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容易出現「聽力退化」的現象,例如電視聲音、家人說話聽不清楚。根據WHO報告指出,75歲以上則是每2人幾乎有1人聽損,85歲以上更是接近一半的人有聽損,然而聽力損失竟與失智風險有關?醫師表示,若家有老年族群若出現失智、重聽相關症狀,一定要多加注意。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容易出現「聽力退化」的現象,例如電視聲音、家人說話聽不清楚。根據WHO報告指出,75歲以上則是每2人幾乎有1人聽損,85歲以上更是接近一半的人有聽損,然而聽力損失竟與失智風險有關?醫師表示,若家有老年族群若出現失智、重聽相關症狀,一定要多加注意。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到生活品質,甚至會帶來失智風險!根據統計,輕度聽損會使失智症增加1倍,聽力損傷重度者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更可能高出5倍。醫師提醒,聽力受損是年長者開始封閉自我的一大原因,家人一定要多多關注,並找到正確治療方式避免日趨惡化。 目前台灣約有150萬人有聽力損傷,卻僅有2.3%比例尋求協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陳光超副院長表示,聽力損傷是一個5~10年漸進發展的過程,而耳朵的與聽覺相關的內耳毛細胞更是到50歲就減少一半,因此便漸漸有重聽現象;若年輕時聽覺神經曾受過傷,更會提早發生。 聽損導致腦部負荷過重、前額葉快速萎縮 台灣70歲以上年長者幾乎有三分之二都有聽力損傷現象,陳光超副院長說明,根據臨床觀察在認知功能加速下降族群當中,40%與聽力損傷有關;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聽損會使腦部負荷過重與代謝廢物沈積,因此,更易加速腦部萎縮,「特別是掌管記憶、思考、計算的前額葉體積減少最多。」 年長者維持社交活動相當重要,如果聽力損失造成溝通不便,也會漸漸變得不想出門,甚至封閉自我。陳光超副院長指出,經性的聽力損傷都能透過配戴著聽輔具獲得改善,以往聽損族群因為比較晚才開始戴助聽器,由於一些細微的聲音早已遺忘,因此一開始會覺得對於環境聲音的耐受度降低而排斥;但現在透過科技進步助聽輔具不僅能透過AI判別環境音功能降低噪音,對於人聲也更清晰。 丹麥百年助聽器大廠Oticon近幾年來不斷思考如何透過腦神經聽力學了解大腦對處理聲音的運作以協助聽障族群,助聽輔具不僅要降低雜音的干擾,更要重現真實之聲,也因此透過「腦神經聽力學(BrainHearing)」科技,綜合以上考量研發出最AI助聽器Real。 Real是採用台積電AI晶片,搭載DNN深度神經網路等領先科技,不僅提供用戶在配戴舒適的前提下,保有對環境聲音的察覺能力,並更輕鬆地聆聽語音對話的內容。 最新AI科技輔助,助聽器已能降噪穩定人聲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說明,Real助聽器透過全新偵測器輔助,瞬響聲穩定器每日可有效偵測並處理高達50萬個如敲杯、高跟鞋、喇叭、打鍵盤等瞬響聲,有效降低聆聽努力度達22%,更能濾淨25分貝的風切聲或人為產生的摩擦噪聲,有效幫助在風聲環境中輕鬆舒適地聆聽語音,讓大腦可吸收豐富完整的聽覺資訊,減少費力聆聽。 金鐘金馬雙金影帝陳博正特別現身說法表示,自己小時候吃藥影響,從50歲聽力就受到影響,因為戲劇工作所處的環境對聽力需求標準更高,配戴助聽輔具已經相當多年。這次他使用最新Real助聽器,很訝異不僅自然聲效果更好,人聲更清晰,重要的是雜音部分竟可降低吸收,讓他感受到好的助聽器真的可以帶來「幸福感」。 陳光超副院長也提醒,未來台灣社會健康老化是一個重要議題,年長者活到100歲不難,但維持健康是關鍵;避免失智的最大因素就是不能失聰,期待透過新科技的協助,讓年長者都能繼續維持良好社交活動、邁向健康老化目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聽力損傷者約12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患者占比例約75%,70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家裡年長者出現明顯的聽力退化時,家裡的電視聲就會越開越大聲,一旦年長者的聽力變差後就不可能再變好,所以在心態上及相處上,就要開始學習如何與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家溝通,以免因溝通不良產生誤會。影響認知溝通 加速生理退化當年長者聽力受損,聽不懂旁人在說什麼,不容易融入話題或其他活動因而產生困難,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其延伸的心理狀態可能有:覺得麻煩、沮喪、易猜疑、不想外出、拒絕社交、反應遲鈍。心理層面的問題產生後,家人與其交流機會困難,進而較少關心,恐會導致失智風險升高,可能會進一步再影響生理機能加快退化,國外有些研究甚至提出聽損與老年癡呆症之間的相關連性。配戴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矯正方式,若能配戴適合的助聽器,將有助提升生活品質。若長輩與子女住得較遠,平日聯繫需倚賴電話溝通,建議還可考慮使用有擴音功能的電話,予以補強。