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親教育

超夯祭品防腐劑超標 甜米糕、紅龜粿上榜吃多恐傷肝腎

超夯祭品防腐劑超標 甜米糕、紅龜粿上榜吃多恐傷肝腎#安親教育

台灣人在到廟裡拜拜前,習慣在寺廟週遭的攤販、店家等購買供品,而衛生署與消保會日前針對這些食品做抽檢,發現多達15件食品添加過量的防腐劑、糖精等等,包括熱門祭品甜米糕、綠豆餅、紅龜粿、壽桃等食品,都在超標名單當中。依照食品安全衛生法條例,違規業者最多可罰15萬元。為鞏固民眾的健康,消保會先前分別抽查各大知名廟宇周圍販售的74件祭祀食品,包括北市龍山寺、行天宮、台中城隍廟、大甲鎮瀾宮、新竹竹蓮寺、苗栗拱天宮等大廟。日前抽檢報告出爐,有多達15件食品添加過量的防腐劑、甜精,以及內容物成分含量與包裝標示不符,如番薯餅與綠豆餅的防腐劑超過規定值(1.0克/公斤)3倍之多,甚至有12件的糖精含量超標高達數十倍。根據馬偕醫院的衛教文章指出,人體若長時間吃下過量的防腐劑,對一般人可能發生肚子痛、腹瀉等的情況,甚至會傷及肝臟、腎臟等等,而調味劑若長期的食用量超出規定值,則可能引起腸胃道不適。而長庚醫院的衛教資訊提及,尤其兒童與孕婦更是不能吃太多含有防腐劑的食品。胸部X光篩檢肺癌無效? 醫師持反對意見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28&HN_Yr=0&HN_Mon=0藥業團體抗議藥價不公 藥品降價到底誰受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27&HN_Yr=0&HN_Mon=0提倡兩性平等 男女廁所同一間「沒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26&HN_Yr=0&HN_Mon=0

注意兒童心智,完善成長人生

注意兒童心智,完善成長人生#安親教育

就人生各個階段而言,兒童期是生理、心理迅速發展的階段,是一個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化的時期。專科醫師提醒,除了身體的發育外,日常還需要注意兒童精神心理的需求,使其在思想行為方面逐步成熟。耕莘新店總醫院精神科 劉宜釗醫師表示,在當今講究競爭力的時代,父母有時會將日常生活上的壓力或因困頓所產生的挫折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望子成龍的心態有時候反而會帶給孩子不必要的壓力,壓抑孩童身心成長。劉醫師特別提供以下幾點給所有家長:注意兒童天生氣質的不同,尊重個別性。兒童的氣質就如同大人的個性表現,並無所謂的好壞之分,較強調的是與父母親適不適合,在臨床上兒童氣質量表可用來判斷兒童氣質,從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孩子對新事物表現出來的反應)、適應度、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反應閾、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等九個層面來瞭解一個小孩的氣質。留意兒童認知智力發展,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並能瞭解孩童能力的極限。一般而言,學校或醫院所作的智力測驗是按年齡的不同,使用一些標準化的問題,要求兒童以語言、文字或操作等方式來作答,所測量的是一般的學習能力,雖然無法完全測量到其他能力的特質,但能提供家長對孩童能力的基本瞭解,家長若能調整心態,勿有太多超過能力的要求,相信不但可減少兒童的挫折感,也可增進親子關係。其次,注重興趣的培養,可從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上作適當引導。劉醫師解釋,現代小朋友容易從很小便開始接觸電視與電腦,當孩子養成看電視或電腦的習慣時,會減少與他人互動的機會,父母親也變得較不需要注意孩子。應當藉著與兒童一同活動,去幫助孩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觀察鼓勵孩童的興趣,進而調整兒童的心性成長,完善其未來的人生。兒童是家庭的寶,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唯有透過家庭、社會、政府三方的資源整合,才能培育出健全的人才,為國家的成長發展貢獻心力,然而這需要從關懷兒童的日常心智教育做起。

