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

專家開講 乳房術中放療大解密

專家開講 乳房術中放療大解密#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 是乳癌放療之重大突破,由於此治療技術引進國內至今僅5年左右,故仍有些醫療人員對此技術不甚熟悉,於網路上發表與國際研究相左的看法,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特別針對關於「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正確觀念加以說明,讓民眾能夠清楚認識此種治療方式。觀念一:術中放療局部復發率高於全乳照射?王崇義醫師表示,目前IORT的實證醫學資料主要根據歐美國家的2篇大型臨床研究「TARGIT」及「ELIOT」,其中TARGIT研究追蹤5年結果顯示,手術當下做放射治療組及全乳照射組,2組病人局部復發率是2.1%:1.1%,P=0.31(無統計上意義)。也就是說,術中放射治療及全乳照射對於局部控制效果是一樣好的;ELIOT研究則顯示,若病人年齡大於50歲,腫瘤小於2公分的早期乳癌病患,對照上述2組治療,也有相當的局部控制效果。王崇義醫師分析,雖上述兩篇大型臨床研究都尚未達10年以上,但以目前全乳照射5年能達到2%之復發率,已是令人滿意的效果;相比目前TARGIT研究,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復發率2.1%,復發率可說是相當。觀念二:一次性高劑量的治療不如分次低劑量?王崇義醫師解釋,單次高劑量的治療可以引發免疫反應,改變腫瘤微環境,已達殺滅腫瘤機轉的優點,也有輻射生物學的優勢,像是加馬刀Gamma Knife及電腦刀Cyber Knife的放射治療就是此優點,故非直接用分次低劑量的方式才有較高的療效。觀念三:術中放療違背放射治療原則?王崇義醫師表示,目前乳癌相關文獻顯示,腫瘤復發大多在腫瘤原發處的1公分內,並非兩公分,且術中放療照射範圍能夠觸及到大部分有風險的範圍,即使超過1公分處,也有照射到40%-50%的劑量,可以充分治療1到2公分的復發風險處,故術中放療並非違背放射治療原則。王醫師特別強調,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於2016年,根據部分乳房照射修改適合治療的病人標準,主要放寬年齡、腫瘤大小等限制,其中也將IORT的運用列於治療的選擇之一。王醫師解釋,根據以上3點觀念說明,可知目前IORT之大型臨床研究雖僅有5年的追蹤報告,但就目前結果顯示,局部控制率與全乳照射組旗鼓相當,且併發症較少,能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照護及生活品質,因此對於符合條件的早期乳癌病患,IORT可作為治療的新選擇。(文章提供/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長期下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長期下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潘伯伯因背部疼痛問題就醫,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合併骨轉移,下背、右大腿劇烈疼痛無法行走,經10多次放射治療,期間沒有嚴重不適反應,疼痛症狀大幅獲得改善;如今,潘伯伯心情快活、能吃也能睡。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改善疼痛問題收治個案的怡仁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慈慧指出,該患者長期下背痛問題,造成行走困難,經影像檢查發現有轉移性骨癌,進一步進行骨科切片檢查,診斷為攝護腺癌晚期合併骨轉移,外科醫師評估其骨轉移多處,不適合手術治療,建議採取放射治療。王慈慧主任表示,患者經過10多次放射治療,搭配荷爾蒙治療,在治療過程沒有明顯不適的副作用,治療前抽血檢查攝護腺指數PSA高達131ng/ml,放射治療結束後下降至0.11ng/ml,而骨轉移病灶明顯縮小;原本困擾患者的下背痛、右大腿疼痛等問題也獲得改善,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病情穩定控制中。治療療效高 副作用小王慈慧主任說明,放射治療為非侵入性的局部治療方式,多半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為精準放射治療方式,特點是高劑量、少次數,治療療效比傳統放射治療好,副作用亦較傳統放射治療方式低。對於早期肺癌、肝癌的患者,其心肺功能不佳、高齡不適合手術者,可考慮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方式來治療;腫瘤難以手術切除完全的患者,亦可使用放射治療當作救援性的治療。影像導航+呼吸調控系統 放射治療更精準王慈慧主任進一步說明,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需配合影像導引技術,確保治療位置的精準度,在胸部的腫瘤會運用主動式呼吸調控系統,透過閉氣的方式固定腫瘤位置,縮小照射範圍、減低副作用,達到更精準的治療。影像導引技術對於年紀較大、配合度差、腫瘤小的癌症患者,都建議使用。尿流變細、解尿困難 檢查釐清病因王慈慧主任提醒,攝護腺癌的原因不明,與老化、遺傳、環境有關。攝護腺癌的早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類似,包括尿流變細、解尿困難、解不乾淨、解尿斷斷續續,嚴重甚至血尿,可透過攝護腺刮除手術,將刮除的攝護腺組織送病理化驗;若確診為攝護腺癌,可視病況選擇手術、放射治療、冷凍治療、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等方式,合適的治療需與醫療人員討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癌症之中醫調理

