分辨的輕微出血)的患者中,每兩人,有一人有大腸息肉,且每二十二人中,有一人已罹患大腸直腸癌。本週由專精大腸直腸癌的魏柏立醫師,分享如何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風險的關鍵之道。飲食西化、毒食品⋯⋯大腸癌,發生人數居冠國人的平均餘命年年增加,內政部估計二○一二年國人平均餘命是七十九.五歲,但倘若罹患了大腸直腸癌,平均年數損失是十三.七年。而大腸直腸癌值得注意,不只是因為大腸直腸癌已是連續五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更重要的是這十年來,大腸直腸癌的罹患人數已有近倍數的成長,從原本的七千多人,增加到一萬四千多人。為什麼這十年間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與台灣經濟起飛後,國人飲食的西化,以及,食物中的毒物,脫不了關係。塑化劑、毒澱粉、農藥米……,早已防不勝防,人體的腸道,更是首當其衝。而紅肉中的原血紅素(heme)經油炸、燒烤等高溫烹調後,會產生致癌物,對細胞造成破壞,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一公斤經高溫燒烤牛排的毒素,相當於吸六百根香菸。吸菸、加工肉品,都與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有關。二○一三年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所發表的四十五萬人研究也指出,每天吃加工肉品超過四十公克的人,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高,因此死亡率比少吃二十公克加工肉品者要高。同時,嗜吃加工肉品的人,往往喝更多的酒、抽更多的菸,較少吃蔬菜及水果。人要存活,就必須要進食,紅肉中的原血紅素,含有豐富的營養,並非一無是處。如果能夠適量攝食,改變烹調的方式,以蒸、燉為主、避免高溫,對於減少致癌物的發生,就有幫助。戒菸酒、均衡飲食⋯⋯吃全素者,仍要定期篩檢即便吃全素,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較肉食者低,但臨床上還是有素食者,經診斷為大腸直腸癌時,就已達第四期的病情。因此,除了均衡飲食、戒菸、少飲酒外,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的篩檢,也很重要。若是等到便血、大便中有黏液、貧血、體重減輕等典型的大腸直腸癌症狀出現,往往表示癌症的期數較高。若是沒有家族史,五十歲以上,建議可做糞便潛血或是大腸鏡篩檢。或是有疑似大腸直腸癌症狀或相關家族史的民眾,則視情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怕痛的患者,可考慮在麻醉醫師的全程監控下做無痛大腸鏡,有助減輕檢查時的不適感。傷口小、恢復快⋯⋯九成患者可用腹腔鏡手術大腸鏡檢查前三天,宜減少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可吃白米飯、稀飯、白吐司、濾過殘渣的果汁等少纖維的食物,檢查的八小時內做清腸準備,有助於看到清楚的腸黏膜,檢查時,看到息肉,可同時切除,若懷疑有癌症的可能性時,則會採檢體做病理檢查。由於微創手術的進展,即便是罹患大腸癌,也不見得要做大切口的開腹切除手術。以北醫為例,除了腫瘤太大、腹部組織沾黏、腹膜炎等情況外,有高達九成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可使用腹腔鏡手術,利用四到五個○.五公分、一公分的傷口,來做腫瘤、淋巴腺的切除,手術中的出血量,平均不到七十c.c.,可減少患者手術後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以及發生腹部組織沾黏等併發症的機率,有助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及手術後的恢復期,同時,對於患者的長期存活率,也沒有負面的影響。近年引進的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則因器材的進展,讓手術操作更精細,提供大腸直腸癌患者更多肛門保留機會。而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與癌症期數關係密切。當拖到第四期,已有遠處轉移,如:肝、肺轉移時,即使再高明的手術技術、化療,五年的存活率,即下滑到一○%至三○%。及早篩檢,接受必要的治療,仍是關鍵。值班醫師 魏柏立經歷:恩主公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專長:直腸癌肛門保留手術※ 更多精彩文章,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月經來嗑甜食 不容易變胖?

月經來嗑甜食 不容易變胖?