強迫性使用電腦-網路成癮

強迫性使用電腦-網路成癮#安親教育

依據一項全國調查,台灣在學的國高中生約0.40%到1.06%曾使用過任一種成癮物質,高職生則有1.84%到2.85%曾使用,而在街頭訪談所得的青少年中曾使用過成癮物質比例則更高。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蓉蓉醫師表示,青少年由於個性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因好奇或受引誘而開始嘗試成癮物質。(法務部的研究發現青少年使用毒品以好奇、模倣居首位,朋友引誘居次,喜歡使用後的感覺為第三,逃避挫折感佔第四位。)普遍先從煙、酒和檳榔入門,接著可能就是搖頭丸、K他命、安非他命等。青少年使用物質通常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家人可能有類似的惡習,或因家庭缺乏關懷,轉而認同同儕或受同儕誘惑而染上物質成癮。結果除影響身心健康以外,也可能因此衍生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因此,青少年物質使用問題其實相當值得社會重視。另外一個新興的成癮問題是網路成癮,黃醫師指出,網路成癮乃泛指所有與網路或電腦使用有關的病態、強迫性使用行為,這種使用行為的失控程度,已經造成社會、職業、家庭、人際功能的嚴重障礙。此乃網路普及後新出現的一種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受到網路成癮的困擾,這已成為一個嚴重影響青少年發育與成長的心理行為障礙。「預防勝於治療」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醫學的金科玉律,也是處理青少年成癮問題之最佳準則。黃醫師呼籲各家長,要預防青少年的成癮問題於未然,須從個人、家庭、及社會三方面共同著手,包括以教育及輔導方式加強個人之健康信念、因應壓力的能力,和對藥物濫用之認知,而塑造美滿的家庭以及安和的社會,則有賴政府及全民的努力。對有藥物濫用者之診療,則須家人及師長提高警覺,以期早日發現,再施予藥物、心理治療,以及預防再度濫用之措施。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很重要的成長階段,它不僅是個人進入成年的過渡期,也是一個人尋求自我認同的主要階段,因此,一個人在這個時期所形成的價值觀及行為模式,都對未來的發展有深厚的影響。從健康促進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青少年階段正是建立正確健康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也是行為養成的初期,因此若能針對誘發負向行為的因素,及早與以控制或改善,那麼個人不僅可享有健康之青少年期,甚至可以將身心健康延續至成年期或老年期。

注意兒童心智,完善成長人生

注意兒童心智,完善成長人生#安親教育

就人生各個階段而言,兒童期是生理、心理迅速發展的階段,是一個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化的時期。專科醫師提醒,除了身體的發育外,日常還需要注意兒童精神心理的需求,使其在思想行為方面逐步成熟。在當今講究競爭力的時代,父母有時會將日常生活上的壓力或因困頓所產生的挫折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望子成龍的心態有時候反而會帶給孩子不必要的壓力,壓抑孩童身心成長。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 劉宜釗建議身為父母應注意下列三點:第一,注意兒童天生氣質的不同,尊重個別性:兒童的氣質就如同大人的個性表現,並無所謂的好壞之分,較強調的是與父母親適不適合,在臨床上兒童氣質量表可用來判斷兒童氣質,從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孩子對新事物表現出來的反應)、適應度、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反應閾、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等九個層面來瞭解一個小孩的氣質。第二,留意兒童認知智力發展,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並能瞭解孩童能力的極限:一般而言,學校或醫院所作的智力測驗是按年齡的不同,使用一些標準化的問題,要求兒童以語言、文字或操作等方式來作答,所測量的是一般的學習能力,雖然無法完全測量到其他能力的特質,但能提供家長對孩童能力的基本瞭解,家長若能調整心態,勿有太多超過能力的要求,相信不但可減少兒童的挫折感,也可增進親子關係。第三,注重興趣的培養,可從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上作適當引導:現代小朋友容易從很小便開始接觸電視與電腦,當孩子養成看電視或電腦的習慣時,會減少與他人互動的機會,父母親也變得較不需要注意孩子。應當藉著與兒童一同活動,去幫助孩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觀察鼓勵孩童的興趣,進而調整兒童的心性成長,完善其未來的人生。兒童是家庭的寶,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唯有透過家庭、社會、政府三方的資源整合,才能培育出健全的人才,為國家的成長發展貢獻心力,然而這需要從關懷兒童的日常心智教育做起。

