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切

不要怕!氣切仍可正常說話

不要怕!氣切仍可正常說話#氣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高齡92歲的蕭奶奶,今年5月因胃穿孔併腹膜炎而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後需仰賴呼吸器,由於蕭奶奶左側肢體偏癱、營養狀況不良,經醫護團隊與家屬討論後,先讓蕭奶奶進行氣切手術,再由營養師調配適合的配方奶、復健師執行關節肢體運動、呼吸治療師幫助其進行呼吸訓練,傷口癒合良好,蕭奶奶在11月初出院。依賴呼吸器逾42天 脫離機率只有5%新生醫院院長亦為胸腔內科醫師劉仲倪表示,不少民眾認為依賴呼吸器的高齡患者,再返家重回正常生活的機會很低,依賴呼吸器且超過42天以上的患者,能成功脫離呼吸器的機率約只有5%,尤其年紀越長者,因其心肺功能差,可脫離的機率又更低。氣切手術是從頸部做氣管切開後放至氣切套管的手術,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呼吸道,作為抽痰的管道或外接呼吸器之用,然而許多家屬寧願讓患者繼續插管也不接受氣切。可維持說話、進食等日常生活互動其實氣切能夠使意識清醒的病人維持說話、進食等日常生活互動,氣切管路也比較容易固定且安全,臉部皮膚不會因長期插管貼膠布而破皮受傷,亦可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及減少感染,加上方便更換管路和抽痰,減少呼吸道的阻力。可藉氣切改善病人的通氣狀況,使其更有機會脫離呼吸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可改善病人的舒適度,脫離經由口腔放置氣管內管插管的痛苦,而擁有較好的生活及照護品質,再加上營養狀況良好、呼吸肌肉力量足夠、以及病患本身、家屬與醫護人員的共同配合,都是有機會可以脫離呼吸器。

舒適生活 氣切不是終點

舒適生活 氣切不是終點#氣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志明騎車貪快發生車禍,腦內出血,意識不清楚,插管住在加護病房一星期,雖然生命跡象穩定,但意識仍迷迷糊糊,醫師建議家屬做氣切,爸爸將氣切與長期臥床的印象聯想在一起,但長期臥床的病人需要氣切,是因為氣切能讓他們更舒適、更容易照顧,氣切並不會造成病人病況的任何變化。頸部另做一切口將氣切管插入氣管氣切是用來替代口咽式氣管內管,就是民眾比較熟悉的「插管」,從頸部皮膚另做一切口直接將氣切管插入氣管,氣切管的功能其實跟口咽插管的功能一模一樣,雖然多了個頸部的傷口,但在手術後的1個星期內,頸部傷口的疼痛就會消失,事實上比口咽插管要來得舒服許多。能自行咳痰 氣切管路就可以移除另外,其實氣切是可以移除的,只是民眾不常見到這種狀況,所以才會有氣切做了就是一輩子的誤解,其實在原發造成呼吸衰竭的疾病治療好,病人呼吸衰竭情形解除,並且恢復到能夠自行咳痰之後,氣切管路就可以移除,氣切管一旦移除之後,氣切傷口會會於5~7天內自行閉合。實現自主呼吸 就有機會能夠說話只要病人做了氣切並能脫離呼吸器,可以實現自主呼吸,就有機會能夠說話,而且,不只能說話,只要病人聲帶沒有壞掉,不會嗆到,病人即使帶著氣切,也能夠從嘴巴吃東西,過上接近平常人的生活,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蘇英傑表示: ‧ 氣切只是氣管插管的一種替代管路,不影響病情。‧ 只要病人不再需要氣切,氣切可以移除。‧ 氣切病人一旦脫離呼吸衰竭,可以說話。‧ 氣切病人有機會可以從嘴巴吃東西。

