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夏季常見登革熱疫情爆發,日本腦炎案例也時有所聞,而登革、日本腦炎及茲卡病毒都屬於「黃病毒」由病媒蚊傳播,為何卻未曾爆發茲卡本土疫情?國內最新研究指出,在感染過登革熱與日本腦炎者體內,竟發現可抑制茲卡病毒的中和抗體,對於疫苗研發策略有所助益。
台灣夏季常見登革熱疫情爆發,日本腦炎案例也時有所聞,而登革、日本腦炎及茲卡病毒都屬於「黃病毒」由病媒蚊傳播,為何卻未曾爆發茲卡本土疫情?國內最新研究指出,在感染過登革熱與日本腦炎者體內,竟發現可抑制茲卡病毒的中和抗體,對於疫苗研發策略有所助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微生物和人類永遠在跳你進我退的永恆之舞,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新的病原體必然會出現,現有的病原體也會學到新招式,開拓它們在環境中的變化。幸而只要我們更加注意最初造成感染的因素,就能防範大部分感染的發生。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把感染當成只是公共衛生出了差錯而已。每個人養成簡單的衛生習慣 就能減緩疫情比如在醫療環境感染和微生物的抗藥性這兩方面,我們可以預防醫療遊客帶回並散播NDM-1 腸道菌感染症這種號稱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我們不該再用抗生素餵中國的豬,以免產生MCR-1的遺傳基因,傳播到人類的病原體。我們也可以預防老祖母在醫院因為用了汙染的內視鏡檢查而導致血液感染;而面對新興感染,我們對於自己的影響力也應更加謹慎。就算我們不能預防,至少也可減緩大部分的疫情。養成簡單的衛生習慣,比如飲食工作者經常洗手,就能讓美國每年四千八百萬個經食物傳染的疾病大幅減少。同樣的情況也適用在美國每年七十二萬二千個院內感染,所造成七萬五千人死亡的病例。這些疾病聽來或許不如新興傳染病的疫情那麼刺激,但衝擊卻更大。伊波拉病毒等嚴重疫情 應視為警訊真正成為頭條新聞的疫情,比如伊波拉病毒、MERS和茲卡病毒所帶來的疾病,則不該只把它們看成天災,而應視為在礦坑裡只要聞到瓦斯,就會鳴叫警告的金絲雀,提醒我們注意脆弱的公衛系統。美國很幸運有CDC這個公衛機構,全球則有世衛組織負責,不過儘管這兩個組織提供明確的指引和科學專業,公衛卻並非發生在亞特蘭大或日內瓦,而是在我們的社區。我們必須在社區裡建立更好的公衛體系,並找出方法讓人們參與這樣的努力。醫療、公衛專家投入還不夠 整個社會都應參與我在CDC的時候,曾在官方部落格貼出避難防災知識的文章,不過我沒舉常見的颶風例子,而是舉預防殭屍末日為例。這則搞笑的貼文吸引了許多人閱覽,文中說明了個人準備並不只是急救包就夠了,而是要確定我們有豐富的資訊,注射了疫苗,學會了心肺復甦術,積極參與如紅十字會等單位的社區災難防治工作,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健康。別的不說,至少在殭屍來襲時,我們可以跑得比他們快!在危機來臨時,醫療工作人員和公衛領導人的參與投入是必要的,但光這樣還不夠。我們必須動員整個社區和整個政治體系來遏止疾病的蔓延,協助社區復原。大規模的疫情爆發和其他公衛急難都是政治事件,必須由第一天起就意識到這個危機並且加以管理。準備和預防的行動亦然。保護公民免於公衛急難應該和防止外侮入侵一樣,都是政府的核心功能。(本文摘自/對決病毒最前線/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假如要說有哪種疾病讓像我這樣的人晚上輾轉難眠,那就是流感。不論在任何時候,感染鳥類和豬的流感病毒只要變換幾個胺基酸,就會造成另一波人類大流行病。讓大家有個概念:任何地方如果發生像一九一八年那麼嚴重的流感,就等於要為我們的鄰居、朋友和親人準備一百五十萬個屍袋。SARS、伊波拉病毒 容易在醫院散播幾乎所有的微生物都可以透過基因轉移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造成血液感染、肺炎或其他因感染控制不良而散布到整個社區的疾病。在當今這種醫療旅遊的時代,病人願意遠赴他方,以求更高品質或更低價格的醫療服務,超級病毒很容易就會散布至世界各地。另一種該憂心的重大疾病是SARS/MERS和相關病毒引起的疾病,它們可以在醫院散播,然後在各社區造成疫情,最後引發大流行病。如我們所見,像伊波拉這類病毒帶來的病毒出血熱經由直接接觸,也可能因大呼吸粒子,帶來社區感染的風險。這種傳染方式提高了醫院爆發疫情的可能性,也容易經由全球旅遊而迅速傳播。亨尼帕病毒人傳人 腦炎、肺炎致死幸好在公衛系統健全的國家,伊波拉病毒不太可能會造成社區傳染。再一次地,在醫療環境中,和家人之間,曾有過亨尼帕病毒會人傳人的報告,造成腦炎或肺炎致死。這些病毒在大洋洲和亞洲有蝙蝠作為傳染窩,但它們也能感染其他多種動物,最近在澳洲就傳出馬的疫情,雖然尚未出現在北美,但應有這樣的可能。有些病毒以地域分布遼闊的蚊子為病媒,或者可以很快傳播給新病媒蚊,不論是登革熱、曲弓熱,或者會危害孕婦,造成胎兒嚴重畸形的茲卡病毒,都會造成大流行病。性病如愛滋病、淋病 散播全球另外還有性病—如HIV/愛滋病,不但會迅速傳播,也不免在感染之後數十年造成致命的疾病。由於潛伏期長,讓它們在感染數百萬人之後,才看出這是大流行病。另外,操弄兩性的政治權術也造成連平常的性病都很難治,就像淋病細菌已經對抗生素有了抗藥性,而散播全球。另外還有生物恐怖主義。炭疽菌雖然不會傳染,但可以利用經過改造的孢子特色,造成破壞力極大的疫情。