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

有異常敵意?精神分裂症者恐出手傷人

有異常敵意?精神分裂症者恐出手傷人#精神病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鄭海擎醫師表示,一般會出現攻擊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撇開某些特定人格疾患或物質濫用(如酒精、安非他命、或強力膠等等)者不談,最常見的為「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兩種。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受被害妄想影響,認為周遭的人會對他不利,產生異常敵意,而出手攻擊以自保;或受到幻覺干擾,在幻覺教唆使喚下動手傷人。躁鬱症患者在躁症期間因情緒會異常高亢易怒,自我控制能力變差,只要受到刺激或不順其意即反應劇烈,一時衝動下,輕則出口謾罵,重則有肢體攻擊。鄭海擎醫師指出,無論是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病患之所以會有攻擊行為,其實都是受到疾病的影響,而非病患的本意。病患本身其實也是深為病症所苦,若能接受適當的治療,症狀受到控制,病情維持穩定,一樣能從事正常工作,過正常生活。絕不是有些人心中所恐懼的是「不穩定的定時炸彈」。研究上發現,越早就醫接受治療,病患恢復的機率越大,日後也比較容易有病識感,而越晚接受治療病患預後越差,之後生活日常功能受損也越嚴重。其實,罹患精神疾病跟罹患身體疾病一樣,一旦發生都是讓人無奈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事。但身體的疾病大部分的病患會主動就醫,而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卻因缺乏病識感而延誤治療,如家屬無力或不知該如何帶病患到醫院,其實必要時可以請求當地公衛護士、警察或消防人員的協助。

精神病患去汙名 廚藝競賽很精彩

精神病患去汙名 廚藝競賽很精彩#精神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推廣精神病人去汙名化運動,加強民眾對於病人有正確的認識,並促進康復病人之社會參與,將於11月26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30分與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於中華職訓中心辦理「2011年臺北市精神康復病友廚藝競賽活動」。活動現場舉辦「創意美味水餃」競賽,廣邀本市精神醫療、精神復健機構、權益促進團體組隊挑戰創意美味水餃王的寶座,並邀請代言人─知名主廚柯俊年先生擔任評審。除了各顯身手的廚藝競賽,現場亦安排芳香紓壓教室透過精油按摩活動讓參與者舒展及放「鬆」一下,以及臺北市各精神復健相關機構進行特色展示,現場預計將有500名病友、家屬及相關工作人員共襄盛舉,一同展現康復病友的熱情、活力與復健成果,歡迎各界朋友一起來逗熱鬧。「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這句紅遍大街小巷的電影台詞,不再只存在虛幻的電影,而是即將在臺北市真實上演,時間就在26日。洗手作羹湯對於習慣外食的現代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人更可能誤解以為曾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下廚做菜的表現必有所限制,然而接受復健後,病人究竟能呈現出怎樣的創意美味?臺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劉越萍處長表示,因為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不了解,看待病人好比是披著一層恐懼的面紗,也使病人及其家屬常活在社區的誤解與不友善之中;精神疾病時常被迫與「人格不健全」、「抗壓力低」等負向概念連在一起,而真正的狀況是-精神疾病只要接受適當的醫療協助以及社區復健,多數人的症狀獲得改善,仍得以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期盼藉由本次活動,建立大眾對康復病友「正確、正面、正向」的認識及態度,並鼓勵退縮的康復病友勇於步出家門、走入人群,本次活動或許只是「去汙名化」的一小步,卻也是讓社會環境朝向包容與尊重邁出的一大步