不能說話與進食 靠呼吸器維生病患生活苦

不能說話與進食 靠呼吸器維生病患生活苦#氣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人走到了老年時,如果不幸因疾病纏身,導致無法說話或無法自然進食,繼續靠著各種機器維持最基本的生命,活下來似乎失去了存活的意義。而許多病人,長期需靠呼吸器維持生命,靠著一根管子由喉嚨通向氣管,不僅不能說話,進食更需透過鼻胃管灌食,毫無生活品質,對此,台中市中港院區澄清醫院呼吸照護病房主治醫師惠群指出,大部分的病人可靠氣切解決此項問題。呼吸管如通過喉嚨 生品質將降低惠群醫師表示,呼吸照護病房是收住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患,這些病患多數有多重器官功能障礙,半數以上病患曾有中風或失智症、心臟衰竭、慢性腎病變,雖然每位病人都需要整天依賴呼吸器,但約只有一半的病人有氣切,另外一半的病人則插著經由口腔喉嚨的氣管內管,因為每天需要更換固定於臉上的膠帶,兩頰皆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破皮傷口。病患因為長期依賴呼吸器維持生命,被剝奪了進食,只能從鼻胃管灌食;無法說話,只能比手畫腳、雞同鴨講,生活沒有品質也沒尊嚴,所以當病人經由氣切後又可以從口進食、開始講話,病人快樂的心情,馬上散播全病房。惠醫師強調,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需要一個與呼吸器相連通的管路。氣切是常見的小手術,在頸部氣管軟骨間開一個小洞,做為氣體進出的通道。若病人在急性加護病房中,氣切可以幫助更快脫離呼吸器,對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無法有效率咳出痰液的病人,或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氣切可讓病人接受呼吸治療時更舒適,更有效的清除痰液,避免併發症。而氣切病人的照顧是項團隊合作,從一開始決定手術的時機、手術的方式、氣切管路樣式的選擇,以及是否需要同時使用呼吸器送氣來幫助說話音量與清晰度,皆要專業醫護人員的評估,特別是呼吸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的參與,才能順利完成。

舌癌、喉癌末期「鐵定」沒救? 接受治療就有希望

舌癌、喉癌末期「鐵定」沒救? 接受治療就有希望#氣切

根據平面媒體報導,台中有一名74歲的詹姓果農抽菸抽了40年,每天至少要抽半包菸,這40年來常常感到聲音沙啞、喉嚨有痰,去年底就醫,醫師建議要做切片檢查,但他認為不必要,兩個月後再度到醫院,腫瘤迅速惡化,還已經是喉癌第4期,緊急作氣切才救回一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曾顯群表示,詹先生原本只有2到3公分的腫瘤,才不到3個月腫瘤急速惡化,還長到直徑7公分、寬約1公分,腫瘤不僅阻塞氣管,甚至還大到突出頸部皮膚,醫師一邊幫他救命,一邊進行化療,並配合標靶藥物治療,目前病情算是有穩定下來。而另一名49歲的林姓男子,罹患舌癌末期,雖然有接受治療,但仍然沒有戒掉20多年的抽菸、嚼檳榔習慣,導致再度復發,癌細胞甚至轉移到肺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醫師曾思文表示,為對抗病魔,林先生開始戒掉抽菸、嚼檳榔的壞習慣,並接受化療和藥物控制,才將病情控制下來。舌癌和喉癌末期患者通常都被認為很難治癒,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曾顯群認為,罹癌第四期只要不放棄任何的希望,仍有機會能夠再度重生。癌症人人怕 國外研究:七種人風險最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676男死於癌症機率較女性高! 原因為何要再細究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416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皆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四位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153