講座/癌症之中醫調理#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目前西藥在治療癌症非常盛行,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是三大方法,至於化療、放療期間,能否同時服用中藥減輕副作用?則是許多人擔心且疑惑的,又治療後是否可藉由中醫調養、恢復體力?化療期間身體虛弱,如何體力是家屬與患者共同煩惱的問題,此次講座邀請林巧梅醫師進行專業講解,講座內容豐富,歡迎癌友、家屬及一般民眾前來參與。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名稱:癌症之中醫調理時間:106年6月27日 星期(二) 上午10:00-11:3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六樓第六會議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乳房術中放療」獲肯定 有助降低復發率

「乳房術中放療」獲肯定 有助降低復發率#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乳癌篩檢的普及化,早期發現者越來越多,乳房保留手術可謂是現今的手術趨勢之一,為降低復發風險,術後通常必須輔以全乳房體外放射線治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歐陽賦醫師表示,乳癌患者需來回接受25~35次全乳房放射治療,因放射線於體外照射,可能導致患者面臨皮膚乾燥、脫皮變黑甚至纖維化等副作用,不僅失去保留乳房美觀效果,有些患者甚至寧可放棄保留乳房來避免副作用影響。除此之外,體外放射線對於慢性心肺功能的影響近年來也引起一些專家的注意。對此,許多歐美先進國家都已經開始使用「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以改善上述情況,顧名思義就是於手術中直接於體內腫瘤空腔實施單次性放射治療。歐陽賦醫師解釋「乳房術中放療」只需手術當下進行單次8~15分鐘照射就消滅殘存癌細胞,對於部份較低風險的乳癌族群, 達到相當於傳統體外放療的效果,不僅可大幅節省治療時間,也可避免急慢性體外放射的副作用, 如乳房外觀變形、皮膚病變、心肺輻射傷害等,使患者能達到乳房保留美觀的效果,也避免患者須往返醫院的困擾。談到「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歐陽醫師說這是需要外科與放射治療科的團隊合作,透過兩個專科的醫師考量每位患者腫瘤大小、期別、類型等多種因素後,再進行機器校正與劑量調整,以確保達到較佳療效。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表示,術中體內放療是乳癌放療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也獲得廣泛肯定,為了證實其安全性以及療效,曾進行收案超過兩千名乳癌患者之國際大型臨床試驗,結果證實「術中體內放療」控制術後局部復發率之效果不僅不亞於傳統放療,且術後併發症發生之比例也明顯少於傳統放療。王崇義醫師進一步解釋,在術中操作單次高劑量體內放射治療時,放射線能夠消滅手術邊緣內殘存之癌細胞,使術後復發率降低達到與傳統體外放療相當程度,故療效與安全性都已獲歐美先進多國認同;術中體內放射治療在台灣也已實施三年以上,累積數百名患者治療經驗,深獲各大醫療院所肯定。王崇義主任再度提醒,並非所有早期病患皆適合術中體內放療,建議45歲以上、腫瘤小於3公分、無淋巴轉移且手術邊緣無癌細胞殘留之早期乳癌患者較為適合,但仍需經主治醫師評估後決定。