如天花等瘟疫則會傳染,因此很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攻擊武器。幸好我們有足夠的疫苗,只要病例一經確認,就可以迅速由國家安全儲備體系支用疫苗,給所有接觸帶原者的人施打。(本文摘自/對決病毒最前線/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臺北市18日出現首例茲卡病毒感染症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一名印度籍27歲男性遊客, 自9月16日抵台後於機場出現發燒症狀,後確診感染茲卡病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少卿科長表示,接獲通報後,針對個案及同行3名接觸者,衛教自主健康管理,並提供防蚊液防護使用。另針對其居住地及發病時停留的活動地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孳生源清除及環境消毒。疾管署表示,只要正確執行「巡、倒、清、刷」4步驟,就能防止病媒蚊孳生。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厭食疾管署表示,目前全球至少有75國或屬地持續傳出茲卡病毒本土病例,疫情以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最為嚴峻。陳少卿科長表示,除了藉由病媒蚊叮咬傳播病毒外,男性亦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感染茲卡病毒後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厭食、腹痛及噁心等,若懷孕的婦女遭到茲卡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胎兒死亡。離開流行地區後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一般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離開流行地區後,應落實「1+6原則」, 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並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是防治茲卡病毒感染症的不二法門!」,若有防疫相關問題,請撥打臺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將有專人服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氣越來越熱,許多民眾趁著假期出國,東南亞地區除了是旅遊熱門首選,也是登革熱、屈公病等斑蚊傳染病的疫區,每年都有國人通報境外移入的病例。民眾出國應多加小心。到東南亞外,南亞地區、南美洲地區等熱帶地區遊玩時,建議可以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經核可的防蚊液於裸露的皮膚處,就能避免蚊蟲叮咬。頭暈、發熱症狀輕微 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在旅遊時也需特別注意各國的傳染性疾病,尤其茲卡病毒傳染途徑及分布與登革熱相似,但許多患者可能因為頭暈、發熱等症狀輕微而不自知。建議暑假期間欲出國的民眾可至旅遊醫學諮詢門診向醫師諮詢、查詢相關資訊,做好萬全準備再出發。今年也有確認茲卡病毒自東南亞境外移入案例,廖嘉宏主任表示,茲卡病毒對於孕婦卻可能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可能,因此建議懷孕婦女盡量避免前往。疾管署也特別建議如至上述地區旅遊,歸國應落實「1+6原則」暫緩捐血1個月,男女皆安全性行為及暫緩懷孕六個月。到炎熱地區 小心食物中毒、腸胃炎除了相關蚊蟲傳染病,廖嘉宏主任提醒,出國入境隨俗,飲食衛生需特別注意。建議民眾出國至炎熱的地區,也要小心避免食物中毒、桿菌性痢疾或傷寒等腸胃道傳染病。飲食部分需注意食物是否衛生新鮮,也建議盡量熟食,避免生食生飲。若歸國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也需盡速就醫治療。鄰近香港的流感仍在持續,民眾旅遊需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而其他旅遊地區也有感染特定傳染病的風險,建議民眾可以至疾病管制署網站查詢。歸國後有發燒等相關症狀,建議可以向入境海關告知並立即就醫。旅遊需多加留意,避免傳染病,帶著愉快的回憶歸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茲卡疫情頻傳,預防措施調整為「1+6原則」!我國第7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個案,為20歲新加坡籍女性,居住於新加坡阿裕尼灣,9月1日起出現紅疹、關節痛、頭痛、結膜炎等症狀,9月3日入境台灣後因症狀持續,分別於9月4日、5日就醫,由醫院採檢通報,經二採檢驗確認感染茲卡病毒。