(商業周刊1333期 整理/黃秀美)每到夏天,就是女性減重的旺季,但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往往會大吃甜食,體重增加,許多女性因而認為月經失調,是導致肥胖的主因。生理期前,常忍不住想吃甜食的欲望,狂嗑巧克力、蛋糕、冰淇淋,吃完之後,即便一時心情大好,但往往撐不了多久,又感到疲憊、頭痛?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經前症候群,好發於生育年齡的女性。 而在醫學文獻上,發生在月經前三天到前十天的經前症候群,相關症狀可高達兩百多種,嗜吃甜食只是其中之一,焦慮不安也很常見,目前尚未找出經前症候群的病理原因,有可能肇因於女性排卵週期時,女性荷爾蒙的濃度改變,有些症狀和其他內分泌的失調,例如:血液中的胰島素阻抗(編按: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功能不好,易讓血糖不穩定 )、大腦中的傳導物質血清素或前列腺素分泌異常等等因素有關聯。 千萬別以為月經期間吃甜食、巧克力,不會發胖,或是誤以為月經來潮時,代謝特別好,是減重的最佳時機,這可都是美麗的誤會,且常與月經前的生理性水腫有關。 這種生理性的水腫,並不是腎臟功能出了什麼差錯,但確切的原因仍不明,可能是體內促腎上腺素皮質醇(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簡稱ACTH )增加、女性荷爾蒙變化或是血管滲透性增加,導致體內水分儲積。 有這種體質的女性,在月經前,可能會發現早上剛起床時,臉、手指頭、身體比平常腫脹,可起來活動一陣子後,又會稍微改善,若量體重,可能會比平時多個一、兩公斤。而在月經來潮後,又迅速瘦下一、兩公斤,就只是體內水分的變化,跟脂肪、肌肉的增減毫無關聯。 本週由專精女性減重的周輝政醫師,分享如何做好月經調理,讓女性朋友避免肥胖的關鍵之道。 多吃全穀類,讓血糖平穩 甜食中的精緻糖分,雖可讓體內的血糖濃度快速上升,帶來短暫的愉悅感,但當血糖濃度快速下滑時,又會讓人躁動、不安,想要再多吃一點甜食來補充糖分,是一種甜甜相扣的惡性循環。 這些額外攝取的多餘熱量,若沒有被消耗掉,當然,還是會讓體重逐漸增加,建議月經前,易胃口大開、嗜吃甜食的女性,可改吃需要充分咀嚼、糖分較低的全穀類、蔬菜及不甜的水果(如:蔬菜條、切片的芭樂 ),較能維持血糖的平穩不失控。 體脂肪過高,經期會混亂 正值生育年齡女性的卵巢,每隔二十八天左右會有一個濾泡,逐漸長大、成熟後破裂,釋放出卵子(即排卵)。若卵子在輸卵管沒有受精或受精卵沒著床在子宮,便會隨著子宮內膜的剝落,形成月經來潮。 卵巢的排卵功能,相當的敏感,尤其當有熬夜、壓力、體脂肪過高時,都會干擾排卵,讓經期愛來不愛,也有可能因不排卵而有不孕的困擾。 太胖、太瘦,都會影響到月經的規律性。這與體脂肪有密切關係,脂肪組織不只可儲存多餘的熱量,也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即可分泌女性荷爾蒙,也會釋放發炎物質。 若體脂肪太高或太少時,女性荷爾蒙不穩定,即會讓內分泌失調,導致排卵異常、月經不規則。當發炎物質過多時,則有可能導致身體的慢性發炎,產生胰島素阻抗,引發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異常等三高疾病。 舉例來說:在台灣,有不少月經混亂的粉領族女性,明明看來不特別胖,食量也很小,做體檢卻被發現有脂肪肝引起的肝功能偏高、血脂異常。 進一步檢查常會發現她們每天的基礎代謝率遠低於一般女性的一千二百卡,可能僅有九百到一千卡左右,且體脂肪可高達三○到四○%,已達體脂肪高於三○%的肥胖標準,而影響到正常的排卵功能。 這往往是與根本不運動,飲食上偏愛過於精緻的食品,又習慣以「少吃一點」來控制體重,使得體內的脂肪多、肌肉少,基礎代謝率越來越低有關。 另一個,常與女性肥胖、長期不排卵(編按:指月經與月經的間隔,長達四十五天以上,或是每年的月經次數不到六次 )有關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也常合併有男性荷爾蒙過高的問題,患者會有青春痘、多毛、皮膚很油,甚至禿頭的症狀,做超音波檢查會發現卵巢上,同時有多個呈小囊狀、沒有發育成熟小濾泡,因此,才有多囊性卵巢之稱。 