癌細胞轉移 最多可再活5年

癌細胞轉移 最多可再活5年#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發生癌症骨轉移時,即定義為癌症末期,病患的療效會變差、存活期變短,經常引起劇烈疼痛,嚴重降低生活品質,脊椎轉移造成脊椎塌陷而壓迫到神經,造成半身癱瘓、大小便失禁,負重骨骼如下肢大腿骨或小腿骨的病理性骨折,則會使病人失去運動功能,而高血鈣症,會導致病人的意識不清,造成病人有蝕骨痛,不得安眠,影響生活品質。乳癌骨轉移 仍可活2至3年癌症骨轉移若可早日診治,仍可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及功能,成大醫院核醫部放射性免疫分析科醫師李碧芳表示,且骨轉移不代表就是不治之症,許多病人仍然能夠存活數年之久,統計發現乳癌骨轉移後,平均仍有2-3年的存活期,存活5年的病患比率也可達到20%。骨折整復固定 恢復行走功能在治療上,主要仍依循目前的方式,包括化學治療,目標在維持骨骼功能,並防止骨骼遭到進一步破壞,手術治療主要針對發生在脊椎、股骨等部位的轉移,骨折的手術治療原則在切除腫瘤、骨折整復穩定固定、恢復行走功能及減輕疼痛,如尚未發生骨折,則以清除腫瘤為主要治療目標,局部癌症骨轉移尚可配合放射治療,可預防病理性骨折與脊髓壓迫。二氯化镭Ra-223 延緩癌症移轉除此之外,可針對骨質流失的問題做積極治療,延緩癌症骨轉移的進展,現有「二氯化镭Ra-223」放射性核醫治療藥物,對治療骨頭疼痛有正面效果,李碧芳醫師指出,2015年6月衛福部食藥署批准「鐳治骨」注射液,用於對荷爾蒙治療無效之骨轉移的攝護腺癌病患,藉由此藥物產生強效細胞毒殺性效果。蝕骨細胞助療效 組織傷害降低常見不良反應為腹瀉、噁心、嘔吐及血小板減少症,腫瘤環境包括成骨細胞和蝕骨細胞,蝕骨細胞會將老舊的物質移出去,亦促成其身體內療效,周圍正常組織受到的傷害可減至最低,現在治療藥物及技術不斷發展,其他癌症的骨轉移也會不斷出現新治療方法,應積極與醫師合作,可以謀得更多的成功治療機會。

7旬翁肺癌無法手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救命

7旬翁肺癌無法手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救命#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72歲的李先生是個老菸槍,幾年前走路、爬樓梯開始越來越喘,診斷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俗稱肺氣腫)。今年一月進一步檢查發現,肺部有2.1公分的腫瘤,由於肺功能太差不適合開刀,醫師建議接受「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控制癌細胞並持續回診追蹤。不適手術、麻醉者 可以放射療法代替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表示,早期肺癌的治療,手術仍是第一線的治療原則,但若病人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麻醉、手術,心肺功能不佳或腫瘤位置太危險等高風險者,可選擇放射治療為替代療法。傳統的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療程大約7週、總共35次,每次劑量1.8~2格雷(Gy)。針對原發性早期肺癌,無淋巴轉移及單一病灶的患者,健保署自104年2月起給付「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屬於高劑量、治療次數少的治療方式,可大幅縮短療程並提高治療效果。首先在電腦斷層模擬定位攝影時,透過壓迫橫膈膜減少腫瘤的移動,接著每一次治療前以即時2D影像及電腦斷層執行影像導航,校正擺位誤差,精準的定位後,以銳速刀技術治療局部腫瘤。常醫師說,此療法將每次劑量大幅提高到10~12格雷(Gy)以上,只需5~6次治療,2週內即可做完療程。由於定位精準,劑量提高,腫瘤控制的效果會比傳統療程更好。腫瘤控制率達9成 持續追蹤更重要常佑康補充,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適用於小於5公分及沒有淋巴轉移,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以及不適合接受血管栓塞,或電燒灼治療的原發性肝癌及肝內膽管癌的患者。常佑康醫師說,此療法在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的患者,治療效果和手術一樣,局部腫瘤控制機率大約是9成。治療後大部分病人會出現輕微局限範圍的放射性肺炎,少數病人出現肋骨疼痛之副作用。至於腫瘤大小超過5公分,或較晚期的患者,可考慮先接受化學或標靶藥物治療使腫瘤縮小,再評估是否接受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或是略為調整劑量與治療次數。他強調,不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必須留意復發的問題,患者結束療程後仍需持續回診追蹤,以電腦斷層或適當檢查評估治療效果。