引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

引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安親教育

據教育部統計,去年各級學校意外死亡人數,自殺高居第二,平均每五天就有1名學生自殺死亡。基於此,國中小學要推動為期一年的「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並發下柯氏憂鬱量表、心情指數檢測表、自我傷害行為篩選量表、自殺危險程度量表等,要求老師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後填寫。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表示,兒童青少年自殺的相關因素,可分為「慢性歷程」與「急性歷程」:慢性歷程為長期累積不良的內在成長與外在影響之過程,如黃姓男童的父母述說,孩子可能好勝心太強,半年前也曾因與妹妹吵架挨罵,拿刀背自殘手腕。急性歷程則由於某些生活上的變化,使個人感受到壓力與情緒上的波動,而引發自殺行為。此外,可能的因素包括憂鬱症、人際衝突與孤立、家庭功能不佳與變化、情緒困擾及自我中心的想法等。其中,家庭因素是影響兒童青少年行為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破裂、親子關係不佳、家中溝通不良以及對父母有高度敵意等皆與兒童青少年自殺有關。正因為自殺成因複雜,縱然在青少年心理諮商專業發達且資源普遍的歐美國家,其行之多年的校園自殺防治計劃仍不斷受到質疑,對其遏止青少年自殺的效果、或是否可能具有「反效果」,仍一直在進行檢討。有些學者曾提出警告,專門針對自殺議題喚起學生注意的活動,可能誤導學生以為自殺是一種處理壓力的慣見反應,而媒體的不當報導也可能擴大自殺的「感染」效果。從門診和學校輔導個案發現,學童共同的心聲是被關心,自殺意念大多數人都有,為情緒找出口更重要,並非一紙約定就可以解決。有自殺念頭的學生,多半是抗壓性不夠,且尋找不到自我價值。想自殺者需要的乃是及時的扶持,並不是簽了不自殺約定書就會變得勇敢,幫孩子學習正確發洩情緒才是重點所在。

兒童受虐該怎麼辦?

兒童受虐該怎麼辦?#安親教育

所謂「兒童虐待」乃指父母或其他看護人持續虐待兒童或持續疏於照顧,以致造成兒童有形、無形的傷害。兒童虐待可能在任何地方發生,例如:在貧困家庭、中階家庭、富有家庭。在鄉村地區、城郊地區、都市裡。牽涉到父母之一方或雙方。兒童福利聯盟指出,兒童受虐案去年不僅創下新高,更有高達七成的孩子擔心被綁架,四成多的孩子感到很不快樂,甚至認為無法在幸福、快樂的環境下長大。兒童虐待案件的發生很頻繁。據估計,在美國,虐待或疏於照顧的個案,每年多達三百萬件。至於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去年有一萬九十四名兒少受虐,其中有十三人受虐死亡,三十一人被家長帶上黃泉路。換算下來,平均每五十二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每八天就有一個兒童死於大人施虐或攜子自殺。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建議關於兒童虐待通報時,有下列事項需加以注意:1.) 明確告知受虐者與施虐者姓名、電話、住址與時間。2.) 通報者留下連絡電話,方便追查並回覆。3.) 對兒虐過程盡量敘述清楚(如聽到哭聲、看到打兒子、身上有傷痕等)。4.) 報案後打第二通電話,確認社工已前往訪查處理。5.) 兒童受虐送醫,要保留醫師診斷、受虐照片等證明。6.) 發現施虐者向社工謊稱無兒虐事情,親友應私下向社工反應。7.) 抱持「多關心一下可以救一個孩子」的心態,勇於報案。8.) 若「113」無法受案或處理,可向轄區警局報案請求協助。