男子疑精神病發作 狂吞21根鐵釘

男子疑精神病發作 狂吞21根鐵釘#精神病

根據媒體報導,一名住在嘉義有毒品前科的陳姓男子,日前吞下鐵釘之後,卻又跑到六腳消防隊求救,消防隊緊急將他送醫之後,經過嘉義長庚醫院開刀,從男子的胃中取出21根鐵釘,每一根大約長5公分,讓醫師傻眼。現在男子雖然還在住院觀察,但沒有什麼大礙。陳性男子的鄰居表示,陳姓男子的行為舉止在一場車禍之後,就一直異於常人,甚至染上吸毒惡習入獄,出獄後工作也做不久,家人對他無可奈何,甚至有親戚強調,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陳姓男子還曾經吞過電池,被送醫治療的紀錄,對於陳某一再吞異物的行為,家人也很傷腦筋,希望有關單位協助治療。根據國軍花蓮總醫院社區醫學科的衛教文章指出,隨著醫學的發展,精神疾病的瞭解與治療也有顯著的進步。從以前龍發堂將多數精神病患者「關起來」,到現在經治療的病人很多都可以回到社會上正常工作。一般來說,精神症狀的表現,除了視力幻覺、聽力幻覺、被害妄想及怪異行為等症狀外,精神分裂症發病早期也可能先出現無故焦慮不安、憂鬱退縮、學習或工作表現逐漸變差等情形,但還是要經過專科醫師的診斷才能確定診斷。該衛教文章指出,現有精神病藥物已經進展快速,療效與副作用均可讓大多數患者或家屬滿意,精神病在現今精神醫學的治療之下,許多患者均能獲得明顯的進步甚至達到症狀完全消失的地步。但其實精神病最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當事人或親戚羞於啟齒,而不敢就醫,所以周遭有認識患有精神疾病的朋友,一定要建議他們向專業的醫師諮詢或協助他們就醫,相信都會獲得不錯的結果。職業復健 精神病患復原路重要一環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11精神病患去汙名 廚藝競賽很精彩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93精神分裂症會遺傳!患者怪異行為多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62

職業復健 精神病患復原路重要一環

職業復健 精神病患復原路重要一環#精神病

不論由臨床、社會或人權福利的觀點來看,「就業」對於精神病患十分重要。然而,不論國內外,精神病患的就業率比起一般族群還低;雖然如此,大部分的精神病患仍希望「就業」。目前精神科之「藥物治療」可改善病患之「精神症狀」,但仍有殘餘的認知功能、人際互動功能、日常生活功能、 自我適應功能、角色適應功能、一般工作能力等之缺損,因而阻礙病患之「復原」及「就業」。研究顯示,儘管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改善40%,僅能提升8%的就業率。而「職業復健」正是促進精神病患邁向「復原」及「就業」之路最重要的治療模式之一。近幾年來,在不同的經濟和勞動市場中的研究均顯示,「職業復健」對病人的幫忙是有一定效果的,雖然每個國家做的「職業復健」模式和內容可能不全然相同。不論國內外政府均很重視精神病患的「就業」。 我國的「精神衛生法」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均強調「職業復健」在精神疾病患者精神復健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近年來,行政院勞委會及台北市政府勞工局也在身心障礙患者之就業輔導方面,投注了相當的經費與人力。由此可知「職業復健」的重要性。台北榮總醫院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自民國90年元月開始,向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補助」爭取到經費,以拓展精障患者的職業復健與就業服務,病人經由精神科專業團隊人員包括醫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護理師、和就業服務員做綜合的專業評估,安排病人「職業復健」的模式 (包括:「庇護性就業」、「社區化支持性就業」及「穩定就業服務計畫」) 、門診或日間病房的精神復健活動。在庇護性就業中,由前述各專業人員,共同擬定個別化的復健計劃,每日探視及輔導,若有狀況,適時給予協助、調整藥物或提供其他醫療處置。透過如此的治療模式,幫助病人穩定就業,以達到減少復發、改善或減緩功能退化的治療目的。因此職業復健服務人數從97年間的110人一直到99年底服務135人,截至今日已服務近500名病友推介庇護職場或一般工作領域。台北榮總籌設「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以提供精神病患「庇護性就業」的工作場所,於96年11月獲台北市政府勞工局核准在本院成立台北市第一處醫療院所附設之「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持續在職場的個案正式成為工場之受雇員工,給予勞保、健保、勞退等權益之保障,同時依法發給薪資。今年11月7日正式成立「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營運活動中心」,將提供個案的復健訓練、團體治療、體能訓練、休閒娛樂規劃等完整空間,並整合精神科醫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護理師和就業服務員專業之服務。期待「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營運活動中心」持續協助精神病患邁向「復原」之路。

就怕被貼標籤! 憂鬱患者多選擇隱藏病情

就怕被貼標籤! 憂鬱患者多選擇隱藏病情#精神病

根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美國加州一項調查發現有4成的憂鬱症患者並不會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有憂鬱的傾向、有2成5的患者則是害怕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另有1成的患者承認之所以隱藏病情,是害怕被貼上「精神病患」的標籤而影響到工作。

男子患精神分裂稱有神力 家屬該如何協助患者?

