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余同學從小有折手指的習慣,前陣子左手的中指及無名指關節莫名腫大,但卻不會痛,也沒有影響活動或其他不適,前往骨科及皮膚科就醫X光檢查確定骨骼,擦藥擦了一段時間仍未好轉。直至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抽血檢查排除關節炎或免疫疾病的可能後,根據患部特徵,診斷為極少見的「指部厚皮症」,施以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數月後,關節才明顯消腫。
22歲余同學從小有折手指的習慣,前陣子左手的中指及無名指關節莫名腫大,但卻不會痛,也沒有影響活動或其他不適,前往骨科及皮膚科就醫X光檢查確定骨骼,擦藥擦了一段時間仍未好轉。直至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抽血檢查排除關節炎或免疫疾病的可能後,根據患部特徵,診斷為極少見的「指部厚皮症」,施以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數月後,關節才明顯消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40歲A先生,某日在工作中發現右手掌中指指關節腫脹疼痛,一開始不以為意,等到腫脹消除後卻發現只要一握拳,掌背肌腱便會出現偏移的現象。經診斷為「矢狀帶斷裂引起之肌腱脫位」,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行手術治療。目前症狀已改善,且能回復正常工作。柳營奇美醫院骨科劉宣志醫師表示,矢狀帶位於掌指關節伸肌肌腱兩側,主要功能為維持肌腱在握拳及開掌等活動時的穩定性,避免肌腱在滑動時出現偏移之現象。在外力撞擊下,矢狀帶會因此而出現斷裂,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亦會因軟組織退化,有時也會造成自發性斷裂。矢狀帶斷裂 發生機率以中指最多一但矢狀帶發生斷裂,便會引起手背肌腱在滑動時偏移而造成不穩定,病人會覺得在握拳時筋“卡卡的“或是”走位“,西方俗稱此為boxer’s knuckle,意即拳擊手的指節,因爲拳擊手常反覆撞擊致使矢狀帶斷裂。大多數病人透過臨床表現、病史及理學檢查即可有效獲得診斷,而少數未完全斷裂之情況,則可透過骨骼肌肉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檢查進行診斷。發生機率以中指最多,依序為無名指,小指與食指。斷裂處多發生於橈側(拇指側),造成背側肌腱在握拳時往尺側(小指側)偏移。手術後仍需搭配復健治療在治療方式上,可因病人需求及發生時間而有所不同。在急性期(受傷後1~2週內)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使用護木固定保護並維持手指於伸展姿勢4~6週,使斷裂之矢狀帶有機會自然癒合。若保守治療無效,或是就醫時間超過2週,則建議施行手術治療。手術主要目的是重建斷裂的矢狀帶,採行局部或全身麻醉,目前大多以自體肌腱作為重建材料,門診手術後即可返家休養。術後再搭配復健治療,約8週後可恢復正常握拳開掌活動,若是職業拳擊手,約3~4個月就可重回擂台。劉宣志醫師建議,民眾如發生類似狀況時,應儘早至醫療院所尋求諮詢,早期發現可採取保守治療。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或是有較高活動及功能需求者,可採取手術治療進行矢狀帶重建,術後搭配良好的復健,仍能恢復正常功能。
(撰文/徐平) (諮詢/中華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台灣有400萬人受它所苦!關節腫脹、晨僵,骨骼破壞歪斜,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許多人常碰到的問題,雖然致病原因不明,但是許多中年婦女只要病症一發作起來,關節紅腫,無法自由活動,除了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持外,學習各種生活中的小撇步也是預防關節過度使用、惡化的另一項選擇! (類風濕性關節炎(RA)致病原因不明,讓許多中年婦女苦不堪言。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手指變形 筷子拿不好、毛巾擰不乾 類風溼性關節炎(RA)因其廣泛而頑固的特性,也可以稱它為一種「不會死的癌症」,身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病友之一,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剛發病時,手指關節會腫痛,她沒有想太多,總認為是肌肉、骨頭關節使用過度引起,因此剛開始她是到復健科尋求協助,利用電療、熱敷緩解疼痛,經過幾個月,疼痛問題始終沒有好,經親友介紹轉看免疫風溼科,才知道原來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RA)。 她回想,剛發病時,指關節會腫得像小饅頭,紅腫、熱痛,指骨關節像是瘀青一樣,筷子拿不好、毛巾擰不乾,直到後來手指關節開始呈現對稱性發炎,後來下肢、膝關節也開始發生腫痛症狀,才讓她驚覺「不治之症」已找上門。 (手指腫痛、生活不便常是RA病友的共同煩惱。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ESR指數異常 小心RA的發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RA)起因於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體,不僅會殺死病菌,同時也破壞身體結構,張玲瑗理事長說明,民眾若發現關節腫痛超過3處、皮下結節、關節晨僵超過1小時以上,上述症狀持續6周以上,就可充分懷疑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時恐會侵犯身體器官,造成全身疾病。 她表示,當健檢報告顯示ESR指數異常,就要小心類風溼性關節炎(RA)的發生,ESR指數又稱為紅血球沉降率,數字越低越好,是一種間接測量發炎蛋白質的方法,代表身體的發炎機制,醫師可藉由觀察ESR指數了解病人、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並及時給予治療,對免疫風濕科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檢報告異常,懷疑身體有異狀,應盡速至醫院複檢。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疑似RA 醫師可為病人申請檢驗補助 從前因資訊不發達,許多病友常因不了解病症拖延治療,現代醫院分科方便了解,只要懷疑是RA病友,可以利用AntiCCP檢驗,AntiCCP是一種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抗體,專一性高,若AntiCCP呈現陽性,表示已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張玲瑗理事長表示,多虧AntiCCP血清檢驗,病友可以馬上得知結果,不致讓病友那麼多冤枉路,目前只要病友有不明原因的關節炎,或未符合類風濕診斷,需鑑別為其他原因地疑似RA者,風濕病專科醫師可為病人申請健保補助。 食衣住行 防止病痛如影隨行 多數病友為中年婦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從發病起,等於要與病痛生活一輩子,又因中年婦女要整頓家事,處理生活重擔,理事長提醒,從生活方面小心預防,才不致讓病痛如影隨形: ‧ 食/ 病友的日常飲食可以從「地中海飲食」做起,盡量多吃蔬菜、減少濃湯、補湯類攝取,減少任何導致身體發炎的機會。 ‧ 衣/ 關節腫痛時,不要穿有扣子的衣服,不拘泥太複雜的樣式,以寬鬆方便、拉鍊式的衣物為主,早晨起床、晚上睡前可以戴手套、穿襪子保暖關節。 ‧ 住/ 家中水龍頭若是轉式水龍頭,可以改裝為撥桿式或電子感應式。 ‧ 行/ 出門帶拐杖,除了走路比較穩之外,還能保護自己的關節安全,有電梯就不要使用膝蓋,在外行動慢一點預防跌倒。 (出門拄拐杖,不只減輕膝蓋負擔,也能保障行走安全。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中年婦女的噩夢!關節腫脹、晨僵,骨骼破壞歪斜,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許多人常碰到的問題,雖然致病原因不明,但是許多患者只要病症一發作起來,關節紅腫,無法自由活動,除了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持外,學習各種生活中的小撇步也是預防關節過度使用、惡化的另一項選擇!手指變形 筷子拿不好、毛巾擰不乾類風溼性關節炎(RA),也有人稱它為「不會死的癌症」,身為病友之一的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剛發病時,指關節會腫得像小饅頭,紅腫、熱痛,指骨關節像是瘀青一樣,筷子拿不好、毛巾擰不乾,直到後來手指關節開始呈現對稱性發炎,後來下肢、膝關節也開始發生腫痛症狀,才讓她驚覺「不治之症」已找上門。ESR指數異常 小心RA找上門她表示,當健檢報告顯示ESR指數異常,就要小心類風溼性關節炎(RA)的發生,ESR指數又稱為紅血球沉降率,數字越低越好,是一種間接測量發炎蛋白質的方法,代表身體的發炎機制,醫師可藉由觀察ESR指數了解病人、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並及時給予治療,對免疫風濕科來說有很大的幫助。疑似RA 醫師可為病人申請檢驗補助從前因資訊不發達,許多病友常因不了解病症拖延治療,現代醫院分科方便了解,只要懷疑是RA病友,都可以利用AntiCCP檢驗,AntiCCP是一種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抗體,若AntiCCP呈現陽性,很可能表示已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張玲瑗理事長表示,多虧AntiCCP血清檢驗,病友可以馬上得知結果,不致讓病友走太多冤枉路。食衣住行 防止病痛如影隨行多數病友為中年婦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從發病起,等於要與病痛生活一輩子,又因中年婦女要整頓家事,處理生活重擔,理事長提醒,從生活方面小心預防,才不致讓病痛如影隨形:‧ 食/盡量多吃蔬菜、減少濃湯、補湯類攝取,減少任何導致身體發炎的機會。