青少年犯罪的防範

青少年犯罪的防範#安親教育

報載某警局長之女、國小老師,於多年前被歹徒進入校園逞兇。案發當時,兩名兇嫌只有十五歲及十一歲,此案震驚社會。事實上,青少年犯罪行為可從逃學、離家、壞習慣、物質濫用,到殺人或犯他種嚴重罪行。導致一個人犯罪的原因很多,難以從單一角度去判斷人為何犯罪。犯罪原因一般可分為生物學的、心理學的以及社會上的三方面來探討。生物學因素往往從先天體質或遺傳觀點來解釋犯罪行為(表一)。在過去十多年中,已有很多學者曾利用精神分析來研究犯罪行為的原因。以下就犯罪行為的各項心理因素逐一分析:一、犯罪行為乃精神官能症的一種症狀:學者亞歷山大研究顯示,犯罪行為很多是心理困擾的一種精神官能症表現。在臨床實務上,分析某一犯罪行為時,往往發現該行為乃是:為了處罰自己潛意識的要求。 由潛意識的要求而來的各種強迫行為。一 種間接或象徵性反抗或憤怒的表現(如對老師、長輩、社會的反抗心理)。 對過度的不安全感或自卑的補償作用等。二、人格發展中「超我」的形成障礙:超我在人格中是一種道德的判斷。據研究顯示,犯罪者大多由於超我的發展受到障礙。在兒童青少年的形成過程中,若父母對管教不關心,父母犯罪而被囚禁或患酒精中毒,或是人格障礙者則兒童青少年會模仿雙親的行為。三、整個人格發展之障礙:若在兒童時期曾受障礙,尤其與母親間發生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時(如與母親死別或生離),往往整個人格的發展也會受影響。四、青少年期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對社會適應的意義和以前不一樣,他們會因社會環境的壓力或刺激即轉移到社會,向社會洩憤,而表現出犯罪行為。五、犯罪行為及精神病或精神病質性反應:精神病人因其自我的力量太弱,無法控制原我的種種衝動,致常引起異常性欲或行為,並連帶破壞或傷人等之犯罪行為。悲慘的家庭環境,或因貧困引起心理障礙而導致犯罪,此乃屬於社會環境因素。據美國方面統計,從所謂「破碎家庭」出來的佔總犯罪人數的百分之三十至七十,而經濟困難的佔百分之五十至八十。此外如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對犯罪的影響一向議論紛紛。部分人士認為有挑撥性的、關於性方面的、毆鬥、殺人或偵探方面的內容,都間接影響到犯罪的行為。一般來講,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可分為消極和積極兩方面(表二)。聯合國經濟社會會議的專家曾定出三點方案:即早期發現潛在的犯罪者。 有人格障礙者在其還未犯罪時即加以矯治和管理。 一旦犯罪,應儘量預防其將來成為累犯。表一 犯罪行為的生物學因素表二  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家長的夢靨─收假症候群

家長的夢靨─收假症候群#安親教育

開學期間,身心科門診常會有一波「拒學」潮。這時,常看到不知所措的父母帶著他們心煩意亂的小孩前來身心科求診。為了避免「收假症候群」引發的拒學行為,臺北縣立醫院身心科 周蔚宸醫師建議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做好回歸校園生活的準備: 《調整生活作息》許多孩童在暑假都玩得較盡興也較晚,經常隔天都睡的很晚才起床。這樣的作息模式容易造成早上起不來或是出現精神不濟的情形,不但會擔心被老師責罵也會影響學習歷程與成效。《完成暑假作業》非常多的兒童沒有按照暑假作業的進度表寫作業。有些人會因為沒寫完而不敢上學;有些則會擔心上學會受到老師的責罰而有更多的作業,天真的認為只要待在家裡,就沒有煩惱了。《復學心理建設》就學是小孩的工作,休息久了,有些學生就會懶散、留戀輕鬆自在的生活步調,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回歸學校的好處,例如:可以和好友玩樂、可以變得聰明等,以提昇孩子上學的意願。校園生活下週就要正式展開了,建議父母可以在返校週就著手準備,開始檢查孩子的暑假作業;避免晚上安排過多或刺激的活動;避免刺激性的飲食,以協助孩子回歸規律的生活習慣。

Menu