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血液

三軍總醫院和科技公司合作,應用最新的分子生物診斷技術,成功完成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可從5cc血液中,判斷罹患肺癌風險的高低,開創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民國96年初次診斷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9,059人,民國98年衛生署的生命統計資料,死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7,951人。在全球工業發達國家肺癌的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種類排行第一,由於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導致臨床初次診斷為晚期或末期的肺癌案例超過六成,治癒率低。如能在癌症發生早期發現,才是提高治療效果的最好方法。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血液腫瘤科/健康管理中心與科技公司合作,獲得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進行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共有442人參與,其中包括159人為肺癌患者(圖一)與283健康人,應用即時定量聚合酵素鏈鎖反應(Real-Time PCR)分析技術,找到六個與肺癌高度相關的分子標記,根據這六個分子標記的勝算比(odds ratio)數據可得知,哪些分子標記代表保護或風險因子,例如分子標記代號為G11、G38、G76(勝算比分別為0.2、0.3、0.1),其含量越高時,罹患肺癌風險越低;相反的,分子標記代號為G22、G24、G89(勝算比分別為15、3.3、5),含量越高時使得罹患肺癌風險越高。 綜合六個分子標記在血液中測量的含量數據,運用特定的鑑別模型,可判斷罹患肺癌風險性高低,預期早期發現肺癌。另外,針對正常人及肺癌患者個別的臨床鑑別結果,敏感度高達81%,特異度高達92%,整體正確率達86%。依照一般判別檢驗工具好壞的標準,所得的ROC 曲線(圖二)的圖形和曲線下的面積(AUC)為0.93(理論最大值為1),顯示這個分子標記組合具有非常好的判別力(outstanding discrimination)。此臨床研究歷經多年努力,初期由台大、中研院、國衛院聯手分析肺癌細胞株,從9,000多個基因中篩選出600個基因,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歷經三個計畫,在三軍總醫院與科技公司合作多年努力之下,進而從600個基因中,再篩選出血液中和肺癌相關的六個分子標記組合,完成臨床試驗,是典型產、官、學界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此篩檢技術將爭取主管機關認證,廣為推廣應用,不僅能使癌症得以提早發現,提高治癒率,且具有全球市場潛力。註解:勝算(Odds)發生某事件的人數與未發生該事件人數的比值 。勝算比(Odds Ratio,OR)(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實驗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與控制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比值,或罹患疾病的病患暴露於某變因的勝算除以控制組暴露的勝算。

外食健康「酸」的快 先從喝水「鹼」負擔

外食健康「酸」的快 先從喝水「鹼」負擔#血液

工作忙碌壓力大,加上三餐經常外食,儼然已成為都市人的生活型態。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調查,2008年外食人口的飲食習慣,發現有36%的人每天吃超過5份肉,10%每天吃超過10份肉。這樣大量攝取肉類的失衡飲食,已經造成多數民眾體質「酸化」現象。當人體的pH數值處於6.9~7之間,是屬於偏酸性體質,此種狀況下,人較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嚴重還會引發癌症。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找過100個癌症病患者抽血檢查,結果全部病患血液都呈偏酸性的反應,可見酸性體質是疾病之源。要改善酸性體質,使身體的體液能維持弱鹼性,我們不能忽略人體組織成份有三分之二是水份,水是參與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只有透過水的稀釋和循環作用,我們所攝取營養素才能被人體吸收。喝水是最簡單、有效又省錢的養生方式,特別是小分子團的水,較易於人體吸收。一般常態的水約8~12個水分子集結,經過電解處理後,可將水分子團打散變成5~6個水分子,此時水的pH值至少可達8.5以上,即可定義在“鹼性水”(一般礦泉水pH介於7~8之間為弱鹼性)。根據日本研究文獻指出,每天飲用1000mL鹼性離子水連續2週,結果腹部疾病、腸內異常發酵、腹部膨脹感、慢性腹瀉、便泌等疾病的綜合改善度為:明顯改善12%、改善24%、稍微改善52%、普遍12%,稍微改善以上的有效例共計為88%。日本九州大學1997研究也指出,電解還原水確實能消除人體致病的自由基,並且具有保護遺傳基因DNA免受氧化損傷的功能;但鹼性需達pH9.0以上才有顯著的差異性,鹼性數值過高(pH10以上)可能會有食用安全上的疑慮,所以 pH介於9.0~9.5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要改善體內酸化環境,找回健康身體,除了包括生活作息應避免抽菸、喝酒、熬夜,養成運動習慣,均衡攝取各種食物,多吃高纖及偏鹼性食物,不妨先從喝水為身體「鹼」輕負擔!

吃酸性食物會讓身體偏酸??