別怕氣切手術! 病患也能居家照護

別怕氣切手術! 病患也能居家照護#氣切

很多病人或家屬對於氣切手術是聞之色變,認為病人一旦接受氣切,就要一輩子住在醫院,無法復原等,因此抗拒,為恭醫院日前有一位罹患塵肺症的患者,在接受氣切手術住院40天後,改以居家型非侵襲性呼吸器返家照護,至今每月固定回診,病情穩定,病患及家屬對於氣切後還能返家生活,均相當肯定醫護團隊的努力。這名78歲男性患者,罹患塵肺症近40年,呼吸功能差,2年多前即在家經鼻罩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然而因為疾病變化,呼吸及肌肉能力逐年下降,日前因呼吸困難無法忍受,遂到為恭醫院治療。胸腔科王寧道醫師表示,病患當時的症狀是呼吸困難併發高二氧化碳血症,導致急性呼吸衰竭,經氣管插管及使用侵入性呼吸器治療後,病況好轉,遂進行拔管及呼吸器脫離訓練,然而因為病患肺功能差、呼吸肌力下降,痰液排出困難,因此脫離失敗,在醫療團隊評估下建議氣切治療。呼吸治療師黎瑞萍說,當病患及家屬一聽到要氣切時,和一般人一樣,擔心從此要住在醫院,而予以拒絕,過程中,醫療團隊不斷的進行溝通,並且灌輸他們氣切有助於呼吸器脫離與返家居家照護的機會,更可增加生活品質的觀念後,病人及家屬才同意。延伸閱讀「氣切迷思」: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537

要命的錯誤觀念! 拒做「氣切」恐延誤病情

要命的錯誤觀念! 拒做「氣切」恐延誤病情#氣切

臨床上常可以看到病患家屬在面臨要不要做氣切手術而掙扎,以為只要接上了氣切管路,就會一輩子離不開呼吸器、需要長期臥床。但這樣錯誤的迷思,往往會害病患延誤接受氣切手術的時間,造成病情惡化。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醫師何明霖表示,根據病患裝置氣切管路的原因不同,若病況改善,還是有機會脫離呼吸器,過正常的生活。

氣切或插管 家屬陷兩難

氣切或插管 家屬陷兩難#氣切

68歲黃先生(化名)因高血壓併發腦出血,意識昏迷,住進神經外科加護病房。在腦出血穩定及腦壓恢復之後,裝上了大腦導水管,待病情穩定後轉至呼吸加護病房做脫離呼吸器的訓練。此次的腦出血,黃先生雖恢復少許意識,但卻留下了右半側肢體乏力及吞嚥、咳痰困難的後遺症。於是,呼吸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建議作「氣切」以利後續照顧及早期脫離呼吸器,卻引起家屬極大的反彈。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胸腔內科陳俊偉醫師說,所謂「氣管切開術」,簡稱「氣切」,是從頸部作氣管切開後放置氣切套管的外科手術,目的是在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呼吸道,可外接呼吸器或作為抽痰的管道。當病患有上呼吸道腫脹或狹窄(如:腫瘤阻塞),需長期使用呼吸器(中樞神經病變、慢性肺部疾病)或是自咳能力差而呼吸道又有大量痰液無法清除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施行「氣切」,以利後續照顧。陳俊偉醫師表示,有許多家屬聽了週遭很多做氣切的病人,病情都會惡化或者一輩子依賴呼吸器,因而對「氣切」甚為反對,但是不做氣切可以嗎?而做氣切的下場都是一輩子依賴呼吸器、長期卧床嗎?其實,「氣切」或許可以改善病患喘的感覺及呼吸費力的情形,但只是提供一個方便照顧的途徑,對於原本的疾病並不會改善,並無法改變疾病的病程。對於上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如果做了氣切便可正常呼吸,而意識清楚的患者也有講話的機會,等阻塞的原因改善,氣切管便可順利移除;但若因惡性腫瘤造成上呼吸道阻塞,氣切的選擇就不是那麼絕對,必須考慮病患存活時間、生活品質、腫瘤本身的可治療性…。另外,老人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及腦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本身的不可逆性,病情最後可能演變呼吸衰竭、氣切後一輩子依賴呼吸器的命運。陳俊偉醫師指出,臨床上,決定是否氣切或插管常令家屬陷入兩難。因此,醫療人員必須詳細告知並分析病患的各種可能預後情形,再由家屬或病患本人(意識清楚前)做決定。醫師的解釋必須要詳實,不能只著眼於眼前呼吸器的脫離或照顧的方便,也要考慮到對病患是否有實質幫助、家屬的家庭背景及經濟狀況;而家屬的考慮也要儘量周全,需尊重病患之前的想法,了解氣切是否對病情有幫助,呼吸器依賴的價值與否,病患存在的尊嚴與價值。因此,插管或氣切的選擇,會有掙扎,但更需慎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