男子患精神分裂稱有神力 家屬該如何協助患者?#精神病

黃先生是大學畢業50歲的男性,長期失業,從32歲開始就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不固定地在門診接受藥物治療。過去十年來,他的病情屢次在停藥之後惡化。每次疾病復發的時候他都深信自己沒有精神病,並可獲得諾貝爾獎,認為自己身負重任,要拯救台灣,然後便常因家人阻止其偉大抱負而與家人發生衝突,結果幾乎都是被帶來醫院強制住院治療。最近一次住院則是黃先生在自行停藥兩個月之後,開始認為自己具有神力,要引渡眾生,因此向家人要錢。家人對於上述的情況感到困擾但又莫可奈何,最終受不了,又再將他帶到醫院,並要求醫生強制住院治療。不過在住院過程並不順利,因患者對家屬提出侵占罪的告訴,同時用電話威脅出院後要對他們不利,並不再繼續吃藥。若不讓他出院即是妨礙自由,使得家屬既惶恐又不知如何是好?高雄市凱旋醫院醫師林帥廷表示,上述案例顯示精神病人在疾病症狀影響下,可能會出現諸多嚴重干擾甚或造成病人本身、家屬及他人危險的行為。再者因為這位病人缺乏病識感,不願意配合藥物治療的行為經常導致疾病復發,使得整個疾病治療進程充斥著不規則門診與強制住院之間反覆的循環,沒有辦法達成病情持續穩定,進而導致一連串病人與家屬之間的衝突,衍生出家屬長期照顧病人的問題。像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活當中實在屢見不鮮,顯示過去的精神醫療處理模式仍有待進一步改善之處。林帥廷說明,為了要在社區中提升預防精神疾病的產生,協助病人可以持續留在社區,立法院在民國96年修正的精神衛生法當中加入了有關「強制社區治療」的治療方式,希望可以在病人出院後藉由主動積極性的醫療在社區當中穩定其病情,預防疾病再惡化而住院,方式包括:醫療團隊定期以至少每週為一次的追蹤治療(門診治療、居家治療、社區精神復健)來持續提供藥物治療、檢驗、心理治療、戒癮治療、社區精神復健、職業訓練與社區福利與救助。針對病人不遵從醫囑,有中斷或不配合治療(之虞),或病情嚴重,可能即將達到強制住院之程度時,得請警察、消防機關協助。林帥廷解釋,由於上述的醫療方式具有相當的強制性,因此被認為可以減少過去因精神科藥物服用不規律而產生之病情不穩定或需要經常住院的現象。另外,在醫療服務的質與量兩方面要求增加的前提下,醫療人員必須要投入比過去居家治療更多的心力來在社區中照顧病人,使病人更有機會回歸社區生活。整體而論,「強制社區治療」是一個具有正向意義的治療方式。林帥廷強調,它保障了病人重返社區的權益,可謂台灣在精神病人治療與人權上的一大突破。雖然目前仍未正式上路,僅於臺北市及高雄市幾家指定強制社區治療機構(例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進行試辦當中,然未來改善病人長期疾病欠穩、功能退化、被留置在醫院等問題,並兼顧維持家庭安寧與社會秩序之成果應當是指日可待。延伸閱讀「完整案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692