吃酸性食物會讓身體偏酸??#血液

在多采多姿的世界裡,酸甜苦辣不僅是味覺感受,還經常被用來形容人生的經歷。有些事情一開始的時候很難,我們形容說是「吃到苦頭」,但努力有成之後,享受成果時就是「苦盡甘來」。就像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食物也不能用嚐的來分辨其酸鹼性。例如:酸梅很酸,它卻是鹼性食品;而鹽巴很鹹,它卻是中性食品。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無論食物的酸鹼或是體質的酸鹼都是測量而來的。溶液中氫離子(H+)的濃度代表酸性,濃度愈高就愈酸,測量的刻度為pH值0~14,數字愈小表示酸度愈強,pH值0~7代表酸性的範圍,pH值7~14是鹼性的範圍,而pH值=7就是中性。身體的酸鹼是以血液所呈現的pH值為代表。正常人的血液略呈弱鹼性,範圍介於pH7.35~7.45之間,身體維持血液在這個範圍的恆定很重要。若是血液的酸鹼度有輕微變化,pH值低於7.35雖然仍在弱鹼的刻度上,而只比正常的範圍偏酸一些,就是「酸血症」了,而pH高於7.45則為「鹼血症」,這兩種都是嚴重代謝失衡的症狀。但不用擔心,一般人並不輕易發生酸血症或鹼血症的狀況。坊間相信飲食的酸鹼質可以輕易的改變血液的酸鹼度,吃多了酸性食品,就會讓身體的血液偏酸,甚至認為偏酸的體質正是慢性疾病和癌症的根源。其實,身體內有個很強而完整的機制,以保持血液的酸鹼值在恆定的安全範圍,所吃食物的酸鹼值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非常的小。張靜芬營養師解釋,身體有三組自動自發調控酸鹼平衡的機制:「緩衝劑」、健康的肺、健康的腎臟。首先是血液中的緩衝劑「碳酸氫根(HCO3)」和「重碳酸氫鹽HCO3一)」,它們可以緩衝酸性、鹼性食物所帶來的衝擊。當我們吃了所謂「酸性食物」,例如:動物性食物的肉、魚、蛋,植物性食品的白米及麵粉製品,或是含磷、硫、氯等元素的食物,經消化代謝反應後會產生較多的負離子,血液中的氫離子會增加。這時緩衝劑「碳酸氫根」會與氫離子結合,適時的將pH值上升,此化學反應的結果會產生二氧化碳(CO2),最後再由呼吸作用排出,血液中的緩衝劑和肺成功的將血液調節回到恆定的酸鹼度。相反的,當血液中鹼性過高,pH值上升的壓力也會使得緩衝劑「重碳酸氫鹽」釋出氫離子來調節,使pH值下降到正常的範圍,達成緩衝的效果,而氫離子最後再與體液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不影響酸鹼。在這當中,肺臟藉由增加的呼吸次數,快速的排除二氧化碳,腎臟也協助緩衝機制,將血液中過量的氫離子、水和其他的緩衝成分經由排尿移除。張靜芬營養師表示,若是因患有肺部疾病而使得二氧化碳無法即時排除,就可能發生酸中毒,此謂「呼吸性酸中毒」。而患有腎功能不全的人,也有可能發生酸中毒,即「代謝性酸中毒」。因此,對健康的人而言,飲食的酸鹼性是可以影響尿液的酸鹼值,但並不太影響血液的酸鹼值。肉吃得多的人,他的尿液可能偏酸性;而吃素的人,尿液就偏鹼性,這都代表著身體對酸鹼的調節機制是健全的。一般而言,植物性食品、豆類、蔬果類等雖被稱為鹼性食物,但其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因素並不在於能「改變酸性的體質」,而是能提供動物性食品中所沒有的膳食纖維、植物固醇,以及多種的抗氧化劑等營養素的保健功效。所以,稱酸性食物為「壞」的食物,鹼性食物為「好」的食物,以為鹼性食物可以改變癌症或或慢性病的體質,這樣的說法並不恰當。飲食不是「越鹼越好」,而是「均衡」最好!

用愛抗癌,永不放棄!

用愛抗癌,永不放棄!#血液

「這場病,我看見每個生命的獨一無二。」參加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的湯家安,在三十六歲的人生精華時期,卻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經歷過兩次開膛破腹、十二次化療,讓她對生命有的態度完全改觀,與另一半的感情也更為堅定。湯家安在發現罹患大腸癌後,還來不及猶豫、悲傷,就讓醫生截去25公分的結腸與直腸。接踵而來的「化療」考驗,強烈的副作用讓她幾乎嘔出膽汁、掉光頭髮,血球的數值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不得已接受輸血,卻不幸感染C型肝炎,肝功能指數一度飆高到1250,讓她欲哭無淚。當湯家安插著呼吸器進入加護病房時,當下只有一個念頭:「我要活下去」,僅僅是認真而且用力的呼吸,為了存在而掙扎。癌症,讓她放棄做夢的能力,失去規劃未來的勇氣,因為不確定還有幾個明天?原本薪資優渥的工作停擺了,計劃中的婚禮也泡湯了,擁有的一切都消失不再。回想起這一年的抗癌,彷彿一個世紀這麼長,現在到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癌友關懷教育中心」練氣功與拖地板,是湯安家每天的兩大重要事情。經過生死的磨難,湯家安臉上洋溢著笑臉,說現在打算和另一半重新規劃婚禮,「勇敢抗癌讓我比從前快樂!我們更堅定要相互扶持下半生,雖然我們都不知道未來還有什麼考驗,但是我們有信心孤注一擲,欣然面對我們的人生。」如果你也是抗癌鬥士,請與我們一同迎向陽光,感動社會上其他癌友,用愛抗癌,永不放棄!這次由台灣癌症基金會、遠雄人壽、台灣諾華公司,共同推動的「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活動,報名截止日期只到8月31日,參加者有機會獲得五萬元獎勵金。相關資訊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 http://www.canceraway.org.tw/fighter/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