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吃鍋胃痛不適,竟是幽門桿菌感染,還可能傳染他人!30多歲陳小姐,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曾經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當時治療後幽門桿菌檢驗呈陰性。最近常常胃痛不舒服,接受胃鏡檢查發現有胃炎,幽門桿菌檢查陽性,讓她大為驚訝,覺得已經滅菌了為何還會呈陽性。
失智症是大腦功能損傷的疾病,而聽力損失程度也會影響罹病風險。美國神經科醫師理查.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預防失智大作戰》一書中,分享失智症的相關科學與醫學常識,包括各種失智症的類型,並提供簡易的自我檢測法,幫助讀者促進大腦健康,從此遠離失智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和他人溝通時難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此時間別急著打斷,而是先學會傾聽。全美化解衝突顧問公司帕洛克打造和平體系(Pollack Peacebuilding Systems)創辦人傑若米・帕洛克(Jeremy Pollack)於《化解衝突溝通法》一書中,深入探討預防衝突的策略,包括溝通技巧、化解策略,提供了應對的溝通策略建議,幫助讀者進行有效溝通,試圖避免衝突的發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天氣變冷了,不但一般民眾容易手冷腳冷全身冷,有些人的關節甚至就像是氣象台,一變天就關節痛!有些「冷底」的女孩,一遇到冷空氣就狂打噴嚏、流鼻水,很怕冷氣冷風吹到頭頸、後腦杓。溫差大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增加心血管負擔,極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中醫師建議第一穿著要注重保暖,第二不要再吃冰冷的東西,正是潤燥趨寒最好的養生時機,趁這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和切除大腸息肉的重要方法,但因為檢查時的不麻醉檢查疼痛難忍,造成可能無法完整檢查至盲腸,使很多人不想做檢查及追蹤,因此錯失治療時機。為改善大腸鏡檢查過程的不適感,醫界不斷改良檢查方式,然而「換水法大腸鏡檢查」經美國腸胃科學會票選為2018年十大最重要進展之一,透過研究證明,換水法可以減少大腸鏡檢查時的疼痛,嘉惠害怕大腸鏡檢查疼痛,但又擔心麻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牛蒡為藥食兩用植物,其根部具獨特的香氣和豐富的口感,所富含的粗纖維可以促進大腸蠕動,幫助排便,降低體內膽固醇,減少毒素、廢物在體內積存,達到清除體內雜質藉此改善血管阻塞、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治療代謝性疾病如明顯的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的功效,牛蒡在中醫臨床使用上有疏風散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名醫別錄》稱牛蒡「久服輕...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自由基是人體代謝產生的產物,也可能來自環境,其活性極強,容易攻擊其他物質,並形成連鎖反應造成大破壞,若累積過量自由基,與老化和癌症等疾病息息相關。近來,根據日本的氫氣抗自由基的研究,發現氫氣有助於細胞和實驗動物緩解自由基毒性,在日本掀起一陣添加氫的「水素水」熱潮,更延燒來台,究竟氫分子真有這麼神奇...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據統計,60歲以上民眾高達8成5的人都有脖子疼痛僵硬等頸椎退化問題,多數都跟高齡、身體機能老化有關。不少人容易輕忽老化或不當使用而引起的肩頸痠痛、僵硬等症狀,如果放任頸椎問題持續惡化,嚴重者還得手術治療。許多人擔心頸椎手術過程可能發生大出血風險,台灣脊椎外科醫學會理事、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表示:...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常感覺手指疼痛、腫脹、僵硬嗎?小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台中一名粉領族10多年前感覺手指腫痛,28歲即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遵循醫囑服藥控制,每天得吞10來顆藥物,2年多後病況仍持續惡化,她改接受第一線生物製劑治療,10年來病情穩定,每天只要吃2顆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女性 「晨僵」症狀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和國民健康署於107年12月公布之癌症登記資料,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約有7千名新發生個案、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男性佔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9成。資料顯示口腔癌病人中有9成有嚼檳榔習慣,而吸菸及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也相對提高。對國民健康之危害甚大。世界衛生組織更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檳榔本身常見的添加物像荖藤、荖花或石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卑南有福館11月29日在卑南鄉初鹿村舊鄉立圖書館啟用,提供共餐、整合長照一站式服務、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外,也把既有的老人日托站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再升級,「只要有任何長照問題,我們都協助解決。」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表示,期待讓有長期照顧需求的年長者、身障者與家庭照顧者,更親近長照資源,成為卑南鄉民厝邊好鄰居的目標努力。共餐服務 減少獨食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腸胃不好,經常腹瀉、便祕,益生菌怎麼吃?益生菌可助增加腸內好菌數量,恢復腸道菌相平衡,有助腸胃道、免疫系統健康,開業藥師王品喬指出,挑選益生菌要能「耐熱」、「耐酸」和「耐膽鹽」,搭配幫助好菌生長的益生質,建議三餐飯後1-2小時內服用,且至少持續1-2週,尤其便祕民眾,更要多吃蔬果、多喝水,才能真正幫助改善腸胃道症狀。腸道菌相失衡 免疫、代謝疾病都來「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期高以翔猝死,讓人心碎。那麼完美的人因某些因素離開了人世。在每個人都為這個意外惋惜之時,卻因為媒體不間斷的報導,讓很多的孩子從電視上接觸到「死亡」兩個字。『爸爸,什麼是猝死啊???』『爸爸媽媽,天堂離我們很遠嗎?我可以去天堂看看嗎?』『阿嬤,我會死嗎??我不要死掉!』台北復健科組長陳俊宇職能治療師表示,其實高以翔事件,除了突顯重視自我健康以外,父母還能從中教導孩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