精神障礙的母親 該如何保有孩子的監護權

精神障礙的母親 該如何保有孩子的監護權#精神病

在讚頌「母親偉大」的同時,您相信有許多母親貧病交迫、連「去愛自己的孩子」都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嗎?她們為精神疾病所苦、非常缺乏社會支援,不僅和整個大都市的進步亮麗成了強烈對比,更已然成為社會進步下的莫大缺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主任董秀珠說,精神病患擔任母親的弱勢家庭,經常遭逢困頓生活處境折磨,又容易面臨不利小孩身心發展的質疑與污名化。根據該院區針對母親們生活處境的調查,98年藉由半結構的親職生活處境綱要,訪談了104位松德就診、並擔任母親的病患,結果發現有五分之四屬精神分裂症、雙極性精神病等嚴重精神病診斷者,仍實際擔負教養子女責任。縱使有許多「這樣對小孩發展影響不好」的悲觀論述,然母親與小孩的生活品質,卻是社會無能迴避的、此刻正在發生的現實。董秀珠表示,如果缺乏即時的社會與醫療介入,當面臨親職扮演與生活壓力,常可能進一步讓母親們病發、再住院,最終步上喪失小孩監護(失去小孩)的路。對大部分女性而言,結婚、生子、擔任母親,是個人生命意義的圓滿與達成,然而因為擔任母職而帶來疾病惡化、失去小孩的結局,常是母親們心中無可磨滅的懊悔與打擊。由母親們生活處境調查,進一步發現「貧窮」普遍存在於這些擔任母親病患的家庭,近七成母親報告她們的所得在貧窮線下,但卻高比例因各種因素未能取得相對的社福資源與協助。董秀珠指出,「容易惡化疾病」與「普遍的貧窮」成為這些母親處境的重要特性,而這貧病交迫的情況,比如連幫小孩準備放學後點心的錢都沒有、或經常病發而擔心小孩對自己的觀感等,常進一步扼殺母親主觀感知的親職勝任度,這連她們自己也質疑自己「不是好母親」的情況,失去擔任母親信心與該有的原則堅持,由許多研究報告驗證發現,反而影響了實際的小孩教養品質。董秀珠進一步說明,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社會與人際壓力,易使母親深陷無能應付的擔心與焦慮感,使更無餘力回應小孩情感與生活需求,而這又會強化母親感覺自己不是勝任的好母親,挫折、無力感容易讓她們傾向於採取體罰或嚴厲管教,而更形成親子間互動品質的惡化。精神醫療服務容易只停留在對精神病患者病情與藥物上的關心,相對卻忽略正常人生角色如母職等的實踐,對於協助病患心理復健與社會適應的重要。董秀珠解釋,過去精神治療領域實務工作者可能對病患同時是母親們的處境掌握有限,而母親們面臨貧窮、親職技巧不足等情況,也常囿限於醫療與社區社福單位間的協調整合不足,而很難使她們獲得客製化協助;母親們可能需要跑很多機構,重複講述她們的事情,才能獲得到需要協助。98年起,松德院區推動「跨專業、跨機構的協同合作模式」之社區精神醫療服務,企圖整合基層精神科醫院、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兒福聯盟等有共同關懷心的機構,並積極建立起彼此間聯繫交流與相互支援的服務運作模式,就是希望這些弱勢母親與其家庭能得到更在地化的、符合多元需求的整合性服務。延伸閱讀「母親故事的案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334

失智症與譫妄 你知道兩者差異嗎?

失智症與譫妄 你知道兩者差異嗎?#精神病

老王今年70歲了,辛苦了大半輩子,5年前退休後終於得享清福,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子女都不在身邊,家裡就剩老夫老妻相伴,兩人時常到處走走,偶爾出國玩玩,退休後生活著實還蠻愜意的。然而,最近兩年來,老王開始常忘東忘西,有時走在街上會雄雄想不起來和他打招呼的人是誰;過去這一年裡,老王健忘的情形好像又更嚴重了,常常找不到家裡的東西,或是剛剛還拿在手上的一轉眼就不記得放哪兒去了,有時甚至會懷疑是不是家裡遭小偷啦,也曾經懷疑是不是老伴兒偷了…。老王的情形,沒錯,大家都知道就是「失智症」,連病房裡的病友也跑來跟醫師講:「啊,那個是老人痴呆啦」。嗯,那再看看老李:老李72歲了,以前身體很硬朗,沒有什麼大病,也沒看過精神科。這四、五天來老李突然開始懷疑太太有外遇,差一點出手攻擊太太;作息也變得混亂、日夜顛倒,講話胡言亂語,有時連家人也不認得,狀況時好時壞…。老李是怎麼啦?高雄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醫師賴俊揚醫師表示,像老李的情況在醫學上屬於「譫妄」。所謂「譫妄」,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精神病狀態,主要病因是器質性的因素,例如中毒、藥物、代謝障礙或其他內外科疾病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意識混亂、定向感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突然的、短暫的,病程是時好時壞、波動性的變化,常常早上還算好,傍晚以後就開始大鬧,一直鬧到半夜才收攤,這時累壞了的家人也才能稍作喘息。賴俊揚說明,若有可靠詳盡的病史,再參照上述原則,通常不難鑑別診斷;然而,有時臨床上還是不好區分,尤其是來急診或門診初次就診的個案。初診個案的家屬大多數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過去缺乏這方面相關經驗或知識,加上已經被個案搞得身心俱疲、心煩氣燥的情況下,對個案病史的敘述往往就像個案的病程:語無倫次,答非所問,且有波動性變化…,如此,醫師在判斷病情上就沒有可信賴的依據,當然會增加鑑別診斷的困難度。賴俊揚進一步強調,失智症與譫妄是需要鑑別診斷!主要是因為譫妄屬於急症,通常有一定的致命危險性,視引起譫妄的器質性病因為何而異,故需儘快找出器質性病因並加以治療,且譫妄是可逆性,越早治療恢復得越好;失智症則是慢性漸進式的病程,而且是不可逆性,通常也比較少需要緊急處置的狀況。所以鑑別診斷的目的主要是針對譫妄,希望能儘快查出可逆性的器質性病因並治療之,以搶救寶貴的生命。延伸閱讀「失智症和譫妄的鑑別診斷比較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8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