預防重聽 日常保健4方法「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以下便提供你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2)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當發現家中長輩有聽力退化的徵兆時,應在生活及溝通上都更加體貼長輩,助長輩得到歸屬感及安全感,再來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正視它才能確保長輩以健康的姿態走得更長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家裡有年長者出現明顯的聽力退化時,家裡的電視聲越開越大聲,做子女的也常會聽到長輩抱怨:「你說話太小聲」、「你說話不清不楚」、「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但如果放大音量講話,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會。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不一定是長輩的脾氣古怪,因為許多長輩在聽力變差時,常被子女當作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長輩們也因為怕為子女添麻煩,而遲遲沒有開口求助。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主任表示,在長時間聽力退化的狀況下,當接收外界訊息老是受挫時,就可能會出現焦慮及不想溝通的情況,也可能會造成年長者認知功能的衰退。聽力退化可能使長輩拒絕社交、情緒不穩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老年失智人數呈現年年攀升的趨勢,除了人口老化等社會結構性問題外,現代的飲食、生活習慣變化也是使失智人口增加的一大原因。然而聽力退化也是許多人都常忽略的一個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聽力師馬英娟表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 Lin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聽力退化會造成人群孤立與認知負擔。聽力退化者因為聆聽有困難,而需要花更多的專注力來確認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認知負擔較大。同時,聽力退化者常抱怨交談者說不清楚,自然無法與人有效溝通,其延伸的心理狀態可能有:覺得麻煩、沮喪、易猜疑、不想外出、拒絕社交、反應遲鈍。因此,年長者如果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並且不要放棄可以矯正聽力損失的機會。她也提醒,年長者一旦檢查出有聽力損失,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是否有變化。即使是已配戴助聽器矯正者,也需要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請教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必要時進行檢查或介入。與長輩溝通有訣竅 聽力矯正使長輩更有信心!家庭裡、生活中難免會有失聰或是聽力正逐漸退化的長輩,聽力師建議,除了面對長輩說話時,使用正常的說話速度,保持口齒清晰;和長輩說話時,也要注意光線的充足,讓長輩清楚看到你的表情,並以手勢或動作協助了解。她也補充,配戴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矯正方式,然而有些年長者不願意使用助聽器,可能是因為怕別人投以異樣眼光。不過,只要想像就像是老花眼一樣,看不清楚可以戴眼鏡矯正,長輩聽力退化也可透過聽覺輔具來改善。若長輩與子女住得較遠,平日聯繫需倚賴電話溝通,建議還可考慮使用有擴音功能的電話,予以補強。當發現家中長輩有聽力退化的徵兆時,應在生活及溝通上都更加體貼長輩,助長輩得到歸屬感及安全感,再來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長輩聽力退化是現代子女都要面對的課題,正視它才能確保長輩以健康的姿態走得更長久!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部主任 馬英娟) (圖/優活健康網) 當家裡有年長者出現明顯的聽力退化時,家裡的電視聲越開越大聲,做子女的也常會聽到長輩抱怨:「你說話太小聲」、「你說話不清不楚」、「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但如果放大音量講話,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會。 (子女們在家或許常和長輩發生互動困難的情況。)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不一定是長輩的脾氣古怪,因為許多長輩在聽力變差時,常被子女當作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長輩們也因為怕為子女添麻煩,而遲遲沒有開口求助。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主任表示,在長時間聽力退化的狀況下,當接收外界訊息老是受挫時,就可能會出現焦慮及不想溝通的情況,也可能會造成年長者認知功能的衰退。 年長者聽力退化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老年失智人數呈現年年攀升的趨勢,除了人口老化等社會結構性問題外,現代的飲食、生活習慣變化也是使失智人口增加的一大原因。然而聽力退化也是許多人都常忽略的一個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60歲以上有聽力損失的長輩,佔國內聽力損失人口數的75%,顯示聽力損失是老化的問題之一。由於聽力損失會使患者產生社會隔離感、增加憂鬱症發生率,而這兩個原因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Lin教授的研究也發現,有聽力損失的年長者的確比聽力健康的年長者有更高風險容易罹患失智症。 