當發現有經期混亂時,不管是透過補充女性荷爾蒙或排卵藥,來調整月經,只能讓月經規則,並不能徹底改善內分泌的狀況,對於體脂肪過高或過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問題沒有改善效果。當然,也不可能減重。 睡飽多運動,刺激瘦體素 想靠調經藥來改善肥胖問題,無異是緣木求魚、治標不治本,建議可從睡飽、多運動做起。睡眠充足時,會刺激瘦體素(Leptin )、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助抑制食欲、維持體重,對卵巢功能的正常運作,也相當重要。 每週至少應有一百五十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騎飛輪、慢跑、快走、有氧舞蹈,運動到微喘、流汗的程度,同時,可再配合重量訓練,增加對肌肉的鍛鍊。若能持續規律運動兩個月,應可看到體脂肪下降、肌肉增加,月經變得較規則。 【延伸閱讀】3秘訣月經來不發胖體脂肪過高,讓月經愛來不來、健康檢查上的脂肪肝紅字,以及雙臂難看的蝴蝶袖,都是生活形態不良的結果。與其吃調經藥催經,不如做好3大生活調整。● TIP1騎飛輪等可達到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 TIP2每日3次,運用啞鈴做10次的手臂重量訓練,可鍜鍊肌肉、修飾線條。● TIP3睡眠充足、不熬夜,調適生活壓力,減少對卵巢功能的干擾,讓排卵正常。值班醫師 周政輝經歷:臺安醫院助理教學副院長現職:臺安醫院院長室策略長、婦產科主治醫師專長:婦女減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包含肥胖、月經失調、青春痘)、婦科腫瘤※ 更多精彩文章,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喝水就水腫 可能心肝腎有病?

喝水就水腫 可能心肝腎有病?

(商業周刊1332期 整理/黃秀美)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讓人忍不住想多喝水,但不少民眾也擔心水喝太多,會不會造成身體水腫?人到底為什麼會水腫,跟水喝太多、腎不好有關?夏天流汗量大,身體易缺水,倘若水喝得不夠多,有可能因為排尿量過少,導致泌尿道感染,或是讓尿液的草酸鈣、尿酸濃度增高,增加尿道結石(如:腎結石)、痛風發作的風險。 而有腎結石的患者,常會被建議要攝取充足的水分,來降低結石的復發。不過,二○一三年五月,在《美國腎臟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JASN)最新發表一項囊括十九萬人的八年追蹤研究,卻發現每天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的人比每週喝含糖飲料少於一次者,得到腎結石的風險高出二三%。可見得含糖飲料,並不適合做為人體水分補充的替代品。 人的體內有六成到七成是水分,當人體缺水時,有可能導致血液量減少,讓血壓下降,輕微會出現口渴、頭昏、心跳加快、尿液減少的症狀,嚴重時,有可能導致腦循環不足,甚至引起肝、腎衰竭。 但水喝得太快、太多,腎臟來不及排出時,又會讓體內的電解質失衡,有可能引起低血鈉(俗稱水中毒,血鈉值低於一百三十五毫克當量/升,正常的血鈉值是一百三十五到一百四十五毫克當量/升,)易造成腦水腫,同樣會覺得頭昏,也可能會全身抽筋、失去意識而昏迷。 本週由專精腎臟學的朱柏齡醫師,分享正確喝水關鍵之道。 ● 尿少色深,身體已經缺水了 健康成人,每天從體表蒸發的水量約在五百到八百毫升左右(又稱無感水分流失),每天適當的排尿量約在一千到一千五百毫升左右(每天約會解尿五到七次)。因此,每天所需的飲水量,約在一千五百到二千五百毫升左右。若大量流汗時,須增加飲水量。 