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

醫訊/糖尿病自由吃

醫訊/糖尿病自由吃#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常抱怨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的飲食控制。本堂課將由孫文蕙營養師,幫助病友認識均衡飲食及飲食之份量代換,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自由吃時間:105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122-23號B2)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新型降血糖藥物 控糖更easy

新型降血糖藥物 控糖更easy#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針對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顯示,國內糖尿病盛行率達9.2%,而苗栗縣的盛行率更是高達12.7%,但民眾的自覺度卻不高,為呼籲重視糖尿病的發生,醫師提醒民眾要積極面對糖尿病,提早發現,提早治療。40歲以上、過重、缺乏運動應定期篩檢大千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梁文偉醫師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沒有經過檢查,常容易讓患者忽略,因此建議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包含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前期者、40歲以上、體重過重、缺乏運動、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都要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留意使用的藥物 以免乳酸堆積造成中毒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可分為口服及注射2種,舊型的藥物容易出現腹脹、腹瀉、暈眩等副作用,造成患者的不適感,若是合併有腎臟或心臟疾病的患者,更需要特別留意使用的藥物,以免因乳酸堆積造成中毒現象,新一代的藥物不僅可穩定血糖,且不限年齡或肝腎功能皆可使用,同時不會增加體重,還可額外保護心臟和腎臟功能。保護心臟 1星期注射1次減輕不便新一代的注射藥物可達到比口服藥更佳的降血糖效果,亦可減低食慾、控制體重,並保護心臟功能,患者只需1星期注射1次,大幅減輕每天注射不便,此項藥物也同步在醫學中心使用,苗栗鄉親不需奔波至外縣市,即可獲得同等級的醫療服務。配合醫師是對抗糖尿病重要的關鍵梁文偉主任提醒民眾,糖尿病的治療方式,會依據病人不同的生理或疾病條件來選擇適當的藥物,因此配合醫師的治療方式是對抗糖尿病重要的關鍵,若能掌握好自身血糖狀況,病患也能輕鬆回歸日常生活。

血糖控制好 眼疾風險降37%

血糖控制好 眼疾風險降37%#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在台灣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2萬5千名的速度增加,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相當於每8.5個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小時就有1.1人死於糖尿病。全球逾9,300萬人有眼睛病變問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特別指出,2015年全球有超過1/3的糖尿病患者終其一生會罹患視網膜病變,超過9,300萬人因糖尿病而有眼睛病變問題,罹患視網膜病變的病人都有失明的危險,可是大部分的失明都是可以避免的。工作壓力大、體重過重、常有肌餓感現年52歲的陳先生,在38歲確診為糖尿病患,起初使用口服藥物,但因血糖數值一直無法達標,10年前聽從醫師指示,改用口服藥物搭配胰島素注射,後因工作壓力大、飲食控制不當,讓身高172公分的他,體重飆至94kg,甚至還得了憂鬱症。陳先生43歲那年,在爬坡時感覺非常喘、胸悶、腳也有水腫現象,求診後發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有一條冠狀動脈鈣化嚴重、管壁變厚變硬、堵塞嚴重,確認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手術後醫師根據他的生活型態、體重過重問題、常有飢餓感等狀況,調整用藥方式,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也建議他隨身攜帶食物預防低血糖。喝果汁來補充、控制血糖中信兄弟棒球隊的強力打擊手蔣智賢,在高三那一年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他提到每道比賽期間,大約每2局就會測量血糖一次,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密集監控,只要血糖降低、不在標準值內,就會先喝果汁來補充、控制血糖,這是目前讓他在球場上可以控制好血糖的一個有效方式。糖化血色素下降1% 腎病變風險降37%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平均血糖控制差、血糖波強調,平日必需做好血糖控管,將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中,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小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如腎病與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可減少37%,心肌衰弱梗塞風險可減少19%。

醫訊/糖尿病健康吃

醫訊/糖尿病健康吃#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大部分病友常抱怨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的飲食控制,本場講座將由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幫助病友認識均衡飲食及飲食之份量代換,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名稱:糖尿病健康吃時間:105年11月9日 星期(三)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糖尿患者 胰島素功能年降5%

糖尿患者 胰島素功能年降5%#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3歲黃阿姨,在45歲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糖尿病,至今已打胰島素10年,一開始吃口服藥控制,後來施打胰島素,血糖控制良好,生活完全不受限,胰島素已經陪著黃阿姨和家人從台灣到日本、加拿大。糖尿病 胰島素功能剩50%當民眾被確診為糖尿病時,胰臟已經過勞一段時間,體內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只剩下50%,且逐年下降5%,因此在糖尿病治療原則上,都以提供體內所缺少的胰島素或腸泌素為治療方針,只是口服藥物大多都是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長期下來仍會讓胰臟和胰島細胞加班、過勞。搭配胰島素 細胞功能增1倍針劑藥物像是胰島素或腸泌素則是採直接補充方式,因此對於糖化血色素的下降有顯著表現,有研究指出,若第1年治療就搭配胰島素,比單用口服藥,患者的胰島細胞功能增加1倍,每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可減少14%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7%小血管病變風險、21%糖尿病死亡率。隨著科技的進步,胰島素針頭比每天測量血糖的針還細,若糖尿病患者想要更積極控糖、減重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胰島素或腸泌素GLP-1不失為一個好的治療選擇。1天1次 GLP-1類針劑藥物成趨勢健保署今年5月公告第2型糖尿病,可考慮早期開始使用胰島素,倘於使用3種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仍無法理想控制血糖者,宜考慮給予胰島素治療,8月1日起,也開始給付,1天1次的GLP-1類針劑藥物併用基礎胰島素,針劑類藥物逐漸成為趨勢,民眾不需過度擔心,應多與醫師諮詢討論,找出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式。