65歲聽力退化開始明顯 應從生活做好保健 (造成聽力退化因素很多,聽力保健應從日常生活就開始做起!) 聽力師馬英娟解釋:「其實什麼年齡會開始聽力退化,各國研究統計都不太一致,因為個別差異性太大,從已開發國家所做的研究來看,可歸納出65歲開始聽力退化會逐漸明顯,而老年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但若合併其他外在因素,如:年長者曾長期任職於高分貝噪音的工作場所,則更容易造成聽力障礙。」 一般來說,造成聽力退化的原因, 1、生活習慣與職業:如果工作場所或居家環境充斥高分貝噪音,如:工廠、機場、建築業、船運公 司等;或者從事與音樂有關的職業,如:樂團樂手,這些人長期處在高分貝噪音環境下,便 容易加速聽力退化。 2、疾病因素:反覆性中耳炎或耳鳴患者可能出現聽力退化;鼻咽癌患者則因容易中耳積水,也易影響聽覺。 3、長期使用高劑量耳毒性藥物:某些藥物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細 胞。因此盡量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成藥,並且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用藥。 聽力退化可能使長輩拒絕社交、情緒不穩 (當長輩出現不喜與人交談等現象時,應注意長輩的聽力問題。) 聽力師馬英娟表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 Lin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聽力退化會造成人群孤立與認知負擔。聽力退化者因為聆聽有困難,而需要花更多的專注力來確認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認知負擔較大。同時,聽力退化者常抱怨交談者說不清楚,自然無法與人有效溝通,其延伸的心理狀態可能有:覺得麻煩、沮喪、易猜疑、不想外出、拒絕社交、反應遲鈍。因此,年長者如果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並且不要放棄可以矯正聽力損失的機會。 聽力師馬英娟提醒,年長者一旦檢查出有聽力損失,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是否有變化。即使是已配戴助聽器矯正者,也需要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請教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必要時進行檢查或介入。 與長輩溝通有訣竅 聽力矯正使長輩更有信心! (子女應學習如何與長輩達到有效溝通。) 家庭裡、生活中難免會有失聰或是聽力正逐漸退化的長輩,因此在與聽力退化長輩溝通時,可注意下列事項: 1、面對著長輩說話,使用正常的說話速度,千萬不要過快或過慢,同時保持口齒清晰。 2、不用過度大聲喊叫,聲音太大會使聲音品質不佳,反而不易接收。 3、在燈光充足下,讓長輩清楚看到你的表情,並以手勢或動作協助了解。 4、若需要討論重要事情,請將周邊噪音減至最低,比如關掉電視後,再一對一面對面溝通。 配戴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矯正方式,若能配戴適合的助聽器,將有助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有些年長者不願意使用助聽器,可能是因為怕別人投以異樣眼光。不過,只要想像就像是老花眼一樣,看不清楚可以戴眼鏡矯正,長輩聽力退化也可透過聽覺輔具來改善。若長輩與子女住得較遠,平日聯繫需倚賴電話溝通,建議還可考慮使用有擴音功能的電話,予以補強。 當發現家中長輩有聽力退化的徵兆時,應在生活及溝通上都更加體貼長輩,助長輩得到歸屬感及安全感,再來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長輩聽力退化是現代子女都要面對的課題,正視它才能確保長輩以健康的姿態走得更長久!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在開心迎接春天到來之際,幼兒聽力保健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雅文基金會聽力師張晏銘說:「季節交替時幼兒容易因天氣變化而感冒或產生上呼吸道相關疾病,進而併發中耳炎導致聽力受損,家長應特別注意這個期間的幼兒聽力保健。」感冒併發之中耳炎、及娛樂噪音 都是潛在聽力殺手三月正處於季節交替之際,氣溫劇烈變化造成人體易感冒,張晏銘表示,小孩體抗力較弱,加上其耳朵構造與成人不同,若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鼻竇炎等狀況,更容易併發中耳炎,據研究統計,一歲前約有60%的嬰幼兒曾感染過中耳炎,三歲以前的比例更高達80%。張晏銘補充,休假期間,父母會帶孩子前往娛樂場所如KTV、大型電子遊樂場,或在家中持續使用3C產品休閒娛樂的機會也大增,因此,不管大人或是幼兒處在噪音情況下,都需控管暴露於噪音的時間與音量的強度,注意音量的大小、調控及與喇叭間的距離,而除了添購防罩護具外,也有一些耳機具有顯示音量分貝的功能,可作為警示效果。中耳發炎須小心 輕忽怠慢恐成長期問題因幼兒的耳朵構造與成人不同,其中耳炎的好發機率也比成人來得高。就構造而言,成人中耳腔內的耳咽管構造(歐氏管)相對較窄、細與斜,幼兒則是較寬、短與水平,因此幼兒若是有鼻喉的感染,細菌就很容易跑至中耳,造成發炎與積水現象。常見的急性中耳炎症狀可能會有耳朵疼痛、發燒、中耳積水或是鼓膜紅腫等情形;若未妥善處理,導致中耳健康狀況反覆異常,則可能會變成慢性中耳炎,甚至有機率導致永久性的聽力受損。