一旦出現輕微缺水的情況,人體會啟動調節機制,一是會覺得口渴,驅動喝水的渴望,二是尿量減少,尿液的顏色,也會因為尿液濃縮而變黃變深。 口渴是由腦部、大腦及中腦之間的間腦中第三腦室的下視丘所掌管,當身體缺水時,使血鈉值上升,飲水中樞(Drinking center)會受到刺激,讓人產生口渴、找水來喝的欲望。 而人體缺水與中暑,最不同的是,中暑必須兼具有缺水、高熱兩個條件,但缺水有可能會在天氣不很熱的環境下發生。 人體最容易感到缺水的時刻,分別是經過一夜睡眠,早上剛起床的時候,可先喝杯水,還有就是天氣太炎熱,氣溫高於攝氏三十度、活動量高或從事較粗重的工作,大量流汗時,也須多喝些水,建議喝到不感覺口渴、尿液變清澈為止。 即使是身體健康的成人,也要注意每小時的飲水量,不要超過一千五百毫升以上,每天的總飲水量不可超過十二公升,以免飲水過量而水中毒。 在冷氣房內工作的上班族,建議上午、下午可以各喝水兩到三次,每次可喝二百五十到三百亳升左右。 如果不會覺得口渴、尿液清澈、每天排尿量有一千五百毫升,代表水分喝得夠多,有足夠的尿量,可沖洗泌尿道,較不會有尿路感染,同時,可減少尿路結石、痛風發作的機會。 腎臟,除了有排毒功能,也是維持人體水分跟電解質(如:鈉離子、鉀離子等)平衡的重要器官。當水分過少,腎臟會減少排尿,當水分過多,腎臟則會加速排尿速率,讓人頻頻跑廁所。 ● 下肢水腫,成因百百種 腎臟功能有問題的患者,不管是有大量蛋白尿或腎絲球過濾量減少,都會使得水分滯留在體內,易出現下肢水腫的症狀,若用手指按壓小腿的前側皮膚,會出現局部凹陷的現象,壓痕持續的時間越久,代表水腫越嚴重。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會造成下肢水腫的疾病,不只有腎臟疾病。雙腿水腫,也有可能是其他全身性的疾病,像是心臟、肝臟,或是服用藥物(如:治療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某些糖尿病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鹽分攝取過量有關。 若是單腳水腫,則有可能是深層靜脈栓塞、蜂窩性組織炎、淋巴阻塞、痛風等等。 另一種,與水分滯留無關的下肢水腫,則與黏多醣體的堆積有關,特色是用手指按壓時,並不會出現皮膚凹陷,病因常與甲狀腺功能不足有關,且常合併有胃口差、精神不振、體重增加的症狀。 當懷疑有下肢水腫時,會依臨床症狀做相關的抽血、尿液檢查,必要時,可以安排超音波或X光等影像檢查來做鑑別診斷。 ● 心腎功能差,水別喝多 心臟收縮功能不佳的心衰竭患者,因為血流迴流到心臟的能力下降,常有下肢水腫的情況,必須限制水分及鹽分(編按:鹽含鈉離子,當體內血鈉值升高時,腎臟會想辦法留住水分,不讓水分排出體外,且容易覺得口渴想喝水)的攝取量,每天飲水量建議不要超過一千毫升,鹽分希望能控制在每日二到三公克以內,以免體內的水分堆積過多,心臟負荷更大,喘得更厲害。 而有晚期腎臟疾病或洗腎的患者,腎臟產生尿液的功能受限,水分喝到體內後,很難順利排出體外,同樣也要留意限水及限鹽。【延伸閱讀】3個時間喝水準沒錯現代人飲食的口味偏鹹,當血鈉值升高時,易導致口渴,讓人拚命喝水、拚命上廁所來維持血鈉值平衡,但長久下來會增加高血壓、腎臟病的機率,留意鹽分攝取跟水分適度補充一樣重要。TIP1》早上起床易口渴,喝杯水,可補充睡眠中新陳代謝失去的水分。TIP2》排尿次數及尿量變少、尿液變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TIP3》天熱、運動後,須多喝水,喝到不感覺口渴、尿液變清澈為止。 值班醫師 朱柏齡經歷: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任、三軍總醫院教學副院長現職: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國防醫學院內科教授、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專長:腎臟學、毒物學、內科學 ※ 更多精彩文章,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