暫停捐血1個月 延後懷孕6個月截至9月9日,新加坡累計確診304例,含2名孕婦,我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9月6日公布之最新指引,已將茲卡性接觸傳染預防措施由原本的「2226原則」,調整為「1+6原則」,自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離境,應暫停捐血1個月,無論是否懷疑感染,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至少6個月,女性並應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泰國、菲律賓、越南 列警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將迄今持續具流行疫情或可能有本土傳播之60國或屬地,包括亞洲地區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6國及美國佛州布勞沃德郡(Broward)、邁阿密郡(Miami-Dade)、皮尼拉斯郡(Pinellas)、棕櫚灘郡(Palm Beach),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2級警示。離開流行區 「1+6原則」防護離開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後,請依循「1+6原則」進行防護,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發燒篩檢站,返國後2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利醫師正確診斷治療,指揮中心也籲請臨床醫師如遇有疑似個案,記得詢問旅遊活動史並儘速通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茲卡病毒最新疫情概況報告,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英屬維京群島出現茲卡本土疫情,疾病管制署隨即提升英屬維京群島,茲卡病毒旅遊疫情建議至第2級警示(Alert)。棕櫚灘郡 旅遊疫情建議列警示全球自2007年以來,至少有69國或屬地具茲卡病毒本土病例紀錄,疫情以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最為嚴峻,疾管署將迄今持續具流行疫情或可能有本土傳播之59國或屬地,包括亞洲地區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新加坡5國及美國佛州布勞沃德郡、邁阿密郡、皮尼拉斯郡、棕櫚灘郡,旅遊疫情建議列為警示(Alert)。20國出現小頭症 18國出現GBS已有20國出現小頭症或先天性畸形個案,18國出現GBS病例或GBS發生率增加情形,依現有證據,對於感染茲卡病毒與GBS、小頭症及其他胎兒腦部嚴重缺陷具因果關係已具強烈科學共識,近期全球疫情呈快速地理擴散情形,可能與北半球正處於夏季致病媒蚊活動度高有關,故仍須提高警覺。早發性發病 7天內會死GBS即是新生兒B型鏈球菌,是造成新生兒出生前後感染,造成死亡的重要因素,多存在於女性泌尿或生殖系統,若新生兒在生產過程中遭到感染,可能會引發腦膜炎、肺炎、敗血症,進而造成死亡,國內婦女每6人即有1人帶有感染因子,若新生兒感染,很有可能早發性發病,而在7天內死亡。感染GBS 嗜睡、體溫過高新生兒若感染B型鏈球菌,會有睡不好、嘔吐、嗜睡、體溫過高或過低等現象,懷孕35~37周的準媽媽,可以門診進行B型鏈球菌篩檢,確認寶寶是否感染,若確診感染,才可以盡早準備,在生產時準備有效的抗生素,能夠有效減少新生兒感染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新加坡衛生單位公布確診41名本土茲卡個案,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疾病管制署自即日起提升新加坡茲卡旅遊疫情建議至第2級:警示(Alert),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呼籲,懷孕及計劃生育的婦女暫緩前往,民眾如需前往應做好相關防蚊措施,並於離開流行地區後依循「2226原則」進行防護。34名痊癒 7名住院治療中新加坡8月27日公布該國首例本土病例後,隔日更新本土疫情資訊,確診病例41例,個案皆為位於阿裕尼灣(Aljunied Crescent)及沈氏通道(Sims Drive)之居民或工作者,其中36名經由主動篩檢確診,目前34名已痊癒,目前仍有7名住院治療中。社區傳播 預期病例數增加包含首例馬來西亞籍47歲女性、2名父子、1名工地工作者及1名無業男性,其餘36名個案為某建築工地之外籍勞工,所有個案近期皆無前往茲卡流行地區,研判該區出現社區傳播,由於部分病例有卡迪軍營(Khatib Camp)、三巴旺通道(Sembawang Drive)等其他地區活動史,預期病例數持續會增加。越南、印尼、新加坡 列警示世界衛生組織(WHO)8月25日公布,全球自2007年以來,至少67國或屬地具茲卡病毒本土病例紀錄,以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最為嚴峻,雖部分地區病例數趨緩,仍須提高警覺,疾管署已將目前具流行疫情或可能有本土傳播之58國或屬地,包括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及新加坡5個亞洲國家,旅遊疫情列為警示(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