姐妹每餐手搖飲 35歲險失明

姐妹每餐手搖飲 35歲險失明#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蔡爸爸17年罹患糖尿病,長年血糖過高,導致網膜病變而失明,親眼見證蔡爸爸失明的三姊弟,就算都被確診為糖尿病,依然自恃年輕,沒有規律用藥及控制血糖,每餐都要搭配手搖飲料,甚至血糖都飆高到200多以上也不以為然,最後陸續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部水腫問題,險導致失明。眼睛飄黑影 持續3月一片漆黑兩姊妹中妹妹的眼睛在5年前竟飄出黑影,當時認為只是工作用眼過度,黑影持續2~3個月後,沒想到逐漸擴大到一片漆黑,緊急就醫後,被醫師確診為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水腫,透過新生血管抑制劑治療後,黑影已消失且視力也慢慢恢復。在妹妹治療期間,國中即確診糖尿病的蔡姊姊眼睛也出現黑影,從國中就有視力模糊問題的她,認為視力模糊並不影響生活而輕忽,直到眼睛一度看不見才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兩人差點年紀輕輕就失明,現不敢輕忽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除了控制血糖外,每年更不忘進行1年1次的眼底檢測。高血壓、高血脂 增視網膜病變機率林醫師指出,觀察罹病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會產生輕度的視網膜病變問題,當罹病高達15年以上,有8成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問題,尤其年長的糖尿病患者,若同時合併多種併發症,如: 高血壓、高血脂、腎病變,更增加視網膜病變的機率,且視力影響的病情也會較為嚴重。罹病2年未治 9成視力惡化至0.1治療應把握黃金治療期,若罹病2年未治療,9成患者視力會惡化至0.1以下,這時恢復視力的機率渺茫,甚至影響平日生活,治療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臨床上方便性較高的療法,主要透過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阻止不正常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改善問題,安全性高,健保已給付此項治療,已有不少患者得到幫助。

醫訊/愛的蹺蹺板   父母態度與孩子血糖控制

醫訊/愛的蹺蹺板 父母態度與孩子血糖控制#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媽媽,為什麼我要一直打針?」許多糖尿病童父母的情緒常常隨著孩子的血糖高低而起伏,父母應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待疾病、教養小孩?因此,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特規劃「愛的蹺蹺板─父母態度與孩子血糖控制」講座,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馬文雅醫師將以母親、以醫師的角度與您一起談談情、說說愛,探討血糖控制與父母態度兩者間的微妙關係,讓愛在親子關係上,平衡流動,不再沉重!鼓勵第1型糖尿病家庭一同參與。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 名稱:愛的蹺蹺板─父母態度與孩子血糖控制時間:102年11月16~17日(六)、(日)上午9:30~12:00地點:第1天文川家庭診所(高雄左營區文川路128號2樓);第2天逢甲大學商學大樓404教室(台中西屯區文華路100號)洽詢:02-23657780轉19林先生

血糖控制不佳險送命 「金三角」教你正確控糖

血糖控制不佳險送命 「金三角」教你正確控糖#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血糖控制好重要、一不小心可能送命!容美姊從40多歲發病至今,已有20多年,其實她對糖尿病並不陌生,爸爸、祖母都曾飽受糖尿困擾、父親甚至因為輕忽治療使得病情惡化,截肢後撐了3個月還是逝世,而她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初期時,也曾靠身體「感覺」來控制血糖、結果持續飆高仍然無感,直到6年前她去體驗遠紅外線按摩,竟不慎感染泡疹病毒險送命,才知道血糖控制的重要。秀美姊解釋,當時的情況是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體重也從原本的60多公斤一下掉到40公斤,痛苦到幾乎舉白旗,就醫後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糖尿病長期控制不好,糖化血色素一度飆到11以上,導致免疫力下降,才會差點因為病毒感染而送命。鬼門關前走一回、容美姊開始學習當一個認真的病人,乖乖就醫諮商、治療、監測,積極參與衛教活動學習控糖。也在「餐後血糖」中發現,即使早餐只喝一杯無糖豆漿、吃一個包子,血糖還是會超標,讓原本使用口服藥的她,主動與醫護團隊討論,一年前改接受胰島素治療,至今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讓她好開心。掌握「控糖穩穩金三角」 打破控糖迷思 飯前後血糖都重要雙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醫師表示,過去提到血糖控制,糖友多半以空腹血糖或糖化血色素為主,但飯後血糖也是預防併發症的重要課題,呼籲患者掌握「控糖穩穩金三角」原則、謹慎監控「空腹血糖、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並透過藥物、飲食、身心作息相互配合,替自己的健康把關。謝安慈醫師進一步說明,糖尿病患都知道血糖的重要性,但通常只關心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兩項指標,常聽到糖友疑惑「明明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色素卻一直無法達標,才知道問題是出在飯後血糖」。並解釋,餐後血糖直接受飲食影響,一般民眾進食後約2小時血糖能回復到正常值,但糖友平時血糖就偏高,用飯後的血糖更是水漲船高, 約需3小時才能降下來,長時間處於高血糖,尤其是飯後血糖的急遽上升,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落實「空腹血糖70-130mg/dL」;「飯後2小時血糖 < 180mg/dL」;「糖化血色素<7 %」的控糖金三角指標原則,讓糖友管理更有依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