‧ 衣/不要穿有扣子的衣服,以寬鬆方便、拉鍊式的衣物為主,早晨起床、晚上睡前可以戴手套、穿襪子保暖關節。‧ 住/家中水龍頭若是轉式水龍頭,可以改裝為撥桿式或電子感應式。‧ 行/出門帶拐杖,有電梯就不要走路,保護關節安全,行動慢一點預防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王先生,國一升國二時,出現了腳踝發炎、腫的症狀,反覆的腳踝腫痛,讓他必須經常請假看醫生,因此休學1年,直到20歲,剛出社會腳踝腫痛又發作,當時一直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購買成藥自行服用了2年後,直到2007年,就醫做了磁振造影(MRI)檢測,發現原來王先生的長年反覆腳腫痛是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痛才吃 脊椎逐漸出現沾黏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有時痛到一天要吃4次消炎止痛藥,然而王先生都是「痛才吃,不痛不吃」,這樣斷斷續續的用藥習慣,長期下來讓他的脊椎也逐漸出現沾黏情況,發炎指數持續升高,不受控制,長期用藥習慣不正確的他,6年前發現自己的脖子無法正常轉動。長效型生物製劑 脊椎沾黏好轉醫師發現他的發炎指數,已經不是口服消炎止痛藥可以控制,為他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一開始使用短效型生物製劑,發炎指數經常都降不下來,直到開始使用長效型生物製劑,王先生的血球沉降速率(ESR)從ㄧ開始的90幾降到40幾,C反應蛋白(CRP)從4點多降到1點多,讓他的脊椎沾黏情況終於不再持續節節惡化。正確治療 預防沾黏用過3種生物製劑的王先生,目前使用的長效型生物製劑1月1針,雖然因為當時的不正確用藥習慣,讓他脖子無法轉動,但這6年下來身體僵直的情況,已經有良好的改善,王先生呼籲其他患有僵直性脊椎病友,如果早期發現確診的話,一定要留意正確治療,預防沾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手痛到完全無法施力,差點讓他工作都要丟了!一名50歲的男性水電工吳先生,多年前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原以為是工作引起的筋骨痠痛,吃止痛藥卻無效,關節腫脹到連賴以維生的鐵鎚都無法拿起,工作差點不保,後來確診,竟是較少發生在男性身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後續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雖可幫助控制病情,但他從小就懼怕打針,每次只要看到針頭就「皮皮剉」,所幸,醫師評估改用口服藥,讓他目前能控制病情,好好上班。少見於男性 延誤就醫關節恐遭破壞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侵犯四肢關節,導致關節慢性發炎。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約0.4%,全台約有9萬人罹病,男女比例約1:3,以中年女性居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春明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於女性身上發生,像吳先生這樣的男性患者較少,較容易延誤就醫,若無及早接受治療,這種發炎反應容易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及骨骼,造成關節腔狹窄變形、僵直無法活動。一旦關節被破壞之後,即使用藥也無法恢復,恐對生活造成諸多影響。口服免扎針 中重度患者治療選擇多然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能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可預防關節腫脹破壞,大幅降低關節變形所造成日常生活的種種困擾。黃春明主任指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選擇相當多元,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可分幾大類,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等,以及近來的口服小分子藥物,也讓懼怕打針的患者多了項治療選擇。未妥善治療 心血管疾病、骨鬆風險增當然,各種藥物都有優缺點,民眾可跟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控制病情。另醫師也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沒積極治療,除了可能導致關節腔狹窄、變形,還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骨鬆風險,因此建議病患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藥物,才能避免其他共病風險,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