癌症新興放射治療 次數減少6倍

癌症新興放射治療 次數減少6倍#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75歲病患日前於醫院就診時發現,右下肺葉有一顆2點多公分腫瘤,經切片確診為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肝腫瘤亦切片確診為肝細胞癌,考量患者年紀,同時又有肝方面問題,醫師和家屬詳細討論過後,決定針對肺部腫瘤進行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利用高精準放射治療,降低副作用,也減少病人長期來回醫院奔波之苦。使用傳統放射治療,總治療次數可能高達30-40次,整個療程長達兩個月,反之使用「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可特別針對腫瘤單次給予較高劑量的放射線照射,並能將總治療次數控制在5次之內。不僅提高生物等效劑量期望、提升腫瘤控制率外,也減輕病人長期來回醫院奔波之辛苦;另外,在給予腫瘤高劑量放射線的同時,病患恐會擔心腫瘤附近正常器官接受劑量也隨之增加,為避免此狀況發生,可透過提高放射治療精準度來解決。高劑量、高精準放射治療 降低副作用、增進成效為此,可製作適合不同病人,達到良好固定效果的模具;亦或利用電腦斷層來做治療前的模擬定位;或依據每位病人情況,在每次治療時配合使用影像導航技術或呼吸調控技術,來提升治療的精準度。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陳佳群表示,個案在今年3月初接受3次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治療後無明顯副作用產生,且後續影像追蹤發現腫瘤體積已有縮小,成效相當良好。

內視鏡手術切除食道腫瘤 傷口小、減少併發症

內視鏡手術切除食道腫瘤 傷口小、減少併發症#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年近50歲男性近期吃飯時總覺得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以及體重減輕,前往醫院診斷,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喉嚨並無異狀、轉介到腸胃內科門診,透過胃鏡及病理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食道癌年輕化 不吸菸、酗酒 避免禍從口入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食道癌居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且為男性癌症死亡第6位,且食道癌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通常發生於中老年人身上,如今50歲以下病患日益增多;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文科表示,早期食道癌以手術切除為主,而中、晚期食道癌則需接受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等合併治療,先以放射併化療、縮小腫瘤後再進行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是以高能量的游離輻射來破壞癌細胞、防止癌細胞生長,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目前放射治療已由傳統的鈷60進展至以直線加速器為基礎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影像導引及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可以精確的腫瘤定位和保護周邊器官,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和腫瘤控制率;而化學併放射治療,是利用化療藥物強化放射治療腫瘤控制的效果。食道癌合併治療 身體最小負擔方式力抗食道癌手術治療方面,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百璽說明,傳統食道癌手術必須在胸腔及腹部分別劃開約20公分的傷口,以利手術進行食道切除及食道重建,但因傷口較大,病患術後需忍受疼痛之苦、且因疼痛也容易產生併發症。由於內視鏡器械及技術的進步,已可將傳統手術的操作方式,改為純粹使用內視鏡來完成;患者若以「胸、腹全內視鏡手術」進行食道腫瘤切除及食道重建手術,術後第10天即可順利出院,不但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且因傷口較小、不會產生劇痛、更能有效減少併發症的產生。食道癌惡化速度快,目前治療以合併性治療為主,利用影像導引放射治療配合正子掃描的腫瘤定位,再用化療使腫瘤縮小後,以微創內視鏡手術切除腫瘤,希望能提供病人用最小負擔的方式,治療食道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