張晏銘強調,中耳的健康問題需要追蹤,千萬不要以為用完藥就結束,而是得複診檢查,直至確認康復為止。除了要當心幼兒感冒併發中耳炎,及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噪音環境,張晏銘也提醒家長平時應替幼兒做好聽力保健,減少帶幼兒出入水質不佳的場所,如未消毒的游泳池、三溫暖等,避免髒水進入耳朵。另外,也要留意日常生活環境衛生、保持外耳道乾燥,並避免過度清潔耳垢,以降低外耳道發炎或長黴菌的機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月3日為國際愛耳日,為守護全民聽力的健康,並讓社會大眾更多認識聽損及早療等相關資訊,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專業再進化,於今年3月推出『聽力小宇宙主題網站』,網站內容含聽力衛教影音、聲音探索、聽力保健知識、聽力自我檢測量表及趣味軟知識;期待透過網路傳播的普及性,與雅文在聽能領域耕耘20年來的專業分享,喚起民眾對於聽力保健的重視,透過簡單有趣的小測驗或實用的聽力保健專文,讓民眾在生活中優化聽的品質、善待自己的耳朵,並享受聲音的美好,進而產生連結與共鳴,提升全民聽力健康,打造優質聽能環境。不只聽得見 還要聽得清楚、聽得懂耳朵,是負責聽覺的重要器官,但是要聽得見,卻是需要整個聽覺系統的交互合作,透過結構精密的聽覺器官,各司其功能,相互配合,不分日夜的運作著,交織成奧妙的聽力小宇宙,我們才能「聽得見」聲音;當聽力功能正常、完整的接收聲音訊息以後,聲音最後將藉由大腦接收並整合,成為我們「聽得懂」的訊息。美好世界 從聽開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即將邁向第20年,成立至今幫助了近四千位聽損兒童學習聽與說,且有九成的孩子已融合於普通教育。然而,除了聽損兒童的聽語能力外,更意識到國人對於聽力保健知識的需求,因此著手規劃『聽力小宇宙主題網站』,運用網路的傳播性,於3月3日國際愛耳日期間展開「聽力保健」及「聽損關懷」知識宣導推廣,並獲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持,製作聽力衛教系列影片,透過輕鬆易懂的動畫,搭配實用的聽力自我檢測量表,讓聽力保健衛教變得更有趣、也更貼近民眾的生活與需要;在雅文迎接20週年的同時,除了持續致力於為聽損兒找回聲音,更期待透過『聽力小宇宙主題網站』的登場,守護全民的聽力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孩子的教育是每個爸媽最在意的事情,針對學齡前期的孩子,身教、言教固然重要,但若孩子有先天性的聽力損失,對於其語言發展以及日後的在校學習,甚至是社交能力都會造成負擔;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1000個新生兒中,有4~6人有聽力障礙,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學習障礙和溝通障礙。不愛表達、對大聲響無反應 均為聽損徵兆聽力師林淑芬表示,通常6個月大的小朋友會開始牙牙學語,發出「咿咿啊阿」的聲音,約一歲時陸續出現有意義的口語,若到了應該開口說話的年紀還沒有聲音表達,就應該進一步檢查。此外,若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較不一致,尤其對節慶時放鞭炮沒有任何反應,也可能需懷疑有聽損問題。她補充,一般小朋友的聽力損失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尤其年紀越小越不容易發現,必須依靠照顧者對寶寶的觀察,早期常有到了2~3歲,甚至更晚才發現聽損問題,療育效果也跟著受限,但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實施後,更能幫助新手爸媽們提早發現問題。聽力損失影響說話清晰度 溝通、人際互動備受影響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指出,聽力損失的孩子,日後造成的影響最明顯的非語言發展莫屬,尤其1歲~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詞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力損失更可能影響其說話清晰度、完整度,甚至日後句型結構也會出現問題,例如想表達哥哥打他,卻說出「哥哥我打」的句子。此外,對於日後的溝通、人際互動、專注力都會有影響,還會造成對於突發狀況警覺性低等問題,因此她也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任何聽力方面問題,就應該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影響小朋友日後學習。她也強調,聽力損失的兒童因為仍有殘存的聽力,可以訓練並強化其使用聽力的習慣,輔以讀唇或是視覺方式來認識新的事物,才是幫助聽損兒學習口語的最佳方式。而「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於101年上路,藉由此篩檢,可提早發現先天「感覺神經性聽損」及先天「傳導性聽損」,費用皆由政府支出,鼓勵各位新手父母攜出生後24-60小時之寶寶做免費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則需由初篩醫院安排複篩,若仍未通過,則需要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確認聽力損失的類型及程度,進行助聽器選配及聽語療育課程。若能在三個月內確診,六個月大以前就開始進行聽語療育課程,可確保讓聽損寶寶在未來也能擁有良好的「聽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